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游学美国

游学美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游学美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游学美国范文第1篇

“班长?没班长。”

第二年,她跟着我们搬家,转到另一个州上七年级,头一天放学回来便告诉我:“别说班长了,连班都没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美国公立中学基本实行学分制,同时入学的孩子,上的未必是同样的课。每门课程一般又分三种班——“普通班”、“加速班”和“荣誉班”,校方按成绩分班。这样,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独一无二,有几门课,就要跑几间教室:这节课跟这一批同学在A教室上快班数学,下节课跟另一批学生去B教室上荣誉班社会学,大家都是上课聚首,下课分手。他们说起同学来,不是说“我们班的张三、李四”,而是说“科学课上的托尼”“英语课上的温迪”……

没有固定的班集体,班干部可不就不存在了嘛!

既然如此,中国班干部承担的那些任务,在美国中小学里又由谁来完成呢?

对我们的疑问,女儿反问一句:“能有什么任务啊?”

美国中小学的师生关系比较单纯、松散,老师只负责教自己那门课而已;而且,这里每个班的人比较少,就十几二十个学生,老师大可直接管理,什么发作业、收试卷、组织讨论……都用不着人辅助,更用不着设学生干部这个“夹心层”来上传下达。

至于学习秩序,课堂上,根本不要求正襟危坐,不要求鸦雀无声,要的就是自由自在地学习和七嘴八舌地交流,只要不影响他人。真要是学生听课思想开岔打瞌睡,该反省、该检讨的首先就是老师自己。

学生没机会当班干部,会不会没了锻炼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公关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机会?

事实上,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公益精神和团队作风的方式,在美国中小学里并不缺乏——这就要靠形形的课外组织了。

美国小学中少见学生社团——毕竟年龄太小。但在中学里,各种学生社团五花八门:科学院、合唱队、模拟联合国、未来老师联合会、长跑队、网球队、滑雪队……“我所有的朋友都至少在两个社团里。”女儿说。据我所知,她参加了至少五个社团。

社团的领导班子都是学生通过竞选上任的,没有老师指定一说。

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也可自己创办社团。像我女儿,本来在高中的《艺术家》杂志担任诗歌编辑,但她觉得这个杂志办得死气沉沉,多次提出改革建议未被采纳,索性在十年级时另立门户,开办了一份新刊物《剪影》,自己找老师当顾问、征聘编辑,自己筹款——我不得不开车送她去本地的商业区,让她一家家去游说老板慷慨解囊,掏出区区三五十美元的广告费,然后自己组稿、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真算得上是全方位的锻炼。

在美国所有的学生社团中,唯一与中国的学生会和班干部有点相似的,就是学生自治会,或者叫“学生政府”。

不用说,想当学生自治会委员,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竞选。得票最多的,就成为校学生自治会会长,秘书等其他职位也顺序产生。要搞什么活动,都由这个班子定下蓝图,再去跟各部门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

如前所述,美国中学不设“班”,学生自治会下面没有基层,组织活动相当不易。这就是为什么学生自治会的委员往往都会被名牌大学录取了——他们能当选,能组织活动,本身就体现了领导能力,正是各大学争相收揽的人才。

游学美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 发展 内容 生态旅游

一、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发展概述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2年,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

到目前为止,短短的十多年中,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自然与环境是怎样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生态批评家认为,许多作品中描写自然的一个陈旧模式是:自然要么被描绘成伊甸园般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和处女地,要么是瘴气弥漫的沼泽地或无情的荒野。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二阶段把重点放在努力弘扬长期被忽视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上,对美国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成就,及其风格体裁等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三阶段试图创建一种生态诗学,通过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加强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生态批评发展到今天,在创建理论体系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就,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思想。例如,“环境伦理说”。

二、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探讨的主要内容

生态批评是个非常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特征,它立足生态哲学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将文化与自然联系在一起,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想象力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仅靠自然科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积极广泛的参与、引导,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打破基于机械论、二元论、还原论的传统学科的界限,从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视角去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性对策。

生态文学批评尽管定义方法千差万别,但基本上都体现了这样的特征:一是运用生态视角进行文学研究的新兴的文学研究流派;二是关注文学如何思考人类与其他生物以及周围世界的关系,力图发现文学中涉及自然的思想观点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三是涉及文学、生物生态学、深层生态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四是带有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以提升全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为己任;五是遵循生态整体观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

三、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许多特点。从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或人文资源为基础,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形式;从供给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效益最大化。从旅游目的地看,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一些保护比较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从旅游的规模看,强调小型化,旅游活动限定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从活动形式上看,旅游者亲自参与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并在活动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些特点使得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迅速兴起,大大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旅游发展。

1992年,美国生态旅游学会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由此,美国人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四条标准:一是对环境的最小影响,二是对自然与文化的最大尊重,三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四是为旅游者提供最大的娱乐满足。

