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菇栽培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平菇;温室;熟料栽培
1菇房准备
平菇在喜温条件下生活。我县由于冬春季节长,夏季短,气温不能四季满足平菇的生长发育,加之农村没有调温设施,一般选用日光能温室和塑料大棚作为菇房。另外,普通房子、窑洞等,稍加整修,使其具有加温保湿,便于通风换气。有一定的光照条件时,都可作为平菇的栽培场所。
2菇房消毒
每次使用菇房前都必须清扫干净,然后用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1)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先将菇房密闭好,1m3以甲醛10mL、高锰酸钾5g的配比,按梅花型排放药品,逐一从里到外加入高锰酸钾,再加甲醛,两药相遇冒烟,即刻关闭门窗,闷12~24h。
(2)硫磺熏蒸。1m3用硫磺15g,点燃熏蒸。
(3)石灰酸喷雾。5%石灰酸液(即苯酸溶液)喷雾消毒。
3培养料的准备
培养料是平菇赖以生长的物质基础,其优劣是决定平菇栽培成败和能否获得优质高产、稳产的关键。
(1)锯末、麦草、荞花、油菜壳等。我县农村麦草、荞花来源广泛,一般做燃料使用,多有余地。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原料,可将其经过曝晒等方法软化处理,作为平菇栽培的原料。处理方法:配料前先将麦草、油菜壳、油菜秸、蚕豆秸、蚕豆叶等曝晒,粉碎成粗糠样,一般2~3cm长为宜,然后用1%~2%的石灰水浸泡8~12h,捞出沥水,调酸碱度为pH值7.5,再拌辅料。
(2)麸皮。主要供应平菇所需的氮源,使用量10%~20%。
(3)石膏。作用是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营养成分,调解酸碱度,使用量1%~2%。
(4)石灰。是一种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培养料中过多的酸,而且可杀死害虫和杂菌。
(5)尿素。氮源,用量不能大于0.3%,过大会抑制菌丝生长。
(6)过磷酸钙。呈酸性,一般用量1%~2%。
4培养料的科学配制
培养料中的碳、氮比例应控制在30~50∶1,当天配制的培养料应当天灭菌;否则易发酸。
(1)麦草。A:麦草50%,杨树落叶26%,麸皮20%,石灰1%,石膏1%,白糖1%,尿素0.2%。B:麦草70%,锯末13%,麸皮15%,石灰1%,石膏1%,尿素0。2%。C:麦草46%,荞花30%,锯末20%,尿素0.1%,白糖1%,过磷酸钙1%。
(2)油菜壳或荞花。A:油菜壳50%,麸皮5%~15%,石膏1%,过磷酸钙1%。B:荞花50%,锯末40%,麸皮5%~10%,石膏1%,尿素0.1%,过磷酸钙1%,25%的多菌灵0.2%。C:荞花50%,棉籽壳30%,锯末15%,麸皮5%,尿素0.1%,过磷酸钙1%。
(3)锯末。松木锯末中含有抑制菌丝生长的烯萜类、酸类、树脂类等,使用前须经处理,加2%的石灰调湿堆制,再经曝晒,使其陈旧化,才能使用。A:锯末78%,麸皮20%,白糖1%,石膏粉1%。B: 锯末93%,麸皮5%,白糖1%,尿素0.3%,磷酸二氢钾0.2%,高锰酸钾0.1%,pH值6.5。
5拌料、装袋和灭菌
(1)拌料。将培养料按照配方比例混合拌匀,料水比应控制在65%左右(即用手指挤压有水渗出但不滴下为宜)。
(2)塑料袋的规格。常有15cm×35cm、20cm×42cm、22cm×45cm等。常压蒸汽灭菌应选用聚乙烯袋为佳,高压蒸汽灭菌应选用聚丙烯袋为佳。
(3)装袋。用手装时,边装边用手指压。用手压时只按袋壁四周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四周紧中间松,两端紧中间松,松紧合适,有利于菌丝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中,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装袋后两端用粗2cm、长5cm的木棍或玉米蕊插入料中,用干布将两端袋口料膜内外擦净绑扎紧,准备灭菌。
