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辞职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4月25日,沈阳浑南“爱・循环”青年能量工场举办一场青年聚会,副市长杨亚洲低调参会。当聊到青年创业话题时,于夫站起来吐了个槽:“我们特别不被(北京的团队)重视。”杨副市长劝告他,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办法,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事后他告诉记者,这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创业的瓶颈。“组建好的创业团队,真是太难了。”
做到区域主管
汽车,汽车,汽车。
跟人聊天时,于夫嘴里蹦出频率最高的就是这个词。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他的老本行,其实他原是英语专业出身。
当年高考成绩不太理想,于夫在一所非著名大学读了英语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沈阳的韩企和德企工作。他主要负责订单管理,操着英语跟海外客户做业务交流。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这些工作很无趣。
“这是工业时代,什么人才最重要?当然是工业人才。而且在沈阳这个地方,英语其实没多少用武之地。”于夫说因为专业背景,他喜欢到国外网站浏览视频,特别是工业前沿发展的各种视频,每次看完都热血沸腾。
2008年,他跳槽到一家转向管路公司工作,这是通用汽车的供应商。为了适应新工作需要,于夫报考了沈阳工业大学的机械自动化专业。每到周末,他挤着公交车赶去听课,别人眼里枯燥的各种机械名词,他却听得津津有味。
转向管路公司总部在苏州,驻沈阳的工作人员负责配件售后的质量问题分析。“通用汽车生产线24小时开工,一旦有问题反馈过来,我们就得到现场配合调查。”那段日子,于夫手机全天开机,经常凌晨2点多还要去处理问题。“工作强度很大,但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公司很注重业务培训,每年都会召集员工到苏州进行相关培训。这几天是于夫最为开心的日子,“全球化视野,培训课程都很先进”。课上完了,他会自掏腰包到杭州或者上海转转,最远甚至跑到了深圳。不为游玩,他去的是汽配城或汽车展览中心,聆听各种行业论坛。此时的于夫就像饥饿的鳄鱼,四处寻找吞噬一切与汽车有关的知识。
这份超人的热情和专注,很快获得了回报:他被提升为公司区域主管,月工资达到7000多元,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领。
顶着压力创业
2014年3月,于夫出人意料地辞了工作。他想独自创业。
“当时顶着很大的压力。”父母都在机关工作,一直期望于夫也能走这条路,但他觉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之前)工作只是维持一种生存状态,不能真正实现我的想法。”
采访中,于夫反复强调,每次看完那些极客的创意视频,自己脑子里就会冒出无数新鲜的念头。“在传统行业里工作,这些活跃的思想根本落实不了。所以我想做一件有创意的事,一件能改变某个社会面貌的事。”
他想改变的是汽车后场服务环境。于夫说,在汽车消费领域4S店售车是前场服务,而之后的保养、维修、洗车等都属于后场服务。“因为信息不对称,维修保养更换配件时就存在以次充好、蒙蔽欺诈的情况,车主得到的服务体验很糟糕。”
他贷款在沈阳铁西汽配城买了一个摊位,卖汽车滤清器。对这次创业,他倾注了全部心血。“我自己设计店名、Logo(徽标),牌匾上的字都是自己先在电脑打出来,然后用泡沫板抠出来的。”他说这些花钱都能做,却少了份亲切感。
不光是做自己一个店,于夫还有更大的野心:把汽配城所有摊位整合起来,打造一个包含所有配件服务的大平台。他做了一个微信号,尝试把汽配城里的经营者都拉进去。这个想法得到了不少人的拥趸,最后却偃旗息鼓了。
“卖不出去东西!”至今说起来,于夫还是一脸苦笑。他说,在很多消费者印象里,汽配城就是一个低端消费场所,“都是冲着便宜来的”。于夫希望打造好的配件品质,价格必然下不来,“连我的亲戚都不买”。
此路不通。3个月后,于夫跟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汽车修理保养店。虽然是实体创业,他却充满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最根本的变革,其实就是重视用户体验,永远把用户放在第一位。”为此,于夫要求店员统一服饰、统一礼貌用语,保养时必须换上把套、座套、脚套,避免弄脏汽车。
这些细节为店里赢来不少回头客。可好景不长,生意后来却越做越冷清。“还是那个老问题,以次充好。”于夫说汽修行业充斥着各种假配件,一旦某一段时间生意不好,机修师傅就会在这方面动手脚。“我不是从小做这一行的,有时根本分不出真假。”
汽修店开了短短几个月,他就失去了主控权,只得黯然退出。
活出精彩
于夫遇到了伯乐。
有位同行在北二路开了家规模不小的汽车保养店,颇为认可于夫的能力,于是请他前去当店长。刚上任,于夫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立标准化流程,公开不同车型的保养价格。
“只有公开,消费者才不会觉得上当,这样客人会越来越多,未来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于夫信心满满,自认为把住了行业的脉搏。老板却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觉得这样太颠覆了,这么做还有什么利润?”
