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必背古诗文

高中必背古诗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必背古诗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必背古诗文

高中必背古诗文范文第1篇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受访者中,18~24岁的占24.2%,25~29岁的占39.3%,30~35岁的占36.5%。男性占51.2%,女性占48.8%。30.0%的人来自北上广深,16.4%的人来自其他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占32.7%,三、四线城市的占16.3%,另有2.5%和1.9%的人来自乡镇和农村。

70. 0%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偶尔能说两句简单的、熟悉的。”来自辽宁本溪的“90后”银行职员齐娇认为,谈话中引用两句诗词很有水平。“虽然能回忆起来的还是小学、中学时学习的古典诗词,但如今越发觉得有意味。”

家住成都的“80后”会计师刘丽娜(化名)则认为,古典诗词应用和现代汉语稍有脱节,“生活中很难经常说古典诗词”。

河北省某重点高中语文老师苗卫国(化名)经常阅读和学习古典诗词,在他看来,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是学生阶段的事,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调查显示,在平时生活中,18.5%的受访青年经常会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61.0%的受访青年偶尔会,17.9%的受访青年很少会,仅2.6%的受访青年表示从不接触古典诗词。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70.0%的受访青年表示仍要培养古典诗词爱好,15.5%的人认为不需要,14.5%的人表示不好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介绍,中国的诗学传统非常悠久,人们发现精美凝练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利于传播,又有利于记忆,很多古典诗词很容易传唱。

59. 8%受访者认为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盛行影响古典诗词普及

“许多词在古文中的意思与现在不同。即便懂了诗词含义,能否运用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齐娇认为,如今语言环境变了,导致古典诗词难以普及,“我们不光使用白话文,还生活在‘量产’网络语言的互联网时代”。

楹喂诺涫词难普及?59.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盛行,49.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应试教育导致。其他原因还有:难以理解,让一些人敬而远之(46.5%),缺乏有效的传播形式(40.3%)以及生活压力大,有效学习古典诗词的时间不足(22.5%)等。

尽管如此,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诗词鉴赏节目还是火了起来。为什么?65.5%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由于古典诗词本身具有民间基础和强大的文学魅力,62.8%的受访青年认为节目借助现代创意包装,使古典诗词本身更接地气,47.7%的受访青年认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找到了合适的载体。

“这是一个正能量节目,有网友评论是众多娱乐节目中的‘一股清流’。”苗卫国说,“通过这样的平台集中回味那些诗词,让我们也能二次学习。”

56. 6%受访青年认为古典诗词中的哲学能够塑造更高人格

“古典诗词是非常有魅力的,它确实符合人们对文学的追求。”在刘丽娜看来,古典诗词很浪漫,“几句诗就是一幅画,能够表达深层的含义。”

“我们讲陶渊明、讲苏轼等,看似在解读一首诗、一阙词,其中所折射出的处世之道更是一种值得细品的思想。”苗卫国认为,人一生都应学习古典诗词,“因为其中有着深远的哲学思想。”

调查中,64.9%的受访青年认为学习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56.6%的受访青年认为古典诗词中的哲学能够塑造更高人格。

刘丽娜认为国家有关方面应该广泛倡导赏鉴古典诗词,“当全民的文化素养提升起来,人们自然会去关注那些经受住漫长时光淘洗的美妙诗句,享受纯文学带来的高雅乐趣”。

“古典诗词教育更应放在小学和初中,这两个阶段学生学习负担相对较轻,学习兴趣更易培养。”苗卫国认为,当下的古典诗词教育甚至可以借助美术、音乐、动漫等载体帮助学生领会其中的意境。

调查显示,76.8%受访青年认为中小学校应该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75.5%受访青年表示整个社会都要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程方平说,古典诗词是一种文学,不只是语句的凝练和修辞的手法,它还体现、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甚至有人说,诗歌比正史还要真实。因此诗词不应当只在课堂上受到重视,还要把它变成一种锻炼语言、传承文化、精炼思想的理想载体。”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程方平表示,诗学的普及是分层次的,既有蒙学层次的感受,更有美学和哲学层次的理解。普及古典诗词,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素养,很多老师只讲诗词字面的意思,不熟悉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其实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品,当代人会教、会学、会体验了,自然能从其中感受到种种乐趣。其次,书法、音乐、绘画等展示方式,都有利于古典诗词的普及。现在有人用河南话讲宋词,用西安话读唐诗,都很有意思。

