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仪表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笔者学院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尝试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边学边做,以具体的任务为目标,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实施
1.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学生刚开始学习电路分析课程时,有很高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要面对日益复杂的电子线路,加之随着高校扩招,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学生的学习心理上容易产生很大的畏缩恐惧感,影响了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简单而有趣的任务,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2.任务实施
由于职业院校的许多学生物理基础并不好,遇到电路分析,非常容易失去兴趣。而学生只能通过对某认知对象的自主决策,建构并把它组合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才能够理解和使用所学到的任何一个新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教学。例如:在摩托车照明电路的装接与检测教学中,可设置单电源电路的分析与检测、多电源电路的分析与检测、等效电路的分析与检测等具体教学任务。通过相关教学任务可使学生学习电路及其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基尔霍夫电流与电压定律的应用、叠加定理与戴维南定理的具体应用、电路的规范连接、电路基本参数的测量方法、万用表等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等知识与技能。
3.完成任务
教师在讲解电路的过程中尽管演示得比较详细,在教学中也进行巡回指导,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例如,在讲解线性电路分析方法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先介绍较为简单并很容易理解的“支路电路法”,通过例题使学生发现用该方法求解时不仅列写的方程数多而且方程求解较烦琐,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教师即可顺势引入“网孔电流法”、“节点电位法”等其他解决途径;讲解“戴维宁定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该定理在具体运用中有什么用途”?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不仅能对“戴维宁定理”加深认识和理解,还为引出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埋下伏笔。这样通过积极引导,教师就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4.总结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考虑以下方面:与完成任务相关的材料是否齐全?制订的工作方案是否及时?方案是否完善?能否熟练连接电路?是否具有安全文明意识?电工工具和电工仪表使用是否规范?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是否符合要求?课堂汇报是否流利、有无见解?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有无迟到、旷课现象?工作台面是否整洁?工具和仪表使用完毕是否归位?等等。
此外,电路课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即实验和实训。通过实验和实训,使学生真正掌握电路知识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知识。学会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以及电路参数的测量和元器件的辨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电气工程技术的能力、识读电路图的能力和排查电路故障的能力等。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说课;课程;建设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说课,主要包含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学情与学习方法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程序设计五个方面。通过明确的课程定位,进行科学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根据实际学生学情实施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并且通过教学程序设计为例,说明现阶段的课程建设。
1 课程标准
1.1 课程定位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是职业技术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我系的数控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以及机电一体专业。开课时间,均为大二上半学年。该课程的定位为:高职数控、机电一体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三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高等职业技术人员所必需的电工、电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为学习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实际工作准备一定的基础。
1.2 课程目标
该课程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理;直流电路、正弦电路、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基本放大电路、逻辑电路的运算等知识。
现代化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强调的是理论实践的结合,要能够用理论知识分析电路,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能够养成良好的素养,对于学习和实验都能够细心,认真,遵守实验室制度,提高对专业课的兴趣,拥有较好的自学能力。
1.3 课程衔接
该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必修基础课,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先导课程:高数和专业课概论为电工电子技术,奠定了一定知识和专业的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主要讲解了基本电路知识,让学生学会实际电路的分析计算,正确使用电工仪表完成电路的测量,简单排故。这就为后期电机与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和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课程之间经历衔接的配合。
1.4 教学内容分和课时安排
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上,教学内容要和实验紧密结合。总课时为64课时:主要分为4个大块:电路基本定理、线性网络共24课时;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共18课时;放大电路、逻辑电路 共22课时。
1.5 重难点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戴维南定理的灵活应用、正弦电路的分析计算、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典型逻辑电路的分析应用。
解决方案:(1)注意知识点的衔接、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淡化难点,重在结论的理解和应用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
2.1 教学团队
我系授课教师团队高级职称占34%,初级和中级各占33%。
2.2.1 教材与教学参考:
本课程的教材依据:①时代性;②实践性;③适宜性。选择由周少平和李严主编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该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
实验指导书为校本自编教材: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
学生的学习基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所以,适当的教材参考书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我们简绍了相应参考书,供不同层次学生的选择。
2.2.2 网络参考资源
多层次化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精品课程,及时对课上内容进行预习复习。
2.3 实验室硬件设施
我校拥有较好完善的电工实验室,实训室,以及相关的中级工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
3 学情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3.1 教学对象
本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基础课,教学对象为: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3.2 学生学情
现阶段学生的学情主要为:理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我驱动力及学习兴趣不足;对课程的需求:能用、够用、实用。
3.3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于学生学习
方法指导主要有以下方法:交流学习,产生兴趣,建立自信;勤学活用,理论实践并行,敢于动手;观察生活,学以致用,创新思考。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讲授启发法
抽象的理想电路元件及其组合,近似地代替实际的器件,从而构成了与实际电路相对应的电路模型。就难度来讲,学习理论性的知识抽象的概念比较多。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面就要更加用心设计。由于理论知识比较多,本课程采取讲授法,使用多媒体教学,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如图在讲电路模型的时候,可以由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电路,用代替实际元件的方法自然的引出电路模型,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同时,印象深刻。
4.2 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课程的生动性
比如:pn节的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比如,关于pn结的形成,其内部的多子,少穴的游动,学生很不好理解,但是,通过动画,播放,学生能够通过动态效果图,加深理解,印象深刻。
4.3 实例教学法
教学特色:讲练结合。
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归纳总结,实际演练,结果对比,问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实例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堂通过学生预习,老师讲授,总结方法,让学生实际演练操作运算,最后把同学验算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对于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学习。
4.4 理实结合,培养能力
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5 学生成绩考核
考勤和课堂表现占10%,实验成绩和课堂作业占20%,期末成绩占50%。
5 教学程序设计
例如:电路的等效变换。如何将多个电源的等效电路等效为简单电路呢?