于夫最终选择离开。今年春节刚过,他背着书包到北京创业大街待了20天,天天混迹在各个讲座里。O2O、风投、融资,他说那段时间接受的信息量,超过了之前30年,“感觉应该有个全新的开始”。
从北京回来,于夫计划做一个汽车O2O项目,他的点子有了,却缺少启动资金和执行团队。他带着点子在沈阳四处参加路演,希望能引起共鸣,进展却甚微。“很多人会质疑,就一个愿景我凭什么相信你?”说到这,于夫一直激昂的声音缓了下来。
4月25日,在浑南“爱・循环”青年能量工场,他结识了一位医院朋友,两人相谈甚欢。于夫坦言,如果资金和团队迟迟不能到位,就打算做汽车族保健用品。他不愿轻易离开汽车领域,“算是孤注一掷吧。”
创业一年多再回头看,于夫承认之前想得有点简单了。“有点理想化了,不知道这里面水有多深。”虽然至今尚未成功,但他觉得努力并没白费,起码“活得很精彩”。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对策
装备制造业按照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7个大类中的相关行业。
一、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装备制造业在沈阳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
装备制造业在沈阳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这一特点在全国独一无二。2010年,我市有装备制造业企业2406个,占工业的比重为45.8%,占重工业(指规模以上重工业,下同)的比重为65.7%。拥有总资产3498.7亿元,占工业的56%,占重工业的68.5%。工业总产值4915.5亿元,占工业的51.1%,占重工业的69.2%。实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4724亿元,占工业的50.3%,占重工业的68.6%。利润总额308.7亿元,占工业的45.8%,占重工业的67.8%。利税总额476.7亿元,占工业的47.8%,占重工业的67.4%。数据表明,装备制造业占沈阳经济主导地位的特色十分明显,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同时,装备制造业体系庞大,能够提供广泛和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沈阳老工业基地的社会稳定及长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42.4万人,占工业的49.2%,占重工业的67.4%,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沈阳的就业压力。
2、装备制造业是沈阳经济重要增长点
近几年,装备制造业经过技术的不断创新,重焕发展生机,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同期全市工业增长率,成为带动沈阳经济发展的动力。2010与2009年相比,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及利税的增长率分别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的0.6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在七大类装备制造业子行业中,2010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293.4亿元,同比增幅最大,达到34.4%;其次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同比增幅达到32.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则位居第三,同比增幅为29%。
3、装备制造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拥有科技机构117家,机构科技经费支出达到37.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支出的95.9%,机构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52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2.7%。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为11045人年,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7%,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5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2.7%。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拥有发明专利693项,同比增长44.1%;新产品产值52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1.6%。统计数据显示,科技投入与产出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主要技术创新指标均好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整体情况,说明装备制造企业整体科技实力很强,技术开发非常活跃。
4、装备制造业发展是沈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沈阳装备行业主要集中了机床、输变电设备、石化装备、冶矿装备等传统装备行业和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燃气动力装备、数控机床、环保能源装备、数字化医疗设备等新兴高技术装备行业。据统计,2010年,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种类达到551种,占全市的55.5%。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品数超过100种。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699.8亿元,占全市的67.9%,带动了全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虽然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市装备制造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集聚效应较弱,产品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一些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装备设计与制造,如大型核电机组、高端数控系统、汽车等,缺少高层次设计团队,技术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路径和对策
1、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应以重大装备为特色,但同时必须加快新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步伐。从沈阳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需要来看,应以重大装备,特别是重大成套装备为特色。但是重大装备具有投资大、技术密集、风险高、多为单件、小批量生产、主要销售市场是国内市场、主要竞争对手是外国大公司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其赢利能力低、经济效益差。作为一个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仅仅发展重大装备,将很难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在保持、发扬重大装备制造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设备、环保设备、新型材料及其制品、软件等新型装备制造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和“高技术化”。
2、沈阳不仅要重视装备制造业实业,还要十分重视装备制造延伸的新型服务业。发展装备制造业,不应只考虑产品设计和生产,而应包括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全过程,体现全方位为顾客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精神,装备制造业也在被改造成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业”和“信息业”。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许多企业的销售额中,服务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所实现的利润不断增加。更大市场在服务,这种观念应成为沈阳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新思路。
3、提高装备制造企业原创能力。从创新模式上,由技术引进向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转变。政府应积极支持企业进行原创性技术与产品的开发。(1)增加政府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融资力度。在加大政府对装备制造企业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对贷款项目进行贴息支持。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2)在大型企业现有科技机构基础上,重点建立起具有较强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中心,从事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开发工作,提高产品的整体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3)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力。在政府支持下,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进行基础研究,并支持企业与外部各种研究机构合作设计开发,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科技创新 第三次工业革命 社会价值
