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主义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强调创新设计,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2、以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为舞台背景,以工业革命发生以来的技术革命作支持。
3、融汇各门类艺术于基础训练之中。
4、加强实践性,推崇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动手能力。
5、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联系。
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就狭义而言,即从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和历史服饰文化中吸取一些装饰元素,对服饰设计进行后现代主义的装饰处理。后现代服装设计的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80年代。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是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最为突出的设计领域,其对文化自由放任设计风格明显,具有典型的历史装饰主义,历史折衷主义,文化混搭风格,戏谑、调侃的装饰色彩等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1]。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具有一下这些特点:强调特立独行,强调自我,展示个性文化;带几分怪诞,戏谑,趣味性;后现代主义服装改变了高不可攀的上流社会时装为主流的时装文化,将来自平民的创新搬上时装舞台成为影响全球的新时尚、新潮流,这是后现代主义服装文化特色。
二、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原则
服装设计三大基本要素中色彩是设计的表层效果,造型是产品的外观形态,而材料则是实现设计目的的原始条件。设计是千变万化、永无止境的,故而对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充实和更新专业知识,丰富和积累艺术底蕴,才能以多元的思维激发层出不穷的设计灵感。因而,思维活动的丰富与活跃是现代设计师的基本功。在设计思维方面,其崇尚的是逆向思维,打破传统常规,从而设计出独特而别具一格的作品,如男装女穿,女装男穿、新装作旧处理、款式设计比例变化差距大、就材料而言,十分重视材料本身的肌理、花纹、色彩、浓度、透明度、发光度和反射度,同时赋各种人文涵义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后现代服装设计的特征[2]。
(一)服装造型原则
服装造型主要体现在点、线、面、体的合理搭配运用,而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生动的立体,活动于空间之中。因此,后现代服装造型设计,借助人体与服装材料在活动空间中的重新组合,从而设计出别出心裁的新形象。服装设计是色彩、款式、材料三者的完美统一,是服装与人体的有机结合。而这一切又都与线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服装同一切存在于空间的物体一样,都是由外轮廓线与内部结构线组成。服装造型设计原则,即结合线条的形态与特性,按照一定的原则与规律而进行的线条造型设计,以此来呈现服装外轮廓线、内部结构线与装饰线条之间的相互关系。外轮廓线决定着服装的款式造型,而内部结构线又决定服装的空间体积与人体的吻合程度,同时也关系到色彩的组合、材料的运用[3]。后现代服装造型设计中的线条变化大,其核心在于借助于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改变线条在服装造型过程中所呈现的形状、空间、体积与变换以及位置、长度与方向。
(二)服装色彩原则
色彩搭配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外观要素,科技的日益更新使得面料色彩的多样化成为可能,赋予了设计更大、更多的选择空间。色彩搭配是着装效果好坏的重要环节,同时它也受现行的流行时尚、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然色彩搭配也必须遵循其一定的使用原则和搭配方法。而后现代服饰设计则一反常态,抛弃传统,体现个性和独特性等做法,往往会摒弃同性调和、主调调和、对比调和、无彩色调和等原则,而是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特意制作出一些色彩残缺、搭配瑕疵等等这样的面料,强调无协调美、残缺美的色彩搭配,变现出对传统的、权威的设计规则的一种反叛和讽刺[4]。
(三)图形装饰原则
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的另一重要原则是强调图形的装饰设计。它凭借面料的花色和图形的变换来体现极具民族特色的后现代风格。如取材于印度服饰的时装设计,在选择面料的花色时,强调印度风情,说道印度服饰,不得不提及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纱丽,纱丽式样繁多,不拘一格,其颜色大胆鲜艳,辅以一些卷草图案,金银五彩条纹,以及桃红、艳橘、火红、宝蓝等颜色。而今世界各地极具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的图案,纷纷被现代设计师们用于服装设计上,通过他们的独特设计和不同的工艺制作,使得现代服装的图形设计更是锦上添花[5]。