5.1 时间安排:2课时(90分钟)
5.3 重点定义原理讲解
1)支路:电路中的每一个分支。
2)节点:3条或者3条以上支路的交点。
3)回路: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路径称为回路。
4)网孔:回路平面不含支路的回路。
5.4 核心定律,多媒体动画演示定律
5.5 学习成果
学生能够解出相关习题,并且做出相关实验。
5.6 课程不足
实验室的条件、设备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
注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倡导的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电路》作为电气类专业的第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坚持以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以知识面宽、素质高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切实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教育水平。
二、理论课程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以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全方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进行理论教学的改革,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教学重点放在巩固基础,降低难度,强化概念,弱化解题难度,强化电路分析的基本定理与定律,弱化公式推导与记忆。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定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广博的电路分析知识中,提炼少而精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电气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电气控制设备及电力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以我院08、09级学生为例,他们就业的单位多为,青岛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大型电子企业。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自动化产品的生产、安装及销售等工作。
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如下内容做为重点:
1、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基本元件及其伏安关系式。
2、 电路的基本定理、定律与分析方法。
3、 直流激励下的一阶动态电路。
4、 正弦交流电路
5、 谐振与互感耦合电路
删除了二阶电路,和非正弦周期交流电路。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模式,手段单一,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一节课下来传授的信息量小,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板书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课件是在课前都制作完成,这样就节省很多时间,更重要是课件更直观形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讲到过度过程知识点就可以通过flas课件展示一个实实在在的动态过程,这样效果更明显,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课上与课下的双重互动
课堂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构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载体,只有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有机相结合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果。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就是文化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比较欠缺,因此必须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开展课堂练习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其次我们狠抓第二课堂建设工作。主要是加强老师的辅导答疑工作,及时为学生解答疑问。争取让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查漏补缺。第二课堂的特点就是它的形式活泼,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也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让老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进度,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
3、网络平台的应用
为了方便学生随地学随时学,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自学的平台,就是课程的网站建设。涵盖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习题库、课程录像,在线测试和信息反馈等模块。这样不仅可以推动该课程的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也使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授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
四、实验实训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除对理论教学进行改革之外,还须对实验实训教学进行改革。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训,使学生真正掌握电路基本知识、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及安全操作常识、电路参数和元器件的测量,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识读电路图的能力和排查电路故障的能力等。
从实验内容的选取上面来说,除要保留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如“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等实验外更应该加强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增加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和工程应用型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验电路的设计、元器件的识别、选用与测试、通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参数的测量、电路的调试、调试过程中各类问题的解决等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前的实验模式都是由任课教师提前把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信息抄在黑板上,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由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就可以,即使没有完成也不会延长,这样一来下次实验又是新的实验内容,学生对上次的内容还稀里糊涂的,更别说把这次实验弄明白了。即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表面上看学生做的结果都很好,其实学生没有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教师的按部就班和指导书的条条框框。难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求知的欲望。实行改革教学后,实验次数、实验时间都具有弹性。加强实验室的开放,这样一方面方便了学生也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另一方面方便了老师,为老师也提供了教学研究的机会,加强了“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了实训质量。在实训室的建设方面,学院建有《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和《电工考证培训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为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总结
通过对高职《电路》教学改革的探讨,结合《电路》课程的特点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使得在创新教育新形势下的《电路》教学充满挑战。总之,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创新教学中,从教学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创新,结合本校的实际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深化,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义府、吕向阳.加强工程训练培养能力改革电工电子实践体系.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2(4)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和现阶段社会的需求不相协调,模块化教学在当今职业学校中广泛实施,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中职机电专业的电工电子技能模块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对以后教学有所改进。
