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怎样增强抵抗力

儿童怎样增强抵抗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怎样增强抵抗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怎样增强抵抗力

儿童怎样增强抵抗力范文第1篇

初入园宝宝爱生病

宝宝3岁以前是在一家人的“包围”中长大的。从出生开始,宝宝受到全家人的精心呵护,所以很少生病,即使有病也只是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而宝宝进入幼儿园后,总会频繁生病。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宝宝平时受到“很好”的照顾,当宝宝从一个被精心照顾的小环境进入到集体的大环境后,他的饮食起居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生理上会有不适应的感觉。宝宝接触的小朋友多了,环境复杂了,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机会也就多了,患病的次数就会相应增多。

宝宝的抵抗力

机体抗病能刀有先天的和后天获得的两种。宝宝从母体得到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在出生6个月时基本消耗完,此时,他的抵抗力最弱,最容易患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机体的免疫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抗体的产生能力也逐渐增加,通常,宝宝在3岁以后,机体抗病能力较3岁前会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抗体是有高度特异性的,只有当宝宝的机体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后,才会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抗体,也就是说,对于大千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宝宝只有接触了它们,他的机体才会产生针对这些病原体的抗体。所以,即使宝宝身体发育正常,也并不意味着他的机体对各种病原体都有抗病力。如果宝宝平时接触的病原体(细菌、病毒)的种类少,他的机体对那些没有接触到的病原体就缺少了特定的抗体,也就是说宝宝对该病原体没有特异性抵抗力。

增强宝宝免疫力

在集体的大环境中接触各种病原体是不可避免的,当他有了患病的迹象时,父母一来要积极给宝宝治疗,二来要让宝宝在患病时得到很好的休息,避免疾病加重。平时应该让宝宝多锻炼,多活动,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如果宝宝病刚好马上又患病,建议家长可以带宝宝去医院检查,适当使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可以促进宝宝免疫功能的提高。

此外,预防疾病也必不可少。

生理健康篇

生病毕竟让宝宝不舒服,父母也为此着急上火,怎样减少生病的次数,让宝宝更健康是父母要做到的。可是,妈妈怎样做能让宝宝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呢?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宝宝的自身免疫系统功能还未发育成熟,加之宝宝刚从相对封闭的家里突然进入幼儿园,不仅使他们接触病菌的机会增多,而且从心理上也很不适应,这样都会使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感冒病毒所侵袭。再者,在家是一个人照顾宝宝,而在幼儿园,是老师要照顾多个宝宝,很难及时为宝宝加减衣服,所以很多宝宝在入托后会变得比原来容易感冒。

妈妈对策:

1 带宝宝去幼儿园时,要多带一套衣服,如果衣服尿湿或天气忽然转凉,老师能有衣服及时给宝宝穿上。此外手机要时刻处于开机状态,让老师能随时联系到。

2 回家后,给宝宝吃些水果,水果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C都能提升抵抗力。

3 家人感冒时,暂时不要过分亲近宝宝,以免传染宝宝。

4 周末时让宝宝经常锻炼身体,如多到户外运动、游戏或做日光浴等。

5 如果宝宝患上了感冒,妈妈要在家里精心护理,可以暂时不上幼儿园,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发烧

很多原因可能引起发烧,大多数发烧是身体有潜在感染或发炎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比如扁桃腺炎、肠炎、感冒等,除了发烧外还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流鼻涕、腹泻、吃不下等等。有的发烧,可能只是穿得太多或室内温度太高了,只要改善现况,通常就不会再有发热的问题了;有些宝宝仅仅是过度哭闹也会造成发烧。

妈妈对策:

1 送宝宝去幼儿园时,上衣最好穿容易穿脱的小上衣,并且和幼儿园老师说一下:如果热的话,帮宝宝脱下一件衣服。

2 要记得给宝宝多喝水,如果宝宝不肯好好喝水的话,也可以喝果汁、牛奶、汤等替代。

3 如果宝宝发烧,要让宝宝多休息,发烧在38.5℃以下,可以先观察,并多喝水,少穿衣,看看体温是否能降下来。如果体温超过38.5℃,最好及时就医。

4 若是在发烧过程中出现感觉冷的情况,可暂时增加一件衣服,等寒冷感觉消退后,再将增加的衣服脱去。

便秘

实际上,幼儿园的饮食安排中是很注意粗细搭配的,可是为什么一些宝宝却在刚入园时经常发生便秘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经常“忍便”而造成。刚刚入园的宝宝,在陌生的环境中经常紧张,生活的适应能力较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加之贪玩不及时去排便。久而久之,就使便意受到抑制。要知道,正常人的排便过程分两部分,即产生便意和指示排出粪便。当神经中枢发出便意信号时,如果不及时排出则会抑制便意,导致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过多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硬不易排出,结果造成便秘。而且,便秘也是菌群失调的一种表现,其主要原因是肠道内双歧杆菌减少,造成肠蠕动减慢、酸碱度失衡,最终使功能紊乱,促使便秘发生。需要指出的是,便秘会使宝宝排便很困难,他们因心里害怕排便而经常忍着不便,结果使便秘变得越来越严重。

妈妈对策:

1 每天晚上或是晨起,让宝宝坐在便盆上,培养宝宝定时排便的习惯。

2 鼓励宝宝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谷物、新鲜水果和蔬菜,纠正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3 每天接宝宝时,带着一瓶水,让宝宝多喝水,也有改善便秘的效果。

