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音未改鬓毛衰

乡音未改鬓毛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第1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佳作,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回故乡之景。今年春节,我与爸妈回了趟老家。

大早,天还蒙蒙亮,我们一家早已准装待发。我早已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因为,我好久没回老家,我好久没见到老家那幢古楼,那颗子的妹妹,淘气的弟弟。我开始想念他们了。

七点,我们上路了。我的心情也随着路程的渐进而喜悦。

路上,鸟儿欢叫,小树迎风飘舞,似乎是在为我而高兴,欢迎我回老家。今日之景,美。不知是我心情好而看起来美,还是老天爷把它变得美如画!

经过两个小时的旅程,老屋出现了。我似乎听到了淘气的弟弟捉弄妹妹的笑声,妹妹躲避时的欢呼声。母鸡“咕咕”叫,公鸡“喔喔”啼。我的心早已放入老屋,与弟妹作伴。

终于到了,我高兴坏了。闻着那泥土的清香,踏着那柔软的乡土,看着那发芽的小树,听着那小鸟的欢唱......我心情无比舒畅,真是难得的惬意。

到家了。弟妹已在那儿恭候多时。见到了,他们高兴,我们快乐。老屋不变,人变了,妹妹长高了,弟弟变壮了。屋外也变样了,小路也“改革开放”,铺上了水泥变宽边坦。牛棚里的牛已不见踪影,摆上了新买的农机,......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老家变样了!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第2篇

在我的家乡的村东头,有一条河叫青龙河。它从大山深处走来,穿越崇山峻岭,流向旷野平原,时而水流遄急,时而婉蜓曲折,像一条玉带嵌镶在冀东大地上。它滋润着百里沃土,灌溉着万顷良田,就像母亲用乳汁哺育婴儿那样,养育着这里的村民百姓。因此,人们像国人称呼黄河那样,管这条河也叫母亲河。

??对于这条河,人们谈论起来就像“天方夜潭”一样,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小时候听外婆对我们讲,这条河所以叫青龙河,是一个叫秃尾巴老李的青龙开出来的。这条青龙是北海龙王的幺子,喜欢玩耍嘻闹,更爱杯中之物。因贪杯善饮,耽误过不少正事。一天,奉玉帝玉旨,龙王派他到孤竹国行云布雨。正当他腾云驾雾潜行时,一股浓香直冲云霄。浓浓的酒香诱惑的他忘记了使命,急忙翻下云端寻觅酒肆。他来到贯头山前,见一幢挂着青旗的酒楼出现在面前。楼内食客如蚁,桌面酒醇肴香。他一连喝了晚,就昏沉沉的伏在桌上睡着了。等他醒来,早将布雨之事抛到九宵云外。因他酗酒误事,孤竹国连系三年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怨气直达天庭。玉帝震怒,下旨查办。北海龙王就打发幺子投胎人间,降生在孤竹国体验无雨之苦。青龙投胎于李姓人家,当他呱呱落草时,母亲见他屁股后拖着一条尾巴,就用剪子将尾巴剪掉。青龙疼痛难忍,一道火光逃走了。他来到燕山山脉,看到孤竹国寸土龟裂,赤地百里,深为自己的过错而愧疚。为了将功补过,他用夷稀记忆的布雨法术每天傍晚行云布雨。但因他终归投胎凡间,法力不及,只见雷鸣电闪,不见甘露降临。孤竹国百姓一到这时就欢呼雀跃,都说“秃尾巴老李下雨来了,”纷纷焚香跪拜。百姓越是这样,他越深感不安,就在燕山山脉寻找泉源,而后用龙角开出一条河,用河流灌溉缓解旱情。

??传说是美好的企盼,是善良的寄托。不管青龙河是不是青龙开的,但它终归造福一方百姓。自从有了这条河,天旱车水浇灌庄稼,涝灾排泄田间积水。河道商船白帆点点,港叉湾头虾跳鱼肥。自从有了这条河,山青了,水秀了,地肥了,禾壮了,花红了,人靓了,成了富甲一方的“北国江南。”童年时代,这条河成了我和小伙伴的乐园。春天,我们在绿草茵茵的岸边采花挑菜,扑蝶捉虫。夏天,我们在碧水清波的河床击波斗浪,恣意畅游。秋天,我们在支流弯叉的浅滩,捞虾罩蟹,网鱼捉鳖。冬天,我们在坚如洁玉的冰盖溜冰划雪,抽旋抖蓊。青龙河啊,你是那样的宽容瑕意,你是那样的富有激情。你用你那温柔的胸怀,甜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代冀东人,让它们繁衍生息,辈事农桑。

