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市教案

山市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市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市教案

山市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鞍山模式” 创新 关键问题

所谓“鞍山模式”是指鞍山职教城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统筹职业教育管理的模式。这一概念是在《中国教育报》2011年5月11日第001版《合力打造蓝领人才培养基地——鞍山统筹职教管理,瞄准产业集群调整专业结构,学生享“两免两补一转”政策》一文中首次提出的。鞍山职教城是鞍山市委、市政府在辽宁省乃至全国率先建设的集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化继续教育培训、大学生实训、农转工技能培训“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是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家教育部直接指导的职教园区。

1 职业教育“鞍山模式”的创新点

1.1 全面创新职教管理一城多校”、 “一产多用”的新体制 2010年12月,鞍山市委、市政府设立鞍山市职教城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对职教城建设与发展、创建全国蓝领人才培养基地等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和实施。改变过去教育管理主体多元化,政出多门,协调性、衔接性不强等问题。

“一城多校”是指鞍山职教城在鞍山市委、市政府及职教城管理委员会宏观调控和协调下,以良好的教学环境、配套服务为看点,尽可能吸引更多的职业教育院校入驻职教城。目前已集聚了一批优质的职业院校,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中高职教育相衔接且本科、专科、中专三个层次职业教育并存的格局。

“一产多用”是指职教城启动的一批综合配套服务项目,使鞍山职教城兼具鞍山社会化培训基地和企业培训基地双重功能。同时,科技图书馆、体育场馆、实训基地等功能设施也可供鞍山职教城、广大鞍山市民共同使用;充分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1.2 全面创新职教城和职业教育新机制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新目标,职教城管委会坚持以围绕鞍山市钢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矿产品深加工和光电产业等五大重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本着“对接产业、突出优势、创建品牌、体现特色”的原则和充分体现鞍山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①以服务五大产业集群为主线整合学校,实现一校一特色 根据鞍山产业发展及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职教城管委会将其直属的9所院校进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整合后,培养钢铁、装备制造、光电、化工等方面技能人才的鞍山市钢铁学校;培养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等方面技能人才的鞍山市信息工程学校;培养交通、运输、高铁服务等方面技能人才的鞍山市交通运输学校;培养旅游、酒店管理、餐饮等方面技能人才的鞍山市现代服务学校;培养农林牧渔、建筑工程等方面技能人才的鞍山市工程技术学校应运而生,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出。②积极打造主体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实现一校一品牌 职教城管委会放眼鞍山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积极调整各学校的专业结构,确定其培养方向。根据各校的优势教学资源确定主干专业,同时进行专业延伸和拓展,形成钢铁冶金、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物流管理、旅游服务等专业群,并进一步发展特色专业群。各院校撤并重复专业50个,开设专业覆盖了一、二、三产业,既自成体系又互为补充,初步形成“一校一品牌”的专业建设格局。③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职教城按照“主体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功能多样性”的原则,对各校实训设施、设备进行有效的整合集中,建成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服务、交通运输、现代信息技术、卫生护理技术、艺术中心、机加工、木材加工等8个实训基地和实习工厂。规模扩大使实训基地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显现,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多,技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④以专业为纽带整合师资力量,实现师资合力 职教城在整合学校和专业之后,将每个专业的所有专业教师进行了统一调配,促进了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也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更容易发挥师资的合力。另外,职教城创新教师聘用管理方式,加大了聘用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社会兼职教师讲授专业技能课和实训课的力度,鼓励外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

1.3 全面创新职业教育新方式、新办法 职教城利用发展规划和产业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全国各地企业的合作,吸引企业入城。学校和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在人才培养上,给企业更多的话语权,使学校与行业(产业)、企业的联系更为密切,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对接。使更多企业成为鞍山职教城的实训工厂,同时把职教城实训工厂变为企业代工工厂,使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实现“多赢”。

2 职业教育“鞍山模式”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职教城的育人能力和服务经济水平 ①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以“强化职业素质培养,突出岗位技能”为中心,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顶岗实习、工学合理结合等新型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半工半读”、“企业订单”、“实战训练”等多种培养途径,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②改革教学方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环境,深化任务驱动、校企交替、项目导向等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③丰富教学内容。学校注重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努力建设精品专业。学校联合教育专家、企业专家,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共同建设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的精品课程和教材。收集整理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积极建设以典型活动设计、优秀电子教案及课件、试题库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④转变评价方式。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不仅关注专业技能,还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基本素质要求列入学生评价标准;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探索过程性评价模式;把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将企业式评价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构建“嵌入式”企业评价模式。

