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单选题
1.下面算式中,得数比30小的是(
)。
A. 24+6 B. 9+22 C. 37-8
2.小红有16个苹果,小兰有10个苹果,小红给小兰(
)个苹果,两人的苹果就同样多。
A. 4 B. 6 C. 5 D. 3
3.下列算式中,结果比50大的是(
)。
A. 80-31 B. 37+12 C. 24+29
4.选择合适的问题,把题目补充完整.
操场上踢小足球的有13人,拍皮球的人数比踢小足球的多21人.应选的问题是(
)
A. 拍皮球的有多少人? B. 踢小足球的有多少人?
C. 跳绳的有多少人? D. 拍皮球的比踢小足球的多多少人?
5.下面的算式中结果等于13的是(
)。
A. 36-20 B. 43-21 C. 53-40
二、判断题
6.
(1)
(2)
7.
8.甲数是80,比乙数多26,求两数和列式是80+26.
9.33-4=19
三、填空题
10.完成下面的竖式
11.24+________=54
________-30=19
12.48比26多________;比36多19的数是________;8个9相加,和是________;2个3相乘的积是________。
13.小亮计划三天写100个大字,昨天写了29个,今天写了42个,两天共写了________个,还有________个没写。
14.直接写出得数。
87-7=________
90+10=________
20+5=________
7+9=________
85-5=________
76-6=________
17-8=________
88-8=________
3+70+5=________
78-8+3=________
64-4+9=________
73-3+6=________
四、解答题
15.考眼力:
16.黑兔有47只,比白兔多19只,白兔有多少只?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五、应用题
17.车上原有23人,到站后下车15人,上车21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解答】24+6=30;9+22=31;37-8=29.
故答案为:C。
【分析】笔算加、减法时应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
2.【答案】
D
【解析】【解答】16-10=6(个);
6÷2=3(个).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先求出原来小红比小兰多几个苹果,然后把多的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小红应该给小兰的个数,据此解答.
3.【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83-31=49,比50小;
B:37+12=49,比50小;
C:24+29=53,比50大。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然后与50比较大小即可。
4.【答案】
A
【解析】选一个和拍皮球人数有关的问题.
5.【答案】
C
【解析】
二、判断题
6.【答案】
(1)错误
(2)错误
【解析】【解答】(1)
;(2)
7.【答案】错误
【解析】
8.【答案】
错误
【解析】
9.【答案】
错误
【解析】
三、填空题
10.【答案】
22
【解析】
11.【答案】
30;49
【解析】
12.【答案】
22;55;72;6
【解析】【解答】解:48比26多:48-26=22;比36多19的数是:36+19=55;8个9相加,和是:8×9=72;2个3相乘的积是:2×3=6。
故答案为:22;55;72;6,
【分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用乘法计算。
13.【答案】
71;29
【解析】【解答】29+42=71(个);100-72=29(个)。
故答案为:71;29.
