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并对世界园 林产生过巨大影响。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园林学科新的历史使命。广泛地借鉴、利 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将园林学科与其它新兴边缘学科接轨已势在必行。园林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决于生态园林.在景观生态学中有“斑块”、“廊道”、“基质”、 “结点”等概念,景观生态学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赋予了新的内涵.
1、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
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建筑美与自然相结合的建筑艺术,不仅对建筑物本身的质量有极高的要求,而且需要极高的现场施工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是在不破坏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建筑施工的工程项目。也只有充分落实于实践,遵循规律,保证建筑物质量,才能将人工建筑和自然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集美感、艺术和人力智慧于一体的园林建筑。而我国的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筑艺术起源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是结合我国传统的建筑建筑文化和西方的园林意识而成的。就我国而言,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设仍然属于一个新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许多阻碍。尤其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时,园林设计师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专业素质,往往是照搬西方国家的园林设计或者是自己闭关进行设计,这样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都是缺乏合理性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例如要提高居民对园林的使用率,不能将园林当做一个展示品;要完善园林内市民活动的基础设施,如椅子、运动设施、小型活动广场等等。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整个园林的通达性,使其更具备使用性能。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只关注图片或者想象中的效果,要从实际使用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人文历史文化,从根本上使建筑、人文以及自然融为一体。
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环境的生态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指以整个园林景观规划为对象,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所营造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研究景观规划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观地域审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等内容。
2.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把生态园林的景观规划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完成的,这项工程十分复杂,系统性极强,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想从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园林规划施工的预期效果,要遵循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原则和理念。第一,施工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当地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构成为基础和依据种植树木,充分发挥园林建设的美化、绿化功能,美化城市形象;第二,合理的选择植被。要很据地形准确计算出树木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不同树种之间的搭配也很重要,不要造成树种的单一性,为了避免单调性,应该选用不同种类的树种,并予以恰当合理的搭配,给人以超享受的视觉盛宴;第三,园林建设不能铺张浪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最高的回报,以节约为原则,尽量满足政府的低碳标准。第四,园林施工要兼顾美化和实用,主体景色和搭配景色比例要恰当,给人以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感觉。
2.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决定了某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属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规划设计诉求。高山、平原、沟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达出环境特征,也体现其美学价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优势,因地制宜,并通过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规划出最适宜的空间结构。
(2)气候。园林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当地的自然气候,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来进行园林建设施工时间的规划和园林内个物种的选择,以此来保证园林的顺林建设和长久使用。要掌握其自然气候规律,尊重其规律,利用其规律,更好的进行园林景观建设。
(3)水体。自然水体不仅给人各种感官的享受,同时也往往是区域内景观设计的精华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亲水性”使得滨水空间成为极具人气的景观。因此,应加强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如河流水体堤岸的生态功能设计,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维系好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物种连续性;尽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导地表面径流;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净水系统,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力求达到水环境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审美享受并重的目的。
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构想
3.1尊重自然,协调物种关系
植被的选取与种植是与园林规划设计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植被的种类和布局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欣赏效果,所以选择植被这一环节务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以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将园林内各物种生存条件考虑入内。使园林充分发挥它减少污染、使人们赏心悦目的功能,美化城市的外在形象,协调城市各部分环境,发挥其美学价值。观赏价值重要,使用价值同样不能忽略,兼顾欣赏和使用价值是最好的,这样才能保证植被自身的协调性。
3.2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生态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理念之一,这是因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是在自身历史和自然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性,这其中与自然的交流和共进必不可少。因此,在人的天性中就存在于自然相亲近的本性,这是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中的根本所在。所以,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规划时一定要考虑考绿化与自然,让园林真正的使人们能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让生态园林充分发挥出它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让它成为地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一大特色。
3.3技术支持,科学造景
在园林建设上利用遥感和gps技术可为是一大进步,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园林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促进园林建设的发展,各种先进科技的使用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支撑起了城市园林的发展。这些先进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规划中的引入,能够体现城市园林的现代化,这也从根本上区别了我国生态园林发展的阶段时期。
4、结 语
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普及的现代,我国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设不断突破与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就当前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究,以此希望能够给予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一些帮助,并且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相应的重视,在未来城市园林的发展上能够更加光明和迅速。
参考文献:
[1]金长明,基于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规划理念下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8(5).
