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编制考试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范文第1篇

>>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分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调查与思考 边疆民族地区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特征与功能分析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法学专业民族学生教学改革初探 浅析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与教学改革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设与发展 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 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与思考 如何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对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 关于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哲学思考 边疆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学的困难及原因与对策 边疆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古代科举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与影响 边疆民族地区的境外媒体传播与信息渗透 浅谈边疆民族地区初中生物教学的优化 提高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提高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 提高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子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特色,指出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 实验教学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51-03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实验室是一所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提供教师科研的关键场所。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综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有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云南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德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化建设滞后,随着国家桥头堡的建设,德宏成为国家开发重点试验区。随着桥头堡的建设,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在高速发展,实验室建设也迎来了建设的大好时机。但是实验教学方面和其他高等院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笔者为了提升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教学质量,主要从实验课程学分设置、实验教材、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学习态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实验室管理等方面探究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验教学质量。

一 提升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高校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是一种无法取代的教学过程。首先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验条件相对落后,教师要上好每一次实验课,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实验技能是很重要的;其次由于实验教学设备相对不足,实验开设受到限制,所以每一次实验教学要尽量保质保量地完成;第三,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一批批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现代化人才。

二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课程学分偏低

我校处在边疆地区,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有的教师认为只需要搞好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可有可无,形成了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学分偏低、实验课受重视程度不够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制约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2.实验教材、实验内容单一

我校采取定制实验课本,实验教材变化甚少,一些实验教材和我校理论教学及实际情况不配套,教师自己编制的实验教材较少。有一些教材对实验数据的表格都已为学生准备好,而且对实验步骤叙述很详细,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四维空间。实验内容单一,基本没有综合性实验设计、设计性实验室、自拟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且实验数量较少。

3.实验教学方法落后

实验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内容为主,过于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灌输,学生按照实验教材按部就班进行实验,照单抓药,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预测实验结果,学生没有主动地进行反思与总结。

4.学生学习态度欠佳

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前预习不够,甚至部分同学课前不预习,没有考虑实验为什么这样做,正确的实验操作是什么,上课时,出现了实验操作错误、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开展的状况,有的学生捏造实验数据,实验结束没有认真处理实验数据及分析原因,做了实验就一走了之。

5.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是分析与认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必要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实验开出率及实验项目更新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而我校主要考核的是实验的开出率,忽略了其他项目。评价体系还应该关注教师的基本素质,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学生对教师实验课的客观评价,这些方面都很欠缺。

6.面对学生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不完善

一些课程没有为实验独立设课,一些课程设了独立的实验课但是学分偏低,所以没有为实验课设立一个独立的量化考核方式。我校主要以学生平时的实验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单一、不科学。

7.实验室建设管理滞后

随着学生人数增多,学校资金大量投入于教学设施、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等,导致了我校在实验室资金投入、管理方面的滞后。我校各个实验室的管理主要以各系部为主,但是很多实验是基础性课程,很多仪器是基础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很多实验仪器重复购买,实验室的利用率较低。我校地处边疆很难招到高素质人才,目前我校各个学科所有实验室配备一个专职的实验员,比如化学实验室拥有6个实验室,但是只能配备一个实验员,还要准备所有的化学类相关的实验,人员缺少,实验员任务繁重,既要充当实验管理员及实验准备人员的角色。其他物理实验室、电力类实验室、农学、生物实验室也是如此。另外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交流程度不够,这些导致了我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滞后,限制了我校实验教学水平的发展。

三 提高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路和对策

1.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学分

理论教学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而实验教学则注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学校部门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学校要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实验课的比重应该加大,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该将一些不必要的选修课学分降低,适当提高实验课的学分、加大实验课的学时,从而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增加机会。

2.制定合适的实验教材,开设多样化的实验项目

根据我校的情况制定适合的实验讲义,定制和我校学生情况相符的实验教材,做到“量体裁衣”。按照实验教学将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或自拟实验。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基础性实验之外,教师给出综合性实验题目,由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审核后,学生完成实验。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学习的知识,自行提出实验题目,进行设计并完成。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要紧紧围绕该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围绕学科前沿进行开展。实验项目可以围绕地方的项目进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3.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及效果,要必须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结合,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突破单一验证性实验模式,开展多种类型、多种目的的实验,删除陈旧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开设计性、综合性、仿真性实验。要求上实验课的教师与上理论课的教师为同一人,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形成一个整体,但是教师要具备上实验课及理论课的素质。实验教学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上课前要对实验进行预习,并写好预习报告及绘制实验数据表格,弄清楚整个实验的主线,上课前教师检查预习报告,报告未完成不能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先随机抽取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讲解,教师进行补充,并提出相关问题。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实验完成后在实验室内完成实验数据分析,老师查看实验数据,最后有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实验的收获,提出实验改进的方案,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写出实验小结。部分实验先采取仿真实验,仿真实验通过后在进行实际操作。特别对于综合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学生可以进行分组设计,通过综合性实验,突出学生的主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4.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是衡量学生学习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制定一种科学的考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预习报告成绩(10%)、实验报告成绩(10%)、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成绩(10%)组成,期中考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占60%,其中期中考试成绩为一次综合性实验,期末考试由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组成,考试时学生进入实验室随机抽题,由教师全程监控考试过程,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打分,成绩由理论及实验操作组成,整个学期的成绩由各个部分之和。

5.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批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在边疆地区要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在学校的能力范围内及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半脱产学习。(2)鼓励推荐优秀年轻的实验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博士学位。(3)与外部高校进行实验教学交流,有计划地选送部分教师到国内先进的院校学习。(4)培养一部分学术带头人,使他们能够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先进的实验技术、方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及最新成果。(5)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塑造一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队伍。

