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变交际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之间的交际”。国内学者贾玉新(1997:23)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可见,跨文化交际最显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语言的交际者之间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简而言之,就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既有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也存在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词汇隐含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上,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但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广泛地反映文化差异。论文大全。事实上,词汇隐含的文化意义往往随着文化、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词汇会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论文大全。如:“西风”与“west wind”而言,这两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在汉语文化中,“西风”指“秋风”,还喻指一种势力或倾向,《红楼梦》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西风有时甚至是破坏者:“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王安石《残菊》)。看来,“西风”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与英语west wind 的内涵截然相反,对英国人来说,“西风”是温暖的春风,生命的催生剂,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诗歌中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其中最著名当数雪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 wind,

If wintercomes, can spring be for behind?

(2)、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可以反映在许多方面。学生由于缺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英语的会话规则知之甚少,从而出现语篇运用失误。笔者曾观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请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做一次五分钟的教学示范,该生面对同学,说了如下一段“开场白”:

“Ladies and gentlemen,at fist I’d like to say, Miss Flora,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chance to stand here. Then I’ll tell my classmates,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listening to me. Now I am feeling excited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to give an English class. I’m feeling nervous because I’m not sure whether Ican give you a satisfying class. If I can’t, I’ll say I’m sorry to waste yourtime.”

可以想象这位外籍教师当时对这段语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国友人邀请一位中国学者到家中吃饭,这位学者在电话中不停地说“thank you。”最后还加上一句“I will try to come.”这使得这位美国友人十分纳闷,并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这位学者到底是来还是不来。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反映在语言交际上而且反映在非语言交际上。所谓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交际行为,它是不依附语言代码而进行的交际,在人类交际中起着语言代码无法替代的作用[3]。同语言交际一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女性,在表达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较含蓄委婉。即使中国女性在微笑时,也常常“笑不露齿”或“掩面而笑。”而美国人则截然不同,相反,他们情感外露,喜怒哀乐往往表露无遗。又如,美国人伸舌头表示对对方的蔑视和挑衅,而中国人伸舌头是一种自知失礼或失言表示尴尬的方式;再如,美国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数目是“二”,而中国人做出同样的手势表示的数目却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ds,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和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交际双方不注重彼此间的这种文化差异,交际时必然会有文化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语用失误,使彼此间的交流产生杂障碍。

1、文化差异会引起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若不了解文化差异,就会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甚至不快。让我们来分析以下两个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举起祝酒:“来,来。今天各位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丽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娴扬着手,那样象轰一只苍蝇。“……再就是,我们美丽的密斯林远道而来。”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论文大全。” 密斯林又笑又摇头(谌容《散淡的人》)。

(2)、Philip Said:“Oh, Lucy, you are more charmingeach passing week. I guess no one can help loving you when they see you.”

(菲利普说“露西,你真是越发动人了。我想每个人看到你时,都会情不自禁爱上你。”)

Miss JohnsonSmiled: “Thank you,Philip, Thank you.”(约瀚逊小姐笑着说:“谢谢,菲利普,谢谢你的夸奖。”)

在例(1)中,中国女士章淑娴被男士夸“美丽”反应很强烈,用了几个“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对男士的称赞,欣然接受,视夸奖为一种礼貌的表示。这种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若用中国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去对待外国人,后果不堪设想。

2、文化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赋予语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加了解,势必造成交际中的信息差。如:“girl friend/boy friend”与汉语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内涵不同。英语文化中以“girl friend/boy friend”相称,其内涵与性关系有关,而汉文化中男女朋友则专指结婚前的恋爱关系,二者没有性关系;“Valentine’s Day”(情人节)在英语文化中是指将信、卡片或礼物作为爱情的象征赠给异性朋友以表示倾慕的节日,而在汉文化中“情人”却专指配偶以外的异性;“single parent”(单亲)在英美文化指单身父亲或单身母亲,意味着未婚或离异,汉文化中则指离婚或丧偶的一方;“love child”(私生子)在英语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会上公开自己的身世,将孩子称为“love child”显示了英美对其的理解和宽容,在汉语中“私生子”却反映了其与汉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视。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表达又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标准是大势所趋。如果与外国人或赴外国学习工作,就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arry A. et al. 1998.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ition).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熊金才非语言代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影;翻译;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作为一类艺术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它凝结了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所谓“音乐”无国界,要准确理解电影作品的内涵却需要跨越语言这道鸿沟,电影翻译工作者应运而生。他们通过对语言进行翻译,配以字幕,增强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和理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电影翻译作品存在中西文化的明显差异。

