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第1篇

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题型主要有:文学常识填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写法和思想内容理解等。从题型上看,主要考查理解和积累,对于感悟和运用考查较少。这样的考题难度不大,是课改后学生最不易丢分的一道大题,它和古诗词同为师生语文中考复习时的重中之重。可是受重视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好成绩的背后,丢失的是思考与运用。表面上古文化不绝于口,实际上却并未真正融于思想之中。究其深层原因,无外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但仍有令人惊喜的变化,笔者阅读了2011、2012两年部分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比较中发现,中考文言文试题在稳中求变,在坚守文本的同时,有个别题型兼顾到文言文的现实意义。这类题型是文言文阅读题的突破,拉近了文言与现实的距离,而且题型灵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运用,促进了三维目标的达成。笔者把此类题型概括为“古为今用”题型,并根据其特点归纳整理为以下几类。

一、 明辨是非类

【考题再现】

(2012年福建省福州市,《曹刿论战》阅读题)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

【题型解析】

一般学习文言文时,教师都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主要人物身上的主要特点。像《曹刿论战》这课,关注更多的是曹刿,然后才是鲁庄公。待提及到鲁庄公时,更多想到的是他浅薄的一面。这道题是让学生谈及鲁庄公值得肯定的地方,可谓背其道而行之。细分析又在情理之中,世间万物都要一分为二去看待,鲁庄公虽愚,却善于纳言,有其虚心的一面。这样的问题虽教师课堂不曾问及,可学生用新时代的眼光去审视鲁庄公,完全可以作答。考题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复习推举】(2012年湖北省随州市,《孟子·鱼我所欲也》与《墨子·贵义》对比阅读)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答题指导:1.准确的理解原文。一、二问作答要在原文中找答案,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能力。2.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后一问,要带着对原文的理解,回到现实,把这种理解放到现实的社会中去衡量是非。看学生是非价值观,引导学生有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等。

参考答案: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或国家的大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二、 举例概括类

【考题再现】(2012年甘肃省兰州市,《唐雎不辱使命》阅读)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题型分析】这道题把唐雎带出文本,并置于一个“古为今用”的情境中。这样的设置让学生重新认识了唐雎,唐雎不只是一个战胜秦王不辱使命的名士,还是“外交人才”的代表,像这样的人很多,古代的晏子、现代的。瞬间学生会把头脑中曾经零乱的外交人才与唐雎一起整理归类,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会有所帮助。学生的学习是积累、理解、运用的过程。只有把积累的知识,定期理解分类,才会条理清晰、触类旁通,有利于输出运用。而此类试题恰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打破古今界限,以一点为介,对所学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概括。

【复习推举】(2011年湖北省荆州市题,《行路难》与《出师表》对比阅读)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答题指导:1.找出原文中的典故,理解、概括主要内容。2.搜索头脑中积累的与所概括内容相关的成语和俗语。3.与原文比对,排查出最准确的一个。

答案示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三顾茅庐等。

三、 感悟精神类

【考题再现】(2012年广西桂林市题,《出师表》阅读)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题型分析】该题型是理解人物精神题型的升华版。对于第一问就课内文章来谈,学生在课堂上已知晓;若是课外篇目,稍难些,学生需先准确翻译课文,深入理解后,才可找到答案。第二问是对第一问的变形,要围绕第一问的答案来展开思考。这种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我提高的机会,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走出文本,由古人及己,让学生虚心学习前人的伟大精神,进而提高道德修养,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复习推举】(2012年湖北省襄阳市题,《孙权劝学》与《送东阳马升序》对比阅读)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学习中悟出的道理。

答题指导:1. 细读文本,找出原文中人物学习方面的优点。如宋濂求学的刻苦,读书的艰难,求师的虔诚,吕蒙读书的广博等。 2. 围绕找到的优点,结合实际组织语言。3. 进入角色。答案是“我”“我们”怎样,而不是吕蒙和宋濂怎样。

答案示例:我们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获得成功。

四、 综合实践类

【考题再现】(2011年四川省达州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对比阅读)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 。

【题型分析】此类试题融文言文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为一体,是中考文言文试题的一大亮点。它最大地发挥了文言文的实用性,由前几种的概括、思考、感悟层面,飞跃到了实践层面,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学会做人、做事,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作答此类试题需找准关键词,其是连接文本与现实的点,本题的关键词就是“劝谏艺术”。学生要从原文中体会劝谏艺术,然后用以回答实践的综合题目。最后要注意综合实践题本身的答题要求,如本题属于口语交际题型,作答时要注意称谓、语气、情景等。