6.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

边疆民族地区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是提升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资金短缺、地理位置偏僻、实验室人员数量不足、理念陈旧,要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验室建设好、管理好,国家、省、州应该多扶持边疆地区高校,学校应该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引起重视,从软件和硬件方面“武装”边疆地区高校实验室,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验室建设成一个设备齐全、技术实力强的实验室,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现应用型转型学校发展,为边疆地区高校实验教学提供一个优越的平台,开设更多的实验项目,为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7.制定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实验教学是“教、学、管”三个方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实验教学是核心,教学管理是关键,学生学习是根本。通过实验教学的评价可以掌握实验教学的效果,反馈实验教学中的信息,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实验教学的改进,所以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校的情况,制定评价体系为:(1)可以在校园网络制定学生评价实验教学模块,学生可以对实验教学人员的教学方法、内容、水平和教学态度、实验的准备仪等方面进行评价。(2)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专家随机对实验教学课堂(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反应)评价,并给出反馈意见。学校设备实践管理科了解实验设备的应用情况。(3)实验教学人员及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自我评价。最终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及系部应该形成以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项目、实验教案、教学方法、过程、教学效果、实验报告完成及批改情况、实验考核、实验成绩记录、实验室使用记录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四 结束语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 开放式考试系统 试题库

学分制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实行学分制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

随着当前校园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网上办公、网上课程等校园网的应用正逐步深入。我校从2003年秋季招收的学生开始就试行了学分制改革,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为了更好地执行和完善“学分制”中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校园网上创建开放式考试系统,并实施网上开放式考试,这是推进校园网应用、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一、“开放式考试系统”的组成

“开放式考试系统”由四个子系统构成:命题系统、阅卷系统、测试系统、监控系统,下面介绍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主要特点:

首先,教师利用“命题系统”,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生成考试或练习的试题库。本试题库中不仅包含试题,还包含试题的标准答案、评分细则。完成的试题库为“测试系统”提供题目,同时为“阅卷系统”提供标准答案、评分细则。然后,“测试系统”为考生提供练习、考试的环境,根据试题库的内容要求进行考试或练习。“测试系统”的整个工作过程中,受到“监控系统”的控制。第一,在开始考试前要对回收数据的服务器进行配置。第二,考试过程中“监控系统”和“测试系统”协同工作,完成上机测试工作。第三,考试结束后,“监

控系统”要将考试结果保存起来,为阅卷系统提供数据。

二、标准化考试试题库

标准化考试是依据现代考试理论,借助现代统计法和网络技术,严格按科学程序命题和实施考试,有效地控制各种误差,具有统一标准的考试。这种考试要求命题科学化,管理手段规范化、现代化、制度化。由于试题编制标准化,使用试题难易程度相对稳定,再加之评分、计分的标准化,增加了考生之间成绩的可比性,保证了考生成绩的真实性。

标准化考试试题库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题等。标准化考试的形式通常是考生填涂答题卡,式后由机器统一扫描阅卷。此种方式最易出现的问题是存在填涂不规范、漏涂、错涂等现象,导致成绩有误。

随着微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在校园网上设置试题库并开设网上考试,特别是标准化试题的考试已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而只是一个管理问题而已,这种网上考试,它不仅提高了考试效率,而且创造了一种无纸化考试的新模式。

三、标准化试题库的创建与维护

在校园网上开展标准化试题的考试对试题库的创建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显然,数据库技术是最好的选择。考试数据库主要分为试题库与答题库及辅助管理三大部分,前两部分又分为单选库、多选库及判断库三块。每一道题目以记录的形式存贮到数据库系统中,记录的结构就单项选择题而言包括题目编号、问题内容、标准答案、分值、命题标记等字段内容。

题库的增加、删除等维护工作交由软件系统来辅助完成。题库文件被置于服务器中,教师身份被软件系统确认后,可以在校园网内、外任意一台计算机上随时进行题库维护及命题工作;学生也可以通过internet和校园局域进行选题和答题。

四、考试电脑化、网络化的基本要求

1.硬件方面,要求配备文件服务器一台,教师机一台,考生用机若干(人手一台),局域网连通,服务器要连接宽带直接上网。

2.软件方面,Windows NT4.O或Novell 4.0以上。Windows98/2000,题库管理与开考系统一套,包括四个模块:题库维护模块、命题设置与开考模块、学员考试模块及成绩管理模块。

3.管理方面,服务器及网络必须维持开通状态,以便于教师对题库的日常维护。开考时,考生的姓名及考号是由考生自己录入的,为防代考,监考人员必须检查软件画面上的考生编号与姓名是否真实。试毕应及时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五、应用实例

例1.在CAD考证测试中的应用CAD的考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操作题,另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题。后者为标准化试题,这一部分的测试已往采用纸面方式,2000年下半年,在我校考点,采用该试题库管理与考试系统先后三次对近200名同学测试,效果良好。其操作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登录;

(2)教师进行试题库维护与命题;

(3)系统设置;

(4)考生登录并开考(学生版);

(5)考毕,考试成绩立即反馈到学生机与教师机的画面上。

例2.在省计算机中级考试基础知识考前训练中的应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础知识选题主要是计算机基本知识,题型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题及操作题。本系统收集了多次考试的题目,让学员进行考前集训,测试自我掌握情况,训练中,学员可以随时参考标准答案。

六、结束语

开放式标准化考试试题库一词并不鲜见,但真正用电脑进行题库管理,并直接服务于考试的并不多,而通过电脑网络实现网络化、无纸化考试的更是难寻。上述题库管理与考试系统经推广可以直接应用于英语等其它科目。从软件技术的角度看,上述软件系统的开发并不难,本文旨在推动试题库的创建,以及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1]张量,詹国华.开放式、智能化计算机考核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37(10):36-39.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试题;作品;独创性;著作权;合理使用

