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老师的成语

关于老师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老师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老师的成语

关于老师的成语范文第1篇

劳动关系与承包关系的区别是性质不同。承包关系在法律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在企业范围内的承包关系作为一种责任制形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可以从属于劳动关系,也可以从属于民事关系。劳动关系自用人单位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

【法律依据】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老师的成语范文第2篇

这八天的校园生活,可以说,它既给我带来了快乐,但是,它也给我带来了悲伤!

在星期一的下午,我依旧在写着英语作业,这个时候,一道题,使我陷入了久久地沉思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还是浸在这道题的海洋中……这时,我想起了她——我的英语老师!

于是,便打算和朋友去问题,可是,老师还在她的班级,不出来,没有办法,只到站在走廊里面等待着……

天空渐渐地黑了下来,我和朋友有一些无聊,便开始说笑,玩耍,打闹,正当她把我从教室里推出来的时候,英语老师从她的班级里出来了。

当我看到了寇老师,心里便开始紧张了起来,一串串问号马上蹿到了我的脑中:“完了完了,我和朋友玩耍,肯定让寇老师看到了,她会不会说我呢?会不会……都是**推我,不然才不会……”想到这里,我迅速跑回了班里,马上把朋友拉了出来,想趁现在去问题,可是,老师已经到了办公室。

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向办公室走去,一路上,我们是打打闹闹地来到了办公室。没有想到,到了办公室门口,我们又开始议论,让谁先进办公室,最后,朋友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先进了。

一进办公室,老师为我们讲解完我们的问题后,就对我们说:“这两个人可在班里面玩儿好了,现在就开始笑呀!看看!笑的!”老师一边笑,一边对我们说。我和朋友都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

可是,在第二天发生的事情,让我永远都无法忘记。

那天下午,我和朋友照旧去问题,这次是朋友有不懂的题。

到了办公室,老师为我们讲题,还时不时地问我们一些问题,可是,也不知道为什么,平时那些我都会,怎么一到这里,全部都忘了?可能是紧张的原因吧!寇老师见我们半天没有回答,就对我们说:“哎呀!我真想一人揍你们一下!”而且,她的表情,不是生气的表情,虽然是笑着说的,但是,可以看出,她简直是无可奈何,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老师能不这样嘛!

关于老师的成语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1)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主要是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如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2)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药、体检、心理咨询及疏导、康复护理、健康调查跟踪及养身保健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服务。(3)老人家务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务服务,如做(送)饭、居家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4)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并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5)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满足老年人对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日益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社区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政府职能不清,政社未能真正分开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同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表现在:第一,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又把居委会当作政府部门的延伸,经常给居委会分配任务,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为居民办实事。第二,政府职能缺位。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经费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六)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养老方式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养老方式,尤其是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提供预测和规划的工具。同时要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政社分开

政府应退出社会福利服务生产领域,其角色转换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展社区养老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政府应摆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只能是参与,并且其参与行为应该是启发式、动员式的政策引导,而不是替代。政府应当从不该管的职能中退出来,并将这些职能还给社区组织。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所划拨的资金真接交给社区自己管理,政府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社区要积极协调社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负责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事务,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调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非单纯地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五)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其次,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再次,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

关于老师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是城市老年人生活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保留了传统在家养老的形式,利用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向老年人提供就近而又便利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心理和物质需求,让老年人拥有稳定、良好的生活状态,减轻其子女的日常照料负担,弥补社会养老机构的不足,能较好地解决老年居民的实际问题,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

宁夏于200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虽然比全国晚了10年,却以每年5.0%(全国3.2%)的速度递增。为了深入了解宁夏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愿及现状,更好地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笔者实施了此次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设计

笔者于2016年6月至8月在宁夏选取银川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城市社区作为调查点,采用随机抽样和典型社区相结合,不同年龄段相结合及普通群众和公职人员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样本500人,经过近两个月的深入细致的结构化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8份。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性别结构。被调查者中男性共275人,占56.4%;女性共213人,占43.6%。

(二)年龄结构。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49.4%是18-44岁,36.0%为45-59岁,10.9%为60-74岁,75岁以上占3.7%。

(三)受教育程度。被调查者中64.5%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16.8%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其中不识字、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分别为3.9%、2.5%和5.5%。

(四)被调查者的家庭结构及子女情况。调查显示,有66.0%的被调查者只有一个孩子,13.4%的有两个孩子,7%的有三个及以上的孩子,13.6%的没有孩子。从居住方式来看,调查对象中只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51.7%,独居老人占11.9%。在对于“距离您家最近的子女居住在哪儿”问题的回答中,住在“本区(市辖区)”的占38.9%,住在“本社区”的占23.0%,住在“本街道”的占6.2%,住在“本市其他区”的占9.7%。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老人没有与子女住在一起,但同时,有超过七成的老人与子女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二、宁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依据恩格尔定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个人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不仅有公共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且需求层次由低变高,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由注重物质需要转变为更注重精神需要。因此随着老年人收入的增加,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必定会有所增加并呈现一定的转变。

