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徐志摩的爱情

徐志摩的爱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徐志摩的爱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徐志摩的爱情

徐志摩的爱情范文第1篇

我欣赏徐志摩的信仰。说徐志摩是一个有单纯信仰的人,就是:爱,自由,美。确实,这三个信仰正好符合徐志摩的特点,并且他也努力地追求那个——“爱,自由,美”的单纯。志摩经历过重重苦难,为三个单纯的信仰努力着,追寻着,从不曾放弃,不曾退却。他对生的热爱极其强烈,为——爱,自由,美!

我欣赏徐志摩的爱情。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女人,爱和婚姻都是有取舍的。要么像那样隐忍而行,要么像鲁迅那样追求并得到真爱。很多人都说志摩是浪子。诚然,他的生命中出现过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他和张幼仪,是没办法的包办婚姻。没有爱的婚姻又怎能持久?志摩并没有抛弃过她,离婚后,他们不是也和谐相处,成为朋友了吗?很多人说幼仪是强忍着的,我觉得不然,张幼仪是一个很洒脱、很坚强的人,所以,在徐志摩空难死后,她在上海创办了女子服装公司,女子银行,开了女性风气之先。他和林徽因,是对方的退却,志摩不可能也没理由永远为她停伫。她毅然选择了事业,最终和梁思成在建筑界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日后成为国徽的设计者之一。林徽因虽然退却,但她和志摩都选择了举起祭刀,以最圣洁的方式与以往诀别。他们,虽然没有结局,但毕竟都是爱过的……他和她,都有常人所缺的一种决绝之美!再来看看他和陆小曼,两人真心相爱,冲破重重阻碍,从不曾放弃过,不曾退却过,最后他们终于在一起。如果他们生活在今天,他们的爱情一定会被我们所接纳。只是很遗憾,他和小曼的爱在那个时代被扣上了“反礼教”的帽子,大家都不认可……为什么只有志摩给人以浪子的形象?我欣赏徐志摩的爱情。无论从哪方面,他都是一个专一的情人。只要对方拿爱与他回应,他就会坚持到底,专一到底。志摩的坚韧,有几人能做到?又有几人能创造?

我欣赏徐志摩的功勋。徐志摩为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很多的贡献,单从他翻译的诗来说,有六十多首外国诗,被他用优美的语句翻译出来。还有康桥和翡冷翠,其实就是剑桥和佛罗轮萨,翻译得这么美,让国人看了就有想出去见见的冲动。志摩就是能创造出这样一些美丽。不得不说志摩的朋友。志摩的朋友中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如印度的泰戈尔和英国的哈代。志摩可说是为中外文化交流写了一句题记,谱了一段前奏曲。

徐志摩的爱情范文第2篇

提到徐志摩的名字,世人所想的差不多就是个民国风流多情种子的代名词。

他的名字总是连着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这些女人的名字。

这些女人因为缠绵着他的情事,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不知道是徐志摩的才名成全了那些娇艳如花、颇有慧心的女人们,还是那些当时名动天下的才女们成全了他的诗文。

在爱情的包裹下,唯他自己沉醉不醒。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受困于世人的目光逶迤百年,心甘情愿地无悔怅然。

徐志摩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今天我们只能以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

连他自己都说,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诗词就波澜过你我的整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2

在没有认识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只能够算是半个才子,尽管他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但感情上还算是个处子之身,一片空白。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结合,差不多是他的父亲徐申如和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劢两人联手包办的结果。以致后来两人的婚姻解体后,徐申如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一度不愿意承认徐志摩这个儿子。而一向提倡妇女解放的张君劢,不但不同情妹妹的遭遇,竟然还骂她伤风败俗。

因为是包办的婚姻,徐志摩也曾经反抗过,但是在父亲的高压下失败了。结婚那一年,他才18岁。“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那时候,张幼仪也才15岁。

七年之痒后,风华正茂的徐志摩爱上了他这一生中唯一真正深爱过的女人―林徽因。

而此时听说张幼仪怀孕了,已经被爱冲昏头脑的徐志摩已经无暇顾及张幼仪的感受,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和徐志摩婚姻的解体,张家父子竟然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的亲人张幼仪,后来张幼仪的父亲临终时竟然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等到他死掉那天,不要在他的丧礼上放悲痛的哀乐,改成朗诵徐志摩这个前女婿的诗歌作品。

两人婚姻解体后,自己的娘家是回不去了。张幼仪不得不以徐家寄女的身份,独自承担了徐志摩对家庭该承担的责任。

徐志摩离开后,张幼仪把自己的情感闸门也一并关起,她也不是没遇到过,她只是遇不起。在徐志摩1931年遽然离世后,他的几个绯闻女友争吵不息的时候,只有张幼仪这个元配夫人出奇地不语,那时已是一位出色金融家的她,默默出资完成了徐志摩遗著在台湾的出版。让世人记住曾有一位天才的诗人。

在做完这一切之后,1953年,张幼仪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爱情。一个男人开始走进她已经枯萎的情感世界。为了慎重起见,她写信征求她和徐志摩的孩子的意见。

儿子情真意切地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这一年,距徐志摩离世已恍惚22载了。

徐志摩爱过张幼仪吗?