【分析】昨天写的+今天写的=两天共写的;100个大字-两天共写的=没写的。
14.【答案】80;100;25;16;80;70;9;80;78;73;69;76
【解析】
四、解答题
15.【答案】
1,2,3,4,5,6,7,8,9
【解析】
16.【答案】解:47-19=28(只)47+28=75(只)
答:白兔有28只,黑兔和白兔一共有75只。
【解析】【分析】用黑兔只数减去比白兔多的只数即可求出白兔只数;用加法计算两种兔一共有多少只即可。
五、应用题
17.【答案】解:23-15+21=29(人)
一、以聊天的形式“诱说”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人民币》,新课开始前,笔者用课件展示小朋友去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一年级的学生说说“平时都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要用什么来买?要注意什么?”并让学生说出自己购物的感受。在已有的购物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并说说自己拿出的是一些什么样的钱币,学生不知不觉地说“认识1角、2角、5角、1元、2元……”再在练习中提出“怎样付1元钱买一把直尺?”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付1元硬币或纸币”,有的说“付2个5角”,还有的说付“10个1角”,也有说“付5个2角”,等等。这样,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也就很清楚了。又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课本上有很好的教学资源,笔者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数学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以聊天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观看多媒体演示,并引导:“体育老师在干什么呀?”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抛硬币”,“抛硬币来决定场次”……这种聊天的形式,说的都是生活中的事,给学生以亲切感,容易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但要注意的是要适当地给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避免答非所问。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为学习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兴趣色彩,实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生活过程的数学化。。
二、结合生活实际“促说”
在教学商的近似值“进一法”和“去尾法”时,因为这部分教材离学生生活较远,不好理解,笔者就出示了一道应用题:小明家要卖5900斤粮食,如果每条麻袋只能装150斤,装完这些粮食至少要用多少条麻袋?然后请两个学生板演,一学生这样做:5900÷150≈39.3≈39(条);另一学生做的是:5900÷150≈39.3≈40(条)。面对两种不同的结果,笔者放手让学生结合实际自己去想去说。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气氛非常活跃,都觉得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就不肯罢休。在学生得不到统一结论的情况下,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习的“有10人租船过河,每条船坐4人,需要租几条船”的知识,学生恍然大悟,这场争论才算结束了。紧接着,笔者又出示了和刚才相反的例子,与大家一起学习了“去尾法”。通过这样的争论和学习,学生们对这部分教材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后每次遇到这样的题目,他们都能谨慎选择是用“进一法”还是用“去尾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完以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结合生活实际”的环节,再次放手让学生在“说”中得出结论,真正做到由扶到放。这样,学生既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对本节课有了一个总的回顾。
三、以小组为单位“激说”
在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时,学生已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法,这时可以先回忆千以内数的读写法,然后创设这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比千更大的数,如9823003、120058508,像这样的数会读吗?如何读写呢?最后让学生独立探索,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探索,学生基本上能说出“万级的数位”、“亿级的数位”、“万级、亿级的计数单位”,多位数的读写法也就迎刃而解。这就是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效果非常好。
在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中,笔者安排了一些小组合作的内容。在每一次活动中,都特别注意给更多的学生“说”的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如何去“说”。比如,当让学生自己探索“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球时”,笔者在学生活动之前就做了必要的提示:“当一个人摸球的时候,其他的同学可以说一说、猜一猜,然后根据你们组摸出的球的情况,你们再来讨论一下。这个袋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球,最后选一个说得最好的同学作为你们组的代表发言。”这样,避免了课堂上学生发言机会少的问题,扩大了学生“说”的范围,而且每个组的代表发言既可以给全班同学作出好的榜样,也可以看出这个组的学生对于语言表达的评价能力。当然,为了促进更多的学生进步,每一次活动的代表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调换。
四、体验过程“导说”
一、提供内容——培养数学思考的载体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只有教师能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内容,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堂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下面哪一张是小花拿着的?
[(1)
(2)
(3)]
在练习中,我不急于让学生用卡片对着镜子直接演示(动手操作),而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镜面对称知识去想象、去思考(空间想象),当学生出现答案不统一时,再进行演示。这样的练习安排,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因为通过提供形象性的思维材料,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操作中学习知识,在独立的思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有效追问——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同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充裕,尽可能让他们得到充分发挥个人见解的机会。
