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2.我们先来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

母亲

小结: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者具体是怎样写的?下面我们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一)出示细读提示

1.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作者选取了母亲生前的几件小事?找出相应的段落。

2.细读每件小事,画出课文中让你最受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理由。

(二)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提示中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自读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汇报

第一个问题: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能找到二件、三件、四件小事,这时教师引导:

1.读读这一段内容,想想是不是母亲生前的一件小事。

2.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小结: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作者选取了母亲生前的四件小事来写。在叙述每件小事中,哪些句子让你最受感动。

第二个问题:

1.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谈,教师点拨:当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板书

——

绝望)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联系第二自然段,大家知道:母亲现在什么情况?(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肝癌这个非常可怕。她的肝会越来越硬,体重会越来越轻,肚子鼓的越来越大,还会经常吐血,疼痛难忍。而且这样的病不到三个月就会死去。

(3)母亲已经病入膏肓,疼痛难忍,面对我的暴怒和绝望,她忍住了哭声,更忍住了——(自己身体的病痛),还鼓励我,从这个“忍”字看出母亲怎样?

(板书——坚强)

(4)“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她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小结:母亲深知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用两个“好好儿活”,面上鼓励儿子——母亲在世的时候,要勇敢地克服困难,坚强地活下去。实际上也在暗示儿子——母亲去世后……

(5)我们把这段话的理解再送回到文中去。(分角色读这段对话)。

2.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说。教师点拨:母亲说要带我去看时是什么神色?(央求)理解词

意。母亲是为了自己而央求儿子吗?为什么?

小结:母亲在病痛如此严重的时候下,她私毫没有想到自己,而是想到儿子,从这里我们体会到母爱什么?(板书——无私)

(2)当我同意看时,母亲的神色有哪些变化?(喜出望外、高兴)看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小事,我的同意却令母亲喜出望外,为什么?(母亲是想在她有限的时间里,排解我心中的郁闷,鼓起我重新生活的勇气。)

(3)当时的我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吗?

小结:当母亲离去后,回想起这些往事,作者心中会感到怎样?(板书——愧疚)

3.第六自然段

(1)课件出示: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2)省略号什么作用?那么,母亲还会说什么?

小结: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在她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想到的依然是她的儿女,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板书——伟大)

4.最后一段

(1)指名读最后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画面。(出示课件图)

(2)当我看到这么多不同颜色的,更加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那么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与不同颜色的有什么联系吗?

(3)课件出示(描写的句子)齐读

让学生自由说

点拨:这不同颜色的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代表着不同的活法,你能说说都怎样的活法吗?

黄——淡雅

要活得平淡,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白——高洁

要活得高尚而纯洁

紫红色——热烈而深沉

要活得有热情、有活力,而不张扬

小结:那就是说,人有各种活法。具体来说,可以活得淡雅、活得高洁、也可以活得热

列而深沉。

(4)把这种感情送回到句子中,齐读。

(四)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1.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对比、语言、动作、神态)。

2.教师总结:作者借助生活中的四件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把“我”与母亲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出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怀念之情。

过度:许多年后,史铁生在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的鼓励下,勤奋写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

四、口语训练

1.同学们有没有查找资料?你查到史铁生的作品了吗?把你认为最精彩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放音乐)。

2.当清明节到来的时候,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

小结:你们道出了史铁生要对母亲述说的心声。母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一名同学都有一位深爱自己的母亲。那么,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怎样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呢?课下我们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可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给妈妈写一封信。

3.课后小练笔

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五、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母亲(坚强、伟大、无私)

绝望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互动模式;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内容,主要是开展单向的知识灌输,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严重不足,不利于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和语文素质的系统培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没有放低姿态,经常的批评学生,甚至侮辱犯错误的学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差距,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精力投入。因此,打破传统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互动教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营造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保证互助教学模式的构建效果,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放低个人姿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多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使双方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平等的对话,构建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跟教师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沟通,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互动教学的成效。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互动环节,教师必须重视同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是相对感性的,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对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2013年人教版新增课文《秋天的怀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未必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通过平等、和谐、互动教学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结合自身对秋天的观察,发表对秋天的看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二、积极构建生本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与实施,要求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本。互动模式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同样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等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学龄特点、学习基础和个性化素质,更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互动环节都能够实现相应的进步与提高。对此,在构建生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偏好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给每个小组设定不同的互动话题,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最后再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小组之间的互动与讨论,这时往往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分组让学生分别寻找文中的顶针、比喻、夸张、反问、借代等修辞方法;也可以分组让学生总结花木兰勇敢、善良、孝顺、爱国的优良品质,这样更容易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做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的同时,实现了更好的互动效果。

