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字的历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字来源于生活,基于生产的需要而创造。中华民族创造汉字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自身的思维特点,字和思维相融合,字和生活相关联,字可以是所代表含义的直观体现。汉字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楔形文字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字,后两种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只能在博物馆一览真容,只有汉字顽强生存下来,并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是适应汉语特点的文字系统。历史悠久的汉字,保存了我们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形音义之间本来存在一定的理据,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汉字的构造我们常常可以阅读古代有关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信息,成为一种可直接“研磨”的“活化石”文字。著名学者于丹认为:“汉字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易q贲q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天道自然,人文是社会人伦。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来掌握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了解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让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西汉刘向《说苑q指武篇》,其辞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有头脑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如果仅仅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信服。先用文德感化,但是却也改变不了,就可以诛罚他。以上可见,“文化”本来是指以文德进行教化的意思,是个政治性术语。
不同的民族,因为生活环境、语言习惯和自身发展的快慢不同,表现出来的文化形式和特质就不一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其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汉字来传承。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中国文字---汉字,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又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延续的主要脉络。传统文化和汉字虽出现有早晚,但相辅形成,互相促进。自从有了汉字,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延续,所以我们既可以通过传世文献来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汉字研究来了解古代社会,了解我们先祖的发展历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二.汉字与历史文化
汉字不仅记载了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汉字本身也充分体现了光辉灿烂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一)汉字与祭祀文化
祭祀最开始的对象是神灵,上古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认为冥冥中有神主宰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在古文字中,凡与拜神有关的字多从“示”旁,如:神、祖、祝、社等。
《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但是《说文》的解释不见的都是正确的,据有些文字学家解释“示”的古文写作,中间的T形像古代祭祀的桌子,上面的一短横像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生肉,下面的的两点就是滴下的血。这形象的表明了古人在祭天时的场景。“示”表明了远古初民对自然神的信仰。
1.祭
甲骨文时期“祭”左边是一块滴着鲜血的生肉,右边是一只手,好像是手拿着生肉祭祀。到了金文时期,在下方加“示”,表示“祭”与神有关。《说文解字》的说解是:“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是一个会意字。清朝文字学家段玉裁注解说:“此三字会意也。”其中的“示”是神,左上方的形体是“肉”,右上方的形体是“手”,人们以手持肉,恭敬地向神明拜祭,这是古人祭神的生活写真。“祀”,《说文解字》:“祀,祭无巳也。”从字形上看,是一个人在祭祀桌前跪拜。《玄应音义》:“祀,祭无巳也,谓常年祭祀洁敬无巳也。”《国语》:“夫祀,国之大节也。”因而可知“祀”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祭祀的礼仪和制度。
2.祝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祝”字的左边是一个“示”字,右边是一个“兄”字。“示”表示与神灵有关,“兄”像是一个人面朝左边跪着进行祷告、祈福。《辞海》中解释: “祭祀中司告鬼神的人。”也就是祭祀时司祭礼的人。祝,意为巫祝,即是古代祭祀时祝告的人。 据考证,甲骨文和金文的“祝”字左边是“示”, 表示神灵, 右边是一个面朝左边跪着的人形表示祈求, 求神保佑, 求神赐福。段玉裁也注解说:“此以三字会意,谓以人神也。”意思是:巫祝用口与神交往。这里表现人们希望能通过巫祝与神的交谈来寄托自己的一些愿望,祈祷求福。