4 喝些秋梨膏水,吃些梨、黄瓜等也有通便的效果。

5 经常喝含有益生菌的酸奶,也能防止便秘。

腹腹泻

每当节假日后回到幼儿园的第一天,很多宝宝都会食欲下降,并迎经常发生腹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幼儿园的饮食安排比较合理,使宝宝的胃肠比较适应。可在节假日一回到家里,有些父母生怕宝宝的胃肠在幼儿园里受了“委屈”,很多有营养的食品或是好吃的没吃上,于是就给宝宝买来各种各样的食物,或是给宝宝做上好吃的饭菜,让宝宝随意吃。殊不知宝宝本来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见了好吃的才不管胃肠“同不同意”呢,经常会暴饮暴食。但是,宝宝的消化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食物的各种酶也较少。回到家大量无规律性进食,不仅使胃肠受不了,还会使肠道内的益生菌群遭到破坏,结果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肠炎,导致回到幼儿园发生腹泻。

妈妈对策:

1 宝宝周末在家吃饭,要尽量保持规律的饮食。

2 妈妈尽量少带宝宝外出吃饭,亲手烹制的美食能给宝宝提供最为丰富的营养。

3 多吃蔬菜,少吃肉,一般以宝宝

吃三口蔬菜,一口肉为合适。

4 给宝宝吃些粥,有养胃的效果,还能增强胃肠的抵抗力。

5 秋季入园的宝宝,如果出现腹泻也可能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因此当腹泻发生时,妈妈不要随意用药,而就到医院就诊,请医生诊治。如果诊断为“秋季腹泻”,要在家休养,以免传染其他宝宝。

心理健康篇

对于宝宝的身体健康,妈妈们关注得多,但对心理建康,却并不一定重视。实际上,心理的问题会导致免疫力降低,让宝宝更爱生病。所以关心宝宝心理健康更重要。

入园焦虑症

对宝宝来说,上幼儿园从一个相对自由、苋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定规则的集体环境中,极易产生不适应感和焦虑感。除了哭闹、拒绝、发脾气、食欲变化外,严重一些的还会使宝宝的睡眠时间混乱,甚至出现生病的症状,这被称为“儿童分离性焦虑症”。

每年入园的时候,很多宝宝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接受的是一种群体教育,周边有很多同龄人的存在,生活模式和从前在家里完全不同,于是一时无法适应新生活的宝宝们第一反应就是用哭来解决问题,性情也大变。一般来讲,根据宝宝的性格不同,这种焦虑期的持续时间也有长短,有些只要一两天,有些却长达一个月之久,一般在20天左右。

妈妈对策:

1 父母可以提前带宝宝到幼儿园参观,给宝宝一个适应的过程。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宝宝进幼儿园的最初几天,父母陪同宝宝在幼儿园里玩玩,随着宝宝与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熟悉、亲近起来之后,再完全放手。

2 父母应该相信老师,不要担心宝宝会在幼儿园受委屈,只有在家长信任幼儿园与老师的基础上,宝宝对幼儿园及老师的信任才能建立起来。

3 送宝宝入园后,父母要马上离开,下万不要舍不得宝宝偷偷在边上看,宝宝看到了父母只会更想回家。

4 从幼儿园接回宝宝后,父母也要特别注重和宝宝的交流,多和宝宝聊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并时不时地夸夸宝宝的表现,这样宝宝就会增加上幼儿园的积极性,顺利地度过焦虑期。

不敢大小便

很多宝宝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常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想大小便的时候不敢告诉老师。结果可想而知,不是尿湿了裤子,就是拉在了裤子里,往往还会受到小朋友的讥笑。这会给宝宝心理上带来很大压力,有的因此在幼儿园一天不敢喝水,有的不想再上幼儿园,还有的会在心里长久地留下反感,影响宝宝心理健康。

妈妈对策:

1 作为父母,应该让宝宝知道,自己需要大小便是很正当的要求,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应该大胆地告诉老师,老师是不会因此而责怪宝宝的。也可以在家里做模拟游戏,由父母扮演老师,训练宝宝大小便时如何对老师表达。

2 父母也应该与老师及时沟通,告诉老师自己宝宝的性格特点,希望老师提供帮助,在宝宝还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候,多给宝宝一些关心和指导。事先应了解一下,幼儿园里宝宝大小便是用便盆还是用便池,最好第一天送宝宝去幼儿园时,亲自带宝宝到幼儿园的厕所里看看,告诉宝宝这里和家里的卫生间有什么不同,该如何使用。甚至可以让宝宝试着先用一用,帮助宝宝消除陌生感。

3 注意宝宝穿的裤子最好是松紧带的,而且不能过紧,便于宝宝穿脱。宝宝经常会玩得忘了大小便,直到憋不住时才想起去厕所,如果裤子不便穿脱,就很容易尿湿裤子。

4 父母每天在送宝宝去幼儿园之前,让宝宝先排大便,这样至少宝宝可以免去在幼儿园大便的麻烦和担心。但这只适用于排便较为规律的宝宝。

5 如果宝宝已经有了在幼儿园尿裤子等类似经历,不要嘲笑和批评宝宝,告诉宝宝这没有什么大不了,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尴尬的经历。

健康分享篇

进入幼儿园后,还有哪些与宝宝健康息息相关呢?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心情好生病几率小

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家人,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免不了害怕和焦虑。这种心理上的焦虑有可能会影响到宝宝的生理功能,导致抵抗力下降。所以,帮助宝宝缓解心理压力,这是父母首先要做的。当然,如果没有这种条件,可以买一些小朋友们在幼儿园做游戏的光碟放给宝宝看。要时不时告诉宝宝,在幼儿园里面有许多小朋友和他样,在快乐地生活、学习和玩耍。宝宝对幼儿园有多方面的了解,自然而然就有了心理准备,上幼儿园时的恐惧心情就会大大降低,心情好了,生病的几率也相应地下降了。

