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太阳之下

太阳之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太阳之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太阳之下范文第1篇

价格高未必效果好

在长沙上学的大学生小李半月前新买了一把太阳伞,她挑选的标准很简单,完全看伞的价格。“既然价格有高低,只能说明越贵的太阳伞防晒功能越好。”在一家外企工作的黄小姐有着多年的购伞经验,她强调:“如果想要真的抵挡住紫外线,就要买著名品牌中较贵的太阳伞。”

“我这里太阳伞的防晒指数都是一样的,最贵的那种两百多元的伞主要是因为采用了精致包装,如果只是单纯防晒的话买一般的大众伞即可。”北京公主坟华懋商厦一楼某品牌专卖店的售货员解释。记者仔细查看了该店太阳伞的吊牌,上面标注的防晒指数都相同,不同的是质量、面料等说明。

天堂伞业资产协会的何主任解释说:“针对质地轻薄的布料作防晒处理就要求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成本也会很高,目前只有少数厂家能掌握这种处理技术。一把伞的零售价多在百元以上,因此市面上卖的廉价超轻防晒伞基本都达不到防晒的效果,女士们在购买这类防晒伞时一定要认准厂家和品牌。”

记者从某知名品牌客服处了解到,一把合格的防紫外线伞需要经过特殊涂层处理,即使采用最普通的面料,成本也需20元左右。所以,那些价格在10元上下的太阳伞充其量只能遮挡部分太阳光,是无法防住紫外线的。但是,有些太阳伞价格高,是与伞的面料、手柄、配件、伞架材质、制作工艺、包装及其品牌效应有关系,抗紫外线效果并不是定价的主要因素。

防晒关键在涂层而非面料

很多人认为,选择防紫外线伞主要看伞的面料,伞面越厚抗紫外线性能越好,涤纶比棉、丝、尼龙、粘胶等面料防紫外线效果要好。商家告诉消费者,有些太阳伞卖出天价是由于采用了特殊的面料所致。

但事实是否如此?“太阳伞所选的面料本身并没有什么防晒与否的差别,也就是说太阳伞的布料质地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还要看厂家对布料做了什么样的技术处理。真正的防紫外线伞伞面上,一定覆盖了专门的特殊涂层。”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生导师、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璐教授解释说。“一般来说,越是紧密的面料其防护性能就越好,以缎纹织物最佳,其次依次是斜纹、平纹。”

目前市面上用来制作太阳伞的面料除了前两年使用的添加了银胶、珍珠胶涂层的面料以外,还有像麦克布、色丁布、碰击布等新型面料,这些新型面料在抵抗防紫外线的同时又有不错的视觉效果。但是就抗紫外线性能来说,价格相对低廉的优质银胶涂层面料是最

好的。

何主任说:“太阳伞能不能防紫外线,布料质地并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的还是厂家对布料做了什么样的技术处理。一般棉、麻质地的布料本身就有一定的防紫外线性能,只是程度不强罢了。前两年市场上销售的太阳伞多是在伞面上涂了一层银胶,这样的处理可以反射和阻挡一些紫外线的直射。但银胶的质量有好有坏,技术条件好的厂家生产的太阳伞银胶不容易脱落,而一些廉价太阳伞为了滥竽充数,只是给伞面上涂了一层银色,经过几次阳光照射后就掉了色。”

王璐指出,这两年深受女性欢迎的双层轻薄小花伞防晒效果一般,似乎没有经过特别涂层加工,而普通人凭借肉眼或是手感很难识别。相比之下,前些年使用的涂层面料太阳伞防紫外线效果更好。至于要对质地轻薄的布料作防晒处理,不仅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而且成本也会很高,至少要在百元以上,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大厂可以做到。

晴雨伞防晒挡雨不“相宜 ”

太阳伞货架上放着五颜六色的太阳伞,很多伞的外包装上都用大字体强调的标注“防紫外线产品”、“晴雨两用”,难免让人眼花缭乱,那么如何选择防紫外线的太阳伞呢?

