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原文及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王佐良先生《论读书》的译文为例,分析了在英语散文汉译时语言及结构特征的归化,以及对语言的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的传达。

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选材范围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在文体特征上,散文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却往往又以其结构上潜在的层次感和语言的生动简洁来打动读者的心扉;在语言功能上,散文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

基于散文的以上特点,将英语散文译成汉语时,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结构特点,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功能,使译文的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下文中,笔者将以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对英国哲学家培根的“Of Studies”的译文《论读书》为例,简要论述英语散文汉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英语散文汉译时语言及结构特征的归化

总体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与原文是句句对应,有的句子根据汉语语法特点汉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另一些句子则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而相应调整了语序,从而使译文流畅自然。例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上述译文中,三个介词被译成了三个动词,三个并列的介词短语因此也成了三个动词短语。这样译文符合汉语的层层推进的叙事方法及多用动词的语言特征。又如: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ion:to make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scholar.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原文前部分“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sloth”是用不定式做主语。译文照顾到汉语语言习惯,用“读书”作主语。这既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又符合散文的朴素风格和中文简练明快的特点,原文的后部分“is the humor ofa scholar”巧妙地运用“学究故态”将英语的静态特点转化成汉语的动态特点。

下面一句译文也十分精彩:

They pre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do give forth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gept they be bounded inby experience.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原文中的冒号被译文中的逗号代替,原文中的总分结构也被汉语的连动结构代替。这样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的特点。译文又巧妙地将原文中的“except they be hounded in byexperience”译为主动语态,突出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特点。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王佐良先生驾驭英汉两种语言的能力。

二、英语散文汉译时对原文语言功能的传达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及祈使功能等语言功能。因此,在英语散文汉译时,我们不仅要尽最大的努力保留原作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且要尽力传达原作的各种语言功能。

1.译文对原文表情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表情功能体现在它能够改变接受者的情绪状态,能够激发人内心深处的各种情感。散文的表情功能就在于它往往能够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翻译中,语言的表情功能的传达致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译文的成败。培根的“OfStudies”是公认的劝学名篇,因此译文也应具有同样的功能,在这一点上,王佐良先生很好地完成了他作为译者的任务,使《论读书》成了中国所独特的劝学名篇。

2.译文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信息功能即运用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散文翻译中,对于原文中晦涩或较难理解的句子,译文应在保持语言顺畅前提下,给予适当解释或说明,从而保证其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如下面“Of Studies”中的句子:

Abeut studia in mores.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原文比较难以理解,王佐良先生将其翻译成汉语推崇的四字结构,既保留了原文古雅的风格,同时也道明了句子潜在的意义,达到了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

3.译文对原文美感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语言,给读者以美好的享受。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因此,经过再创作的译文也是为读者服务的,应该将读者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作为其生存的依据和标准。散文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说,译者在忠实地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应侧重译文的读者效应,除了考虑其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要注重其语用功能,即语言应能提示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翻译散文时,除应忠实传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应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如《论读书》中,以下句子的翻译,就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美感功能。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4.译文对原文祈使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祈使功能是指其对接受者行为的影响功能。这一功能可由命令或劝告来达成,但是通常更有效的途径是恰当的解释,有启发的玩笑,或者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提问,它的使用常常暗示某种权威。在翻译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原文的这种语气,也即语言的祈使功能的保留。如在培根的“Of Studies”中,有如下句子: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nor to findaik and discourse;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原文的语气,由此可见,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功底是十分深厚的,其《论读书》也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结果。

综上所述,王佐良先生的译文《论读书》以保持原作朴素风格为要,遣词造句通俗简洁,朴素无华,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先后非常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美感动能、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很好地传达了原文完整的意义。译文语言流畅地道,通俗简洁,堪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范例之作。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郭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2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3篇