??八十年代,我从这里搭乘蓬船走向城市,插上腾飞的翅膀去圆我的大学梦。而后,我走出校门,求职创业,娶妻生子,安家敬业,其乐融融。但青龙河的波滔时常在耳边响起,儿时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青龙河在招唤,思乡心确的我又是搭坐蓬船,挽妻携子,锦衣还乡。坐在蓬船之上,心思儿时往事,眼观绿黍青菽,我的眼睛湿润了,热泪盈眶而下。茫然不解的儿子问我:爸:你怎啦?快到家了,你怎么哭了。我含泪带笑的对儿子说:没甚么,我这是高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啊,离家二十余载,思心未抿,乡音未改,我回来了,回到我热恋着的热土,回到生养我的地方,我怎能不流泪,又怎能不恋往,离家越来越近了,思绪又一次将我带回往事如烟的回忆中。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第3篇

人们往往认为,学外语,只要到该语种的母语国家,在那种语言环境和氛围里学起来就不费力气,自然而然外语水平就有大幅度的提高,直至像当地人一样运用自如。因此,一些家长竭尽所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学习。其结果如何呢?请看一则消息:

2010年9月1日的大连《新商报》报道:大连市的一男生小林,赴澳大利亚留学八年,花去300多万元人民币。回国后,父母设宴,并请来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刘老师检验一下儿子的英语水平。一番口语交谈,书面测试后,刘老师如实相告:小林的英语水平只相当于大连的一个普通初中生的水平。这使得其父母大失所望,困惑不已!

笔者在鞍山一所大学教英语。一位学生欲考“雅思”,打算出国读研究生,在此之前曾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一所语言学校补习了一年的英语,可是在“雅思”考试中失利,口语还是不过关。再考前,其家长请本人多次“陪练”口语。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将一个东北小孩送到外地,例如,送到广东去,生活一段时间,那孩子不就会说广东话了吗?

其实不然,人到了一定年龄,母语语言系统已经形成,对外国语就产生排斥作用。不像婴儿,语言系统是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自由写画。但是一个人成年后迁移到外地,可能到老都保留着家乡的口音。正如唐诗所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著名学者、作家、诗人郭沫若先生在其所著自传体《洪波曲》一书中讲述他早年就留学日本。1927年,国共两党分裂,他写了檄文《看今日之》,受到的通缉,他逃亡日本。1937年,爆发,他秘密回国参加救亡运动。有人说他日语一定到家了,郭先生说他远没到家,看到对方露出惊讶神情,郭沫若写道:“凭我自己的经验,凡是学过一种外国语,要从小时候起就受过外国的小学、中学的教育,那样才可以到家。但那样的人可能就不是中国人了。如果上了二十岁才到外国去开始学习的,即使学到老,也不见得会到家。我顶不高兴,有些人跑到英国、美国去,二三年回来,便装出一个了不起的样子。其实那些都是骗子!”(该书第48页)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高科技对翻译仍束手无策。有人曾经认为翻译问题会在电子时代神奇的科学技术面前迎刃而解,未免有些期望过高。很久以前,科学家就开动脑筋,想制造出机器来进行翻译。早在1966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公布了一台翻译机器工作能力的调查结果,制造这台机器曾花费了800万英镑和10年时间。报告说,这台机器的效率比一个熟练的翻译低百分之二十多,而且准确性也不如人工。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濮阳 方言 常用词

一、概说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有“颛顼遗都”之称。截至2012年底,濮阳市总人口385.93万,其中农业人口330.72万,非农业人口55.21万。[4]濮阳市辖1个区、5个县,即华龙区、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5]濮阳方言是通行于濮阳市政府及周围乡镇的方言土语,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6],研究濮阳方言的特点对研究河南方言乃至中原官话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列举部分濮阳常用词佐证。