(4)灭菌装好料的袋依次摆放于锅内架上,中间留出少许空隙,加水开始灭菌。初时加大火力,尽快使温度升到100℃;否则培养料易变酸。维持8~10h,待温度降至80℃时,再慢慢开门,取出料袋,放到无菌室中,准备接种。
6接种与培养
(1)菌种选择。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败。一般选用生长健壮、洁白浓密、纯洁、绝对无杂菌、菌龄小、爬壁力强的栽培种作菌种。目前适合我县植株的平菇菌种植广温1号、大白平菇、野丰118等。
(2)接种。料内温度降至30℃时方可接种。接种前先按常规消毒方法将房间灭菌成为无菌室。接种开始,先用75%的酒精擦洗双手及接种工具及塑料袋,用石碳酸重新喷雾消毒1次,有条件的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接种,无条件的则尽量2人接种,1人打开袋口,1人迅速挖出菌种,接入袋内,即刻扎紧袋口,再接另一头。接完后将栽培袋在石灰粉上滚动1遍,让石灰粉填住袋上的小孔,防止杂菌污染。菌种块的大小一般以枣核大小为宜。同时接种量尽量大些,以使菌丝布满两端料面,以杜绝杂菌侵染机会。
(3)培养。接好菌的料袋移入培养室内,夏季以4~5层为宜,冬季7~9层为宜,在25~28℃室温下发菌,料内温度不能超过30℃。我县农村常用土炕生温,料袋往往放置过多,且不翻堆,结果下层温度高,造成烧菌现象严重。接种3~5d后,菌丝开始吃料,应检查杂菌,若发现污染则即刻清除。8~10d后,每天打开窗户通风换气,仍以保温为主。若菌丝完全不吃料,则是菌种问题,应更换菌种或重新接种;若菌丝吃料很慢,则是培养料过湿或菌种衰退,应换上套环,外包灭菌纸,利于通气。正常情况5~8d翻袋1次,调换料袋位置,利于菌丝生长整齐。一般30~35d,菌丝吃透料层,结成块,这时即准备出菇。
7出菇期的管理
将菌丝发满的料袋移入棚内,在相对湿度80%~90%下出菇。
平菇一般在秋冬和春季生产,夏季高温高湿易发生病虫害,很少栽培,但夏季市场上鲜菇少,售价高。为此,我们进行了夏季平菇栽培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原料处理
主料为玉米芯,要求无霉病,使用前先暴晒2~3天。辅料为麦麸、磷肥、石灰、石膏。配方有2种:①玉米芯90%,复合肥2%(氮:15%,五氧化二磷:15%,氧化钾:15%),麦麸5%,克霉灵0.1%,石灰3%(高温季节加大石灰用量可提高成功率,尤其是发酵料栽培),石膏2%,水适当;②玉米芯50%,阔叶木屑40%,复合肥2%(同配方①),麦麸5%,克霉灵0.1%,石灰3%,石膏2%,水适当。
2菌种选择
通过高温品种栽培试验,其中苏引6号、PO1耐高温程度优于其他品种且菇形好,产量高。菌种温型选择不好,影响当季出菇,甚至不出菇,直接影响当季的经济效益。
3栽培方式
3.1熟料栽培栽培选用22~24×45×0.003cm的小规格袋,装料少,灭菌彻底,也有利于发菌。一般常规发酵48小时后装袋,绳扎口,常压灭菌4~6小时,出锅后待料温降到30℃以下时接种。
3.2发酵料栽培栽培选25~26×50~53×0.015cm的大袋,按常规发酵将料充分发酵成熟,可先把麦麸和石灰粉拌匀,再加入料中,因麦麸属营养物质,与石灰粉混合后可有效降低污染,提高成功率。每次投料不低于300kg,发酵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氧,避免厌氧发酵而造成料发粘发臭,料发酵好后散堆降温,料温降到30℃以下时装袋接种,采用3层料4层菌种,接种量要在10%以上。
4发菌管理
发菌是夏季栽培平菇成败的关键阶段,由于此时气温较高,很容易引起烧菌现象,所以发菌过程中有条件的要尽量单层发菌,最多摆两层,中间还要用竹竿隔开,注意遮光、通风,协调好通风与遮光的矛盾,料温超过30℃时立即采取降温措施,一般15天左右即发满袋。
5出菇管理
菌袋发好后,移入大棚或栽培室进行出菇管理。高温平菇的管理和广温平菇的管理有一定的区别:①气温在37℃以上时,菌棒只能平铺在地面出菇,棒间距2~3cm,当自然温度降到32℃以下时,可以码2~3层(中间隔竹片或木板)以提高空间利用率,棚顶用玉米秆或麦秸覆盖遮阳,夜间打开所有通风口进行通行降温;②当菌袋出现菇蕾后,袋口应全部打开,这样有利于菌丝呼吸热的散发和有毒气体的排出,避免出菇期烧菌,但在管理时要注意勤喷水,保持空气湿度85%以上,防止料面干裂。