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相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所谓“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就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我校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了模块技能教学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方法。
一、电工电子技能模块内容
我校2006年进行了技能模块教学的改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机电专业第二学期开始开设技能模块课程,电工电子共9个子模块,机械3个子模块,每学期3个模块,分别为电工基本技能,电子基本技能,电工仪表使用,低压电器与简单控制,plc控制,电子软件绘图技能,配电柜组装与调试,电动机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机电班学生上课时每个班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每个子模块6周,学完进行考核,期末进行综合考核,每学期每位学生学习3个子模块,这样开设,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教师便于开展教学,每位教师上课教授学生20人左右,学生真正能动起手来。学生能学会,教师能教会,都有成就感。这些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基础性较强,且与实践紧密联系,如此安排使学生在理论中获得新知识,在实践中巩固这些知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也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让其在比较中学习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便真正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劳动型人才。
二、技能模块教学的特点
1、突出能力培养
紧紧围绕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设置模块,强调在传授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横向有交叉
打破学科系统编排课程内容,以典型职业活动内容为线索,以课题为中心,将涉及到的各门学科知识编排在一起,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实践性和先进性
模块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将生产实践中普遍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校既能学习到扎实的基本功,又能了解到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学生学到知识、技能及培养起来的职业能力就是当前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从而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企业有用的人才。
4、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
每个班上课同时有3位实训教师在授课,占用3个实训室,每个实训室每节课都在使用,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满足了学生创新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
5、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每位教师上课只负责20个左右的学生,便于开展教学,辅导容易,根据学生水平,布置不同的任务,每位学生都可以学会,学生喜欢上实训课,教师有积极性。
6、强化技能教学
打破多年来重理论、轻技能培养的传统,树立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技能训练教学服务,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新观念。加大技能教学内容比重,对于理论知识强干弱枝,以必需、够用为度,学生在操作技能训练中体验印证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吸收;注重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发挥指导作用。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都做了大幅度调整。
三、技能模块教学的方法
我校教师依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因为每位实训教师每节课所带学生为20人左右,因此教学很容易开展,学生都需单独操作,减少了依赖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任务,难易适中,真正使每位学生都不掉队。
1、引入任务:教师进行讲解,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任务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细节。
2、任务实施:以个人、双人、等形式执行任务,教师在课堂中对每位学生进行指导,总结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知识欠缺点,补充学习。
3、后任务:由分析(学生分析并评价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难点)两部分组成。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给出平时成绩。
四、所取得的效果
总结技能模块式教学的效果,我校对近五届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毕业生素质,技能水平较高。同时表明我校推行的专业技能模块教学模式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及教育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潜能与个性特长的培养。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同时也体现了职业学校办学的特色。
技能模块化教学是职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它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组织实施,而由此引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需要在实践中研究探索。
关键词:中职;《建筑电工》;精品课程;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实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77
0前言
《建筑电工》课程主要培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掌握和运用建筑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建筑电工相关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建筑电工事业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前沿,为从事专业的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专业素质。通过对建筑现场常见电气故障、事故隐患与事故案例的分析和解读,在实训、实习等实践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土木水利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和加工制造类机电相关专业,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通常出现《建筑电工》课程套用机电专业教师和实训设施的情况。由于教师对于建筑施工组织、建筑现场管理、建筑电动设备等了解不深,导致现阶段的《建筑电工》课程授课内容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常用低压电器、照明线路安装、电工仪表使用等,但是对于施工现场的配电、电动建筑机械和手持式电动工具使用、现场危险环境因素与雷电防护及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等就一知半解。
依托就业调查的反馈,目前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建筑电工课程与岗位标准严重脱节,毕业生的安全技术知识和技能通常不能满足《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大纲(试行)》的岗位要求。《建筑电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毕业学生对现场施工专用电动设备设施认知和操作技能的缺失,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也成为了安全施工的不确定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学校从四个方面着手开展《建筑电工》精品课程建设。
1开发教学资源,实现理实一体
