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产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
《规划》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0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规划》确定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三是做活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四是创新融合机制,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规划》结合主要任务,依托自然和区位优势、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对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重点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四项重大工程。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方法应该是因地制宜,不搞遍地开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确实以部分区域或中心镇为重点,着力做好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和综合配套三方面工作,同时辅之以农民身份的转变。为此,就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
规划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总纲,是引领区域未来发展的蓝图。城乡一体化最大的工作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强调在土地招拍挂等工作中均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基本原则,通过规划去确定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当前阶段,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区”战略部署,市委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区委提出“北跃在呼兰”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科学谋划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十分必要。
一是城乡一体,形成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包括城乡发展人口规划、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新老城区和小城镇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在编制工作中加以落实。
二是着重做好生产力布局和区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贯彻“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和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老城区、新城区、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的人口规模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克服过去城乡规划建设上存在的误区,努力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衔接。
三是规划一定要长远合理,并且具有法律约束力。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并加强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制定后就纳入法制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划推进;改革和调整不利于规划管理的种种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城乡粗放型发展和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和保障
产业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支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强大产业支撑,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一是要按照规划来推动产业发展,避免盲目性。
二是要高度重视并且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安置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是要注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四是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尤其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必须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工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苗木花卉、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逐步延伸为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卓有成效的手段,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逐步提高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
三、以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工作重点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从我区的实践出发,当前要做好以下五点:
一是要改革户籍制度。二元结构的体制政策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根本,这些障碍不消除,城乡一体化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以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就业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卫生管理体制等为切入点,取消城乡户籍差别,鼓励农民进城。公安、社保、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应为农民进城就业、居住、子女就学等提供无差别待遇。逐步破除二元分割体制的坚冰,使城乡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近郊山地乡村;产业发展;自然;村落;调研;新圩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forward quickly current, suburban mountainous village plan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ufficient research,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ndustry and village relations, adhere to punish first, managing principles, implement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farmer self-determination development of self-help, to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in all directio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farmer progress, formulate reasonable solution.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burban mountainous village; industry development; natural; investigation; Xinwei village;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前言
随着全国各地不断掀起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国的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个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成功的案例,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担心的现象。面对大量后续跟进的新农村规划,针对众多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不同生活水平的村庄,我们亟需总结前期新农村规划的得与失,提炼出正确有效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以指导今后更大量的村庄规划。本文就以柳州市新圩村规划为例,对新农村规划的问题进行剖析。
1、基本概况
新圩村位于柳州市西郊的柳江边,距离市区仅11公里,下辖4个自然屯,本次规划编制的对象是其中的新圩屯和水磨屯。两屯属典型的山地乡村,临江临路,蜿蜒的新圩河自两屯之间汇入柳江,河上有新圩瀑布和滚水坝等特色景点,周边空气清新,自然景观良好。但村庄耕地稀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受历史、用地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村集体产业项目少,两屯村民就业方式以务农为主,主导产业是初级农产品种植。村庄建设陷入停滞状态,道路交通不畅,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缺项多,居住环境闭塞、单调。
2、研究方法与规划思路
