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语教学

日语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日语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日语教学

日语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日语能力考试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一、日语能力考试简介

日语能力测试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及其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自 1984年起分别在日本国内和国外举行的世界性日语考试,以测试母语为非日语的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认定其日语能力为目的。成绩合格者由国际交流基金以及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发放相应级别的日语能力认定书,即我们所说的日语等级证书。这一考试于 1987 年首次在我国举办,1993 年开始面向全社会推开。

国际日语能力考试分为四个级别, 即从一级到四级。四级最低,一级最高。四级水平要求掌握初步的语法,100 个左右的日语汉字,800 个左右词汇,能进行简单会话,能读写简单的句子及简短的文章;三级水平要求掌握基本的语法,300 个左右的日语汉字,1500 个左右词汇,能进行简单会话,能读写简单文章;二级水平要求掌握较高程度的语法,1000 个左右的日语汉字,6000个左右词汇,能进行一般性的会话,具备阅读和写作能力;一级水平要求掌握高程度的语法,20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10000 个左右词汇,除能够进行社会生活方面的会话外,还要具备能在日本大学进行学习、研究等的综合能力。四个级别的考试分别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文字与词汇;二是听解; 三是阅读理解与语法。试卷总分为 400 分。文字与词汇部分占 100 分,听解部分占 100 分,阅读理解与语法部分别占 200 分。二、三、四级均以 240 分为及格线,一级则以 280 分为及格线。该考试每年举办一次,原则上于每年 12 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一直以来日本的许多国立、公立和私立的大学在录取外国留学生时都要参考他们在日语能力测试中的成绩。与日语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日语人才时也要求应聘人员提供一定级别的日语能力证书。

二、日语能力考试反应教学中的问题

1.一些高校追求能力考试通过率而打乱教学安排。日语能力考试由于题型长期不变, 给一些老师和学生增加了模拟的机会, 有的院校为了提高通过率, 不惜牺牲优质的教学资源, 甚至是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做模拟试题, 从而使大学日语教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 忽略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偏离了设立日语能力考试的初衷。而且,能力考试的成绩影响今后的工作以及留学,结果便是导致一些学校为追求通过率而刻意扭曲安排教学活动。

2.试题本身的构成存在问题。试题只分为“文字•词汇”、“听力”、“读解•语法”3个部分,而且都是客观选择题,没有翻译、写作、口语等主观题目。也就是说日语能力考试只是片面地侧重了对“听、说、读、写、译”的五种综合能力中的“听”和“读”的能力的考核,偏重于对语言知识的考查,而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不够。在教学中如果片面地强调语言的知识结构!而忽略了其交际的本质,这势必会使“学”与“用”脱节,违背高职教育的宗旨。

3.加剧应试教育与应用教育之间矛盾的激化。无论是三级还是二级日语能力考试、学生的听力成绩都没有很高,与总平均分有很大的差距,更远远低于日本国内的平均分;而其它两部分却相对较高,基本与总平均分以及日本国内的平均分持平。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普遍拥有很好的词汇、语法和读解能力,但在听力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单纯就日语能力考试而言,较之听力,文字•词汇和读解•语法是相对容易得分的,而听力水平的提高历来都是日语教学的难点。在没有语言环境的前提下仅仅通过课堂的训练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效果,再加上合格的标准只是要求总分达到60%、70%以上,而对各部分没做具体要求,所以为了获得能力证书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即对文字•词汇和读解•语法这两部分下大工夫,采用强化训练的方法来提高成绩。一般来说,这样都能做到尽量多得分,少失分,同时也能弥补听力部分的不足。这也无形中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死啃书本,硬背语法,却忽略了听力、会话、翻译以及写作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一味地围绕“应试”这根指挥棒,片面追求合格率,采取应付考试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的话,必然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也就必然会使高职的日语教育陷入一个“应试”的误区中。从而无法实现培养具有听、说、读、写、译等均衡的综合能力人才的目的。