2.2 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互动共赢 挖掘职教城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互动系统。以大型知名企业、规范型企业为合作对象,扩充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和提升实训基地的合作层次并举,实现校企间人才需求与培养的无缝对接。另外,要积极开展企业式校园计划,推动创业教育,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

2.3 拓展师资培养和引进渠道,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强调多层次性、多途径化和管理科学化。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双师型”教师、梯队教师的培养。通过在职进修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并通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建立一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积极建立教科研竞争与考核激励机制,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培训,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引入教育教学,实现教师整体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

2.4 强化中高职沟通与衔接,建立中高职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目前来看,要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的沟通衔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要把提高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课程沟通衔接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政府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创新人才培养升学制度,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先对口招收优秀中职毕业生升学深造。采取多种途径,为优秀中职毕业生升学提供多种渠道和机会,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中职毕业生到高职学习深造的升学制度。逐步探索中职到高职、到应用本科直至应用研究生教育的通道。

参考文献:

[1]翟帆.合力打造蓝领人才培养基地——鞍山统筹职教管理,瞄准产业集群调整专业结构,学生享“两免两补一转”政策合力打造蓝领人才培养基地[N].中国教育报,2011-5-11(001版).

[2]张成玉.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分析与创新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1-63.

[3]王振洪.嵌入区域经济发展 打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0(9):71-72.

山市教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认真贯彻建设"平安*"的战略部署,以隐患排查治理为主线,深化交通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监管,创新工作,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全力减少一般事故,确保20*年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专项整治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㈠公路养护和公路在建工程管理

1.继续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规范公路和在建交通工程的安全管理。

2.全力抓好交通安全重点整治路段的整治工作。按照县安委会提出的时间要求,认真整治,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形成合力,营造整治的良好氛围。

3.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对桥梁、涵洞、隧道、高挡墙、高边坡进行检查,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设立明显的标志牌,确保车辆、行人的安全通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完善临水临崖高落差危险路段、通村公路及急弯、陡坡、视距不良、平交口等路段的安全设施。

5.继续抓好超限超载的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公路违法行为。

6.完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台帐。

㈡道路(水路)运输

1.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重点要查安全死角、盲区,坚持边查边改,落实责任。

2.继续抓好道路营运客车的专项整治工作,特别是农村支线的安全整治。

3.深入开展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的专项整治,健全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严厉查处违规运输,督促危化运输企业推行安全规范管理。

4.加强场站及重点车辆的源头管理。加强站场安全管理,加大对"三品"的查堵力度;坚决淘汰技术状况不符合安全生产营运条件的车辆,坚决打击非法营运。

5.严格许可条件,规范经营秩序。对不符合从业资格和安全要求的营运客车和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一律不予发放营运牌证。

6.继续开展对客运经营企业和道路危化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评估。对安全生产状况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必须限期整改。要求在10月底前完成。

7.全面完善客运和危化运输企业营运车辆的GPS和行车记录仪监控管理系统。对不按规定使用的严厉查处。

8.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力度,全面落实安全教育的保障基金。特别要强化营运、驾校驾驶员的安全教育,杜绝发生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

9.严格客运站场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站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责任到人,落实到岗。

山市教案范文第3篇

1 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具体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的本科法学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王泽鉴先生提出,“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广泛,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不过,案例教学在其中始终居于某种关键地位”[1]。案例教学法自八十年代末被引入我国的法学教育,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推广,至今已取得相当的进展和成果。归纳起来,现代法学教育采用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下几种。

1.1 美国为代表的判例教学法

1871年,兰德尔教授在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以案例讲授法律的方法。兰德尔主张以学习法院的判例为重心,熟练律师的思考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所谓案例式教学[2]。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仅是掌握法理和法律条文,更要将精力投入阅读和思考指定的专题性案例,然后围绕所涉及的法律原则及其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以律师培养为目标,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独特方法,但适用过程中其弊端也表现明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判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对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和法学院;第二,问答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法在大班授课极易导致时间的浪费,没有充足时间说明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第三,过于重视逻辑推理而轻视生活的真实经验,易导致学生对整个案例缺乏真实的情景认识和现实体验。

1.2 德国为代表的实例研习法

实例研习作为德国法学教育的基本方法,对深刻理解和掌握法律概念和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德意志法官法》规定,只有经过法学院的学习才能取得申请国家司法考试的资格,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高级行政官员或大学法学教授,则还必须经过见习期并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在德国两次国家司法考试中,笔试、口试都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德国采用的实例研习模式主要包括讲授课、研习小组和练习课。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是德国法学教育的基石。