(四)材料构成原则
材料是设计的基础。设计者必须以科学和艺术的眼光对材料进行深刻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讲,应对服装材料的纤维形态、性能分类、成分及材料的原始特性、染整处理、分类标准等作系统的、理性的分析。从艺术的角度看要强调材料的外观色彩、肌理状态、美感的比较、图案的布局、比例配置及应用的可变形式等,感受其新奇独特的美感[6]。后现代主义服饰设计者利用直观的各种服装材料,结合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平面的、立体的、具象的、抽象的思维的形式,对设计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研究,以触动设计灵感,强化想象力,认识和感受材质构成的规律及特征,由材料的认知而导向设计。在设计中通过对材料肌理的再加工,丰富材料的构成形式,使材料肌理特性升华的再创造,则是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的有效语言。
三、后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启示
(一)中国当前服装设计的特点
中国现代服装设计发展历程基本沿袭了模仿———延伸———突破这一过程,在最初的阶段,我们不得不承认,模仿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很大的作用。通过模仿一方面可以使本土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设计师也可以借助模仿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然后突破模仿的瓶颈,使自己的设计理念得到延伸,最后达到突破阶段,完全抛弃别人的设计原理,逐步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设计风格。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服装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因而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服装设计良性发展的因素,如有的设计人员一味地为了凸显自我个性,大事渲染色彩的作用,而忽略了全方位的知识修养,曲解了服装设计最基本的涵义。服装设计有三层境界:第一层追求的是服装的功能,第二层追求的是服装品牌的时尚性,第三层追求的是服装品牌的个性。无论哪种境界,它都不应该脱离市场,脱离消费者[7]。中国的现代服装设计发展至今,依然存在迷茫、幼稚和盲目崇洋,生搬硬套式的引进,缺乏对自己文化如何现代化的深度研究和思考。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复杂丰富,中国服装设计师们更多应该是注重民族文化在现代服饰中得合理运用。
(二)对中国服装设计观的启迪
后现代服装设计赋予了我们以全新的审美感受和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全新的设计变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现代服装设计确实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对中国当前的服装设计注入新鲜血液,笔者认为后现代设计理念对中国的服装设计具有以下作用:(1)产品的使用功能和人的精神需求并重起飞;(2)摒弃单一单调的造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3)正视国际大文化传统的连接性,同时也注重地区民族文化的存在价值;(4)在追求国际流行共性的潮流的同时,也允许凸显个性、非主流、非规范化、不固定化的设计的存在;(5)开创了全新的审美设计思维方式[8]。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理念注重形式地位,尊重传统文脉,后现代主义设计认为,现时的设计是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传统”在后现代主义不能单一地理解为是贬义的,做到传统和现实的合理结合,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设计,这正是中国服饰文化所迫切需要的、应该追求的。对于传统而言,要以辩证的、批判的眼光加以选择,有改造地传承,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拆解、分离、提炼,而后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概括、抽象、再创造,这样结合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设计出传统与现代感于一体的服装。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中国服装设计带来的困境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中国设计师在理解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深刻的剖析和思考,只限于表面的肤浅理解,往往会陷入以下这些误区:(1)破坏性设计即后现代主义设计;(2)具有强烈视觉感官刺激的设计即后现代主义设计;(3)后现代主义设计就是解构主义设计;(4)凡是设计都可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5)强烈注重艺术风格而忽略服装的功能性;(6)对后现代主义服装存在认知上的困难;(7)在设计表现上虚无主义倾向严重等等。
