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范文第1篇

曲径通幽

释义: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示例: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清俞樾《曲园楹联》。

出处:唐常建《题破册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来源:文章屋网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范文第2篇

知道胡兰成,是缘于张爱玲。喜欢她,所以才会去了解他。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尽管许多人对他没有好感,认为他“下作”,但我还是因为爱玲的原因以及“今生今世”这四个字把它从网上购了回来。

在《今生今世》中,胡兰成对许多的人或事都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且用了许多方言,也许就是那些方言,让我与他有了亲切之感。一直喜欢读带着方言的书,方言,不仅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令书中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尤其用方言述说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胡兰成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讲述着胡村的故事,他的故事。

然,许久不曾记起的故乡,就在那一字一句里不经意地想起,甚至出现在梦里。

对于山水,我有着割舍不断的眷念,我想,是厌倦了繁华,又或是不愿受物欲捆缚。山,有着旷世清幽;水,有着深远寂静。一直以来,希望去许许多多的小镇,但那里首先是如江南般街巷幽深,如丽江般古朴如画,道旁河畔,垂柳拂水。可随着时光的远去,我早已被纷乱的尘世,给予太多无形的压力,那些个柔肠百结的愿望渐行渐远。

有时,总觉得自己像一株无根的浮萍,在滚滚红尘中匆匆奔波,为了生存,为了世俗,才弄得这般身不由已。戴着面具,把自己隐遁起来,过着另外一种放逐的生活,最后,那一点点想要留住的念想与牵挂,都付诸于似水流年。

记得初中的时候读过常健的一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只觉这才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在闹市之外,择一偶山青水秀的地方,建一所房屋,材料全是木头,闲时垂钓,种菜,养花,拥有与清风明月共醉的生活。当然若你要寻来,必然要穿过一条幽长的曲径。

纵然老家没有这般的景象———参禅的僧者,晨钟暮鼓,曲径通幽,然而有溪山回环,家家良田几亩,即使田畈不大,却也迤逦开来,别有一番韵致。

清晨,亦可见阳光从林间悠然洒下,灵动的鸟儿在树梢清唱;暮色四起时,亦可见绿荫掩映的院落,袅袅的炊烟,缓缓上升,飘过田野,掠过溪水,越过山林,直到消失在天际深处。

其中的一花,一木,一物,一人,一风,一水,同样有着“曲径通幽深,禅房花木深。”的禅意与美景。想来,心中无念,皆可体会禅的境界;心中有景,处处皆美景。

“人有灵性,草木亦有;人有血肉,草木则无。”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我们在疲惫的时候,需要的何尝不是这样的一份禅意与美景,任错落有致的瓦舍,篱笆上盛开的野花,起伏连绵的青山,清澈如玉的溪水,来沉淀自己的心灵。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范文第3篇

因没事做,我便搬了一把小椅子,来到桥上。

我面前是一条运河,但是我惊异于她的幽绿与宁静。

河水静如一面镜子,若不是有落叶缓缓飘荡,我真看不出水在流动。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绿水。

小桥两边各有两三棵很高大的树,有杨柳垂髫之意,又不失苍松的韧劲。招摇着大片的绿叶,晃来晃去。如果说,杨柳垂髫是为了亲吻绿水,那么这些枝条欲垂未垂就是为了掬一捧甘露了。

河畔边还有翠绿浓密的竹林。古时,许多寺院都种植了大片竹林将寺院围绕,为的就是竹林是至幽之物,有近禅之意;再者便是清幽的竹林更显意境与尘世的与众不同。所以,才有古诗云: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河畔上的竹林便让我更觉得运河的清幽与雅致。

沿着河水观望,远处是一座座青山,而且,越远山就越朦胧,像云中山一般,略显蓬莱之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范文第4篇

国庆黄金周期间,我和妈妈还有我的好朋友廖伸去了向往已久的西部惊奇欢乐谷。早就听说那里好玩儿的地方特别多,又惊险又刺激,可我这次去真正领教的确是另一番滋味。

一路上,我们大家有说有笑,好不快活。伴随着窗外凉飕飕的风,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抵达目的地了。一下车,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让人顿时觉得神清气爽。我闭上眼睛,倾听着山谷里小河的流水声,享受着这“天然氧吧”,已经好久没有感受过这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这美丽而又幽静的景色中拥抱大自然,真有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境。继续向前行,似乎来到了桃源仙境。举目四望,周围是群山怀抱;树木载着一身的雨露,周围云雾缭绕,好似给森林披上了一件雪白柔软的纱衣;旁边的两块大石头就犹如两位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对弈;清澈见底的河流从高山上慢慢流向山脚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虚幻而又真实,仿佛是一幅山水画。