张幼仪说,徐志摩根本没有真正地爱过她,她不过是徐家的一个保姆,从他们相识的第一天起,她不过是他眼里的土包子。

但是徐志摩的好友梁实秋却说,其实张幼仪是个很有风度魅力的女人。那么她真正爱过他吗?还是听听张幼仪的自述吧:

世人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她把她的爱连同那些流逝的青春岁月,都一起揉碎在这些浅浅深情的自语和她孤单渐远的背影里。

3

淡若莲子,美艳如花――这是林徽因给徐志摩的第一印象。这样的美丽与气质,甚至折服了张幼仪。

可徐志摩毕竟是有妻有子的已婚人士,这份沉重的爱,令林徽因欣喜中也有惶恐,尽管她情窦初开。无奈,她想到了徐志摩的朋友,自己的父亲林长民。于是林长民以林徽因的名义给老朋友徐志摩写了这样一封信: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怵,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想足下误解了。

寥寥数语,其情何堪。不久,为了躲避徐志摩的追求,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到了国内,并很快与梁启超公子梁思成正式订婚。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出国的欢送会上,徐志摩只能以英国式的绅士风度接受现实,看着她和另外一个男人远去。他只觉得五脏俱焚,直到一声低低的呼唤:“志摩,你怎么哭了?”他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徐志摩痛苦万分,写下了遗留后世的诗歌辉篇。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4

凌叔华和徐志摩的一段情感纠葛,当时并不为外人所知。后来她和林徽因,因为徐志摩的一箱日记引发了一桩公案,这段隐秘的情感才逐步显现。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猝逝后,他的生前好友为他在各地举办了追悼会。追悼之余,由领头,拟将徐志摩已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手稿、书信、日记全部搜集,编成《徐志摩全集》,以尽对亡友的责任。

在同年12月5日,同是林徽因和凌叔华好朋友的沈从文给王际真的信中就提到:“朋友们在预备印行他(徐志摩)的信里,选出一些使活人看来不至于红脸的信,印出一部分,一面纪念他的死,一面或者对于此后生活毫无依归的小曼,稍有补助。这些信件,照我意思主张将来由一个人保管(我以为叔华最适宜于做这件事)等大家都死后再印,可不知这事情结果怎么样。”

凌叔华何许人也?她是那个时代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才女,民国怪才辜鸿铭的高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1925年4月30日,徐志摩致信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女作家凌叔华小姐,你曾给她很恰当的奖誉,认为她比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徐志摩后来在给凌叔华信中说:“我一辈子只是想找一个理想的通信员,总之我是最感激不过,最欢喜不过你这样温和的厚意……”

徐给林徽因的求爱信,有莲心的苦味。离开了林徽因后,徐志摩和凌叔华通信,他的心再次生发萌动。

在凌叔华这厢,徐志摩恣睢地“半疯半梦”,他说她是他心中完美的中国的曼殊菲尔女神。而她,都姑且笑纳。

一次凌叔华为徐志摩设计一种贺年卡――一个小孩子,在沙滩上种花。徐志摩以“海滩上种花”为名在北师大附中讲演:“我的朋友是很聪明的,她拿这画意来比我们一群呆子,乐意在白天里做梦的呆子,满心想在海沙里种花的傻子。”

然而,凌叔华也知道,徐志摩真正爱的人是林徽因,她不是他的归宿。

当徐志摩投入陆小曼的怀抱时,凌叔华几近酸楚地对陆小曼说,男女的爱,一旦成为夫妻,就会慢慢变成怨偶的,夫妻间没有真爱可言,倒是朋友的爱能够长久。

因了这层关系,基于对凌叔华的信任,1925年3月,当徐志摩决定游欧时(除赴泰戈尔之约外,更重要的是为躲避他与陆小曼的绯闻),临行之前他把一个装有“天堂和地狱”案件的小皮箱交给凌叔华保管。这小皮箱就是后来大家通称的“八宝箱”。