“消费者在选购前应该仔细察看防护等级标志,并且最好购买名牌产品,提防普通伞假冒防紫外线伞,具体可以参见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王璐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最新版中规定:只有当样品的UPF(紫外线防护系数值)大于 40且UVA(长波紫外线)透过率小于5%时,才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标注为“UPF40+”;当UPF大于50时,标注为“UPF50+”,意味着紫外线防护性能极佳。假如长期使用以及在拉伸或潮湿的情况下,该产品所提供的防护有可能减少。

专家提醒消费者:选购太阳伞注意不要一味追求样式好看和色彩靓丽,每把防紫外线太阳伞都会有标明等级的标志,只有符合明示的太阳伞才是真正的防紫外

线伞。

太阳之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洛阳市 地下水 动态特征 多元回归 水面工程 地下水开采

第四章 洛阳市地下水动态分析

地下水动态指含水层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也是地下水含水层收支不平衡的直接反映,受各项补给与排泄因素的控制,所以它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在一特定的环境中多种影响因素下的外观表现。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气象、开采、径流、灌溉中的一个或几个。

根据对洛阳市48个水位观测点(其中8个长期观测孔)资料的分析,分别从年际动态和年内动态加以分析。

第一节 洛阳市地下水年际动态特征

通过8个长期观测孔资料,作出1984-2005年之间洛河附近水位年际变化特征。(见图4-1)由此我们发现,区域水位的多年变化特征是先降低,然后上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分界大约在1999年。

4.1.1、1984-1999年段的变化

据1984~1999 年历年地下长观资料浅层地下水动态年内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变幅2.11~10.165 m ,从多年动态变化特征看,水位总趋势呈逐年下降趋势,降幅在3.137~6.161 m 不等 (图4-2)。并且水源地的集中开采部位形成大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最大水位降深达15m。只有个别年份水位埋深有所变小,如1996 年属丰水年,全市地下水位普遍回0.101~2.110 m。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洛阳市1957年以来集中开采地下水,随着工农业生产及城市的不断发展,供水量不断增加,开采规模不断扩大。1984 年为2.104 亿m3 ,1990 年为2.182 亿m3 ,1997 年为3.112 亿m3 (均包括农业开采量)。

洛阳盆地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在伊洛河谷区工农业用水多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开采量相对较大。工业开采及城市供水多为集中开采伊洛河两岸的浅层地下水为主,中深层地下水水源地开采仅在后李水源地有少量开采。农业用水以分散开采为主。农业开采主要分布在伊洛河阶地上,多开采浅层地下水。

洛阳市目前已形成地下水多水源环状管网供水的规模。自来水公司现有8个集中开采地下水水源地,三个加压站,供水井97眼,综合供水能力达60万m3/d;集中开采水源地多集中于伊、洛河两岸及河间地块。现状条件下洛阳市区共有集中供水水源地8个,水源地分布及开采动态如下。(图4-3、表4-1)

表4-1 集中供水水源地开采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m3/d

水源地名称

设计供水

实际供水

水位下降

地貌位置

洛南水源地

13

15.8

5-7

伊洛河间地块

李楼水源地

16

12.86

伊洛河间地块

张庄水源地

4.5

4.9

复合漏斗

洛河北岸

王府庄水源地

1.0

1.18

洛河北岸

后李水源地

1.0

停开

洛河北岸

下池水源地

3.7

4.0

洛河北岸

五里堡水源地

2.8

3.39

洛河北岸

东郊水源地

4

4

洛河北岸

临涧水源地

4.5

4.69

太阳之下范文第3篇

1.池塘改造及放养前准备

采取“清除淤泥、平整池底、修补坡边、加固池埂”的措施,形成池塘整齐连片、微孔管增氧设施配套、沟渠路电和养殖设施齐全的标准化青虾养殖池塘。虾苗放养前10~15天,进行池塘清整和药物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00~120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池塘清整消毒一周后,用60目以上的筛绢过滤进水,水深1.2米左右。

2.选优放种

种苗放养按池塘养虾的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坚持适中规格、适当密度、适时放养。一般“太湖1号”青虾采取两季养殖。第一季为春季养殖:放养时间为上年的12月份至当年3月份,虾苗规格为1000~2000尾/公斤的青虾每亩放养10~20公斤,收获商品虾25~40公斤/亩。虾苗放养10天后,可搭养适量鲢、鳙鱼。第二季为秋季养殖:放养时间为7月上旬至8月初,虾苗规格为体长1.2~2.5厘米,放养量一般为每8万~10万尾/亩,收获商品虾75公斤/亩。虾苗放养15天后,可搭养适量鲢、鳙鱼。双季亩产商品虾100公斤。