三、打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互动模式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具有足够的开放性,这样才可以使语文课堂拥有足够的互动空间。同时,对于初中语文课程而言,很多问题或题目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和探究空间,教师只是发挥引导性的作用,通过教学情境设置、提问问题等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求知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续写任务,如皇帝在知道自己没有穿衣服后,是怎样参加完游行典礼的?皇帝在日后会怎样对待那两个骗子和说实话的小女孩?如此以来,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全文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有效互动,需要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作支撑,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可能更好的迎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偏好,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启发性”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开展互动讨论留足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互动探索,最后在积极思考和互动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获取问题的答案;游戏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使语文课堂充满快乐元素,增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体现,提高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真正落到实处;多媒体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保持好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扩大学生的互动空间,调动学生的互动热情。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沁园春・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给学生的互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大家想象一下北国雪景、壮丽河山的景象,然后再将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现,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的游戏,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联想和讨论。实践证明,全体师生在互动模式下的积极交流和探索,往往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基于以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对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互动教学的积极作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生为本,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互动空间,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华莉.走出互动教学的误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07)

[2]丁秀莹.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思索[J].文学教育(下).2010.(08)

[3]罗向民.谈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的几个要素[J].中小学电教(下).2010.(08)

[4]杨开贵.如何正确理解和落实语文教学三维日标[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

[5]冉启蒙.高效语文课堂学习的三个维度[J].现代交际.2013.(02)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38-01

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发展是新课改背景之下,值得广大教师关注的话题。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高效发展呢?

一、引入媒体创境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本、图形、图表、语言、音乐、静止的图像、动态的图像有效的结合,将抽象变为形象,超越时空的限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灵活而恰当地引用一些媒体手段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瀑布》《三亚落日》等课文时,可通过展示大量幻灯图片,在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和落日的壮美景色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新课文。以笔者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为例,先通过播放同名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新课教学。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笔者还利用自身的音乐特长,用竖笛为学生的课文朗读伴奏。如此,在课文的学习中引入音乐,可有效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新学习情感的体验。

二、优化语言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艺术,优化课堂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

(一)语言“留白”。笔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扬州有一个技艺非凡的说书艺人,当他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并未像张飞那样大声怒吼,而是张口怒目,以手势加以辅助。然而听众却感觉到了如雷贯耳、身临其境的效果。由此笔者不禁想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停顿留白现象。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实践表明,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语言的停顿能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语言“空白”,从而让学生有一定的咀嚼、回味的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该讲究变化和节奏,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

(一)以情激情。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感情。”实践表明,要引导学生入情,教师必先入情,只有自己深刻感动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准确把握作品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思想感情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课文中蕴籍的美,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连通学与教的桥梁,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于漪老师在教《,你在哪里》时,真挚动人的情感感染了每一位学生,课堂呈现一片悲咽之声。于老师说:“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有了这样的感情,教课时才‘出得来’,学生自然情不自禁。”此外,我们还可设计恰当的教法,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创造一个适合作品基调的情感氛围,让感情弥漫在课堂之中,融会在学生心田。

三、精心教法设计

教学实践表明,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最佳掌握。因此,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必须着力于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重视教学方案的反复修改,力争凸现创新教学思想,从而实现教法选择的最佳化。且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的精彩构想:教者将整篇教材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进行处理,采用“板块教学思想”,将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两大部分:(1)读出韵味,读出思考;(2)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其中对于“好好儿活”这一板块教学的构建,又采用层层深入,逐层推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层次一: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二: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独具匠心。

四、丰富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所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表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如,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设“欣赏课”、“说说做做课”、“畅想课”、“演讲课”、“做做写写课”、“童话课”等,引导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小品模仿、作业设计、编手抄报等竞赛活动。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进行野炊,远足课外实践等活动。以笔者的教学为例,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开展“踏青”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山坡、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通过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创新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运用独特的板块型设计,使教学走向智慧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文本就等于是语文教学内容,教师总爱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地进行流程教学。其实,语文文本并不完全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蕴涵在语文文本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选择、整合并精心设计。如,《月光启蒙》这课的教学,可围绕“月光启蒙”这个核心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形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联系生活,品味歌谣魅力;第二板块:感悟月光、母亲、启蒙;第三板块:表达怀念之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线性思路,凸显了教学重点,也拓宽了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线型”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老师的智慧和思想,看出教师对教材思想和学生实际的深入研究。

