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经采薇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序言
1. 这是一个规模巨大而无大品牌垄断的黄金市场
中国的很多行业,比如家电、快销品行业,某个品类甚至整个行业,往往多由几个巨头把持着,二三线品牌的生存空间与生存机会受到较大的压缩与挑战。比如家电行业的彩电、冰箱、空调或者微波炉,比如快销行业的纯净水、可乐等,排名前三位或者五位的企业,其市场占有率几乎可以占到整个行业市场销量的80%甚至更多。而整个建材行业,大体而言,却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表现出相对垄断的格局。整个泛家居建材行业,体现出的是“大市场、小企业”的竞争格局,比如照明灯饰行业,保守估计市场容量约在2500亿-3500亿/年以上,但是这个行业的几个所谓大品牌,其年销售额连50亿都不到。为什么泛家居建材行业会体现为“大市场、小企业”呢?个中原因较多,但主要原因是,泛家居建材行业,是个性化需求较为明显的行业,比如家具、陶瓷、照明灯饰等,很难形成标准化统一的需求方式。因此,企业无法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压低成本,从而形成竞争优势。而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方式必然带来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必然降低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必然通过差异化提升品牌溢价。而且,个性化需求的极致——艺术品,则是价格“随心所欲”的,我们判断一件作品的价值,不是根据他所用的材料多少,而是看他出自谁手,多少年的时间沉淀,看他能否引起“心灵的共鸣”。
(备注:泛家居建材包括空调、冰箱、厨卫家电、陶瓷、卫浴、家具、家饰、家纺、壁纸、太阳能电器、地板、涂料、电工、照明、灯饰、浴霸、整体厨房、集成吊顶、… …等品类。这些行业的营销人员数量占中国营销人总数的一半以上)
2. 这是一个少有的没有被外资所垄断的潜力市场
泛家居建材行业,严格意义上讲,还是传统制造产业,虽然产品的设计与审美会带来较多的品牌溢价,但现阶段,中国的企业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在产品设计与审美上的原创优势,更多的是抄袭与模仿。因此,外资企业除了在高端技术与原创艺术上保持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之外,在广大的中高端,中端及低端市场,国内企业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而泛家居建材以外的诸多行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国的传统企业,均无法与之抗衡。比如汽车产业、IT产业、芯片等等。
3. 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营销多样化的魅力性市场
正因为泛家居建材行业发展的阶段(尚处于行业发展的成长期)与个性化需求的特点,从而决定了这个行业的营销多样化特点,以及有别于一般耐用消费品与快速消费品的营销特性。比如产品的流通渠道,一般的家电产品或者快销产品,其流通渠道都比较单一,或者连锁超市、或者家电卖场,或者小规模的专卖店,或者最近几年兴起的网上商城,总之,几乎所有的厂家的流通渠道都是共享的,且是透明的。而泛家居建材行业的流通渠道,则比较丰富,甚至过于丰富,比如家装渠道、工程渠道、直销渠道、专业卖场渠道、专卖店渠道、小区渠道、批发-分销渠道、网络渠道等。而市场推广方式,较之于传统家电或者快销品而言,更是具有无穷的可能性。比如灯饰照明产品,可以做小区推广、家装、工装推广、电话营销、团购、终端爆破等。而大众媒体,并非泛家居建材的主流推广方式。
4. 这是一个随中国城镇化进程而不断放大的朝阳市场
中国的泛家居(建材)行业,是随着房地产行业逐渐兴起的,从2002年开始-2012年,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房地产的附属品——建材产品发展的黄金十年,2010年以后,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的实施,房地产进入稳定发展的平台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没有成长的空间,实际上,中国离发达国家的城乡结构平均比例尚有较大的差距。未来几年,是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保障房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农村城镇化,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意味着,整个泛家居建材行业,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成长高峰。
二、近几年市场发生了什么?