三、日语能力考试对教学带来的作用

1.日语能力考试已经举办了 24年,试题由主办单位聘请日本著名的语言学者和教育专家命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测试日语学习者的日语能力上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 试题的所有题目均为客观选择题,并由计算机阅卷,能客观、公正、合理地反映应试者的真实水平。所以考试成绩又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能较客观地反映出日语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日语水平。

3.日语能力考试各级别的试题均由“文字•词汇”、“听力”、“读解•语法” 3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其中“文字•词汇”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日语单词的识记,包括日语汉字的读音、书写、单词,尤其是外来语的释义、用法等。“听力”部分主要是测试学生的听力水平和正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应试者听一遍录音,然后能从所给出的4个选项(图)中选出 1个正确的答案。“读解•语法”部分主要是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日语语法的掌握程度。读解,即我们常说的阅读理解,每段文章后都会提出若干问题。每道问题给出 4个选项,要求应试者从中选出1个最合适的作为答案。 语法则考查学习者对助词、助动词、惯用句型、习惯表达等方面内容的掌握情况。所以该考试涵盖了对学习者的单词、语法、读解、听力等方面的考核,能阶段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标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考试情况的积极总结与认真分析也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束语

语言测试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 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利用好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有效克服日语能力考试在教学中的消极作用,正确认识日语能力证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制定既能有利于能力培养又能做到与能力考试紧密结合的教学大纲及考核方式,做到应试与能力培养并重。

参考文献:

[1]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修订组. 大学日语教学大纲[S].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翁丽霞. 日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5(09).

日语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日语专业 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07-01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经贸、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许多非日语专业的学生也迫切地需要掌握日语,将日语作为一门工作语言,在未来的求职工作中,掌握日语的非日语专业学生在日本企业的求职工作中,必将多一块敲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砖”。笔者所在的高职学院自2007年起,就在软件技术专业开设了基础日语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何教好非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课,成为笔者一个思考的问题。

1 高职非日语专业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本素质有待加强

总所周知,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数比本科低一大截,再加上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扩大和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日益激烈,导致的结果就是入学门槛的一再降低。高职学生入学的外语成绩分数普遍较低,外语学习一直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高职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普遍比较被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主动复习的也不多。课堂教学时,课堂参与度不高,习惯被动听讲,有的甚至课堂上也不专心,注意力容易分散。

1.2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为是非日语专业,所以学生对日语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笔者在给软件专业学生上日语课时,经常在课堂上讲将来如果从事对日软件之类的工作,如果只懂技术,不懂日语,工作起来将困难重重,这样的“思想教育”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学生所处校园,感觉不到社会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往往会以自己专业课方面的学习任务较重为借口,说自己抽不出空在课后学习日语。

1.3 适合非专业日语教学的教材不多

虽然近年来高职日语教学的教材开发了不少,但大多数还是模仿本科院校的教材内容编写,内容的实用性不够,即使开发出来的教材也大多是适用于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适合高职非日语专业的日语学习者的教材凤毛麟角。对于非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日语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能在工作中可以使用,他们的学习时间又非常有限,所以急需开发出针对专业的日语教材。比如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IT日语》、针对机电专业的《机电日语》等教材。

1.4 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学习进修不够

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师主要是承担日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承担日语专业的教学工作之外再给非日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日语课,教学的课时量增大,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师缺编严重,增加的教学任务让教师不堪重负。另外非日语专业的班级学生数量一般都比较多,同样是上一节课,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劳动。由于工作量大,教师整天忙于应付上课,也没有时间去提高和进修,教师这个工作是不能一直“吃老本”的,如果一直满足于现状,必将被淘汰。

1.5 教学实训基地缺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实训占据着很重要的比例,要实现高职学生将来就业时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性地进行教学实训。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实训基地缺乏的现象,很多院校日语专业的实训课是在教室完成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进入到企业实习阶段,弊端就暴露无疑,比如不敢跟日本人交流,甚至连简单的日文输入都无法做到。

2 解决非日语专业日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案

2.1 研究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他们思维灵活,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高职院校不是为了培养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实用性人才,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本着“实用、适度”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备课,教学实践,并且日语教师要了解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专业词汇的教学。日语教师不仅是传授日语文化知识,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日语应用能力。