[2]黄莉群.生态园林[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魏兴琥.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园林设计, 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会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 而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也是园林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项目中, 需要园林设计师、生态学家、建筑师、规划师等的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我们应当重视生态系统空间关系的研究, 把握住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相结合这个核心, 促进协调发展, 还应当注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为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而共同努力。
一、.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年来,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这一生态特性。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二、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考虑地方性因素
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根据场所的现有条件采取适宜的生态设计,首先要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或者居民的生活习惯,为设计者提供参考,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设计要考虑场所的自然过程,依据场所中得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因素,将这些因素合理的搭配到场所的设计之中,保证景观的和谐发展。植物和建材的使用生态设计的重要方面,根据生物区域选择适宜的树种,尽量多的使用乡土树种,以减少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2、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
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为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保护和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的减少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尽量提高其使用效率。不同的配置方式其资源的耗费量不同,例如在园林设计中用林地取代草坪,乡土树种取代外来品种,便可减少灌溉用水、化肥、除草剂等的使用。
三、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的景观设计策略
1、保留原有植被
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通常在城市中,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由于这些植物与环境间,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
2、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保护人文古迹及老园林设计,主要是人工景观,在环境资源拼块和残存拼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拼块,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进而形成以引进拼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拼块和努力维护,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而老的自然景观尽管粗糙不堪却历经多少年月,有着自己的自然群落,更可以自我修复和自我生长,这种古代的园林景观应该保留,也必须保留,要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
3、保护园林设计,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我们每到一处美景,总会或多或少发现“某某到此一处”的字样,或者有些情侣、游客的签名。可以看得出这些人对此处美景的眷恋和喜爱,殊不知这种破坏性的行为恰恰起了反作用,让本来天然而成,自然的景观大煞风景。因此,保护园林设计及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是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事情,唯有提高每个人的自觉性,才能让这些古老的美丽的景观完整地存在下来。
4、 维持园林物种多样化,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显著特征之一,是近年来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指的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3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个体所包含的各种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既包括了同一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变异,也包括了同一种群内的基因差异。复杂的生存环境和多种生物起源是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物种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是进化机制最主要的产物。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境类型、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等生物链及其环境等所组成。而物种被认为是最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生命层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生物的多样化,物种的多样化水平决定着本群落的动态特点和稳定水平。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中,各个物群对群落所在的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不是直接的竞争,而是处于一种互补的状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物群的完整和多样性可以使系统的脆弱性得到改善,降低物种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程度。因此,维持生物的多样化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应该尽量设置与地带性植被结构相近的生物群落。
5、 建立城市环境防护体系
