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1篇

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进一步落实省、市、县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清理和取消限制民间资金投资的不合理规定,切实消除民间资金转化为民营资本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金和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改组改造。重点支持民营经济参与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民营工业企业。进步优化政策、市场、法制、政务和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引导,认真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完善政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服务职能。积极主动为工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建立部门企业联系制度,切实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大力加强全县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着力整治企业周边发展环境,加大企业治乱减负力度,严格控制对企业的经济检查,规范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行为,切实为企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工业的行业管理和自律。

保障要素供给。采取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努力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着重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困难。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着力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汇通信用、*县光彩等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2篇

截至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00,占全国生产总值的6800,而其中民营企业占了85%的份额。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了5000,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在1985}2002年间,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高出国有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倍以上,在工业产出中的份额从1985年的84%上升到2002年的生8.5%。此外,民营企业还在增加税收、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应用新技术、促进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民营企业每年上缴的税金占全国税收收人的12%以上,2002年民营经济的税收增长率为14.80a,全社会的税收增长率为12.10o。在吸纳劳动力和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民营企业的作用尤为突出。1999年民营企业从业人数多达8300万,2002年全社会就业总数7.374亿人,民营经济吸纳就业量3.09亿,占全社会就业总量42%,从而极大地帮助了国企下岗职工,支持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的数量已大大超过国有企业,而且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都有民营企业的参与,它们对国有企业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从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企业己在沿海地区得到迅速发展,首先繁荣了当地经济.而且为中西部地区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民营企业在应用新技术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逐渐崭露头角,涌现了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最近,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传出消息说,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总投资仍呈持续增长态势,而且投资方式和投资范围也有了很大变化。有专家顶测说,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的最初5年里,民营企业将是最活跃、最受益的部分之一。他们的这种预测当然不无道理.因为我们已看到,经历了“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正在走向繁荣。

2、我国民营企业难长大的成因分析

(1)资金缺乏,融资难

融资难。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因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小作坊,因此相对来说,资金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障碍。但随着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时,资金问题便是很突出的了。企业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满足规模迅速扩大的资金需求。由于中小企业的“自然融资屏障”和“融资缺口”,再加上我国有关政策的限制,及对民营企业的一些偏见,使得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的能力有限,又无法达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以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约38%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难。由于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导致扩大生产难,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升级困难,最终竞争力下降,企业发展受阻。因此融资难是目前民营企业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2)人才短缺,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短缺,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民营企业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数只约占17.86%,民营企业总经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3。我国民营企业起步多是小集体,小作坊型的,以加工为主,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要求不高。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缺陷日益显现。根据中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约70%的民营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由于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它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3)创新能力弱

民营中小企业具有“船小好调头”的天然优势,同时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还具有勇于创新和开拓的精神。但是,由于民营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多数实行家族制管理,难以吸收到高级人才参与企业创新,企业中的外来人员的特长和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单靠企业家一个人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常会遇到资金难的问题,创新资金不足,企业在创新决策时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因此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只是简单的再生产,勉强维持生计,再加上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设备陈旧,难以购买新的设备进行生产,创新对他们来说就更加困难。

(4)从业者素质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整体来看,民营中小企业中的从业者知识文化水平都不太高。许多企业不愿投资于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存在“只用不教”或者“重用轻教的现象。他们的解释是: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没有资金投资于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一些员工经过培训获得技能之后一走了之,对企业发展极其不利。该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太低,会导致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价值含量低,还常会有安全事故发生。在这些民营中小企业中,许多员工仅仅是靠模仿大公司的技术,在技术水平上创新不强,多为重复生产,产品质量也无法跟大公司相比。同时,这种小企业生产不稳定,看到市场上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频繁变动企业产品方向,员工的技术不过关,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弱。

(5)家族式管理

家族式经营管理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民营企业的创办资金一般来自家庭的财产积累或通过小范围筹资取得,因而在创业初期,出于稳定和节约成本考虑,企业

的所有权、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往往集于一身,而且企业成员也大多数是家族成员或泛家族成员。然而随着企业原始积累的完成和规模的扩大,在企业向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发