教师的智慧还应体现在对教材的重组上。对课文中“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一段话的理解上,在学生多层次地与文本、生生、师生交流后,教者将这段话以小诗的形式陈列,并重复文中“感谢你,母亲,你是我的启蒙老师”一句,让学生吟诵。新颖的形式构建了诗意的语文课堂。

美的文、美的情、美的语,加上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了生动迷人的教学场景氛围。学生一边读着、思着、说着、听着,对文本的理解、对母爱的伟大也逐步深入着,情感的波澜一层层起伏着,他们的内心已完完全全地被文中神圣的母爱充盈,因此,他们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朗读一个比一个感人,课堂弥漫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融洽气息。我感觉这种学习真是一种享受,同时也体验到了作为智慧型语文教师的一种幸福。

二、倡导个性化阅读、多元对话,体现学生主体性

倡导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一再强调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努力激发和不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以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讲解,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的读促进学生的思维,相信学生自己能读懂课文。同时,尽可能地开放课堂,放手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情。

例如,教师在第一板块的教学中,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出示民歌民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想,你能读懂些什么?开放阅读形式,学生或朗读或默读或轻声读。教师再鼓励学生把喜欢的歌谣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得到了尊重,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我探究,加强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闪烁出迷人的个性光彩!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显着创造智慧和动态生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启迪,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所唤醒与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精神、智慧和谐的色彩。

三、深层次的拓展性阅读,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真实 简单 深刻 宁静

时下的一些语文课,上得越来越热闹,唱歌、跳舞、演戏,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课堂可谓热闹非凡。可这样的课听得多了,总给人一种感觉:学生的兴趣“浓”了,语文的味道却“淡”了。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进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形式也要随之改变,但语文的本质没有变。语文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它是交际的工具,学生学会了字、词、句等,便可以运用这一工具进行交流和学习。那么,语文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既然这样,语文教师对待语文教学就应“洗尽铅华”,冷静地还原语文的本色,用平实的眼光对待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从语文学习中获益。

一、远离“作秀”,回归“真实”的语文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极具人文内涵。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不脱离文本,不空谈自己的想法,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很大程度上捍卫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去重新塑造一种新型的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即培育我们的学生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批判求真的精神。可实际上,我们较多的课堂教学离真正的“自主”、“合依”、“探究”很远,许多老师把“自主”、“合作”、“探究”浅层次地理解成一种纯粹的方法和手段,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一种形式,成了没有了精神的空壳。在教学实践中,把小组合作变成制造学习热烈气氛的道具,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以致出现了这样的流行语:教学环节不够,小组合作来凑。

其实,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互动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但它并不是几个人围在一起随便说上几句的代名词,从形式上来看,合作似乎很容易做到,把桌子或拉开或合拢,几个人凑成一堆就成了,但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却不容易。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它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应该多点理性的思考,切勿盲目地“东施效颦”,要知道语文课它首先姓“语”,而不是表演课,它不需要作秀。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没有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只是让学生独自思考,并在“读”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可独立读、可小组轮读,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进行交流,在读中了解文章的留白。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和用词的准确。然后,抓住“躲”“挡”“笑”三字,把文中埋藏的母爱轻而易举地挖掘出来,把一个儿子的思念展现在学生眼前。

如有一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在学生对“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和“孙膑科学的思维过程”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后,还设计了“田忌和孙膑进行第三次赛马”的拓展环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发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再思考,还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让课堂演化为一场学生自主探究的“秀”?答案很明显是后者。因为,第三次赛马,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淡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感悟,这种游离于文本甚至与文本背道而驰的延伸是无意义的。

许多年前张志公先生就曾说过:“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某些语文教师一味追求“独特创新”、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结果语文教学丧失了学科特色。有些公开课热热闹闹、迭起,教学设计充满奇思妙想,可课后一测,学生连文中难认的生字都没解决,难读的句子也不会读,更别提积累和运用语言了,问题何在?我觉得这都是不求真实的“花架子”惹的祸。如果照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同样会重蹈覆辙:“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吕叔湘语)

二、远离“复杂”,回归“简单”的语文课堂

崔峦老师曾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他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他认为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而是一种指导思想,是教学很高的境界。目前很多课堂过于追求“厚重”,以致结构复杂,形式奢靡,华丽不实,十分臃肿。如一堂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必设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再加听说读写,以致每个环节都不能落到实处,使学生晕头转向,没有实质收效。所谓“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不能做到“有所不为”的课堂教学其本身就是混乱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大刀阔斧地砍去枝蔓,削枝强干,给渐趋复杂和沉重的课堂消肿减肥瘦身,轻松地引发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最丰厚的收成。

一位教师在上《五彩池》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池底的石笋怎样起到折光镜的作用,引导学生画起了三棱片,分析起了阳光怎样透过三棱片进行折射。由于牵涉到物理知识,一时无法解决,师生合作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最终学生还是不甚明白。在画图的过程中,教师为关照观看的学生,让他们边看边唱《七色光》的歌曲,作为听者,是越听越糊涂: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亦或是音乐课,“语文”味在哪里?