虽说后现代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材料都可以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在设计方式和手法上有时也可以是不拘泥于一定的规范和教条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毫无原则的胡编乱凑绝不是后现代服装设计。不论是哪一时代的还是体现哪种主义服装设计,其设计作品都应包含其相应的文化,只有富含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才是好的设计,也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审视。后现代主义设计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很宽泛而又比较模糊。就拿艺术表现来说,高雅是艺术,低俗是艺术;流行是艺术,荒诞是艺术;神圣是艺术,无聊是艺术;暴露是艺术,保守是艺术。所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就导致后现代艺术中出现了某种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所以,有的设计师为了追求时尚潮流,紧跟流行时尚,大家都在体现后现代主义,故设计出了譬如带有夸张图案的服饰、衣服中故意弄几个破洞、完全不考虑服饰的着装和舒适性等因素。因此,作为现代服装设计师,首先我们应该以审视的眼光很清醒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固然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但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和强调其合理性,完全采取拿来主义,从而忽略和完全否认其负面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秉承一种批判性的、宏观的、全局性的态度和思维,对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多维度的探讨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理念进行合理的定位,并对当今的服装审美及服装设计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现代主义绘画最突出的特征是它对抽象的偏爱。像俄国的瓦里西•康定斯基、彼德•蒙德里安等追求纯粹的或绝对的抽象。比如,蒙德里安曾画了一系列的树,这些树由简单的视觉形象《红树》(1909˜1910),发展为由垂直和水平线组合成的抽象视觉形象《开花的苹果树》(1912)。康定斯基是用大胆的视觉语言来解释自然,运用纯粹的点、线、面组合。马蒂斯的《马蒂斯夫人像》,莱歇《拿花瓶的女人》也体现了对现实的抽象和概括。马蒂斯的《含羞草》反映了他追求愈来愈简约抽象的造型,对形式感的浓烈兴趣。画中的少女形象力求单纯化,并用画中画来做背景,色彩也抽象简洁。保罗•高更的《神日》,他充分运用了绘画和音乐的相通性,把色彩的和谐、色彩和线条当成抽象表现的形式。现代主义另一个最值得注意和最整体性的倾向,是消除了透视的空间,追求画面平面化。画家凡•高的画就很明显,它的空间纵深感减弱了,屋宇的造型是不标准的,至少是歪曲的、平面化的,画中的田野也是平面和变形的,都是几何化的形式。平面设计中的变形运用也很普遍,通过平面设计中的构成手法:同构、替代、特异、渐变、矛盾空间、虚实、倒影等来取得。其中,爱德华•蒙克的《尖叫》就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空间感的。这幅作品充满了恐惧、犹豫和冲突,画面中的瘦小男人,凸出的眼睛和上升的海岸。在表现形式上,强烈的透视线赋予了画面空间感和深度感,但别的线条则强调画面的平面感,因此冲突感表现在空间和平面之间,以这种冲突来表达画家心中的冲突。
二、19世纪末现代主义绘画
(一)从平面构成角度解析
后印象画派重视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面,强调个性化。塞尚的《苹果篮子静物画》,运用了构成的方法,如把篮子故意很突出,桌子上的瓶子偏出垂直线,桌子的边缘不相对,强调物体变形。
(二)从色彩构成角度解析
现代主义绘画在色彩方面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印象主义绘画展现的是自然在阳光中色彩斑斓的丰富变化,突破了“固有色”,表现在光线下的色彩效果。如“印象派之父”莫奈的《印象•日出》。后印象的塞尚采用色彩的团块表现法来描绘物体的体积、深度、重量感,用色彩冷暖来塑造形体结构,富有色彩、结构之美。凡•高《星空》画作,是以蓝色和紫罗兰色为主色调,星星发光的黄色点缀着前景中深绿色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新印象主义的修拉以科学的分色理论为基础,用纯色分割成点和块排列在画布上,理性的对色点的组合,与印象派的自由随意笔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点彩法对以后的色彩构成也有很大的启示。
三、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形式的美学追求与启示
(一)野兽派
野兽派宣称纯粹的美,追求线条、形态和色彩的欣赏。马蒂斯在绘画中,采用了纯色的平涂,是受新印象派点彩技法的启示,强调色彩的对比与协调,采用红色、橙色、黄色等暖色作为主调,富有装饰趣味,这些深深影响了平面设计中的色彩的运用。他的《红色中的和谐》中的色彩搭配宁静而祥和。
(二)立体主义画派