“要提高传承者的历史责任感,仅能背诵大量唐诗宋词还是低层次的。通过古典诗词去了解、感受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情思,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程方平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韩雪莹 杜园春/文)

评论

学习古诗文,怎一个“读”字了得

近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落下帷幕,上海16岁美少女武亦姝凭借深厚诗词积累和淡定稳健发挥最终夺冠,显示了这位“00后”上海女孩的非凡锐气。

随着一档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一个才女的走红,古诗文被热捧,国人传统文化的基因被激活。不少网友表示要速去读书,诸多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人认为多学古诗词有益提高素养,会要求孩子每天都学。

毫无疑问,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古诗文承载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就必须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读书。

然而,做事最怕三分钟热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忌表里不一的形式主义。近年来流行的经典诵读、国学诵读等,常常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当前,古诗文教育还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从小学到高中,每个阶段必背的古诗文篇目教育部都有规定。学生呢?考什么,背什么,不考的就不在读的范围之内。而且,即使是此类规定好的教学篇目,学生也不怎么好好学,老师也不怎么好好教,原因是高考考古诗文的题目分值很小。

高中必背古诗文范文第2篇

梦想是动力,梦想是克服苦难的法宝。学习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科的难题,这时有许多学生会厌烦,而去其他同学那里抄抄答案完事。实际上,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遇到难题时,我们应先独立思考,然后再看书本,实在不会做时再请教老师,直至把题搞懂。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应该实事求是,才能脚踏实地学习。不会写的作文,背不出的古诗文,当我一想到我的梦想时,努力思考与背诵,困难们就是缴械投降。古人云:“为则易,不为则不易,言必行,行必果。”只要我们发扬这样的精神,学习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梦想是我抵御诱惑的有力盾牌。早晨被窝是诱惑;上课捣蛋鬼是诱惑;中午篮球足球是诱惑;放学后电视,电脑是诱惑;晚上被窝又成了诱惑。我有我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抵御这世界种种诱惑的盾牌。我们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许多人都满足现状,说理想已经实现,则他们是没有理想的。诗曰:“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需寻思如何攀登更高的高峰,正可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梦想是我继续前进的源动力。我能战胜困难——我在进步;我能抵御诱惑——我在进步。过去的我,总爱往下比,说:“比我差的人多着呢!”而现在,我总往上比,说:“比我好的人还多,我要比他们更好!”当然,我也要和自己比,超越自我,树立自己的自信心。我是精致的一环,我不能推卸我应有的责任和神圣的允诺。现在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我,要意识到我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高中必背古诗文范文第3篇

苏秦苦读寒窗而说服六国;秦皇并吞天下而雄视八荒;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邦威加海内、风起云扬;司马迁隐忍而成史家绝唱;唐太宗武功文治而定国安邦……或纵横捭阖、立言开疆;或泽被四方,功延后世……皆名垂青史。而冠军登上领奖台,宇航员胜利归来,科学家的成就,企业家的风采……功成名就、事业有成,令人扬眉吐气。

然而,人生不会总是欢声笑语,事业总要面对成功与败绩。成功,会使人欢欣鼓舞、意气风发;失败,也叫人警醒发愤、砥砺坚毅。曹沫不死三败之辱,竟挟齐桓而讨回失地;楚汉争雄,高祖屡败,终于凭坚忍打败项羽;李时珍三考落第而学医,31年著成《本草纲目》;诺贝尔成为“炸药之父”,是从火光血色中站起;还有爱迪生的两千项发明……失败孕育着成功——而成功有时也需忍辱负重。勾践卧薪尝胆,而复国雪耻;范雎被尿辱厕,竟取秦相;韩信忍辱胯下,终立功名……如此之类。

因此,惊慕成功,须知胜利背后的艰辛;遭逢失败,应见风雨之中的彩虹。挫折与失败,也是宝贵财富,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经历,人也需要在失败中历练,在风雨中成长。

能够直面失败、坚韧不拔者,就可以赢;不能戒骄守成、谦虚谨慎者,则必将输。关羽战功显赫,因刚愎自用而身首异处,有辱声名;李自成不能约束、或骄乱,坐京城不过百日光景;杨秀清自居功高,祸及九族,令人心痛……而鲁仲连高风亮节,排难解纷而不受封;苏武忠节,饮雪吞毡、白发归汉至朝野轰动;郭子仪功高自束而善始善终;常胜自谦而倍受钦敬;爱因斯坦则泰然面对赞颂……此皆高山景行。