箱子里放有什么东西?据推测,有徐志摩的书信及他平时随手写下的一些散文或诗歌的手稿,最重要的有两本英文日记,那是1921年与1922年间他在英伦和林徽因相恋的日记,通称“康桥日记”。据林徽因给的信,谈及还有《雪池时代日记》(那是1922年11月徐志摩回北京后,在景山西街雪池胡同苦追林徽因不得的失恋日记)。

得到凌叔华送来的《康桥日记》,无疑转给了林徽因。林徽因在这之后的一封给的信中,明白地表示,这些日记在当时是不宜出版的,也不急着用这些材料作传,目前“只是收储保存”。

可以肯定的是,这“爱情的潘多拉”一直保留在林徽因的手中,直到她过世后,“有人有意”让它确是消失于人间了。这本消失的日记,记载了徐志摩和林徽因感情的全部秘密。

5

没有遇见徐志摩之前,陆小曼的婚姻并不是世人想象中的那样凄惨悲凉。

她的丈夫王庚英俊潇洒,才学显赫,是公派日本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也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否则当初和徐志摩也成不了朋友,只是王庚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朋友却是个夺妻的主。陆小曼的母亲在一次宴会中,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未来的女婿。王庚一回国便被当时的委任为东北五省联军的总参谋长,成为军中实力派系中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陆小曼嫁给这样的男子,差不多是个养尊处优,养在闺中人不识的贵妇人。陆小曼后来与徐志摩婚姻的悲剧,和她第一次婚姻有很大的关系――徐志摩不能够像王庚那样满足她的物质欲望。

从他们二人背叛各自的家庭开始恋爱的那天开始,他们各自遭遇了世人的白眼,这白眼陪伴了他们一生,直到今天。

1926年10月3日即农历七月初七,陆小曼终于挣脱了与王庚的婚姻,徐志摩也不顾父亲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和张幼仪离了婚。

也就是中国情人节那一天,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兼具娱乐性和轰动效应的婚礼,这场婚礼几乎牵动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所有大腕。新郎是诗人徐志摩,新娘是陆小曼,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

只是这一次,证婚人梁任公说的证婚词,和五年前徐志摩的《离婚通告》一样惊世骇俗。

梁启超的证婚词是这样的:“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就这样尴尬地开场了。很快,他们神仙般的生活结束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终于做出了令陆小曼难以接受的决定。因为看不惯陆小曼的做派,他先期到了上海,不几天就要妻子到上海与他会合,然后启程赴北京去找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这是陆小曼与徐志摩婚后在徐家受到的第一个打击。不久后,陆小曼得了肺病。很长一段时间后,她的身体才慢慢恢复。

不久,徐母过世,陆小曼赶到海宁硖石。但徐志摩的父亲不让陆小曼进家门,她只得待在海宁硖石的一家旅馆里,当天就回到了上海。而张幼仪却以干女儿的名义参加了葬礼。

1931年,当陆小曼听到徐志摩的噩耗时,她当时就昏了过去。

没有了儿子,徐父把痛失亲子的所有悲恨撒在她的身上,在他眼里,是这个不洁女人的骄奢华夺走了儿子的生命,他把她挡在了门外。

1933年清明,陆小曼最后一次独自来到硖石。归来后,陆小曼心灰意冷地写了这首七绝:

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徐志摩的爱情范文第3篇

是他,“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的洒脱;

也是他,“翩翩的在空际云游”的逍遥。

喜欢徐志摩,或许还有他一生对爱、自由和美的执着追求、不舍不弃。

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不是么,以他一生对“飞翔”理想的执着追求,甚至以他传奇般的,预言兑现式地死于“鸟形机器”的炸碎的人生结局,不都印证了他“想飞”的愿望么。

他真的飞走了。

总觉得徐志摩的爱情是浪漫的,但有太多的遗憾,更别说与林徽因的一段经历,太苦。

张幼仪端庄秀美,上进心强,在事业上有追求、有成就,但在所爱的人面前缺乏自尊,在感情上是懦弱的,永远得不到徐志摩的爱,是典型的旧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陆小曼与张幼仪恰恰相反,在感情上有勇气,不爱则已,一爱不休。