一、中西电影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是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和谐统一,是语言学、文学、美学的综合体。电影具有表达情感、反映生活、传播信息和解读历史等多重功能,观众通过观赏电影,不仅仅获得视觉上的享受,能够满足心灵上的归属和对未知的探求。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翻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始终面临的难题。电影翻译者在中西电影交流中充当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观众通过他们,不仅领略了异国风情,也感受了多样文化的魅力。

电影翻译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简单转换,还是对艺术和审美的再创造,对翻译者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和熟练切换两种语言,还需要能够把握语言规律,特殊的历史文化,解析电影和观众心理,了解观众审美取向,进行文化再造,达到良好的文化交流和商业目的。电影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电影语言及主题承载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电影主题的细化,剧中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并由此推动情节的顺畅发展。然而,我国电影翻译的总体水平还处在发展初期,尤其是中国电影的“走出去”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翻译人才。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翻译中的表现

美国人类学家曾经提出著名的文化冰山模式,用来解释文化之间的冲突。文化就如同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浮出水面的一部分是显性文化,它包括人们容易观察的行为举止和饮食风俗等。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冰山却是人们不易感知的隐形文化,例如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显性文化客观、易感知,同时易被学习和改变;而隐性文化却不易被感知和习得。文明之间的差异主要是隐性文化之间的冲突。因此,电影翻译中存在着许多隐性文化差异,中西方思维模式、价值观、典型意象、信仰等是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产生是客观历史条件的产物。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孕育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北温带广袤肥沃的平原地带,人们通过辛勤劳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获得了丰厚的馈赠。在传统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渴求风调雨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中国人因此也形成了典型的重视整体思维模式,重视经验,缺少严密的逻辑的特点。西方文明发源于希腊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与自然抗争,冷静沉着,才能在云波诡谲的海洋中开辟生活的途径。西方人抗争自然的胜利,培养了他们独立、客观的思维方式,他们强调个性和理性,注重探索自然的规律。

中国人重视经验,强调主观感受的思维习惯表现为重意境,不讲逻辑,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对作品的解读需要加上读者的个人感悟。例如,马致远的著名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寥寥几个名词,便勾勒了一幅恬静、美妙的田园风景。这在重视逻辑的西方文化圈读者看来不仅难以读懂,更别提理解其悠远的意境。

中国文化还讲究天人合一,注重整体,在表达习惯上有虎头豹尾猪肚之说,尤其重视题目的画龙点睛的作用。西方人则习惯运用抽象思维,语言表达有严格语法规范。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体现在对电影的命名上,中国电影片名总是给人空远、高灵之感,意在用充满诗意的意象营造一个意境。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江春水向东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西方电影习惯以人物命名电影,例如:Rebecca、Hamlet、Pygmalion、Lolita。当这些简单的名字被中国翻译者赋予中国文化传统的名字(《蝴蝶梦》《王子复仇记》《窈窕淑女》《一树梨花压海棠》),对于观众的吸引力也增强了。

(二)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的深层因素,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中的长期积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历史传统,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社会注重礼治和家庭伦理,强调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却推崇自由主义,讲究实证和习惯运用法律思维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价值观冲突在电影作品《刮痧》中得到了集中表现。三纲五常是传统礼治规范,三纲即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体现了中国的父权家长制,强调只有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得到稳定,国家才能得到长治久安。礼治思想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认可刑罚和体罚的合法性。西方追求自由和个人价值,尊重法律的价值。因此,当电影中的男主角当着外国同事的面体罚孩子为后来的刮痧导致被控告虐待儿童埋下了伏笔,后面的诉讼过程更是体现了中西价值观的不一致。一方面,许大同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委托朋友打官司,就能解决问题,却没聘请专业律师,透露了中国人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看重人情的特点;另一方面,“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讲究“天人合一”与“阴阳调和”,认为人体是气、形、神的统一体,可以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理顺体内的“气”。而西方医学的发展是基于解剖学,需要借助实际的药物和医疗器械治愈疾病,西方人对于抽象的“气”难以理解也不信服。