1. 品牌竞争的分水岭越来越明显;泛家居建材行业虽然不象家电或快销那样品牌集中,但落后的、竞争力差的企业与经销商将越来越难以存活。厂家的品牌将出现两种明显情况,即品牌往上走&往下走 “往上走”,即品牌高端化,定位在高端人群。“往下走”意味着品牌大众化,定位在主流消费人群,定位在新增长的乡镇市场与城市大众化的市场。为什么品牌的发展要针对“高端消费人群”与“大众消费人群”?权威的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市场,建材领域不受宏观调控及低迷的影响,呈现积极增长态势的两大主流消费人群一为高端市场一为大众化市场。特别是以乡镇市场为主体的农村市场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销售旺势。
2. 经销渠道,将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即“往上走&往下走”的情况。什么是渠道往上走?什么是渠道往下走? 先说往上走,未来的渠道商(经销商)的生存之道,必然采取品牌事业部形式,做“四专型”经销商。所谓四专,是指经销商的品牌必须专人、专业、专心、专用资金。专人,品牌的销售人员必须专门负责,不能一人多职,同时兼职几个品牌;专业,负责某品牌的人必须是专业的;专心,一心一意做品牌,必须是第一主推的。专用资金,专款专用也。未来,除了杂牌厂家允许见人发货,逢人给货外,走品牌经营的厂家在与商家的合作中,必然要求商采取品牌事业部形式,品牌事业部的核心,就是要求商成长为四专型的经销商。 再说往下走,所谓往下走,其实是掌控终端,多开店、开大店、开好店,是往下走的方向。 渠道的演变,必将不断洗牌,那些最终生存下来,并持续做大的渠道,必然是品类丰富,终端面积大,网点多,终端管理佳的渠道商。甚至在一定程度下,强势经销商将携渠道以令厂家,逐渐掌控对上游供货商(厂家)的话语权。从古镇及各地专业市场的格局来看,我们也逐渐发现这种苗头的出现,近1-2年,古镇的统一招租式的灯饰广场逐渐有取代路边店的趋势,而各区域市场新的灯饰广场以及灯饰广场内的超级大卖场也渐成规模之势。 往上走,走品牌事业部,做四专型经销商,其实是类似厂家的虚拟办事处或分公司,分公司的存在的价值,在于做好区域市场的开发、管理、服务。往下走其实是做强势终端,从而掌握消费者,形成对厂家与对市场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当然,有战略眼光的经销商往往即往上走,也往下走。
3. 三四级市场的诱人滋味,各大品牌加大深度分销力度;破局之道,在于发现机会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力。笔者十分坚决的说,建材行业仍是少数财源滚滚的行业。其机会点主要表现在: 首先,国家暂时限制房地产,但广大的三、四级市场并没纳入限购的范围。依笔者今年的所见所闻,三、四级市场受限购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对于有心渠道下沉的企业来说,或许又是一大机会。 其次,国家正大力进行小城市建设的战略布局,人口一窝蜂的向北、上、广、深等城市或省会集中的现象未来可望缓解。大城市当然有其好处,但他的弊端也层出不穷。因此,扶植中小城市,农村城镇化,是未来N年的战略布局。这也为那些有致于渠道下沉的企业带来了无穷的机会。 其次,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的一大战略布局,农村的拆迁与改造,又带来了足够的机会
4. “立体整合促销”时代到来;现在整个泛家居建材市场,在终端上已经发展到短兵相接的“白刃战”的时代,原先的单一的小规模的点对点的促销活动,已经被立体整合促销所替代。所谓立体整合促销,是指多种传播手段、多种推广手段与多种促销手段围绕着一个既定的策略,在统一管理与指挥下,沿既定的促销目标有序推进的过程。其终端表现形式比较常见的有(但不限于):砍价会、大型团购、明星签售、异业联盟……相对于一般的常规促销,立体整合促销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都十分巨大。如果常规促销只是一场“游击战”,那么立体整合促销则是“兵团作战”;如果常规促销只是“散兵游勇”,那么立体整合促销则是“陆、海、空三军”;如果常规促销只是一次狭义的促销,那么立体整合促销则需动用多种广告媒体(户外、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多种推广手段(小区推广、设计师推广、老顾客推广、网络推广)、多种管理手段的整合;
5. 利润下降,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近1-2年,由于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生态系统——市场环境,较之于以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恶劣,因此,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都出现了利润下滑的局面。企业倒闭潮接踵而来。建材行业的不少厂家或者商家,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建材行业以外的行业,开始尝试转型,比如地产行业,农产品行业等等。
6. 新兴渠道发展迅猛,传统流通业态受到冲击;泛家居建材行业的新兴的渠道,比如专业的卖场连锁渠道,如红星、居然之家等,都对传统的专业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当然,发展迅猛的电子商务,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建材行业的流通格局。
7. 终端争夺加剧,相关资源价格扭曲,费用虚高;一方面是营商环境恶化,经营成本增高,一方面是终端产品同质化严重,必然造成终端营销竞争的加剧,从而造成经销商利润的下滑。
三、经销商面临的困惑
1. 店越开越多但利润越来越低,店越开越大但平效越来越低;无论是利润率,还是净利润,行业的经销商都较之以前有很大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成本的上升与销售额的下降;成本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人工成本增加,隐性渠道成本的增加(比如给设计师、家装公司、水电工、油漆工)的返点越来越多、租金成本年年上涨,推广费用的投入成本也越大;另一方面,虽然店越开越多,但单位店面的产出即销售额并没有大的提升,自然其经营的利润必然出现下降的局面。
2. 大卖场越来越多,不进的等死,进也找死;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泛家居建材行业不太可能出现类似家电行业的情况,即少数几个巨无霸主导市场。未来的泛家居建材市场,应当是产生强势品牌与诸多的小企业共同分割市场的局面。“三国演义”、“春秋五霸”不太可能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小国林立”。但是,流通品牌,却有可能出现品牌集中度的情况, 一如家电行业的国美、苏宁。这些流通品牌挟渠道以令厂家,必然造成厂家经营的困境。一边是上游趋同质化多如牛毛的生产厂家,一边是有限且较为单一的渠道——家居建材连锁,那么厂家与渠道商的谈判能力也就“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至于一些不知名的中小建材企业,在未来面对强大的建材连锁时,完全是“谈虎色变”与“叫苦连天”,几无讨价还价的能力——不进是等死,你还能怎么样?