二、常用词释例

(一)单音节词

作为典型的北方人,濮阳人淳朴、直率。他们话语最显著的特点是简洁明了,因此,濮阳话中有不少特色单音节词。

【】chū“躲藏”之义。例如:“将才你~哪去了?”《说文》:“,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文。,或从虍声。昌与切。”“”本义为“处于、置身”,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苏洵《六国论》:“且燕赵~秦革灭殆尽之际。”此二例中“”均为“处于、置身”之义。本义“处于、置身”引申出“躲藏”之义。濮阳话中的词“”采用其引申义“躲藏”。

【蹁】biǎn“踩”之义。例如:“种嘞白菜籽将发出来,你别~喽。”《说文解字》:“蹁,足不正也。从足扁声。一曰拖后足马。读若苹。或曰。部田切。“足不正”后引申为“脚没站正,踩到”。

【】chōu“用手向上推”之义。例如:“你~~我爬树吧。”《唐韵》:“,楚鸠切”。《集韵》《韵会》:“,初尤切”。《博雅》:“,拘也”。《广韵》:“,手也”。又如:“我~你去,倒把我一脚在雪里。”(《金瓶梅》)

【】kěng“碰、撞”之义。例如:“我走路没看路,~到电线杆上啦。”《唐韵》:“,口切。”《集韵》:“,丘耕切。”《说文》:“,头也。”《广韵》:“,撞也,或作。”

【】biǎo“比、较量”之义。例如:“他俩~着吃馒头,谁吃嘞多谁赢。”《唐韵》:“,符少切。”《集韵》《韵会》《正韵》:“,婢少切,读若瓢上声。”又如:“敌人有今天没明天,咱们是越来越强,咋也~得过它!”(刘子威)

【超】chǎo“跨过、越过”之义。例如:“你不敢从猫身上~过来吧?”《广韵》:“超,敕宵切。”《集韵》《韵会》:“痴宵切。”《说文》:“跳也。”《释名》:“超,卓也,举脚有所卓越也。”《玉篇》:“出前也。”又如:“~乘者三百乘。”(《左传》)再如:“挟太山以~北海。”(《孟子》)

【蹉】cuō“用脚揉搓”之义。例如:“他~死了一只蚂蚁。”《唐韵》:蹉,七何切。《集韵》《韵会》《正韵》:蹉,仓何切。又如:~纤根,跋篾缕。(汉・马融)这句话中“蹉”也是“用脚揉搓”之义。

【诓】kuāng“哄骗、欺骗”之义。例如:“俺叔好~小孩。”《广韵》:“诓,渠放切,谬言也。”《集韵》:“诓,具放切。”《类篇》:“诳也。”《字汇》:“诓,今律为诓骗字,读平声。”又如:“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楚。”(《史记》)再如:“去~他们来入圈套。”(萧军)

【】chuàng“碰、撞”之义。例如:“别~我,我掏耳朵嘞。”《唐韵》:“,楚江切。”《集韵》《韵会》:“,初江切。”《博雅》:“,撞也。”又如:司马相如《子虚赋》:“~金鼓,吹鸣籁。”韩愈《赠张籍》:“扶几导之言,曲节出~~。”

【聒】guō“喧闹、声音嘈杂”之义。例如:“这机器快~死我了。”《说文》:“聒,劝语也;劝者,哗也;从耳,昏声,古活切。”《广韵》:“聒,声扰也。”又如:“阳鸟爰翔,于以玄月。千类万声,自相喧聒。”(郭璞・《江赋》)再如:“为嫌归舍儿童~,故就僧房借榻眠。”(宋・王安石)

【哕】yuě“呕吐”之义。例如:“他吃坏东西了,一直~个不停。”《唐韵》《集韵》《韵会》:“哕,於月切,音。”《正字通》:“方书,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哕,有物有哕曰呕。”

【瀹】yuè“揉洗”之义。例如:“快点把衣裳~出来吧。”《唐》:“瀹,以灼切。”《文》:“瀹,渍也。”又如:“菅筲三,其实皆~。”(《仪礼》)此处“瀹”为“浸渍”之义。