营养保障最重要

对新入园的宝宝来说,营养保障最重要。幼儿园的饮食都是营养配餐,在营养方面可以让妈妈们放心。但宝宝在幼儿园自己不一定吃得饱,因此放学后妈妈可以为宝宝准备一顿营养丰富的加餐,加餐可以是各种水果、酸奶,还可以和家人共进晚餐。如果宝宝存在挑食的问题,妈妈担心宝宝营养不足,也可以给宝宝每天补充一粒儿童多种营养素。

送宝宝态度坚决

新入园的宝宝,当进入幼儿园时会哭闹。父母如何做更正确呢?最好的方式是当老师接过宝宝后,父母最好马上离开,不要在幼儿园逗留,更应避免出现宝宝在里面哭、父母在外面哭的情况。有的父母离开后,又偷偷回来看宝宝,一旦宝宝发现父母也在园内,定会产生依赖情绪,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哭闹,拒绝参加任何活动。父母要克制自己的感情,送宝宝入园时态度要坚决。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宝宝入园不适应的时间。还有些宝宝是由爷爷奶奶接送的,老年人更是看不得宝宝哭,宝宝哭了又会把宝宝带回家。这样只会让宝宝觉得“哭”是可以不用去幼儿园的手段,以后每次去幼儿园都会以此来威胁。

尽量早点接宝宝

宝宝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集体中,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这时他心里也许会委屈地想,是不是父母不要我了。为了减少刚入园时的恐惧心理,在第一个星期可以稍微早一点接宝宝,让他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回家路上,最好用关爱的语言与宝宝交流,询问他在幼儿园进行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分享他的快乐,使他从内心感受到被爱。

帮老师多了解宝宝

宝宝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父母要及时与老师沟通,便于老师更多地了解宝宝、更好地照顾宝宝。例如,有的宝宝一哭闹就要小便,有的宝宝午睡时要抱个毛绒玩具等等。

让宝宝学会表达需求

上幼儿园前一定要经常教宝宝说两句话,一是“老师,我要喝水”,二是“老师,我要尿尿”。幼儿园宝宝很多,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像父母那样时时精心照顾。让宝宝主动告诉老师他渴了,这是很有用的。让宝宝多喝水,肯定会减少生病的几率。“老师,我要尿尿”这句话

也很有用,想尿的时候勇敢说出来,不会因为胆怯而尿裤子,进而着凉感冒。

给予必要的鼓励

当宝宝刚上幼儿园时,多夸奖宝宝,并时不时给他买个小礼物,比如小贴画、小印章、一块棒棒糖等等作为鼓励,宝宝会非常高兴。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宝宝尽快适应新环境。此外父母要从正面引导宝宝,如“今天你得了一个小五星,真棒!明天我们还去幼儿园,得一个大五星好吗?”“老师说你真乖,可喜欢你了。”“今天和谁做好朋友了?”……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宝宝交流,多鼓励宝宝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宝宝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宝宝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病好后再入园

如果宝宝生病,最好还是回到家中,专人照看,让宝宝好好休息,有利于宝宝病情尽快好转。等宝宝病情完全好后再送幼儿园。有些父母等宝宝病情刚好一点,就马上又送宝宝上幼儿园,宝宝哭闹,情绪波动,结果使病情出现反复,反而不利于宝宝。

送幼儿园要坚持

当宝宝对父母产生依恋和依赖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很多父母往往心软、动摇。要知道宝宝虽小,对父母的情感、心态却是十分敏感的,当宝宝察觉到父母的动摇心态时,会强化他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父母应把握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宝宝进幼儿园,并对宝宝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儿园门口时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着和妈妈说再见的,好乖”等。

宝宝不足3岁选小小班为好

如果宝宝不足3岁入园,要选择小小班。在小小班里能得到老师的重视,成为小朋友的榜样,还能培养爱心、互助、集体荣誉感。反过来,2岁多的宝宝如果进3岁宝宝的小班里,常会觉得其他小朋友都比我强,别人会的我都不会。由于老师、小朋友经常照顾他,很容易产生依赖、自卑、任性的心态,对学习、成长都不利。

和同一幼儿园的宝宝交朋友

父母可以通过幼儿园老师了解班上有哪些小朋友是住在同一小区或邻近地区的,也可以在接宝宝时提到幼儿园,和等候的其它家长聊聊天,这样可以互相联系,今后彼此串串门或相约在双休日共同到郊外或游乐场玩耍。既可以增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同时宝宝有了熟悉的伙伴,大多就愿上幼儿园,从而缓解分离焦虑。

继续强化宝宝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强的宝宝更能照顾好自己。因此,父母一定要强化宝宝的自理能力。平时用水杯喝水,吃饭时,让宝宝自己用勺吃。穿衣服对于小宝宝有难度,坦父母可以让宝宝从游戏中尽快学会穿脱衣服,比如让宝宝给布娃娃穿衣服,帮玩具娃娃穿衣服时让宝宝穿第一只袖子,因为很宽松,容易穿上,大人帮助穿第二只袖子时告诉宝宝要把玩具娃娃的肘部弯曲才能穿上,这就让宝宝懂得自己穿衣服时,要动一下胳膊才能穿上袖子。宝宝的鞋子要选择粘扣的,让宝宝可以轻松粘紧。