(三)中西方文化中对典型意象的不同解读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中西文化中,对一些典型意象的不同认识是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例如,在中国“龙”是古代皇权象征,已经成为吉祥、尊严的代名词。然而,龙所对应的英文“dragon”,却是带翅膀的丑恶的怪物,是邪恶的力量的化身。因此,中国的形象经常遭到西方的曲解。同样的一个例子则是对蝙蝠的看法。在中国,蝙蝠同“福”字同音,人们将其看成吉祥的象征,在和珅的恭王府内便刻有许多双“蝠”浮雕。蝙蝠在西方,却是魔鬼和黑暗势力相关的不祥之物,他们经常黑压压地成片出现在恐怖电影中。这种对典型意象的解读是造成中西方文明不可通约性的原因之一,由于其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不能在一时之间得到化解。

但是我们在电影翻译中也能看到对不同意象的成功转变,一个例子便是对电影Waterloo Bridge的翻译。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爱情悲剧,翻译者巧妙地借助中国古典文学《太平广记》中的蓝桥求桨典故,将电影翻译为《魂断蓝桥》,表现了爱情的可歌可泣,增进了中国观众的熟悉感。另一例子便是对第2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All About Eve的翻译,标题本是取自西方的《圣经》故事,中国译者在考虑中国文化的前提下,将其译为《彗星美人》,彗星既有扫把星的传统意义,也揭示了女主人公一瞬即逝的短暂辉煌和悲惨结局。

(四)中西文化信仰差异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对各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中西方电影作品中,经常会因为差异导致人们的理解误区和偏差。例如电影Seven是一部宗教色彩浓厚的犯罪片,这源于天主教的七宗罪,分别是:贪婪、懒惰、酗食、暴怒、欲、骄横和嫉妒。而基督教习语Doubting Thomas则出自《新约·约翰福音》第2章20节,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出现在门徒面前,但门徒之一的托马斯刚巧那天不在,因没有亲眼看到基督,他不相信别人的话,不相信基督已经复活。这个习语现在多指那些“多疑的人”。汉语中的许多词汇也源自佛教,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拈花一笑”等。由于各国国家的主流宗教不同,人们对于这些宗教语缺乏理解,往往会望文生义或不知所云,而现在的许多电影作品都是宗教题材或历史题材的,对这些内容的准确理解就需要翻译者做足功课,或用近似的内容进行通约,或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注解。

三、提升电影翻译水平,减少中西文化差异

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对翻译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这对于电影翻译就是要求翻译者既要了解剧情和掌握语言,还能熟悉不同文化,减少文化误解。电影翻译中存在诸多文化差异,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一方面,电影题材丰富,信息量大,同时商业性使得翻译周期短,因此,翻译者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才能够运用自如。另一方面,不同于文字翻译,翻译者要涉猎诸多领域,面对诸多专业性的词汇,既没有前人的翻译成果可参考,也不能选择自己精通的领域进行攻克。因此,减少中西文化的差异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要增强翻译者的素质培养。电影工作者自身所拥有的语言功底,文化积累以及美学理解,都影响翻译工作的成效。因此,翻译工作者在运用语言的同时,要加强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注重培养自身的艺术细胞和相关专业知识。第二,要加强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存在着客观差异,文化交流不仅能够减少差异,还能在取长补短中相互融合,兼收并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糟粕之处,文化交流是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减少文化偏见,缩小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

