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考研 动机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18-01
从我国1978年研究生恢复招生到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自2010年起,考研规模连续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201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已经达到165.6万,比2011年净增14.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个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的教育现象。
1.考研动机分析
1.1曲线就业
目前就业难是不可否认的现实,人们认识到,如果不接受高等教育,要找到满意的工作,难度更大。尤其近几年,硕士博士已基本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本科毕业生的生存空间压缩,就业竞争力连年下降。国家机关、高校、国企、知名外企招聘门槛抬高,对学历要求严格已是常态,为寻求更高的就业起点,部分本科生也只能选择“一考定江山”。
1.2自我实现
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不提高水平,没有真才实学,就会落伍,甚至可能被淘汰。面临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大学生深感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就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部分的青年成就动机水平较高,希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类考生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他们对学术抱有较高的热情,考研动机多是为了在某一领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希望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而产生考研以继续深造的打算,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
1.3改换专业
冷门专业就业不好,考研可以带给人们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有的因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对考研动机也有影响。考研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喜欢报考的专业,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这一原因可总结为“兴趣爱好”。
1.4外界施压
外界环境和社会期望对考生考研动机的也存在影响。近几年考研人数逐年增多,父母、老师、爱人的期望,亲情和爱情的需要,职称的评定和晋升等因素,都对考研动机产生了影响,对于这一原因,我们可称其为“外界影响”。
1.5群体效应
很多考生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应付”、“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只是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考,就试试,如果考上就算赚了,如果没考上也没关系,我还可以找工作。”“碰碰运气”甚至“裸考”的都不在少数。以这种心态来参加考试的学生自称“酱油党”,考研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这反映出一些学生赶时髦、随大流、盲目跟风的心理。
2.考研热产生的原因
2.1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竞争同样激烈,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优势行业不断变换,许多毕业生所学专业陈旧,毕业生数量过大,社会没有相应的需求或需求量很少。然而一些社会所需的专业却没有相应的毕业生,所以本科专业就业情况不乐观的大学生便会选择跨专业考研。另外,用人单位更倾向于从最有名望的大学里选人,这种招聘形式受到大学之间“相对地位”的影响,这意味着,大学地位(无论是社会的还是学术的地位)越高,其毕业生对雇主就越有吸引力。
2.2学校因素
高校过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备考过程和升学率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规划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引导。有些本科专业过偏或过新,没有高一级的同类专业招生,导致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得不跨专业考研。同时,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特点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较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为兼职行为提供了可能。
2.3家庭因素
关于读研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很多家长习惯于安排孩子的大小事宜,这会使大学生缺乏自立能力,迷失自我,失去目标。读研的各项费用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学生及其家庭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但由于家长对子女期望高,并以此来鼓励子女用只是改变命运。
2.4个人因素
应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由于其一直处于学校教育体系中,在读书升学的惯性中易产生从众心理,缺乏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
3.对策及建议
3.1学校的培养与管理
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主动适应社会市场变化需求,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学生的自觉成长。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方法和认识自我的机会,所以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调整大学生的择业心态。按照规划,经过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学习和充分的就业准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无疑将得到极大地提升,有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3.2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成长