考试乃学校教育中的“热词”。考试试题的来源各异,学校或组织教师命制试题,或委托校外专家来编制试题,或采用他人已有试题,或采用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组织确定的试题等等,不一而足。试题命制时涉及考试范围、重点、题型、考点等诸多内容,都与著作权有涉,但实践中却少有重视,此类纠纷也不鲜见。本文尝试就其中部分问题做粗浅探讨,权作引玉之砖。

1.学校考试试题的作品属性

1.1考试试题著作权法保护的制度现状

学校试题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国际条约和法律法规关于作品的定义来具体分析。

《伯尔尼公约》作为著作权保护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国际公约,对其保护的作品是这样描述的,即公约第2条1:“‘文学艺术作品’一词包括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内的一切作品,不论其表现方式或形式如何,诸如……”其中“‘文学艺术作品’一词包括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内的一切作品,不论其表现方式或形式如何。”是对作品的抽象的、概括的规定,按照这种描述,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条约“诸如”之后关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具体例举也不是穷尽式的,这些具体列举应该是对“文学艺术作品”概念的明晰。

学校试题虽然不在具体作品类型的列举之内,但是符合作品的抽象规定,并且学校试题显然不在公约保护客体的排除之列。①

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进行了概括规定,即第2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规定提出了作品可以“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伯尔尼公约》中明确所保护的客体是“文学艺术作品”,“作品”一词即意味着是创作出来的智力成果,因而应该具有独创性。②而且,绝大多数国家法律以及突尼斯示范法都规定,作品要受到保护必须在具有创作性的意义上是原始的。③

我国《著作权法》秉承《伯尔尼公约》的精神订制,《著作权法》第3条明确列举了八种类别的作品,第4条、第5条是关于著作权限制与例外的规定,学校试题不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因而不在著作权法的排除客体之列。

但并不是没有被排除的即受保护,所以学校试题要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而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首先要符合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特征,同时要合法行使著作权,未受法律禁止出版、传播。

1.2考试试题的作品属性

通过以上对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的分析可以得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即知识性特征、独创性特征和可复制性特征,下面即对学校试题符合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特征进行分析。

1、知识性特征。学校试题虽不是《著作权法》第3条明确列出的概念,但第3条中列举出的八个概念都不是确指,而是逻辑形式上的种类,每一种类会包括许多子种类。学校试题通常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基本符合文字作品的特征,所以学校试题就是文字作品的子种类。

考试试题或试卷作为一种文字作品,试题内容可能涵盖了涉及政治、语言、数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全方面的内容,首先表现在考试试题或试卷的内容就是知识,而且作为在教学过程中用于检测学生知识能力的工具,考试试题或试卷通过试题命制人员的智力创造具有了知识测试的属性,所以学校试题是智力成果和知识性凝结的体现。

2、独创性特征。独创性要求作品作者以自己的智力劳动创作,而不是抄袭他人。考试试题设计需要考虑考试性质、范围、类型,还要结合考生心理素质、检测目的等各方面,来进行确定考试内容、选择题型、排列试题、合理安排知识点机构等一系列工作,以上环节无不体现了智力的劳动创造,这些智力成果都必然具有独创性。以命题人员的命题技术和思考完成带有特定功能的试题或试卷,是经过其独立的构思编制而成,当然这种构思是属于思想范畴的,但是试题作为经过这种构思表达出智力成果是具有独创性的。考试在学习生活中的高使用率,也是要求试题不断创新的动力,因为重复的试题会大大影响它本应具有的检测功能,所以试题通常都具有独创性。

3、可复制性特征。作品的可复制性是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基本前提。对能够通过复制等技术,以有有形形式固定下来的作品,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学校试题的可复制性是极其明显的,试题是一种普遍载于纸上的文字作品,如果需要对学校试题用于教学讲解材料、成书出版或进行其他方式的传播,我们都可以通过多次复制来实现我们的目的,而且人类至今为止所发明的任何复制技术都可以实现对试题的复制。

2. 学校考试试题使用他人作品的著作权分析

2.1作品试题著作权保护的利益平衡分析

著作权法立法的直接目的是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当作品作者和被引用作品作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看到著作权法立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所以立法者设计了“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制度来平衡作品著作权权利人与使用者之间和作品著作权权利人与社会公共之间的利益。

2.1.1作品试题中作者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作品试题重要的社会功能也决定了试题的广泛应用性,我们都知道信息交流越顺畅、越广泛,就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过于强调保护试题的著作权利益,会阻碍优秀作品试题的分享与传播。

我国著作权法以保护作者利益为立法目的之一,但在公共利益较著作权人利益明显重要时,可以有条件地限制著作权人的权利,保留作品作者的利益空间,也提供了优秀作品为社会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机会,达到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对平衡。我国台湾地区《著作权法》和美国《版权法》都将政府举办的考试排除在著作权法保护之外,让这种统一性的试题直接进入公共领域,使试题更好的发挥社会公用。

2.1.2原作者利益与使用作品作者的利益平衡

学校试题的命制过程时有需要使用他人作品试题的情形,如果只侧重于保护原作者的著作权利益,使用作品试题将存在巨大的阻碍。学校试题拥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的质量降低,不仅影响教育的质量,也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在新媒体环境下,作品的著作权人通常会采取技术手段避免公众直接接触到作品,如果使用他人作品试题要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向其支付报酬,会大大增加命制试题的成本。因此,允许对作品试题合理使用可以避免试题命制不必要的高成本,实现对试题命制人员的鼓励和优秀作品试题的传播,造福于社会。例如《著作权法》第22条“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2.2学校试题中合理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法律依据

2.2.1《伯尔尼公约》“三步检验法”