立体主义绘画是从毕加索的作品《亚威农少女》开始的,他以几何学的分析方法,通过打破、分解,然后经过主观组合、凝聚,在单一的平面上表现物象。他的《生之快乐》以平涂的色块和曲线轮廓来表现的。
(三)抽象主义和构成主义
康定斯基热抽象、蒙的里安的新造型主义绘画的出现,体现了现代视觉概念的绘画手法不再受“描绘”的手法支配,完全由画家按自由的意志支配,纯粹的造型手段——点、线、面、色彩,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把绘画的全部内容归结为“形式”和“色彩”,还发表了《艺术的精神》、《点、线、面》等文章,使得造型转向了规则的几何形。与康定斯基的“热抽象”艺术相对应的是皮特•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艺术,他以冷静的态度理性地来处理画画,采用纯粹的几何形抽象来表现。他把抽象主义的理论发展到极端,他的《红色、黄色、蓝色与黑色构图》是采用的纯几何形的抽象画,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加以灰色和黑色。作为纯粹的形式也表现了其抽象的美学形式。还有克利的抽象主义作品中带有一定的象征性,作品常出现一些圆圈、箭头、数字、拉丁字母和其他抽象符号。同样在图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图形设计的表形性思维。也正是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他提出了联想的思维方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属于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联想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如当我们面对一个广告题材时,从文案的撰写、形象的创造到色彩的运用,所体现的就是作者的创意能力。
(四)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的绘画努力表现新时代的精神,表现对象的移动感、震动感,表达速度和运动,运动是未来主义的核心。法国杜尚的未来主义代表作《走下楼梯的女人》,采用摄影的方式来描绘行动中的人体,开创了艺术创作中未有过的第四维空间-时间。未来主义在海报设计、杂志和书籍设计中表现明显,版面设计中反常规的自由安排,不受固有原则的限制,这种反理性和规律的设计已经成为平面设计流行的风格。
(五)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具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反理性,认为艺术无规律可遵循。扎拉为达达主义撰写了《达达主义宣言》。达达主义对平面设计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利用拼贴方法设计版面、利用照片的摄影拼贴来创造插图,以及在排版上主张无规律性、自由性。
(六)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现实主义之上的一种反传统的艺术形式,着重表达艺术家自己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比如梦境等。它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主要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对以后的平面设计中开拓思维,提倡创新性有一定的启发。
四、小结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服装设计 混搭 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哲学、社会文化思潮,它起源于欧美,繁荣于70-80年代,对社会各方面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不同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更加注重各要素的共存和折衷。后现代主义包含了各种流派、假说以及理论,本身不具备清晰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模式。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服务对象深刻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流向,使文化朝着大众的方向发展。
一、后现代艺术特征
“后”通常是“反”的意思,是对现代艺术的反抗。后现代主义主要包括表演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概念艺术等几项活动。后现代主义情感以及装饰的艺术特征主要通过它的一系列艺术活动体现出来。
后现代主义通过装饰来反叛现代主义,它的典型特征是运用一系列装饰手段来营造视觉上的和丰富感受。后现代主义在装饰风格上表现为强烈的包容性,它吸收古希腊、洛可可、巴洛克以及风行于20世纪的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新艺术运动等艺术流派,表现出极强的融合性。
后现代主义注重诗意的回归,所以情感艺术是它的另一典型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坚持,设计应该兼顾人的主观情感问题和功能问题,他们认为设计应该做到人与产品的交流和沟通。比如:后现代主义在设计内衣时会采用一些镂空、透明的设计风格,满足了人的主观感受,而且适合穿着,充分体现了情感与功能的结合。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反叛现代服饰设计注重功能性而忽略情感性的弊端。其实,穿衣服并不只是简单的遮羞过程,它更是一种气氛的传达,它讲究服装、环境的搭配,还有配饰的搭配,它传达出一种感官氛围和现实存在的气氛,是一种心理满足的实现过程。主要运用变形、夸张、借用等表现手法。