(二)汉字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基础,也是一切文化的基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人进入饮食文化要从火说起,因为有了火古人才进入人类的文明熟食时期。所以与饮食有关的古字一般都带有“火”字。
1.炙
从“炙”的金文我们可以看出,上半部分是“肉”,下半部分是“火”。肉放在火上烤就叫“炙”。《说文解字》云:“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2.煮
金文不是太清楚,小篆中,我们可以看出“煮”上边像是盛满东西的器皿,下边是给器皿加热的火。把盛满东西器皿放在火上加热就是“煮”字的意思。“煮”是制作食物的一种手段。
(三)汉字与中国古代的居室文化
1.巢
从“巢”的小篆字形中我们可以看出,“巢”像人攀援木而居。
2.穴
从小篆字形可以看出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本义是土窟窿,地洞。《说文》:“穴,土室也。”
古代居室有两种方式:一是上古野外穴居,人们生活在洞穴之中;二是沼泽低湿之地,人们在树上筑巢而居。《始学篇》:“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南方多雨潮湿,北方干旱势高,巢居和穴处因地势和雨水的不同而不同。长江流域以南,由在独树上筑巢而居,经过多树巢居,最后定为干栏式房屋;黄河流域由凿穴而居,经过半地下穴居,最后定型为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
3.家
《说文》:“家,居也”。从“家”的字形看,它是个会意字,表示屋子里养着猪。上古以畜牧、狩猎的社会转入农业社会时,人们过着定居的生活,于是出现了家庭。早期家的职能,不仅供人居住,而且也供家畜居住,所以猪和家分不开。
(四)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1.冠
小篆“冠”,像一只手将一顶帽子加于一人头上之状,这是成年男子加冠礼时的镜头。在汉代,士族加以冠,庶人只能带巾,可知帽子是权威的象征,由于庶民不戴帽,暴露乌黑的头发,固秦朝以“黔首”称庶民。
2.履
古人称鞋子为履,履字的西周字形作一人的脚上穿着一只如舟形的鞋子状。
(五)汉字与中国古代的行旅文化
1.行
从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行”就是一个十字路口。“行”象形字,本义是道路的意思。《说文》:“行,道也。”《诗q豳风q七月》:“遵彼微行。”意思是络绎地走在小路上。
2.涉
“涉”金文是两只脚在河里一前一后的过河,小篆演变成左边是一条河,右边是前后两只脚组成的“步”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沿承下来且使用者最多的充满哲理内涵的表意文字。汉字的发明揭开了了我国文明发展的序幕,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汉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化革新过程,而这些革新既是其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又是时展的需求,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汉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文化,是中华文化永不熄灭的明灯。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汉字被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借用为自己语言的书写符号,形成超越国界的汉字文化圈,中华民族的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把汉字文化和汉字艺术发扬光大,共同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
[2]叶正渤.汉字、文化以及汉字与传统文化[J].汉字与历史文化,2011.01.
[3]申小龙.汉字的历史文化认识价值[J].中学语文,2002.10.
[4]贾湖刻符龟甲――追寻汉字源头的痕迹.维普网.[引用日期2014-06-15].
关键词:汉字构形 东汉隶书 曹魏正书
从发展史上来看,我国的汉字是由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正书,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隶书的发展是我国汉字发展过程的转折点。从汉字构形上看,隶书较其他时代文字的笔画、形态都有所不同。 而且汉代隶书的形成以及演变对后世文字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一.汉代隶书的发展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我国文字可归纳为六类,称为“六书”,即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和“假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构成又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在隶书形成之前,历代文字虽均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都趋于象形文字,但在隶书形成以来,可以说是开我国文字之先河,隶书的诞生对文字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隶书最早的缔造者和使用者均在秦代。据秦在“书同文”的过程中,秦始皇命令宰相李斯创立篆体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但在秦代,用于官方文书、重要事件的书写文字体还是篆体。而在民间百姓中,隶书较为流传。直至西汉,汉朝皇帝总结秦代灭亡的原因,诸事化简,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不但书写速度更快,利于简化公务,同时也避免了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这一弊端。