沈大安老师说过:“在鼓励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同时,要防止语文本体的弱化。”活动、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在语文课中运用的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但这种活动应该扎根于课文的语言文字,为更深入的理解、品味语言文字服务,应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仍是回归语文,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语文的知识和技能应当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各种相关因素向它靠拢,其学科知识介入的根本目的,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中进一步开阔视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熟练。与其追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浮华,不如享受“繁华落尽见真淳”的真味语文。所以,语文教学也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以最快的速度带领学生进入新知的接受过程。

当然,简单不是租糙,不是平庸。它的实质是简约,删繁就简,以简驭繁,以约驭博。简单课堂是在经历纷繁复杂的教学探索后对生命课堂作出的高层次上的回归。所以说,简单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它的背后是深刻,是智慧,也是超越,简单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深刻。

三、远离“肤浅”,回归“深刻”的语文课堂

辽宁大连教育学院王德俊教授这样说现在的语文课:“现在的语文课大多是读一遍(文本)就开讲,连‘点线面’的懂也还有限,哪里谈得上‘立体的懂’?既无语文,也无人文。”换句话说,现在的很多语文课未真正走“进”语文,充其量是走“近”语文。文本解读的平面化、泛化、窄化,导致文本内在美的流失。所以,我觉得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要回归“深刻”,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要学会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要学会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要知道教材所选的课文本身都承载着厚重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它需要教者再创造,需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仔仔细细地品,逐字逐句地钻研。如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其中对飞蛾那一小小生命的细腻描绘,传递了许多丰富厚重的人生感悟。而这些只有深入文本才能感悟到。教学此文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那些凝练而贴切的语言,细心咀嚼品味,品出文本内涵,品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仅仅抓住“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展开教学,抓住“辩斗”展开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抓住“孰为汝多知乎?”展开想象,孔子听后会怎样想?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文章主题,尤其是两小儿的辩斗,短短的几个“非也”、“此言差矣”等连接词,改变读的形式,在辩斗中既让学生明白了意思,又无形地练习了朗读,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如此精心的设计,如此巧妙的思维,如此将诗情、文本、语言训练浑然一体,真是精彩绝伦。整堂课下来,给我们听课老师的感觉是课上得既朴实自然,不离文本,又提升品位,颇有“深度”。这样的语文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是我们追求的“原生态”教学。

四、远离“喧嚣”,回归“宁静”的语文课堂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努力用这个新思想那个新理念来积极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于是课堂教学花样不断翻新,“绝招”迭出,“新法”竞举,吹拉弹唱等“十八般武艺”纷纷登场亮相,使得语文课堂一度成为师生才艺展示的舞台,语文课盲动、虚动、滥动。

信息技术的普及又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实践证明,如果运用得当,语文教学就会如虎添翼。如果过分看重课件的优势,将会丢失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让语文成为一种“走马观花”的游戏。一位教师在讲《飞夺泸定桥》时,课件出示大渡河水的“急”,泸定桥的“险”,敌人火力的“猛”,战士的“勇”,让学生观看。本来选几张典型图片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的,然而这位教师却让大量的课件占据了多半时间,课堂上学生情绪倒是高涨,可惜只听见学生“哇――哇――”的惊叹声,却难看到他们品味语言、展开联想的语言实践。此举其实是用简单的观看替代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剥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的权力,又何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呢?

笔者认为,多媒体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可多用可少用时,尽量少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亲身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能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读,感悟语言的美,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真正使用课件的又有多少人呢?难道只有打在屏幕上才能体现新理念吗?于永正、贾志敏等全国著名的专家不也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吗?要知道语文终究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课件只能起辅助作用。

总之,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朴实、扎实,课堂应始终保持真实、质朴的原生态美,达到“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色”的境界。我相信,经历了一次“凤凰涅”般洗礼的老师会多一份成熟与理智,冷静与思索,让语文课堂“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也是教学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怀东.“实”――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陕西教育,2008,(12).

[2]蒋静雅.“本色语文,绿意课堂”.中国教师,2006,(11).

[3]陆华山.本色语文――追求自然生态的课堂境界.河北教育,2008,(12).

[4]张浑.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