大学生要培养责任感,积极面对生活,关心他人、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负责,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负责,需仔细权衡自我考研的能力及需求,加强人生规划。“考研”必须慎重,不能盲目跟风,要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在学习生活的不同阶段进行自我定位与反思。同时,要恰当地定位考研。考研前科学定位考研专业选择的方向,尽量报考与自己原来所学专业附近或相通的专业。
3.3社会优化就业环境,转变人才观念
【关键词】考研热;就业;现状;对策
“考研还是就业,这是一个问题”,是我们经常从大三的学生口中听到的话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将即的时候会考虑是加入考研大部队,还是踏入社会寻找工作,甚至很多学生从来就没有想过去工作而是直接开始准备研究生的复习。随着考研热的兴起,“考研热”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如何理性面对考研,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考研现状
考研自1992年以来便不断地升温,持久不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考研大军,成为了高考之后的又一次人生转折,“据悉,2010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40.6万,报名人数较2009年相比,增长12.8%;2011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51.1万,报名人数较2010年相比,增长7.9%;2012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65.6,报名人数较2011年相比,增长9.6%,”(注明出处,即参考文献)2013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76万,比2012年增长6.3%。
四年数据的变化,不难发现考研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大学已不在是终极目标,它已经成为通往研究生考试的跳板,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十分普遍。
二、考研热的原因
(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持续高涨,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大学生在社会的压力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考研”大军,期望用高学历的筹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求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就业压力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已大大增长。过去政府机关和国有大型企业是接收大学生的主要渠道。但近十年,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对毕业生的吸纳量在不断减少。再加上,从2000届毕业生开始,由毕业派遣证改为毕业报到证。这无疑进一步将毕业生推向了市场,增加了就业难度。
此外,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如今人才接收单位的主力军,私企也面临诸多困难,他们在人才的选择上条件也会更为苛刻,无疑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013年699万毕业生已让就业变得十分困难,2014年的727万毕业生让今年的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大学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脱节,部分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广泛但不精,多处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境况,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学到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一些学生希望以考研来延缓进入就业市场减轻就业的压力。
(三)从众心理
通过考研问卷得知,大一大二的学生对于是否考研还很迷惑,大三的学生在下半学期才决定是否考研。多数人对于是否考研持观望心理,从众心理较强:有些女寝室是整个宿舍要么考研,要么不考研;也有些是同学考研,自己没什么打算也就跟着考研。从众心理也是考研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四)不满意本科专业或学校
有些学生高考发挥失常,或是填考志愿时出了问题,上的学校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他们立志经过考研考上自己理想的名校,考研就像一颗灯塔给学生们方向。
(五)招聘单位看重高学历
不可否认,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高学历往往能成为首次就业的“敲门砖”。此外还有部分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着“只看文凭不看水平”的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对高学历者不断追捧他们鼓吹:“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看,专科生靠边站”。社会上这种学历至上的用人风气已经深深影响到“考研”者的心态,许多人不得不将“考研”进行到底。
三、考研调查结果及问题
(一)考研动机不纯,过于功利化
许多大学生考研动机不纯,仅仅把考研当作日后找工作,谋发展的一个工具,而非为了追求学问、增长知识,这使得考研过于功利化。我们团队队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3%的大学生表示选择考研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就业平台,51%的同学考验目的是获得高文凭,而仅仅只有11%的同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考验热使得“撞车”现象严重
许多大学生在选择考研专业的时候,偏向于一些工作薪酬高、收益快的学科,而一些基础学科却遭到冷遇。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发现,多数同学都偏向于选择金融会计、计算机等应用类学科,而极少有同学选择哲学或是基础数学等长线专业作为考研专业,这不但使得热门专业出现撞车现象,报名蜂拥而至,导致人才由于严重失衡而有所流失,使得人才资源大量浪费,不利于大学生们自身的发展和对未来的规划,同时这种现象也未能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导致许多研究生毕业后依然能力不强,还使得高校风气受到了污染。