展的过程中,家族式经营管理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并最终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家族式经营管理的结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管理者便是经营者。这在企业小的时候,便于控制和提高效率,但当企业规模壮大后.其管理者便很难超越和约束自我。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之初由小农经济萌发而发展起来的,囚而大部分民营企业管理者小农意识浓厚,素质低下,观念陈旧,知识匾乏,稍有成就便心浮气躁,独断专行,这必然导致判断失误,使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6)忽略了质量和社会信誉

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在其初始阶段之所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非靠自身的实力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而是带有很大的机会色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成熟,许多配套政策不到位,国有企业还没有放开并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因而必然存在一些市场空白和政策漏洞。许多民营企业止是抓住了市场空白的机遇或利用机制与政策漏洞的空子,实现了企业的财力扩张,有的还积累了相当雄厚的资金。对于靠打“机会球”和“球”取得的成功,许多民营企业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产生误导,滋生投机和侥幸心理。一些民营业主在企业的发展问题上,不考虑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结构和机制,加强经营管理,而是热衷于研究关系学,寻找捷径.投机取巧,有的甚至不惜丧失企业的信誉进行生产和销售,诸如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售后服务差等,使社会对民营企业的信任感降低.最终吃亏的还是民营企业。在如何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上,许多民营企业也存在短视行为。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理念不健康,眼睛只盯着个人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处理企而导致许多优秀人才流失。业和社会的关系时.总跳不出个人利益的小圈子,时时处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明知危害社会而为之,不惜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贻害他人.其结果是最终失去企业生存的根基,这就是许多民营企业昙花一现的深层次原因。[]

3、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1)完善法律体系,改善金融环境,解决民营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003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了法律依据,降低了民中小企业面临的政策变动的风险,为民营中小企的发展稳定性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我国的法体系和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在执法过程中有时出现“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加重了民营中小业的财政负担。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许可的条件下,对符合我国行业政策发的项目,尤其是环保型和出口型的企业,在贷款方给予一定贴息支持。针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小,可供担保品较少的现状,中央、地方政府和银行应该给予更大的支持,尽量减少担保品数量。这多方面、多渠道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同时银行面还可以尽量减轻繁琐的贷款手续,为民营中小业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优惠条件"此外对民营中企业信用评估制度也应启动和研讨。

(2)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技术创新制度。

关于人才技术,人才激励和技术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没有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技术创新便无从谈起。民营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起有效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制度。充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关心人才。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有了人才,才有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必须改变员工只是用劳动换钱的思想,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制度,让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稳定感。只有一套真正能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潜力的制度,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3)定位产业价值链,确定经营策略

结合当前全球化、区域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其在产业链中的经营地位及发展空间。区域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是进行战略选择的两个方面。

从区域来看,我国经济布局导向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对产业培育支持的力度亦有不同,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空间因素,明确空间价值链。例如在发达地区,国家倾向于

借助民间资本的强大实力,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在中西部地区,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大力鼓励生产加工型和劳动

密集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广大山区,重点是通过培育和发展民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加工增值。从行业选择来看,过去我国的民营企业多分布在制造业、服务业、餐饮业,随着市场的放开、行业准入规则的放松,新兴服务业(房地产、咨询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能源、电信产业都为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行业价值链的定位在于选择某一行业的一段生产或服务的片断作为经营内容。

(4)加强企业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的创新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永恒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企业来讲,技术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不同种类的技术处于不同地位,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形式。按其地位,技术可以分为核心技术、支持型技术、技术和经营能力、基础型知识、重要技能。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技术来源,一般来讲,越是重要的技术(如核心技术、支持型技术、

技术和经营能力)应该掌握在企业自己的手中,而非核心的技术一般可以通过协作或外购来获得。

(5)建立企业的诚信制度。

在卖方市场条件下,顾客可能被迫选择无诚信企业的产品,因为别无选择。但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下,企业有无诚信,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由于民营企业自身条件及成长过程限制,建立诚信制度就尤显迫切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国家标准的信用制度,只能依靠企业自身建立。民营企业必须关注诚信,并将其制度化。对内,可以将诚信融入企业文化,对外,可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当顾客相信了企业的诚信,他们也就认可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因为顾客就是市场,市场就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顾客。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民营经济 管理模式 融资环境

