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柴静雾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初步统计,截至昨日20时13分,优酷网点播401万次,9088条评论;腾讯视频网站2620万,32760条评论;乐视网站305万。新浪微博这一话题截至昨日21时25分,阅读数6616.2万,精准讨论16.5万。
调查的念头
源于未出生已患肿瘤的女儿
追溯上一次柴静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是在美国生下了一个女儿。美国产女事件还一度引发轩然大波。而在昨日的视频中,柴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19年初,柴静被爆与摄影师赵嘉结婚。同年10月底,据《南都娱乐周刊》报道,柴静在美国生下了一个女儿。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柴静透露当时未出生的孩子被检查出患有良性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所以她从央视离职并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打算陪伴照顾女儿。但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
拍摄《穹顶之下》的想法便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照顾她(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穹顶之下》全片长103分钟,柴静拿出她两年前出书所得的稿费,总共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用于该纪录片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她亲自走访中国、美国、英国多个污染现场,如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等寻找雾霾根源,还拜访了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并实地拍摄他们的治污经验。
事实上,柴静过去在央视也曾制作过污染治理报道,还曾获选了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但柴静称,相比于《穹顶之下》,这些污染报道“就事论事,停留在监督某些排污企业和地方政府GDP冲动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种‘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简单思维方式上”,《穹顶之下》则是对过去问题的再回访,这一次回访使柴静意识到,“环保与经济发展并无冲突。大气污染并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场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调查的初衷
这本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起初,柴静的调查只是想解开自己的疑惑。柴静说:“我调取了十年来华北上空的卫星图片,可以看到空气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么没意识到?我找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组长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给我2019某个月的PM2.5数据曲线,相当于今天的严重污染,首都机场也关闭了,只是当天新闻报道是雾。可见今年1月,当时整个社会对空气污染缺乏认识。”
她在今年1月纪录片首发的公开演讲中说,“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没有想到要公开。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她认为“作为一个媒体人,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尽量说明白。”
柴静花了一年的时间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柴静说:“我想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她背负空气采样仪采样送检;她用数据视觉化展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与专家合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报告,估计的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35万至50万人,处理得通俗、形象、警醒;她经历了无人机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录污染情况的尴尬;为考察同样恶名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现象,她在直升机上俯瞰这座车轮上的城市摊大饼式的道路模式和对汽车的高度依赖,在公路边直击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官员向没给重型柴油车加装空气颗粒物过滤器的司机开出罚单;她还把官员和业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众视野之中:一艘海轮排放的PM2.5几乎等于50万辆货车。
在《穹顶之下》中,柴静指出,中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在该纪录片中柴静还尝试揭示这些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公布的目的
为了自己的爱惜而行动起来
面对这些问题,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公众不能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更不能不当回事,听之任之。从对英美的污染治理经验的调查中,她认为“我们怎么办”还是有路可寻的。她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希望空气清新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强烈的社会共识,而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这也是她的信心来源。