成功只能代表着过去,荣誉也只是对付出的一种肯定。我们不能高枕于成功之榻,而飘飘欲仙;也不能沉沦于失败之地,而自暴自弃。如此等等,借丰实的事例论说成败利弊,就较为雄辩有力。不只于此,我(本文第一作者)平时也常凭此进行理性教育,重事实,有故事,讲逻辑以论证析理。并坚信:倘能循循善诱地引领——潜移默化,学生的心智就能得以不断滋养,就可能保证其精神健康成长——在他们感兴趣的、有具体榜样的故事中成长。

由此我们想,倘教师学而不厌,占有大量故事,学生也爱阅读,那么,不但施教化会游刃有余,引证可以信手拈来,学生也可实现自我教育,并能彼此共振、心灵相通。我们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有内涵

物欲横流,网络世界万象纷呈,已令人眼花缭乱,人们也会因此变得浮躁肤浅。有部分教师,为教学忙,为补课辅导办班忙,为生活忙,还要上网,不肯或没有空暇潜心阅读,因而文化底蕴已经感到不足。由于缺少文化内涵,施教化则捉襟见肘,乃至于往往理屈词穷、斯文扫地。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的修养学识代表着教化功力。除了历练,主要靠阅读积累。我虽微不足道,当初曾有生不逢时之慨,却对书籍情有独钟,读来受益匪浅。小说之引人入胜,戏剧之荡气回肠;诗歌悦耳铿锵,政论雄辩而恣肆;散文形散神聚,骈赋严整而音韵洪亮;哲理旨意深邃,耐人回味;传记辞约而精,读而知得失兴替……而“诸子百家”,自是风格各异。

我从小学开始就渴望读书,《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大名著、历代演义、外国小说、戏剧,乃至“阅读与欣赏”、“文章解析”之类,读来如获至宝;初高中的文言文精读过三遍,自学了“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优秀诗文必欲背诵以为快,而对于古诗文的涉猎、精读与背诵,则坚持至今。每逢假期,不读、背、或写点东西,便不踏实。如《古文观止》《三国志》《史记》《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文赋》《文心雕龙》等,也偏爱有加。而如“论点论据大全”之类,则读了多个版本。积累多了点,施教化与写东西也常觉成竹在胸,我——及与人合作发表的论文也将近60篇,这自然得益于阅读、背诵之功。而现在的——尤其是年轻教师,风华正茂而天资颖异,倘能潜心读书,博观约取,必能厚实积淀,丰富内涵,修得教化真功。

二、学生要有书读,能够喜欢阅读

由于时下片面地盯着成绩,还要各种教辅,已使学生不堪重负;现代信息又光怪陆离,也会使之目眩神迷 ……学生已是应接不暇。而在乡村,图书又极缺乏,学生几乎无课外书可读,思想苍白,积累不足,倘不添置及大力激励阅读,仅靠课本有限的几篇文章,而谈什么底蕴,岂非缘木求鱼!阅读志趣更是无从谈起,还指望什么厚积薄发!所以,务要保证学生有书可读,并引领学生渐渐喜欢阅读。

三、管理者应建立鼓励阅读机制

要厚实文化与思想积累,提升品位,就要使师生生成动机阅读而如饥似渴。那么,就当提供各种有益图书,建立鼓励阅读机制。可定期开展读书研讨活动:包括读书论坛、学习心得交流会、读书研讨会等;可定期举办相关知识竞赛及背诵比赛,或评选年度读书人物;还可鼓励教师发表读书心得乃至教育科研论文等,由写知困而促读;还须设立各种奖项以激励。总之,要搭建平台,给予展示机会,让师生都获得一种认同感、成就感。

高中必背古诗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迁移;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她与我们的民族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她以丰富的情感,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优美的韵律为历代人所喜爱和传诵。学习古诗词,让孩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陶冶情操,培养文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具体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地位。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其广度。

如果纯粹从教材的角度而言,古诗词所占的比例较少,我们不妨来读一读这一段话:以《论语》为例,这是一部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她的思想浸润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基因的组成部分。可是,现在的中国人,从小到大,有几个人完整地或者较完整地读过《论语》?即便是出身如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大学生们恐怕也没有几个真正地读过。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里选有《论语》的部分章节,但那比蜻蜓点水还不如,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更可悲的是,一旦中学毕业(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有机会与自己的民族经典相接触了。《论语》如此,遑论其他。民族经典的断裂,造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断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在《光明日报》的社论。