随着支撑工业文明的基础能源日渐枯竭及其带来生态方面的“副产品”日益严重,传统化石能源经济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工业发展模式日渐衰退,并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危机。这种危机连同经济危机一起,成为人们寻求进入“后碳”时代新工业模式的动力。人们迫切需要更加智能、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和社会伦理的生产方式,这一新愿景的实现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来推动。建立在数字化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融合基础上的科技创新及扁平化的创新模式正带来生产、消费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并即将发生,这一事实充分彰显了当代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
科技创新拉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的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会对21世纪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①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催生重大的科技创新与突破,进而又推动“科学―技术―生产―经济―社会”这根链条循环发展,并彰显出其追求社会价值的本质内涵。
科技创新的本质在于追求社会价值。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融合体,科技创新的本质在于其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对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可从两方面考察,就内在价值而言,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即人类在科学创新中的认知价值。科学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发现活动。科学创新本质上是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建立新理论的认知活动。因此,科学创新的求真、求善、求美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性贯穿逻辑论证、实践检验和价值评价的全过程。就外在价值而言,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即人类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价值,主要涉及经济价值、伦理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主要生产要素,工业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并成为科技不断创新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的应用价值也得到极大彰显。
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的循环累积效应。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循环累积效应的形成主要源于科技创新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间的矛盾与统一。这一效应更深刻地体现在我们正身处的旧工业时代向新工业时代转变的过渡时期。
首先,认知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矛盾使旧工业时代面临终结。科技创新是一个创新与破坏共生并存的过程,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其应用价值往往首先表现为经济上的实用价值,在推动经济空前增长的同时,也悄然颠覆并重构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自20世纪中期以来,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被迅速放大,甚至遮蔽了科学创新的初衷,为探求真理而献身的认知价值取向转为功利的单一的经济价值取向。技术异化使科技本身逐渐背离了其作为“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特征,科技创新真正的社会价值遭到扭曲,原本旨在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技术本性也逐渐丧失。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与生态环境危机,旧工业时代面临不可逾越的“增长的极限”,并在接近这一极限后转为衰退甚至衰亡。
其次,新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转型创造需求拉动科技创新。随着自然资源存量的锐减,旧工业生产方式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殆尽,经济发展支柱发生倾斜,生产方式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型必然带来对科技创新的旺盛需求,在需求的诱导下,基本科学问题、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制造等新的科技领域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改变了传统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方式,触发了扁平化创新模式的探索,为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此意义上,工业生产方式转型内生地决定着科技创新及其社会价值。
第三,社会价值的内外统一拉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化危机需要新的工业革命来化解,新一代科技创新在认知成果上的突破与经济、伦理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量。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设想的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可持续、分布式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并在今后几十年将迅猛发展,大概在2050年达到顶峰,然后在21世纪下半叶保持平稳状态。②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创新社会价值的特点
数字化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融合凸显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这是一场多维突破、交汇融合式的科技创新。科学的认知价值,曾经并且依然不断推动着人类的思想进步与解放,促使数字化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等组成一个复杂的“科技簇群”并相互交叉和渗透,导致了一系列重大关联技术的协同进步和群体突破,进而能够灵活、快速、低成本、低能耗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凸显了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并将有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和数字化制造等新兴产业的诞生和新一轮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非线性团聚式地发生。
互联网技术成为实现科技创新应用价值的主要交流平台与渠道。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下,无论是新能源还是数字化制造的发展都需要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并与之交叉进行。不论是保罗・麦基里(Paul Markillie)所指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系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使生产设备能够更快地自我反应、计算判断、分析决策和操作;或是里夫金关于“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分散式生产、新储存方式、能源互联网和零排放式交通等五大支柱产业”的升级与重构,都将迫切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作为终端来进行连接与通讯,并能够实现智能管理。互联网成为技术创新成果交流、转化与贸易的关键性渠道,同时也构成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科技创新社会价值的实现载体将由金字塔式转向扁平化。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实现的基本方式是金字塔式的,即“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这一从上至下的、串联式转化的模式,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创新链条的最高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金字塔式的创新模式将逐渐向扁平化转化。首先,科技创新主体从基础理论或权威科学专家那里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次,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从基础研究转向全社会的需求。总之,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在继续延续金字塔式创新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垂直纵向的系统与扁平化水平式系统结合,形成一个矩阵式的新创新模式,还将再从矩阵式模式转向立体的创新模式,这将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③随着科技创新的日益深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创新将在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发生,成为认知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双螺旋结构”共同催生的产物。
科技创新带来的变革