看到家门口有一片工地裸露,柴静试着与施工者交涉,结果扬尘的土堆得到覆盖;楼下的餐馆没有加装油烟处理装置,她打了举报电话12369,餐馆老板果然装上了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加油站的加油枪汽油挥发严重,她又向环保部门举报,加油站答应马上修好防挥发装置。她的体会是,如果不打,12369就只是一个数字。她建议网友:表达你的不满、维护你的权益。
关键词:后现代;媒介与受众;世界秩序;时间与空间
每一种工具都是一件武器,假如你使用适当。用这句话评价纪录片《穹顶之下》再恰当不过。然而既然是一件武器那么她必定有针对的敌人,那么也必然会有与敌人共属一个时空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保护圈,这种情况下这件武器一旦投入使用,必然会带来交换与死亡。
一、《穹顶之下》映射的世界秩序
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是记者柴静关于雾霾的一个主题式演讲,演讲人柴静从个人情感体验出发,声色并茂的为我们呈现了当下中国的气象全景图,讲解中援引了各种权威数据作为辅助材料。笔者对该纪录片进行了多次观看研究,发现其援引的数据国内部分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等权威专家教授提供;国外数据以美国国家环保部EPA、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英国资源与环境变化大臣ED DAVEY、英国国家实验室首席物理学家、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科学教授等为主。发展中国家只有在讲解同中国一样正饱受雾霾之害的国家提及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国家以外对于援引数据方面无一处引用。诚然,发展中国家对于大气空气质量的检测不可能一片空白,也有形成自成体系的数据材料与调查报告,可是在纪录片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并加以佐证时很少成为可以引用的知识材料。
其实从这个事实中不难看出一种新的规则的逻辑和结构,即全球化的世界秩序。《现代性读本》一书中齐格蒙特・鲍曼在《对秩序的追求》一文中也提到在现代性为自己设定的并且使得现代性成为现代性的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建立秩序的任务作为不可能之最,作为必然之最凸显出来。可见,现代性本身就与秩序有着某种天然联系。如果我们将后现代视为一个时段,在这个时段中世界的、人类环境的、人类自身的以及这三者间关联的秩序得到反思,假如他终止了亦或风光不再了,那么,他就是一个思想问题、关怀问题和一个认识到自身,意识到一种有意实践并唯恐留下缝隙的实践问题。
福柯的观念尤其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提出的观念也值得注意,在这里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其中成了一个核心主题。但是福柯却突破了权力最终位于国家内部的概念,向我们发誓说要“对权力进行一种向上的分析即从它的细小的机制开始,每个细小的机制都有其自身的历史、自身的轨迹、自身的技巧和策略,然后去发现这些权力机制如何已经被并继续被更加普遍的机制和全球支配的形式所发明、殖民化、利用、纠缠、改变、取代延伸等等。”
第三世界国家关于空气质量检测数据却不被同样属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所谓发达国家的数据却被奉为权威产生宣传效应。如果用福柯的全景敞视理论来看《穹顶之下》帝国秩序似乎也能说得通。第三世界国家如伊朗、阿富汗等国其实处于环形边缘,只有被观看的权力作为发达国家的监视者在这种秩序下拥有了理所应当的监视权,发展中国家处于暗室之中像是被分配好的机器,监视者将会产生大量污染的工厂企业转移到被监视者的暗室之中,被监视者处于遮蔽状态当中,所以柴静在纪录片中谈到中国的雾霾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主要从我国燃煤燃油量所占百分比出发,得出我国存在大量过剩的钢铁厂、依靠第一产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主要原因,柴静的相当一部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暂且不去评价,但是她却忽略了发达国家作为权力秩序的主导者将污染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实,发展中国家为了就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接受秩序主导者的这种安排,而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却是处于被遮蔽中的主体无法预测到的结果。
二、《穹顶之下》之媒介与受众现代性解读
纪录片《穹顶之下》作为网络社会崛起的产物,必然与网络信息时代的各种属性密不可分,媒介和受众便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大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传输速度,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再受到地域、空间的限制,我们随时随地能够得到新媒介带来的各种信息。媒体变得更加多元,由于媒体的多样性,以及有可能规定特殊观众群,我们可以说在新媒体系统里,信息即媒介。亦即信息的特性会塑造媒介的特质。拿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为例,如果提供大众雾霾的实际情况与数据算是信息,那么这个纪录片会特别制作符合这些期待受众的仪式和语言,比如柴静个人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诗性语言、对于雾霾的化学元素生成过程的视频动画展示、包括灯光处理、背景墙的设置、影像生成和播送的技术与设计等等。运用麦克卢汉式的语言,我们可以说,依靠媒介而运作的信息正在为不同的信息塑造不同的媒介。