为宝宝打造抵抗力屏障

开 心

专家指出:6个月至3岁是宝宝抗病能力最低的时期,也是免疫力提升的关键时期,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做到适时参加计划免疫;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摄取充足、合理;多晒太阳;适当补充维生素,以促进宝宝免疫系统成熟,减少患病机会。

妈妈说 女儿思思,刚满1岁,但是从七个月开始到现在医院已住了好几次了。不知道为什么她的抵抗力会这么差,稍微有一点环境的变化就会生病,特别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感冒、发烧、拉肚子、过敏症状什么的全来了,老跑医院,都快成家常便饭了。我们看着思思这样很是着急,但到了医院,医生说宝宝抵抗力太差,虽然吃点药,打个点滴就好,但反反复复,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医院。每次思思一生病,就会被折腾得不行,饭也吃不下,晚上觉也睡不好,吃不好拉不好,面黄肌瘦的,影响她的生长发育,也让我们心疼。

专家说 宝宝出生后,由于各系统的发育还未完全,其免疫系统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被真正激活而发挥作用,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宝宝自身的免疫功能相当低,很容易被病原体乘虚而入。一般来说,6个月以内的宝宝是不容易生病的。而6个月以后,宝宝体内来自母体的免疫球蛋白的浓度逐渐下降到最低点,同时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被激活,进入了医学上所称的“生理上的免疫功能不全期”,这个时期的宝宝体内免疫物质含量很低,抵抗力比较差,极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宝宝的抵抗力低下一般表现为:感冒、咳嗽、发烧、呼吸道感染、拉肚子、出现过敏现象、胃肠遒炎症、肺炎等等,有的宝宝还容易出现病情反复的症状。

思思的症状就是抵抗力低下的典型写照,像这种情况,不能只依赖于医生和药物,应该从宝宝自身出发,父母平时多多注意宝宝的生活细节,多带宝宝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让宝宝增强抵抗力,应从营养、睡眠、运动、饮食、环境、情绪心理等多方面着手。

营养

专家指出,给宝宝补充日常所需的营养素,对抵抗力的增强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体的营养不良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并直接引起抵抗力下降,因此,从各种食物中摄取所需的营养素,是增强抵抗力的基础。而蛋白质、维生素A及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矿物质中的铁、锌、硒……等,都是维护免疫机能不可或缺的营养素。缺乏这些营养素,会影响到免疫机能而容易生病。

睡眠

著名免疫学家通过试验发现,睡眠可使体内的两种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上升。特别是对于小宝宝而言,充分休息能使宝宝的身体做好准备,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身体能够通过休息恢复活力,从而减轻免疫系统的负担。因此保证宝宝睡眠充足很重要:每天应保证新生儿睡16~20小时;6~12个月的婴儿每天应睡14~15小时。

运动

锻炼是增强免疫力最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了。运动应从小开始,满月后的宝宝,夏天可以在室外躺一会儿,冬天可开窗在室内呼吸新鲜的空气,衣服也不要穿得太多。从小培养宝宝适应较冷的环境,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就不容易得感冒。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而且对肌肉、骨骼、呼吸、循环系统的发育以及全身的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作用。经常运动还可以增强食欲,使宝宝摄入足够的营养素,这样体质就会增强,抵抗力就会明显增加。

多美滋金盾MMUNOFORTIS。优抗力配方奶粉的研发成功与临床研究联系密切,是目前市场上婴儿配方奶粉中唯一经科学研究认证,可以帮助提高婴儿抵抗力的产品!

环境

环境对婴儿的抵抗力也有很大影响,父母应注意给宝宝提供卫生、安全、适合其生理特点的环境。例如宝宝的体温调节能力尚不完善,很容易引起上呼吸道、发烧等疾病,所以要注意室内保暖和温差变化。

情绪心理

良好的情绪可激发免疫系统的活力,有助于使免疫系统发挥最大的效应,从而起到充分地保护机体的作用。父母应为宝宝创建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常常跟宝宝交流,对宝宝进行抚触,让宝宝拥有好的心情,开怀大笑等,都可以帮助宝宝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状态。

除此之外,为宝宝预防接种也是抵御传染疾病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所以父母应该按时给宝宝接种疫苗。

年纪比较小的宝宝,还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加上自身抵抗力本来就不足,所以被病毒感染的机会也特别大,妈妈关心自己的宝宝,不仅仅表现在宝宝生病时的着急,更多的应该是多多了解宝宝的护理常识,帮宝宝选择正确的方式,天然补充宝宝的营养,全方位提升宝宝身体素质,让宝宝拥有自己的抵抗力!

饮食

科学的喂养宝宝,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宝宝的抵抗力,让宝宝远离感冒生病的烦恼。在饮食上,可为宝宝选用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如大枣、蘑菇、香菇、木耳等。这些食物既含有丰富的多种营养素,是宝宝强身壮体的天然食物滋补佳品,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而对于年纪较小的宝宝,很多食物还不能被宝宝所消化吸收,他们日常的食物主要还是奶粉。所以,妈妈在选择奶粉时,不仅应该关注配方中的成分,并且可以有意识地选择那些经过科学研究验证,能安全有效地增强抵抗力的奶粉品牌。

儿童怎样增强抵抗力范文第2篇

编者按:不久前,李冰冰在微博上晒出一组在国外生病住院的照片,并称“在国外工作时连续发烧16天不见好转,虚脱到无法行走,只好回国治疗。”回国后经检查确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真有这么严重吗?究竟哪些人容易得这种病?平时又该怎样预防呢?