3. 地方不是自己的,品牌不是自己的,究竟什么才是经销商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很多中小经销商的困惑。确实,以前粗放经营时代,经销商只要个好牌子,跟着厂走,一般都不会有错。但是厂家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营的成本越来越高,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经销商必然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其实,经销商经营的本质,或者说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其综合运营能力,这些无形资产是任何厂家都无法取代的,如区域市场的熟悉程度、社会关系、作为渠道品牌的影响力、店面运营能力等,并不是厂家能取而代之的。
4. 不促销等死,不会促销找死;现在的家居建材专业市场,随时进入,几乎是促销的海洋,令人眼花缭乱的促销信息里,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的商业环境,对经销商促销的玩法抽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不作促销,是等死;如果不会设计促销,是找死。时下,在各个泛家居(建材、家电)专业市场,各类砍价会、团购会、明星签售、总裁签售、异业联盟……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若干年将是“立体整合促销”主宰终端市场。
5. 人员越来越多究竟什么的管理才能打造好团队。经销商多是业务起家,但随着人没的不断膨胀,团队如何管理开始让不少的经销商开始困惑。以业务起家的经销商并不是天然的管理高手。人员用的好,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反之。这种情况把经销商的推向了更高层面的需求——由夫妻店向公司化运营,由挣钱向作带来迈进。
四、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 竞争必将从单一优势走向系统竞争。泛家居建材行业公司或者经销商,起家多由一款产品或由一类风格的产品成就一个企业的现象。比如陶瓷行业的“博X精工玉石”、“简X大理石”“马X波罗之仿古砖”,家具行业的“联X椅”,照明行业“羊皮灯”、“古典灯”等。但是,光靠产品起家是不够的,以单一品牌起定的厂家或者商家,极易掉入“成功陷阱”,也极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和超越。因此,未来的脱颖而出的经销商品牌,必然是通过系统竞争优势致胜,通过打造新的赢利模式制胜,通过销售向营销的升级制胜,通过厂商一体化的营销模式制胜。
2. 一二级市场洗牌势必更加快速,不是单一行业的洗牌而是整个产业链的洗牌;三四级市场的春天来了同时也进入战国时代。国家暂时限制房地产,但广大的三、四级市场并没纳入限购的范围。依笔者今年的所见所闻,三、四级市场受限购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对于有心渠道下沉的企业来说,或许又是一大机会。其次,国家正大力进行小城市建设的战略布局,人口一窝蜂的向北、上、广、深等城市或省会集中的现象未来可望缓解。大城市当然有其好处,但他的弊端也层出不穷。因此,扶植中小城市,农村城镇化,是未来N年的战略布局。这也为那些有致于渠道下沉的企业带来了无穷的机会。其次,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的一大战略布局,农村的拆迁与改造,又带来了足够的机会。
3.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盈利模式时代正式来临。在整个泛家居(建材)行业,经历的几个典型阶段,从最早的有产品就能卖,到终端形象建设,到现在及未来几年的终端爆破——终端立体促销与推广,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是盈利模式制胜的年代。未来的中小企业,核心产品只是企业的第一步,归根结底还是要打造属于自己的赢利模式。所谓赢利模式包括四个层面,第一是企业所在的行业必须要有广阔市场容量与发展前景;第二,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要有很强的赢利能力;第三,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要有持续的竞争力;第四,企业的赢利模式要能够复制;四者都满足的基础上,才能算赢利模式。满足以上四个条件,企业才能吸引风投,吸引资本进入。而终端爆破,将成为提升终端竞争力,打造厂家与经销商盈利模式的关键手段之一。
4. 跨界行销成为趋势。最早的泛家居营销,常常是各自为政,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消费者者渴望一站式购齐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厂家或者经营不同品类的商家开始跨界联合促销。比如陶瓷与卫浴,泛家居品牌,照明与家具等。联合跨界营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联合促销:
联合促销是营销联合中最易操作的一种联合方式,但是这种联合常由建材卖场主导,厂家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这种情况受益的是建材卖场。由于企业的渠道范围较广,家居卖场的联合促销往往干扰了企业原有渠道的终端零售。所以,厂家大可主动联合起来,利用不同建材产品的互补性与共通性共同开展针对消费者的联合促销。
比如在厂家的现有渠道里开展卖砖(照明)送照明(砖)促销、联合特价、联合抽奖、捆绑销售等。促销的方式方法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只要方法有效,成本核算后双方均有盈利的空间,就可以执行。
企业在联合促销时,应选择合适的对象,最好是双方品牌的定位一样,目标消费者一致,双方对联合促销的思路与理念应完全一致。这样联合促销的效果更佳。如果双方的品牌定位不一致,定位高的品牌其形象必然会被定位低的品牌或多或少侵蚀。同时,由于品牌定位不一样,双方之间的目标消费者会有较大的差别,消费者需求也不一致,促销的行为与结果自然而然的也就大打折扣。
企业在进行联合促销时,往往策划的周期长,牵涉的渠道面也较广。但受益可能性更大。当然,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让各个区域的经销商去操作,而不指定单一联合促销的品牌,厂家提供操作方案或操作指引。但这样做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无法做到高效统一。不利于促销气氛的营造。促销效果也得不到保障。各地的联合促销将处于十分松散的地步。
2) 联合推广:
联合推广牵涉的内容较多,常见的包括联合小区推广、联合隐性渠道推广、联合客户推广等。联合小区推广的操作简便易行,可由厂家操作,也可由厂家指导经销商操作。联合小区推广可减少双方的人力成本、小区的场租成本、物力成本。比如前期扫楼时,市场上楼盘较多的情况下,单个客户的人力短期内难以获悉全部新楼业主的档案,因此两个联合品牌的业务人员完全可以划分区域扫楼。由于双方在目标消费群上不存在竞争。所以完全可将获取的业主信息与其他信息共享。