四、美国生态文学批评与生态旅游

在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思想的影响下,生态旅游获得了良好发展,并取得了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1.保护与创建相结合,积极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都把环境绿化和人文保护放在首位,因而大城小镇都基本保持了优美的绿化环境,保住了重要的文化遗存。

2.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新景区、景点进行设计。综合考虑文化、人文、历史、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尽可能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体现当地风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动植物的协调。

3.通过立法,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1916年,美国就已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将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近几年,美国的“清洁空气法”“清洁水体法”和“保护物种法”等国家法对生态旅游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生态批评坚持生态学的信条――相互联系的观念,将自然、人类、文化联系在一起,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探寻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策略。生态旅游思想和行为正是这一信条的真实体现。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在借鉴这一生态文化思想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1)

[2]邓世彬: 二元对立自然观的悖论[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游学美国范文第3篇

主要大学有:

南缅因州大学、贝兹学院、包德恩学院、科尔比学院、哈森学院、新英格兰大学、圣约色夫学院、汤玛斯学院、联合学院、卫斯布鲁克学院。

南缅因大学成立于1878年,属于缅因大学系统的一部分。南缅因大学原有的三处主校区分别位于波特兰、高汉姆和路易斯顿。

游学美国范文第4篇

1998年,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冯小刚拍摄了贺岁片《甲方乙方》,在这部电影中,葛优和刘蓓的穿着打扮极具时代的特征。葛优性格随性,服饰呈现出了休闲随性的样式,而且都以西式服装为主,夹克、休闲长裤占据主导地位。而刘蓓的角色是一个职业女性,所以我们能看到她一直梳着高高的发髻,穿着干练的职业装出现在银幕上。这表现了在新的时代里,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而男性则从传统的“主要劳动力”变成了“次要劳动力”。男女同工同酬,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这个时代里最新的变化。而女性的地位提高,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之后,还出现了另一个审美的现象,那就是女性的喜好,成为了主导市场的工具,女性的喜怒哀乐、价值趣味变成了市场上的中流砥柱。

w如此一来,男性的形象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白脸、娘娘腔,这种在几十年之前倍受唾弃的形象再次崛起,孔武有力的男子汉,以及略有“直男癌”倾向的人物,都被甩到了时代的身后。换而言之,在这个时代里,唐吉可德式的人物失去了市场,而哈姆雷特那样的优柔寡断,思前想后、担心责任的人物成为了主流。葛优在《手机》里所扮演的就是这样的人物:他是徒有其表的文化人,处处留情又不想承担责任。

而阴柔之美,也在这个时代开始流行,《画皮》中的陈坤、《失恋33天》中的文章,都是阴柔美的代表性人物。娘娘腔不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女性最爱的男闺蜜。男女关系也由授受不亲转移到了乐意互相分享秘密的亲密朋友。这样的变化,与其说是女性的需求,不如说是社会对男性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劳动力、捕食者,变成了心灵的倾诉对象和分享秘密的伙伴。劳动,体能和责任感不再是社会与女性对男性的唯一诉求,所以女性即是社会审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代表者,又是社会审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享有人。

阴柔形象的盛行,并不意味着阳刚之美就乏人问津,《硬汉》里的老三刘烨就是阳刚形象的个中代表,这种憨萌的肌肉男,亦对之前高仓健为首的男子汉形象进行了改写。而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坐在书斋里坐在冷板凳上的“书呆子”了。《中国合伙人》中,三个好哥们一起开办了英文补习学校,为了理想――同时也是为了钱――努力和拼搏,动用了各种脑筋,最终成功上市,成为了新时代里的“文化商人”。出现这样的人物形象,归功于制度和社会的变化,归功于人们对金钱态度的转变。虽然都是“在北京”,但是黄晓明和张国立(《混在北京》)的“混法”截然不同。

游学美国范文第5篇

当留学日益低龄化,我们或许真有必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中学生活。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从2010年秋季开始,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它生动地描述了这所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有人说,惠特尼高中并不代表美国所有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高中生。但是,华裔女孩田田的母亲一直强调:“直到现在,许多人依然在误读美国的中学生活、美国的中学生。事实上,美国有一大批学生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追求卓越。

在相似的一所美国高中,华裔女孩田田的经历,也如出一辙。

竞争始于开学第一天

田田进入斯卡斯代尔中学,进校第一天,分班考试!原来,学校将对数学、科学、第二外语等科目实行分层教学,光数学就有五个等级的班,自幼成绩突出的田田每个科目都考上了最高等级。和许多美国高中类似,斯卡斯代尔中学要求学生必修数学、英语、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尽管下午3点放学,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作业。

有一次,田田花了整整3天完成一份17页纸的小论文。起因是历史老师在课上播放了关于“奴隶制”的三部电影,并据此布置论文:“这三部电影是如何反映美国奴隶制这段历史的?”

