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维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颠覆行业从改变习惯开始
最近,一到下班时间,一些色彩亮丽、辨识度高的巴士都会迅速聚拢在中关村写字楼较为集中的地方,并以多种优惠补贴方式来吸引用户。从巴士的表面涂装不难看出,这些巴士都有专属的互联网公司。作为移动出行领域的巨头,滴滴自然不会在新领域拓展方面位居人后。在滴滴CEO程维的规划中,公司未来三年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大巴业务正是滴滴快的出行业务的重要一环。
从打车、专车,到快车、顺风车,再到企业级出行平台以及巴士,滴滴的业务范围几乎已经囊括了所有的出行方式。当滴滴的行业布局渐趋完善的时候,程维心中那个“Powered by Didi”的梦想也变得愈加清晰,并且触手可及。正如罗兰所说:“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们航行灵魂的舵和帆。”
“我之前在阿里巴巴工作,杭州北京两边跑,经常因为打不到车而误机。我老家在江西,有一次老家的亲戚来北京,本来定了7点在王府井附近吃饭,结果他们5点半来电话告诉我在打车,等到8点又来电话问我能不能去接他们。”程维回忆道。都说梦想来源于现实,这些不愉快的打车经历使程维萌生了开发打车软件的想法。
进入一个新兴的领域,你需要做的不仅是说服自己,还需要说服别人。不过,当他提出创业想法的时候,所有人都说司机连智能手机都没有,做打车软件这件事情根本就不靠谱。这时是2011年底,智能手机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在程维看来,反对和质疑都是正常的,这是创业的第一关,只有闯过了这一关,创业才有可能成功。“在市场基础不成熟的情况下,创业才可能成功。等到智能手机普及了,司机和乘客的用户习惯也教育好了,市场成熟了,你再做打车软件,基本上就没有机会了。”程维如是说。
就这样,程维在2012年的时候真正走上了创业路,并创办了滴滴打车。在程维的理解中,能不能做好滴滴,关键在于软件开发和线下司机。而也正是这两方面因素使得早期的滴滴走了太多的弯路。
当时的滴滴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软件开发的问题上,程维一时在组织团队开发还是外包的选择上拿不定主意。而外包的结果却是软件不能使用,经过完善之后,软件也只能是勉强上线。
“人总要为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而付出代价,创业没有侥幸。等到你真痛的时候,你就会去补短板。”程维感慨道。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出师不利的滴滴在线下推广上又遇到了更大的麻烦。程维回忆道:“每天早上,线下同事都信心满满的出发,晚上又灰心丧气的回来。每次回来他们都很气馁,他们每天都会被问同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交通委员会的红头文件。每天都会被问,有个同事就问我,家里有没有在交通委员会的亲戚,我还真的去问,但我老家是江西,真的没有。”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程维始终相信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说:“等到你努力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你觉得走头无路的时候,上天就会给你开启一扇窗。”
恰在此时,也许是上天被滴滴人的努力感动了,在线下推广进行到40多天的时候,一扇通往成功的窗户真正为他们打开了。这一天,一位同事给程维打电话说有一家昌平的出租车公司愿意和他们合作。尽管这家公司只有70多辆出租车,但对于程维来说已经心满意足。直到现在,程维在看到这家公司的出租车时,仍然心存感激。
接下来一个星期,又有四家出租车公司选择与滴滴合作。不过,这只是“万里迈出的一小步”。有了合作的出租车公司,滴滴还需要对司机进行培训。当时,100个司机里边只有20多人有智能手机。而他们的工作就是为这些司机的智能手机里边安装滴滴打车软件。
程维的计划是两个月内安装1000个,而实际上他们一天才能安装七八个。有一次,程维的同事特别兴奋的对他说道:今天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安装了12个。听到这些,程维不仅没有感到高兴,反而觉得有些心酸。因为他不知道照这样下去,滴滴什么时候才能做起来。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程维还在为如何快速增加软件安装数量的时候,订单问题又不期而至。有一些司机因为订单少,还找上了门,甚至当着程维的面把手机给摔了。有一天,程维发现滴滴打车软件在全北京只有16个司机上线。这时,程维觉得起码有16个司机是相信他们的,他们不能让这16个人失望,不能让这16盏灯灭了。
为此,他还专门找人去打车。“我面试了一个人,他问工作是什么,我说打车。我每天给你400块,你就绕三环打车,不要去昌平,资金有限,省着点花。”程维无可奈何的说道。
虽然始终未明确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出台时间表,但随着5月20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距离推出国际板市场已越来越近”,各方人士对于国际板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汇丰银行、黑石集团、奔驰等海外公司都在近日表达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强烈愿望。
当前,已经监管层确认的是,国际板将采用人民币计价。国际板的相关法规、技术和监管方案会参照国际通行法则制订。其中,对于拟挂牌公司资产规模、所属领域中的地位等都会有所考虑,例如是否是全球500强企业,以及对中国所作贡献的程度等。
国际板的话题虽议之日久,但正式筹备始自于2009年下半年。
当时,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渐散,中国经济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人民币也以跨境贸易结算的正式启动为标志,开始其国际化的进程。由此,抓住机遇,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在上海开设国际板,吸引海外优秀企业来中国上市,成为管理层认可的选项。