(三)对高校正常管理和教育有所影响
在备考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一味追求目的,仅仅为了考研而考研,在考研时期内甚至连日常上课都不去,这不但会影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同时也影响了高校的管理,破坏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对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也有影响。
(四)考研过于盲目,跟风现象十分严重
我队队员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考研十分的盲目,许多大学生是因为受周边同学或者老师的影响而填报,而并非自身经过严谨慎重的考虑后而做出的决定,我们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显示,55%的大学生对自己将要报考的考研专业了解不透彻,10%的大学生对自己将要报考的考研专业一点不了解,只有35%的同学经过仔细研究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对要报考的考研专业了解全面;48%的大学生们对自己考研具体目标方向都还不明确,15%的大学生对自己考研的具体目标方案完全无计划,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而仅有37%的大学生做好了详细考研计划;在考研的流程方面,67%的同学表明只是了解一点,知道大概的流程,而只有31%的同学明确表明自己很清楚考验的流程及其意义,甚至还有2%的同学表明完全不知道,只知道考研是一种考试。
(五)考研过程过于刻板,应试化现象严重
据调查,80%以上的考生都选择报名考研辅导班,并且十分信任这些教育机构,把它们看作通往成功的捷径,而这些辅导班的教育模式多为应试教育,单纯追求高分,在教育过程中多为题海战术,或是传授一些应试技巧,而却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使得研究生即便能够考上,自身综合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同时大学生考研过度依赖与信任诸多考研机构,也为许多黑机构、不法分子犯罪提供了机会。
(六)考研热使得研究生质量有所下降
由于现今的考研热使得报名人数蜂拥,且诸多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日益增大,而大部分的研究生们都是通过应试教育的方式考上的研究生,“考”、“研”脱节,重“考”不重“研”,使得部分研究生入学后心态浮躁,不专注于学业,专业思想淡漠,学习目的功利化、短期化,知识结构不扎实,且中国教育体制下高校都是“严进宽出” ,从而引起研究生质量下滑,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四、应对考研热的建议
(一)学生自身方面应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大学生应该加强人生规划,大学阶段应该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想找工作还是考研继续深造,合理规划,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奋进。一旦决定考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对待考研热,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在坚持学好本科基础课程,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清醒认识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及能力,理性的参与考研,既不要盲目的追赶潮流,不切实际的一味加入考研队伍,也不要有自卑心理,放弃考研机会。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认识,摆正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双赢目标,为共同的学习营造和谐融洽、团结互助的氛围。
(二)社会整体方面应优化就业环境,转变人才观念
大学生考研考名校的现状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观有直接联系。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观发出的信息就是学历越高就业越容易薪酬也越高。这样广大应聘者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于是,考研、考名校成为最佳途径。只有企事业单位转变人才观念,或者不以学历、名校筛选人才,考研热、名校热才能得以降温。同时,社会要优化就业环境,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信息平台。
(三)高等院校应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正确引导
高等院校应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主动适应社会市场变化需求,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大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学生的自觉成长。最后还要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指导体系。高校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理智应对考研热。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有很高的预期,但是在择业时会备受挫折,于是落差感和挫折感会使他们产生偏差。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四)各大高校应规范对考研生的管理
从系部工作来看,一是对参加考研生进行摸底登记,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考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指导,减少考生的盲目性;二是提供一些便利条件,诸如集中调整宿舍、开放一些时间长的自习教室等;三是适当性的开设考研辅导班和考研讲座。这些措施有利于考生课余时间专心致志的复习,减少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从学校工作来看,一是在本科教育中增加学生自选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管理中增加对报考研究生管理的附加条款;二是加强对一些遵章守纪、成绩优秀学生的宣传表扬;三是增加一些考研方面的图书专业资料等,使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纳入正常的渠道,并真正重视该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章晓莉.“考研热”背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7):59-61.