小区推广方式在建材行业逐渐成熟起来,但创新仍必不可少,比如在新开的楼盘里面或附近设立小区服务站,租用面积约30-60平方的铺面,简单装修后用于小区推广。展示双方企业的产品与品牌形象的同时,输出促销信息、服务信息,最终实现达成销售的目的。或者进行家庭装修的基本知识的讲解。既降低了双方企业的场租成本,也有利于销售行为的达成。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审美教育 ;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忽视点,但是这并不代表语文审美能力不重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以高考考试标准为教学目标,侧重学生逻辑能力和知识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学生感受文字魅力,从课本中“看见”作者的当时写作的情景,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心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中国文学底蕴深厚,提高高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美的感受也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触发学生心底的追求美得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历史的知识,也能够通过文学教材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中国学生从启蒙教育开始一直接受语文教育,至到高中教育为止,语文教育一直占领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能够让学生读懂文字含义,更能够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但是现在我国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中语文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将文章段落分成几个小节,再分别讲授每小节的段落大意,语句含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时,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部分经历用于分析课文中语句和文法,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要思想一笔带过。造成这种教学现象是因为现在高考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的语文成绩能够很快的提升,但是却不能够享受课文所带来的艺术感受,大大降低了学习积极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策略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的美得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文章的意境。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中《采薇》一文的学习,古文和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较少,在学习上更应该利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将简单的文言文用华丽的词藻翻译成白话文,让学生从简单的的文言文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采薇采薇,微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室,;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为“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将深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有趣的白话文,将当时少数民族侵犯国家,将士因为大战有家不能归,一年又一年的思乡之情,通过文字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展现在学生脑海中,对文章有了深刻的意识,既能学到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美的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既有深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又有风趣幽默的白话文;既能学到我国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又能体会到优美抒情的古代诗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文学美得熏陶,引发审美想象力。以文学作品为例,古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螟》一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诗句中表达出来的艺术美,重点突出“浣女”及“渔舟”。只有洗衣女子的归来竹林才会热闹,渔舟摇曳荷花才会动摇,而正因为竹子林得茂密,莲荷的稠密,才能让作者从静景和动景的结合中,描绘出一副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的美好情境。通过对字词的深入探究,与作者共鸣,发掘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3.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堂教育不再局限于小小的黑板,多媒体的运用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生动和魅力。现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变成舞台剧、电视剧或者电影,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比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课更富有感染力。在学习《红楼梦》一文中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在课堂上观看相关的电视剧,看到了当时贾家的富贵,黛玉的忐忑不安、王熙凤的泼辣性格、贾家四姐妹不一的神态、贾母的慈祥,在学生面前一一表现出来,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中语文教师不再仅限于课本教学,应该更多的将有利于学生的相关教学影片带入到课堂中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性的去探究其文学魅力,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学科是一门文字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学科,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让学生视如宝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语文教师充当着学生和艺术间的桥梁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文学美得魅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课堂不再是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帮助学生插上诗意的翅膀,在丰富多彩的文学天空里飞翔,挖掘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参考文献:
[1]李玉新:谈听说训练与语文审美教育的融合[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邹贤敏:沉实笃行 立体观照——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10期
《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可谓中国诗歌的源头。中国作为抒情诗大国,从《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诗再到唐诗宋词,中国文学史的每个阶段,诗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比重,而《诗经》教学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全国各种基础教育语文教材,没有哪家教材不选录《诗经》的。以普及性最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例,初中阶段九年级下册从《诗经》中选录了两首——《周南·关雎》和《秦风·蒹葭》,高中阶段亦从《诗经》中选录了两首——《卫风·氓》和《小雅·采薇》。
《诗经》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鉴赏能力具有启迪作用。其实,《诗经》不仅在中国,在西方的接受度和辨识度上也高于其他汉语经典。16-19世纪的西方耶稣会教士和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们都先后研究、翻译过《诗经》,并将其介绍到欧洲。英国汉学家理雅各(1815-1897)三译《诗经》,就是其中突出代表。不过,理雅各用译介《圣经》的态度来译介《诗经》,他对《诗经》“天”“帝”的解读和误读,典型地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对文本阅读的影响。
1880年,理氏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尽管理雅各也知道,中国人所称的“天”,是帝或上帝居住的地方,其人格特点极其模糊,[1]而且中国“只有天,而没有地狱”[2],理雅各还是把《诗经》中的“上天”“昊天”“皇天”“旻天”译为“至高无上的上天”(Supreme Heaven)、“伟大或威严的上天”(Great or August Heaven)、“悲天悯人的上天”(Compassionate Heaven)。“天”已不只是物质性的天,同时还具有了人格神的特点。
理雅各没有从字源学追寻“帝”字的原初意义,却认定其原初意义亦为“主宰”,并且断言:“‘帝’字形成伊始,便是(主宰之)天的人格名。”理雅各认为,“天”“帝”异名同实,在经书中交替出现,彼此的关联“使中国宗教中的一神崇拜始终凸显,确保‘帝’之名未被滥用”。他指出:“上帝具有人格神特点,能够统治天地,决定人的道德本性,统领各个民族”,“信奉上帝是中国最早也曾是唯一的信仰”。[3]“帝是中国人的父,就像God(上帝,造物主)是我们的父。”1853年,理雅各在《中国人的上帝与鬼神观》中也说:“中国人认识真正的上帝,他们所崇拜的最高存有,与我们所崇拜的是同一实体。”
理雅各对“天”“帝”的解读显然是一种文化误读。他依据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但是许慎时代还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对“天”的本义产生了误解。“天”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皆像人形,小篆才变成人顶上一横的。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颠者,人之顶也。”“天”字在商代主要是指头顶之义,或为“大”的异体字,并不表示天空。
《诗·大雅·文王》“帝命不时”,《易·泰》“帝乙归妹”,“帝”都指人王,没有至上神的意义。《周礼·大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汉初《尔雅》:“帝,君也。”东汉《说文解字》:“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司马迁《五帝本纪》中的“五帝”,也都为人君或部落酋长。秦始皇将“三皇五帝”集于一身,自称“皇帝”。
农业文明主导下的中国人,出于经验哲学与实用主义理性思维,信奉“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哲学,人必须适应自然客观规律的变化,天地万物的自然和谐为之“道”,与西方的“上帝”人格神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
总之,一元神在中国没有滋生的土壤,中国古代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只是出于繁衍生息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万物有灵观念之上的原始自然宗教,带有强烈的实用功利目的,这样,天地山川等自然神跃上祭坛。
周初,在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时,就要举行隆重的祈谷、藉田典礼,祈求上帝赐丰收,天子亲率诸侯、公卿大夫、农官到周天子的藉田中象征性犁地。秋天丰收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报祭礼,答谢神灵的恩赐。《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都有所反映。
理雅各对“天”“帝”的“误读”,是源于理雅各的“前见”和“预设”。理雅各是英国新教徒,他和明清耶稣会教士一样,是匍匐在“上帝”脚下的虔诚信徒。他“在理解他种文化时,首先自然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4]。
理雅各对《诗经》的跨文化误读还有不少。例如《关雎》,理雅各诠释的主题是“赞美文王新娘的美德”,将《诗大序》所说的“后妃”译为“新娘”,他理解的“美德”是不嫉妒,让文王娶有美德的女子到后宫。并认为,西方的妻子不会像文王之妻太姒那样屈尊,西方读者也不会欣赏中国的一夫多妻制。这样,一首优美的民间情歌,成为理雅各抨击“一夫多妻制”的例证。而对《秦风·蒹葭》这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理雅各阐释为“求贤尚德”的怀人之作,却又遵从了保守的“诗教”传统。
在现在的整个中学教育体制中,语文教育只是一个组成部分,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语文教育只能通过精挑细选的经典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修养。
比较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从教学实践看,多数比较阅读仅仅局限于同一文化背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阅读则重视不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见,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文化观照,语文教学也需要跨文化的视角。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跨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跨文化阅读教学,改变传统思维定式和教学模式,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理雅各.中国经典·第3卷[M].中国台北:SMC出版集团,2000:193.