目前,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板的作用已得到管理层高度认可:推出以人民币标价的国际板,不仅体现人民币在国际资本交易中的计价单位作用,提高境外企业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而且可拓宽国内居民的投资渠道,使境内投资者以人民币参与境外直接投资时锁定汇率风险。同时,在国际板上市的外国企业将所募集的资金转移到境外使用,把募集到的人民币资金兑换为美元,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外汇储备存量,从而减少汇率风险损失。
另外,一直在理论上困扰国际板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的难题,也已经“迎刃而解”――上交所理事长耿亮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表示,国际板推出之后,国内投资者是以人民币来购买国际板股票,并非外币,而上市企业可以将人民币用于国内市场的拓展,因此不存在本外币兑换的问题。
可预见的是,国际板推出后,中国的资本市场将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也将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添加一个重要砝码。
目前在市场上力主尽快推出国际板的观点中,“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要建立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尽快推出国际板很有必要”这一观点占据主流地位。
然而,就国际板而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 法律环境、完备的监管制度、高质量的上市企业以及高质素的投资者等,才是真正的前提和基础,即我们所说的充分条件。也只有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充分具备的基础上,国际板才能真正吸引全球知名公司前来上市融资。
创业板殷鉴不远。挂牌于2009年的创业板,本世纪初即开始筹备,一度差点上马。虽延宕至8年之后,但各种制度设计仍未臻完善。第一是发行制度仍沿袭主板老路,给利益集团寻租留下了空间;二是退市制度没有一并推出,缺乏优胜劣汰的功能。至今,创业板上市公司虽层层选拔,结果还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可以说,正是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和机制的扭曲,导致创业板和主板一样,成为少数上市公司圈钱和机构竞逐财富的场所,中小投资者分享到的,更多是亏损。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10年全民创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华药都·养生”城市定位,以“125行动计划”和“工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不断解放思想,落实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壮大创业主体,拓展创业领域,强力推进全民创业。以优势产业为核心,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创业园区为基地,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产业集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目标任务是:2010年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20000家,新增中小企业1600家,新培育创业基地10个,新发展产业集群专业镇6个,新建成乡镇工业功能区10个,实现创业带动就业2.64万人,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由现在的53.6%提高到56%。
二、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县区全民创业辅导中心的创业辅导功能,对各类有创业意愿者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和创业能力提升,积极开展各类创业辅导。鼓励引导大专院校学生、科教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转业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失业人员、城乡居民以及有创业意愿的其他人员依法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业。鼓励引导本土各类创业者创业,以更新的理念创新招商方式,以更实的措施集聚生产要素,努力引进更多的外来企业特别是战略投资者。支持基础较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二次创业。
(二)强化创业园区(基地)建设。鼓励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劳动创业园、失业人员再就业园、“凤还巢”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基地(园区),加快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为创业者提供事务、信息咨询、创业辅导、融资担保、财会、纳税承办等配套服务,吸引各类人员入园创业。改造提升各类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标准厂房,充分利用存量用地、闲置厂房、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服务到位的创业基地和孵化园区,引导中小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