扁桃于人体口腔深处,在舌腭弓和咽腭弓之间的咽峡侧壁,是口咽部的淋巴组织,按其位置分别称为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其中以腭扁桃体最大,我们通常所说的扁桃体即是指腭扁桃体,它在童年时非常发达,成年后逐渐萎缩。扁桃体处咽喉要冲,与外界关系密切,而扁桃体的温度、湿度又很适合细菌繁殖,因此,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很容易被病菌袭扰而发炎。

扁桃体炎有急、慢性之分。慢性扁桃体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咽痛、咽干、咽部不适、口臭等,检查可见充血、暗红、表面凹凸不平,有时颌下淋巴结可肿大,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演变而来。

急性扁桃体炎往往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吞咽时疼痛加重并可放射至耳部,多发于4~10岁儿童及青壮年,尤其是生活不规律,经常失眠、熬夜、受凉、劳累的人,病原菌主要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腺病毒。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把扁桃体炎当回事。急性扁桃体炎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逐渐演变为慢性扁桃体炎,或引发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以及风湿热、肾炎等严重疾病。但如果及时就医,保证“足量足疗程”的抗菌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一般能有效控制住炎症,不会转化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或中耳炎、鼻窦炎等并发症,一般经7~10天可痊愈。

为了预防扁桃体发炎,平时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冬春季根据天气情况做好保暖防寒工作,预防感冒,避免过度疲劳和抵抗力下降;注意口腔卫生,尽量少在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活动,这样能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少饮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多补充水分。

儿童怎样增强抵抗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体动画 暴力片 负面影响 学龄前儿童 抵抗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276-01

据调查,学龄前儿童最喜欢看的媒体节目90%是动画片。统计显示,现在流行且孩子相当喜欢的动画片中,许多均充满了身体打斗和语言暴力的画面。笔者认为在动画片中某些“暴力”的画面能够短期影响孩子的思想和情绪,对孩子特别是男童产生暴力行为提高了概率。因此家长与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媒体动画中的“暴力”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多方面入手对怎样有效提高孩子对媒体“暴力片”的“抵抗力”进行了探讨。

1 媒体暴力与孩子的攻击

对于“暴力”一词,有学者曾对其有过如下定义:使用身体或一些工具,通过对他人或者事物进行伤害或者造成破坏为目的一些行为,包括通过语言对个人的精神上造成的伤害的行为。而媒体暴力则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虚拟暴力,通常通过影视媒体和电子游戏等一些渠道传播和发散一些暴力内容;另一种则是真实暴力,而通过新闻媒体、报纸、自媒体等途径对相关人员或者广大受众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学龄前儿童具有对简单直观的图案和动作接收较快的特点,在孩子对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媒体以及互联网的接触中,孩子很快会受到其绚烂的画面和丰富的信息的吸引,从而加强兴趣,更快学到很多的知识。然而,在这类信息中却存在很多的暴力内容,笔者认为它将会间接或者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延伸出暴力倾向。

2 媒体暴力与孩子攻击的关系

我们在关注动画片带给孩子这么多欢乐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动画中存在的许多“暴力”内容,在笔者曾经带孩子看过的一集动画内容中,在短短十几分钟的画面中,就出现了不文明用语20余次,而且在其大量的情节中出现身体打斗、使用器械和武器打斗等暴力行为。同样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受到动画片的影响,部份孩子不但模仿动画片里面的不雅语言,而且一些行为也参照甚至完全照着动画中的去做。曾有媒体报道:一个10多数的女孩,学着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用尖锐的道具砍伤了妹妹的脸;还有一个2岁小男孩也模仿其用斧头砍伤了自己手指。此类孩子攻击的不断发生,经家长究其原因,大多与观看动画片中充斥着的大量暴力画面有关。曾有学者对其随机抽查的5集动画片内容分析发现,出现暴力行为共69次,平均每集约14次。在动画片中,大部分的“暴力”出现在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中,这往往会让孩子以为表面正义的人物就能随意对表面上的反面人物施行暴力,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带来他们(她们)的攻击。

笔者发现,动画中的暴力常常具有较强烈的游戏性。动画角色往往都没有伤痕,甚至可以死而复生。这种类型的受伤、死亡等让暴力行为充满了喜剧色彩。失去了危险性,反映不出人们对暴力的痛苦体验,提高了孩子模仿的可能性。孩子在观看此类动画时,会模仿角色的行为而不会觉得自己犯错。而且媒体镜头对暴力行为的美化作用会让孩子误认为暴力是一种善良、美好的行为,并且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对没有很强辨识力的低龄孩子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直接的攻击。

3 减弱国产动画中媒体暴力影响

3.1 政府和媒体从业者

媒体的规范与自律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媒体机构而言,需要在社会影响与经济利益之间坚守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审核健康、适合孩子的节目而把好关。同时动画创作者在制作目标受众是孩子的时候,笔者认为,在对一些动画内容的叙述过程当中应尽可能地不出现一些视觉刺激和暴力,但如果暴力的内容真的无法避免的情况下,也一定要在画面上进行必要的处理。对于政府而言,建立动画分级制度是势在必行的举措。

3.2 教育机构

笔者认为,对于幼儿园的教师来说,了解媒体的特性与功能、形成正确的媒体认识观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该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得教师养成正确的媒体素养教育观。因而在幼儿园中,要针对现有的水平和特点,立足教育现状,制定相应符合的培训计划,增强对幼儿的媒体素养教育。其次,幼儿教育者应该以优异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不断在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而此时每个教育者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一种隐性课程,他们在认识、情感、能力和行为方式上各有特点。而对于一些可能受到媒体暴力影响而具有攻击的孩子,教师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并让其回答故事中人物的感受,让孩子设想不同的人可能做什么样的行为。教师还可以组织孩子在活动中进行表演和互动,让孩子自己来判断好坏。

