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设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虚拟化;融合

一、引言

10多年来,随着物理服务器数量激增、存储容量大幅增加,再加上分层网络架构的出现,IT复杂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日常管理导致成本不断增加,部署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测试和调试,不仅占用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不利于快速实现业务价值。

服务器虚拟化、重复数据删除、分层存储等技术虽有助于节约前期资本投入,但却不能帮助企业降低管理费用,而且引入这些技术还需要在集成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

随着IT系统的急剧增加,许多用户发现他们的基础设施极其复杂,而且缺乏灵活性,严重限制了快速响应业务变化的能力。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技术业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融合IT基础设施的吸引力将逐渐超过独立的解决方案。以服务为中心,简化并降低复杂度,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快速实现业务是融合基础设施的核心。

融合不仅可帮助用户降低复杂性,而且也是实现共享服务计算模式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硬件利用率最大化、提高可用性,控制管理成本以及缩短部署时间,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融合系统的演进

1.什么是融合系统

“融合系统”是指可以将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架构集成到单个设备当中的一系列新型企业级产品,这些产品可通过面向服务的内嵌式管理工具来提高部署效率,简化日常运营工作。在融合系统中,每个计算、存储及网络设备都能够互相识别并经过优化,与构建在单纯的模块化架构中相比,可获得更高的性能。虽然融合系统可能会由模块化组件(可根据扩展需求进行添加或移除)构成,但最终整个系统将集成在硬件层或软件层上。

2.融合是一种演进,并非是中断

融合系统是服务器技术自然演进的产物。如图1所示,模块化技术在每个技术阶段中最终演变成为集成技术的方式。此后,一种成本更低的新的模块化解决方案致使集成技术发展中断,因为该解决方案“足够”处理更成熟的集成技术的工作负载。通常,整个过程需花费10-15年的时间才能发展成熟。同时也说明,如果要将更加复杂且要求苛刻的应用从性能较高的系统迁移到性能较低的技术,集成阶段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只有具备紧密耦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少数市场领导厂商才能实现这样的集成。

例如,从大型机解决方案向Unix/RISC架构迁移的工作负载主要为低端应用(如IT基础设施、应用开发、较小的ERP应用以及数据集市),从而使大型机主要用于处理OLTP和批处理等高端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注意到,企业逐渐把这些高端应用迁移到Unix/RISC上;另一方面,厂商不得不将操作系统与硬件平台相集成,并在软件工具、中间件以及应用堆栈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以确保复杂工作负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建立这种互依赖性是渗入到高层应用的最快捷(也可能是唯一的)方式,而且通常只能通过单个厂商,或少数几个厂商进行极为紧密的合作才能实现。

3.为何需要融合基础设施

理想情况下,IT机构希望建立一种动态环境,其中基础设施可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以最优的成本或月费自动进行扩展、收缩和重新部署。然而长期以来这只是一种愿景,在现实中实现这样的灵活性存在诸多困难。虚拟化已成为许多公司降低硬件成本,创建更具灵活性的基础设施的开端。虚拟机可以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之间迁移,但前提是必须具有共享的存储环境,以及可预测的高性能网络架构。要创建一种环境,使网络策略、安全策略和应用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能够随着虚拟机在服务器、存储设备及网络之间迁移,需要具有一系列紧密耦合的基础设施、管理工具、策略工具以及操作环境等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耦合设备,应用可视性将会受到限制,同时也会显著影响动态重新分配资源的能力。此外,融合基础设施还可带来诸多其它优势,比如缩短部署时间(独立硬件)、借助预先设置的SLA改进可用性,以及通过自动化工具降低管理成本。真正的优势并不止硬件方面,而且还包括环境灵活性方面的优势,比如使员工避免手动操作、确保操作环境具有可预测性,以及缩短实现业务价值所需的时间。

三、对融合系统的要求

融合基础设施具有哪些新特性?我们认为应重点考虑融合系统中所需的一些核心要素:

1.在整个融合系统中利用内建的虚拟化能力提高利用率和效率,获得更加动态的基础设施

由于在硬件利用率和成本方面的改进,IT机构将继续向虚拟化解决方案迁移。在服务器虚拟化的下一阶段,用户将设法提升虚拟机的密度,以便最大程度地利用系统价值。要实现此目标,关键在于提高硬件的处理和存储能力。随着虚拟服务器数量的急剧增加,需要借助虚拟存储和联网对广泛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存储和网络需获得更高的灵活性和集成化程度,进而在不产生新问题以及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前提下,推动虚拟环境持续发展。