二、后现代艺术影响下的后现代服装设计
后现代艺术引发了服装设计的巨大变革。服装设计中融入了过去普遍认为“不合理”、“另类”的设计理念,实现了逆向思维,设计中体现了“凌乱的破碎感”和“各类冲突的结合”。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采用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抛弃传统的人体、比例、线条、协调等基本元素,改变以传统经验和理性为主导的服装设计风格,忽略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历史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将历史潮流中的流行元素和现代设计元素结合起来,使设计风格呈现“混搭”特性。他们也突破季节的限制,厚薄不一的材料也可以实现“混搭”。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传统的后现代服装设计。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突破了传统的模式限制,力求将通俗文化加入到服装设计中,使每天的生活都可以轻松愉悦。服装设计大师三本耀司和川久保玲摒弃传统西欧的西服美学,不再刻意追求剪裁缝制的严谨,尽可能采用不拘一格的设计形式,如采用翻里、补丁、褶皱、撕碎、披挂、左右不对称、打结、卷曲等设计手法。为了使服装在形式上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特点,设计师一般会将平面剪裁与立体剪裁结合起来。有些服装面料尽管表面皱巴、有孔、像是破烂的面料,但其实所用的都是极其精美的纺织品。现代主义在设计服装时追求一种绝对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主义更多的表现自然的特性,强调人们现在的生活。他们认为快乐是一切享受的开始,注重内在的生活享受而不是追求外表的华丽。现代主义总给人冷漠严肃的感觉,但后现代主义却打破这一常规,大量采用奇特的造型和色彩,卡通形象、动漫形象也是他们的创作源泉,旨在唤醒人们的童真与童趣。除此之外,青年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叛也体现在嬉皮士的风格设计中。嬉皮士装的灵感来源于美国西雅图的摇滚音乐形式,主要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他们的舞台装就演变为后来普遍流行的颓废时装。在1998年春夏推出了一款新的服装样式,作为一种非古典样式的外穿内衣,它追求形式的质朴粗犷,透明镂空的设计配上加工利用的旧物,呈现出一种自然、朴实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另外,反传统主义的另一个现象表现为解构主义,它会在原有设计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状、不同部位的修改和剪裁,最后将零碎的物件进行整合,使得服装别具一格。服装设计大师戈尔捷在设计1986年的秋冬新款时,大胆创新,将不同面料进行组合,完美的运用了解构主义设计原理。
(2)新装饰主义的后现代服装设计。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品逐渐呈现出标准化、批量化的特征,人性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少,所以人们逐渐将眼光瞄准具有人情味感觉的工艺服装。新装饰主义出现于1996年,重视手工艺的特殊处理方法,主要采用刺绣图案、金属亮片、玻璃串珠、印染、人造水晶、流苏装饰等设计方法。如,著名服装大师渡边淳弥在1998年设计的礼服,他采用打褶、悬垂等装饰风格使礼服呈现出浪漫气息,并将印度棉面料进行特殊的化学处理,使得整个礼服显示出一种娇俏纯美的气息。形势复杂的洛可可主义也是新装饰主义的构成要素,主要是运用蕾丝、褶皱等来增加浪漫元素。
三、有市场活力的后现代服装设计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深受年轻一代的欢迎。由于强大的市场需求,服装设计师就找到了设计的灵感和动力,他们在收获名誉的同时也获取了应得的利益。六七十年代迅速兴起的朋克风、波普风深深刺激了设计师的敏锐嗅觉,他们发现了市场的巨大潜力,从而积极投身到各种后现代风格的大胆尝试中,文化交流的迅速扩展、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使得设计逐渐挣脱功能主义的镣铐。市场给了设计师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影响了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它为服装设计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服装设计相辅相成,无论服装设计风格如何演变,都会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都必然符合一个时代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利筠.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
[2]倪娜.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设计影响之研究[J].
