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语教学

成语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语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语教学

成语教学范文第1篇

提到成语的本义,即追本溯源的意义,对初中生来说显得较为困难,因为这会涉及到成语的出处和来源,不过也有捷径可走,初中课本中涉及到很多的文言文,不少的成语就来源于文言文,比如《出师表》中就有不少成语: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临危授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还有出自《隆中对》中的成语: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犬马之劳:古地臣子对君主常自比犬马,表示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现在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根据文章的意思了解其本义,而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势必会加深这些成语的讲解力度,这样一来,学生在应用时就不容易出错误。所谓成语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

由于成语的演变和长时间的应用,人们会在其本义的基础上加入许多的附加义,这些附加义后来就发展为成语的引申义了并掩盖了成语本来的面目,学生在应用时自然无从下手,错误百出。例如:七月流火:真实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然而,“七月流火”多年来却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进风,原指有根有据的事儿,常被理解为捕风捉影的意思。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明日黄花兼寓迟暮不遇之意。后因以比喻过时的事物。但现在多指明日的新星,即美好,有希望的意思。走头(投)无路:走投,投奔。“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

自出机抒(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富有新意。机杼:织布机,又用来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不径(胫)而走:胫,小腿。“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流行。如愿以尝(偿):偿,归还、抵补,引申为“满足”。“如愿以偿”表示自己的愿望实现了。这类成语在理解上难度较大,而其引申义往往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得以发挥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细致地给学生讲解其引申的过程和适用的语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来解决,锻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除了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较难之外,成语的褒贬义转化也是个难点。词义有褒贬,成语也是如此,由于语言的使用年代很长,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词义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褒贬可以相互转化,如:“爪牙”,古代指勇士和武将,今天却表示“走狗”。“爱”,上古指吝惜,有贬义,今已不传。“诽谤”,古代指议论批评,今却表示诬陷。词义的褒贬往往最直接地反应在成语之中,所以,造成很多成语的意思褒贬出入较大。试举几例:“吞云吐雾”:原指道士炼丹,修身养气,不食五谷;后来,它的意义转化为专指吸食鸦片,含讥讽之意。

“如狼似虎”:在先秦时代指强悍勇猛,喻指军队的所向披靡,完全是褒义词语,但到了现代则专指凶恶残忍,是地道的贬义词语。“因陋就简”:西汉时期用作贬义,但今天却指凭借原有的简陋条件节约办事,含有褒义。“粉墨登场”:本来毫无褒贬含义,就是指演戏时的化妆和装扮。可是现在它比喻政客们登上政治舞台,含有讽刺意味。“眉来眼去”:古代指看来看去,是中性的。到了现代,这个成语却专指男女之间的眉目传情,虽说是中性含义,却总有点贬损的意味。

成语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成语教学 策略

一、要教会学生一些解释成语的办法

第一,首先要重视古汉语的学习,尤其是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的学习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重视对古汉语的学习,古汉语里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有许多实词是有生命力的,这些有生命力的实词解释和成语的解释往往是一致的。

如:“安之若素”的“素”怎么解释呢?其实我们曾在初中语文课文《活板》中学过:“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解释为“平素,平时”,与“安然若素”的“素”同义。又如:“置若罔闻”的“罔”作何解释呢?古文学得扎实的学生一看就知道,《核舟记》中有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的“罔”解释为“无,没有”,两者意思一样。还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中的“否”和“否极泰来”的“否”同义,都解释为“坏﹑恶”。

第二:要重视形声字的结构,分清形旁和声旁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分为两部分: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掌握了形声字的知识概念,可以使我们正确解释字的意思,从而避免很多错别字,能正确使用成语。 如:“病入膏肓”的“肓”,学生往往会写成“盲”,为何?就因为不懂形声字的结构,“肓”的结构是“上声下形”,大凡和人体有关的字都是“月”字旁,由此可知,“肓”与人体有关,是指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分,即药力达不到的地方,而“盲”的形旁是“目”,与眼睛有关。 第三:重视音形相近,意义不同的字的对比

对成语的掌握,要求很高,学生往往不理解成语的解释而写错别字,所以对于一些容易搞混的字,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进行对比区别,显得十分重要。