“《论语》如此,遑论其他”这句话道出了如今教材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现实环境中实现对于汉字地位的巩固?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诗词,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迁移学习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所谓迁移学习,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孔子。《论语・述而》中说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还有“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等基本上都是这个意思。在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形成,柏拉图的学员重视几何的学习并非因为几何的实用价值,而是因为几何学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力。在近代,第一次采用了“迁移”这个概念的是英国的学者John Locke。他认为要使一个人有良好的推理能力,一定要让他及早习惯于推理方法,藉以训练他的心智。这些思想,体现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就是积累和运用。

一、同作者的诗篇之间的迁移

古诗词的作者大凡都是那个时代的名人,而了解作者,一则可感知其貌,二则可感知其德,以利于整体感知全诗。我们往往指导学生运用课外书,运用现代技术来寻找作者的踪迹。但是,从迁移学习的角度讲,我们不难看出了解作者的另一种方式,那便是解读作者的不同作品,以此来了解作者。比如学习《诉衷情》时对于作者陆游的解读,他的一生所作的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分别出示小学阶段学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与《诉衷情》进行对比教学,这几首诗都是作者晚年的诗作,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通过这几首诗可见一斑。我们来看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片段】

上课伊始大屏幕出示爱国诗句,学生诵读。然后通过情景导入和初读古诗,学生对于诗人以及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意已经有了粗略的了解的前提下,教师开始带领学生进行研读诗意。

师: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刚才咱们读了那么多遍,你感受到了陆游在词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哪一句话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呢?

生: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师用多媒体出示此诗句。

师:请同学们再闭上眼睛想象这些画面(师读),并说说这些画面的内容、词人的形象。

生自由讨论。

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

生:为自己而流。

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生读)

师:这个泪又是为谁而流?

生:为沦陷区的百姓而流。

师:泪空流,泪白白地流,至死也是空啊!

出示《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生读)

师:9个字道尽了诗人一生心事,一起读。

师:还有其他的诗句吗?

生: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师:(出示“旧貂裘”的典故)读了这个典故,你知道旧貂裘的意思了吗?

生:就是不被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师:“梦”字,这里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同样是“梦”让我想起了诗人另一首古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媒体出示: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诗人一直在做一个统一什么样的梦?

生:诗人一直在做国家统一的梦

生:在做百姓免遭战乱的梦

师:是呀,但是这终究是一个梦啊。

出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一生谁会料到我心在抗战前线,人却在沧州慢慢老去。“谁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作者的无奈和遗憾。

生:还说明了作者被迫的境地,心有余而力不足。

师: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所以说“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带着这种理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

师:想当年的陆游又是怎么的?

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生读

师:(出示“觅封侯”的典故)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特别从哪个词感受到?

生:从“万里”这个词感受到当年陆游的勃勃雄心。

生:我看到当年充满抱负的陆游,特别从“匹马”这个词感受出来。

师: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他为什么要说当年之事呢?

生思考

师提示:当年怎样?现在又是怎样?

生:“当年”二字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无奈

生: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师:回忆起当年的飒爽英姿,作者心里慷慨激昂,如今的现实又让作者深感无奈和惆怅,满腔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情,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带着这些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指名读――齐读

齐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

最后教师出示了陆游一生生平,学生在古典音乐的配乐中完成了对陆游诗歌的完整诵读。

一堂课下来,师者智慧地旁征博引,将爱国诗句进行整合,学生诵读之声环绕耳际,从“泪空流”链接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到《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从“关河梦断何处”链接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铁马冰河入梦来”。通过一首诗词,引出其他相关诗词的学习,丰富了诗词的积累,同时也让学生对作者陆游的一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同题材的诗篇之间的迁移

古诗词中同一题材的诗歌是很多的,如爱国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等等。如《诉衷情》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诗词,教师在一开头就出示相关爱国诗词让学生进行诵读,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随后在精读环节分别引出其他相关诗句的解读,这样一则避免了把文字读死,就字论字的弊端,同时使得对于诗意的解读更立体,也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同理,我们学习送别诗,因诗人的情况不同,情致各异,故送别诗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或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或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在生动的画面中蕴含情怀;或借诗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则兼而有之等。比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送别诗,通过借景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迁移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将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山中送别》,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加以复习整合。除此之外,再根据学生的课外积累丰富送别诗的内涵,在毕业前夕举行送别诗的吟诵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积累古诗词。

三、实现积累到运用的迁移

以上两点,均是让学生由学一首诗迁移到另外诗歌的学习,对于学生积累古诗词是很有裨益的。但是学习古诗词,并不只是为了积累而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