[2]理雅各.中国经典·第4卷[M].中国台北:SMC出版集团,1994:134.
【关键词】上古音;声韵调系统;综述
一、对上古语音的认识过程
在古音学史上,人们并非一开始就认识到古代的语音和现在的语音不同。汉代以后,人们阅读《诗经》《楚辞》时感押韵不和谐。从南北朝到宋代通常用以下方法来处理这些读音,如下:
叶韵(叶句、协句)就是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来达到押韵的目的。梁沈重就把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变读音。协读通常使得字无定音,读音混乱。朱熹的《诗集传》大力提倡叶音说。唐玄宗阅读《尚书》“无偏无颇,尊王之义”句,觉得“颇”和“义”不押韵,就改“颇”字为“陂”。
唐代陆德明提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经典释文》)也就是说,古人用韵的时候很宽泛,读音相近都能通押,没有中古那么严格。这种观点意识到了古今音的不同,这点很重要,影响到后来顾炎武和江永的研究。
《屈宋古音义・跋》中写道:“先人木山公尝曰:叶音之说吾终不信…乃举三百篇尽谓之叶,岂理也哉!”陈第《毛诗古音考》中指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这就是经典的陈氏的语音发展观,他认识到了语音的时空变化。
二、研究上古音的材料、方法
(一)研究材料
韵文,《诗经》是归纳古韵部的主要根据;另外还有《楚辞》、诸子散文、汉赋、乐府民歌等;谐声字,上古距离造字时代很近,造字时代,同谐声字群的字声母相同或相近;注音材料,例如直音、“读如”、反切等;假借、异文,上古古籍中有大量的异文假借现象;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声音部分可以作为上古音的证据;现代方言,很多汉语方言仍然有上古音的一些特点;对音材料,东汉时代由于翻译佛经,出现了音译词如南无,梵文Namo;另外日文、韩文、越南语也有古音保留。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韵脚字系联法,这是研究上古韵部最常用的方法,把韵脚字归类,能押韵的韵脚字组成一串,属于一个部。用《诗经》找到韵脚字,然后用其他韵文验证。
2、谐声系列推演法: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划分古韵,认为“同谐声必同部”。如:尼、比、旨―匕声;尼(泥-尼声);比(妣 庇-比声);旨(指 脂 -旨声),这些字说到底都是匕得声。
3、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三、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音的语音系统 ,即上古的声、韵、调,和现在的语音不一样,那么上古音究竟是什么样的系统呢?有大量学者研究上古声母,迄今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看法,但是有价值的观点却很多。
(一)上古声钮和中古三十六字母的比较
轻唇音读为重唇音;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章系声母和舌头音端相近;庄系声母和精组声母相近;日母和泥母(娘母)相近;没有独立的于母;有复辅音声母。
(二)上古声母研究材料
1、谐声字,如轻唇音作重唇音字的声旁:板;重唇音作轻唇音字的声旁:赴;一字轻、重唇两读:脯:果脯fǔ,胸脯pú,以上例子说明上古轻唇与重唇音不分。2、通假异字:如“鹦鹉”,《说文》解释为“鹦母”。3、古人的读音:魏晋人给先秦古书注的音,通常用“读若”、“读如”、“读曰”等术语表示。《说文》中:“娓,顺也,读若媚。”4、反切:悲,府眉反(b―f);长,丁丈反(ch―d)。5、声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如《诗・采薇》:“靡室靡家”,笺云“靡,无也”(m―w)。6、中外音:佛陀 Buddha (f―b)。7、方言:如闽方言中“房、肥”等,声母读为b。
四、上古声纽的几个重要观点
(一)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那么所谓的“古无轻唇音”,指的是上古音中没有“非敷奉微”四母,这组音在上古时期归在“帮滂明”中。分为以下几类:
“非”古读为“帮”,如《释名》:“法(f),逼(b)也”;“敷”古读为“滂”,
如孚(敷f)―脬(滂p);“奉”古读为“”,如《史记・六国表》:“秦始皇二十八年,为阿房宫。”宋本作“旁”,这说明“旁”、“房”通用。
(二)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提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古无舌上音”是指上古时期没有知、、澄”,它们是从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知”古读作“端“,如《后汉书》:“摧天督(d)”,“即天竺(zh)。”2、“彻”古读作“透”《诗》:“左旋右抽(ch)。”释文:“抽,敕由反,《说文》:‘(透),他(透)牢反。’”3、“澄”古读作“定”,《说文》:“田(定),陈(澄)也。”齐陈氏后来称为田氏。4、潮汕、厦门等地的方言中,舌上音大多仍读为舌头音,日本语、朝鲜语中借用了许多汉语词,其中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三)娘日归泥
章炳麟在《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中提出:“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娘、日归泥”,是说娘、日二母在上古时是没有的,都归为泥母。如《释名》:“男(n),任(r)也。”
(四)喻三(或作“云”)归匣:曾运乾提出:喻母三等字是从古代的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如《韩非子》:“自营(云)为私”;《说文》为“自环(h)为私”。
(五)喻四归定:曾运乾提出: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应该属于定