2.集成、灵活的网络组件有助于移动虚拟机

不断发展的服务器虚拟化对相邻的网络和存储环境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如果要从服务器虚拟化中获得切实的优势,就必须能够在数据中心的不同物理系统之间移动虚拟机。如果不具备移动性,用户将面临许多问题,诸如有限的备份与维护时间,以及不能调用高可用性工具等,这些工具在执行此类整合任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避免“孤注一掷”所导致的失败。共享存储环境(如SAN或NAS)是虚拟机移动的必要技术,也是一种可靠的高性能网络,对于获得可预测的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此类网络还支持各种网络协议(如以太网、光纤通道和FCoE等),可帮助用户更好地部署多层联网策略,并在成本和性能之间实现完美均衡。

3.内建适合部署和持续应用管理的自动策略管理和协调工具

长期以来,IT机构一直在寻找一种“万能药”,使其基础设施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如果无法根据业务目标来调整硬件与应用性能,这一目标将成为空谈。转变的核心是自动策略管理系统,它可以将业务优先级映射到应用。当需要更多资源或启动新的部署项目时,自动工具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执行多种任务。其中包括针对应用需要,根据一组预定义的策略(包括所需的硬件资源、应用响应时间、网络连接和存储访问等)来配置一整套服务。该步骤需要整合IT最佳实践和更加复杂的管理工具。

4.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变化动态分配资源的共享资源环境有助于创建“基础设施即服务”解决方案

尽管虚拟化是帮助IT机构整合IT资源的核心,但是将IT作为一种服务提供需要的远不止通过虚拟机整合系统这么简单。要将基础设施真正转化为服务产品,取决于大量系统管理工具和应用感知型硬件,并且可以根据应用需求自动分配和重新调整资源。

5.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

融合基础设施应该消除系统部署和运营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成熟的技术以及能够帮助系统管理员自动执行手动任务的管理套件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融合系统,性能、可用性和安全性只会像模块化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一样不堪一击。

6.融合系统要求用户具有灵活的存储连接环境,以便不断地调整其存储策略

融合系统设计支持数百(如果不是数千)台虚拟机及其应用。此外,较大的未实施虚拟化的应用(例如企业数据库和交易应用)需要一组强大的硬件,并且确保正常运行时间超过99.999%。融合系统本身将提供这类连续性,因为融合系统的基础架构由具备自动化故障切换功能的紧密耦合系统,以及适合虚拟应用和裸机应用的冗余系统组件组成。

7.跨系统和数据中心设施的能源管理和功率封顶功能

鉴于当今数据中心设施日益老化这一主要挑战,对于已经接近数据中心的能源和散热能力极限的部分IT机构来说,衡量和管理能源需求以及根据应用需要平衡电源供应情况的能力至关重要。此类系统不仅需要根据处理器速度来平衡总系统功耗的能力,而且还必须能够嵌入到所安装的楼宇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为PUD、UPS和CRAC等行内和周围的基础设施系统提供信息。

四、采用融合系统面临的挑战

采用融合系统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而是转变思维。为了获得融合系统的全部优势,IT机构必须在采购方面转变思维,融合的技术要求在之前独立的技术团队、IT部门,甚至业务用户之间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这一点对于以服务为中心的IT基础设施非常重要,如果希望取得更出色的业务成效,通常需要一整套更为完善的治理制度。例如,网络和服务器团队应该对此架构达成一致,设施和IT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共同实现能源管理目标。整合技术方案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促进对应用优先级和IT指标的目标达成一致,通过一个管理工具和框架促进团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五、总结

随着市场步入IT发展的下一阶段,降低复杂性和提高灵活性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企业从经济低迷中恢复,并且期望通过创新来提高收入和利润的时期。对于当今大多数企业而言,IT是将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的核心,而且灵活的基础设施不但可以广泛支持多种应用,而且还可以在不显著增加管理成本的情况下进行扩展。用户需要仔细考虑要在未来几年内使用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不仅要功能强大,而且还必须适合现有的基础设施。

在IT发展的下一阶段,用户需要制定一套治理制度,以重新影射到应用产品组合,并且与其IT基础设施密切相关,从而在IT和业务变化之间形成更加明确的联系。此流程不仅涉及技术评估,而且还涉及业务评估以及应用产品组合的优化。用户需要慎重评估供应商,并选择可以提供整套IT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产品的尝试,从而共同实现未来愿景。

参考文献

[1]张为民著.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M].科学出版社, 2009.