四、结 语

电影是生活的艺术再现,电影翻译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各国历史发展的产物,这种文化的碰撞,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由于电影作品的商业性和大众性,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电影翻译需要立足本国文化和人民需求,创造性地融合中西方文化,最大限度地实现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程洪珍.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英汉语言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2] 张晓舸.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电影片名翻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 杨慧.从语篇整体论探析电影《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电影文学,2011(02).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交际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066-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加强,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越来越多。在政治、经济领域内,外贸、外经、外交交际越来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凸现出来。受中西方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的影响,交际作风对于交际活动的成败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都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所以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关系着交际的成败问题,应该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商务交际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1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对交际活动的影响

每个国家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特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民性特征。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所以这种国民性很容易使双方在交际中出现误解和对立。

1.1 商务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表现

商务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首先表现为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最能表现出来。中国文化习惯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可是西方人却正好相反,他们更擅长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这就发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问题。在中国占据人们思想主位的是“伦理至上”的观念,如果出现了问题,人们首先想的就是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所以,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中国人习惯于通过“组织”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而不是诉诸于法律。可是西方人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中西方文化在伦理和法制上的冲突。

1.2 中西方的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的差异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这种文化积淀深厚而久远,中国人以此为自豪,也使中国人具有了浓厚的民族感情,这对于民族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人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甚至固步自封,中国人时刻把“面子”作为自己交际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即使作出让步也一定要保全面子。谁要是不给中国人面子,就会使交际变得尴尬,就可能造成损失。但是西方国家而言,虽然各国风情不同,但是却有着一定的共性。西方人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所以西方人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常常内外交际一起进行,采用各种手段,获得利益。西方人对实质性的东西看的很重,非常在乎,而对于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极淡,西方人崇尚的是一种直率的交际手法。

1.3 中西方文化在集体与个人利益上存在差异

西方人比较崇尚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责任,积极倡导个人应当有足够的权力。这是与中国人的价值观正好相反的,中国人强调集体的责任,把最后的决定权让给集体。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商务交际中的表现也是非常不同的,所以西方人的交际代表只是一两个人,交际者的权限是决策机构事先赋予的;而中方交际代表,却是一个人做最后的决定。所以在中西方双方进行的商务交际中,交际小组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交际小组要有足够的权利,然后再进行集体的理智思考,最后达成协议。

2 中西文化背景下如何顺利进行商务交际

我们知道中西文化各具特色,不能说哪一种文化就比另外一种文化高尚。所以在实际的商务交际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双方的交际因素,努力寻求化解文化对立的有效办法,基本的原则就是主动适应,扬长避短。

2.1 首先就是商务交际过程中要坚持民主与集中的原则

我们知道中心文化冲突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权分配的差异。中西文化都会把民主与集中作一定的结合,只是中西方追求各不相同。在涉外交际中,西方决策者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决策链,共同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西方人把个体的智慧升华为集体的决策。中方交际团惯于众人交际。所以在涉外交际中一定要统筹兼顾民主与集中,避免决策权的过分集中,提高交际的有效性。

2.2 交际中一定要处理好细节与原则问题

中西方交际中,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注重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所以西方人往往会比较关注事情的细节,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这也是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所以中国人在交际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谈原则,后谈细节”,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一般情况下是先谈原则后谈细节,所以,在与西方人进行商务交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敏锐地洞察对手的需求,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善于把握细节,力争从细节上寻求突破,在与西方人的商务交际中赢得交际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左小平.意识差异对国际商务交际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4,(15).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维模式;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Abstract】It can not be ignored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affect o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ten lead to the loss or distortedness of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with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context, particularly in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Through comprehensive expounding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cultural impact onthe English-Chinese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the proposed in-depth practical ways.