2.2 建立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依照当前的形势,教师必须抛弃原来的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应该树立以学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是主体,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精心设计学生的课堂参与环节,让学生的课堂参与时间在教学时间上达到一个科学的比例,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2.3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1 重视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就是将文化引入语言教学中,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结合,也是外语教学实践原则的延伸。脱离文化的外语教学是抽象的、孤立的、枯燥的。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文化导入会使学生学习到的语言是具体的、鲜活的、有趣的。

2.3.2 听说领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语言必须经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够导致语言的输出,听说训练必须领先读写训练才符合学习语言的规律。一开始,可以从最基本的听假名,听单词,逐步过渡到听句子和听短文,当然为了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可以通过听优美的日文歌曲和观看优秀的日本影视作品来培养学生对日语的感觉。在课堂口语教学中,尽量让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会话表演。

2.3.3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任何语言的学习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应注重开设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举办日语角,日语影视沙龙,日语俱乐部,利用外教资源学习日本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等。

2.4 开发适合非日语专业学生的自编教材

非日语专业的日语教材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具备专业针对性。也就是融合了基础日语和专业日语的优势,既满足学生日常交流的需要,又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日语教师必须发挥集体智慧,编写实用性自编教材。

3 结语

提高非日语专业的日语教学质量需要参与教学的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改进,为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袁运开.学生认识和优化教育[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日语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日语听力;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近年来,日语教学逐渐成为高校的一门主要课程。听说读写译是日语教学的五个环节,缺一不可,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听力。听力是基础的技能,它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第一步,学习语言最终的目的是与他人进行交流,而交流的前提就是学好听力。对于国内学习日语的人来说,大的语言环境是不利的,缺少能与我们交流的人,所以听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日语听力学习的重要性

日语学习主要有听说读写译五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听。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日语学习中听力的重要性。

1.与人交流的前提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与人交流,而听力是交流的前提,只有听懂对方说什么,才能回应别人。所以说,要想与人用日语进行交流,听力好是最重要的保证。

2.说读写译的基础

只有听懂对方说什么,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回应对方,才能写出自己内心所想表达的观点,才能为不懂的人搞好翻译。所以说,听力是其他各个环节的基础、保障,是一切的前提条件。

3.学好日语的关键环节

学习日语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与他人交流。我们所学的日语不能是哑巴日语,而是要能说出来的日语。所以说听力学好,就等于日语学好了一半。

二、日语听力学习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日语教学虽然在不断地改善,但是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影响着日语水平的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授课方法过于教条化

目前的日语听力课堂,老师一般采取的授课方式都是先讲解新单词,然后再带领学生朗读,或者播放听力教程,学生听完材料再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最后再由老师给出答案。这种教学形式单一,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活跃思维,让学生感到的是被动的接受,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也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2.学生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语言要讲究学习方法,而很多同学在学习日语时,缺少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是一开始就买大量的参考书、习题册,对语法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听说这两个环节,这样很容易产生哑巴日语,只能写,不能听,也不能说。很多学生对听力课并不重视,在平时的自我学习中也缺乏练习。长此以往,在听力课上就会跟不上节奏,产生紧张焦躁的情绪,恶性循环下来,就会丧失积极性。

3.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我们的大语言环境就是汉语,很少人在交流时用日语,仅靠听力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练习往往不能够应对,所以说,没有一个好的交流环境,对学习语言的人来说是一大致命的弱点。

4.教材内容应用性少

传统的听力教材基本上都是为了语言教学的目的编写的,因此,就会缺乏趣味性,与现实交流中的口音有很大区别,长期使用这样的教材,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误解,在听的过程中不知所措。而且我们的听力教材也忽视说的内容,不能将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听说分离。

三、如何进行日语听力改革

日语听力十分重要,但是在日语听力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日语听力课程改革方面的建议。

1.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的改革,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可以适当地将一些重复的课程合二为一,将实训课程统一授课。