如:学生常常把“好高骛远”的“骛”和“趋之若鹜”的“鹜”搞错,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不理解这两个字的解释,“骛”的本义是“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而“鹜”解释为“野鸭子”,经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懂得这两个字的意思,“心无旁骛”也不会写错了。

二、在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教成语释义时,培养学生的敏觉力。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大多用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而少用本义。但我们在成语释义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字义、来源上,从而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到其中蕴含着许多古代语言文化知识。

2.用成语联想法,培养学生的流畅力。联想是一种活跃的发散思想,用成语联想去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流畅力。

3.对成语进行归类教学,培养学生的变通力。从成语的内容上归类,可以采取将相近的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区别他们不同的意义重心,培养其变通力。

4.设计成语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独创力。作文教学容易落入俗套,特别是命题作文,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即使是材料作文,也有很多限制,而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成语作文技巧练习,就能构成变化万千的新颖作文,从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成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要求

第一要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 成语绝大多数十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沥胆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停顿的,我们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莫须有、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第二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成语,融会贯通

教材中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授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就应该把整个初中教材中关于四季的成语整合起来,集中进行理解,掌握。

第三要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适当补充

教材中有些不同的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如十二个出自寓言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十二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十二个成语都是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每个成语的小故事,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回答:“百步穿杨”、“杞人忧天”、“自相矛盾”……同时,我又补充学习了“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它重在运用和积累。然而,这仅有的成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中国的成语文化才得以流传。

成语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成语教学 词语积累

一、词语教学的注意点

(一)词语教学要遵循自身的规律。词语学习离不开语境,开场故事便为学生理解成语、验证理解提供了具体可感的语言环境;汉语言“模糊性”强,历来强调“意会”而非“言传”,尤其是语约意丰的成语,宜放手让学生以自己个性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引导学生用成语说话、编故事,是学以致用,也是以用促学。遵从规律是教学取得成效的首要前提。

(二)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多途径理解词语,允许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理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熟记成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尊重,才能发展。

(三)教学要善于营造乐学氛围。“好学之,不如乐学之”。别开生面的开场一下激发了学习兴趣,多种方式的理解与表达蕴含着许多情趣,开展竞赛、大胆放手让学生获得了更多乐趣,所有种种,化枯燥为有趣。

二、成语教学方法探索

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在每个练习中安排了成语这一训练项目,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把握成语的教学和运用呢?

(一)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

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沥胆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停顿的,我们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莫须有、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二)借助故事,引出教学内容

教学伊始,笔者编了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从前有一位老师,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学生。每当听说老师要讲故事了,学生们一个个都心花怒放,眉开眼笑,因为老师讲的故事总是妙趣横生,常常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当老师通过故事告诉大家一个做人的道理时,学生中有些人心领神会了,便会嫣然一笑;当老师讲到精彩有趣的地方,学生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有些人甚至是捧腹大笑。老师时刻观察着学生,有时也会发现,个别学生为了讨得自己的欢心,曲意逢迎,胁肩谄笑,他便会狠狠地给予批评。受到批评的学生不免伤心难过,很快就改掉了这个毛病,老师也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地关爱着他,这个学生不禁转悲为喜,破涕为笑。随着讲述的进程,笔者在屏幕上依次出示故事中提到的12个成语。故事讲完之后,笔者向学生揭示:屏幕上的12个成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成语。

(三)鼓励多途径、多方式理解成语

笔者问学生:“这些成语中哪些你以前见过、学过,知道它的意思?”笔者又启发道:“有些成语你也许是第一次听说,一时说不出它的意思,你能不能联系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内容,猜猜它的意思?如果还有困难,你可以查一查成语词典,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自己理解时,笔者引导道:“你可以直接说出成语的意思,也可以通过你的动作表演来表示成语的意思,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或一件事来说明成语的意思,还可以用这个成语说一段话来表示你理解了这个成语,总而言之,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你对成(语的理解。”