3.3 家庭

儿童怎样增强抵抗力范文第4篇

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患病,如肺炎、麻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婴幼儿易患的口腔疾病有鹅口疮,疱疹性口炎等。鹅口疮也称“雪口”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急性伪膜性真菌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特别是出生6个月内的婴儿。新生儿往往是经母亲产道感染,婴幼儿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的用具感染。当儿童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或长期使用抗菌素时也可以引起白色念珠菌感染。临床可见患儿唇、颊、舌侧粘膜、牙龈、硬腭上出现散在的像雪片一样的凝乳状斑块,相互融合形成微凸的片状假膜,不能撕脱,如果强行撕掉出现粗糙出血创面。患儿全身症状较轻,偶有低烧,拒食现象。患儿感染“雪口”后,可以用1~2%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每2~3小时擦洗一次,保持口腔碱性环境,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哺乳的母亲要勤换衣服,喂奶前可用小苏打水擦洗。患儿所用的奶瓶等用具应该煮沸消毒。患儿每次喝完奶后应该再喂一些清水,可用棉球沾上淡盐水轻轻擦洗口腔。婴幼儿不要长期使用抗菌素,应该注意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

有些家长发现小儿高烧后出现流口水,不吃东西。口腔内发现许多小白点,牙床发红,这种病是疱疹性口炎,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此病多发生在6岁以下儿童,3岁以前的儿童好发。患儿全身症状很重,发病前有持续高烧,往往认为是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烧退后,患儿唇、颊、舌、牙龈粘膜上出现成簇小庖,破溃形成溃疡,溃疡面上被覆黄白色假膜,牙龈红肿充血,舌背覆盖舌苔。患儿由于疼痛不肯进食,流口水。口水流到的口角皮肤部位也相继出现小庖。一般7~14天后症状消失。疱疹性口炎患儿一定要注意休息,多吃富含维生素B、C和易消化的饮食,可以口服板蓝根等抗病毒药物。溃疡处可以涂布养阴生肌散,口腔内可以喷金喉健,西瓜霜清凉止痛。疱疹性口炎有一定传染性,其他儿童应与患儿隔离,室内要注意通风换气,注意个人口腔卫生,增强身体抵抗力,必要时可以口服板蓝根汤预防感染。

儿童也可以发生牙龈炎,多见于牙齿排列不齐,偏侧咀嚼,口腔卫生较差的儿童。临床表现为牙龈充血,质地变软,红肿,轻探牙龈出血。有的患儿咬苹果,咬馒头时可见血印,口腔内有臭味。幼儿牙龈炎时一定要加强刷牙,去除软垢菌斑,通过改善口腔卫生状况使牙龈恢复健康。要培养儿童饭后漱口习惯,坚持早晚刷牙,定期用淡盐水漱口,积极治疗龋齿,纠正偏侧咀嚼不良习惯。如果牙龈严重出血,疼痛应进行血液检查,排除血液病等全身疾患。

2岁左右幼儿已经会走路了,他们活泼好动,四处探索,扩大势力范围,难免会摔伤碰伤,2~3岁是乳牙外伤最易发生的年龄。发生牙齿外伤后,家长一定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如果牙齿折断牙神经暴露,就要取出牙神经进行根管治疗。如果未露出神经,也要用材料保护折断的断面从而保护牙神经不受进一步侵犯。松动的、根折的牙齿,还需要进行固定。家长应嘱咐患儿不用外伤牙咬东西,以利于恢复。有的牙齿虽然没有折断,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牙齿颜色变黑,此时牙齿的神经已经坏死,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根管治疗。由于乳牙下方有以后要替换的恒牙,乳牙的外伤可能会影响恒牙的发育,如严重的嵌入性外伤可能会造成恒前牙的牙根弯曲不能萌出。因此,严重的乳牙外伤或患儿不合作不能胜任牙科治疗时也可考虑拔除患牙。乳牙外伤后一定要定期检查,拍摄X线牙片观察恒牙的发育萌出。

对儿童口腔有害的习惯性小动作被称作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长期持续的口腔不良习惯可以影响颌骨的发育,造成颌面畸形。家长应尽可能采取合适的护理和心理输导方法使儿童尽早放弃不良习惯。若在6岁以后仍不能克服不良习惯,应采用矫正器,帮助患儿克服不良习惯。

最常见的不良习惯是吮指习惯,文献报道胎儿在妈妈子宫里就有吮指的动作。3~4个月的婴儿也多有吮指习惯,吮拇指或多个指头,2,3岁以前吮指习惯是正常的,4~6岁这种习惯会逐渐消失。长期持续的吮指习惯会造成前牙咬合不上形成开合,上门牙向外倾斜,下门牙向内倾斜,牙弓变窄。异常吐舌习惯可以造成开合。如果患儿不能自行戒除不良习惯,或已经形成错合畸形,可以采用矫正器如唇挡,舌刺帮助戒除不良习惯和进行矫正。咬上唇习惯可能造成“地包天”,“下兜齿”,应该在5岁以前进行矫正,解除上下牙齿的锁结关系,促进颌骨发育并改善面形。

婴幼儿时期的常见多发病是龋齿,俗称“虫牙”,“蛀牙”。儿童龋齿发病年龄早,乳牙刚萌出就可以患龋齿,而且进展快,比如2岁的幼儿牙齿还没长全就可以全口多个牙齿龋坏。儿童龋齿不但可以侵犯多个牙齿,在一个牙齿上还可以多个牙面出现龋洞。儿童患龋率很高,1998年全国牙防组报告北京市城市5岁幼儿乳牙患龋率71.97%,乡村为82.72%。儿童为什么容易患龋呢?龋齿是怎样发生的呢?