在三步检验法出现之前,由于当时的私人复制技术的限制,通过手抄或打字机进行复制对版权权利人的利益损害是极小的,所以私人技术复制被认为是一种当然的合理使用。随着复制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复制会对版权权利人的经济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害,自1967年《伯尔尼公约》斯德哥尔摩修订文本中引入了“三步检验法”,来限制复制行为。即判断某一复制行为是否合法要满足三个步骤:一、该复制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所允许的;二、这种复制不致损害作品的正常使用;三、这种复制不致无故危害作者的合法利益。

《伯尔尼公约》中的三步检验法通过Trips协议和WCT以及WPPT等国际公约的移植,从仅是对复制权的限制与例外扩张到了对有关著作权的限制与例外的情形。④因此,“三步检验法”在实践中也成为了判断对著作权权利的限制与例外是否有效的标准。那么,何为“特殊情形”呢?根据《伯尔尼公约》的历史和立法精神可以理解为特殊情形是指出于特定的公共政策目的或者适用于相当有限的地方。《伯尔尼公约》第10条(1)(2)便规定了以“教学的解说”为目的的合理使用。学校试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教学评价工具,当然地包含在教学范围内,所以,如果试题命制人员需要使用作品试题,只要符合善良习惯,就构成合理使用他人的作品试题。

2.2.2国内与国外各国相关立法

根据《伯尔尼公约》的指导,大多数国家对以课堂教学与研究的目的而使用他人的作品进行了著作权的例外规定,例如《日本著作权法》第35条、《美国版权法》第107条都规定为了教学目的可以在必要限度内复制使用已发表的作品。一些国家或地区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了为了举办考试的目地而在试题中使用他人作品属于合理使用。

我国没有明确规定学校试题可以使用他人作品,《著作权法》列举了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的十二种情形,⑤其中第(六)款规定了为了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可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这些立法都反映了为了公共政策目的可以有条件的限制著作权人的相关权利,在确认、尊重和保护著作权的前提下,允许对作品进行非商业的使用,同时禁止不合理损害著作权权利人的利益。以课堂教学与研究为目的的使用显然是为了公共教育利益,所以命题人员在命制学校试题时可以合理使用他人作品试题。

2.3学校试题中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情形

2.3.1学校试题合理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情形

允许合理使用而对原作品作者著作权进行限制的情形应当符合《伯尔尼公约》中“特殊情形”的要求,即为了公共政策目的或适用于相当有限的地方,结合我国的立法,合理使用他人已发表试题作品应当注意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六)款和第23条的规定,合理使用的目的包括教学研究、个人学习和个人研究欣赏。使用他人作品试题为了课堂教学的,仅限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各种远程教学、网络教学或者函授教学等都不属于这一目的。⑥所以,合理使用他人作品试题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内部教学,并且最终使用学校试题的学生数量和规模是可以掌握的。如果学校试题无限制的扩散,会造成对他人作品著作权利益无法控制的损害。

第二,在教学使用中合理使用他人作品试题的方式不局限于翻译或复制。在大量新媒体涌现的背景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6条(三)规定了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通过信息网络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比其他的使用方式对著作权人的影响效果大得多,既然信息网络传播在可以作为合理使用的使用方式,那么合理使用作品试题的使用方式应该不局限于翻译、复制和网络传播。例如,学校试题可以在课堂讲解时用幻灯片来为同学们展示;电影学院由于其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可以以拍摄的方式来使用他人以发表的作品,来实现练习拍摄电影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三,合理使用要在正当需要范围内。尤其是通过网络传播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他人已发表作品应该是少量,但是对于什么程度是少量,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需要司法机关在实践中根据个案具体分析,基本的处理应当遵循“三步检验法”。学校试题中可能因试题类型需要引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文章的片段,汇编试题时使用他人享受著作权的作品试题,或是利用教材上的内容出题,都属于正当范围内的使用,无需另行取得原作品作者的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

2.3.2合理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时对原作者著作权的限制与例外

在学校试题中合理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问题上,主要以“在特定情形下,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和“在特定情形下,按照规定支付相应报酬”并且“不得不合理地损害原作者的利益”为限制,牺牲作品作者极小的,微乎其微的经济利益,而不致影响作品作者的著作权利益,限制原作品作者的著作财产权。由于作者的精神权利与作品的联系程度非常高,在大多数国家的立法中普遍尊重作者的精神权利,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例外。

在胡浩波诉教育部考试中心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中,胡浩波主张,教育部未经作者许可对胡浩波发表于《中国科技画报》上的“全球变暖”的文章进行了删节和调整并使用,没有署名作者,并一直未告知作者以上情况,侵犯了他的著作权。法院认为,本案中,因高考保密的严格要求,事先征询相关作者的修改意见变得不具有可行性;高考出题者考虑高考试题的难度要求、篇幅要求和背景要求等特点,可对文章进行一定的修改增删,以适应出题角度和技巧的要求。虽然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应指明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但为作者署名仅作为一般的原则性规定,实践中在某些情况下,基于条件限制、现实需要或者行业惯例,亦容许特殊情况下的例外存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由于作品使用方式的特性无法指明的除外”。在本案中基于高考这一特殊的情况,无法为作者署名。另外,在上述判决中,法院在支持考试中心未给作者署名的合理性时提出“在国内及国外的相关语言考试中,亦有语用性文章不署名的惯例。”就著作权人的修改权而言,虽然修改作品的权利理所当然的属于作者,但在某些情况下,出于社会利益的实际需要,修改权有时也可由他人行使,只要这种修改不属于对作品有声誉影响的歪曲,割裂或其他损害行为。即在对作品作者的修改权进行限制时,要尊重和保护其作品的完整性。该案关于高考试题的法理也同样适用于学校试题,所以,基于上述特定情况,司法实践中对于著作权人修改权、署名权的保护也需进行个案的分析,遵循“三步检验法”的要求做出判断。⑦