【复习推举】(2012年贵州省六盘水市题,《岳阳楼记》阅读)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一段介绍性的文字,使游客对岳阳楼有大体的了解。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语班学生;文言诗文学习 ;学习指导模式;分层自我评价的标准

我们双语班的学生,使用汉语文授课,汉语阅读水平的高下可以说最直接地影响着他们四年学习的成绩结果。要搞好双语班语文教学,是一件很难办到又必须办到的事。要想办到必须研究学情,因势利导,才会有出路。我根据双语班教学实践,和对升入我校双语班学生的了解,以突破难点来带动整个汉语文教学。

由于学情,教育环境等原因的差异,文言诗文教学一直视双语班语文教学中的至难点。在进入我校双语班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诗文 ,到我校学习文言诗文是零起步,双语班汉语文文言教学任务还是很重的,因此我就此增大了学生阅读古典诗文和背诵文言诗文的数量。增加教学任务,不增加教学时间问题就出来了,如何解决问题,我依据双语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对学生文言诗文学习指导的实践中,我探索出“读音――解题――读义――解意――拓展”的五步课堂学习指导模式和相关自我评价的标准,在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首要解决畏难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文言文简直和天书一样难懂.因此普遍存在着畏难甚至厌恶的心理.打消他们的这种心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使用各种方式让他们明白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我们的思想文化与古人文化息息相关,而要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尤其是更好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更好的表达,非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不成;明确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联,提高古汉语水平也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只要掌握规律和方法文言诗文是可以学好的。

2. 阅读文言诗文的六步学习模式及学生分层自我评价的量化标准

2.1 读音。

(1)读音的重要性: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诗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

双语班学生普通话的四声不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在课堂别重视朗读这一程序。

(2)读音步骤:

① 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曹刿论战》这一课为例,其中有些生字如“刿”字,比较生僻。

② 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两句停顿不同,表现为对词义的理解不同,断句出现偏差,所表现的语句理解就会大相径庭。

③ 听朗读录音。双语班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了解、要通过语气语调体现出来是很难做到的。而让学生模仿朗读录音充分地调动目、耳、口、心,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真正做到“口而诵,心而惟”的境界。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诗人复杂心绪的低缓的语气表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诗人的豪气在高昂的语调中体现;“可怜白发生!”这几句读出英雄功业未成发先白的悲壮伤感。这样前后无论是文意上的对比还是感情上的落差都很容易体会出来,对文章的主旨也就很容易把握。

分层评价的量化标准

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能力标准:能准确拼写文中的字词,能准确把握文中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

汉语基础较好学生发展能力标准:诵读的语气,语调,节奏能传达出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

2.2 解题。

(1)写作背景介绍。

知人必先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读义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于几乎完全没有汉语背景的双语班学生来说这一步介绍尤其显得不可缺少.在教师详细的背景介绍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也就降低了。

比如《曹刿论战》这一课对于双语班学生属于较难的文章,因此我在讲这一课时对相关的知识介绍得非常仔细。从齐鲁两国纠纷“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到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争位,学生非常感兴趣,听得非常认真,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也就有了准确的把握。对曹刿这个充满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人的喜爱来接受这篇课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2)相关古代文化常识介绍

仍以《曹刿论战》这一课为例,其间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比如古代的祭祀,齐鲁的地理位置和现在的地区分布等等,学生同样非常的感兴趣。

分层评价的量化标准

所有学生基本能力标准:是否掌握了作家作者的相关知识,包括概括为“名,时,地,作评”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否掌握了作品的相关知识,包括概括“作者,内容,体例,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汉语基础较好学生发展能力标准:能否在课外延伸阅读相关作家作者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

2.3 读义。

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在这一步要做到夯实基础,字字落实,人人有得,为以后的厚积薄发做好准备。

翻译步骤:字、句、段、篇,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

翻译检测:教师点拔;自译;互译。

分层评价的量化标准

所有学生基本能力标准:在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基础上做到翻译的“信、达”即准确和通顺。

汉语基础较好学生发展能力标准: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

2.4 解意。

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对于刚接触文言诗文的双语班学生,翻译不等于理解。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为例,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试着说一下自己的赏析。汉语班学生重在赏析,而双语班的学生重在明白这句为什么是写月色的。要给同学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这句为什么是写月色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其次赏析这句话的写作手法。

赏析作品的立意、写作手法、语言风格,因为学生的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一种“茶馆”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仍以《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为例,就品味苏轼夜游承天寺复杂的心境这一点,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的讨论,最后也能达到理解“闲人”苏轼,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

由此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潜力是老师无法预料的,如果我们老师能够给学生一个恰当的支点,他们又何尝不能给我们许多惊喜呢!