(四)引导运用

促进熟记理解之后,笔者要求学生选用一个成语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紧接着,笔者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竞赛活动,“大家都来尝试说一段话,看谁选用的成语数量最多,成语用得正确,用得巧妙。”笔者和学生一同对“参赛者”的成果进行“评头论足”。最后,笔者请学生自己想办法熟记这些成语,并引导学生:用“编故事”的方法可以很快地记住这些成语。实践显示,学生对本次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上欢笑不断,情趣盎然,成语识记的效果好。

(五)整体把握全册成语,融会贯通

苏教版练习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第三册练习1中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时,就可以复习第二册中的有关春天和夏天的成语。同样,在教学练习5中的四个有关冬天的成语时,可把四季的成语进行综合,让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六)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适当补充

苏教版教材中每个练习安排的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第九册第二个练习,安排了十二个出自寓言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十二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十二个成语都是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每个成语的小故事,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回答:“百步穿杨”、“杞人忧天”、“自相矛盾”……同时,我又补充学习了“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它重在运用和积累。然而,靠教材中这仅有的成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中国的成语文化才得以流传。

参考文献:

[1]李长军,有关成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青海教育,2007年第7期;

[2]辛菊,中学生成语教学刍议,语文建设,2009第5期;

[3]赵刚,教学实践之成语妙用,新课程(中学版) ,2009年第10期;

成语教学范文第4篇

一、成语的结构类型

成语作为一种固定词组,大部分为“四字格”成语,其内部各部分的组成关系几乎涵盖了汉语所有的语法结构。我们认为,成语的结构体现着成语的语法功能,而成语的语法功能进一步决定了成语的句法功能。所以对成语语法层面的教学要首先从成语的结构下手。笔者逐个分析了《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的所有成语,将其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并列关系在《大纲》中没有出现四个语素分别并列的成语,都是两两并列的关系,有以下五种类型:(1)主谓+主谓,如“理直气壮”;(2)动宾+动宾,如“斩钉截铁”;(3)定中+定中,如“飞禽走兽”;(4)状中+状中,如“东张西望”;(5)并列+并列,如“兢兢业业”。(二)非并列关系主要有十一种类型:(1)主谓式,如“波涛汹涌”;(2)动宾式,如“饱经沧桑”;(3)偏正式,如“后顾之忧”(定中)、“不可思议”(状中);(4)动补式,如“层出不穷”;(5)连动式,如“见义勇为”;(6)兼语式,如“举世瞩目”;(7)目的式,如“拔苗助长”;(8)因果式,如“难能可贵”;(9)承接式,如“半途而废”;(10)转折式,如“不言而喻”;(11)递进式,如“锲而不舍”。《大纲》中的成语大致可以分为上述类型,分析成语的结构最好和成语意思的讲解放在一起进行,如讲解“见义勇为”,它的意思是看到正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通过其含义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个连动式的短语。

二、成语的语法功能

在分析成语结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成语和词一样,具有语法功能。张永芳(1999)在《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一文中指出,“成语按照入句后充当的句子成分可以分为体词性成语和谓词性成语两种,谓词性成语又分为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两类。”在上面的分类中,除了并列关系中部分“定中+定中”结构的成语和非并列关系中的偏正式(定中)类型的成语是体词性成语外,其余的全是谓词性成语,可见,谓词性成语是成语的主要部分。一般来说,体词性成语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谓词性成语主要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我们说成语虽然和词一样具有词性,但成语在组成句子时和词的作用并不能完全等同,它和词的用法具有明显的差异。正因为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在造句时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出现偏误。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句子:1、恍然大悟是他。2、我莫名其妙这件事。3、夜晚他总是开车得小心翼翼。句1中的“恍然大悟”是一个状中式的谓词性成语,一般不做主语,但可以做谓语,所以可以说“他恍然大悟。”句2中的错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学生混淆了动词性成语在句子当中和动词的区别,多数动词都可以带宾语,但“莫名其妙”本身已经带了宾语,所以可以改成“这件事情我觉得莫名其妙。”句3中的“小心翼翼”本身就是一个动补式的成语,一般不在句中做补语,更多的是做状语,如“夜晚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开车。”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造出这样有偏误的句子,究其原因,都是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些成语的语法特征,对成语在句子当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驾驭不够。可见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大量地从学生的口语、作业中搜集这些偏误的句子,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学生课后也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写多练,不怕犯错,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身运用汉语成语的能力。