很多学生在选择日语专业的时候,都是因为漫画的原因。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漫画中的片段插入课本,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听力课程配上现代的听力元素,更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在听说实训课程方面,应该增加课时,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听力的练习。在选择听力资料的时候,也可以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克服学生对日语的恐惧心理。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日本动漫的特点,以动漫为起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摒弃课本中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在听说中培养语感。这样,日语学习的每个方面都能得到练习。

3.老师授课方式改革

老师授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老师的课上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练习听力的话。很少会有学生愿意去认真听。相反,如果老师改变授课方法,将独特创新作为授课理念的话,就会有很多学生愿意去听,愿意去说。

听力是日语学习的基础,是与人交流的保障。听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在现代条件下,听力课程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以上介绍的改革方法希望能对日语听力改革有所帮助,有所参考。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项贤明。洪成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朱喜芳,浅谈如何上好大学日语听力课[J],内江科技,2008.

日语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化 日语教学 运用

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上,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也有制约作用。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合理地将这种关系运用到外国语的教学实践中。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即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既要教语言,又要教文化,要通过文化促进外语的教学。

一、文化的层次与日语教学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①

学术界将广义的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又称器物文化、物质文化,多指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质及精神产品,如建筑、食品、服饰、器物、烟、酒、茶、戏曲文化等。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的礼俗文化、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又称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正是深层文化意义上界定了文化的概念,他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人作为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它的能力与习惯。”②美国学者奥格本说:“文化一词包括物质文化,同时还包括文化的另一部分,如知识、信仰、道德、法律和风俗。”③

这三层文化之间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反之,深层文化中的观念经常以习惯或生活方式反映在中层文化中,或者以艺术、文学、器物形式反映在表层文化中。当然,这种联系并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而是一种复杂的对应形式。一般说来,经常是深层文化中的多个因素共同促成一个或几个生活习惯或行为准则,并体现在表层文化中。更为重要的是,生长于一种特定文化中的人自然地继承了深层文化和中层文化,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往往无形中被深层文化控制。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熟知文化的一般理论,并在两个方向上完成文化的解构。首先,完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解构,即十分熟悉本民族文化中的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其次,完成对其日本民族文化的解构,即以文化的一般理论为指导,对日本的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能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类比,并能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使教育对象能通过文化的类比,迅速、牢固地掌握日本语。正如学者所说:“无论文化教学或文化研究都有一个层次问题。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文化无所不在,因此,不能认为只在高年级才能谈文化,另一方面,也绝不是不讲阶段性,学生刚一接触外语就立即灌输许多文化知识。总的来说,文化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愈显得重要,文化教学的比重也随之加大。”④

二、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

虽然不同的民族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但是由于人类生活的共同性使不同的文化中也存在着相同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表层文化的运用

表层文化经常表现为器物和有形的文化形式,是可以直接感知和认识的文化形态。由于人类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的共同要求,在表层文化方面,尤其是器物文化方面经常表现出共同性的特征。我们经常将这些特征运用于日语教学中,如在住方面,房屋、床、桌子等概念在中日文化中是共同的;在食方面,碗、筷、锅、杯子等概念在中日文化中也是共同的。我们在讲授日语的这些基本概念时,经常与汉语中的概念进行对应、比较,使学生能够通过汉语中的概念迅速掌握日语中的概念。

如:汉语?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日语

房屋――――――家屋(かおく)

锅――――――――(なべ)

筷子―――――――箸(はし)

在日本的表层文化中,有一些器物和文化形式与中国的表层文化有相类似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我们也经常通过与中国的概念进行比较来说明其涵义。如“和服”、“茶道”等。

(二)中层文化的运用

中层文化更多地表现为制度文化,尤其是表现为人际关系中的礼俗文化、行为方式等。语言在中层文化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许多语言现象受人际交往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礼仪的严格限制,反映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生活习俗及行为方式的不同。正如英国语言学家格拉斯通(Gladstone,1972)所说:“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交际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制约着我们交际的类型和方式。”⑤