3.学校考试试题著作权的归属与行使

3.1学校试题著作权的几种归属情形极其著作权的行使

作品完成后,作品的作者享有著作权是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我国《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其中“本法另有规定”的内容,是基于作品种类的多样性和创作过程的复杂性对著作权归属问题的详细阐述。针对不同的考试性质和目的进行不同规模和形式的命题活动的著作权归属也是不同的,下面对几种典型的学校试题命制活动的试题著作权归属问题进行分析。

对于学校入学考试,学校通常会委托校内老师或校外命题专家命制试题,对等的学校只提供资金支持或支付报酬,并不参与考试试题的命制,这种情况下完成的作品试题属于委托作品。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由学校和受托的命题人员通过合同约定,没有约定的,根据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作品试题的著作权由作品的实际创作者即受托的命题人员享有,但是学校可以在约定的使用范围内享有作品的使用权利,或者在举办入学考试范围内免费使用该作品试题。⑧

委托作品中,虽然受托方是校内老师,即学校的雇员,但是命制入学考试试题并不是该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任务,而是为了完成学校委托的任务,所以完成的作品是委托作品并非职务作品。如果任课教师为自己所担任课程的考试进行的试题命制,因为负责所担任课程的考试是任课老师的职责,所以完成的作品试题属于职务作品。结合我国《著作权法》关于职务作品的著作权规定,试题的著作权归作者享有,但是作为命题人员的雇主学校可以在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⑨

如果学校基于特定需求安排考试,学校决定参与试题命制的人员,可能指定老师也可能聘请命题专家,提出特定的命题要求和目的,并且根据要求负责协调安排命题人员,组织命题活动,这种情形下作品试题反映的是学校的意志,应把学校视为作品试题的作者,完成的作品试题属于单位作品。

学校试题的命制通常由两名以上的命题人员共同命制,如果两名以上的命题人员共同创作完成一套试题,这套试题是不可分割使用的,大家都对该作品具有智力贡献,那么这套作品试题就属于合作作品,在未约定著作权归属的情况下作品的著作权由大家共同享有。如果一套试题由一卷、二卷两部分组成,一卷、二卷分别由两名命题人员负责独立创作完成,这种情形下合作完成的一套试题,对于各自创作的部分作者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是在行使各自著作权时不得侵犯这套试题整体的著作权。⑩

3.2学校试题著作权行使的限制

对于学校试题著作权行使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对著作权精神权利的限制上。考试前,试题著作权人不得行使发表权,应当对试题保密,当然也不得也任何方式使用试题而造成试题的泄漏;考试后,如果没有关于试题保密的约定,试题著作权人可以行使发表权;有些情况下,学校会要求任课老师在其为所担任课程命制的试题上署名,虽然校方的目的是督促命题人员认真完成命题工作,为自己的作品负责,但作者有权决定在自己作品上署什么样的名称或不署名,学校的这种要求就剥夺了命题教师决定不署名的权利,是对署名权的限制。

学校试题的著作权人在行使署名权和修改权时要遵循“三步检验法”的要求,正如上文提到过的“胡浩波诉教育部考试中心侵犯著作权案”,在不违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行使署名权要结合现实需要、遵循行业惯例,行使修改权应当尊重被使用作品的完整性。

在著作权属于命题老师的职务作品中,学校可以在教育考试范围内使用作品试题,但不得未经作者许可对试题进行修改。而在著作权属于受托方的委托作品中,学校作为委托方在约定的使用范围即考试目的范围内可以使用作品试题,但是考试之后,如果没有其他约定,学校不得继续使用该作品试题。学校试题中使用了他人作品的,在行使著作权时要注意不得损害他人作品的著作权,在合理使用制度范围内尊重原作品作者的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

3.3我国著作权法对学校试题的不兼容及其对策

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的规定是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的由受托方享有著作权。关于职务作品的著作权规定是,普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作品作者,特殊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单位,但作者享有署名权。而在实践中,如果委托作品中委托方为学校,受托方为学校老师,委托双方还存在雇佣关系,极易与职务作品混淆。

委托作品中,委托方与受托方应当是基于意思自治原则达成委托合同的平等民事主体,但是由于雇佣关系的限制,包括在职务作品中,很少有学校与老师达成就著作权归属的约定。一方面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学校环境中,大多数情况下命题老师认识不到自己创作的作品试题的价值,而且著作权法对于职务作品概念和权利归属界定模糊,不利于著作权人清楚认识自己的权利,明确权利保护途径。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和教师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处于劣势的受托方或受雇佣方很难依据自己的意愿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因此造成命题人员通过智力劳动创作出的学校试题,学校随意拿来使用的乱象。由此可见,这类学校试题的问题在适用我国著作权法时表现出了不兼容性。

英美法系称职务作品为雇佣作品,对雇佣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奉行雇主优先原则,有相反约定的除外。在法律发展过程中对著作权精神权利的保护逐步重视后,提出了只能由作为创作人的作者拥有精神权利。大陆法系认为作品的创作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作者人格的延伸,所以作品的权利主体应该是作品的创作人,单位要想获得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可以与创作人在合同中约定权利的转移和让与,但是也仅仅只能是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可见在国际立法层面,大家普遍认同在雇佣作品中,著作权精神权利应当与作品创作人统一。

关于职务作品的著作权财产权在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提到“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可以”给予作者奖励实际上是给了单位在职位作品中更大的权利。如果命题人员辛苦地付出心血,投入了很大的创造性劳动,创造出的作品试题为学校带来了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但是学校却没有给予命题人员的报酬或奖励,那么命题人员这份额外的付出意义何在,这对创作人来说不仅是非常不公平的,同时也会严重挫伤命题人员创作试题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张与繁荣。因此,不论在委托作品还是职务作品中,学校应当有创作奖励制度来激励命题人员的创作热情。