当代科技创新的变迁不仅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也将导致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生产、消费方式与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变革,进一步展现出当代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生产方式向大规模定制转变。麦基里认为,工业革命主要体现为由技术范式转变引发的生产方式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械生产取代了手工制作,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规模化生产时代,不论是蒸汽机的发明还是流水线生产的采用,都导致工业生产经营与能源生产经营方式的集中化和批量化。当前正在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核心是数字化制造,表现为大量高新技术“聚合发酵”和综合应用,包括“更聪明”的软件、“更神奇”(重量更轻、强度更高、更加耐用)的新材料、功能更强大的机器人、更完美的程序设计与3D打印技术、更全面的网络服务,从而实现生产成本更低、生产周期更短、生产过程更灵活、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关联更紧密,以及从“福特制”下的传统“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更适应“个性化需求”的“大规模定制”等。④
消费方式向个性化体验式转变。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标志着个性化、体验式消费时代的到来。随着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从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上都更加倾向个性化的消费品。同时,出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考虑,人们需要3D打印这样的生产制造方式,它既能大规模生产,同时又能满足定制,生产出个性化产品。重要的是,生产的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消费的过程就是生产的过程,在3D打印店里的体验式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随着人、机、物的逐渐融合,消费者将在更大程度上参与设计和制造过程,甚至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个性化、实时化、经济化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生产组织方式向虚拟化转变。产业集群是重要的产业组织模式,传统工业命脉掌握在少数拥有重型机械和大量蓝领工人的高资本、大规模、集中化的工业企业手中。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大量物质流被成功虚拟化为信息流,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产业集群将借助发达的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平台,突破传统地理集群的空间局限,逐渐形成网络意义上的集聚,使产业集群发展虚拟化。相比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虚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整合各种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这种开放式创新从依靠蓄积创新资源转向通过组织间创新资源的交换与创新收益的分享获取竞争优势。这一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内部组织形式,众多中小型企业和个体企业家将借虚拟产业集群突破资源困境,以低制造成本快速推出新产品而获得成长。同时,鉴于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并以不同比例和频率分布于世界各地,分散式能源生产使之成为分散合作式模式,从而鼓励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挑战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大型制造公司,与国际商业巨头一道共同发挥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
当代科技创新范式的加速形成与应用使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轮廓日益清晰。党的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于理清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与着力点,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具有重大意义。
处理好科技创新的认知价值与应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实现科技创新的综合价值。科技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其与自然和社会相互整合的协调发展过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首先处理好科技创新的认知价值与应用价值之间的关系,从单一地面向经济转变为面向经济、自然、社会、伦理和文化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要求我们将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理念根植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科技创新追求的根本目的,尊重和遵循科学规律,着力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社会制度,并以此考察所有的科技创新成果,杜绝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才能解决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矛盾,避免重蹈旧工业生产模式的覆辙。对人本价值的回归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灵魂,“活着是为了游乐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理念”。从时代价值角度说,科技创新只有对人的进步发挥正能量,科技创新的内外价值才真正得到统一。
处理好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将STS融入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本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彰显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价值有利于端正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开展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实现科技与社会、科技与自然、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只有处理好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将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相结合,用人文理性约束与指引科技创新,才能避免科技的单向度发展、破解“斯诺命题”、结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甚至对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考方式。STS把科学和技术放到(本来就在)社会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等)和生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中,把本来就由科学、技术参与或支撑的社会生产、生活视为(本来就是)科学、技术的活动场域、生成条件和整合基础。⑤这种思维方式作为人类把握现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深刻揭示了人类科技认识的选择性、人本性、时空性和相对性,将STS融入科技创新,从STS角度揭示科学、技术与产业间的互动关系,能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本质联系。
处理好社会价值载体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载体即科技创新链,主要包括企业、研发机构、政府和中介组织四大主体,涵盖科研人才、研发投入、平台载体、技术成果四大要素。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科技创新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要素的合理流动。一方面,要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加大对数字化制造及新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产品的高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打破筒仓效应,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处理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完善协同创新的创新体系。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说,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的人类而言,浩瀚的宇宙及复杂的社会永远都是“黑箱”,科学技术永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和暂时的认识。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科技创新以适应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要求,才能牢牢把握这场工业变革的机遇,实践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周洪宇,徐莉:《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中国》,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页。
②[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③刘燕华,王文涛:“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4期,第3~7页。
④Paul Markellie,"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economist, 2012, No.4, pp.3~5.