据史料考证,西汉初期实行六书,隶书成为正统书写体,并经汉初整理推广。康有为在《广艺舟p楫》中说西汉“绝无后汉之隶”。但西汉隶书发展受当时诸多因素制约,因此其发展并没有东汉隶书发展的成熟,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简,还留有篆体的遗意,但和秦律简相比,已经少多了,其字体结体也已是扁方形,转折成为方折,横画的波势比较明显,已有一波三折之意。到了西汉晚期,隶书已经成熟,由于当时物质较汉初时期极大丰富,统治者奢靡之风盛行,因此碑刻盛行。《莱子侯刻石》是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刻石,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此刻石书笔画简约,力度苍劲,书写笔画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具备汉代隶书特点,是汉隶中最古最高的石刻。后直东汉时期,汉隶向前推进发展,《曹全碑》成为当时隶书成熟的代表作,充分显示了当时高度繁荣发展的文字技艺。
二.东汉隶书构形变化与特点
1.汉隶构形
东汉隶书已脱离篆体的影响,结体扁平、笔画工整、精巧。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如:“之”、“前”、“功”等字,分别写做“之”、“前”、“功”。
2.汉隶特点
增强了符号性的特点,使得文字象形性逐步降低,文字更加简便,易于书写。如,秦时的“月”写做“ ”,而汉隶中的“月”则书写为“ ”。
隶书的变革是文字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不仅体现在文字的字体形态上的变化,更突出表现在字形构成的变化上。虽然在隶书形成之前,甲骨文、钟鼎文、篆体等文字,在文字构形上均有不同,但终归都是象形文字。虽然象形的程度不断降低,但是文字还是充分居于象形文字的特征。而到了隶书阶段,前者的象形性大大降低,且打破了象形文字的特征和原则,写法由圆变长,并进一步将线体拉长,形成笔画。随着字体形态的变化,字体的结构也产生了变化。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拉伸线条,由曲变直,以方便书写。与篆体文字相比较,隶书的书写形式大大的方便了书简交流和民众交流。让形象的字体逐渐伸直,可以避免文字过于繁琐,书写要求颇高等因素,大大有利于文字的统一化,进一步惠及大众。
2)由繁化简,省略不必要的圈、点,以提高书写效率。较隶书以前的书写形式来看,多趋于象形。如“曹”,写做“ ”,而隶书中的“曹”写做“ ”。在书写时,省略了不必要的圈,用平直的笔画勾勒文字,符合当时的文字实用的要求。
3)省并不需要的笔画,简明的当。隶书省并了篆体字中许多不必要的圈点,因为有些圈点的省并并不影响文字的识读,反而这些圈点为书写汉字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文字的简便,也客观上阻碍了汉字的传播。
4)打破历代文字束缚,将字体由圆变方,注重书写实际需求。字体由圆变方,是文字的编攥整理的又一大进步,符合大众的书写要求,同时也符合汉朝的化简秦时统治繁琐公文的方针政策。
三.曹魏时代正书的构形变化与特点
正书,也叫做真书或楷书。由它的名字可以推断出这种文字的构成较隶书更加正规。楷书由汉隶一路演变而来,大约形成于曹魏之际,直到南北朝时才被人们广泛应用,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字,并沿用至今,成为当今的标准字体。
曹魏时期正书的主要特点
1.大大简化字体,进一步提高书写效率,便于文字交流。这是与当时的统治者的需求密不可分的。
2.笔画大大减少,易写、易认读。在曹魏时期,也涌现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出现了许多代表这一时期的文字艺术作品。如:当时的曹家父子,由于他们对文字的喜爱,推动了文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让笔画平直的汉隶变得笔画更加尖锐,原来的圈点几乎都变成了简化后的符号。
3.象形字的许多构形变成了符号,半符号。例如“火”、“足”字,被简化了的部首:“ ”、“ ”,便于文字的书写效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字的象形成分,有时很难看出这一文字的历史渊源,为考察文字的历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笔画的简略导致产生一些新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由于部分字体的符号化,半符号化,产生了一批新的字体,这些字大多是一些新的会意字和形声字。从此可以看出,文字的产生、发展与其形、音、意是密不可分的。这批会意字和形声字典型的代表有:至,致等。
四.东汉隶书对曹魏时代正书构形所产生的影响
1.东汉隶书对曹魏时代正书构形所产生的进步影响
1)由东汉时隶书的特点进一步延伸,将汉字的使用原则放在首位。从上述举例中不难看出曹魏时期的正书是东汉隶书的进一步发展至成熟的字体。这种文字正是把文字的使用价值放到了第一位而得来的。文字由繁入简的发展历程,也客观的证实了文字的发展规律符合大众使用的原则。
2)字的偏旁由繁向简,符号化浓重,进一步定向发展。字体偏旁化简,使得文字化简,但字体中仍然可以看出与汉隶相似的地方。这样,文字符号化了,但并没有完全的脱离隶书字体,汉字构形还是相对趋于稳定的。
3)逐步减少异体字的数量,文字更加统一,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由于连年征战,局势动荡不安,给创造文字提供了不少标新立异的机会,但随着局势的逐步稳定,文字也趋于稳定。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异体字仅平均为2.128,但到了曹魏时代异体字逐渐减少,字体逐渐定型,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都要求进一步统一文字,促进流通,因此,导致异体字逐渐简化,统一,消失。
4)异体字减少,但一些体字异化,产生不同的异体偏旁部首。人们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将异体字和笔画繁琐的文字开始进行革新,让文字更加具有可识别性、可读性,方便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5)在精神层面,文字不仅仅只有使用功能,同时也承载着朝代更替时的社会观念、民族心理以及宗教意识。例如:“社稷”一词,.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2.东汉隶书对曹魏时代正书构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1)由于处于动荡年代,文字的发展极不稳定,一字形成多个写法的异体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字的成熟发展与交流。