(三)加强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按照“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以产业链和技术链为纽带,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辐射效应和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的产业集群专业镇。重点打造谯城区双沟镇棉花加工、大杨镇粮食加工,蒙城县漆园镇木材加工、城关镇汽车生产销售,涡阳县高炉镇白酒酿造、义门镇苔干加工,利辛县潘楼镇木材加工等一批产业集群专业镇,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励申报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巩固和提升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完善配套设施,延伸产业链条,发挥集群辐射效应,促进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的原则,结合“一乡一业”活动,围绕“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走“小产品、大市场”的路子,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一批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乡镇工业功能区。
(五)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结合“125行动计划”、“工业三年倍增计划”与“中华药都·养生行动计划”,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间实行联合、收购、兼并、租赁、重组,促进优势产业提升。选择30家成长性较好、具有“专、精、特、新”潜质的非公有制企业,纳入省、市重点项目导向计划,予以重点扶持,培育提升一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
(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成立商业担保机构和互信用担保机构,依法开展各类互融资担保。鼓励药业、酒业、粮油棉加工业、商贸物流等行业协会引导组建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形成信用联保、互保的诚信结盟机制。优化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构建优质、高效、专业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重点抓好信息服务、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创业辅导、教育培训、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政策法律咨询等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相关服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规范,引导中小企业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改善创业指导。加强市、县区两级全民创业工作机构建设,充实人员,加强力量,改善办公条件。加强创业办人员培训,定期组织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加强全民创业信息报送工作,切实把推进全民创业进度情况、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和推进全民创业的政策、办法、措施,及时总结上报市全民创业及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创业办将选择优质稿件在市《全民创业简报》上刊登,并把符合全民创业阶段工作特点的稿件及信息,及时推荐给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全民创业工作的信息报送实行季度通报制度,县、区信息稿件每月不少于2篇。
(二)加强金融服务。定期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加强银行与企业之间沟通,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合作意识,开发符合实际、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特色的融资服务项目和金融产品。推动企业“两证”办理业务,为企业资产抵押融资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试点,进一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小额贷款扶持范围,增加小额贷款规模。支持市和县、区工业园区、创业园区通过土地、房产抵押授信等方式,为非公有制企业担保融资。支持创业者以个人有效资产抵押进行担保融资。
(三)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建设和完善项目储备机制,做到“论证一批、在建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形成大中小项目配套、梯次推进的项目建设格局;二是大力开展全民创业“项目月”活动,坚持重点项目“月季调度”制度,每月对重点项目工作进行调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促进项目尽快实施;三是建立项目建设全程服务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争取国家、省中小企业、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弯道超越超越历史