在城市扩建的过程中,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往往因河岸整治、人造景观或道路拓宽而被毁掉。其他地区的防护林带也在无休止的开荒耕种或滥砍滥伐,以及农用地在转为城市开发用地的过程中被肆意切割或占用,使得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及其防护功能受到严重损坏。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不仅能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而且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6、协调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内会向外释放次生代谢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对周围的植物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促进其它植物的生长,也可能会抑制其生长。在生态设计中应遵循“互惠共生”原理,使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可以相互依存、共同获利。例如黑接骨木有利于云杉的生长;皂荚、白蜡与七里香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松树、云杉、山杨等都能互利共生。但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却不宜种植在一起。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总之,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 其工作的领域如此广阔, 前景如此美好。但是,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 那么景观规划设计就只能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已。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创造我们共同的、美好的家园, 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影. 浅析城市园林设计的意义[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8)
【关键词】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原理;方法
景观生态学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领域,该领域是由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构成一个整体空间结构、互动,协调功能的动态变化一个新的分支。目前景观生态学是各行各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接受并流行,成为一个研究生态、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一个热点,它关注人类活动对景观过程及格局的影响,在生态系统和景观退化与景观生态重也是一个研究热点。景观生态学理论可以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各种因素,具有空间配置合适,从而达到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的;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要通过景观结构的空间格局来恢复,使得恢复工作顺利达到要求。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与生态系统退化的森林恢复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一、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目标
1、森林景观的生态完整性
森林的健康和生态的完整性是用来描述生态系统管理的通用指标。在景观水平上的生态完整性,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水和土壤的自然条件下,保持天然森林景观,假如没有人为的干扰,景观生产力水平明显降低,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局部降低或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或者养分流失,水资源量及其季节分布与水质的变化,可以考虑降低生态完整性。
2、森林景观的年龄结构
森林景观由不同林分结构组成,森林干扰历史在不同的林分是不同的,理想的景观是不同年龄林分年龄结构不同的复合层,一般在平衡区的各个阶段。许多动物和生存森林的树木和断枝是密切相关的,但枯死的木材来自两个过程:一个是树木间竞争,另一个是自然衰老死亡之前,树木径级是非常小的,在的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小的,一个大直径的树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在中国的许多天然林区,由于超常规的采伐量,导致年龄分布严重失衡,尤其表现在:成、过熟林的比例太少或全面缺乏。其主要原因是:人们总是根据一些成熟的树种来确定采伐年龄,但数量成熟龄比森林自然寿命低得多。其结果森林景观伐后年龄结构以原始森林状态发生较大的变化相比,导致古老的森林结构损伤,导致森林景观的破坏,从而不利于古老的森林物种的生存,使景观的完整性降低。
二、森林景观生态采伐原则
1、确定采伐方式
过度采伐森林是一个复杂的异龄林层,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应基于选择性择伐,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小面积皆伐。
2、采伐木的确定
根据现场条件确定树的种类和大小的选择,决定择伐树种和径级的种类。保留的是低径级的,定为应伐木的是高于该径级的。根据计划,每公顷保留1―2株老林木的大径级,在某些地区考虑保留了老龄木材树种搭配的问题,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自然的更新种源,并提供野生动物和微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永久保留一定数量的具有不同的衰减过程及分布密度的立杆倒木,以满足对这个特殊的栖息地要求,以维持采伐迹地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陡峭的斜坡和岩石采伐后难恢复或容易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应该被禁止。
3、保护土壤,减少保留木损伤
为了减少迹地植被和土壤表层被破坏,减少土壤板结,土壤侵蚀。灌木的伤害。集材技术应选择考虑畜力和小型机械或架空索道,大型集材机械基本上被消除。
4、伐区清理应考虑维持剩余物多样性及地力的平衡
采伐剩余物的清洗方法有带腐法、堆肥方法、火烧法、扩展方法和不清理任其自然衰减法。堆肥选择性采伐的土壤,用明确的腐病的方法,并沿轮廓的设计,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5、珍稀植物保护
国家和省级森林管理区(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珍稀濒危植物,在生态公益林管理框架下,应该重点培育、保护与促进。本地稀有物种和濒危物种,应补种在合适的地点。确保稀有物种的原生和濒危物种的遗传潜力。
6、扩大混交林
要改善和保护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可以通过应伐木的选择及更新两个方面增加树种多样性。该技术可以保留落叶而种植的针叶林。封山育林,创建一个“人天”的混交林。
三、结论
组成和结构功能决定了森林景观的功能,森林景观功能的变化是由森林景观动态决定。重新发展计划设计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对于如何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生态系统动态和功能,景观生态功能和动态的中心内容是:有些人认为景观生态是人类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考虑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影响,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景观尺度水平的大型生态效应与区域的桥梁,在下面的生态系统尺度全球宏观生态变化。
由此我们得出,景观生态学是一个新的概念框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GIS技术的应用,它具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和实践中,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舒清态.东北过伐林区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
[2]汪振.青石冈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
【关键词】林业规划;景观生态学原理;必要性;具体应用;研究
0.前言