《穹顶之下》在柴静及其制作团队的策划下一经便在网络上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传播效果。我们熟知的各大社交网络如微信朋友圈、新浪腾讯微博热点以及各大搜索引擎下的高点击量无不折射出网络社会下快速、高效、虚拟的互动方式。互联网所中介的沟通是相当新的社会现象,学术研究还没有机会针对其社会意义作出确切的结论。霍华德・里恩戈德在他的先驱著作《虚拟社群》里定下了这场辩论的基调,强烈主张会有一种新型的社群产生,以共享的价值和利益为中心,将人群聚集在线上。认为线上建立的社群可以成为虚拟社群的成员,发展成为实际的会面、友善的宴会,以及实质的支持。这个观点现在已经被证实,《穹顶之下》纪录片的广泛传播并得到相当受众的认可与支持,他们形成环境保护者社群,在大众所在居住区及住宅区进行免费科普活动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这种多媒体信息在同一个系统里传播,即使该系统是互动式与选择性的,这也导致了所有信息整合在一种共同认知模式里。从同一媒介上获取视听新闻、教育信息以及娱乐节目,即使来源不同,也形同在大众电视已经开始进行的内容混淆方向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从媒介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沟通模式倾向于相互借用符码:互动式教育程式看起来就像是电子游戏;新闻播报看起来像是视听秀;体育运动的设计是为了给远方的观众观赏,因此它们的信息和动作片越来越难以区分。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同一个沟通模式下各种信息的选取由于很容易彼此切换,因而减少了各种不同认知与感受涉入来源之间的心灵距离。由于信息保留了作为信息的独特性,当它们在象征沟通过程中混杂在一起时,信息便在此过程中混淆了自身的符码,不同的意义随机混合,从而创造出多面向的语意脉络。
三、《穹顶之下》时间与空间的消解
柴静在对中国2014年全年雾霾天气图片展示中用到了后现代所提到的粘贴技术,将365天的天空气象图并置到一个完整的图像下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呈现给受众整整一年的气象全景。在对中国各省市、以及全球环境大气污染分布区域展示时她用到美国NASA给出的远程卫星云图,世界各国的环境情况在这张卫星云图里一览无余。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是时间和空间的呈现似乎消解了时间、空间本身。时间空间本身变得没有意义,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运用后现代的拼贴粘连技术,消解时间以及空间的落差以单位1为单位呈现,并且可以复制出来永久呈现。
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言说方式来说,流动的空间借由混乱中的相继次序使事件同时并存,从而消解了时间,因此将社会设定为永恒的瞬间。地方的多重空间,如散落的、片断的、断裂的、展现了多样的时间性,横跨最原始的自然节奏,到最严格的时钟时间保证选择性的功能与个人超越了时间,而低下的活动与臣属的人群则忍受着随时间逝去的生命。虽然正在浮现的新社会结构逻辑,目标在于毫不留情的取代那种有秩序之事件序列的时间,但在一个全球互相依赖的系统里,大部分社会还是位于新宇宙的边缘:无时间性在一个受时间约束的海岸环绕的海洋中航行,还可以听到岸上传来被时间束缚的生物的悲叹。这种无时间性的逻辑的展现在社会里并未曾遭遇抵抗。正如各个地方与地域性企图重新控制镶嵌在流动空间中的社会利益,有时间意识的社会行动者也试图控制无时间性的非历史性支配。正因为我们的社会理解了整个环境的物质互动,科学与技术才赋予我们预见一种新时间性的潜力,这种时间性也被安置在永恒的框架里。
我们的受众对于这种对空间、时间的消解的呈现显然是欣然接受的,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认为这样的一种呈现可以将我们所看重的生命时间也定格为永恒。这是《穹顶之下》中我所看到的时间与空间的一种后现代归置。
四、《穹顶之下》之情感投入与体验
纪录片《穹顶之下》中柴静的一个对小女孩的采访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记者问女孩是否见过蓝天白云,小女孩的回答让人咂舌。个人认为柴静没有理由对回答者进行诱导,当然,不可避免这个镜头必然会有后期的剪辑和制作,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一个隐性的思维引导。对于孩子是否真的没有见过蓝天白云的答案在没有调查之前,可能无法得到一个完全肯定的结论。但是北京以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实景图,民众的普遍反映以及各项数据指示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雾霾现象的客观存在。
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像一颗炸弹投入互联网,激起了公众对坏境保护的空前重视,这是一部好作品,把雾霾的根源说得很清楚,大部分治理措施也提得很好。但是关于雾霾和肺癌的关系这个部分,是可能给大众造成误导的,必须加以解释和澄清。
从表象上看,癌症特别是肺癌发病率的上升,与雾霾有一定关系,但是这个“关系”还缺乏科学支撑。雾霾里的一些物质具有致癌性,但有致癌性并不一定就能导致癌症,这需要长时间的科学论证。
柴静说中国过去十年肺癌发病率上升300%以上,这是事实,但是主要原因未必是空气污染。下面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全球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前十个国家是哪些?2011年英国的数据,依次是丹麦(癌症发病率每十万人325人),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法国,美国,挪威,加拿大,捷克。这些国家大部分以地广人稀空气好著名。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几?50名之外,只有每十万人211人。
再来看,《2012年中国肿瘤年报》所的中国癌症发病率前十名――
第一名:青海;第二名:宁夏;第三名:甘肃;第四名:江苏;第五名:上海;第六名:浙江。
污染最严重的河北排第几?第17名。北京排第几?第23名;天津第22名。全中国只有30个省市自治区,北京排名接近于倒数,是我国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如果这些数据是全面而真实的,那这个排名是不是让人很吃惊?