【Key words】Thinking mode;Cultural difference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它所处的文化当中,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但由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不同民族在文化上表现出更多的是差异性。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更深层意义上,翻译涉及两种民族思维模式的转换。本文试从以下儿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1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明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中国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群体至上。在思维模式及语言观上都倾向于从整体到局部。中国人常采用笼统性的整体思维方式,强调篇章整体意义。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西方人强调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即从具体到整体,由点到线。因此,中西方思维这种差异将导致英语和汉语表达习惯的不同,普遍体现在在语序、语言表达、语态运用等诸方面的不同,从而对我们在中英翻译理解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2 、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风俗习惯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宗教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的事物以及禁忌等方面的不同。中国是一个多个并存的国家,就佛教而言,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不少相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苦中作乐”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大多信仰基督教,人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因此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中国文化中的“龙”这一形象。它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在西方“龙”(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在《圣经》中“dragon”都是与邪恶和恐怖相联系的。可见文化概念在某些方面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

3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

3.1 词汇缺失或文化涵义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不存在,找不到对等的语汇。从科技领域来看,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很多理念和治疗方法都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对西方读者而言完全陌生。西方人不了解中医。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不对等现象,因此无法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对等的表达。在生产领域,中国的农耕文明悠久而发达,中国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24节气,以朴实的方式反映出了天象、气候变化及其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而在以工业为主的英语国家没有相应的文明成果,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武术气功以及属相等也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对应的事物或者概念,也没有相应的语汇。

对于词汇缺失,西方人只能译作与其相似或相近的其他物品,对中国“五行(金、木、水、火、土)”和“相生相克”等概念,也只能言不尽义地分别意译作“five elements (metal, wood, water, fire,earth)”并不能表达中国文化的深远。据说,美联社的一位编辑曾打电话给一位美籍华裔学者,请教中国“羊年”的“羊”该用“sheep(绵羊), goat(山羊),ram(公羊),ewe(母羊),lamb(羔羊),还是“wether(阉羊)”? 这位学识渊博的学者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只能如实相告“I’m sorry”。在翻译中遇到此类问题,以现代媒体手段进行处理是明智的选择,如附图、附录像等音像资料,用原来的音,即作为一个新词汇引入。

中西文化涵义截然不同的词汇也会给翻译造成很大的困难。例如:东风,在中文中,象征着春日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所以,东风也就是指春风,象征革命的力量。而寒冷干燥的西风是大家所不喜欢的。它的到来让草枯叶黄,一片萧条。因此,在词典中,西风指秋风,比喻衰退,消极的力量。然而,对于西方人而言,西风是从西海岸刮来的,这是件美事。而东风就不那么好了是因为它是从内陆刮来的,寒冷而又干燥,一如中国的西风。在一些中西文学作品翻译中,弄不清二者的区别,会引起很大的误会。

3.2 句法对翻译的影响

汉字的结构特点决定着构成汉语联复词和成语等凝固词的两个或四个汉字前后之间,在拼写形式上具有一种平衡性和对称性,因此汉语的凝固词在构成成分的拼写数量上不构成头重或尾重的倾向。对于成对词,英语民族在思维上有其自身的平衡方式与规律,即采用“先短后长”的组织顺序,借以避免视觉和心理上的“头重脚轻”的失衡感,从而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感。这种思维定式决定着英语在成对词的词序排列上,往往采用“数量尾重”的顺序,这与英语句法结构翻译所遵循的尾重原则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讲,英语是形态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以及一定的虚词来表达的。英语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主干和焦点,英语句子在表达复杂意思时,大多采取增加结构层次的方法。而汉语语法关系的表达直接依赖于语义、语序和逻辑,汉语句子在表达复杂意思时,一般按时间顺序或事件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呈线性结构层层铺开。根据两个民族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别,在英汉互译中注意翻译出的句子应符合其自身的特点:汉译时不可拘泥于源文的层次结构,避免过度西化而不合汉语语感;英译时要注意不能太松散,否则会显得支离破碎,背离英语行文方式。

4 在翻译中应遵守的原则

4.1 异中求同的原则

从理论上讲,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译文与源文各方面的全等值,实际上这个标准很难达到。面对翻译中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译者要努力做到异中求同。针对中西文化差异,笔者建议对于中英词汇意义和文化意义都相同的语句,采用直接翻译法,可以毫不犹豫地直接翻译。比方说“三思而后行”译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对于词汇意义相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语句则可采用替换翻译法,也就是用译语中具有同样文化意义的词来替换源语中的词。