[2]王鹏著.云计算 中国未来的IT战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虚拟化与云计算》小组著.虚拟化与云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基础设施范文第2篇

近日,当惠普x86服务器推出基于AMD的ProLiant Gen8服务器时,惠普“融合基础设施”的另一主力——存储产品线的一系列升级方案也全面亮相。

AMD加强Gen8优势

日前,惠普了两款基于AMD平台的第八代ProLiant服务器产品,这是继今年3月和5月惠普基于英特尔至强平台Gen8服务器推出之后,惠普服务器三大计划中Voyager(旅行者)计划产品的又一重要。惠普服务器三大计划包括Moonshot(登月)计划、Odyssey(奥德赛)计划和Voyager计划。

此次推出的基于AMD平台的Gen8服务器为DL385p和 BL465c两款。它们将AMD皓龙6200系列处理器与采用新一代技术的ProLiant Gen8相结合,全面打造云效能服务器。皓龙6200系列处理器是AMD去年年底的基于最新“推土机(Bulldozer)”架构的处理器, 也是目前业界惟一一款16核的x86服务器处理器。

AMD中国区服务器产品经理梁宏伟介绍说,皓龙6200系列处理器平台产品以多核、高内存带宽为特点,适合于云计算、虚拟化、高性能计算等主流应用。

基于AMD的Gen8服务器保留了Gen8服务器的全部特点和优势,中国惠普企业集团工业标准服务器产品经理安源说:“惠普是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将AMD产品延续到Gen8平台的厂商,将领先竞争对手一代。虚拟化、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应用、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是惠普基于AMD平台带给用户的最大价值所在。”安源说,ProLiant Gen8服务器有三大关键特性,包括集成的周期化管理、智能数据保护和能源优化。安源介绍说,周期化管理是整个IT维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惠普提供了智能配置、主动式健康检查和智能更新等功能;智能数据保护是指智能内存、智能硬盘和智能阵列卡,这是服务器中与数据相关的三大组件,通过对它们的智能管理,提升数据保护能力;在Gen8服务器中,惠普通过热量发现服务、位置发现服务和电力发现服务,实现对能源的优化。

HP ProLiant DL385p Gen8是一款双路机架服务器,适合于密集型企业应用。而HP ProLiant BL465c Gen8则是一款主打高密度的双路刀片服务器,可实现单机柜中的最高密度,适用于以虚拟化、数据库为核心的应用,高性能计算,以及数据库的企业级应用等多种高计算密度的应用。

存储的“双倍”与“50%”目标

为了迎合应用需求的增长,在基于AMD皓龙6200处理器ProLiant Gen8服务器的同时,惠普也相应推出了一系列的存储升级方案,这中间包括惠普双倍加速虚拟化保障计划(以下简称“保障计划”)、惠普3PAR P10000配置全固态硬盘以及提升惠普EVA系列产品容量和性能。

在本次存储产品的升级中,惠普所主推的“保障计划”,其来自官方宣传资料的解释是,“符合条件的客户,通过将其现有物理服务器上的虚拟机总负载提升一倍,实现至少两倍的虚拟服务器密度提升。这对于VMware虚拟化环境快速扩展的客户可降低成本。”也就是说,“保障计划”承诺客户,在VMware环境中部署惠普3PAR存储后,其物理服务器虚拟机将实现比原有高一倍的性能。换句话说,物理服务器上的虚拟机密度将比之前所安装的存储提高两倍。

当然,这种承诺的兑现是有一定条件的。

首先,这一计划所依赖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惠普3PAR的多租户设计以及与VMware VAAI(vStorage APIs for Array Integration)的集成。简要说,就是通过VMware VAAI在软件算法上的优化,降低VMware ESX服务器在创建、复制以及应用中的资源损耗,优化虚拟机的访问。而VMware VAAI的实现,需要用户部署VMware vSphere 4.1版或更高版本。同时,要兑现这一承诺,用户也需要购买一台装有实现自动负载均衡的惠普3PAR优化软件套件(HP 3PAR Optimization Suite Software)和惠普3PAR系统报告软件的3PAR存储系统。