截至2008年初,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单位已发展到170万个,从业人员近千万人,2007年实现增值5800亿元,较上年净增1000亿元,同比增长20.8%,创下了近4年来的最高增幅,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民营企业在辽宁的发展中因为自身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仍然还处于弱势地位。

一、辽宁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省民营经济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总量规模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我省民营经济总量小,发展质量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企业发展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2007年5月25日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会,省中小企业厅提出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启动辽宁省民营企业“成长工程”,为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企业内部因

(1)企业缺乏科学管理,现有管理模式落后且效率低下。我省的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仍处在原始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阶段,即使是原国有的集体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民营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机制也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二权并没有分离。

(2)人才匮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62%的民营企业人才不足,不仅是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不足,产业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也极为短缺。落后的管理模式,不健全的激励机制等因素也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3)科技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技术水平低。民营企业的有的技术设备落后,有的技术设备虽然先进,但硬件不配套、软件开发滞后,造成了产品在创新、研制、生产环节上与国内外的许多同类产品在结构、功能方面都存在差距。

2.外部环境因素

(1)融资环境: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本身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使得企业的投资方向、规模和领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渠道及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企业内部融资。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中,利用企业自身经营的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或者通过内部员工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已经数见不鲜。但是企业通过自身筹集的资金毕竟有限,对于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数量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第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我国的资本市场仅有不足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其结构本身存在的一定的缺陷,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机制尚不完善。即使是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想要上市或者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是比较困难的。第三,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虽然中央银行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银行的信贷政策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积累少、不稳定性大,而且缺乏有效的担保,造成了银行的“慎贷”。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使企业很难获得长期的贷款,不得不采取短贷多次周转的方法,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2)法律环境。在立法方面,尽管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专门适用于民营企业的法律,但与其他的经济形式相比,针对民营企业的立法覆盖面还有不足。

在政策方面,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许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4月,省中小企业厅出台了《辽宁省民营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等等,可是真正能够落实得并不多。

三、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的治理

(1)突破家族式的落后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应该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做到出资人和经营者分开。

(2)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完善激励机制。第一,鼓励企业为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激发其工作热情,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干事业的环境。第二,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地域、户籍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第三,对于劳工短缺问题,要积极改善劳动条件,降低招工的“门槛”,重视员工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创新力,建立推动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搞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

2.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①政府应鼓励银行、政权机构积极地为民营企业服务,落实和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与证券机构的合作。加快民营商业银行、民办金融机构的组建步伐,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实现直接融资,满足企业发展对资金的要求。

②民营企业应该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企业信用是一种资本,是融资、理财、进行资源配置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使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才能建设好企业与政府、银行、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为企业融资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石。

(2)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①建立各种法律制度,完善立法,使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法可依,使司法部门能够有效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并对其不法行为给予坚决制裁。

②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种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快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克服在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干扰,切实把好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受惠。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是创新动机较强。在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做大做强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制约因素,成为发展的瓶颈。而民营企业由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国有企业相比处于一定的劣势,这样就会使民营企业不得不在具有自身优势的方面苦下工夫。通过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而且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后还可以实现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另外,民营企业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储备企业的人力资源,这些都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实中民营企业为了摆脱困境一般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这对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将会产生很强的激励。

二是体制机制比较灵活。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历史包袱小,决策灵活,针对市场机会可以很快做出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决策,而且执行也很迅速,并且企业的技术创新很多都是为满足市场新出现的需求而实施的,有很强的市场针对性,能够快速地进行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民营企业还可以比较容易地和科研院所以及大学科研部门沟通,结成亲密的合作关系,利用科研机构技术密集的优势,针对现实的市场需要,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和开发新技术,实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双赢;同时,民营企业在对创新团队和创新人员的激励上也能够充分予以满足,阻力很小,这种灵活的体制和机制能够使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可以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是企业家具有创新意识。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中,由于长期处于夹缝中生存的局面,为了能和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进行竞争,我国不少民营企业家都有较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其中很多民营企业就是由一些旧体制下科技部门的人员脱离旧体制而创办的,他们利用他们的科研成果筹集资金创办企业,从而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这部分企业家在经历市场竞争的洗礼后更加体会到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会不断的增强,而且由于他们在技术创新上获得的优厚回报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吸引大批的科研人员利用自己的科技成果进行创业,企业家浓厚的创新意识也会在企业内部形成能够激励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的企业的文化氛围。