例如: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这类句子英美人是从正面思维的,翻译时则需从反面思维,即运用反译法。句中的that-clause源文要将肯定译为否定,否定译为肯定。如上面这句话应译为“再好的马也会失蹄”。如果不注意文化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就不可能恰当翻译;对于词汇意义存在而文化意义不存在的情况应该采用音意结合法。从音译和意译两个角度出发,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I know,Dad”,she said,“I’m a selfish pig. I’ll think about it”,在英语中,称某人是只“Pig”,意在说他在某方面有猪的习性,虽然是个贬义词,其贬斥程度大大低于汉语里的“猪”。在汉语里说某人是“猪”是骂人的话,尤其是一个女孩子自称是“猪”会令人无法理解,因此,这句话翻译成“我知道,爸爸,”她说,“我自私自利,实在很蠢;但我会想想这件事的”。可以将“pig”替换成“很蠢”。这样就能基本上做到文化信息的正确传递,也就是“异中求同”。

5 结语

总之,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内容丰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翻译工作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两种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参考文献】

[1]BASSNETT Usan. Translation Studied MI[M].London: Routledge,1994:94-96.

[2]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MI[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124-126.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56-166.

[4]鲍明捷.对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5):19-22.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9-21.

[6]刘晓梅.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科技翻译的影响[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51-54.

[7]汪福祥,伏力.英关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43-48.

[8]王武光.英汉语言对比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8-82.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 差异 翻译

一、 引言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者来说,熟悉两种文化至少跟掌握两种语言同等重要。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它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总的来说,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可以相当确切地译入另一种语言。但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就构成了翻译中的障碍。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英译本以英国人霍克斯和中国人杨宪益的译作为代表。两位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涉及同一文化问题的不同处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以《红楼梦》英译本书名为例。无疑,杨宪益英译本书名“A Dream of Red Mansions”会使西方读者引起误解,因为在英美和欧洲读者的头脑中,“红楼梦”的意思是“一个人睡在一间红颜色的房间里”,这一书名也颇能引起他们优美神秘的联想,但遗憾的是,这不是中文书名的意思。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书名“The Story of the Stone”对于没有和古代中国人一样有坚固基础的西方读者来说更为容易读懂原文。从这个程度来说,这个英译名忠实于原著的内容,是一个成功的翻译。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英译名“A Dream of Red Mansions”却更能能够引起他们无限的联想,这充分说明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不同。

二、 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主要文化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涉及民族心理、习俗、等方面。关于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奈达早在1945年就曾提出以下五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五类文化问题的划分依然对解释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有启发作用。《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藏宝箱”,收有中国服饰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园艺文化、医药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等等,可以说是囊括了文化的各个方面。本文就上述五大类文化,就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一些有关文化内容的翻译来看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 生态文化

动植物在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汉语和英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因此在翻译涉及生态文化的词语时,必须注意这两种文化中生态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例如:

(1)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第二回)

“For a Palace Graduate you’re not very smart.” Tzu-hsing chuckled. “A centipede dies but never falls down,as the old saying goes. ...”(trans. by Yang)

“Well! For a Palace Graduate of Second Class, you ought to know better than that! Haven’t you ever heard the old saying,’The beast with a hundred legs is a long time dying’?...”(trans. by Hawkes)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说蜈蚣、马鹿一类节肢动物死了以后,一下字还倒不下来,意指贾家虽有衰败现象,但还能支撑一个时期。这里,杨宪益将“百足之虫”译为“a centipede“来比喻贾府财产厚,依傍多,一时衰败,也不致完全破产。而霍克斯则直译为“the beast with a hundred legs”,拿“a long time dying”来形容贾家衰败的轨迹,用西方读者能接受的译文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2)“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个念来,叫他不得好死!”(第十一回)

“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scoffed Ping-erh. “The beast hasn’t a shred of common decency. He deserves a bad end for dreaming of such a thing.”(trans. by Yang)

“What a nasty,disgusting man!”Said Patience.“A case of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He’ll come to no good end,getting ideas like that!”(trans. by Hawkes)

这里,杨宪益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因素;而霍克斯用“鹅”(goose)的形象替代了“天鹅”(swan)的形象,是为了适应英美读者的审美观。因为在英美文化中,“鹅”和“天鹅”有完全不同的联想意义。