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什么?肺癌。全世界都是这样,癌症总体发病率高的国家,肺癌发病率往往也高,呈现正比例关系,不是中国独一家。
有很多媒体说中国肺癌或癌症发病率世界第一,这都是错误的。中国只是发病数量世界第一,因为我们人口数量最多嘛。发病率排名前十的国家人口加起来也不到中国人口的一半。但是为了宣传污染的危险,很多媒体故意混淆了发病率和发病数量的区别,这是不对的。
寿命长,癌症多发
要理解这些数据,就首先要搞清楚,癌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病?
癌症,就是恶性肿瘤。就是身体里面的细胞不受控制地增长,成为肿瘤,破坏了正常的人体组织。肿瘤增长到一定程度,人体组织就不能正常工作,人就死亡了。
和癌症发病率相关性最高的,不是吸烟或空气污染,而是年龄。人年龄越大癌症发病率越高。空气质量越好的发达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因为一般来说那里人均寿命都会更长一些。所以,中国建国以后,癌症发病率每年都在上升。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人均寿命在不断提高。在中国,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就是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这些地区,这些地方的癌症发病率也位居中国前列,肺癌发病率也比污染更严重的京津冀地区要高。
癌症这种病的核心,是人体组织自我修复的DNA信号发生错误导致的,并非免疫体系受到损害的结果。这是它目前无法被治愈的核心原因。千百万年来,我们人类的器官组织,从小孩长到大人,都要不断的增长,而且总是难免会受到各种损伤损害,如果不能重新生长部分组织出来,就很难长时间地生存。比如皮肤被刀割破了,过一段时间会自己长好,就是这种恢复机制。但是这种信号有时候会出现错误,不该长新东西的地方,长出来了新东西,这就是肿瘤。良性的肿瘤就是长到一定程度自己就不长了;恶性的肿瘤就是会不停地生长。
所以,癌症的本质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为了成长和延长寿命而制造的一种“均衡”。一方面,要保证受到损害的机体组织能够重新生长,就好像一栋房子修修补补能够继续使用一样;另一方面,这种修补机制又不能失控。这就是一个权衡利弊的问题,修补机制失灵了,随便割破个血管人就死了;修补机制太强大,就会长出一些不该长出来的东西。
癌症来自于人体组织自我修复的DNA信号,所以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不能杀死癌细胞的。因为癌细胞不是外来的病毒,而是身体自己长出来的,在我们的免疫系统看来,它们跟人体的正常细胞是没有区别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癌症甚至跟免疫系统的强弱关系都不大。
总之,发生癌症的这个修补机制,我们的身体必须保留,这是几百万年自然进化的选择。既然保留了,它就会有失控的可能性。如果这种失控的概率是每年百万分之一,那么一个人只活40岁,他得癌症的几率就是百万分之四十;如果一个人活80岁,他得癌症的几率就是百万分之八十,甚至更高。
如何远离癌症
可见,空气污染、雾霾跟肺癌发病率是有关联的,但是关联程度远远比不上年龄和吸烟,而且这种关联机制现在医学上不能证实。我说的意思,不是说不要治理雾霾,而是告诉大家:不要恐慌,吓得不敢出门了,干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如果想让亲人或者自己不得癌症,那么做到以下几点,能够把你的癌症发病率降低很多:
第一,年龄是决定因素,这个谁也不想少活十年八年的,为了不得癌症去自杀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就不要去管它了,听天由命吧;
第二,抽烟是仅次于年龄的,跟癌症尤其是肺癌发病率直接相关的东西。一个不抽烟的人,生活在北京河北,癌症发病率一定大大低于生活在挪威新西兰的抽烟的人;
第三,避免肥胖,加强锻炼。雾霾太严重的时候确实不适合出门,但是如果有一点雾霾就在房子里呆着不出去,在家养膘,癌症发病率反而会大幅度上升。应该是选择一个合适“度”来选择是否外出锻炼,轻度的雾霾对身体的损害可能少于缺乏锻炼对身体的损害。还有就是房子里面的PM2.5只会比室外轻微一点点,不是说呆在室内就没有PM2.5伤害了,就算用空气净化器效果也有限,因为PM2.5的直径很小,可以轻松穿过门和窗户的缝隙进入室内。
第四,健康饮食。少吃烧烤、腌制、辛辣的对胃肠道刺激很厉害的食物。青海甘肃地区的癌症发病率证明了它们可能是仅次于抽烟和肥胖的致癌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爱吃辣椒、腊肉的四川湖南等省市直肠癌胃癌发病率也很高,总体的癌症发病率高于北京河北地区。
1.课前准备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取
在“电子书包”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要求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教材知识、学科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有思想品德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还要兼顾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被“电子书包”环境所接受,要能发挥“电子书包”的技术辅助优势。因此,需要教师在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取。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可探究性,能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需求。(2)要有思考的空间与深度,不能过于简单、直接。2. 课堂教学策略――开展有效的数字化指导、评价与反馈
“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展现技术的课堂,而是展现技术如何服务于学生的课堂,是要利用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疑惑的课堂。因此,作为教师要利用电子书包功能引导学生搭建学习框架,指导学生学习方向与及时反馈学生答疑。下面以一节《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复习课例呈现电子书包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合。
教学环节一:时政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播放视频柴静《穹顶之下》节选:思考问题,引入复习主题: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学生】观看视频柴静《穹顶之下》节选思考分析,举例说明,加深理解
【本环节电子书包运用策略说明】通过电子书包,让视频触动学生的情感,感知我们身边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严峻。
教学环节二:小组活动、建构知识结构图
【教师】知识点再现。
(1)提问:生态文明建设让你联想到课本的哪些知识?