1 场地选择
产地环境空气,生产用水及其它按NY/T5333中3.2的要求执行。
2 菌种选择
平菇的种性要求具备:发菌快、出菇早、转潮快、产量高、品质好。菌种质量符合NY/T5333中3.1的要求。
3 塑料袋规格和要求
一般选用厚0.004cm~0.025cm,宽24cm~28cm,长50cm-55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
4 生产技术
4.1 熟料栽培制袋技术
4.1.1制袋
4.1.1.1拌料
将主料和不溶于水的辅料搅拌均匀;可溶性物质配成水溶液逐步加入混匀;培养料的含水量60%-65%,PH值6.2-7.0。
4.1.1.2装料、扎口
栽培袋规格:45-55cm×27cm×0.04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利用装袋机或人工方法进行,装料要求上下松紧一致,压平料面。
4.1.1.3灭菌
常压灭菌,加温至100℃,保持8h-12h;高压灭菌,在压力升到1.47×105pa,温度达125℃时,保持1.5h-2h。
4.1.2接种
接种环境,器具消毒,接种管理按NY/T5333的要求执行。
4.1.2.1接种要求
待料温冷却到28℃后,可在接种箱或接种室进行接种,接种室要在使用前一天进行熏蒸消毒,每次接种前用5%石碳酸喷雾,再用紫外线灯照射0.5-1h。
4.1.2.2接种方法
两头接种,封袋口时,将原培养料封袋口的薄膜弃去,换上经过灭菌的2-3层报纸或1层牛皮纸。
4.1.3菌丝培养
4.1.3.1接种后将菌袋放入干燥、清洁、黑暗的房间培养,培养室地面用5%石灰澄清液喷洒。
4.1.3.2培养菌袋可采用单排叠放,每排5-6层,排与排之间相距50cm;也可搭床架排放,床架层与层间50cm,床架间过道70cm。
4.1.3.3发菌室温度18℃-30℃,空气相对湿度60%-70%,前期以保温为主,后期要每天通风换气1-2次。
4.1.3.4每隔7 -10d翻堆检查一次,及时剔除不良栽培袋。培养20-25d菌丝可长满料袋,转入出菇房。
4.1.4出菇管理
4.1.4.1菇房要求
菇房消毒处理,达到清洁、通风、有散射光。
4.1.4.2消毒方法
在使用前一天进行熏蒸消毒,一般每立方米空间需用4-6g气雾消毒剂或40%甲醛8ml、高锰酸钾5g熏蒸。
4.1.4.3温度
高温型的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24℃-28℃,中温型的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20℃-24℃,低温型的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15℃-18℃。然后在10℃-24℃条件下促进子实体发育,8℃以上温差刺激能促进子实体分化。
4.1.4.4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左右。子实体形成初期,以空间喷雾加湿为主,少量多次,保持地面湿润。当子实体菌盖大多长至直径3cm以上时,可直接向菇体喷水。
4.1.4.5光照
需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强度180-220勒克斯。
4.1.4.6通风换气
加强通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高于0.1%。
4.1.5采收
4.1.5.1一般在菇体七成熟即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孢子未弹射时采收最好。
4.1.5.2采收的平菇应符合NY5096的要求。采收后,去除残留的根部和死菇,以及表面形成的菌膜。停水养菌3-4d,再按5.1.7要求管理,一般可采收5-6潮。
4.2 发酵料栽培
4.2.1栽培季节
当年10月到翌年4月。
4.2.2栽培基质
栽培基质符合NY5099的要求。
