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范文第1篇

(1)《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山水诗词欣赏:

(1)《滕王阁诗》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古诗名句:

(1)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摘自张维屏《新雷》

(2)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摘自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摘自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摘自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5)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摘自刘禹锡《杨柳枝/柳枝词》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摘自杜甫《月夜忆舍弟》

(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摘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摘自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摘自白居易《长恨歌》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范文第2篇

2、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绝句二首》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杜甫《登高》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____白居易《暮江吟》

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____杜甫《旅夜书怀》

10、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沁园春·长沙》

1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王维《使至塞上》

1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____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1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1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1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____孟浩然《宿建德江》

1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1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____王维《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2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____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3、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____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2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范文第3篇

诗歌用色彩写景状物,表情达意,起始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至今读来,依旧齿间流芳。到了唐代,唐人更是在诗歌中,有意识地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作为诗歌中的养料。他们撷草木之色,集云霞之彩,并将其融进诗行中,描绘出一幅幅或清新或明丽或凝重或灰暗的画境,丰富了诗歌的语言,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从而使得情感的表现也更为细腻而逼真。

一、摹状景物

王维无疑是诗中绘画的大师,他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就极富有画意。上联先写天寒水浅,点出磷磷石白,然后似乎是漫不经心地勾出日渐稀少的红叶;下联则铺开大片大片的翠,“空翠湿人衣”,一个“湿”字,不仅写出了翠色的浓,而且还透出人行走在一片翠色之中,身心为之浸染、滋润的奇妙感受。诗的主色调是翠,而山石的白、树叶的红,两种色彩的点缀,使得整个的画面清新而明丽,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朗、明净、纯洁的美。

又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上联写秋夜皎洁的明月清光与洞庭湖水彼此辉映,一片静谧温柔。一个“和”字,显现出的是水天一色、纤尘不染的融和画境。下联诗人选取了遥望的角度,将目光集中到湖中的君山上。那君山小巧玲珑,就像一只白银盘里,放了一枚小小的青螺。“银盘”和“青螺”,色调淡雅,互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空灵、飘渺而又不失谐和之象。其设色清雅,不逊王维之笔。

唐人中有许多极为善用色彩写景状物的高手,留下不少名句,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这些诗句模山范水,无不充满着画意诗情。

二、创设意境

杜甫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先写柳枝冒出新绿,黄鹂成对鸣唱,声色结合,色彩明丽,营造出初春新鲜而优美的意境;次句将人们的视线由近而推向远处:一碧如洗的万里晴空,一行白鹭在蓝天上自由飞翔。诗中的“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意境也随之变得更为明丽而高远。

又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的前两句写得很平常:渔人夜宿在西岩边,早上起来汲湘江之水,用枯竹生火。第三句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说烟雾散了,太阳出来了,渔人的身影却不见了。诗的第四句被韩愈赞为“六字寻常一字奇”,奇就奇在一个“绿”字。试想,日出东方,烟消雾散,湘水上一片安静。随着一声渔歌唱起,山有了灵气,显得更为葱绿;水有了精神,变得更为碧蓝。就这样,一个“绿”字,将人们带进了一个清寂、空旷、秀丽而又有几分神秘的境界。

此类的诗句不胜枚举,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一“青”,一“白”,皆具神韵。

三、映衬心情

杜荀鹤的《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诗的开篇,写闽中秋景:雨浸着紫菊,菊色浓淡均匀;风吹拂着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诗中雨也温情,风也温情,风雨如此善解花意,举托出紫菊的艳丽,传送着红蕉的清音。“紫”、“红”的色彩鲜艳而耀眼,勾画出的是一幅异乡美景。三句有意宕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尽处,高度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结句“不堪行”巧妙点出全诗旨意,即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登楼赋》。原来丛丛紫菊,动人艳红都是为了映衬诗人浓浓的乡愁,是诗人羁旅客地秋思的情感载体。