分层评价的量化标准

所有学生基本能力标准:能基本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

汉语基础较好学生发展能力标准:能准确理解文章的重难点。

2.5 拓展。

我在进行文言诗文教学时,有意识的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如在教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便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与之对照阅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写出自己的见解,并将他们的论文推荐给校刊发表,在锻炼了能力的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好的文章的余韵应该是不止于文章本身的,正如一颗小石头如果投进了水中央,它所产生的震荡会不断的持续下去一样,好的文章在学生心里所产生的反应也应该如此。

分层评价的量化标准

所有学生基本能力标准:在教师授完新课后,能够读懂教师的选取内容相近的难度相当的文章。

汉语基础较好学生发展能力标准:能分析,理解教师的选取内容相近的难度相当的文章,迁移所学的知识,拓展知识面。

参考文献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第3篇

不少学生由于不懂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结果常会出错误,还会闹出一些笑话。如何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主题。进而分析技巧呢?在这里,笔者想与中学生们谈谈文言文学习的一些方法,或许对于大家的学习能有一定的帮助。笔者认为文言文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原则和方法,它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十二个字,即“信、达、雅”和“留、换、增、删、调、选、引、缩、扩”。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三条基本原则。

所谓“信”,就是翻译时要忠实于文言文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地落实,或直译或意译,不歪曲原意,不添枝加叶、不望文生义、不牵强附会:更不随心所欲地撇开原文,去凭空编造。

所谓“达”,就是翻译出来的现代汉语要求表意明确,语言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整无缺,保持原文的语言不走样,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留有文言气。

所谓“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留、换、增、删、调、选、引、缩、扩”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词义和语法已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句子特点和组成句子的实词、虚词的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

一、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词语。文言文中凡是专有名词、物名、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以及一些固定词组(如成语)等,可照录保留。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降职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在翻译时把它们照搬到译文中去就行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译: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就灵性。

这句子中的“山”“水”“龙”古今词义相同,翻译时不用改变它的原意。

二、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有些词语古今差异较大,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已改变,在翻译时就要用相应的词语来替换。例如: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译: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便转身往回跑。

句子中的“还”通“旋”,是“转身”的意思。“走”古今词义不同,应换成“跑”字。

三、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份。在文言文翻译时,增补的情况最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居多,所以翻译时应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增补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句子中“年”“面”“居”都是单音节词,应增补为双音节词“年纪”“面对”“居住”。

2 文言文是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时应把量词增补上去。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译: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 句子成份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为了表意明确,应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村里人)看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便)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应将它们补上去,并用括号表示。

4 有些句子,它们的句子成份是完整的,但是为了上下文的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翻译时也要作适当的增补。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鱼为职业。(有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忘记了(划行)路程的远近。

四、删删去一些不译的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在句子中只起某些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因此,可删去不译。例如: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句子中的“夫”是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删去不译。

五、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它们的语序调整过来。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译:你太不聪明了。

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

译:有什么简陋呢?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状语后置)

译:行人在树下停留休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定语后置)

译:(马类中的)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一石饲料。

六、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十分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来翻译。例如: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根据上下文,这个句子中的“顾”用H项最恰当。

七、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很多,因此有些词很难从它的本义在现代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对这类词应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引申义来替代。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这里的“增”本义是增加,此处引申为扩大;“制”本义为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

八、缩缩就是简化。即把文言文中的一些繁笔合并翻译为简笔,使译文简洁通畅。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译:总计一条小船,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户,还有竹篷、木桨、火炉、茶壶、画卷及念珠各一件。

九、扩即对过于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类句子,翻译时如果不多用些笔墨,就难以把意思全部表达清楚。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 实词 词义

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的必考项目,且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一、字形分析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从“刂、弓、矛、戈、斤”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从“讠、辶、彳”与人的行为有关,禾―五谷贝―金钱歹―死亡皿―器皿纟―丝麻月―肉宀―房舍求―毛皮目―眼隹―鸟雀。如:1.彀士十万人(彀,弓箭手)2.一曲红绡不知数(绡,丝织品)3.夜缒而出(缒,用绳子往下吊)4.君若宥而反(宥,从“宀”,表房屋,房屋能容人居住,即宽仁,宽待之意)5.可以独飨白粲(飨,食用。粲,米一类的东西)6.生而眇者不识日(眇,双目失明)7.抚军亦厚赉成名(赉,赏)。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头上。“寇”由“宀(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