景观生态学是将整个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对景观的各项性质进行研究包括其结构、动态变化、作用机制、空间分布、合理利用、科学的保护等。其研究的方式是以生态系统原理及系统方法,通过特别的切入点,如利用地球表层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输送与交流,生物与非生物的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等,综合性较强。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存在较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是对于某区域单位内的自然及生物综合体具有支配作用关系的分析研究,还有一些理论认为景观属于生态系统的载体,其性质是控制系统,或者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组合的结构、性能、变化,包括森林、草地、村庄等。其在林业规划中也会起到一定的知道作用,需要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1.林业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必要性
1.1林业管理的要求
现代国家在林业的建设方面是根据工程类型对其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建设。在该管理模式下,各类工程的建设是按照林业用地的布局及土地利用的难度,而选择填空的模式,实践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在遵守集中连片、合理适树、混合搭配等生态原则,但是从整个范围来考虑,其也是一种单一目标的建设方式,没有考虑到各个小模块、小模块之间的关系、小模块与其他类型用地的关系等,因此需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全局性的管理[1]。
1.2实施解决林业存在的问题
相较农业用地,林业项目建设所使用的土地一般条件不理想,利用难度大;林业用地与其他各类用地之间分布十分零碎、交叉,混合,包括居民居住用地、农业土地、水利工程用地、畜牧业用地等,而农业用地的分散化,不利于林地的有效管理,责任划分也十分模糊,是阻碍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上述问题,如果仅仅从林业产业和行业管理的角度开展硬度仪措施,效果十分有限,而生态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其结构复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需要更高的范围及领域,以整体的角度进行协调,需要用到景观生态学。
2.林业规划中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2.1构建各个景观模块间的联系
构建各个景观模块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协调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关系,强化其对于人类活动干扰的抵抗能力。可以根据道路、水系的走向,设置绿色廊道,使之构成完整的网络体系,景观模块之间可以充分的进行各项交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生物流等,缓解人类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对于景观的影响,减少破坏。道路在人类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其对于景观的割裂、分离,使得生态斑块化及受到的破坏更加严重。在道路周边构建绿化带廊道,即是在景观斑块和道路之间设置缓冲地带、隔离带,形成防护体系,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的破坏。而水是各种生命以生存的保障,水系存在的区域内往往植物茂盛、种类丰富,且动物活动也十分活跃,在水系周围构建走廊,能够强化林地景观之间的各项交流活动,水系也能够使得生物的活动更加有保障,维持生物多样性[2]。构建水系廊道,也能够强化各个景观模块之间的平行联系,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2设置景观走廊
林地景观出现破碎化、功能减退等问题,其原因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建立了许多割裂景观整体性的设施,包括林地、耕地、草场、居民区、道路等,其布模式十分分散,错落,使得许多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链及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也收到严重影响。完整的景观单元需要达到景观中物质流、能量流、生物流的需要,因此可以在各个零散的林地之间构建生物通道,使之能够互相沟通,交流资源,解决景观破碎的问题,打得到各个斑块之间的各项交流情况,逐步形成正常的生态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走廊的规模、宽度、形式、设置方法等,均需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参考,遵守一定的规律科学的开展,才能有效的解决景观的破碎对于生态安全的威胁及隐患[3]。
2.3构建合理的群落结构
我国现代的林业用地一般土地条件一般,土壤情况不理想,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首先需要全面掌握土地的基本情况和植物生存环境条件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物种,搭配结构。该方式对于林业建设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景观系统长远稳定发展方面,其能够强化景观的异质性,建立出适应实际环境情况的植物生态群落,也为林业的发展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如某地区在进行群落结构构建是,选择了当地的乡土的耐旱、耐盐碱植物,包括红沙等,并适当搭配灌木树种,如柠条、柽柳等种群结构,构成合理的整体群落结构,相较以前乔木、灌木搭配的结构更加适应当前该地区的环境,促进环境的改善,生态系统能够稳定的发展,且乡土植物的种植也能更好的体现出地方的环境特点[4]。
2.4消除景观间的隔离
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农地比例较大,各个林地景观模块之间一般是被农田所隔离,且林地模块的面积较小。该生态格局条件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来说 ,其生存、栖息、繁衍存在较大的难度。植物群落结构方面,面积较小的林地模块的分布较为零散,不能形成规模,无法实现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且植物群落的更替及物种的繁殖有较大的障碍。因此需要一定农地内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林地,使得动物在该林地模块中有一定的过渡,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该措施对于农业生产不会带来不良影响,且能够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而避免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遭到破坏,某些病虫害天敌的灭亡而需要大量使用农药、杀虫剂、化学肥料等[5]。利用景观生态学方式,即是分析不同类型林地模块之间的关系,不断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机制,使之能够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
3.总结
景观生态学原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以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优化景观机构、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实时的解决景观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的机制。将该理论充分的运用到林业规划中,具有一定的知道作用。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林业规划中的应用,实践活动中还需要林业规划人员先全面掌握各个地区的林业状况,包括面积、分布、气候情况、自然环境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解决林业与农业及其他行业之间的矛盾,促进林业的额稳定发展,带来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肖慧.景观生态学在林业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180.
[2]张宗果,周波,杨洁.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新运用[J].建筑科学,2009(04):69-71.