1.部分文字被错译

错译是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比较常见的问题。例如,在文言文《祭十二郎文》中,有一句“然后惟其所愿”,新版教材中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有些不妥。教材中的翻译是“指让奴婢们按照他们各自的想法离开或者留下”,然而,在《教师教学用书》中,针对这句话的翻译却是“这样办了,才算了却了我的心愿”。显然,对于这句话,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是翻译出了错误。因为,“然后惟其所愿”其中的“其”是代词,然而却不是指代“奴婢”,而是指代作者本人“自己”。更何况,韩愈写的这篇祭文的重点内容也不是描写奴婢的去留,奴婢的去留并不会产生什么变化和影响,祭文全篇的主要人物都是“吾”和“汝”,也就是我和十二郎之间的谈话,若在其中突然插入一句关于奴婢的去留问题,必然是十分牵强的。因此,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译文是错误的。

2.部分文字为硬译

在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中,硬译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例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有一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界为之天门云”,其中,对于“崖限当道者”的翻译也是颇有争议。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的翻译是“崖壁挡在道路上”。然而,通过对于全篇的语境以及作者所描绘的泰山特点,以及作者正在登上这一举动来看,如果真的如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所翻译的“崖壁”“挡在登山的路上”,那么作者还能够继续登山吗?而且,对于文言文来说,其翻译必须将每一个字都翻译出来,达到通顺、不丢字落字才可以。然而,如果逐字的翻译检查一遍,可以发现,新版教材中对于“限”字并没有翻译出来。显然,如此翻译是与原文相违背的,所以教材中的翻译必然是硬译的、错误的。根据查阅资料,以及分析语法和语义,整句话的正确译文应该是“现在人们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的那些崖壁挡在路上,人们将它称作为天门”,如此才能符合文章的情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的方法

1.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需要体现中国汉语文化变更的规律

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在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中,我们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学起,都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分别进行深入学习,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对于文言文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改从“文言文词语”入手,在了解和读透每一个词语的含义之后再对文言文句子、乃至文章进行学习。如果对于“文言文词语”的掌握没有良好的基础,便不可能学习好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前提,便是要为学生们讲解古代汉语言文化的演变过程、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规律等等。所谓的“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标志便是指“词语”所出现的顺序规律。每种语言的出现以及发展都有着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在这个方面,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并没有体现出对其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们不能够完全的理解文言文篇章的含义以及文言知识的趣味性。

2.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需要体现中国汉语文化的全貌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文言文;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了教材的很大比重,也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文言文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情境教学法在导入文言文课堂,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画面展现情境

用画面展现文言文中的情境,可以把抽象的文言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真实化。虽然文言文讲的都是中国古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但是教师可以在文言文课堂引入时,先播放一段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来。

例如,在讲到《阿房宫赋》这篇文言文时,在进行课堂导入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关于阿房宫的照片和图片,还下载了一个介绍阿房宫的视频,视频不长,就5分钟,非常适合在课前给同学们播放,让学生对阿房宫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我一开始用PPT放映照片的时候,同学们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大屏幕上了。学生的兴趣已经被完全激起,对接下来的文章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音乐渲染情境

在情境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不同的文言文内容,配上不同类型的音乐,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情境中去。用音乐渲染情境尤其适用于抒情的文章,或者是感彩较强烈的文言文,我会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选取不同类型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把同学们带入语文课堂。

例如,在讲到《琵琶行》这一时,我用了图片和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很多同学不知道琵琶这种乐器,所以为了给大家普及一些课外知识,我首先花了几分钟介绍了这种乐器,然后在我进行朗读示范的时候,用琵琶演奏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催人泪下的背景音乐,一下就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了。因为,《琵琶行》讲的是白居易借助琵琶女的凄凉身世,来抒发自己因被贬和受到政治打击所引发的抑郁之情。通过琵琶女形象的塑造,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艺人、乐伎的悲惨命运,并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真实情感。

用凄凉悲情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中,仿佛自己来到了江州,在凄美的夜晚,听着琵琶弹奏的乐曲,秋风瑟瑟,枫叶飘飘……