2. 语言文化

汉语中的四字组成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结构,在处理含有文化因素的汉语成语和四字组词组时,因文化差异的不同,杨宪益和霍克斯处理的方法也不同。例如:

(1)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第二十三回)

“You boast that you can ‘memorize a passage with one reading’.Why can’t I ‘learn ten lines at a glance’?”(trans. by Yang)

“You needn’t imagine you’re the only one with a good memory,”said Dai-yu haughtily. “I suppose I’m allowed to remember lines too if I like.”(trans. by Hawkes)

(2)至于才子佳人等书,……(第一回)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 (trans. by Yang)

And the “boudoir romances”,... (trans. by Hawkes)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这些含有文化因素的汉语成语和四字组词组时,基本上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尽可能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色;而霍克斯采用意译的方法。虽然他牺牲了源语比喻的形象,但译文因其易懂而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3.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由民族和宗教意识构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对各民族信仰的不同态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识,由于不同的文化宗教观,杨宪益英译本与霍克斯英译本在处理方法上明显不同。例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刘姥姥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第六回)

“Buddha be praised! I’m most grateful for your help,sister.”(trans. by Yang)

“Bless you,my dear, for being such a help!” said Grannie Liu. (trans. by Hawkes)

(2)宝玉道:“阿弥陀佛!宁可好了罢。”紫娟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第五十七回)

“Amida Buddha! I do hope she soon gets well.”

“Really, this is news to me! Since when have you started invoking Buddha?”She teased.(trans. by Yang)

“Thank the Lord for that!”said Bao-yu fervently. “If only she could shake it of altogether!”

Nightigale looked up at him with amusement,“It’s not often we hear you calling on the Lord.”(trans. by Hawkes)

从所引译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种宗教观,两种表达法,其中杨宪益比较忠实于原著的宗教文化,采用直译的方法较好地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特色,使西方读者更真实地感知中国文化;而霍克斯则更多地站在译入语读者基督文化的立场上,把原文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这对西方读者来说更为自然,更容易接受。

4. 物质文化

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各物各异,由此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一种文化中最普通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有。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会引起不同的联想。例如:

(1)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第一回)

He transferred the sack from the Taoist’s shoulder to his own,and then,without even calling in at home,he strode off with the priest. (trans. by Yang)

But Shi-yin merely snatched the satchel that hung from the other’s shoulder and slang it from his own,...(trans. by Hawkes)

像“褡裢”这一类中国古代的东西,不要说在英美文化中找不到,就是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也找不到。因此,杨宪益先生用英语中相近的东西来替代,把“褡裢”译成了“sack”,而霍克斯却把它译成英美人更为熟悉的“satchel”。

5. 社会文化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思想意识等。生活在不同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例如:

(1)子兴道:“依你说,‘成则王侯败则贼’了。”(第二回)

“You’re saying that such people may become princes or thieves,depending on whether they’re successful or not.” (trans. by Yang)

“You mean,” Zi-xing interposed,“Zhang victorious is a hero,Zhang beaten is a lousy knave?”(trans. by Hawkes)

(2)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第二十四回)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trans. by Yang)

...and I don’t see what I am supposed to do without any capita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trans. by Hawkes)

在这两个译例中,杨宪益一般都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征,使译文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而霍克斯在第一例中则用了像“hero”和“knave”这类西方读者熟悉的词,在第二个例子则用英语谚语替代了汉语谚语来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

三、结语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语言折射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文化差异的认知成为外语学习和翻译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对语言不精通或对文化不了解,都会导致误译、错译的产生。对于一个成功的译者,掌握两种语言虽然重要,熟悉表达方式中的诸多文化差异也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Cao Xueq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David Hawkes.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73.

[2]Tsao Hsueh-chin and Kao Ngo: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

[3]曹雪芹,高鄂.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1998.

[4]刘法公.汉英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信息障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45-50.

[5]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1998,(2):19-22.

[6]肖辉.语言文化翻译之误译.上海科技翻译,2001,(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