[关键词]地方政府;创业创新人才;高层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49
[中图分类号]C964.2;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在新时期淮安精神“包容天下、崛起淮安”的引领下,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在促进淮安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及奠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本文在调查、分析淮安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有效的“双创”人才引入机制措施,以期为淮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借鉴。
1 淮安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界定模糊
许多单位在引才操作中,一方面将高学历等同于高层次,同时只重视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数量,忽视了人才的质量;。另一方面是混淆“引资”与“引智”概念。在部分区县(单位)错误的认识和举措重创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就业创业的激情。
1.2 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氛围不浓
由于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作用发挥周期较长,地方政府更重视任期内容易出政绩的项目,例如:引进多少项目、完成多少GDP等,而对于需要有长远眼光、打基础的优化创业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等项目,则选择性忽视。一般在缺乏急需的专业类人才时,会选择重金引进。而在现实情况下,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被引进后,除兑现政府规定的待遇外,县区(单位)很少关注创业创新人才的作用发挥、发展需求、价值预期、职业规划、“环境”融入。“重引进、轻管理、重使用、轻培养”,使淮安市没有形成浓厚的重视和培养人才的氛围。
1.3 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数量不足
近年来,虽然淮安市在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方面成效显著,但大多集中在医疗、教育等领域。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引进即可使用的人才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创业创新人才。另外,由于淮安处于苏北,对创业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弱,总体导致创业创新人才数量不足。
2 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对策
2.1 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政策
淮安市为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来淮安施展才华,出台了大量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但从现状来看,这些政策并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有的还存在相互矛盾现象。所以,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很有必要,如对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较为有效的政策应进一步强化落实;对不符合淮安市发展需要的政策应及时废止或修订,使各项人才政策举措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更注重实效性、创新性。
在现实人才引进中,政府可转变观念,依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智力流动、来去自由、只管一段、不管终身”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冲破户籍、身份、档案的种种限制,让人才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超越人才流动中的地域界限、部门界限,用智力流动替代人员流动,如对因各种原因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在享受淮安市人才待遇的同时,不妨碍其就业。
2.2 加强高层次人才开发资金投入
当前,政府可采用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资金投入体系,稳妥解决人才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第一,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保证财政投入的稳定持续增长。要专款专用,把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投资,可提供低息、无息、贴息贷款以及创设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专门用于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第二,以企业为主体,通过税收等措施支持和鼓励企业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三,加快培育和发展专业性的创业创新投资机构和各类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广开渠道持续加大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
2.3 加快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一项紧缺资源,淮安市政府应该把加快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努力培养造就通晓国际经济贸易和法律知识、熟悉市场经济规则以及实干精神且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二是推进职业经理人市场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职业经理人进入人才市场的“后顾之优”,同时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让职业经理人与用人单位进入市场双向选择。