(一)收入来源及经济状况。在被调查对象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仅占5.5%,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6%,1000-3000元的占43.8%,月收入3000-5000元的占44.7%。从收入来源看,94.0%的被调查者只有工资(离/退休金)收入一项,收入来源非常单一。从支出情况来看,在45岁以上被调查对象中,其支出项目中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基本生活开支、医疗保健费和人情费,且有24.8%的受访者需要补贴儿女及其它家庭成员。详见下图。

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6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家的收支情况的评价是“大致够用”,选择“比较困难”的占16.2%,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与自己家的基本需要相比,其总收入属于“很困难”的境地。而选择“比较宽裕”和“很宽裕”的两项合计不到13%。详见下图。

收入来源的单一反映出了宁夏城市社区居民在经济供养层面目前主要是以自我养老为主;收支情况则反映出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尤其是企业退休人员和依靠打工维持生计的被调查者。这也在“目前您最担心的问题”的调查中得到了应证,有48.6%的4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和34.9%的60岁以下的受访者选择了“收入低”。

(二)被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在4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中,生活能完全自理的占83.6%,部分自理的占13.8%,不能自理的占2.6%。其中,高血压、颈/腰椎病和心脏病/冠心病患病率最高,分别占51.5%、36.6%和35.6%。其余依次为胃肠炎、关节炎、糖尿病、骨质疏松、脑血管病(含中风)等疾病。而在对60岁以下年龄人群的调研中,有75.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况。整体而言,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无病的仅占23.3%。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高龄人口逐渐增加,尽管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但仍有8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以上的慢性疾病,估计约有20%的老年人身体机能有缺损,即缺乏日常起居自我照顾能力或日常起居生活活动能力,可能长期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和支持,约有5%至10%的老人在长期护理方面需要某种形式的协助。因此,随着失能老人人数的增加,老龄人口所需的日常照料需求增加以外,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养生、专业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的需求将十分突出。详见下图。

(三)文化娱乐活动。在4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逛公园/散步、听广播/看电视和读书看报是其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分别为89.7%、76.7%和49.1%。详见下图。

(四)养老理念与愿意。调查显示,在45岁以上人群中选择居家养老(子女养老)方式的占54.8%,愿意接受机构养老(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方式的占27.0%,而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仅占15.7%,还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选项。而在60岁以下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中,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其他方式的比例则分别为32.4%、42.2%、22.4%和3.0%。具体见下图。

在60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中,关于“您选择此种养老方式的原因”的调查显示,选择“个人喜好”的有41.1%,“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有34.9%,认为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需求的有17.2%。详见下图。

分析其原因,除了传统养老观念的日益转变、家庭小型化、421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较重等以外,可能还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转变的影响。对于4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居家养老,这也在“若生活遇到困难或生活不能自理时,您希望得到谁的帮助”问题的回答中得到了应证。选择求助子女和配偶的比例分别为59.1%和54.8%,而选择“社区工作人员”的仅占13.0%。据笔者分析,其原因除了有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外,可能也与4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受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影响较深,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即“单位人”属性更鲜明有关。随着“单位制”的逐步解体,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60岁以下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45岁以下的人群,其与单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日益回归社区,成为原子化的“社区人”,这也使得他们对养老方式的思考与选择倾向于更多依赖社会的社会化养老的方式。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服务需求是老年人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完善服务体系的根本依据。

1、总需求。截止2015年底,宁夏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3.8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6.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8.2%;失能失智老人14.9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56%。预计2020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106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15.3%,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0.24万,占当时老年人总数的9.66%。[1]可以说我们是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给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老龄人口公共服务需求数量的增长及需求结构的变化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被调查者对各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观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健身娱乐需求,占被调查者的68.4%;其余依次为老年兴趣小组(59.7%)、心理咨询(52.2%)、建立医疗健康档案(52.0%)、紧急救助(呼叫器)(50.3%)、医疗保健康复(48.8%)、老年饭桌(48.8%)、生活照料(40.3%)、老年义工小组(39.2%)、精神慰藉(38.2%)、法律服务(35.6%)、日托照料(32.8%)等,这一调查结果与老年人生理性、社会性、物质性、精神性、多样性的需求较为吻合。详见下图。

三、宁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研究

2011年10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后,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和《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9073”(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模式,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20%以上的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各类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2.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2]围绕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将养老事业发展纳入民生计划,有力推进了自治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全区共建成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09所,设置床位1502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18.8张;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84个、农村幸福院443个;建设区域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所,设立城乡老饭桌52个。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集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和“一键式”紧急呼叫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3]

(一)对相关政策及服务的了解程度。当被问及“您是否了解目前的居家养老相关政策及服务”,有50.7%的6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其次是“略知道一些”,占28.3%,选择“根本不了解”的有20.4%,而仅有0.6%的“很了解”。