四是宏观政策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不断改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继续推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取向,以此为契机来缓解能源、环境、就业等危机,希望通过创新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达到上述目的,关键就要加强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来逐步达到。政府为实现这个目标会给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出台一系列的鼓励和优惠的政策,从而对培育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形成正面的激励,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类企业之间原先存在的不平等的地位和待遇将会得到不断地改善,因此,整个国家政策和宏观环境的改变会给民营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动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二、我国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一是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不足,推进技术创新的资金压力较大。在现代社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活动,民营企业尽管有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但是经常会受到研发资金短缺且难以筹措的限制。由于民营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小,企业的利润积累能力就比较弱,利用自身的资金积累很难开展有效的技术创新。另外,由于我国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的银行的资金投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出于赢利需要银行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常常会供给不足,政府也少有这方面支持政策的出台,在银行抓大放小的经营策略中,民营企业一般不被认为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因此在研发资金的满足上很难和大中型国有企业处于同等地位。另外,我国现在风险投资基金才开始建立,并且其进入和退出渠道不是十分畅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风投基金对民营企业创新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资金方面的压力是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二是企业创新人才储备不足。任何技术创新都是由创新人才来实施的。尽管民营企业在薪酬、待遇、职务提升以及满足创新人才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而且可以为创新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大、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以及现实待遇等都使民营企业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人才争夺中处于较大的劣势,加上现在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不断加大挖掘国内科技人才的步伐,因此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面临着深刻的人才危机。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现有的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技术结构都比较低,很难满足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创新人才储备不足是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现实的障碍。

三是制度环境比较差。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虽说是企业提升自己产品的规格和档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能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一种自主行为。但是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它能对国家整体的技术实力提高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技术的外溢效应也能够推动整个产业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需要巨额投入且回报不确定并具有很大风险的行为,期望完全由市场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会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这时如果缺少政府的必要扶持和完善保护技术创新成果制度建设的话,就可能严重阻碍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活动。一方面,如果国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会造成其他企业的“搭便车”的行为经常发生,使企业技术创新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就降低了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激励;另一方面,如果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不给予必要的扶持,可能会造成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会因为缺乏后续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撑等而中断,甚至搁置的现象频频发生。

四是技术创新方向的迷失。在现今不断趋暖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下,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会不断高涨。如果缺乏政府必要的指导,民营企业可能会陷入竭力追求技术的新奇特,而忽视技术创新活动应和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目的是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好高鹜远,会导致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迷失真正的方向,其结果是技术创新活动不能在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降低了企业对后续的技术创新能够保持持之以恒的激情和动力,结果,欲速则不达。

三、通过技术创新推进民营企业发展

一要选准技术创新的方向。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营造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技术创新的方向。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相比,在现时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多不利的因素,所以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取向比较现实的选择是针对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准确的定位。这种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将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也容易快速地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减少技术创新成果的沉淀。民营企业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新产品开发,开拓新市场,弥补市场的空白,特别是提供出能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这样就能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工艺和流程,更节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这样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还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这种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的技术创新不需要企业刻意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只需要适用的技术创新,但特别强调要具有快速反映能力,而这正是民营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