二、通假推断法。古代汉语中,如果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根据古音通假时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近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与“背”音同,违背的意思)2.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顾”与“雇”音同,“雇佣”的意思)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翼”与“翌”形似,音同,“翌”的意思是“第二天”,“翼”通“翌”)4.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04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不闲吏事”就是“不熟悉吏事”的意思。

三、知识迁移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申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在古文中十分常见,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

四、结构观察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互文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再如“追亡逐北”,“追”与“逐”同义,可知“亡”与“北”也同义,“北”也指“逃亡的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忧劳”是同义复词,可以推知“逸豫”也是。“兴国”与“亡身”是相反的意思,可推知“逸豫”与“忧劳”也是相对的,即安逸享受的意思。“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中,“破荆州”“下江陵”属并列结构,所以“下”与“破”意思相近。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句中“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

五、语法推断法。句子的语法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如一个句子的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就可以推断词语的含义。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又如“(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句中“辩”作“多”的宾语,显然只能翻译为名词“辩才”,还有“庭除甚芜,堂屋甚残除:废弃”,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

六、随文断义法。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对于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批文入理,推断其意义。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又如“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赡:赡养”,原文是讲一个相貌奇特而力大无比的汉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间打柴,而且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人们不解其中缘故而问他,他说了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句中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语境依据,应解释为“足够、充足”之类的意思才对。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第5篇

这里最重要的是“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因此借助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把握古代词法、句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体会现代语法关系下的阅读和写作。

尽管命题人在中考命题时选择课外文段进行考查,但其命题的最重要的依据依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即着力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值得注意的是“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真题例析】

我们先完成以下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真实认真地完成能让你的上升空间明确,否则就毫无作用。大家知道,错误是改进的最大动力。

(2012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卷)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 ④便:安逸、安适。

1.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读书辄成诵( ) (2)晚更号六一居士( )

(3)虽机阱在前( ) (4)或问:“为政宽简……”(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译:

4. 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5.阅读选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4分)

【链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1. 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2. (1)就 (2)改变,更换 (3)即使 (4)有人

3. (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的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4. 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5. 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核对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的答案步骤应分为:1.分析答案的结构组成,即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判断各组成有什么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与自己的答案有没有冲突。冲突矛盾处往往是自己的错漏处,也是自己最容易上升的地方。尤其要研究“意思对即可”类答案中,答题的关键是什么。

【解题思路】

做完题目后会发现:文言文阅读题是课内外联接最典型、最集中的。

第1题“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及理解的能力,是课内外联接比较明显的题目。

第2题要求“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读书辄成诵”中的“辄”可见于“浅尝辄止”;《醉翁亭记》中有“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竹溪记》中也有“辄不惜数千钱”。“晚更号六一居士”中的“更”课文中则很多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活板》中有“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杜甫的《孤雁》中有“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春望》中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己亥杂诗》中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更”字在以上例句中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需要我们仔细分析辨别。“虽机阱在前”中的“虽”在课文中也比较多见:《赵普》中有“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曹刿论战》中也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口技》中则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三峡》中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等等。“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中的“或”在课文中有:《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幼时记趣》中的“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三峡》中的“或王命急宣”;名句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因此,把握教材的根本,文言文学习会更有效。

第3题是“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回答本题有两个关键:一是准确译出“得”“读”“慕”等关键词,这些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出处;二是译出“于废书簏中得唐韩愈遗稿”这一倒装句。教材中倒装句的例子很多,这里仅举有“中”的倒装句之例:《观沧海》中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行深山巨谷中”;《幼时记趣》中有“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狼》中有“一狼洞其中”等。准确掌握教材中句子的意思会让答题容易很多。

第4题的“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和第5题“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的回答都依赖于大家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原文意识,即善于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不是另起炉灶。

【实战演练】

(2012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 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其境过清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 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 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客谢之 谢: (2)监试者异之 异:

(3)窃为郡内忧之 窃: (4)以病去 去: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

参考答案:

1. (2分)A(因为)

2. (2分)C

3. (4分)(1)道歉 (2)认为……奇特(奇异) (3)私下 (4)离职,离开(每个1分)

4. (4分)(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

(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或”“为”)

【趋势预测】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的命制遵循新课标精神,基于中考要求,并且立足于课内已学文言文的知识基础和语法基础,总体难度不会很大。设题角度主要是实词、虚词考查,词句翻译,文意理解等,总体相对稳定,以便于学生进行回答。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