北部湾职业技术W校建筑教研组与机电教研组通力合作,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形成教学资源库,有针对性地培养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建筑电工。选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编写的《土木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细节丛书》之一《建筑电工》作为教材。根据教材分章节制定教学计划、制作课件、编制实训任务书,同时整合动画演示、场景视频等内容形成一个高效的教学资源库。统筹制定《建筑电工》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按章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重点与难点,每次实验课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实施步骤设计。在教材选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制定、实训室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等问题上统一思想、分工合作,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调查论证,共同完成任务。采用特种专业培训教材作为课程教材,并以此教材为依据建立教学资源库,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多维度开发《建筑电工》课程教学资源,形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电子课件、教学任务书、模拟动画视频等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式教学法,将《建筑电工》实训课程分为十个工作任务,采用将工作任务与知识点结合的任务式教学法推进实训教学。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动画和视频等讲授知识点、演示操作过程和组织开展实训,让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易解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训法、协作学习、问题解决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通过任务导向、演示观摩、操作练习等教学方法。各授课教师结合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标准要求,结合授课学生的特性,精心设置课程标准、授课计划,通力合作开发《建筑电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形成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友好合作氛围。通过任务导向的教学,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讲训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增强建筑电工教学实效。
2建设实训基地,强化实训组织
近年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施工学生多为依靠机电技术实训中心学习电工知识,实训场景与工作环境相差甚远。依托自治区重点专业建设计划,推动建筑电工实训室的改造,为培养合格的建筑人才奠定基础。通过调查学校及自治区内中职学校《建筑电工》课程实训开展情况,了解现有实训条件与专业需求的差距。联系钦州市住建委培训中心,了解建筑电工操作证培训情况,商讨联合建设建筑电工实训室事宜,进行联合培训考核。
通过调研和咨询,制定建筑电工实训室建设方案,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招投标工作,在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建筑电工实训室。同时积极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结合专业发展情况凝练实训室文化。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情况,以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建筑电工实训室建设,完善实训室管理体系和文化氛围。利用学校争取到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训室建设项目建立建筑电工实训室,与机电学部现有的机电技术实训中心形成互补关系,搭建教学实训的硬件环境。同时加强实训室的管理,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实训室文化,更好地为建筑电工课程教学服务。在此基础上,充分联系本市在建工程项目,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实习,积累建筑电工实践经验。
不断完善《建筑电工》实训教学体系,加强实训教学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利用学校重点建设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契机,建成建筑电工实训室并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逐步建成了接近施工现场设施设备的建筑电工实训室,改善实训环境,设计与实训设施设备相适应的学习任务书。
3建立评价体系,推动教学改革
对于《建筑电工》这样的技能课程,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一个有效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理论水平评价、设备认知评价、操作能力评价、创新应用评价及授课效果评价五大方面。使之能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成绩以及课程的理解和创造性等应用能力做出有效评价。
参考职业教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结合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面向基础知识、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评标价标准、评价表、评价报告等,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实施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并激发教师传道授业的进取心。同时通过调查研究、选派培训、相互促进、形成成果等形式完善《建筑电工》课程组教师的教研机制,为推进《建筑电工》课程改革提供强劲动力,为提高《建筑电工》课程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在反复的改革和强化下,《建筑电工》课程的理论知识不断夯实,学生操作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授课及企业用工满意度均显著提升。
4形成教研机制,助力教师成长
《建筑电工》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推动了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专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教学、教研新常态。本课程的教师队伍年轻、富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我们逐步建设成一个人员稳定、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学科研能力训练与实践,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实训教学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听课、评课、分析、总结、提高的教研体制。
教研组根据“统筹安排,分工合作”的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责任管理C制,将相关内容配给教研组教师并设定完成时限,教研组定期开会检查、分析、总结项目完成进度,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引导电工专业教师与建筑专业教师深入交流、通力合作,形成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相互评课、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的教研制度。同时,教研组对精品课程相关经费制定一个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监督及效率评估办法。以保障项目建设经费规划合理并按建设要求分步、及时足额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2015年以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设定为重点建设专业,投入500万元进行专业实训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将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重点内容,目标是推进“学部-专业-课程”的规范化模式的建设,通过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室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专业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促进教学与教研的相互融合。
《建筑电工》精品课程建设大大促进学校机电学部与艺术学部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教学理念碰撞和实践中形成新的教研成果,两学部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的50%。本课题在学校2014、2015级建筑工程施工和建筑装饰专业推行,直接受益学生800多人。同时通过积极联系钦州市住建委培训中心,建成实训室运用到建筑电工操作证的培训和考核上,每年培训建筑电工600多人次。
通过建设建立起教学资源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传承、修正和完善,并逐步向市内兄弟学校辐射、与自治区内外相关学校交流。《建筑电工》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让更多的教师自如地完成《建筑电工》课程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地完成《建筑电工》课程的学习,为建设祖国的明天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克凤.建筑电工教学方法探讨[J].职业,2006,(S1).
[2]李巧鱼.《建筑电工与电气设备》教学中的逻辑分析[J].科技资讯,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