母。即我们常说的“喻四归定”。(例中喻四称作“以”)如《释名・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其中的“姨”(以脂切,喻四),“弟”(徒礼切,定母)。
(六)照二归精:黄侃认为上古音无正齿音(照二归精),“照穿床审禅”,所谓“照二归精”是指照系二等字是从“精清从心”来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归齿头例:蓑(心s)宗(精z);归舌头例:堤(定d)雕(端d)。黄侃的这一观点还没有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
五、上古韵母研究
对上古音韵部系统的研究比较充分,已经达到了完善的程度。主要的观点如下:清代学者顾炎武通过离析唐韵,分韵为十部;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分古韵十七部,如:“诸、著、煮、渚、箸、堵、睹、赌”等都是从“者”得声。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万光泰,十九部;江永,十三部;戴震,二十五部。(《声类表》);孔广森,分十八部(《诗声类》);王念孙,二十一部。(《古韵谱》);江有诰,二十一部。(《音学十书》)。
近代学者章炳麟,二十三部(《成均图》);黄侃,二十八部(《音略》);王力的《诗经》时代分为二十九部;《楚辞》时代分为三十部。三十韵部按韵尾的分类如下:阴声韵,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如:侯部,歌部;阳声韵,以-m、-n、-ng收尾的,如:东部、元部;入声韵,以塞音-b、-d、-g收尾的,如:屋部、月部。
我们可以发现各家分出的韵部都不同,这是因为利用的资料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
六、上古的声调
关于上古声调的看法不一,近来大多主张“古有四声”。具体研究如下:
陈第:“四声之辨,古人未有。”(《毛诗古音考》);顾炎武认为:“古有四声,但可随便通押,实则古无四声”。(《音论》);江有诰认为:“古实有四声,特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孔广森认为古有平、上、去三声,无入声;段玉裁认为古有平、上、入三声,无去声;黄侃认为古有平、入二声,无上去;王力认为声调应先分平入,后分长短。他认为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模糊范畴指示词;缺省;成因;重构
中图分类号:H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1-0036-02
国外对模糊语言的研究由来已久。对模糊语言的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伯明翰大学的史奈尔(Joanna Channell)博士结合英语教学将语用学原理应用于模糊语言研究。西方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多取定量视角,过分侧重语义,较少涉及美学效果。国内学者对模糊语言的美学特质予以更多关注。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学》堪称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秦秀白的《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言语风格》继续致力于模糊修辞理论框架的确立。之后,张乔、苗东升等进一步拓宽模糊语言学研究口径。可见,我国学者的模糊语言学研究多取定性视角,关注美学效果,较少涉及翻译问题。
但笔者发现,模糊语言研究的理论探讨还不甚深广。比如,中国古典诗词是十分青睐模糊语言的。但对古诗词中模糊语言的构成手段,成因和翻译补偿较少涉及。故此,本文试图以部分诗词作品为例,较详细地谈谈模糊范畴指示词在建构诗词模糊意境的妙用。
一、诗词模糊意境建构手段――模糊意象范畴指示词的缺省
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功效,其固有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提高效率。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格・歌根也指出:“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唐树芝1998)史奈尔将模糊语言的这种特性应用于范畴研究,认为人们可以运用模糊手段来指涉范畴,而无需列举出范畴内所有成员。她在《模糊语言》(Vague Language)一书中提出了模糊范畴指示词这一概念并给出相应公式:
Category identifier=Exemplar+Tag
Category指文本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范畴;Exemplar指涉该范畴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样本;而Tag则指该范畴中除典型样本外的其它范畴成员。Tag作为一种模糊手段,常采用某些词汇,如or something/anything(1ike that),and things,and things like that,and that,and what not等等。具有极强指涉功能的范畴典型样本(Exemplar)可促使受众进行推理、想象Tag的具体内容,从而勾勒出意义范畴的整体框架。