中学生写论文要达到什么水准?曾有学生洋洋洒洒地就某一事件写了很多认识,结果被老师痛批。“没有自己的观点,仅仅是材料的堆砌!”

课本就有100多斤

有人曾测算,美国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课本,约104斤。有时老师甚至不上课,让学生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答案没有正确或错误,只是你得有见地,并且自成逻辑!”田田重复着老师的口头禅,美国教育从小强调批判思维,学生压力巨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死记硬背。除了必修课,美国的中学生还须应对大量的选修课。

在田田的高中,几乎90%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与中国的学生需要应付期中、期末考试不同,美国的考试次数更频繁,并且每次考试成绩,都与“前途”相关。

这也夹杂着美式“高考指挥棒”效应。

而当同学们在成绩上难分胜负时,课外活动成为竞争的又一个战场。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美国大学申请表上一直有“特长”栏,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表格下有“得奖地区:州、全国、世界”的等级提示。如果不是成绩斐然就不能算特长,特长必须“与众不同”。特长栏空白的学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录取。

中国卓越在分数上,美国卓越在能力上,但都要求卓越!

日前,美国首份关于国内最大的66个学区的综合性调查发现,大多数公立学校要求学生参加了太多的标准化考试。调查显示,过去10年间,美国学生从学前班到12年级(类似中国的高三)平均要参加112个标准化考试,其中多数是多余的,学生们一年需要花费20~25小时在考试上。

据美国媒体报道,为改善这一状况,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社交网站脸谱网上发表公告承诺,政府将着手减少公立学校花费在考试上的时间,并将这一时间限制在总课时的2%以内。

考得太多

学前班小孩平均参加4.1个考试

在白宫的一段视频中,奥巴马表示,“适度的考试,可帮助我们衡量孩子在学校的进步,也能帮助他们学习。”但是,“我也听到父母对过多的考试表达担忧, 老师们为了应付考试承担了许多教学压力,而且这剥夺了教育和学习的快乐。”在长达10页的计划中,白宫提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教育者结束不必要的评估方式,并将考试时间限制在总课时的2%以内。

通常情况下,美国学生从学前班到12年级,平均要参加112个必需的标准化考试。而相比之下,在国际考试中成绩胜过美国的国家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只需要三次考试。这份新的调查发现,美国考试负担最重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平均花费25.3个小时在考试上。这种模式甚至影响到了学前班的小孩,他们平均要参加4.1个标准化考试。

调查还发现,学生们的考试似乎集中在二月和五月,其中许多为冗余考试,同一门课程,学生需要参加结课考试、预修课考试以及期末考试。在40%所调查的学区中,考试结果往往等到下一个学年才会出来,这对想要通过结果帮助调整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完全没有用处。

研究分析了2014至2015学年66个学区的考试,不包括平时老师们所出的小测验次数,也没有将学生为了准备考试而所花费的时间计算入内。研究显示,学生们的课堂被试卷塞满,试卷包括来自国会、教育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所下达的考试指令。

考得有理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一刀切

“每个人都有责任。”负责该调查的伟大城市学校委员会执行主任迈克尔・卡西里表示,“这是多方角色要求、督促和鼓励,才导致因为不同原因而出现了过多的考试。”

其实,美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向推崇多元化、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强调学生个体的自由成长,排斥一刀切的培养模式。然而这一传统被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颠覆。该法案将标准化考评机制和相应的问责制作为一项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要求在特定时间内,学校必须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州的学术标准,以缩小在不同种族、民族、性别、语言习惯的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

按照法案,所有3年级到8年级学生每年都必须进行一次数学和阅读考试,高中生只需要一次即可。未能达到标准的州府将面临一系列后果。因此为了应对考核,州和区学校不得不增加更多的考试以便学生能跟上脚步。

政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使该趋势升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或在某个项目中赢得政府拨款,或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中获得豁免权,州府学校不得不将学生得分作为考评老师的一部分。虽然联邦法律仅要求对部分年级学生的数学和阅读进行考试,州政府却在社会研究、科学、语言等方面设立考试项目,以便对老师进行考评。

考得心烦

美国多个州已陆续减少考试次数

杰弗瑞是一所学校的二年级老师,即便他的学生不在联邦法律要求的标准化考试之列,但学校仍要求他每年对学生进行三次阅读考试。由于该考试需要一个个进行,每个都要90分钟时间,杰弗瑞花了三周时间才将班上所有学生测试完毕。“这需要大量时间,”他说,“我可能要花费60个小时做这种考试评估,而不是在教孩子们如何阅读。”

相关期刊更多

旅游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旅游学院

旅游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