记者:2008年在新闻纸价格一路飙升,金融风暴冲击,用工成本上升,全国报业经营效益普遍下滑的不利气候下,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却交出一份漂亮的业绩答卷,实现了“逆市突围创新业,危中寻机克时艰”,请您谈一下长江日报集团逆市突围靠什么?
潘堂林: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机会。看赛跑、赛车的人都知道,弯道超越是许多后来者居上的奥秘――超越往往发生在转弯处。2008年,我们坚持埋头爬坡,明晰经营战略,按各报都要赢利,周报刊消灭亏损点的要求,调整经营思路,整合集团资源,理顺经营机制,积极应对挑战,经营收入和净增长创集团组建以来历史最好水平,收入净增长1亿元。
长江日报曾站在全国报业广告前10名位置,但近10年来却出现下滑及滞缓增长局面。2008年,这一尴尬的局面被历史性地改变――全年广告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创全国大城市党委机关报2008年广告增幅前列。被中国广告协会列为全国日报广告投放价值10强。
2008年,集团所属武汉晚报年度考核利润达7143万元,广告销售和现金回款增长额均创历史新纪录,创湖北报业单张报纸年度盈利第一。被中国广告协会列为全国晚报投放价值20强。
同年,集团所属武汉晨报实现自诞生10年来首次大额盈利,年度考核利润达635万元,探索了弱势报纸如何参与市场竞争,走适度规模、有效传播、效益生存的特色之路。
这一年,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6个周报刊经营效益普遍好于往年。其中,《武汉商报・新生活周刊》成为首个广告收入过400万元的周报。投资时报成为首个利润超过100万元的周报。考试指南报一举扭亏为盈。文化报更名为人物汇报,着力打造中国人物文摘第一报,仅出版15期,发行量就比上年同期增长近40%。
新闻立报订户为王
记者:您在很多场合都在强调媒体创新和新闻立报,请您具体谈谈这方面的做法。
潘堂林:报业集团中有个关键字――“报”。报纸办不好,一切工作等于零;报纸办出质量,上下都满意了,报业集团事业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为此,我们集团党委清醒而坚定地提出:新闻立报。加快媒体发展是集团固本培元,强基扩张的不二法门。
我们决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媒体布局,创新传播方式,“长江日报影响力工程”、“武汉晚报第一市民报工程”、“武汉晨报质量效益报工程”、“系列周刊占山为王工程”等,取得显著成效,集团媒体影响力和覆盖率不断增长。
2008年,在武汉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作为集团旗帜的长江日报痛下决心,在适应市场生存的道路上,办报理念、风格实现具有长远意义的大转折。翻开近期长江日报可以发现:版面很大程度上已褪去传统党委机关报呆板、乏味的面孔;图片的运用大胆而多样,增添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所谓工作性的报道基本上被真正的新闻或“包装”好的新闻取代;报纸的城市、现代、时尚气息更加浓烈。长江日报响亮地提出新的理念主张――“影响有影响的人”。围绕办好报纸,做大影响力,长江日报瞄准广大读者和市场需求,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着力打造长江评论、长江监督、长江人物、长江调查等“长江”系列品牌。去年,评论占据长江日报报纸的篇幅之大史无前例。除了评论员文章、社论等时评大增外,每天还增设了评论专版“长江评论”。高质量的评论成为报纸扩大影响力的利器。如今,长江日报评论在业界有“长江派”之誉。
这一年,武汉晚报奋力从“三镇家庭第一报”向“武汉第一市民报”跨越。依托品牌优势、传播优势,不断刷新版面,改进新闻操作,更好地贴近读者,贴近市场,取得令人惊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武汉晨报则以“新闻成就人生”为理念,紧盯创富、创业为主体的成长期读者,办成有独特风格、高品质的新锐读物,实现媒体价值、新闻价值、员工价值的有机统一。
记者:说到发行量的问题,我想起了一个问题:您曾经说过,在内容为王时代,报纸的订户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请您谈一下“零售为王”和“整订为王”两者的关系。
潘堂林:报刊发行界有一个说法:无整不稳,无零不活。它辩证地说明报纸零售和整订之间的关系。但它又是语焉不详的。特别是有一些调查公司为取得相关数据的方便,也会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模糊说法,片面强调零售而忽视整订对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对一些广告商起了一定的误导影响。
纽约时报企业发展部高级主任约翰・戴利曾说:“零售是永远也得不到保证的销售”,“而家庭订阅就好得多,一旦订阅,你就将订户锁定在一个时期内”,家庭订户“这部分发行的数量常常直接决定报纸的转让价格”。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集团将经营方针明确定位于:立足扩大报纸的读者注意力,以内容争取读者,稳定整订,盘活零售。
报纸的消费者是用“注意力”与媒介企业交换信息,随后报纸将“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而整订读者“注意力”具有的特性,如持久性、稳定性、传阅高等则更受本地广告商青睐。2008年,武汉晚报奋力从“三镇家庭第一报”向“武汉第一市民报”跨越,整订和零售在发行总数比例接近7:3,接近欧美发达国家发行行业惯例。正是这样优良的发行结构比例,使得武汉晚报读者“注意力”一直受到广告商的追捧,武汉晚报的广告处于高速增长中,任零售市场起伏,良好的报纸读者“注意力”助力武汉晚报经济收入一增再增。
机制创新重视效益
记者:报业经营机制创新,带来的是经营主体责、权、利的明晰化,您曾反复强调考核经营主体“利润至上”的观点。这曾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和困惑。但您却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这一点,这是为什么?