二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组建技术创新团队。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民营企业要想弥补自身创新人才和团队的缺失,就要加强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发挥自身体制机制灵活性的优势,利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加盟,在企业内外树立人才立企、人才兴企的理念,为他们研发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面对现在“人才争夺战”越演越烈的趋势,民营企业要想不断获得技术创新上的突破,长期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必须能够留得住、用得好人才,不能让企业里的人才特别是技术骨干流失,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在企业内部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同时还可以试行对企业的科研人员进行股票期权激励,并为他们拓宽晋级晋职通道,使这些科研人员能够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并能共享企业成长的成果,从而保持技术创新队伍的稳定性。另外,民营企业还要加强对普通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和职业技能,为顺利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减少阻力。民营企业还可以采取借用“外脑”的途径,加强和科研院所和大学科研部门合作,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并允许他们采用技术入股的方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不足的现实困境。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现实障碍、突破性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借助灵活的经营机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民营企业原有的优势正逐步弱化,以前被掩盖的诸多缺陷正逐渐暴露出来,自身障碍与外部障碍己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民营企业在市场化运作和法制化运作方式下也面临着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针对民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从民营企业现实障碍入手,分析总结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无明确的发展战略盲目进行多元化发展

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目前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整体战略意识,无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估计不足,没有拟定企业各层次目标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优势产品,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经营管理能力;生产经营项目繁多,生产经营转向频繁;投机思想较重,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从战略发展来看,企业在趋于有效经济规模以前,实施多元化经营往往是不经济的,一个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会越多。与其说企业的多元化是出于调整企业单一产品、单一产业结构,分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考虑,还不如说是企业在初创期追求高额盈利的一种短期行为。

从规模来看,民营企业的规模离有效经济规模普遍较远。常常不考虑自身发展和适应能力,在产品尚未取得优势下冒然进行经营转移,盲目扩张,结果导致有能力投资,没能力经营的软肋,从而使企业对市场灵敏度降低,产品线过长。

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卖方市场下,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这种同质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降低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探索成本,但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面临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开发经验,不仅没有进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而且难以进行必要的替代技术开发。当前,企业间的竞争直接上升为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对抗。仅仅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从起步到现在,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一直都比较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成本、人才等优势是无法替代知识产权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从整体上说,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缺乏同其他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和一套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知识库。

管理水平低经营者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其管理水平较多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对经营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也意识到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绝大多数都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制度不健全,普遍缺乏人员考核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某些制度相互矛盾,尤其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不考虑企业的管理需要,内部授权权利边界不规范,管理职责混乱不清;管理模式僵化,生搬硬套,照抄照搬成功企业的技术、经营管理模式;管理者素质较低;有时还出现造假卖假、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企业通常采用集权化领导,决策权控制在家长手中;这往往导致经营方针或投资决策的重大失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家族视其与外人的亲疏程度选择性地录用。

不难发现,在创业初期,这种非正规化的组织管理由于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对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与资本的积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企业从谋生、维持到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越来越复杂,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受安全性、创业成本、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但这种简单明了的管理方式往往成为了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的美丽托辞。

融资渠道单一筹资规模有限

近年,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困难重重。据统计,占GDP增长贡献率2/3的民营企业仅能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5%左右。这与民营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极不相称的。

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业主、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合伙集资等内源性筹资方式筹集,并通过其他方式再投入。同时,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信度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也限制了其利用资本市场。

从外部环境看,第一、我国一直没能较好地发展起一个与非国有产业部门相适应的非国有金融部门和与民营企业需要相适应的非国有中小银行,其融资来源主要是信用社和商业银行,所需要的资金需求量已远远超过它们的贷款能力。第二、我国的产业政策仍然倾斜于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国有银行主要还是重点支持国有企业的脱困和改制,对于民营企业支持有限。第三、随着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内部监管,民营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同时,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存在“惜贷”心理,不敢贸然向其提供贷款。第四、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政策缺乏公正性。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育尚未成熟,为尽量缩减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其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有诸多限制。第五,外资已经对内资形成冲击。外资的大量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内资的投资空间。

法制环境不健全企业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随着民营企业的壮大,政府政策与企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直都没有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民营企业,在以国有经济为代表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仍然按照不同所有制下分类管理的方式进行运作。

法制环境方面,我国没有一套系统的法规来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长期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发展,当权益被侵害或出现经济纠纷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尽管《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规确立了以平等市场主体为特征的新型法律框架,但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然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歧视。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些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但仅仅是对企业某些具体活动加以局部调整,并没有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高度对民营经济进行认知和立法;其次,某些法规的模糊性也造成民营企业发展无所适从,难以把握准确的经营机会,这在当今转型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

产权关系模糊结构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