3.环境营造

在掌握养殖水质参数情况下,向池塘中通过补充微量营养元素、有益微生物、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对池塘水体进行修复,增加水体溶氧量,建立微生物制剂―滤食性生物―植物混合处理系统,提高养殖水体的水质调节效率。根据青虾生态、生物学特性,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条件,以伊乐藻为主,搭配轮叶黑藻、苦草等,栽植复合型水草,并保持高温季节水草覆盖面积在30%左右。

4.饵料投喂

“太湖1号”青虾饲料要求优质新鲜,大小颗粒适口、幼虾期要求粗蛋白质含量为36%~45%,中后期(4厘米以上)喂成虾料,粗蛋白质含量为32%~34%。投料应遵循“四定”原则,具体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变化和摄食情况灵活调整。每日投喂两次,上午8时至9时投喂一次,占投喂总量的1/3;下午6时至7时投喂一次,占投喂总量的2/3。每次投喂量以投喂后2~3小时内吃完为宜。

5.生态生物防病

太阳之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进入新世纪,人类为了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开始进军海洋,海洋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是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山东省政府2011年1月6日对外通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规划为加快推进我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海洋生态文明与生态补偿机制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

在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生态文明便得以兴起。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原生态文明的起源和基础,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开发利用影响巨大。对于海洋生态文明的解释,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大致从两个方面概括:“一是人类遵循人、海洋、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二是人与海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1]人类起源于海洋,海洋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还在气候调节、水分平衡、自然循环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作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一味地追求海洋为人类服务,也不能单纯地强调海洋绝对保护,而应以海洋经济开发的繁荣来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海洋经济的更大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和谐共荣的海洋生态文明局面。

(二)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一词最早使用主要是在生态学和经济学领域,近年虽有一些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有个别省市也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就生态补偿的定义而言,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研究角度存在差异,对生态补偿的理解侧重点不同,至今还没有较为公认的概括。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生态补偿应该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经济调节为主,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整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清楚具体的阐述,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2]

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背景下,针对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我们把对生态补偿的分析放在海洋生态文明视野下,以克服在海洋生态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作为生态补偿的一个具体、个别类型,海洋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达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经济与海洋可持续发展。它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关心人与海洋本身的关系,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改善海洋等一系列活动中,为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对海洋生态进行补偿和对海洋生态保护作出贡献者以及因海洋保护和利用而利益受到损失者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3]海洋生态补偿直接针对的对象是人,但最终归宿是海洋生态环境,是以恢复失衡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同时,通过海洋生态补偿,可以实现环境公平,最终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意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必然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与海洋原有生态系统间的矛盾将愈加突出,必须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作为指导,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一)有助于协调海洋生态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

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忽视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价值。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造成了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的经济活动严重干扰和破坏海洋生态。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保护,对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实行禁止,但由于忽视了为其寻找可持续的替展途径,致使海洋保护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总是处在不断的冲突之中。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通过基于公平利益分配的经济政策与经济机制,平衡各方的利益,化解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而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正是调节海洋保护与经济发展困境的有效手段。通过海洋生态补偿,能够建立起海洋有偿使用制度和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海洋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机制,形成有效的向海洋生态保护倾斜的管理制度,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协调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

(二)有助于积累海洋生态保护资金,提高政府海洋生态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的海洋保护工作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为资金支持来运作的,缺乏其它有效的资金来源。没有其他资金来源,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制约,而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恰好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手段解决海洋保护资金问题。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是“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保护者获益”,在这一总体框架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资金渠道得以拓宽,保证为海洋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筹集到充足的资金。同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能有效的激励生态环境的保护者,改变传统的行政强制手段,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冲突,着实地提高了政府的海洋管理水平。

(三)有助于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是一个整体,具有永续流动性,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既不是某个人或某些组织的责任,其建设的收益也不能由某个人或某些组织独享。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了污染者和破坏者的责任,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促使所有主体把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和其发展生产结合起来,为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通过实行责权利相统一,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有利于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

浙江省是我国第一个以较系统的方式全面推进生态补偿实践的省份。2005年8月浙江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即“受益补偿、损害赔偿”、“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多方并举、合理推进”原则。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海洋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时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公平负担原则

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是“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等。国家高度重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我省在积极开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该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在国家生态补偿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省在发展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应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公平负担原则。海洋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海洋生态资源作为人类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享有平等利用的机会和分享的权利。海洋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要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成本;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受益者要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者所付出的代价给予合理补偿;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者,应该对其破坏的海洋环境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只有遵循公平负担原则,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建设。