2.4 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意味着企业既是集聚领军人才、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其释放能量的主要载体。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可通过相互兼职、任职进行人才交流,培养创新人才,如引导和规范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支持企业为高等学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国有企业单位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国有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自主创新负有领导责任。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整合高校人才资源,提高人才供给质量;抓住龙头,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增强自主创新和合作吸收能力等举措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从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智慧城市;唐山陶瓷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陶瓷产业作为唐山重点的优势产业,在唐山,各类大、中、小型陶瓷生产企业众多,产业链相对完整,在全国陶瓷行业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其中部分陶瓷产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缺少创新精神,产品一般很单一,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什么改进,显然是跟不上科技飞速发展节奏的。在唐山建设智慧城市的同时,也应该通过利用智慧资源以促进整体陶瓷产业的加速发展。因此,建设陶瓷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对改善唐山陶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培养其竞争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第一,陶瓷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将为唐山产业陶瓷产业全链条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支持。集合产业优势资源,为陶瓷企业节省大量的研发费用;培育创新科技企业,增强唐山陶瓷企业在全国陶瓷市场中的竞争力;为陶瓷企业提供整个产业链的信息,预防陶瓷产品的重复研发,并推广高新陶瓷产品;整合陶瓷产业中的人才、科技资源,为陶瓷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促使政府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使政府服务地方产业的水平上一个新台阶。通过陶瓷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方便和快捷的为陶瓷经营者办理各项业务;也可以通过服务体系尽快了解陶瓷企业的需求,以便于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产业发展。
第三,陶瓷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代表的是唐山陶瓷产业的发展状况,是对外宣传树立我省陶瓷产业良好形象的打好时机。陶瓷行业的投资者和知名陶瓷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唐山陶瓷行业,对招商引资、企业融资大有好处。公共服务体系为唐山陶瓷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和差异化服务,陶瓷企业可以使用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自己,并可以通过公共网络服务平台进行产品销售,扩大其产品销售的渠道。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大唐山陶瓷产业的影响力,使广大消费者了解唐山陶瓷,助力唐山陶瓷走向世界。
二、陶瓷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建设信息平台,提供陶瓷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网络服务
以陶瓷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着力推动陶瓷产业的信息化发展。应该以陶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创新创业基础,建设成为全方位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产业信息中心。陶瓷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应提供一下六个方面的服务,第一,提供陶瓷企业产品网络推广和宣传、销售服务。第二,提供先进陶瓷生产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第三,提供陶瓷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交流服务。第四,提供陶瓷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服务。第五,提供陶瓷产业相关信息服务。第六,提供陶瓷技术的应用服务。平台建成后,在政府主导下,鼓励陶瓷生产和销售企业、科技中介单位、微商以及大型网络电商产于进来,并为各种产品、科技成果交易提供服务。在平台建设和运行期间,应注重为陶瓷企业培育一批网络建设专业人员,有针对性的为大、中、小型陶瓷企业进行定期的网络指导服务。
陶瓷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将成为陶瓷先进科学技术研发、信息资源聚集、陶瓷行业企业合作交流、优秀行业人才交流、培育的信息平台。把唐山陶瓷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网络平台,将支撑引领唐山市陶瓷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
逐步建成完善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产品研发体系,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各类陶瓷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并通过政府实施的公共科技服务,培育出一批陶瓷创新科技名牌企业。优化科技服务质量,带动陶瓷产业集群发展。陶瓷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应以全面提高先进陶瓷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与国际先进陶瓷科技接轨,开发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发挥唐山陶瓷产业优势。
(三)整合资源,营造陶瓷企业创新发展的软环境
整合陶瓷产业相关资源,将相关陶瓷企业、陶瓷技术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统筹规划的联合起来,为唐山陶瓷产业发展营造科技发展的软环境。把技术创新放在公共服务的首位,统筹部署,利用高等院校智力资源进行科技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人力资源;发挥陶瓷技术研究机构的作用,进行先进生产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集聚具有科技优势的陶瓷企业进行科技转化,生产出代表现代科技水平的陶瓷新产品。通过营造陶瓷企业创新发展的软环境,使唐山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发挥创新的示范作用。整合陶瓷产业链资源,使原材料生产企业、陶瓷技术研发部门、陶瓷产品生产企业、陶瓷产品销售企业相互联系和协调,各个产业环节相互配合,共同创新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带动整个陶瓷产业发展,并全面提高唐山陶瓷产业整体水平。
(四)政府主导,助力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
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政府主导建设的,目前已经聚集了大量陶瓷业界优秀创新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扶植力度,将创意产业园区建成集科技人才聚集、技术研发推广、知名陶瓷企业经营示范、陶瓷科学技术成果、经典陶瓷产品展示、陶瓷从业人才创新创业等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