为了徐志摩,不顾社会、家庭的重重压力,坚决离婚,追求“自由的爱情”。

可惜徐志摩的单纯、浪漫、不擅驾驭,与陆小曼的任性、现实、挥霍无度,使他们的幸福不能久长。

尤其可悲的是,由于陆小曼的挥霍无度,徐志摩也不得不面对经济的压力,甚至导致借贷度日。

小曼终日与烟为伴,在感情上也背叛了徐志摩,渐渐失却了初相识时的俏皮和光彩,也终枉了《爱眉小札》的款款情深。

而林徽因,应就是徐志摩追求的“灵魂之伴侣”吧。

确实,林徽因是与众不同的,她天生丽质,气韵高雅,至情至性,多才多艺,十七岁便与徐志摩一见如故,但终于没有选择徐志摩。浅薄的我总认为林徽因不选择徐志摩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尊师敬父,梁启超与林长民的交情极深,也早暗许了子女的婚约;恻忍之心,梁思成在关键时刻出了车祸、落下了残疾;舆论压力,徐志摩已婚,张幼仪又是出了名的贤惠。更重要的是,林徽因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已预知与徐志摩一起只能是精神恋爱,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总还有一些难以逾越的东西。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悲剧婚姻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播出,曾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尤以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先生的反应最大。

确实,《人间四月天》只是一部电视剧,一个故事,你不能要求一部电视剧,一个浪漫故事,给你此外更多的东西。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真正关系永远是一个迷。

我宁愿相信他们没有相爱过,就让一厢情愿的徐志摩枉死于赶赴北京的旅途吧。

可是,那一年的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是为了参加林徽因的演讲而坐的飞机,志摩死后,林徽因敢把飞机上的一块残骸挂在卧室的墙上,直到逝世,是她对志摩的真挚,何尝不是对世人的一种坦白?

如果连这样的真情都理解不了,对金岳霖为了她而终身不娶,逐林木而居,怕更要以为非人间之事了。

林徽因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都没说,我愿不相信那是为了忏悔,宁愿相信那是对徐志摩的最后自白。

徐志摩一生追求自由和美,“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率性任情,一生不曾放弃过。

他想做诗便做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他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得淋漓尽致出类拨萃;想恋爱便爱得昏天黑地无所顾忌,“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他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复杂的友情,他与陆小曼的浪漫婚恋,他与泰戈尔等世界文化名人的交往,他在剑桥、北大的经历,及至他的骤然消失,那灵动奔放的无羁的一生,都令人为之神往,穷一生的光景也想不透。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又到十一月,这突如其来的寒风让人猝不及防。

徐志摩的爱情范文第4篇

一、对康桥美丽景致的留恋

康桥是美丽的,有协调匀称的建筑群,有晚钟撼动的黄昏,有没有遮拦的田野;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康河,“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徐志摩眼里,康河是梦幻的乐园,在康河里划船,或躲着念书,或做着美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在你的耳边。”(《我所知道的康桥》)所以作者在?再别康桥?里吟唱着愿作康河的一株水草,与康河相生相伴,临别之际,还划着小舟,去聆听夏虫的伴唱,告别康桥,就是告别那诗情画意的康河。这美丽得令人心醉的康桥,叫多情的诗人如何开口说“再见”?

二、与美好爱情的作别

在康桥求学的日子,徐志摩对美丽的林徽因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一起谈理想,谈人生,在这里徐志摩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但是,林徽因回国后,却与梁思成结为秦晋之好,这一消息,对徐志摩是沉重的打击。在《一代才女林徽因》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他们发现了一座僧墓,林徽因说:“也不知道这青石底下埋的是谁?”徐志摩说:“是我。我从上个世纪已经埋在这里了。现在的我只是一个躯壳,我的心,我的爱,我的希望早就埋在这青石板下了,你从这块墓碑上读不出年代,读不出姓名,读不出心里渗出的血,那是不应该写在石头上的。”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到了徐志摩那颗受伤的心。康桥是徐与林爱情的摇篮,那河畔的金柳下,留下了二人散步的足迹,那夕阳中的林徽因就是徐志摩心中的新娘;那康桥,有二人荡舟时甜蜜的回忆,林徽因灿烂的笑容,就像青荇一样,“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摇”。这一切的一切,叫徐志摩这位缠绵的诗人如何放得下?但是,如今,林徽因已成他人之妻,美丽的康桥只留下凄美的回忆,徐志摩无可奈何,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与心中理想的告别

徐志摩最初赴英留学,是满怀忧国忧民之心,充满着报效祖国的热忱的。当时的中国,按徐志摩所说是“……大厦将倾,因非一木所支,且社会道德日益滔滔,庸庸者流引鸠自绝,而莫之止,虽欲不死得乎?”(《民国七年八月十四日启动赴美分致亲友文》)在康桥求学的日子,徐志摩充分感受到剑桥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清新的人文气息,他如醉如痴地享受着西方文化的瑰宝,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的生活和当时国内军阀混乱的局面比较起来,简直是天堂和地狱。离开康桥,回到满目疮痍的中国,尽管中国照样有柳树,有潭水,但是满腔报国热情无处喷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叫徐志摩这位柔弱的诗人如何去解开?康桥,是诗人心中的第二故乡,“康桥,谁知我思乡的影忧?”当他再度重游康桥,再次要与康桥再见时,离别,对诗人来说是犹如一次小小的死亡,诗人感到他的思想也随着黄昏的云彩一样消逝了,他只有无奈的挥挥衣袖。