在“据您了解,您所在的社区已提供的养老服务有哪些”的调查中,有44.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都没有”,还有3.0%的“不清楚”,也就是说尽管当前社区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种类较为齐全、内容比较丰富的养老服务,但仍未有效引起近五成的受访者的关注。同时,在60岁以下被调查者中,对社区已提供的上述服务的评价,比较满意的有34.3%,不满意的有38.7%,很不满意的占16.0%。即超过五成的6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不满意,这也反映出将逐步进入老年行列的居民对未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较高的期望和旺盛的需求。

(二)被调查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的认知情况。在“您所在的社区是否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的调查中,仅有8.1%的被调查者选择“有”;有63.3%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超过六成;同时,选择“不太清楚”的则有28.0%;0.6%为“正在修建”。而根据李治贵、岳秀霞、朱蕾、彭妍晖《关于宁夏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宁夏“目前已建成规范运作、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45个,其中城镇社区353个,覆盖率达到了79.5%,农村社区和幸福院共200个,覆盖率接近10%”。调研中笔者也发现已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能正常运行且能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照料服务的数量有限。

(三)被调查者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意见和建议从高到低依次为完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参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专业技能、根据服务水平和质量制定收费标准、建立专用社区居家养老筹资账户和其他。详见下图。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社区为依托构建老龄工作平台,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也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既减轻了机构养老的压力,又能够适应变化中的社会与老年人的需求,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宁夏目前正处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时期,而且未来十年宁夏将处于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增长期,居家养老服务将是未来社会化养老的一个发展趋势。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该能够回应现在的老人和未来的老人的养老需求,既能够照料老人日常生活,保障老人安全与健康,更能丰富老人精神生活。结合调查情况,笔者建议完善宁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走政府、社区、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健全政府、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政府、社区、家庭三方共同承担养老责任与义务,整合社会养老资源,建立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充实服务设施,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壮大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不断健全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及标准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NXCZZ02。北方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项目“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进海.宁夏社会蓝皮书2014[M].宁夏银川:宁夏人们出版社,2013:111.

关于老师的成语范文第5篇

一 任务驱动,落实“备课”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特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当“老师”的习惯,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养成“备课”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人人有事做。只有人人有事做,才能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因此,在讲新课的前一天,老师就给学生布置任务,把学习目标、学习指导写在黑板上,学生回家按照学习目标、学习指导来“备课”。学生“备课”的内容要写在书上或小纸片上并贴在书上,第二天组长检查,老师抽查;朗读课文让家长在书上签字。任务完成在红花榜上加分,没完成减分。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老师在讲新课的前一天就在小黑板上出示学习目标:了解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体会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学习指导:(1)认识“絮、脊、姥、槛”等8个生字,理解“飘飘悠悠、光溜溜”等词语。(2)朗读课文五遍,给各部分加小标题。(3)结合课文写写我眼中的雨来。这样,学生回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备课”。坚持任务驱动,落实“备课”的方法,让学生渐渐地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养成课前“备课”的习惯。

二 小组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小组合作交流。该环节老师要重点进行小组建设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从小组长的选定,到学生如何在小组内交流都认真仔细地对待。为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小组建设非常重要,学生优差结合,分工具体明确,小组内群策群力,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兵教兵。这样既加强了小组的团结意识,又给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好的途径。具体操作:学习指导有六个,六个小组的组长上讲台上抽题,抽到哪个学习指导就在小组里准备,由于组员在课前进行了充分“备课”,自由思考后,就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积极发言,将个人独立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集体意识和活动能力,为学生当“老师”讲课奠定了基础。

三 学生争当“老师”

由于孩子天生就有表现欲,渴望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尤其是得到自己的老师和小伙伴的认可。因此,语文课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学中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在课堂上各个小组按照抽到的学习指导题顺序讲课,学生当“老师”,如果组里代表讲的不全面,就先由小组人员补充,再由其他组同学补充。学生当“老师”,也可以分层次,差生说简单的,优秀生说难点的。由于学生事先自己“备课”,拥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疑惑后,通过生生互动,更容易实现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流露、心灵的放飞、才艺的展示。学生讲课的内容大概有:生字、词(词语解释)、多音字(本课出现的,学过的不再说)、课文主要内容、文章脉络、写作特点。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一样,思考的方法也不一样,通过生生互动,语文课就变得多姿多彩,神采飞扬。如果有剩余时间就交流资料。学生当“老师”,提升了认知结构、养成了健全性格、形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最后,再由师生总结,找出重点,补充说明。

如学习了《凡卡》第一自然段后,一学生提出质疑:凡卡为什么要“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才开始写信?这时,老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产生一种闯关的精神。有了这种自主的意识,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待了一会儿,另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因为他害怕老板、老板娘打他。”接着,提出质疑的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凡卡真可怜,连写封信都要偷偷摸摸地写。”老师点评:“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些课例都体现了老师引导,学生讲课,亲身实践,知识记得更牢固,也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又如:让学生讲评试卷,试卷通过投影机直接投影到白板上,谁想讲试卷就讲,有异议时,大家讨论、探究,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当“老师”使学生得到了实践、锻炼和展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