[3]刘莉,吴黎明.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观光农业景观规划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38-40.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水平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是改善生活环境,制造适合人类现代化生产和居住环境的需要,也是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投资软环境建设的需要。现代化城市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作指导去规划和设计,园林景观规划亦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作了一些思考,并希望这些思考对未来景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一、园林景观规划的作用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
1、主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商业占地面面积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废物的严重污染,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格外疲劳,如果能够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中,添加一些人造绿色设施,让人们在忙碌之余能享受一下自然气息,这将会无形中减轻生活压力,益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够使人们保持宁静、乐观的态度,满足人们向往大自然的愿望。
2、客观因素
新世纪注重强调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方面、调节气候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提高人们居住质量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在缓解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间存在的矛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对提高其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深远意义。
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
1、遵循园林生态学的原理
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要遵循园林生态学的原理,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的这些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城市园林的开发建设,促进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城市园林是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其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城市园林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人们可以享受到美丽的园林景观,体会轻松愉悦感。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美感的需求,还要保障人们活动的安全和个人隐私。
3、因地制宜的原则
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所在,越有特色的城市,其对人们的吸引力越强,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每座城市的实际,以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景观为中心,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依托,突出民族气息、历史文化特色。
4、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自然条件构成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城市文化生长于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中,它是人们根据地区特征,将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最具有活力的要素,进行最佳组合的结果,是人们深思熟虑的愿望和意图的体现,着眼于地区特色,创造城市文化,是对城市文化高层次的追求,也是在不断增长的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压倒一切的趋同性的压力,城市个性的觉醒。
三、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模仿,缺乏民族特色
在城市的规模化扩张发展中,很多城市的领导者崇洋,盲目地追求城市建设的高大上,不顾城市历史文化的背景,不管城市的地域特点和整体风貌,规划建设了大量的仿欧、仿美等西式建筑,造成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上的盲目模仿,使得城市失去了城市的地域特色,
2、严重忽视生物多样性
为了突出城市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许多大中城市都评选出了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市树市花,市树市花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大量使用,以突出城市的地域和文化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过于追求这种特色,而忽视了生物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
3、过分追求景观的美观
受国外发达城市的城市建设观念的影响,许多城市的领导对于城市园林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生态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一味去追求大,求气派,不从生态园林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市民的需求出发,盲目追求景观的艺术性美观性,忽视了城市园林的实用性和生态效益。
四、改进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几点措施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设计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设计出适应该城市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的最优方案。可以参考其他规划方案,但应有取舍,设计出具有本身特色的、独一无二的园林规划。为改进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坚持创新发展
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园林建设中出现的崇洋,盲目模仿国外的城市园林建造风格,照搬国外园林景观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坚持洋为中用,借鉴吸收,创新发展的原则,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国外好的城市园林建设形式,园林设计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应该学习借鉴,但必须结合我国城市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环境的特点,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设计就能取得好的效果,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同时坚持古为今用,继承学习和吸收古代园林设计建造的精华,使中国城市园林具有民族特色,不失去城市的地域特色。
2、增加园林植物的种类
针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严重忽视生物多样性,造成园林景观雷同的问题,采取增加城市园林植物种类的措施,考虑每个街道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商业经济的状况,注重街道景观的差异性来开展街道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同的街道规划栽种不同的乔木作为行道树,同时增加一些落叶乔木,配置的花灌木的种类注重多样化,使园林景观多样化,同时使景观呈现四季的变化,使园林景观更加丰富、生动,避免园林景观的雷同。
3、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一些优生树种
城市园林绿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主体是自然生态群落或模拟自然生物群落.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多样性”的原理,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就必须充实园林的多样性。因此在植物配置上要掌握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营造明快通透的氛围,反映时代特色,搭配时掌握常绿、落叶树种的合理配比,乔灌花、乔灌草的合理布置,注重季相的变化,营造出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环境景观。
4、注重城市园林的实用性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建设过程中,针对过分追求景观的美观,忽视城市园林实用性的现象,采取注重城市园林的实用性,追求景观美观性的方法,同时关注广大市民的需求,不去过于追求景观的艺术性、美观性,从生态园林的功能和作用出发,开展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生态效益。
5、园林景观建设应充分考虑其生态理论
(1)应注意优化园林的布局结构
在城市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应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协调好城市绿地与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功能分区间的关系,着眼于整体的城市生态环境之中,将自然引入城市。因而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充分发挥城市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
(2)选择本地带野生或者栽培的植物群种
追求城市绿化的个性与特色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地区之间因气候、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的不同,本地野生树种或者栽培的植物群种是成活率最高、适应性最强的树种,也是表现城市园林特色的重要载体,适合大面积推广,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3)应注意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植物本身并没有低劣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利用这些植物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因此,在植物配置中,应尽量挖掘植物的各种特点,考虑不同植物的搭配,切实增添园林的色彩及其个性特色。
结束语
城市是文化的集中体表现,现代化带来了城市文化创新的契机,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规划,应把城市看作一种文化存在,以自然为底蕴,理性地对待科学技术,使城市不仅成为人们生息的场所,而且是精神的家园。而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首先要遵循坚持园林生态学的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借鉴创新发展的理念,突出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其次,要注重城市园林的实用性,重视园林景观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的艺术性,突出城市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和城市景观的差异性。做好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建设生态园林,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清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 .《现代园艺》 ,2012,(6).
[2]余涛.浅谈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 .《轻工设计》,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