德国的案例教学模式建立在其法律高度法典化的基础上,这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有本质的区别。德国的法学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法学教育的时间过长,毕业生开始法律职业生涯的年龄较大。第二,培养法官的目标模式使课程设置偏重司法,忽视律师等法律职业。

1.3 模拟法庭教学模式

模拟法庭一词是由美国法学院中设置的“moot court”课程翻译而来,是指法学院举办的讨论模拟或者假设案件的虚拟法庭。学生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的撰写、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熟悉司法审判及仲裁的实际过程,掌握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案例教学的一种模式,模拟法庭教学是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途径,但其适用过程中也体现出相当的局限性。第一,学生需要置身于特定场景进行真实演练才能够感悟庭审过程,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充分的时间保证;其次,学生们一般在上演之前已准备好剧本,剧本中写好了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的台词,包括最后的判决和理由,而这显然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辩论能力。

1.4 法律诊所教学模式

法律诊所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 [3]通过法律诊所模式,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案件背景材料和真实的当事人,学习设身处地理解当事人的感受;学习到咨询、谈判、起草法律文件等基本法律技能。

法律诊所教育基于以上的优势,已被许多国家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目前,美国政府认可的法律院校被要求必须开设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4]。我国许多高校的法学院也陆续开设了该课程,开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实际生活中很多案件不具有典型性,并不适合法律诊所教学;第二,法学院在校学生并未取得执业资格,在调查取证、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上存在障碍。第三,法律诊所教育的开展需要固定的场地会见当事人、接待咨询等,这都需要持久和稳定的经济投入,很多学校无法达到要求。

2 我国本科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选择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案例教学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也有其弊端。我们应充分借鉴其优势,创设符合我国法学教育的案例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应该是渐进和多样的。我国是法典化的法律体系,可以适度借鉴德国模式,同时,美国式的案例教学法对我们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三层次的案例教学模式。

(1)第一层次,在低年级(一、二),以法学理论知识讲授为基础、以案例教学方法为手段,并设置基础案例练习课。

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律的规则和原则都由立法者规定于法典之中,具有深厚的法学知识积累是首要必备的。我国低年级学生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知识,无法真正理解法律,当然也不具备分析和处理具体案件的能力,相比英美国家,英美法的规则和原则大多散见在具体的案例之中,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具体案例就能掌握法律。许多学者主张照搬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这没有考虑到具体国情的差??。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我们应当坚持以讲授法为基础,只有教师通过讲授方式阐述法律的理论和原则,对法律规则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低年级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才成为可能。

除了课堂讲授,还可以借鉴德国系统性设置案例练习课程的模式。通过基础案例练习课程,学生对相应的部门法知识有了更加深入和体系性地掌握,并有助于充分了解法律适用的基本方法,训练了学生的书面分析和表达能力,更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2)第二层次,在中(二、三)年级,依托模拟法庭等课程进行教学,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法律技能,并设置高级案例练习课。

中年级学生实体法和诉讼法理论课程基本学习完毕,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大部分同学都参加过假期实习和法庭旁听,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历。如前所述,模拟法庭教学活动涉及民法、刑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多部法律知识,从开庭前到庭审过程,学生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和讨论。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学生要反复熟悉庭审规则、审判程序,不断运用证据和法庭规则,与对方进行对抗,在积极的角色抗辩中,逐步学习法庭庭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程序。

同?r,在完成低年级的基础案例练习课之后,可以继续设置深入培养法律专业技能的高级案例练习课程。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体系尚未建立,选取的案例比较简单;进入中年级阶段,案例练习课难度增大,更注重理论深度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3)第三层次,在高(三、四)年级,依托法律诊所等课程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进入高年级阶段,通过前面两个层次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具备较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并掌握了一定的法律职业技能,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此时,让学生与社会现实进行真正接触,法律诊所教育提供了最佳的学习平台。通过真实的案件环境,学生与案件当事人直接沟通交流,亲历一个完整案件的全部过程。同时,法律诊所对案件当事人、案件处理结果等问题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必然感受到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山市教案范文第4篇

食品安全法是我国一部关于食品安全的综合性重要法律,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食品安全法分总则、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验、食品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监督治理、法律责任、附则等十章,共104条。食品安全法所确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等多项制度和分工负责与统一调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法律制度和立法原则,也是食品安全法的精髓。在学习宣传过程中,除原原本本学习每一条内容外,要对食品安全法所确立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全面、系统地把握,把握其精神实质。

(一)落实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调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治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治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治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治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2009〕25号)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对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工作做出详细安排。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学习、宣传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同时强调,要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规范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经营行为。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餐饮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主体,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将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有效实施治理。食品安全法确立食品生产经营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餐饮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对食品生产经营安全标准作出明确规定。