中国惠普存储产品部产品经理杨溢表示,惠普所承诺的“单台服务器双倍虚拟机密度”所比对的对象,是用户的传统存储阵列。而对于已经部署了VMware VAAI或者类似技术的用户,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这也是兑现承诺的第二个重要前提条件。

基础设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融资综合性投资基金

近年来,投资基金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投融资方式。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作为产业投资基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扶持基础设施产业的成长,以及对产业结构的优化都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根据我国当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现状,中国急需重视和利用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这一融资手段,以加快我国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构成和形式

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有利于集中社会闲散资金、解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缓解政府支出压力过大等问题,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显著社会效益,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理应成为各类产业投资基金中优先发展的基金品种。

1.基金的构成

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构成一般由政府的财政资金、与城建产业相关的法人出资以及居民个人投资三方组成。其中财政资金占基金的比例,应视项目的具体类别确定,大约为3%~30%.对盈利前景明朗的产业,如电信设施建设、发电、配送电等项目,财政资金大约只需占基金的3%左右;对社会效益大而投资收益不确定的产业,如治沙造林、引水工程等,财政资金则应占基金的30%左右;其余基础设施项目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财政资金约占5%~25%左右。与城建相关的法人出资额须占基金的20%~30%.这里所说的法人包括该项目的建设单位,或该产业的经营公司以及相关公司,甚至还包括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其余的为居民个人投资,大约占基金的40%~77%.基金的规模应根据项目建设及运营本身所需最低资金量来确定,规模过大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基金投资人的收益水平,从而影响他们未来对基金投资的积极性;而基金规模过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则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以至影响项目正常的资金借贷活动。

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类别,则根据具体需要,既可以逐个设立项目基金,也可以设立综合性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综合性投资基金的构成与一般项目基金一样,也由以上3部分出资组成,但出资比例可根据市场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综合性投资基金可同时对多个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或者可投资于运作基础设施项目的数家项目基金(此时它成为“基金中的基金”),也可在此基金下建立若干子基金,每家子基金投资于不同类别的基础设施(此时基金为“雨伞基金”)。综合性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设立为投资人选择了广泛的投资领域,特别是那些拟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但又未能确定具体类别的投资人,更是最佳选择。此外,由于其投资于多种类型的基础设施,有效地分散了投资风险,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参与。

2.基金的形式

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一般应以在工商管理局注册的公司制为主,基金持有人大会是其最高的权力机构。为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基金公司的董事会中,应有熟悉基金运作规则的投资理财专家担任独立董事(或监事)。基金经营期限的限定一般应与项目经营年限一致,而对一些长期运营项目也可不设定期限,基金经营期满,应对基金进行清算,若基金持有人愿意,可以转入新的基础设施项目,作为新基金的持有人。由于基金由众多投资人组成,为避免大股东挪用、占用资金,其资金的日常划拨、使用应交由基金以外的机构托管,以保证资金能按广大基金持有人的意愿进行运作。如缺少有效监管措施,基金成立初期就很难吸引中小投资者的参与,基金托管人可选择一家经营管理较好的信托投资公司担任,按基金持有人大会通过的资金使用办法进行监控和资金划拨。

二、我国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可行性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造成经济的剧烈波动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虽然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从1997年以来,经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总量和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这一改善具有明显的弥补欠账的性质,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2001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底,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能源供给问题,尤其是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严重地滞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和国债发行的规模限制,特别是投融资体制造成的投资壁垒,使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基础设施产业自身又缺乏自我积累机制,从而制约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发展。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都提出了多种融资渠道和方式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即是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下面拟从资金来源、已有基金的收益和国家优惠政策等3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资金来源