中国古典诗词正是利用模糊范畴指示词的这一特性,对意欲营造的意境不做详细描绘。不同的是诗人遣词更加俭约,往往仅提供具有极强指涉功能的范畴典型样本(Exemplar),通过缺省模糊范畴指示词中的Tag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进而重构原诗的整个意象范畴。这也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即所谓“留白”。“留白”是中国艺术追求的一种空灵境界。中国画、中国戏剧、中国诗文,皆有“留白”说。留白是营造模糊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而且能给观众和读者留下遐想和创造的空间,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比如李商隐的《锦瑟》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虽然只有几个指代景物和人物的典型意象,却足以抒写他的迷惘、哀怨、纯洁和理想。诗词所表达的意境绝不仅限于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大量的信息被遮蔽起来。但通过这些具有强烈范畴指示意味的词语和意象,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去体会、遐思,所以与此意象范畴相关的信息都将浮现出来。
二、诗词中模糊意象范畴指示词缺省成因溯源
1.诗词的语言特点
由于受到字数、音韵和格律的限制,诗词非常重视文字的精炼。诗词中选取的意象范畴典型样本必须极具代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传达整体意境。Tag中指涉的次一级的意象只能通过读者的想象获取。
只有找到有代表性的意象样本,诗歌的意境营造和模糊范畴指示词的缺省才成为可能。完美的诗词意象样本之所以具有极强的指涉性,原因还在于汉语的语言特点。汉字字型象一个封闭的王国,充满了向心力。人的目光往往流连于单个的字而非连续的词。字与字之间逻辑关系很弱,充满独立性。汉字的这种特质使得诗词中个别的意象作为范畴样本,带有极强的暗示力,从而有助于读者挖掘出Tag中隐含的信息,达到意境的完形。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作者不拘语法,仅用名词建构意象。全曲28字,基本无粘连成分和逻辑标志,但读者完全可以接受,并由此获得广阔的想象空间。原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典型的以神驶形!尤其小令第一行,一字排开,18个字,没有任何结构粘连,但足以使读者通过想象,建立相关信息,重构意象范畴。
2.诗词的美学特质
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中国古典诗词素来追求“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其艺术魅力也正在于以有限的用词表达无穷的整体意蕴。因此,诗词往往在不同层面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说过:“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转引自瓦宁尔1975)
诗词通过缺省意象范畴指示词,给读者大量“留白”来营造朦胧之境,恰恰佐证了这一点。
三、复现意象范畴指示词,把握并重构整体意蕴
汉诗十分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艺术美和诗人自身对生活中所发现的美的感受。而这种极致的意象运用反而增加了汉诗英译的难度。有时原诗中的某个意象背后还依附着一个带有深层文化内涵的隐含意象。对此,译者如果不将缺省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译诗的读者根本无法发觉和领会。因此,只有还原意象范畴指示词,将显现的和缺省的所有信息综合起来,从整体上感知原诗整体意蕴,译者才能完成诗作的语篇重构。
古典诗歌中常用叠字来建构意境。叠字因有双声、叠韵的审美效果,所以素来为诗家评家称之为双声叠韵。但是,叠字却是一直被诗家或评家及译者认为诗之大难。这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及文化特征的表现手法给翻译带来了极大困难。要在英文中重现叠字音韵美,重构其意象范畴,译者必须深入探究诗歌内部蕴涵的文化意味,从而把握并重构整体意蕴。
对于古诗而言,韵体更能传达出叠字的音乐美和生命力。以《小雅・采薇》为例;原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Long, long the way;
Hard, hard the day.
Hunger and thirst,
Press me the worst.
My grief o' er flows,
Who knows? Who knows?
许渊冲译文一路用韵,在神形皆似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保持原诗的形象、意思和旨趣方面都无懈可击,声美形美兼备,乃译诗精品。许先生认为,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音美,就不可能产生和原诗相似的效果。相反,用韵有时反而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美。
许多译者还采用头韵或韵律头和韵脚并用来重构叠字意象范畴。例如《诗经》第六篇《周南・桃夭》:原诗:“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
Ho, graceful little peach-tree,
Brightly thy blossoms bloom!
Go, maiden, to thy husband;
Adorn his hall, his room.
此译见于1891年威廉・詹尼斯之手。他采用了英诗格律与韵脚的四行诗,以意义上的排偶,声音上的和谐艺术手法重构原诗之美。很明显,这是译者尝试以此作文化上的调整的结果。难能可贵的是,译者妙用“Ho”“Go”头韵,再现原诗语言中所承转的“音重于义”的文化特征。两词巧于情溢于辞,使读者透过文字听见弦外之响,窥出作者切己的情感。其实,许多译者以散文体译此篇早于以韵体译出,译文读来虽然仍自然流畅,但叠词“天天”、“灼灼”所具有的音韵美已消弭殆尽。
四、结语
通过对古典诗词糊意境建构手段及其英译的探讨,笔者深切感到,把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译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实非易事,诗歌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