(三)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治理的体现,食品安全法正式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要求尽快整合、统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检验资质认定、检验机构与检验人员责任制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食品安全法还建立了食品安全事故的防备和处理机制,加强了食品安全信息治理。

(四)完善食品安全监督制度。食品安全法在规定了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责任和各相关部门的详细职责基础上,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调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着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督制度。食品安全法规定地方政府组织本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治理计划,并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开展工作。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场所、重点品种的监督检查。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涉嫌违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行使的职权。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食品安全法,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活动。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明确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餐饮经营者,各监督治理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责任,明确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餐饮经营者,监督治理部门和各级政府应当落实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明确消费者、媒体、消费者组织、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及其他个人、单位等在食品安全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让全社会知晓食品安全法、了解食品安全法,为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宣传的形式与方法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把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作为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活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食品安全法的热潮。要大张旗鼓地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形成强盛的舆论氛围,使全社会都关注食品安全。

(一)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将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教导工作纳入“五五普法”规划。另一方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主动牵头,组织调解电台、电视台、报刊和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采用知识竞赛、板报、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宣传贯彻活动,使食品安全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在作业场所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宣传画、陈列宣传板报等方法,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培训,提高监管部门的执法意识和能力。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对本部门的领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构负责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负责人及全体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进行培训,把握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实质,认识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内容,提高运用食品安全法执法能力和水平。各相关成员单位要认真组织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食品安全治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学习培训工作,使其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加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自觉性,全面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措施,提高企业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编印资料,保证宣传贯彻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积极落实食品安全法宣传经费,编印、购置宣传品,确保宣传贯彻活动的开展。各部门根据各自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工作重点,有所侧重地印制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挂图和宣传资料,张贴到食品生产经营场所以及公众人员密集场所。开展送食品安全法到基层活动,把食品安全法宣传单、小册子,发放到本部门的干部职工、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治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手中。号召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自行编印标语条幅,悬挂到生产经营场所和要害岗位。

四、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宣传职责

(一)食品药品监督治理部门负责牵头调解全市《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二)经贸部门负责对食品及相关行业进行《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三)农业部门负责对初级农产品加工户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四)畜牧兽医水产部门负责对畜牧、水产养殖户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五)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六)工商行政治理部门负责对食品流通环节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七)卫生部门负责对餐饮业等食品消费环节进行《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八)教导部门负责组织及指导高校和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托幼机构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教导工作。

(九)出入境检验检验局负责对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其他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并配合以上成员单位的宣传贯彻工作。

五、宣传贯彻的工作步骤

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教导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作为现阶段一次比较集中的宣传教导活动,今年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为集中学习宣传阶段。时间为7月份。集中学习宣传阶段的特点是范围广、形式多、声势大,主要目的是造声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阶段,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确定7月份为全市集中宣传月,宣传主题是“食品安全关系你我他”。一是各单位可结合自身的职能,在有关媒体刊发消息、评论,并组织专题报道、人物访谈等各种宣传和咨询活动;二是设计制作各种图文并茂的公益广告,在电视、报刊和户外广告牌上进行宣传;三是编辑、制作宣传手册、折页、海报、案例分析等,广为散发张贴;四是组织召开新闻会,宣传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五是邀请有关方面召开座谈会,就贯彻实施中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学习研讨;六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咨询活动,初定于7月17日上午,市县两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统一上街开展宣传、咨询活动。

2、抓紧编写统一的宣教材料,包括情况综述、食品安全法释义、内容简介解答;提炼宣传活动统一用语,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选用;

3、结合全市各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食品安全法;

4、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召开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工作会议,全面动员和部署食品安全法宣传贯彻工作;

(二)第二阶段:为深度宣传贯彻实施阶段。时间从8月1日至12月31日。这是前一阶段宣传活动的延伸和细分,根据受众面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抓好宣传教导和正确贯彻实施。

1、11月,以成果展示方式,开展“食品安全法和我”为题的典型宣传教导活动。多形式、多载体集中展示各地、各部门深入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顿活动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教导广大群众知法懂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2、12月下旬,对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工作进行检查,切实把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工作引向深入。

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作出安排,密切配合,统一行动,周密组织,使这一活动取得好的效果,把学习宣传食品安全法的工作推向,为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食品安全法宣传活动统一用语

1、学习食品安全法,贯彻食品安全法;

2、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果断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食品安全是您的权益,遵纪守法是您的义务;

4、实施食品安全法,科学卫生保健康;

5、学法知法,珍爱健康;

6、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监管基本法;

7、依法行政,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8、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神圣职责;

9、食品质量关联生命,监督治理情系万家;

10、管好食品为人民;