针对我国著作权法对学校试题的不兼容性,在立法层面上,要明确委托作品、职务作品的概念和著作权归属的界定,弥补立法缺陷;增加对委托作品、职务作品的司法解释,明晰法律要求;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制宣传也应当加强,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在委托作品中,委托双方应当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就试题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方式、使用范围、使用目的,报酬等一系列问题协商一致。在职务作品中,法律需要正面赋予创作人与所在单位自由协商关于职务作品报酬的权利,加强关于创作人报酬的保障,可以尝试创建与单位利益挂钩的作品创作奖励机制。目前关于作品试题著作权的归属和作品试题创作人的报酬仍需通过合同约定来实现。具体问题期望很快可以通过著作权保护的立法和司法完善与进步得到解决。(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吴伟光:《<著作权法研究>:国际条约、中国立法与司法实践》,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13、453。

[2]《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指南 》,刘波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7。

[3]商志超:《学校试题著作权问题研究》,载《中国考试》,2012(10)。

[4]龚煦婷,《职务作品著作权制度研究》,《郑州大学》,2012:11~13页。

[5]《胡浩波诉教育部考试中心侵犯著作权纠纷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民事判决书,(2007)海民初字第16761号。

[6]Int’l Bureau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 Org. , Memorandum prepared for WIPO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Model Provisions for legislation in the Field of Copyright,51,WIPO Doc. CE/MPC/Ⅰ/2-Ⅲ(Oct.20,1998),转自Judge,Elizabeth F.and Gervais,Daniel J.Of Silos and Constellations:Comparing Notions of Originality in Copyright Law.Cardozo Arts &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Vol.27, 2010 ;Vanderbilt Law and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 No. 10-01.Available at SSRN:http:///abstract=1545986,p.401

注解:

①《伯尔尼公约》对保护的客体的排除性规定体现在公约的第2条8,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

②nt’l Bureau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 Org. , Memorandum prepared for WIPO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Model Provisions for legislation in the Field of Copyright,51,WIPO Doc. CE/MPC/Ⅰ/2-Ⅲ(Oct.20,1998),转自Judge,Elizabeth F.and Gervais,Daniel J.Of Silos and Constellations:Comparing Notions of Originality in Copyright Law.Cardozo Arts &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Vol. 27 , 2010 ;Vanderbilt Law and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 No. 10-01.Available at SSRN:http:///abstract=1545986,p.401

③《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指南》,刘波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7

④吴伟光:《<著作权法研究>:国际条约、中国立法与司法实践》,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53

⑤《著作权法》第22条

⑥吴伟光:《著作权法研究》:国际条约、中国立法与司法实践》,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13

⑦《胡浩波诉教育部考试中心侵犯著作权纠纷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民事判决书,(2007)海民初字第16761号

⑧著作权法司法解释》(法释[2002]31号)第12条:按照《著作权法》第17条规定委托作品著作权属于受托人的情形,委托人在约定的使用范围内享有使用作品的权利;双方没有约定使用作品范围的,委托人可以在委托创作的特定目的范围内免费使用该作品。

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2条

⑩《著作权法》第13条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范文第4篇

一、 精品课程网站的计目标和思路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目标是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可以了解课程的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检查学习效果,与师生互动交流学习问题。教师可以进行辅导和答疑,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

内容。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改进传统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二、 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设计理论

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有他不同与普通笔试的地方。他针对的对象更加的宽泛、对象的差异更加的明显,所出现的测试内容需要更家有代表性,而不是针对不同对象群体的个性,所以在网络测试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使用标准化考试的设计步骤。

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是工业化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的特征。我国引进此种考试的时间是1982年,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接着就用上了判卷机器。机器判卷被认为比人来判卷更“铁面无私”,更“科学”。网络课程标准化考试的设计,就是依靠计算机的公正无私的特性,对广大的使用对象进行公正的,无视对象层次的测试。

三、 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设计

根据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并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要求,探讨出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主要包括有:风格设计、结构设计和标准化内容设计。

1 风格设计

网站风格是指网站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整体感觉,网站的风格包括色彩、布局、导航、标志设计和内容等。精品课程网站是教育类网站,应根据专业方向、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风格。

现在许多的课程在网络设计的过程极力的体现出自身的风格,如:一些传统的学科,往往强调传统底蕴、历史功绩等等,但是却忽略了网络课程面向的对象,是一些年轻人,所以为了提高受教群体的关注度,建议使用和他们那个年龄成次相统一的风格,如:卡通、漫画和动画等形式。

2. 结构设计

精品课程是网络课程的一种突出代表,那它就要遵循网络课程的特点。网络课程是依托在计算机和网络下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他有一种特性就是客观的个反映本学科的内容,他的测试系统也同样是一种客观的反映不同对象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所以他的测试系统该以客观题目为主,主观题目为辅。

3. 标准化内容设计

首先,确定考试目的。

考试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考试目的,以及为实现这个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如果没有明确的考试目的,考试设计就无据可依,就无法进行。要确定考试目的必须弄清四个问题:

第一,搞清楚社会客观需要,确定考试目的依据和考试类型。

第二,确定考试对象。明确考试目的和考试类型后,进一步要考虑考生来源,也就是要明确参加考试的对象。

第三,确定教育内容。考试内容必须体现考试目的和要求,又要符合考试对象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应该考虑的是考知识、能力,还是考技能;进而明确考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这是确定考试目的的核心环节,也是试题编制的基础。

第四,明确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与考试的方法和内容紧密相关,方式不同,方法和内容也就随之而变化,当然测试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了,因此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如何编制试题,以及编制什么样的试题。