但是,在中层文化中,不同的民族也有共通性,有的内容甚至是完全一样的,如称谓、祝福、恭维、致谢、礼貌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地注意到中层文化的这一特点,并将其运用到日语教学中。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说明某一行为方式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共同性。如“送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人每逢节日有晚辈给长辈送礼的习惯,另外平时受过别人恩惠时,也要找机会通过送礼来表达感谢之意。日本人的做法和中国人很相似,也经常通过送礼这一方式来增进感情,加强联系,所以在日语中有“暮”(赠送年终礼品)一词。

其次,我们注重说明某一行为方式与中国人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如“鞠躬”这一行为在中国和日本就存在着差异,在中国人那里,只有当向别人郑重地表示感谢或者道歉时才要鞠躬,我们很少做这个动作。平时与熟人相遇只是点头或是握手。但在日本,人们见面打招呼的主要方式就是鞠躬,而且根据说话时的情况还要不停地互相鞠躬,这也是日本人最基本的礼貌。

在日语教学中,对中层文化的运用,我们更注重日本中层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性。因为这一层次的文化直接影响到言语与文化的交流,合乎民族习性的语言交际会令对方感到亲切、气氛融洽,有助于消除不同文化间的障碍。正如沃尔夫森(N.Wolfson)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的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谈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⑥

(三)深层文化的运用

深层的文化更多是一种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方面。深层次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体现一个民族在文化上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的主要特质,是与其他文化“异质”主要原因。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极其重视对中国与日本深层文化的对比和说明,以使学生充分认识这两种文化的不同,并进而加深对日本深层次文化的认知。如“龟”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如“乌龟”、“龟孙子”、“王八蛋”等用语都是表达骂人的意思。但在日本文化中,“龟”代表着长寿,没有任何的贬义含义。如日语中有“”一词,它表示吉祥的意思;在日本,平时也可以看到鹤龟形状的包子。

语言文字虽然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但它更是文化的载体。而且,由于文化的影响,语言也呈现出不同民族的特色。因此,在日本语的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将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补充,使学生不仅了解异质文化的特点,而且掌握日本语言的特征。

注释:

①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33.

②[英]E.B.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③[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

④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载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8.

日语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话;文化背景;交际性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213-02

当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报交流、人员交流都变得越来越频繁,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国与国之间变得越来越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外语作为对外的交流工具,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使得人们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外语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掌握一门语言的学习过程,还要力求使这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了解该国文化、习俗的一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语言交流、社会交际的教育过程。会话教学作为外语专业的基础课,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授课的目的,不单纯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努力张口说话的场所、帮助其提高表达能力,还要达到让学生通过会话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并在该种文化中锻炼交际、应变能力的目的。为此就需要会话教学的内容要求更富有实用性、贴近生活,教学过程注重交际性,并在会话教学中灌注异国文化对语言运用产生的影响的重要性。

一、调动学习动机、选题贴近生活

会话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张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课堂中怎样调动学生主动使用外语的积极性,提高其用外语说话的勇气是至关重要的。

在会话教学中,由于大脑首先要不断地接受外界语音信息,然后通过思考脑部做出反应,再通过发音器官以语言的形式对外部信息做出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大脑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消除困倦、疲劳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惊奇、精神上的享受可以使一个人情绪兴奋,情绪兴奋则可以激励人积极地对待学习活动,这是形成认知兴趣的第一步。”为此会话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由于会话教学是多数依据课本进行,但是由于编写时间的久远、选题的局限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层出不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除了遵循课本内容以外,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的增加贴近生活、富有实用性的选题内容,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张口说话的积极性。