2)文字整理者多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僚,民众对文字的形成缺乏话语权。从目前看来,大多数对文字考证所提供的文献多出土于王公贵胄的坟墓,文字多处于历代名家之手,而这些名家多在朝为官。东汉时奢靡之风盛行,大量碑拓涌现,曹魏时期多数书法家本人就是统治者或也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如曹家的父子、大书法家钟繇等。民众使用文字,但参与文字的创行者甚少,只是参与了文字的使用和流行,这也是历史的局限。
3)随着政权逐步统一,异体字虽有所减少,但独体字异化,产生一批新文字,而这批文字符号化、半符号化严重,不便于文字渊源的探索,如果不利用构形理论,便难以从文字的形态上辨认文字的发展历史。不过文字在使用上却简化了很多,有利于文字的使用效率。
五.结语
纵观文字发展的历史,东汉时期隶书的发展为我国文字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转变性的贡献。自隶书以来文字形成了笔画,突破了象形文字的束缚,并为文字的使用做出了实用的改变。而曹魏时期的正书正是由东汉隶书的不断改进而逐渐形成定性的。两大文字的不同特点均记录了文字历史的沧桑巨变。由文字的不同特点可以推导出两个时代的诸多特点和文字构形的影响。文章中集中探讨了这时期的文字演变的特点和构形的影响,但笔者也有些对文字认识的局限性,并会在今后的探索研究中逐渐加强。
参考文献
1.图解《说文解字》画说汉字,《图解经典》编辑部,〔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458。
2.司晓莲,两汉隶书异体字形演变及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4期。
3.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2001,9。
1.采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完成本专题的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认识汉字的特点,通过汉字游戏感受汉字的趣味性,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感受汉字的魅力。
3.使学生享受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增强维护汉字纯洁性的责任感。
二、研究过程
1.资料收集:汉字起源传说,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造字法;书法作品(名家的或自己的毛笔或硬笔书法);关于汉字的故事、趣闻轶事,字谜、成语、古诗词若干;2008年奥运会徽的含义;调查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
2.资料分析: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分析汉字独特的发展规律;研究汉字与欧美表音文字的区别,分析汉字的奇特之处;研究如何鉴赏书法作品,分析汉字的构造美;研究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分析汉字在民族凝聚力方面所起的作用;研究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分析汉字的未来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3.成果展示:通过PPT、实物展示、演讲、小品等方式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
4.总结报告:反思本次研究性学习,撰写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组课题研究意义、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以及尚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等。
三、分组安排
全班学生按照五个选题分成五组,每一组成员8~10人,其中(1)资料收集员两三名,负责各种资料的收集、调查、整理工作;(2)资料分析员2名,负责资料统计处理、结果分析工作;(3)成果展示员两三名,负责整个探究的组织安排和成果的展示工作;(4)总结汇报员2名,负责撰写总结报告。
四、教学流程
1.教师导入。师: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一件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振奋的事情。那么奥运会徽也就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对2008年的奥运会徽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否从这个会徽中看出汉字的美和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个短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边看边考虑这个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观看完毕,谈感受。教师从汉字美的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从奥运会徽中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她像一个“人”,又像一个“京”字,还像一个“文”字,预示着首都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国人民的豪迈欢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坚强与超越的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龙腾虎跃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欢迎各国喜爱运动、热爱和平的人们。)
的确,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遨游汉字王国,走进“汉字”专题。
2.版块一:汉字之史。师: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么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着怎样的传说呢?汉字又是怎样发展演变呢?