(二)权、责、利明确原则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过程中,海洋开放与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海洋生态补偿涉及多方利益博弈,要想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的最终目标,只能通过合理分析和界定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利关系,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按照这一原则的要求,一个主体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有义务进行修复补偿;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不仅有依法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我们在确定参与海洋生态补偿的各方面主体时,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使应该付出代价者支付应支付的成本和费用、应该受到补偿者得到相应补偿,确保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真正实现统一。

(三)灵活性创新原则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是我们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中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因此,一方面要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突出海洋生态系统特点,科学论证、积极创新,建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标准体系,探索多样化的海洋生态补偿方式,制定海洋生态补偿实施的流程,从而为海洋生态补偿工作的实施提供新方法、新经验。例如我们在遵循“谁破坏、谁补偿”原则时,就应灵活适用,不一定必须要求其在原地进行修复补偿。如果在经济区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允许到生态区进行修复补偿。这并不意味着在经济区可以随意破坏,不进行任何修复。必须努力把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只是在经济区无法完全修复的部分,才到生态区进行修复补偿。投资者和建设者在项目上马之前就必须做好补偿安排和预算,投资总额必须包含适当比例的补偿费用。

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我省各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通过海洋生态补偿,恢复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07(12).44-46.

[2]李锋.无居民海岛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海洋技术.2010(9):125.

[3]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91.

太阳之下范文第5篇

1 场地选择

一般选择在山坡、丘陵及地势高、通风透光性良好的林下,尤其具有丰富嫩草、昆虫众多的广阔林地为最佳,要求树林或果园,树林的荫蔽度在70%以上。要求5 km范围内没有大的污染源,坡度以不超过10°为宜,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充足、取水方便的地方建场。运动场周围最好用篱笆和塑料网围起来。2 品种选择

生态鸡的品种选择应根据其在林园的适应性和市场需求来确定。一般肉用鸡种、兼用型鸡种和蛋用鸡种的公雏及当地的土杂鸡品种都可作为林下养殖生态鸡品种。通常以兼用型鸡种最好,抗病力强、适应性好。本文由收集整理

3 环境控制

3.1 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的重点在于养好雏鸡,雏鸡的体温比成年鸡低1~3℃,对温度反应十分敏感,雏鸡需要保温保育。1~3 d,采用34~35℃,4~7 d,采用32~33℃,以后每周降低1~2℃,至室温达20 ℃恒温。保温房的建造应遵循向阳避风,地域开阔,地势干燥,水源充足,道路便利的原则。一般来说,夏季第4周龄结束后即可脱温逐渐转入放养地放养,春秋6周后、寒冬8~10周后开始放养。

3.2 湿度控制

对于鸡群来讲,鸡舍内在温度适宜的前提条件下,湿度在55%~70%,生产中关键是防止潮湿。对于放养鸡群,潮湿是引起寄生虫病、大肠杆菌病、霉菌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也容易造成羽毛和鸡蛋的表面太脏。

3.3 通风换气

鸡舍内气温超过15 ℃的情况下就可以经常打开门窗、风机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温度越高通风量越大)。保持鸡舍内良好的空气质量是提高鸡群健康水平、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的基础条件。

4 放养管理

4.1 合理放养

雏鸡一般可以达到300 g以上体重具备了放养的标准,以每群500只左右为宜,采用轮牧分区放养的方法,密度一般以每亩林地放养150-250只为宜,可以把放养场地分隔成4~6个小区,鸡群在一个小区放养2~3 d后换到另外一个小区饲养。这样有利于地面植被的恢复,也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4.2 合理补饲

放牧前期每日补饲5~6次,放牧期每日补饲2~3次。从生态鸡的养殖特点上看,饲料、饲草分二部分。一部分是人工饲料,另一部分是天然饲料。补饲要定时定量,可强化条件反射的形成。要按照生态鸡的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保证其饲料供给和补充。

4.3 注意天气预报

恶劣天气到来之时,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提早

把鸡赶回棚内,避免鸡群受惊吓,甚至遭受损伤。

4.4 疾病防控

林下养殖生态鸡的生长期以放养为主,在放养过程中很容易传染各种疾病。为防患于未然,必须有计划的进行免疫接种,以获取免疫力。主要做好鸡新城疫、鸡支气管炎、禽流感、禽霍乱、法氏囊、鸡痘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4.5 防治鸡群应激

防止应激是放养管理方面的重要环节,鸡群受应激不仅使鸡群暂时停止生长,甚至会影响其健康导致死亡。主要预防断喙应激和高温应激,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或中草药复合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