其次,编制考试大。

考试大纲就是根据已经确定的考试目的对考试的性质、类型、方式、测试对象、内容、范围、题型、考试时限、答题要求、试题数量、试卷结构、计分方法等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并公诸于众,作为考试设计人员编制试卷的依据,供组织教学和进行应考训练的参考。也就是说标准化考试是开放型的,考试大纲和试题样本,对参加考试设计、实施的人员及所有考生是公开的,并作为主试和应试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一旦考试大纲公开化,就必须照章办事,不得随意修改。

再次,编题设计。

编题设计,就是根据大纲要求,将所考学科内容及其教学目标编出双向细目表,作为指导试题编制的具体计划。

在编题设计中,对各种测试内容在整体试卷中的份量,应采用的试题类型,各类试题所占比重、分数比例、时间分配等等,都必须作出详细而且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依据不同考试目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对象而相异。在编制试题时,除了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外,还要在明确考试目的要求的基础上,纵观考试各层次,使重点突出,比例分布恰当,难易适度,试卷结构合理。

再次,编审试题。

编审试题主要由命题委员会和审题委员会(或编审委员)承担,同时也聘请部分社会上经验丰富、熟知命题原则并具有命题能力的教师和学科专家参加。由于标准化考试的试题编制是经常性和开放性的,所以考试机构也向社会征集试题,经审查符合标准的试题,可备选用。编制试题是制定测试的量尺,而审定试题则是检查制作的量尺是否标准。因此可以说编审试题与考试成败紧密相关。严格遵循编制原则和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试测。

试测是对初步选定的试题在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是否符合欲测对象,检验各类试题的比例,所需时间等是否合适。为正式测试挑选真正符合标准的试题,以保证正式测试的信度、效度,并为建立常模提供依据。预测是提高考试的可靠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是标准化考试设计中关键步骤,也是有别于传统考试的重要区别点。预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预测方式方法要科学; (2) 预测对像要具有代表性; (3) 预测条件要基本一致; (4) 预测内容要高度保密; (5) 预测考场动态要有真实详细记录。在预测这一步骤中,以试题分析为中心环节,主要对预测的试题作全面系统分析,以便确定正式考试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这是检查考试、试题质量的基本方法。没有对考试做出精细的设计、检测和统计分析,要制做出符合各项指标的试卷是难以实现的。对符合各项指标要求的试题则填入指定格式的试题卡、编号、存入题库待用。

四、 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网络化产物,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精品课程网站中测试的设计要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还要遵循课程网站设计的规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晓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网络教育发展的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07(8):62-64

[2] 杨蓉.浅淡网站设计与制作.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4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范文第5篇

中小学考试的现状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已过四载,大多数地区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也逐步得以确立,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课程目标始终处在核心的位置,它不但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指导整个课程实施,还为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就课程目标的生成来源与服务目的而言,它体现了三种需要:

第一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二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个体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可以说,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标准;

第三是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新课程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许多学校课程结构发生改变,课程内容得以更新,总的来说,一种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教育观和考试观也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要求青少年应是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对学生身心素质的评价应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更为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将来的去向,它注重借助更多评价方法和手段收集反映学生各方面发展过程与状况的证据,以检查并指导学生的进步。而现行的学校考试似乎还不能完全达到这样一个要求,其自身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仍有一些不适之处。

首先体现在关注结果与立足过程的矛盾。不可否认,现行学校考试自身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其考试结果代表了学生阶段教育后取得的成绩,也是他们进行下一步学习的资格认证,这两点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但如果想从这样一些单纯的考试成绩中去考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以及该成绩背后付出的程度,尚有一定难度。

其次,学校考试自身职能的片面发挥也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不便。就现实情况来讲,现行学校考试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本身应有的全部职能。现今有些现象很值得我们重视,比如面对学校的“综合指标要求”和实际上的“唯考试成绩算”,一些班主任认为考试是科任教师的事情,自己的工作是管理学生,人为割裂各学科考试之间的有机联系;考试过后试卷被闲置等等。类似于此的问题,明显已有碍于新课程标准的贯彻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

最后,新课程的许多内容还很难通过现行的学校考试加以考查。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除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这些都是新时期对当代青少年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其中的不少内容还很难通过现行的学校考试加以考查,更难用量化手段进行准确、科学的鉴别。现阶段课改实验区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收集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资料,诸如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平时作业和竞赛的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通过这些材料的确可以更多地了解一个学生的发展,但从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角度出发,这些材料是否可作为衡量学生个体综合发展的根据还有待实施后的客观效果去证实。

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我国目前中小学考试与评价的改革,重点关注的还是校内评价,具体的学校课程考试和学业考试的改革则无实质性推进。从一定意义上讲,学校考试改革仍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一根敏感的神经,考试如何改革依旧是新课程改革成败,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能否与时俱进的关键因素。因此,正确把握现行学校考试改革的取向,探明改革的路径;已是时展的迫切需要。

中小学考试的功能定位

一般认为,中小学考试有三个基本功能:

一是评价功能。即作为学生阶段学习以及学校、教师施教质量的重要“衡石”,了解学生受教育的结果与程度,检查阶段教学成果。

二是选拔功能。这主要体现在考试为那些能够获得下一阶段教育资源的学生提供能力证明。

三是导引功能。表现为给学生考前提供学习方向,考后提供发展方向,为学校、教师改进教法提供标准。

由于“考试功能的充分发挥,既是考试结构稳定的条件,又是考试结构变化的前提”,找准学校考试改革的取向,也就要求我们寻找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以保证上述三种功能的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改进考试的外在运行环境。因此,现行学校考试的功能定位,应是以导引为主,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导引,以导引带动科学的评价与公平的挑选,以导引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理论根据上讲,“考试活动是为了人的发展的活动,服务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是考试活动的灵魂所在,也是考试赖以存在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导引功能是学校考试的主体功能之一,这是由其基本职能和特殊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如果一种考试不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目的,不能使个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它必不能长久于世间。另一方面,考试既然有对阶段教育成果检验评价的功能,其本身也将为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育政策等工作提供方向。忽视或偏视考试的导引功能将直接削弱学校考试的社会价值,甚至危及其生命。