三、注意成语使用的得体性

另外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学生在运用成语时不仅要注意语义、语法的正确性,在语用方面也应该注意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注意成语的感彩,例如有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期末考试快到了,他这几天不择手段地学习。”这个句子无论从语义还是语法的角度来看,似乎都没什么问题,但从语用的角度来说,“不择手段”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里显然是行不通的,可以改为“通宵达旦地学习”。

四、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成语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俄汉语;成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16-01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词汇的教授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汉语词汇与其语法体系相比,更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悠久性。学习汉语词汇的同时并且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外国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通晓汉语较为主要。同普通的现代汉语词汇相比,成语是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句子中往往通过成语的运用来体现当时的情景和刻画人物形象。与其他语言的成语相比,大部分汉语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所沿用至今并代表一个故事或者蕴含着典故。但是,汉语成语的语言形式是与其他语言中的成语结构的最大不同点,其区别在于汉语成语往往是拥有固定的四字结构且这种结构不能够轻易进行更改。汉语成语通常体现出其巨大的民族性,拥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成语教学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教学难点。

伴随着近些年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更多俄罗斯人意识到学习汉语是成就事业的手段和砝码。大量俄罗斯学生更倾向于在学校期间辅修汉语。因此,形成专门针对对俄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对于俄罗斯学生来说,成语并不是陌生的语言形式。同汉语成语一样,俄语成语也是一种形象简练的表达方式。但与汉语成语不同的是,俄语成语的形式通常是一个整句,如“Как гром среди ясного неба(晴天霹雳)”、“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в Тулу не возят(多此一举)”。同时,由于中俄两国的民族文化存在着差异性,汉俄语中一些成语虽然表达着近似含义却通过不同形象来表达出来,如“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在汉语成语中对应“雨后春笋”,而俄语的直译为“雨后蘑菇”,这是由于俄罗斯自然环境中不存在“笋”这种生物。总之,中俄两国的地域、、民族习惯等多方面都各不相同,这导致了俄罗斯学生从观念上就形成了对于汉语成语学习的困惑。

对俄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主要面临两个主要问题,即语言习惯和文化观念。第一,俄罗斯学生学习汉语这门第二语言时,较之日韩等国留学生存在更大的语言障碍。汉俄两语无论从发音方式还是语法结构都大相径庭,而汉语成语中还含有大量的古汉语和语法运用形式,如“惴惴不安”出自《诗经・秦风・黄鸟》中的“临其穴,惴惴其栗”,“惴惴”表示忧愁、恐惧,而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害怕、担心不安。同时,“惴惴不安”应用于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和状语,如“我们惴惴不安”、“我们惴惴不安地离开”、“它使我们内心惴惴不安”。汉语成语的深处表达含义和多种使用方式常常使俄罗斯学生感到疑惑不解,造句时无从下手。第二,不同的文化观念导致俄罗斯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例如“画龙点睛”是指代关键处用几句话来点明实质来使内容生动,而俄罗斯文化中“龙”作为一种魔兽经常不被用于褒义,这便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困惑。大部分俄罗斯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时,也会出现搭配不当、语序混乱、多字少字等用法错误,这些都是由没有完全理解和领会汉语成语而导致的。

针对以上俄罗斯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解决。首先,对俄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成语讲解要建立在耐心解释成语的基本构词。大部分汉语成语是由几个独立语素而构成,而成语解释又与语素息息相关。通过将成语逐字剖析来进行解释会使俄罗斯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达到掌握效果。其次,汉语成语的讲解关键在于其蕴藏其中的典故或者故事的诠释。对俄汉语教师可以结合多种课堂手段来使学生们更加形象、具体地感受成语背后的语言精髓。最后,在对俄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列举与成语有关的例句来提高学生们的使用能力,而例句也应多多符合时下留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

总而言之,只有把握好俄罗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受教特点,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令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汉语成语,以便能够更好地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汉语成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探究更多的成语教学方法对于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需要更多学者的努力探究。

本文为2011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现代语言本质观与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方略研究》(L11BYY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新编汉俄分类词汇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