从国际上看,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广开渠道,吸引各方面的资金进行投资。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私人资本。虽然银行1年期储蓄利率从1996年的10.98%下降到目前的1.98%(个人储蓄还要交纳20%的利息税),名义利率降至不到原来最高时的1/6.利率下降幅度不可谓不大。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不降反升,到目前为止,已超过10万多亿元。特别是近两年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每年增加1万多亿元,且以每年高达30%~40%的速度继续攀升。这一方面源于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倾向,但主要还是支出预期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的金融体系还不能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供居民选择,造成民众投资渠道十分单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个人资产的增加以及现代金融投资意识的深入人心,广大居民的投资需求会越来越大,并在追求资金安全性的同时,更加注意追求资金的收益性。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正好满足了居民的投资需求,它的风险小于股票、债券、期权等投资工具,收益又大于银行储蓄,并且也较稳定;二是,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随着人们收入提高和风险意识的增强,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资金实力日益雄厚。2002年,我国保险业务收入达3053亿元。至2003年6月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7783亿元。1999年10月以来,我国开始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截至2002年底,已有20多家保险公司获准入市,保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金额达300多亿元,占到证券投资基金总量的30%左右。保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约占总资产的5%左右。其余75%左右的资产投资于银行储蓄和购买国债。近年来,由于银行利率、国债利率大幅下降,加上股市暴跌,保险投资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000年,我国保险投资收益为:证券投资平均收益率为12%,债券投资总收益率为3.5%;与银行等同业的大额协议存款最低利率为3.7%.但2001、2002年连续两年投资收益大幅下降。2001年,平均收益率为4.3%,2002年降为3.14%,在证券投资上的收益率更是陡降至-21.3%.投资收益严重下降,将使保险公司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必须为保险资金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的设立,将为保险资金投资需求提供一条新的通道。同样地,随着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养老基金积累机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养老基金的结余数额将越来越庞大。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本质必然要求其在运作中寻求多元化投资。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较长的投资期限,较高的投资收益,较稳定的投资回报对养老基金来说也是较适合的投资品种;三是,企业投资。我国企业方面的存款据最新统计已达4万多亿元。而且还在保持增长的势头。不言而喻,对于那些经营状况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必然有大量的资金需要作长期投资打算。因而也可以成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资金供应者;四是,政府资金。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除了正常的财政支出外,还是有一部分可以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的来源;五是,国外投资者。近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利用外资的总额超过450亿美元,这也是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重要来源渠道。一方面,国外投资者可以享受政府的政策优惠,获取有保障的收益,因而乐于投资;另一方面,此种方式可以不增加外债,不用担心所投资项目被外方控制,中方也乐于接受投资。

2.基金的收益

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强度高、一次性投资资金需求量巨大、资金回收期长、风险程度较高、利润率一般较低等特征,因此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的效益性与流动性的矛盾。借鉴美国产业投资基金的作法与我国1995年制定的《设立境外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筹集到的资金的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其余用于证券市场中股票、债券和其他类型基金的投资。这样可以部分地解决基金收益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并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基金认识的逐步深入,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特有优势将日益凸显出来。另外,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规模较大,以现阶段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水平,完全可以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另一投资基金,成为其控股股东。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就成为控股公司。由于控股公司在资金上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控制大量的资金;加之公司法又赋予股东以下两个重要的权利:(1)投资决策权,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运行的前期运用控股权,引导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于收益高、流动性强的上市证券,以达到提高基金的收益率的目的。(2)利润分配权;对基金投资年收益可以在本基金运行前期分配较多,这样可以部分地解决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前期收益率较低的问题,从而可以做到年收益相对稳定,使其具有较好发展潜力,从而达到提高投资者信心的目的。

3.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策出效益,政策促发展,政策是最大的潜在资本。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国国家产业政策中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但由于受基础设施产业本身特点限制,如任其自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将缺乏吸引力。因此,国家政策对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应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收益性、流动性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市场的活跃与发展。笔者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发展。