(1)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种说法,最常见的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所以仓颉被称为“中华文字始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的整理者或者颁布者。
(2)演变发展:教师将不同时间段的汉字打乱顺序,让学生按从古至今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指明朝代。
师:从这个演变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在没有语言或语言还不完善时,人们常用画画交流思想,后来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逐渐改为似画非画的符号,这些符号约定俗成就成为某个地域的文字,经过漫长的多个区域的演变,才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文字。)
3.版块二:汉字之奇。师: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汉字是拼形文字,学了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说呢?汉字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呢?这恐怕要从汉字的造字法中找原因。
(1)四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教师出示汉字,学生说出体现了哪种造字法,并阐述理由。
(2)汉字区别于欧美表音文字的特点。
①由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说说汉字和英文单词的区别。
②教师出示英文单词(ram),再出示汉字(羝),让学生比较得出汉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的特点,而英文单词只能表音。类似的字还有渔、雹、煲等。
教师出示两排汉语拼音,学生读出是两句唐诗;再出示汉字形式的唐诗,让学生与前相比,得出结论:汉字具有形象性特点,能引人联想。(从“日”字、“依”字、“山”字我们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在山头慢慢下沉的画面,从“河、入、海、流”字中,我们仿佛看到黄河奔腾咆哮着汇入大海的壮阔景象。而从拼音文字很难看出诗中表达的意境。)
4.版块三:汉字之美。师:汉字同书法、诗文、绘画、音乐乃至舞蹈都有密切联系,巧夺天工,极富艺术魅力。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准备的书法作品,欣赏一下汉字的美。希望上台的同学能进行一定的赏析性评价。
(学生展示书法作品,并评价。教师最后展示“马”字书法作品。)
5.版块四:汉字之趣。师:到现在为止,相信同学们已经领略到汉字的魅力了,如果我们继续研究汉字的趣味性,也许,你会更喜欢汉字。
(出示“藏头诗”。)
师:藏头诗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隐藏在每句的第一个字中,也就是说每句的第一个字表达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看出来了吗,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唐伯虎送给秋香的一首诗,意思是“我为秋香屈居童仆”。)
出示“析字联”。
师:相传在一次宴会上,一客人出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意思是说,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有两点,西边有三点。它妙就妙在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的。在座客人冥思苦想,这时,仆人送上糕点来,有一个人即景生情,对出下联,大家能猜出是什么吗?“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一语既出,满座惊叹。
6.版块五:汉字的未来。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汉字是如此富有魅力,所以如今它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那你知道汉语在世界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世界各地热情学汉语的文字资料。)
汉语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感觉到汉字的未来一定是辉煌的,汉字的道路会越走越远。我们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学生,应该为祖国语言文字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短短的一个寒假就在眨眼的一瞬间过去了,在这个寒假,想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吧。当然我也不例外,在这期间,我可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啊,仔细的回想起来,还真觉得那时候的我多么的开心快乐啊。
我的家乡在浙江天台,刚放假没几天我们就匆匆忙忙地回家过年了。外婆家在一个村里,那里可美了,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一望无际,真像来到了草原上一样,晚上在那看星星别提多有诗意了。在那儿,还有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一说到小溪,我就一肚子气。
有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太阳照到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每个人一出门就拥有了一个好心情。我也是,一大早起来,就欢欢喜喜的向小溪奔去,因为那里是唯一能让我觉得好玩的地方。刚到那里,只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沙沙”的树叶响,还有那“叽叽喳喳”的鸟叫,那一阵阵的声音让我变得无比兴奋。我情不自禁地蹲下来去抓那一股股溪水,可它们却努力地从我手缝中溜走。忽然从小溪的对面传来了一声声的狗叫,我抬头一看,呵,是一只很可爱的小黑狗,它很努力地叫唤着,似乎在等人来救它,从它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它好像在期待我去救他,我二话不说,马上跑到溪中唯一的几块大石头那,准备过溪,可我根本就没经验,怎么过去呢?唉,为了救它,就赌一把吧。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急急忙忙地跑上去,一心只想着救狗的我根本就没有留意脚下结果摔了个四脚朝天,直接摔到了小溪的另一头,不过还好没怎么样,小狗担心的看着我,我笑了笑说道:“没事,我很耐摔的!”我抱着小狗小心翼翼地走回了岸上,小狗舔了舔我的脸,感激地轻声叫了几声,跑向了远方,渐渐的消失在我的眼前......我看呆了,等我清醒过来时,都快到中午了,我小声得埋怨了几句,然后狼狈的回家了,一路上跌跌撞撞的,不过心里乐滋滋的,因为我感受到了帮助动物的最大快乐。
每个人的寒假都过得丰富多彩的,过得有滋有味,寒假里,你一定也有一些让你觉得有趣,让你难以忘怀的事,对吧?