4.2.3制袋
4.2.3.1建堆
料堆底宽1.2m-1.5m,高1.0 m-1.2m,长依场地而定。堆好后在料堆上每隔30cm,从上到下扎一个通气孔,然后在堆上盖上草苫或薄膜等覆盖物,堆下部20cm-30cm可不盖。
4.2.3.2翻堆
当料堆温度升到60℃以上时保持24h翻堆,以后每天或隔天翻堆1次,共翻3次-4次。在发酵好的培养料中加入多菌灵或克霉剂,翻拌均匀后,利用装袋机或人工进行。
4.2.4接种
层播法播种,三层料播四层种;接种使用量为培养料的10%-12%。
4.2.5出菇管理
4.2.5.1温度
原基分化温度较低于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以15℃-18℃刺激原基形成,然后在10℃-24℃条件下促进子实体发育。
4.2.5.2划口出菇
可以两头出菇,提倡划口出菇。每潮菇采完后,将料袋上下调转180度,用同样方法划“×”型口,位置与前面的错开。
4.2.6采收
按熟料栽培制袋技术要求执行。采收后去除残留的根部和死菇,停水养菌3-4d,再按5.2.5的要求管理,可采3-4潮菇。
4.3 主要病虫害防治
4.3.1主要病害防治
4.3.1.1主要病害:霉菌、细菌性褐斑等。
4.3.2防治方法。
4.3.2.1非化学防治
严格检查种源,保持环境清洁。
4.3.2.2化学防治
菌丝培养阶段,受杂菌污染轻的菌袋可用3%甲醛或75%酒精或碱性波尔多液注射患处,污染程度严重的应深埋或焚烧。幼菇发生黄菇病可用百消净TA防治,用药前1d停止喷水,正反面都要喷到,每天1次,连喷2次。
4.4 主要虫害防治
4.4.1主要虫害
菇蝇、菇蚊、螨类、跳虫等。
4.4.2防治方法
4.4.2.1阻隔法防治
在场地周围挖沟,在菇房安装纱门窗防止害虫飞入。
关键词:形态牲征;生活条件;栽培与管理;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03-1
我国野生金针菇分布很广,南自云南,北至吉林、黑龙江,适应性很强。金针菇的人工栽培原料广,技术简便,既可大面积专业栽培,又能小面积家庭生产,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菌类栽培新品种。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牲征
子实体丛生,菌盖肉质,呈球形至半球形,直径2-7cm。初期淡黄色,中部淡褐黄色;老后边缘上卷,中部凹;湿润时粘滑,干燥时具光泽,有条纹。菌肉薄呈白色或淡黄色,柔软,有较浓的菌香味。菌柄圆柱形,长6-12cm或更长,直径0.2-1cm,脆骨质,有绒毛,上部黄色至灰黄色,下部色较深,有时中间空,具短的假根。菌褶白色至淡黄色,较稀,长短不一,较宽,与菌柄呈离生。孢子长方形至椭圆形,无色,光滑,7-8×3-4微米。菌丝纤细,绒毛状,白色至灰白色,有横隔,气生菌丝旺盛。
1.2 生活条件
1.2.1 养分 金针菇和其他木腐菌一样,不能利用阳光合成养料,而是腐生在木材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分泌出多种胞外酶,分解吸收基物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氮、无机盐、生长素等,作为本身的营养源。在进行代料栽培时,氮源要求高,碳氮比以25:1为好。人工栽培时宜选用阔叶树木屑,而且木屑需经堆积发酵或陈旧的。
1.2.2 温度 金针菇属低温型菌类,主要指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发育而言。孢子在5℃-35℃范围内都能萌发,24℃-26℃萌发最快,低于5℃或超过35℃不易萌发。
1.2.3 湿度 菌丝生长发育要求培养基中含水量65%-75%,低于60%菌丝生长缓慢而纤细,高于75%生长受到抑制。一般以70%-75%最适,湿度过高容易污染杂菌,过低对菌丝生长不利,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发育要求培养其含水量在65%-75%,以70%最佳。