关键词 大学生 考研 就业 选择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考研和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大学生面对的一个比较沉重而又无法逃避的话题,许多大学生对选择读研还是工作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迷茫,考研还是就业?其实,更重要的是,无论你怎样选择,良好的心态是最重要的,要知道将来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该怎么办?本文从考研与就业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比较,对于大学生怎样选择考研或就业,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1“考研热”的原因分析
1.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人数逐年上升,社会竞争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性别歧视,过分看重工作经验,极大挫伤了毕业生就业积极性,致使大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缓解眼前的就业压力。
1.2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与研究生相比,普通的本科学历甚至以下学历的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已没有明显优势,就业难度较大。大部分毕业生不想被社会就业压力所淘汰,为了获得理想的工作,更多的选择了考研,进而在未来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获得额外的优势。另外,高学历也就是所谓的一块敲门砖,仍然是当前人才市场上一块很好用的名片,有了这张名片,你的工作起点就相对高,在工作中才能够得到领导重视,才能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
1.3坚持自己的梦想
研究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是对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继续深造一直以来都是大部分学生始终坚持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们喜爱自己的专业,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取和提高,不断给自己树立新的目标和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希望在本学科领域继续研究,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同时,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都寄予了无限期望,他们逼着孩子们考研,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将来能有个更好的发展。
1.4顺应时展潮流,盲目跟风考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办学规模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考取研究生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很多毕业生对自己未来规划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根本没有考虑过研究生毕业以后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看到别人考研自己没事做,不甘人后,很多学生就产生了随大流的想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盲目地加入“考研大军”,具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就是“别人考,我也考,考上了最好,考不上拉倒”, 一边准备考研,一边找工作,还有的在准备考公务员,工作到手弃研工作,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即目标不明确,盲目考研。
2“选择就业”的原因分析
2.1本科生具有工作经验,工资待遇比硕士生要高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大学文凭已经不再是他们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往往强调的是你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主要与你的专业、知识结构、经历、成就有关。本科生年轻,他们更具有活力,而研究生虽然有了高学历,理论知识丰富,但社会实践能力薄弱,就业面会更窄,且对自己的期望值高,待遇要求也高,企业就会更加挑剔。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确实比毫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更有吸引力,同时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本科生比硕士生薪水高的现象,这样就会使部分毕业生放弃考研,选择就业。
2.2家庭困难,无力支持考研
大学生考研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一个让大学生倍感纠结的问题。选择考研是自己的权利,然而有一部分学生他们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或他们的父母重病在身或因双下岗且无再就业能力,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已无力再支持孩子考研。而且目前研究生全部纳入自费,且收费并不低,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数目较大的数字,他们真的想考研但家庭再无力支撑,被迫放弃考研,而选择就业赚钱养家。
2.3根本不适合做研究,追求合适的就业机会
在大学校园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酷爱学习,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打算考研,他们在学校的支持下已经开始创业赚钱,把创业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阅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有的还将其作为一生事业的起点。另外,他们感觉自己的性格或能力根本就不适合做学术研究,想着毕业之后找到适合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做,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
3理性看待考研与就业
3.1认清自己,合理规划未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大学生从一入学就应该给自己制定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认清自我,明确方向,准确定位,未来自己想干什么,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现在准备什么,就业环境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在考研和就业中间做出理性的选择。