一是国家、地方政府可以采取的优惠政策:基础设施项目是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较低的项目,因而多年来一直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而民间资金投资严重不足(当然也有投资壁垒原因)。目前,为了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吸引广大中小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各级税务部门有必要在税收上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使投资人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补偿,以调动他们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积极性。(1)在投资税收上的优惠。首先,可考虑将投资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中的资金数额从其个人(或法人)所得税当年的应纳所得中扣除,因为这部分投资额已从投资的当年收入中支出,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故不应作为个人(或法人)当年收入再缴纳所得税。若当年抵扣未完的部分,可推迟至第二年再抵扣(可以仅限于推迟1次)。在投资人回收全部投资退出基金时(基金清盘或赎回),再将其回收的投资本金计入当年的总收入中计算缴纳所得税。此做法实际上只是使投资人当年应缴纳的所得税推迟,政府财政收入并无实质上的损失(至多为应交税款的利息损失),而投资人则可通过对此基金的投入(购买)和赎回,来调整自身在各个时期的税负水平,并获得隐性的利息收益。其次,对治沙造林、防洪及引水工程这类需要重点扶持的项目,则应有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例如,可以规定对此类投资基金持有期达10年以上者,只将其回收投资额的80%计入所得税的当年应纳所得中,年限更长的以此类推。这样可鼓励民众将资金长期滞留在此类社会公益性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中。(2)投资收益税收上的优惠。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个人投资收益所得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巨大社会效益,故对投资此基金所得红利,也应在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基础上给予适当优惠,使人们在此投资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可根据基础设施项目的类别不同,规定不同的优惠折扣率:如对道路建设、污水处理项目、垃圾分类处理工程按20%的折扣执行;对防洪、引水工程以及治沙造林项目按50%的折扣执行;而对电信设施、发电、送配电等盈利性较大的项目则不予优惠。除税收优惠以外,国家还可以在基金的再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二是地方政府可采取的优惠措施:为鼓励当地形成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对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主体,当地政府部门也应提供多项优惠措施。(1)对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免交土地出让金和免交城市基础设施“四源”建设费、防洪费等。(2)政府出资建立基建项目补偿基金,对中标价格与政府定价之间的差额进行补偿。(3)为平衡建设资金或成本预算,针对不同项目,经相关专家研究测算后,由当地政府给予投资企业一定数量、一定期限的开发土地,用于建设高收益项目。(4)经当地政府批准,给予投资企业在其建设经营项目中的一定期限内的广告等方面的特许经营权。(5)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当地政府协助投资企业申请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并支持企业证券化运作;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地方政府还可以给予其他方面的优惠,如对政府公开采购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赋予优先竞争权或提供投资担保等方面的便利。

三、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赎回、购买和质押问题

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无疑为人们投资理财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虽然该基金为实业投资,其风险要小于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品种,而且还可享受税收等方面的许多优惠条件。但是,如果它缺乏流动性,不能变现和转让,只是一种“死资产”的话,显然很难引起人们的足够兴趣。因而,必须赋予它一定的变现功能。

1.设立半开放式基金

目前,国内尚缺乏产业投资基金交易的场所,因而基金的转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较大的限制,故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不宜采取封闭形式,而是选择半开放形式为好。即允许基金持有人在持有基金一段时间(如3年)后,可退出基金(具有可赎回性)。为了基金的平稳运作,基金的发起人如财政资金以及法人投资者原则上不允许退出,个人投资者的退出也只能在基金规定的期限和时间范围内,经提前申请后方能办理。在部分资金退出的同时,也鼓励新资金的加入。可采取调节基金赎回和购买手续费的差价,适当控制资金的退出和加入的比例。此基金虽不许私下转让(因涉及大量的税收优惠待遇),但为了保证基金运作的平稳性,允许退出方和加入方在基金管理部门的批准下签订基金转让协议,待符合基金规定的赎回和购买条件时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2.基金的质押

由于基金不能进行实质性转让,其赎回期限相对而言也较长,为提高它的变现能力,应允许持有人有权将基金质押给金融机构或有关债权人,以获得资金的融通。质押期满,如果基金原持有人不能偿还其所欠债务,金融机构或债权人有权于基金赎回日将其质押的基金卖给基金公司或办理过户变更手续,成为新的基金持有人(当然它也按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享受应有待遇)。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机构或债权人在收受质押基金时,应充分了解质押基金持有人在此基金上的税收优惠程度,以充分估计此基金的变现价值,以免赎回基金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已有投资基金在人们心目中已树立的良好形象、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得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在我国现阶段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不应该成为一种新的圈钱行为。为此,必须加紧制订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使信托投资公司及有关各方能充分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资源,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更为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朱会冲,张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辰。基础产业融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大楷,范飞龙。启动民间基础设施投资研究[J].投资研究,2003,(09)。

4.李建斌,张玲。加强我国保险资金投资能力分析[J].投资研究,2004,(01)。

5.中国保险发展论坛2003年会精彩论点辑要[J].中国商业保险,2003,(02)。

6.秦振球,俞自由。保险公司投资比例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02)。

基础设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旱灾原因;基础设施滞后;建议

干旱是在一定时间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河流及其他水资源短缺,而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经济条件,不能获得足够的低成本高品质的水,使当地农业,工业,城乡供水和用水和生活用水等方面的严重短缺,水,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旱灾则可以理解为在某一地区出现干旱现象时,社会未能采取必要的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足以解决维持正常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必须的最低额水量所造成的一种缺水的灾害。