从实践意义上讲,充分发挥学校考试的导引功能,首先是维护考试这根“指挥棒”本身的公平性和考试信息使用的科学性。学校考试之所以会出现前述的若干问题,既源于人们的意识偏差,也有我们的考试在引导学生、调配教育资源、发挥自身公正性等方面的偏失。其次,由于考试对学生身心的潜影响,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已经粗具雏形的青年学生来说,甚至会改变他们的整个人生,所以考试不但要为“合格”、“优秀”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还应为那些在考试中“不够合格”和“不够优秀”的学生指引一个发展、改进的方向。但我们的考试试卷并没有提供此类或相关信息。从另一方面讲,由于现行考试对学生发展信息反馈的失误,一些考试成绩优良的学生在考试后的进一步学习中也不一定是学其所长。

鉴于此,当前学校考试改革的功能定位当以导引为主、兼顾选评,果真如此,我

们的考试改革或许会有质的飞跃。

中小学考试改革的路径分析

为了使我们的学校考试能够顺利发挥以导引为主的多种功能,以适应社会、教育、考试、学生四者共同发展的需要,其改革可循着下述路径向前探进。

第一,理顺关系,疏通意识。

首先,理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时下不少人认为新课程观注重发展人的能力,似乎考试应以高难度题为主,并奉为“素质教育题”,而一些考察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题目,则成了“应试教育题”。事实上,考知识与考能力是不能人为剥离的,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有了较丰富的知识,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同时,能力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知识的难易、掌握快慢、巩固程度叉依赖于一定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就不能掌握知识,知识掌握受能力的制约。能力越发展,知识掌握得就越好。所以,考知识与考能力本身并无是非之分,不是说书本上的知识学多了,你的能力就会迅速提高,也不是说你有了很高的能力,就表明你掌握了足够渊博的知识,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并在考试中力求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并重。

其次,理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按照同一个课程标准接受教育,理应按同一标准考查学生的学业成就。仅此而论,众考生面对同一考核标准,使用同一张试卷,这正是考试公平性的体现。可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在生理、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又客观存在,有些人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模式套用来通过考试,有些人则依靠敏锐的观察和灵敏的应变来通过考试;同样,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让考试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方式,不但要让每个人都有展现的机会,而且还要让每个人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个性。

再次,理顺检前与导后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现行学校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检测、评价考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比如现行中考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为学校选学生”服务,尽管平时的发展性评价已逐渐推行,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引作用,但平时的发展性评价结果在决定学生发展方向的问题上,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学校考试如何在检前的基础上给考生的后续发展导引方向,提供进取目标,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考试的导向功能始终处于弱化状态。要促成此种病象的扭转,须在更新考试观念的前提下,不断革新考试设计、实施的运作模式。

第二,精选内容,科学命题。

大量的实践表明,“考试结果的真实性,主要取决于测试量尺的准确性”,而测试量尺的准确、有效与否,又关键在于考试内容的选择、试题质量和试卷结构的设计。考试内容除应关注检测学业成就外,更要重视学生的潜能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生存能力的发展,考试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还需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导引学生在发展群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考试的最终目标。正缘于此,我们学校考试试题的编制必须考虑下列诸方面因素:

其一,试题的编制必须精挑命题队伍,科学设定命题程序。由于从课程标准到考试目标再到考试内容的选定,是一个承前分化的过程,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目标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因此,考试试题的编制必须精心挑选命题队伍,科学设定命题程序。命题人员应该挑选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懂得考试命题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并具有准确把握考试测试目标,按统一命题程序编制,能如实体现测试目标要求的优秀教师。

其二,注重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人的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有各自的逻辑结构和发展方式,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我们不能只倾向于综合能力题,而忽略了对基本概念的考测,因为后者是形成系统思维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

其三,对于一些知识与能力并重的题目,一方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要考虑能力的综合性,避免单一地或零散地考查知识点和能力点。

其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评价都应充分体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表现创造力。对此,有人提出增加开放性试题数量的建议,而且现实中这类题目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确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大力推广,但我们要避免的是开放性题目“只见其分,不见其合”,单纯追求考查内容的覆盖面,使学生的思维过于发散,而影响他们聚合思维的发展。

其五,试题内容应贴近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试题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点是否能够牵引考生思维移动,而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那样可能会误导学生思维,或者只是让思维进行无联系的跳跃,使得学生面对这类题目,产生不了贴近生活、走进社会的效果,也就是说,应从现实的生活中找“导引点”,从今天导向未来。

第三,多样设考,革新方法。

要逐步改变纸笔测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克服考试方式单一化。尽管主要的考试形式将仍是纸笔测验,但对一些特殊的科目,以及一些特殊知识、能力的考查,非纸笔测试结果的可信度要比纸笔测试高。比如语文、外语之类的语言考试科目,应该要求学生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有发展,这无形中是对传统纸笔测试方式的挑战,因为“听”和“说”的动态性和情景性都很强,在纸上完成的实效不大。又如物理、化学等科目中实验动手能力的测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纸笔测试的基础之上,探讨“语言考场”、“实验考场”的开设,比如可以采取人机测试方式,或现场录音、录像方式,事先获得考生的表现(视频或音频材料),然后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分,同时也要注重这些考试本身的科学性、公平性,增强某些专业测验的情景化。

第四,分析结果,加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