由于受到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教学《十几减九》时,一些学生看到算式就马上脱口而出: 11-9=2、12-9=3、13-9=4……但是教师千万不能被学生这种看似热闹的表现给骗了:以为学生都会了。其实教师应该了解到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即使那些学生能脱口而出,但是由于受到理解水平的限制,对算理的掌握程度也会参差不齐。因为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当被问到:“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他们就会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九的相关知识。而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算理的学生则可以引导:“小朋友们,虽然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但是我们也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搭建平台——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但是如果学生没有通过独立思考找到相应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数学知识就会失去作用。因此教师不应该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基本方法。
根据数学家波利亚的理论,学生解题时,教师一般可以这样提问: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两者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但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起始阶段,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学时,离不开具体的图形来作为辅助手段。
关键词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关键词:数学教学 实效性
一、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小学生年纪小,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要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首先要让他们喜欢教师。为了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我会和学生做朋友、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考完试,我会向学生颁发小奖品;在节日里,我会送给学生写满祝福的气球。爱繁衍爱,在我的影响下,学生学会了爱的传递。比如,一名腿脚有残疾的学生很自卑,其他的学生自发组成帮扶小组轮流对他搀扶、照顾,帮助他慢慢地走出阴影,和大家融为一体。我在班里设立了道德银行,每个学生都有成长账户。学生的好习惯、好品行、好思想都存入道德银行,期末进行总结和表彰,让他们懂得道德是教育的中心思想。从此,班里涌现出一批学习之星、文明之星。我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我在班内建立了安全网络,设立安全组长,层层管理,还率先实行学生课间轮流值班制,班内从未出过安全事故。我学习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精彩。每当我走进课堂,学生都很开心,学习数学的劲头十足。
二、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关系
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制造活泼,我让学生互动起来,课堂上无拘无束,学生展示的是真实的个性,我一再跟学生说,课堂上可以各抒己见,允许存在不同意见。所以,每次上课,我的课堂与众不同:学生都会积极回答问题,有不同看法会互相讨论。针对学生的发言,先由其他学生评判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最后,由我来总结得出结论。在我的课上,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拓展。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联系实际生活给学生举例子。我把学生的文具盒和铅笔,按照不同的小组集中起来,让他们按照颜色、长短、体积、新旧的程度分类,通过动手实践,看看每组是怎样分类的,是否正确,说出理由。这样,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加深知识印象,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知行合一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生活和学习任何时候都要“唇齿相依、如影随形”,这样才能够桴鼓相应,效果良好。小学二年级数学学到“统计”之后就迎来了学生的节日“六一”。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经历来举例子,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教师:“过几天就是六一,节日到了,我们要举行联欢会,我们要买些水果表示庆祝,可选的水果很多,五颜六色,味道不同,可是我们的条件有限,只能买其中的两种,那么买什么最好呢?我们下面采取以下方法决定买什么水果。大家通过举手来选定买什么,老师说一种水果,喜欢的同学就举手,我们做一个记录,然后一一列出来比较。大家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票数少的我们就放弃,选择投票最多的前两个。同学们也可以大胆地发表意见,说出自己喜欢的水果。”提出问题后,大家意见不一,喜欢的水果不一致,但是我们的班费不允许,如何解决?(议论纷纷)。班长站起来(实际早就安排好,如果没有学生提出,班长就引领大家思考)说:“老师,我们不是刚刚学过统计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马上联想到了所学,用统计的方法,找出喜欢的最多的前两种水果,是哪两种就买哪两种。一位喜欢并且擅长图画的学生在黑板上画了十来种水果,大家按照前后顺序走上讲台,用粉笔在自己喜欢的水果上打钩,问题马上就得到了解决。归纳总结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学了知识,要善于运用,才能够加深印象,才能够学为所用,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像买水果这样的问题,学会了统计,收集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研读问题,体会统计的科学性、必要性,主动地探索,认真地合作,审慎地交流,激发兴趣,产生灵感,就能够化难为易,经久成习,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四、引导学生“说”――培养自主学习的逻辑性
“说”是重要的表达思想和交流的手段,这样才能够与人沟通、通过别人达到矫正自己的目的。数学教学中的“说”数学,就是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暴露思维过程和拓展思路的过程,也是让别人取长补短的过程。引领学生有序地“说”,万物皆有其规律,规律就是有序。有序的价值在于有条不紊,要求学生有序地“说”就是要求学生在表述自己想法、做法时前后有序,这样能够捋顺问题的前后关系。引领学生准确地“说”,习惯能够主宰人的一生,养成准确的习惯,就是一个最好的成长,养成学习的良性习惯,这种习惯甚至会维持学生的一生。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比较差,学习态度不明确,但是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高兴学,让她改正错误她也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说懂的,可是每一次成绩很糟,我于是通过让她“说”数学帮助她改正了过来,后来,她的成绩慢慢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