2009 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16个省市发生旱灾。2010年春季,我国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5省市遭遇世纪大旱,农作物大面积受灾,部分良田绝产。面对旱情,相当一部分水利基础设施不能排解旱情,这反映了我国目前水利建设设施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产生旱灾状况原因,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1.天气因素是造成旱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极端的天气因素可以视为是造成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中国气象局对2009 年旱灾的介绍,2009年在中国北部的旱灾成因主要是由于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导致的。虽然经历了几次强冷空气过程,但冷空气未能带来降水,仅带来大风和降温天气,风大也导致了土地失墒,冷空气过后的高温进一步导致了水分的蒸发。而对于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的旱灾,气象专家分析认为是,能够形成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暖湿气流输送能力较弱,2009年西南地区雨季结束较早,秋后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都是造成气候干旱的原因。面对旱灾可以减缓的对策应该是相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和技术问题令人堪忧。这一现象在我地区特别严重,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原有的农田灌溉井水量不足,使原来的水浇地变成旱地,拿我乡来说原有机电井206眼,2年的时间现在能保证灌溉的机电井136眼,有70眼井不能使用了。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扩大了旱灾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均是我国劳动人民主动改造水利设施,用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农业水利建设的手段。人们只要善于利用和精心呵护这些措施,就可以有力地对应各种旱灾。然而,当前农村对水利设施的管理问题很多,由此扩大了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2.1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认同的缺失

在建国后,我国也开展过数次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20世纪末期也重点开展了节水型灌溉,对部分农业水利设施进行了改造。但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之后,土地等生产资料分到了农户个人手中,部分原归集体所有的水库、沟渠、机井等仍然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这样,就造成了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认同的缺失,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变成了被动的承受,甚至认为会增加农民本身的负担。如此,就造成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损坏等情况的日益严重。根据水利部网站提供的资料,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建设于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近30多年来管理维护较差、长期运行,工程普遍存在老化失修问题: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 40% ,工程失效和报废逼近 30%,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 50%。

2.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落后

由于城市条件优势,以及相应政策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旱灾对城市的影响要小于对农村和农业的影响。而在近两年的旱灾中,农田灌溉保证率低,由于投入不足,水利设施(渠道)建设标准低,技术配套设施不完善,渗漏严重,无法保障农作物的灌水,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大部分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许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存在着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重建轻管等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基础设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废弃基础设施 有机重生设计手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9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有机重生的发展背景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生产模式、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变引起了城市基础设施发生改变。许多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由于在空间布局,或者使用功能上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需要而被逐渐更新取代,从而导致大量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产生功能性衰退,并逐渐被废弃闲置,如废弃的道路、码头、铁路、车站、机场、水库、水渠、堤坝等。通过结合基础设施的原有特征,解决存在的污染、不安全因素、活力丧失等多方面问题,综合协调限制性因素,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赋予多种类型的城市公共使用功能,重新诊释其在现代城市中所发挥的作用,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机遇。

西方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有机重生的发展历程

2.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各国先后步入工业化时期,机器大生产迅速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力的变化,社会结构的调整,导致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工业污染产生极大破坏,从而带来了对城市环境及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2.2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工业化大生产,导致了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随之而来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引发了公众和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而露天煤矿开采问题,在经过多年的忽视后,成为重点讨论的环境问题。欧美国家开始重视无限制煤矿露天开采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关于从露天煤矿管理到废弃矿区土地更新的法案也先后国及欧洲颁布。

2.3趋于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

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的更新实践逐渐成熟,其中不乏众多面向不同人群,挖掘不同场地或设施本质特征,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案例。

2.4 相关理论成果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都市主义是(Landscape Urbanism)1997年,多伦多大学建筑和景观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的查尔斯・瓦尔德海姆的(Charles Waldheim)。它主要是指景观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媒介,是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概念的理论先锋。景观都市主义现有的主要实践是利用景观,例如植物自身的发展变化和生长的过程以及通过模型设定的办法来联系已经较为破碎的景观生态联系。模型的制定没有固定的标准,依据当地的尺度,用图示的语言去解释生态的变化过程[2]。