又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上联为互文,意思为年年岁岁、朝朝日日,东西奔波,跃马横刀,来往边城,征战不息。虽未有一字涉及“怨”,可“怨”情自然透出。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又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虽无怨语,可怨情在字字之间弥散。而“白”、“青”、“黄”、“黑”四种颜色彼此渗透,了无痕迹地映衬了征人内心的感受,极有力度地点出题旨。可谓真正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再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秋望》),“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诗句中的色彩,无不映衬出诗人或悲或喜的情怀。

四、透露趣味

唐人诗歌中,色彩缤纷,有以青、绿、白、黄等色为主的,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道由白云去,春与青溪长”(刘眘虚《阙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等等,这便暗合了当时青绿山水画的趣味。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答题策略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写景部分的答题策略

景物描写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有“凡景语皆情语”的说法,所以诗歌的各种题材中,无论是抒发感慨的抒怀诗,还是依依惜别的送别诗,甚至是咏史诗都少不了景物描写,那么诗歌鉴赏中关于写景部分的题型有哪些?又将如何解答呢?下面试做简单探讨:

对于诗歌中写景部分的考查总体上有如下三种:

一、直接考查意象类

意象就是熔铸了作者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构成画面的景物。

1.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答题思路:景物特点+主要意象

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诗的最后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写了无边无际的碧空、渐远渐逝的孤帆、奔流天际的长江。

二、考查意境类

意境就是整个画面的氛围、基调。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2.答题思路:

(1)抓主要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图景画面。

(2)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3)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了一片孤帆在碧空之下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天边,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长江向天边奔流而去的情形(抓意象,绘画面)展现了一幅壮阔孤寂(概括氛围特点)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目送友人远去的惜别之情(感情)。

注:这类题的答法也适合景情关系的题

三、写景技巧型

写景技巧也就是在景物的选取上、景物的安排上、写景的手法上等方面的特点。具体可包括:视角层次(远近高低等)、感官(视觉、嗅觉、听觉等)、色彩(鲜明、暗淡等)、动静结合、工笔细描与粗笔勾勒结合、虚实结合等

1.提问方式:

(1)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或是怎样写景的?

2.答题思路:

(1)明确特点

(2)特点的表现

(3)概括氛围特点

(4)表现的内容感情

例如: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问题: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这首诗既写了桃红、柳绿、落花等静景,又写了莺啼的动景,动静结合,红绿色彩鲜明(特点和表现),描绘了一幅幽静优美的春景图(氛围),表现了山客闲适恬静的心情(感情)。

以上只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题型,希望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对同学们的做题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二:“描写景物的特点”或“描写的景物特点”问法的细微差别

审题向来是做题的关键,而同学们往往在考试或做题的过程中急于做题而忽视了对题干的审查,殊不知,有时一字之差,答题的方向却是截然不同的。每一届的学生在诗歌鉴赏时做到类似于:请简要谈谈本诗“描写景物的特点”或“描写的景物特点”时,都会混淆,认为这两种问法是一样的,为避免出现错误。下面,我们就简要谈谈这两种不同问法的答题方向与方法。

“描写景物的特点”意即描写景物时用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感官方面的视觉、嗅觉、听觉等,色彩方面的鲜明、绚丽、灰暗等,观察角度方面的仰视、俯视、远看、近观等。

“描写的景物特点”则主要就所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而言,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优美宁静,或萧瑟凄凉,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概括得出。

下面就举例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种题的答题方向与区别:

例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诗中也有不少“以诗为画”之作,这两首绝句就是如此,请简要赏析这两首诗在写景上各有什么特点。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分析:这道题属于“描写景物的特点”型。第一首中前两句作者从整体上写了春日温暖大地、春风吹拂、花草飘香的景象,三四句具体写了春暖泥融、飞燕衔泥搭巢,沙滩变暖、鸳鸯在上酣睡的情景,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其中“迟日江山丽”与“沙暖睡鸳鸯”是静景,“泥融飞燕子”整体上是动景,做到了动静结合。第二首写景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色彩上,绿、白、红色彩对比鲜明。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待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诗歌首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范文第5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整首词,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绘画是用颜料来涂写大自然的五光十色,而诗词则用文字来描摹天地间的绚烂多姿。诗词不是绘画,也不能替代绘画,但可以通过精美的文字描写达到绘画的效果,甚至超过绘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中,红绿白黑等色彩在展示自然景物的同时,也反映了词人的愉悦心情。

诗词中的色彩描写多种多样。有的是以一种颜色为主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整个长安城,开满了金黄色的,散发着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这是的天下,的王国,也是的盛大节日。一种突出的颜色,布满整个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一片深秋枫林的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夕辉晚照,枫叶似丹,层林尽染,通红如火,令人赞叹不已。通过和二月春花的比较,更显出霜叶的红艳,秋天的山林所具有的热烈与生机勃勃,使得秋天也有着像春天一样的活力。

有的是以两种颜色为主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黑白两色,宛如一幅水墨画。远处天上涌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一眨眼间,便洒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如同白色的跳跃的珍珠,纷纷打到船上来,发出乒乒乓乓的响声。“白雨”和“黑云”映衬,有形有声,如临其境。“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鲜鲜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很好地表现了在残阳的照射下,暮江间波光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红绿当中,竟有如此多的变化,显示了诗人的细微观察力和出色的描绘技艺。两种颜色往往形成一种对比,比如边塞诗派写边塞风光,往往以白衬红,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冷色的基调上着一暖色,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也更具感染力。

有的是多种颜色。“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这是一幅精致风景画,江碧衬鸟翎的白,山青映花葩的红,碧绿、葱青、火红、洁白,浓而不艳,丽而不妖,清新悦目。“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时至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看不到什么春色,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叫人凄绝。从白雪青冢到黄河黑山,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白”与“青”,“黄”与“黑”,组成的是一幅清冷和浓黑的画面,突出了悲凉气氛。

有的是以冷色调为主的。“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周弼《夜深》)勾勒出一幅冷色调的图景,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种静谧,衬托出了屋内人夜读的专心致志。

也有的是以暖色调为主的。“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乐雷发《秋日行村路》)“稻花”“红蜻蛉”“绿螳螂”本是农村里常见的景物,但在绵延不断的稻田中,嵌以温暖色调的“红”与“绿”,兼有竞相怒放的白色稻花,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的感受。

又有冷暖两色间杂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霜天寒夜,如此清冷,躺在船上的旅人,正内心愁苦,忽见雾气茫茫的江面竟有星星点点的渔火,顿觉心中有了些许温暖。从冷暖两色的描绘中,写出了人的心境的转变,妙不可言。

有的虽是一种颜色但有层次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青草”“池塘”“蛙”是江南夏夜常见之景,长满了青草的池塘中蛙声不断,这本来是极普通的,但作者在这普通中写出了它的不普通,即在颜色中有层次,池塘中有青草,绿色就更浓了,青蛙也是绿色,但有动感,体现了绿色中的不一致。“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赵希・《次萧冰崖梅花韵》)“牡丹”的红,红得富丽,“梅花”的红,红得冷艳,同样是红,却具有不同的品位,给人的感触也是不一样的。

也有的既有色,又有香或味的。“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村行》)这里色彩鲜明,有红有白。棠梨经秋成熟,果实累累,红如胭脂;荞麦秋季开花,宛如白雪,不寒而香。美景如此,怎叫人不流连忘返。“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苏轼《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甜(半熟)的柑和桔,作者分别为它们抹上了黑、黄、朱、绿四种较实物更为浓艳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令人垂涎欲滴,神清气爽。

相关期刊更多

扬子江诗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作家协会

含笑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

岷峨诗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