11、依法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违法犯罪行为;

12、果断禁止食品虚假广告;

13、食品安全法是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单位的行为规范;

14、遵法、诚信、为民;

15、贯彻食品安全法,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16、食品安全法,执法的依据、行为的准则、健康的保障;

17、加强食品监督检验,把好食品质量关;

18、没有环境友好,难有食品安全;

19、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行为;

20、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七、加强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

山市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案教学;模式构建

学案设计是所有工作的核心,以学案为主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和帮助,以及正确的评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学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一、学案教学模式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标理念的根本要求是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人文观念。在学案指导的教学模式中学案的设计是核心,导学案是课堂组织赖以依靠的指导性元素。同时,学案的主体使用者是学生,设计学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分层次的能够促进不用层次学生在自己层面上有所进步的导学案。学生的各项智力官能是否被大限度地调动,能否刺激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是审视学案设计是否成功的第一守则。教师要在设计过程中,设置启发、诱导和巩固的各项环节,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凸现出来,并使学生在按照学案学习的过程中明显地感受到自主意识的存在,从而为学生独立、主动、创造性的学习铺就一条顺畅的道路。

【案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学案设计:先要给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可以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并逐一列出呈现在导学案中。教学过程是导学案的核心,在这里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导入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习任务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并注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比如“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解决结果和结论以及讨论中的问题)”,所有的步骤设计,问题描述都是以学生为对象的。

二、学案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原则

学案教学模式,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给了学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可以采取“放养式自由学习”策略,他有自己的系统性特质存在。学生的自学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伴随着自学的进行,教师的巡视、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的交流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在自学阶段结束后,全班交流环节是检查和明确学习成果的有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学所获应该得到不同方式的认可,比如生生交流,全班讨论等方式。接下来的课堂练习环节,是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的手段,通过检查教师可以动态的决定哪些地方还需要大家再做讨论和学习,哪些地方大家做得很好甚至有所创造,然后根据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完善和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在大的课堂系统下,学案设计也要求具有系统性,就是说按照知识建构的规律和顺序,继承旧知,学习新知,探索未知;系统化也要求学生能力要得到延续性发展,巩固原有的方法,学习使用新的技巧,探索创新自己的路子。学案教学的系统化,对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都有要求,并且是以持续的发展这两种能力为推动和更新的动力。投影到学案具体内容,则要求要有复习巩固环节,要有新知探究环节,还要有自主探索的前瞻性环节。要说的是,无论哪个环节都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这种观念来组织和实施的,如果环节之间知识差距太大,则会打击学生自信无法调动正向情绪,如果差距太小也会影响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最好的设计原则就是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又要研究学生已有经验和要学的新知之间的差距,保证学生积极地、有意义地学习。

三、学案教学模式的指导性原则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这里的“鱼”是指传递给学生知识,而“渔”则是指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法。在新课标理念下,知识与方法是并行的,不强调知识建构的方法是空洞的,不强调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死板的。学案教学的课堂设计要遵从指导性原则,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利用这些方法获得新知,激发探究真理的兴趣,从而实现知识与方法的全面丰收,达到学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案例】比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教学,一开始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大家探讨,即问题探讨: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念一遍,这个替换可行吗?在学生发现可行之后,学习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为什么?”他们不自觉地询问着,并且猜测遗传因子和同源染色体本身是否一样。随后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人类染色体数目和基因数目的对比数字,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测是不对的,那么怎么回事呢?

整个教学过程,都被一环一环地设计并引导学生不断猜测验证,推理论证。不停地主动学习,然后才明白原来就这么一条简短的结论要在科学的道路上站稳脚跟都需要这么多工作去完成,同时学生也亲身经历了科学家推理论证的过程。相信他们对这一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同时对科学研究事业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这样的效果,正是建立在教师在学案中在课堂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基础上的。

四、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究性原则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是认识自然获得知识的基本过程,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体验到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在生物学科课堂当中,探究学习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创设模拟性的研究活动;其二,构建引导学生走向结论的问题提示系统。前者在生物实验课导学案中被大量应用,而后者则更多地用于生物基本理论的学习。学案设计的探究性原则体现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开放性,不光关注生物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社会、自然等等综合知识的培养;体现在学习主体的自主性,怎么探究课前是老师的事,一旦进入课堂就变成是学生的事了;体现在探究的实践性,无论是模拟还是推理,要关注探究的实践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说,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创新的活化迸发的摇篮。

总之,高中生物课堂学案模式的构建,需要教师切实地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根本任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教师应当在全面提升自身业务素养的同时,参与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去不断完善和改进课堂导学案,让他更加完美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乐山市委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唐山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