潘堂林:2008年以来,集团党委根据武汉报业市场竞争特点,确定主要媒体战略,优化媒体布局,创新广告、发行经营等管理体制机制,激发集团发展活力。说到提高经营效益,就是要坚持每个经营主体的利润考核。也就是说,在报业经营活动中首先考核的是利润指标。
如武汉晨报与民间资本股权合资后,因种种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利润目标。我们及时中止合同,将股权回购。股权回购后的武汉晨报,坚持走质量效益之路,向管理要效益,向市场谋增长,一举扭亏为盈,通过规范管理降低成本,坚持特色营销挖掘市场潜力,同比扭亏增盈1000万元以上。
2008年集团的三报广告,按照“分层管理、分众营销、分类开发、分兵突围”的策略,依托媒体特色,细分市场,创造需求,效果显著。长江日报按照“紧盯热点,巧抓节气,创新营销”的经营思路,有效拉动广告销售,创造性整合报纸、网络、户外等多种媒体,直接切入广告销售终端,提高广告营销的灵活性;武汉晚报优化管理、精耕细作、主动出击,在广告经营上试行责任到部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的广告营销架构,细分商业行业领域,积极应对房地产市场变化,加强节庆活动策划,为客户搭建平台,房地产、商业广告分别实现50%和40%的增长;武汉晨报实施“异峰突起”的广告营销策略,在房地产、商业、汽车等重点行业的局部领域占据可观份额,稳定“大盘”,在新兴行业逐个突破,尤其是金融行业经过一段时间培育,从原来的小行业成长为晨报广告总盘子的五强之列。
集团整合发行资源,将武汉晨报发行部整合到集团发行总公司统一经营。将长报捷龙快运公司与发行网络资源深度整合,逐步打造以“长江配送”为品牌的仓储、快运、配送、电子商务一体化经营的现代物流配送业。去年,长报捷龙快运年营业额和利润增幅均超50%。
权力分享权力制衡
记者:团队士气是集团发展的“软实力”,您上任以来,就在集团内倡导“发动机文化”,践行“权力分享”和“权力制衡”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呢?
潘堂林:新一届集团领导班子倡导“发动机文化”和“一线工作法”,践行“权力分享”和“权力制衡”的统一。谁分工谁负责,人人都当“加速度的发动机”,而不仅仅是“跟着转的齿轮”。集团党委成员在“突围”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问题上,意见高度一致,并且快速决策,快速执行。这些都对我们的逆市突围起着重大的作用。
比如,在新一届党委组建不到10天,集团三报广告经营就按照“分层管理、分众营销、分类开发、分兵突围”的策略,变“大一统”经营为“分报经营”,变过去编辑部与广告部相互埋怨为今天的一体化生产链,实行责权利相统一,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生产活力。
2007年10月起,集团党委以“集中智慧谋发展”为题,开展“民智工程”,动员集团员工为建设“阳光媒体、效益报业、和谐集团”献计献策,先后收集近百条意见建议,梳理成3大类20个课题。以集团领导班子成员为责任人,组成专题调研工作专班,有条件采纳的及时采纳,需要创造条件的形成调研方案,一时条件不具备的作出说明。目前,集团内无论在岗员工还是离退休人员,无论老事业编制员工还是合同聘用员工,气顺心齐,干劲十足,是多年来少有的局面。
记者:今年5月23日,是长江日报创刊60周年。有着优良传统的传媒集团,将如何应对今年报业经营的严峻考验呢?
潘堂林: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2009年的报业经营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从宏观上讲,今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周期与国际金融风暴冲击相重叠的时期,报业经营作为一种经济依附型经营业态势必受到影响。
为深入贯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我县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现就加强我县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1、对认定为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认定之年起,两年内享受县工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
2、对投资在500万元以上且经确认为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企业,自认定之年起两年内享受县“专精特新”企业政策,并参照享受技术改造奖励政策。企业投资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投资在500万元以上(其中设备投资不少于70%)且产品经确认为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的,参照享受技术改造奖励政策,并且该产品自认定之年起两年内享受“专精特新”企业优惠政策。
上述两款扶持政策,其税收增量的奖励采用环比的方法计算。
3、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外商分得的企业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且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和税务机关核准,退还其投资部分已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的40%。
4、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资金(R&D)占销售收入达到5%以上,自认定之年起五年内按规定复审合格的,对企业每年投入的技术研发费(剔除已享受其它补助的部分研发费用)分别给予5%、3%的补助,每年最高补助额不超过10万和5万元。
5、经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当年已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费用补助的除外),自认定之年起三年内,产品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按销售额的0.1%给予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1、对列入省级及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且设备投资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自认定之年起两年内享受县工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
2、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牌认知度方向发展。重点扶持以下几类: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200强企业和科研院校合资合作的项目,终端产品及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及国家免检产品相关的项目,税收超千万元企业的规模优势项目。对上述项目,其设备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均可列入县重点技改计划,在享受县技改扶持政策奖励的基础上,再按设备投资额增加1%的财政资助。
三、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1、对企业当年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单个项目资助额度为25万元;对列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或项目完成后通过鉴定(验收)的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给予1/4的配套资助,最高不超过15万元。
2、对开发成功并经鉴定(验收)合格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火炬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分别最高给予30万、5万、5万补助。
以上两条,同一项目同一级别实行就高不就低原则,不重复奖励。
3、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新产品奖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奖励;获得杭州市优秀新产品(新技术)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分别给予1万元、5000元、3000元奖励。同一产品升级实行补差制。