徐志摩的爱情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徐志摩;偶然;张力结构;人生感叹

一、引言

徐志摩作为我国新月派代表诗人,“爱”、“自由”和“美”成为了他诗歌永恒的主题。美国和英国的留学经历,让他的诗歌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擅长赞美大自然、歌颂爱情,其代表作有《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很多作品都被初、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徐志摩的诗歌与他的爱情生活永远都无法分开,他对完美爱情的追求,导致他一生与三位女恨纠葛,特别是和林徽因的感情更是曲折微妙。《偶然》一诗是徐志摩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5月27日在《晨报诗镌》上发表。这首诗短短的两节结构巧妙、语言自然、意象精微,是徐志摩诗歌创造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张力结构在诗歌中的体现

诗歌只有短短的十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徐志摩大量的经典名作中,很多人偏爱《偶然》,它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首诗歌的奥妙在于内部充满使人不能察觉的“张力结构”,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表现出了诗人始终追求唯美的目标。徐志摩短暂一生无数的偶然和无奈,却始终没有改变诗人对爱、对自由和对美的追求,并把瞬间的感悟和体验凝聚在了这永不褪色的诗篇里。

1、结构完美

《偶然》是一首音韵起伏、节奏感强、画面具有流动感的结构完美的诗歌,强烈的动态格律对立统一,张力动态平衡,构成了新和谐的凝固效果,充分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特有的美感。徐志摩的学生卞之琳说:“《偶然》这首诗在徐志摩老师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在对徐志摩诗歌的演绎时,主要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变化的音韵来表现出诗行的参差不齐,类似起伏的音乐,富有流动美,体现着“一唱三叹”的回环感。《偶然》这首诗歌采用的是三行韵,音韵委婉,浅唱低吟;奔放高昂,激情无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韵交替起伏,抑扬顿挫,使诗行整饬有变,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充分的展现了《偶然》一诗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2、意象精美

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徐志摩诗歌中的意象选取得奇巧而又贴切,每一个意象都展示了诗人了情感渗透和精神品质。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的很淡,飘忽无迹;把火热的生命力都化作轻烟。这种看法其实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偶然》是深层信息其实传达了一种飘逸、轻淡的人生失落感,是诗人灵魂瞬间弹出的心音。在诗歌短短的两节中,徐志摩用单纯的意境,点化了一个朦胧、小巧、晶莹的世界。这些意蕴充分体现了诗人淡淡的伤感情怀、甜蜜而又忧伤的爱情、逍遥洒脱的性灵,这些都寄托着诗人对纯美人生理想的追求。你与我、云与水、黑与光都在《偶然》一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动与静、甜蜜与忧伤对立统一,增强了诗内在的弹性,形成一个艺术渲染力强的诗美境界,让读者充分的体会到了清新明丽、逍遥易逝的生命追求,感受到了诗人的性情与品质。

3、情感活跃

有人说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词,其实偶然就是不期而遇。徐志摩在诗歌《偶然》中,表达了和“你”偶然相遇时的时间、地点、情景和心境等,使双方体会偶然的感悟和品位,如惊讶、悲凉、欢喜、热烈、哀叹等。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有多少偶然的交会,大街上的会心一笑,旅途中的三言两语,或许都是昙花一现,因此“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偶然的相遇,又匆匆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这种无奈的失落感“记得也好,最好忘掉”。诗中“你”“我”的不确定性,使诗歌的情感活跃起伏,张力充沛,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情感,给人以微妙细小的回味。

4、言简意赅

爱情可能是刹那间的情感波动,因为那回眸一笑偶然产生。人们中的偶然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受,或感动、或惊喜、或哀伤、或热烈……体会生命中的偶然,感受那道不清、说不明的朦胧美好。一次次浪漫的邂逅,“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虽然说有永无再见的无奈失落感,但是这简单的词句表达出了偶然韵味深长的内涵。这短短的两节诗歌,让读者体会到了诗人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感受到了徐志摩深厚的语文功底。就这样的一段小诗,一种情调就把读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挖掘出来,实在是令人感叹啊!

三、解读诗歌《偶然》,体会生命中的偶然与无奈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

木工机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