【关键词】UI设计 GUI设计 现代主义风格
UI是User Interface的简称,指的是用户界面。UI设计指的是对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手段的操作逻辑、界面玫瑰等进行设计。良好的UI设计能够赋予人际交互手段以灵魂与个性,使人能够更加舒适地对机器进行操作与使用。UI设计中视觉传达层面的设计就是界面设计(Graphic UI design)。UI设计发展至今,起定位始终都是具体化与娱乐化,缺乏简洁清晰的现代主义风格。
1 UI设计缺乏现代主义风格的原因
1.1 计算机操作界面图形化出现的时期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看似与计算机电脑图标之间并不存在相互联系,但是后现代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大众文化中,UI设计者身处的文化环境与视觉环境都受到了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UI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会自然流露出具体化、大众化的特点。
1.2 UI设计初期由程序设计师进行设计
在UI产生之后,初期设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程序设计师来担任的。术业有专攻,程序设计师本身缺乏专业的视觉传达知识与实践,在设计的过程中容易将受到生活实践与经验的影响,以生活中的形象对UI进行设计。在UI发展的过程中,界面设计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UI设计逐渐形成了具体化、娱乐化的发展主流。
1.3 电子产品消费群体转变为个人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商业办公用户不再是电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更多的个人开始关注消费电子产品,而移动设备的出现使得UI设计更加注重个人消费群体。电子设备就像是个人的一个私密空间,这个空间隔离于现实生活之外,各种生活化的UI设计理念就更加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例如“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等。因此,UI逐渐向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2 基于现代主义风格的UI设计
2.1 强调功能性的UI设计
在UI设计中应该将关注与强调的重点集中在信息本身,而不是过度关注界面元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UI设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视觉传达设计知识。随着更多视觉传达专业设计人员的加入,转变了之前由程序员担当UI设计的状况,为UI设计注入了新的理念与方式,开始将关注与设计的重点集中在UI功能性方面。在数字技术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电子产品定位精准等因素的影响之下,电子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例如以办公为主要需求的消费者会由于UI图形过于活泼而导致精力分散,会由于UI图形过于精美而导致视觉识别性降低,可能会使操作出现延误、不便等问题等。
2.2 强调识别性的UI设计
从视觉的角度进行分析,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视觉环境是非常繁杂的,各种商家都希望通过精美华丽的图形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导致消费者的视觉始终处于饱和的状态中,可能会对复杂的图形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抗拒的心理。在如此繁杂的视觉背景中,清晰、清新的图形必然能够做到脱颖而出,通过较高的识别性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为消费者节约更多思考的过程与时间。此外,消费者实际上都存在着“边际效应”的心理,如果UI设计始终都是一尘不变地采用具体化的图形,消费者同样会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必须实现UI设计的现代主义风格,提高UI设计的识别性。
3 现代主义设计特征的UI设计产品例析
当前,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具有现代主义设计特征的UI设计产品,同时这种风格的UI设计已经引发了一定的潮流。在设计行业中使用率最高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及其所属公司的其他系列产品都采用了现代主义设计特征的UI设计,新图标一改传统的具体图像风格,采用了辨识度非常高的文字作为图标,其中Photoshop为PS,Illustrator为AI等,具有了非常高的功能性与识别性。现代主义设计特征的UI设计产品的出现,代表着UI已经摆脱了单一的设计时期,开始进入到了多元化的发展新时期。
结语
UI从出现到现在已经从一个活泼的孩童成长成为了理性的青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在具体化、生活化的风格中加入了理性的东西,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理念。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人员的加入、设计理念的创新、消费者电子产品需求的多样化等因素,都促使UI设计展现出了新的风貌。
参考文献
[1]裴临风.刍议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后现代招贴设计[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02(8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