4、加大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对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给予申请费资助。资助额度分别为发明专利每件4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1000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200元,香港标准专利每件5000元、短期专利每件4000元。对申请国外发明专利的,经授权后,每件一次性给予5000元资助。
四、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
1、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技术开发项目经专家评审、由市级以上正式立项并投入生产后,按企业实际开票支付技术开发经费的10%给予补助。市级最高不超过10万元,省级以上最高不超过15万元。
2、为加强区域支柱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对涉及本县重点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可鼓励、支持同行业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联合招标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凡联合攻关成功,并经省级以上验收(鉴定)的,可按实际投入额的1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高不超过15万元。如该项目获得其它奖励,按就高不就低原则,不重复奖励。
3、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经税务部门核准后,可实行加速折旧政策。
4、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按实在所得税前列支。盈利的生产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及以上的,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扣除外,报县税务部门审核备案后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抵扣到零为限。
5、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五、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1、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补助。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行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补助。
2、当年新认定的具有法定资格的,国家级行业性检测中心一次性给予50万元资助,省级行业性检测中心一次性给予20万元资助。
同一企业同一项目获同级认定的,按先取得的称号奖励,不重复奖励。认定升级实行补差制。
六、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
1、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不含土建)在50万元至200万元的,分别按投资额的11%、9%、7%给予一次性奖励;投资在200万元以上的,分别按投资额的13%、11%、9%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信息化应用试点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不含土建)在50万元至200万元的,分别按投资额的9%、7%、5%给予一次性奖励;投资在200万元以上的,分别按投资额的11%、9%、7%给予一次性奖励。同一企业由信息化试点企业升级为示范企业的,奖励资金实行补差,不重复奖励。单个企业累计奖励资金最高不超过50万元。
2、对实施市级以上信息化推广应用项目并获市以上奖励的企业,每项奖励3万元。已获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奖励的企业不再重复奖励。
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推动各级金融机构与科技项目的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和创新信贷品种和信贷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已形成生产能力、成长性较好的高新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安排贷款额度,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
2、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县级担保机构应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积极向高新技术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支持。
八、积极推进品牌建设
1、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效应为品牌建设带来的有利条件,打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引领块状经济提升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共同协作,联合注册创建区域性的集体品牌。
2、鼓励企业自创品牌,加强产品形象宣传,培育知名品牌。企业产品被确认为国家级“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由县财政一次性奖励该企业100万元。企业产品被新确认为“浙江名牌”或“浙江著名商标”称号的,由县财政一次性奖励该企业10万元;被新确认为“杭州名牌”或“杭州著名商标”称号的,由县财政一次性奖励该企业1万元。
名牌产品或商标期满后重新认定(即复评确认)且此前未获资金奖励的企业,按上述标准的50%给予奖励。
3、企业获得多个同级别名牌产品或商标称号的,只奖励其中一个名牌产品;企业获得多个不同级别名牌产品或商标称号的,累计奖励额不超过获得的最高级别的标准奖励;企业在获得低级别名牌产品或商标称号后,以后年度又获得高一级别的名牌产品或商标称号的,可补足奖励差额。企业分别获得同一级别名牌产品和商标后,只奖励其中一个称号,不重复奖励。
列入县内重点扶持的品牌,可免费在县政府宣传册(画)上予以宣传。
九、政府采购扶持创新
对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可实行政府首购。重点包括: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重点扶持的县内自主创新型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循环经济再利用产品,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经科技、经贸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后政府可以实施首购政策。
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评标,在满足采购要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我县自主创新产品。
十、发展壮大人才队伍
鼓励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对企业引进科技人才来我县工作的,按县委〔20*〕25号文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十一、加强自主创新奖励经费检查
对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奖励资金的企业,一经查实,取消其申报资格,并作为企业信用评定的重要依据,在3年内不再受理其奖励申请。对已拔付奖励资金的,责令其限期退还。
十二、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