二、以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表演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情境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入角色或者扮演角色,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角色产生真切感,加深学生本人的内心体验。

例如,在讲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言文时,我先带学生把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翻译和讲解,在学生读懂文章大意之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每组6个人,进行角色扮演,因为在文中刚好有6个角色:邹忌、邹忌的妻子、妾、朋友、徐公和齐威王。我要求学生要在遵从原文意思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情境添加和扩展,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导演编排能力,给每个小组10分钟,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在所有小组中选出演得最好的一组和最好的演员,并颁发最佳男女主演、最佳男女配角、最佳编排奖。

三、以生活展现情境

以生活展现情境是指依照教学计划和文言文实际内容,结合时令季节等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根据文言文的主题,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带入生活的情境中。这种情景教学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可以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依据。

例如,在讲到《劝学》这篇文言文时,我让学生都讲讲自己学习的经历,比如碰到挫折的时候是如何应对的,父母平时都是怎么教导我们学习的,这些问题,每个学生都会碰到,而且还深有体会,这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自我总结。然后,再来讲解《劝学》,更能引发学生兴趣,并从中得到启发。

情景教学法是适应新课改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十分适用于枯燥乏味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情景教学法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以真切的感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深远的意境,激起学生拓展课文的想象力;以蕴含的理念,诱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识别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情境教学方法,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丹.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J].教法交流,2011(6).

[2]吴军.本是同根生:用现代汉语语法引导中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J].教师,2011(3).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5篇

一、文言文阅读的选材特点

纵观全国各省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材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人物传记为主,历史事件次之

201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选材,有个现象值得关注:人物传记和历史事件成为命题者青睐的对象。抽取包括全国各主要考区和课改区的100份试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将以《五柳先生传》《陈禾》等为代表的人物传记作为命题材料的计51个考区,将以《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隆中对》《晏子使楚》等为代表的历史事件作为命题材料的计30个考区,二者占文言文阅读选材的81G。这些材料,要么语言精练、用词典范,要么思想深邃、给人启迪,兼具选拔考试和延伸教育的双重意义。

2.选文内容浅显易懂,注重熏陶渐染

“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所抽样的100份试卷中,无论是从选材形式还是从所选材料上看,文言文阅读在选材时大多切合了“浅易”这一课标要求,即便呈现的是稍难的阅读材料,命题人也一般会在文后附上简明的注释。如山西卷的《慎终如始》一文,命题人在文后对“受图定鼎”“贻厥孙谋”“垂拱岩廊”“万乘”等较难理解的字句一一作了注释,从而降低了考生阅读文言材料的难度。

命题人在选材时,还特别注重所选作品对考生人生的指导和启迪。选文有表现自然风物的,如(北京卷、云南曲靖卷)《三峡》记述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考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有言物论理的,如(湖南常德卷、青海西宁卷、黑龙江齐齐哈尔卷)《河中石兽》启发我们“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有吟咏人文历史的,如(湖北黄石卷、湖南永州卷)《O权劝学》告诉我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抒写人生感悟的,如(贵州铜仁卷、湖南张家界卷)《鱼我所欲也》告诫我们“人应保持善良的本性,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3.课内课外并举,对比阅读比重增加

在所抽样的100份试卷中,文言文阅读语段中包含课外文言语段的考区为63个,其中以课内外对比阅读呈现材料的考区为43个,较之2015年随机抽样的100份试卷,两者分别增加了11个和8个。根据目前的选材情况,我们可以预见,这一“课内课外并举,对比阅读增多”的选材特点,在今后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中会进一步强化。

二、文言文阅读的设题及解题

近几年来,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设题方式一直都趋于稳定,由过去的“言多文少”转变为现在的“言文并重”,考查方向从单一知识能力的考查转变为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即既考查“文言”也考查“文章”。从考查角度来看,对“文言”的考查,主要涉及正确划分朗读节奏,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等;对“文章”的考查,即考查对文言文的综合分析能力,包括筛选与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感知情感态度、揣摩评价探究等方面。从题型来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拓展题等四种题型。下面以2016年云南昆明卷文言文阅读真题为例,探究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设题及解题规律。