1.2.4 空气 金针菇是需氧的食用菌,对二氧化碳较敏感,在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必须供给充足的新鲜空气,当大量栽培时,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累积量超过0.6%时,子实体的形成和菌盖的发育会受到抑制,因此子实体的形成期应经常通风换气。
1.2.5 光线 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发育均不需要光,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发育需要弱光。在黑暗的条件下虽能形成子实体,但不健壮,多产生畸形菇,产量低,而光照过强子实体瘢色深,菌柄短,不符合商品要求。
1.2.6 酸碱度 金针菇菌丝在pH值3-8.4内均能生长。但最适宜生长值在4-7。子实体形成期PH值在4-7,但最适pH值在5-6。
2 栽培与管理
我国人工栽培金针菇已有百年历史,老的栽培方法是段木栽培,目前山区和林区仍采用此法,一年栽培可采收数次,但这种方式生产的菇质量较差,一般不能形成长柄的子实体。现在日本、中国几乎全都采用锯末等代料瓶栽,现将瓶装方法介绍如下:
2.1 栽培料配方
木屑77.5%、麦麸20%、食糖1%、石膏粉1%、过磷酸钙0.5%,加水1.4倍,含水量以60%-65%为宜, pH值6.5-7;另外,用棉籽壳效果也很好,配方:棉籽壳88%、米糠(麦麸)20%、食糖1%、石膏粉1%,水适量。
2.2 装瓶灭菌
培养容器可选择500毫升的罐头瓶,料装至瓶肩,料装的松紧度要适宜。此时,压平瓶内培养料表面,再用特特制的锥形木棒细端在培养料的中心扎一个上粗下细的洞穴,然后把瓶口和瓶壁清洗干净,瓶口包上牛皮纸,并用线绳或橡皮筋扎紧(也可用两层报纸一层塑料薄膜包瓶口)。一般0.5千克干料装5瓶,装瓶后不能过夜,要立即灭菌,如用土蒸锅灭菌温度100℃维持6-8小时,待温度下降后趁热将瓶移入接种室。
2.3 接种
料温下降到30℃以下接种。接种室或无菌箱用高锰酸钾、甲醛混合熏蒸1小时。接种人员的双手及所用工具要用75%的酒精消毒,可同时打开30瓦紫外线灯杀菌半小时。待料温降至15℃-20℃时,关闭紫外线灯,进行接种。接种时,用无菌铲将已培养好的原种或栽培种,在火焰附近接入栽培瓶的洞穴中,接种量可稍大,接种操作要熟练,可两人配合进行,动作要迅速,以防杂菌污染。接种后,瓶口再次包扎好,放入培养室。
2.4 菌丝培养
室温温度应保持在20℃-25℃,培养后期瓶温常比室温高2-4℃,因此室温宜控制在18℃-20℃。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左右。在此期间,培养架上的瓶子上下里外要调换一次,并适当通风换气。25天左右,菌丝长满各营养料,要及时移到低温(10℃)和微光条件下。数天后,瓶内开始吐黄褐色水珠,相继形成子实体原基。
2.5 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全瓶后,应去除瓶口包扎进行催菇。措施是:送风降温,使培养料温度降至7℃以下,促使形成菇蕾。不具备调温和送风设备时可将培养室的门窗打开3-5天,使室内空气对流,利用自然条件达到送风降温的目地。空气相对湿度要提高到85%-90%,除向空中、四壁、地面喷水外,瓶口覆盖的报纸也要经常保持湿润。当菇体超出瓶口时,为了防止子实体的菌柄弯曲倒伏,提高产品质量,可在瓶口套一个10-13cm上粗下细的纸筒,纸筒上穿几个小洞作透气用。出菇期除了需要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外,还要注意定时加强通风换气和获得必要的散射光。
2.6 采收
论文摘要介绍了平菇的生物习性,并总结了稻草栽培平菇高产稳产技术,包括:培养料的选择和处理、选用优良菌种、适当加大菌种用量、加强发菌期管理、后期喷施营养液以及加强病虫防治。
平菇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具有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很强、原料来源广泛、生长周期较短、生物效率高、栽培方式多样等优点。平菇生长发育的过程分菌丝体和子实体两个阶段。菌丝体为白色绒毛状,是平菇的营养器官,主要吸收利用培养料中养分;平菇子实体丛生,菌柄基部互相连结,有些叠生,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直径4~10cm或更大,发育初期青灰色,后变为浅灰色或褐黄色,成熟时呈灰白色,菌肉白色,肥厚柔软。