2.1充分调研与公众参与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鼓励公众参与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关乎规划的成败。调研的主要工作包括现场踏勘、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干部访谈等。其中,问卷调查除了拟一份调查表给村委做全村概况分析外,每一户村民都应发放一份农户调查表,对调动农户的积极性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附图01)
2.2发展定位
新圩村为近郊型山地乡村,耕地匮乏,但拥有不错的交通区位和景观资源优势,所以,其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应以生态型服务产业为优先考虑类型;其次,作为位于城市上风上水方向的山地乡村,其景观资源具有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重价值,宜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因此,规划将其定位为:
以柳州市为市场需求导向,以柳南区沿江观光走廊为平台,依据自身的环境和区位优势,集特色农业、自然山水景观和中国传统乡村风貌于一体的近郊型新农村。
2.3产业发展
(1)产业群(产业链)规划
根据村庄发展定位,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提出新的目标,建立并完善产业群:
①现代农业(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的有机农业、以苗圃、鲜花生产为主的观光农业)
②服务业(满足生产、生活及旅游发展需要)
(2)产业发展模式
借鉴国内外“农工商经济联合体”和“村企互动”的先进模式,将成熟的企业拉进来参与农业的市场营销,一方面可以规避农民的市场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和农民经营管理素质有限的弊端。
(3)产业发展的市场依托
新圩村的观光农业定位于柳州市的周末旅游,基本上是一日游、二日游等。随着“百里柳江”景观带和柳南区沿江观光走廊的规划建设,从宏观上将对新圩村休闲观光产业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新圩村的休闲产业应积极融入大柳州的观光旅游市场,结合“百里柳江”的成长过程不断升级新农村旅游产业,创造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2.4空间规划
传统乡村依托山地形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空间形态,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本次规划不提倡盲目的大拆大建,而是在保障功能格局与景观价值的前提下,借鉴精明增长理论,合理地进行村庄空间规划。(附图02)
(1)规划布局结构
在现有村落布局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依托新圩河与规划村庄主路形成的发展主轴,结合村域道路系统路网形成“一轴、一心、两片、三区”的布局结构。其中,
“一轴”是沿新圩河与规划村庄主路形成的发展主轴,是构成两屯空间的主骨架。在这根轴线上联系了村屯主要的公共活动中心及产业发展区片;“一心”是规划的公共活动中心,位于发展主轴的东侧,集合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两片”即新圩和水磨两个生活区片; “三区”则是沿发展主轴依次排列的三个产业发展区片,它们分别是大型农家乐集中发展区、特色农业观光区以及沿江自然生态游览区。
(2)产业布局
大型农家乐集中发展区位于现状村屯主入口附近,新圩水坝至新圩桥之间的沿河两岸区域。该区交通基础好,拥有良好的景观条件,现状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家乐发展基础,比较适合下一步的集中做大。(附图03)
特色农业观光区位于新圩桥以东沿新圩河两岸的区域内,是集农业生产、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民俗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区。规划拟对该区域内的现有农田进行整合升级,引入高科技瓜果蔬菜品种及花卉种植,通过丰富的组合和设施的完善,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游览。同时在该区内新圩河的南岸规划建设一个结合水车景观的大型水磨,在营造该村标志性景观的同时,也是本次规划的一个点题之作。
沿江自然生态游览区处于发展主轴的尽端,新圩河口两侧柳江沿岸地区。这里江面开阔,山青水秀,自然景观条件优越,规划拟开发为中高层次的旅游服务发展区。
(3)居住环境与村貌控制
保留现有的两屯居住格局不变,采用填充式的建设,强化居民点建设的集中引导策略。同时完善居住组团内部的道路、停车、绿化等设施,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
规划将新圩村的整体风貌定位为具有桂北地域特色的山地乡村风貌。所有新建住宅都要按照规划建议的建筑形式进行建设;现状民居也都应统一进行外形改造。建筑形式主要以提供的图集为参考;材料基本上以传统材料,鼓励使用本地材料;体量小巧,色彩淡雅;立面形式统一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附图04)
2.5公共产品
2.5.1公共服务设施
近期项目安排:文化活动中心及其休闲广场一处、戏台一个、篮球场一个、公厕两座、垃圾收集点一处以及度假村一座。
中、远期阶段性安排:其他计划建设的各类项目,如沿江观光休闲设施、大型农家乐、小卖部等,这些设施是充实农村基层建设,完善农村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利益机制。
2.5.2市政基础设施
修整现状的乡村公路,使其全路段宽度都达到6~8米。在新圩桥南侧引一条主干道通往柳江边,与原有公路一起形成主干路网;并完善次村道和支路,最终形成“主村道(6米,两侧各预留2米人行道)——次村道(4米)——支路与入户道路(2.5米)”的等级系统。
规划根据新圩临近市区的优势,依托城市管网条件,完善村庄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
3、主要经验
总的来看,此次新圩村新农村规划无论是从政府引导、村民参与还是建设成果来看,都算是比较成功的,新圩村的产业开发和村容村貌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对比同期其它新农村的规划工作,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主要经验。(附图05)
(1)发展与保护相结合
近郊农村不仅是农民的栖身之地,也是区域城市发展的生态承载。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育生态是农村发展所肩负的一个重要职责;而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建设和经济建设,它还是一场精神文化建设,这种建设在塑造崭新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必须将乡村的地域文化传承下去。规划在如何保护与利用村屯环境资源的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村庄周边的所有山体、水域等自然环境都没有遭到破坏,村庄居民点也没有进行无端的大拆大建,土地肌理和人文环境得以有序传承。
(2)产业发展与村庄改造相结合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和经济基础。由于资源条件和产业定位的不同,有的农村其产业发展与村落关系不大。但作为近郊山地乡村,耕地缺乏的新圩村要想改变困境,必须把产业发展跟资源条件与村庄改造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统一发展。开始,农民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关系,在规划主路的选线上与方案组产生了较大的分歧。经过艰苦的博弈,规划坚持放弃原水磨屯僻塞的入屯主路,改由新圩桥南侧的开敞空间引一条主干道通往柳江边,从而打开了村屯建设的格局,产业发展和村庄改造实现了双赢,实际操作效果令城区政府及村民均十分满意。
(3)贯彻农民自决、发展自助的指导思想
农民尤其是近郊农民有着改变生产方式、推进村庄建设的强烈愿望,在新圩村的规划工作中,农民的自决虽然也给方案组带来很多额外的麻烦,但更多的是前进的动力。近期建设的每一户新宅基地与户型选择均是由设计人员与农民共同勘察、选定的,并以编号的形式在总平面上标示明确。哪怕是千奇百怪的朝向要求我们也尽量协调满足。使得方案既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和权利,又克服了农民自身的惰性、调动其积极性,形成了真正的新农村建设。
4、结语
我国乡村天地广阔,形态各异,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挖掘特色,区别对待。近郊山地乡村往往存在着生态保育和景观利用的双重价值取向,村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是其一大个性特点。具体工作中只要经过充分调研,细致研究,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产业发展与村庄改造相结合的原则,贯彻农民自决、发展自助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采用经济合理的建设模式,就能够创造出不错的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年03期
[2]陈昭玖 周波 唐卫东 苏昌平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2期
城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城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城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城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城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城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城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城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城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城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发展,以城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