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滋润着万物,树呀、草呀都贪婪地吮吸着雨水,好像比吃蜜还甜。枯黄的叶子被露水湿润后,也充满了生命力。雨淅沥沥地落着,供给万物所需的养料,这雨多像仙女洒下的甘露,是那样清新、透澈。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有一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南北朝的谢?I遥望秀丽山水,写下“不对芳春酒,还忘青山郭”的诗句;说是自己被山水的美景所陶醉,连酒都不想喝了。在这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我被深深吸引,早已把不顺心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我想,如果欧阳修和谢?I能来到这里,一定也会为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陶醉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范文第5篇

关键词:意象特征;词眼;心境;技法;诗歌情韵

对古诗情韵的考查,是中学语文的重要考点,也是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五种方法,以期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情。

一、 抓意象特征,吹沙见金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分三组呈现了十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以及西下的夕阳。第一组,藤蔓是枯萎的,树木已是苍老,黄昏归巢之鸦,道路古老荒凉,秋风萧瑟,还有瘦弱疲惫的马匹,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于浓郁秋色之中显现着无限凄凉悲苦的特征。第二组写到了小桥,桥下潺潺流水以及水边人家组合在一起,让人倍感温馨清丽,这显然是穿插在上述意象中的美好想象,通过比衬,更增添了凄凉萧条之感。“夕阳西下”是最大的一组意象,为整曲勾画出一幕宽幅背景,并将前述意象统一起来,给人以无限苍凉凄楚之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均出自“断肠人”旅途所见所想,亦是其心中之物,从中我们不难察觉到羁旅行人内心的孤苦惆怅,浓浓的悲秋情怀。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抑郁不堪,困窘潦倒一生。羁旅途中的这曲小令,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他的内心。

抓住了意象特征,串联起来思考,往往即能触及诗情这块“金子”。

二、 拎关键词,合情境领悟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既是为破山寺所题写,就当切合寺庙特征,具有禅院意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在描摹环境的幽深;“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则是在极言寺院的寂静。景有了,境也有了,人在哪里?所言之志是什么?不难发现,一个“空”字,即是在表明诗人此时的心境。破山寺,花木掩映,天光山色,鸟儿欢悦不已;碧绿的深潭映照着诗人的身影,不免让诗人的心“空”了起来。这里的“空”,因了寺院的幽深寂静环境自然生成,可理解成“空明”“澄净”之意。诗人身处破山寺后禅院,受到环境感染,内心杂念顿消,显现了沉浸其境一忘尘俗的情志和旨趣。为此,这首诗的情韵全为一个“空”字打开。

三、 合诗人即时处境心境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的上阕,压住一“愁”字,写梅的艰难处境: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再写梅花的“泥”“尘”遭遇,显其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至此,本词的情韵似乎已出。然而,仅仅停留在“梅”的层面,未免显得肤浅,当还要见到咏词之“人”。

我们知道,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这与当时南宋统治集团中的求和派格格不入。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低谷,屡遭主战派挤压,士气低落,一如词中所言梅之艰难处境,其间能够见到词人的寂寞孤独。南宋当朝局势,亦如求和派的春天,然而,词人依然坚守自我,无论妒忌,无论排挤,甚至于遭受碾压,化作了泥尘,也要留“香如故”。显然,作者在以梅自比,表现了词人陆游绝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孤高、雅洁志趣。

学生把握了作者创作时的处境、心境,才能够将诗词情韵理解到位。

四、 析表现技法,拨云见日

《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该乐府诗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韵。事实上,这是一首饶有意蕴的乐府民歌,其意蕴的独特即在表现手法上。

首先,诗中的“莲”谐音“怜”,含有“怜爱”之意。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另外,后四句用到了反复的修辞。表面看,似乎仅在做简单的“东南西北”方向的铺排,实则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而这正巧妙地传达出采莲人相互间追逐嬉戏的欢快心情和热闹场面。

唯有对表现手法细析,方才领会到该诗并非“鱼戏莲叶图”的寡淡描摹,恰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动人情歌。

五、 贯通诗中的“片言只语”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把握这首诗的内在情韵,我们可以从绝句的“片言只语”开始。诗的一二两句关键在“绝”和“灭”二字。千山范围,万条路径,为什么不见鸟飞,不见人行?――大雪覆盖,这是在写景。三四两句则转向了人――“蓑笠翁”,也即是诗人自己。这里的关键在“孤”和“独”二字。因了“鸟飞绝”和“人踪灭”,只能“孤”与“独”,这似乎再正常不过了。然而,诗人为什么要不畏严寒孤舟独钓,且钓寒江之雪呢?

相关期刊更多

青苹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红楼梦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