平菇在生育的全过程中,有自己特有的规律。因此其生长发育,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了解平菇的生长规律,对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很重要。在平菇的生育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湿度、水分、光线、空气、营养以及酸碱度等条件。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最佳范围是15~36℃,以24~28℃最适宜。菌丝体发育阶段,要求栽培料的含水量在60%~70%左右,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平菇的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有光反而使菌丝生长速度下降;子实体发育必须有散光,没有光子实体就不能生长,但不能有强光,否则也会阻碍其生长。
稻草栽培平菇现已推广普及,但产量高低悬殊。笔者经过长期反复探索与实践,总结稻草栽培平菇要取得高产稳产,要把握以下关键技术。
1培养料的选择与处理
稻草要干燥无霉变,色泽金黄,最好是中稻草和糯稻草,并经过三方面处理:一是曝晒2~3d,以杀死部分粘附在稻草表面的病菌和虫卵;二是用1%~2%的石灰水浸泡1~3d,以去掉表面的蜡质达到软化,进一步灭菌、杀虫;三是将浸过石灰水的稻草用清水冲清后上堆发酵,使堆温达60℃以上,其间翻堆1次。经过处理的稻草,质地柔软,病虫害少,含水量适宜,播种后利于发菌。
2选用优良菌种
菌种的优良标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菌种的种性,如品质、产量、抗逆性、温型等;二是菌种的纯度;三是菌种的适应性。要选用种性好、抗逆性强、纯度高、无虫无杂菌以及适合在稻草上生长的、具有较强的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如高邮955、秋丰500等优良菌株。
3适当加大菌种用量
由于稻草质地疏松,同量的稻草培养料较棉子壳料的体积要大,因而菌种用量要由棉子壳料用量的10%~15%提高到20%~25%,这样才能形成生长优势,阻止杂菌污染。
4加强发菌期管理
平菇栽培成败的关键在于发菌期的管理,发菌期管理重点在于水分管理。一要科学管理水分。发菌时的水分管理原则是要保水,使水分不易失掉,而不是失掉后重新补水。要保证拌料时60%的水分能长久维持,这样菌丝才能发得好。发菌时补水还易造成污染,所以应尽量避免。床栽保水的办法用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蒸发。二要压料发菌。因稻草质地疏松,常规法稻草栽培平菇播种初期难发菌或不发菌,而一旦菌丝吃料后稻草纤维素被分解,疏松的菌床就会下陷,致使料内水分溢出,菌丝难以继续生长。因此,要夺取高产必须压料发菌。其做法是:室内栽培,播种后覆盖薄膜,膜上放木板再压重物;室外栽培,在膜上放些稻草,草上再加泥土。这样既可保温保湿,又可使草料结实,有利发菌。现蕾前,去掉压料物,拱膜出菇。
5后期喷施营养液
稻草与棉子壳相比,所含营养略差。因此后期要喷施营养液,以复壮菌丝,更好地分解吸收稻草基质中的有机物。具体做法是:采收第2批菇后可选喷下列营养液:在100kg水中,加尿素100g、磷酸二氢钾100g和白糖1kg,每l00kg草料喷此液4~6kg;在100kg水中,加蔗糖2kg和尿素200g,每100kg草料喷此液3~4kg;在100kg水中,加三元复合肥1kg和白糖1kg,每100kg草料喷此液3~4kg。通过后期喷施营养液,一般可增产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