【真题回放】

阅读下列两则文选,回答问题。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①殊:根本。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匕箸: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4)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咸: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具体考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解析】(1)“食”的本义是“食物”“粮食”,用在“再”(两次)的后面,“食”就活用为动词;也可以运用“语境推断法”,“日”和“食”两个名词连在一起用,“食”就作动词,意思为“提供食物”“给饭吃”。(2)理解“被”的意思,可运用“课文迁移法”,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字可类比得出,这里的“被”是通假字,通“披”,意思是“穿”。同样,第(3)(4)题中的“遗”“咸”,都可运用“课文迁移法”来释义,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遗”字可推知“遗”是“给予”的意思,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的“咸”推知“咸”为“全”“都”的意思。解释“咸”字,也可用“成语印证法”,从“老少咸宜”“百废咸举”等成语来推知“咸”的意思。

【答案】(1)提供食物 (2)通“披”,穿 (3)给予,赠送 (4)全,都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以中有足乐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学而不思则罔

D.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具体考查“则”“以”“而”“为”的用法和意义。

【解析】解答这类题时,应先通晓词语所处句子的意思,再推断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对“则”的理解,前一个可运用“语境推断法”,“则”表示“俟其欣悦”和“又请焉”之间的承接,也可运用“代入检验法”,由“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的“则”推断其意思为“就”;后一个可运用“语境推断法”,“则”前后内容之间为转折关系,“则”译为“却”。C项,对“而”的理解,可用“语境推断法”,观察“而”字前后内容的关系,判断出“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而”前后内容为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的“而”前后内容为转折关系。D项,对“为”的理解,可运用“词性判断法”,“有司业、博士为之师”的“为”是动词,意思是“作为”,“其印为予群从所得”的“为”是介词,表被动。B项,两个“以”后面介绍的都是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都译为“由于、因为”。

【答案】B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析】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解答本题先用“替换法”,把“媵人”替换为“仆人”,“汤”替换为“热水”,再用“对译法”,把“以”译为“用”,“乃”译为“才”,“和”译为“暖和”,然后一一代入句子再行翻译,尽量做到词句顺畅,表意清晰。

【答案】仆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盖(我的)身体,(我)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历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文 句\&学习态度或方法\&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 \&甲文: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一心向学\&乙文: B \&循序渐进\&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和对比阅读的能力。

【解析】本题相对简单,根据表格中左右两项的对应提示,很容易就能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提炼出相应的学习态度或方法。

【答案】示例:A.虚心求教(或:恭敬有礼)

B.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 C.勤奋刻苦(或:反复诵读)

理解文言文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步 骤\&解 说\&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信息是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楚所筛选的信息与题干要求是否高度一致。\&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题干所给的信息是孤立的,但做题时不能孤立地妄加揣摩,而应带着题干信息回归原文,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以文推断,概括品性\&依据文章语句,透过故事情节、人物言行、议论评价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概括性格品质。\&]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写法、表现内容和表达情感或主题三个角度去分析。

【答案】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总结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甲文强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条件;乙文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三、中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

1.夯实文言基础,归类识别整理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既是理解和把握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实词释义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属基础等级考查的必考题型,考点包括常用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虚词辨义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难点,常考的有“之”“而”“乃”“其”“为”“以”“因”“于”等,初中阶段考查的虚词虽然不多,但由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较为复杂,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常用的方法有二:一是进行大量的诵读。对课内所学的每篇文言文都要熟读,最好达到背诵程度,以培养文言语感;对所学文言文篇目的课下注解做到时读时记,以便形成积累。二是归纳、整理。对学过的文言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采用分课制作卡片的形式,一课一卡,帮助记忆。

2.善用联想迁移,学会以内养外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生作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