龋齿是一种发生在牙齿硬组织上的慢性破坏性感染性疾病,它是细菌,宿主,食物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菌存在于粘附在牙齿表面的菌斑内,其中变形链球菌是罪魁祸首,它可以作用于食物中的蔗糖使之发酵产酸,酸液使牙齿脱钙,产生龋洞。龋齿的发生与人体自身素质也有很大关系。乳牙牙齿钙化度低,抗酸能力差,牙间隙大容易造成食物滞留。儿童的睡眠时间长,饮食以粘,软,甜食为主,精细的食物更容易粘在牙齿上。再加上儿童年龄小,口腔卫生差,不能很好刷牙。另外,乳牙龋齿疼痛症状不明显,家长很容易忽视。还有的家长认为乳牙最终要换成恒牙没有必要治疗。这些因素都造成儿童易患龋齿,患龋率居高不下。很多家长认为不吃糖就不得虫牙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儿童龋齿的预防不单单是不吃糖那么简单。那么怎样预防龋齿呢?

首先要控制饮食。糖是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物质,不吃糖并不能预防龋齿。应该少吃高含糖饮食如各种蛋糕,巧克力,奶糖等,教育孩子不要吃零食尤其不要在临睡前吃东西。吃糖后应该漱口刷牙尽量减少糖在牙齿上滞留的时间。可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多喝牛奶增加钙质的吸收。

其次,要改变喂养习惯。有的孩子晚上临睡前要喝奶甚至含着睡觉,夜里还要再喝一次奶。这种喂养习惯对牙齿的损害最大。入睡后,口腔吞咽咀嚼活动停止了,唾液分泌减少,清洁能力下降。口腔内的温度、湿度适合细菌生长。临睡前吃的东西,夜里喝的奶液滞留在牙齿上,正好为细菌利用发酵产酸,整个牙齿处在酸液的腐蚀中,患龋危险大大增加。因此幼儿在长牙后逐渐用杯子替代奶瓶,戒除夜间喝奶的习惯。如果晚上喝奶应该提前半小时喝奶,喝完要刷牙。刷牙后不吃任何东西。

刷牙是预防龋齿,牙龈炎的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刷牙可以去除附着在牙面的菌斑和软垢,改善口腔卫生状况,婴儿长出第一颗牙齿时,母亲就可以用棉签或棉球沾清水把牙齿周围擦干净,随着牙齿的萌出可用指套牙刷刷牙,3岁以前母亲每天为孩子刷牙。3岁以后母亲可以为孩子选则刷头小刷毛柔软的保健牙刷在家长的监督下每天早晚自己刷牙,家长每周应该亲自为孩子刷牙一次。另外刷牙后不要再吃任何东西,让牙齿在干净的口腔环境中休息一夜,第二天更好行使咀嚼功能。

龋齿的发生和人体的自身素质有关,牙齿排列不齐,釉质发育不全的患儿容易患龋齿。因此,预防龋齿还要从加强牙齿的抵抗力着手。氟可以增强牙齿的硬度,可以抑制细菌。可以定期给全口牙齿涂布一层氟化物,就好像给牙齿穿上了防龋衣。乳磨牙可以进行窝沟封闭术,把容易藏匿食物残渣的点隙窝沟填平有利于刷牙和预防窝沟龋齿。

儿童怎样增强抵抗力范文第5篇

宝宝上火有五大表现

1.皮肤干燥。由于小儿肌肤稚嫩,如果长期处于湿度过低的环境中,皮肤很容易变得干涩,甚至发生皲裂,宝宝的毛发也会因此变得干枯无华或脱落。

2.口舌生疮。宝宝上火后大都会出现口角糜烂、干裂、嘴唇起疱疹、口腔黏膜及舌头溃疡。

3.眼屎增多。宝宝眼内分泌物增多,早晨起床时可见眼角有眼屎,过多的眼屎还会粘住眼睑。

4.拉肚子。小儿的消化系统较薄弱,一旦上火就容易使肚子胀满不适、腹痛、腹泻、大便酸臭及红肿。

5.大便干结。有的宝宝上火后会引起便秘,排便时因受干结粪便刺激出现疼痛而哭闹。

宝宝上火后易引发多种症状,一旦疏忽,很可能酿出意想不到的疾病。

口角炎俗称“烂嘴角”,多因维生素B2和锌缺乏引起,如果伴有细菌或真菌感染时更易出现嘴角干裂、糜烂和疼痛。

防治办法:

发现宝宝口唇干燥时,可涂用婴儿唇膏,保持唇部黏膜的湿润。耐心说服宝宝不要用舌头去舔口唇,更不能用小脏手挠抓。膳食上让宝宝多吃些谷类、新鲜水果、绿叶蔬菜、蛋黄、动物肝脏、肉类、豆制品、贝类等富含B族维生素和锌元素的食物。

鹅口疮小儿的口腔黏膜及舌上布满白屑,状如鹅口或雪片,所以又称为“雪口”,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最常见的婴幼儿口腔疾病。在口唇、舌及颊黏膜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分泌物覆盖。宝宝不肯吃奶、吃饭、喝水并哭闹不安,大一点的宝宝会说口腔疼痛。有的患儿伴有发热、精神委靡等症状。