(2)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核心理念是要保护自然系统的连通性,构建连贯的自然系统网络。它通常建立在一种区域的研究尺度之上,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将城市简化成为自然网络上的点,对城市和边缘扩张地带关注的比较多,但对现有城市尤其是主要建成区域关注的比较少,实施起来也被认为存在一定的难度[3]。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有机重生的设计手法与相关原则探讨

3.1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有机重生设计研究的基本原则

3.1.1 尊重场地原貌

即充分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及原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保持原有地段的个性、内涵。历史文化的延续是近年来城市废弃基础设施重建工程中最为关注的内容,城市旧区、废弃基础设施大多都蕴涵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正是体现人类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所在。因此,从旧区中发掘文化特色是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更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促使城市老城区复兴的捷径。

3.1.2 生态保护与建设先行

生态的设计原则不仅仅是绿色,而是要在深入理解生态学思想的基础上,在消除城市工业废弃地、废弃基础设施环境有害因素的前提下,对场地进行最小的干预,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在建造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施加最小的影响,改善地段生态环境和微气候,使其具有低维护和自我维护能力。同时还要做到改善及维护地段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保障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于设计中处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1.3物质空间的整体性、多样性及公共性

整体性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城市区域内的整体性,城市旧区、废弃地、废弃基础设施是城市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城市全局出发,要从活动系统、交通系统等多方面加强废弃基础设施场所与城市的联系;二是城市废弃基础设施自身的整体性,必须从整体入手考虑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更新复兴战略,维护基础设施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秩序。

城市旧区、废弃地的物质空间环境的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表现形式也必然是多样的。因此,城市设计应当巩固和加强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物质空间中独特性,使得各种不同的公共空间都具有清晰的识别性。

公共性主要体现为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开放空间、多功能空间及公共设施,同时保证这些空间的可达性。可达性包括交通可达和视觉可达。

3.1.4 注重综合效益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景观更新,不能简单的只从经济效益出发,而应该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环境景观、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以确定其再开发的目标、方式。

3.2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有机重生设计手法的探讨

3.2.1拆除或移除废弃基础设施,恢复并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场所

这是废弃基础设施再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代表性工程就是美国的波士顿大开挖计划(The Big Dig)又称“中央干道/隧道计划”,它将高架中央干道悉数拆除,把交通引入地下隧道,以消除高速路产生的噪声、污染等对波士顿城造成的影响。而在原高架路的地上部分建一条绿色廊道,使之变成城市的公共空间,修复地面城市肌理,缝合波士顿近半个世纪的“城市伤口”。 [4]

3.2.2 巧妙利用废弃基础设施及其场地,改善城市面貌、复兴城市空间。

这是城市废弃基础设施再生更新中可取之处最多、且较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手法之一。从项目工程的施工改造以及后期效应来看,均是利大于弊的。如著名的美国纽约Highline改造,目前已经废弃的纽约Highline建造于1929年至1934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架轨道桥。它穿越整个曼哈顿西侧,跨越22个街区, Highline被改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带状公园。在设计时考虑到了多个层面,包括交往空间、景色、历史文化、环境的可持续、以及行走在这一不同寻常的抬高城市空间中所获得的独特感受。

3.2.3 改造同时绿色基础设施先行,提升原地块使用价值。

挪威南森公园(Nansen Park)的原址是奥斯陆国际机场。机场建于20世纪40―60年代,直至1998年,机场迁出后便留下这片约400hm2的废弃半岛,这个废弃基础设施的改造成一个功能、设施完整的公园。南森公园的规划建设为用地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剩余土地被规划用作住宅区和商业区。如今该公园给周边带来了6 000个新住宅的重建计划,并为周边15 000位居民提供工作场地。具有独特个性与经典设计的南森公园也成为弗尼布市最引人入胜的游憩休闲场所。

总之,上述实践表明,“灰色”基础设施转变为“绿色”基础设施已成为发达国家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的共同选择,注重景观在重新定义基础设施以维持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再生的催化剂和先导。这种“先导”作用和“再生”的手法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结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过去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逐渐出现安全隐患、使用率低下、甚至废弃等问题,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阻碍,如何让这些逐渐废弃不用的基础设施焕发新的生机,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在众多再生手段中,风景园林作为一个与绿色、生态相关的手段介入其中,展现出独有的活力,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雪飞. 风景园林与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再生[J]. 中国园林,2010.

[2] 杨锐.《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实践与探讨》[J].中国园林,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