(2)填写表格,引导学生对所联想到的知识进行细化并整合
【学生】利用笔记本电脑接受教师发送来的带有空白的知识结构图,并且每名学生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参照问题,完成思维导图的建构。
【本环节电子书包运用策略说明】通过利用电子书包的功能,辅助学生克服教学重难点。同时,相互补充与质疑,可以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三:分析研学问题、升华提高
【教师】出示研讨课题(研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新的案例。
【学生】通过电子书包的上网功能在网页上寻找2014―2015年我国雾霾事件,并寻找英国治理雾霾方法。
【本环节电子书包运用策略说明】利用网页上的新闻、社会上的热点时事为案例材料,将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探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升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环节四:探究作业,发展个性
【教师】情景:某校初三学生以“汽车与雾霾”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作业要求】请同学们就“汽车与雾霾”的关系分析广州市限制新车的上牌数量完成一份探究报告,并上传至电子书包平台。
【本环节电子书包运用策略说明】在“电子书包”环境下批改作业和试卷,教师能及时诊断学生的各种错误、缺陷与问题,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和问题,真正实现量化分析、定性分析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五:总结反馈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作出总结。通过研学练习进一步了解、指导对学生的理解及运用。
【学生】学生通过小结知识,了解自主研学效果及作修正。完成研学练习。
柴静在《穹顶之下》提到了飞机带来的排放污染:一架飞机一个起飞就是一吨油,一个落地又是一吨油。虽然不精确,但也的确说明了民航是个高耗能行业。作为民航业内人士,我们可以比柴静更加精细地计算出一架飞机的油耗和排放量:以东航于2011年12月引进的空客A330 B-6538飞机为例,该机目前飞行了39个月,约15000小时,按照5.5吨/小时的油耗计算,共计消耗了82000多吨航空煤油,是该机最大起飞重量238吨的347倍,折合排放二氧化碳27万吨,其中污染物还包括一氧化碳未燃烃和颗粒物氮氧化物等。而这只是一架飞机的排放量,多么触目惊心。
航空运输业是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节能减排当然与空管和空域划分有很大关系,但作为飞行人员,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空客飞机在FCOM中有“绿色操作程序”,提供了不同飞行阶段的节油程序:
在驾驶舱预先准备中,尽量使用地面电源,延迟启动APU;在驾驶舱准备中,如果一个空调组件足以供气,则关掉两个组件中的一个;如果起飞机场不需要使用减噪程序,并且性能允许,MCDU起飞性能页的加速高度尽可能低;如果条件和性能允许,选择最合适的跑道以节省滑行和/或飞行时间;滑行中,推力尽可能低,避免使用过大推力;起飞前,关闭两个空调组件,在减爬升推力后接通一个组件,至少10秒钟后接通另一个组件;爬升中如果没有ATC限制,使用管理速度按最经济速度飞行;巡航时,在最佳高度层上飞行,及时更新风信息(风向改变30度或风速改变30节);进近时,如果条件和ATC允许,使用减速进近;如果着陆性能允许,选择形态3能减少进近时间和油耗;着陆后,如机场条件允许,使用单发滑行,在高推力后至少1分钟,APU可用且直线滑行时,关闭2发。
还有一些程序虽然没有写在手册中,但是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如:落地后,情况允许,使用慢车反推;根据公司政策与性能,起飞前采用单发滑行;条件允许,延迟放襟翼、起落架;条件允许,计算好下降顶点,下降剖面,让整个下降过程尽量让发动机保持在较小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