(二)双音节词

濮阳话中,部分双音节词保留了古词语。

【把起】bā qi“抱婴幼儿让他屙尿”之义。例如:“妞妞又闹嘞,估计是想尿泡嘞,你~~她。”《唐韵》:“把,博下切。”《集韵》《正韵》:“把,下切。把,从后面用手托起小孩的两腿,让他大小便。”《广韵》《正韵》:“起,墟里切。起,起来、站起,由躺卧而坐起或由躺、坐、爬、伏而起立。”例如:“楚子闻之,投袂而~。”(《左传》)又如:“第二天我~得很迟。”(鲁迅)

【刳】kū chuā“用刀反复刮”之义。例如:“铁锅生锈了,你好好嘞~~。”刳,挖空、挖。例如:“~木为舟。”(《周易》)再如:“我们身下也响起了~土的声音。”(李伯宁),突然、迅疾。例如:“夫~而生者,必~而灭。”(南朝梁・范缜)又如:“~有一物自梁间坠地,乃人也。”(《三水小牍》)“刳”即“快速地反复刮、挖”。

【害儇】hǎi xuàn“害羞”之义。例如:“他不爱说话,见着生人就~。”《唐韵》:“害,何切。”《集韵》《正韵》:“害,下切。”《说文》:“害,伤也;从宀从口,言从家起也。”“害”有“怕”之义,例如:“那海会师傅他有头发,不~晒的慌。”(《醒世姻缘传》)《广韵》:“儇,许缘切,轻佻巧慧。”例如:屈原《九章・惜诵》:“忘~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吕氏春秋・士容》:“其状朗然不~,若失其一。”“害儇”即“害怕轻佻”,故不敢在人前说话做事,即“害羞”。

【疵刮】cī gua“讽刺”之义。例如:“他这人不中,就好~人。”《广韵》:“疵,疾咨切。”《集韵》《韵会》:“疵,才支切。”《说文》:“疵,病也。”例如,《三国・蜀书・廖立传》:“诽谤先帝,~毁众臣。”《集韵》:“刮,古刹切。”《广韵》:“刮,刮削。”例如,《周礼・冬官考工记》:“~摩之工。”

【诘记】jiè ji“担心、惦记”之义。例如:“回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别老让人~你。”《唐韵》:“诘,去吉切。”《集》:“诘,吉切。”《说文》:“诘,问也。”例如:“明日有司复命,公~之。”(《国语・鲁语上》)《博雅》:“记,识也,与“忘”相对。”例如:《尚书・益稷》:“挞以~之。”(鞭挞使记住过错。)“诘记”是“问并记得”的意思,即“担心、惦记”。

(三)多音节词

【不用怍儿】“不谢、不客气”之义。例如:

――谢谢你。

――~。

――对不起。

――~。

《唐韵》:“怍,在各切。”《集韵》《韵会》《正韵》:“怍,疾各切。”《说文》:“惭也。从心,作省声。”例如:《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于人。”再如:《庄子・让王》:“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

【挨伤脸】“挨吵、挨骂”之义。例如:“你咋能天天~还不长心眼儿嘞?”《说文》:“挨,击背也,从手矣声,于骇切。”引申义为“遭受、忍受”,濮阳话“挨伤脸”中的“挨”也是“遭受、忍受”之义。《唐韵》:“伤,式羊切。”《集韵》:“伤,尸羊切,痛也。”《小雅》:“我心忧伤。又创也,损也。”《集韵》:“脸,颊也。”《韵会》:“脸,目下颊上也。”“伤脸”很直接、形象地表现了“挨吵、挨骂”之义。

三、结语

方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言是记录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它将人类的种种活动记录并传承下来。同时,地域文化在人群中长期流动、传播,势必影响到该地方言持有者对事物的认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乡音”是每个人身上的印记,不同的“乡音”负载着不一样的地域文化。从这些常用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濮阳人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和直率、粗犷的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翟富生.河南濮阳声韵调系统记略[J].殷都学刊,2000,(1).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今汉语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汉语大

词典出版社,1982.

[4]濮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濮阳年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

[5]#5395877

-5633036-7_1.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第5篇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我们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

相关期刊更多

乡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政协办公厅

闽都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雪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省西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