对于初级学习者,虽然对日语的单词、句型掌握有限,但是由于对日本知之甚少,所以感兴趣的话题很多。这时需要教师在把握学生兴趣趋向的同时、给予多领域的接触,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许多学生对日本动画片、电影电视剧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喜欢作为谈论的话题,但由于语言知识不丰富,表达不清楚的机率很高,容易发生学习兴趣偏移。为此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内容选择方面,应以精度课难度为标准。笔者认为,应选择介绍同语言教学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选择衣食住行、家庭起居、学校生活、风俗习惯这类贴近生活而又相对容易表达的话题。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表达练习,使学生建立张口表达的自信,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对于中高级的学习者,随着其学习程度的加深,在会话训练中就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应付各种场合的语言训练。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的加入新闻、时事等话题,进一步提高其语言的表达层次。激发学生用日语讨论的热情,鼓励学生在思维和表达中创造性地运用日语。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今天,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要求教师除了培养其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其应对各种情景的应变能力。因此,单凭简单的口传身教,简单的对话练习,朗诵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要求在教学的形式上多样化,从而锻炼其应对各种场合的应变能力。

比如,分组场景练习。分组场景练习的好处就是在小范围内,让每位学习者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开口说话的机会。然而,由于此种练习多是在共同商讨中完成的,易造成少数学习者参与意识不强,只是简单完成场景中的台词,而无法体会语言运用中的注意事项。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适当的演讲,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日语会话中,由于说话人年龄、身份、性别等的不同,表达上都是有差异的。学生作为将来社会的一员他们要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应尽量提供这样的交际场合。如即兴表演。笔者曾参加过一堂会话课。老师设定了三个角色:店员,母亲,孩子。店员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多的推销自己的货物。孩子的目的是要得到一样礼物。妈妈的角色要买一件经济实用的物品。在这组即兴会话中,学生需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通过对对方的语言理解,做出相应的反映。既锻炼了应对某种特殊场合的应变能力,又可以充分体现语言反映人物,人物造就语言的说话特点。

除此而外,为了提高听力与表达能力相辅相成的提高,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图文音响资料提高学习者的能力。这些形式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会话的同时注重文化背景知识

在会话教学的过程中,仅要求学生依靠现有的单词和语法知识说出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是不够的,这并不等于我们真正的会运用这门语言。先生曾经说:“我们学习西洋文字不单是要认识几个洋字,会说几句洋话,我们的目的在于输入西洋的学术思想,所以我认为中国学校教授西洋文字,应该用一箭双雕的方法把思想和文字并教”。

一个国家的语言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是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反映,它反映着该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因此不具备相关的文化知识,就无法掌握好一门外语。语言是思想的一面镜子,无法真正的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的说好一门外语。因此,会话过程并不是被动的行为过程,而是说话人调动自身已有的语言知识,及相关内容的背景知识进行的积极主动地行为过程。

比如,日本人的说话特点之一就是多采用迂回的表达方式很少直来直去,特别是在拒绝他人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除了注重语言本身的传达表述之外,还要把对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作为课堂活动的一个重点。促进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使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密切配合,相辅相成。

四、及时纠错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不可避免,尤其是在会话教学中,由于学生大量的自由发挥、自由演讲,所以要求老师要及时地纠正其错误,免得这些问题周而复始的重复出现最终难以纠正,致使学习者学习情绪淡化影响学习。

然而,错误有很多种,笔者认为在众多错误中要特别注重那些隐性错误。在错误中分为显性错误和隐性错误。显性错误指那些明显不符合语法的句子,或者那些语法正确,但在上下文或正常的交际场合中意思解释不同的句子。因此,对于隐性错误的纠正更为重要。

另外,我们在学习外语中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比如,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欧美国家的学生在日语会话中多用外来语,而中国学生在会话实践中多用汉语词汇。而汉语词汇往往在意思表达上没有问题,但给人较生硬的感觉。又如,在日语中表示“好”这个单词可以用いい(它的郑重体形式为いいです)来表示。因此,在会话过程中,中国学生经常在表示“好啊,行,同意”这个意思的时候误用“いいです。”殊不知这个词在日语会话中多等同于“です”表示婉言谢绝。

新的时代给予外语教学新的任务,笔者认为,在会话教学中侧重点仍在“说”。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要从诸多方面动手,比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时纠正错误。在会话教学中,单纯强调“说”是不够的,还要注重语言文化背景的灌输。适当的了解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