防治办法:

重视宝宝的口腔卫生,对周岁以内幼儿,可用干净纱布蘸温开水清洗口腔;对先天不足的早产儿,久病体弱儿,患有消化不良及腹泻的患儿,更应关注口腔的清洁。妈妈在喂奶前要用干净湿毛巾擦洗。宝宝用的奶瓶、碗勺等,每天要煮沸消毒。宝宝得了鹅口疮,可用2%~5%碳酸氢钠液和2%硼砂溶液清洗口腔,每日3次。还可用西瓜霜或锡类散喷患处。因服用抗生素引起的鹅口疮,可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每日3次涂搽患处。还要教会两三岁的宝宝自己刷牙和饭后嗽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感冒、流感宝宝上火后,由于咽喉部干燥,抵抗力下降,极易受到鼻病毒或流感病毒的侵袭,引发感冒或流感,重症患儿若继发细菌感染,还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病菌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扩散,导致败血症及其他化脓性疾病。

防治办法:

及早给宝宝注射流感疫苗,增强肌体的免疫力。在寒潮来临的日子里,注意给宝宝防寒保暖,以免受凉感冒。在阳光充足、温暖的天气中,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提高肌体的抵抗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宝宝得了感冒或流感后,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加强护理,让宝宝休息好,多喝白开水,饮食以素淡流质为宜。

鼻出血早春,天气多变,早晚寒冷,宝宝上火后极易引起鼻黏膜干燥,导致黏膜下小血管破裂而流鼻血。

防治办法:

经常给宝宝剪指甲,及时纠正宝宝抠鼻孔的坏习惯。室内可放盆水或使用加湿器,防止空气过于干燥。平时不要给宝宝吃过多的巧克力,曲奇饼,开心果和油炸、煎烤等易上火的食物。饮食宜清淡并富含营养,新鲜蔬菜和水果是宝宝每天不可缺少的食品,多喝白开水。妈妈可将芝麻油涂抹在宝宝鼻腔前庭部位,用于防止鼻腔黏膜干燥。

急性喉炎由于小儿喉腔狭小,声门下软骨柔软疏松,黏膜内血管和淋巴管丰富,一旦上火,咽喉出现炎症时易发生喉头痉挛性水肿,进而导致喉梗阻,患儿吸气性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声音嘶哑,咳嗽时发出“空空”的声音,面色苍白,口唇青紫,严重者可出现三凹征(即呼吸时,在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及剑突下窝处出现凹陷),甚至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常因窒息而死亡。

防治办法:

宝宝感冒初始要及时治疗,以免引发急性喉炎。如宝宝声音嘶哑,应及早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若急性喉炎并发喉梗阻时,须立即住院治疗,采取吸氧,气管插管,静脉输入地塞米松和抗生素等治疗措施。

急性中耳炎与成人相比,幼儿的咽鼓管位置呈水平状,且较宽、直、短,上火或感冒后,鼻涕增多,咽喉部充血,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容易通过咽鼓管侵犯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有些患儿伴有发热、畏寒、呕吐、腹泻等症状。周岁以内的宝宝会哭闹不休、烦躁、抓耳、拒绝吃奶,两三岁的宝宝会指着耳朵说痛。

防治办法:

给宝宝洗头或冲淋浴时,不要让水进入耳内。鼻腔分泌物较多时,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擤鼻涕,以免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而引起急性中耳炎。正确的方法是:先压住一侧鼻孔轻轻擤鼻涕,然后再换另一侧。一旦发生急性中耳炎,切忌给宝宝乱用滴耳药,应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百日咳宝宝上火后咽喉干痛,呼吸道黏膜容易受到百日咳杆菌的侵犯而发病。患儿出现低热、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7~10天后转入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发作日益加剧,每次阵咳可达数分钟之久,咳后伴一次鸡鸣样长吸气。若治疗不善,此期可长达2~6周。恢复期阵咳渐减到停止,约经2周或更长时间,有的病程可达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病情较重的患儿常因支气管阻塞而引起肺不张或肺气肿。

防治办法:

及时给宝宝接种“白百破”疫苗。不要带宝宝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或去其他病儿家串门。宝宝得了百日咳要及早看医生,并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传染其他儿童。

怎样预防孩子上火

一、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抗体,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宝宝出生后最好给予母乳喂养,这样可提高孩子的抵抗力,防范上火。妈妈要注意膳食合理,以保证充足的奶量。

二、人工喂养的宝宝,应在营养专家的指导下选用配方奶,同时多给孩子饮用白开水。

三、合理添加辅食。对4个月的小宝宝要适时添加米汤、红薯泥、菜泥、肉泥、肝泥、水果汁等;6个月后,除母乳喂养外,还应合理补充富含膳食纤维的谷类,可起到预防上火和便秘作用。

四、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注重营养均衡的同时,应给宝宝补充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绿色蔬菜和水果,可增强呼吸系统的免疫力,防止上火。

五、控制宝宝的零食,尤其不要吃瓜子、炒花生、油炸及烧烤等易引起上火的食物。

六、根据天气变化随时给宝宝增减衣服,穿衣不可过厚,以免影响体内热量散发而引起上火。

七、保持室内温度在18 ℃~20 ℃之间,湿度在55%~60%之间,经常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新鲜,这样可以防止宝宝皮肤及鼻咽腔黏膜干燥。

八、研究表明,宝宝睡眠好,既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又可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因此,要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