【关键词】汉字字理 识字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84-01
汉语言文字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生产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出来的符号,每个汉字的构形都具有固定而特殊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意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借助汉字各部件构成的形义进行教学,通过汉字的溯源图及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进行字理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和想象思维,使学生从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得到初步的感知和熏陶,解决日常教学识字难、记字难的问题。
一、激发识字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其中蕴涵着古人丰富的造字内涵。识字教学渗透着字理文化,教师在字理解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生字词,还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识字要领,拓宽视野,提高识字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教学“休”字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古人在劳作中汗流浃背,背靠大树休息的情景;教学“采”字时,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的情景。字理识字教学还能培养学生从理性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看到一个字时不仅识记它的音、形、义,还会联想到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个字的,现在我们这样书写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识字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要求,乐于探究汉字的奥秘,形成了自我学习的习惯。在此^程中,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
二、理解汉字意义,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中国的汉字被称为“方块字”,以抽象的笔画组合而成。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特征,在他们眼中汉字的各个部件都是相似复杂的,识字成为了入学儿童的一大难点,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结果记不牢、丢得快,以致于有些儿童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要想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就要解决好这一大难点。在字理析字过程中,教师通过象形字引导儿童观察、分析汉字演变的过程和意义,及时给汉字归类,使儿童的感知由表及里,促进儿童对生字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如教学“走”字时,屏幕出示这个字的溯源图,是一个人弯腰迈腿的图画,然后逐渐演变成现代汉字“走”。学生看到汉字的这一演变过程时,立刻调动形象思维,马上说出答案来。又如在教学“霜、雪、雷、雾、雹”等雨字头的生字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雨字头的字的演变过程,把汉字演化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这种直观的教学,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使他们对汉字的理解更加深刻,大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三、促进语文阅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以阅读教学为主,但生字教学仍是重点,学生要把握课文关键生字的意思,理解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全国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卧薪尝胆》一课时,用字理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奴”和“仆”,出示“奴”的篆文,告诉学生“奴”就是一个女子跪在地上,一个男子手中拿着棍棒使唤女子,女子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拳打脚踢;而“仆”字则是在一名男子的脸上刻字当做犯人,卖给别人当奴隶。理解了这两个字的含义,薛法根老师让学生体会越王勾践战败后,在齐国过着猪狗不如的屈辱生活,从而体会勾践奋发图强,最后打败齐国的不屈不挠精神。这节课,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中所述的年代相距久远,学生无法理解勾践当时屈辱的生活状况,但理解了“奴仆”两字的字理,学生仿佛穿越时空,对当时勾践的生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此时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教学“蓝”字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蓝天的“蓝”字是草字头呢?笔者将“蓝”字的字理展示给学生:“蓝”是一种提取颜料的草本植物,提取的颜色当时叫做“青色”,所以古人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人们又将这种植物提取的颜色称为蓝色。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学生就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字理识字教学在不经意之间让学生自主理解中国的文化,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喜爱文字的精神,形成了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