3.2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心态
众所周知,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紧张,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又逐年增加,无形中更加剧了这种紧张形势。同时许多学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定位不准,对就业现状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好高骛远,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因此,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心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了解多种就业渠道,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求职,方能做到知己知彼、处变不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3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看重的不再是高学历,往往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仪器操作能力,也就是要有实战经验。因此,高校应面向地方、依据市场、贴近行业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学有所用,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德才兼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4结论
综上所述,选择考研或就业要因人而异,大学生不管选择考研还是就业,关键在于应该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条件,摆正心态,明确方向,找准定位,才能做出理性的抉择。同时要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市场适应能力。无论考研或就业都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准确定位,不要急于求成,一定会走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一、考研中关于公共课备考的建议
公共课是指英语和政治。一般来说,因为政治被卡住而不能上线的同学非常少。政治只要投入一定的时间读背,就不会有多大问题。所以在这里,政治的备考就不作为重点来探讨了。
很多同学主要是英语被卡住而没能过线。这中间自然有历史原因:英语一向不好,基础比较差。但再怎么差,也学了差不多六七年的英语了,而且大家都是通过了高考进入大学的,说明底子还是有的。英语考不好,关键是在考研备考英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同学以为学英语就是背单词,整天捧着一本英语词汇书念啊,背啊;有的同学以为学好英语就是要多做练习题,多做考研题,一天到晚在那里做题对答案;有的同学认为好好听讲,把教材上的几篇课文学好就行了,天天只看教材;有的同学是一曝十寒型的,这几天对英语感兴趣,就猛学,吃饭睡觉都念念不忘学英语,这几天一过,就丢下了,十天半月也不看一眼。所有这些,都是英语备考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注意和避免的。
我们说,英语是一门语言,是语言就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如听说读写要全面展开,要循序渐进,要持之以恒,等等。对那些大一大二就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将来考研的学校和专业往往都还没有确定,该在哪些科目上下功夫也不确定,但英语肯定是必考的了。因为准备得早,因为专业课暂时不用考虑,所以有大量的时间来学英语。这个时候不要说你英语本来就有一定的底子,就是从头开始也来得及。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看一些经典的英语电影,到外语角找别人聊天等途径来提高,目的在于培养学英语的兴趣和开口说英语的胆量。英语读写能力的提高,除了要认真完成老师在课堂上精讲的篇目以及布置的写作内容以外,更主要的是应该自己多找些东西阅读,如英文文摘,英语沙龙等,都是不错的读本;如果能坚持每天用英语写点日记就更好了。学习英语,最关键的就是能否持之以恒,坚持下来,每天看一两篇文章,每天都学一些英语。这样做,刚开始可能比较困难,坚持下来形成习惯就好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很多。当然,这对于大三大四才准备考研的同学可能有难度,因为时间不够,因为还要同时备考专业课,等等。那么就可以阅读为主,每天坚持阅读两三篇千字以上的文章,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词汇量、语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都会提升很多。这里我们再次重申:关键是坚持。坚持个一年半载,自然就提高了。这个方法刚开始可能比较费劲,但只要坚持下来,是又省时间,又省精力,又能切实提高英语水平,考试成绩自然就不用担心了。
上面我们说的是备考英语中的一些建议,其实也是同学们学好英语的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里不单是为应付考研,应付分数,更多的是为以后的进修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因为在考上研究生以后,我们还要学英语,更多地用英语,要能熟练地阅读一些英文文献,甚至要求用英语进行写作。
二、考研中有关专业课的备考建议
这里我们把专业课的备考放在公共课之后,主要是因为同学们刚打算考研的时候,心中对自己考哪个院校、哪个专业并没有很清晰的打算。有的大一大二的同学对考研认识更是模糊,对某个高校和专业也知之甚少,所以也不知道重点该学习哪些课程。很多同学都是先暂时不管专业课,学好英语再说;专业课等选定专业、学校再学。所以,我们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后面来讨论。
放在后面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相反,考研主要靠专业课来提升分数。英语、政治这些公共课我们主要担心的是单科过不了线,影响考研录取;要想靠在这些科目比别人高出多少分,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专业课就不一样了,准备得好,考一百三四十分都不在话下;准备得不好,考七八十分也大有人在。这样考试成绩就拉开了距离。再说了,考研还是很看重专业课的,英语再好,只是将来更好地展开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一个手段;而专业课本身的学习才是更本质更关键的。
那么,怎样才能备战好专业课的考试呢?
第一,确定好专业、学校以后,要看它列出的考研书目单。每个学校基本上都有自己指定的专业课考试用书,这些就是要重点看的书。拿到书以后,先别忙着看正文,先认真看一下绪论。很多同学认为,绪论有什么好看的,考试又基本不考,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绪论即使考试没有直接考到,但它对全书的定位,对本书与同类其他书的不同之处,以及全书内容的衔接安排都有介绍。对于一本高质量编写的教材来说,认真看绪论,就可以把握住全书的重点和轮廓,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不要轻视绪论。
第二,在看书的过程中,认真思考,既要重视点的理解,更要注意面的掌控把握。现在专业课的考研题目对知识点的记忆,相对来说淡化了不少,也就是说很琐碎的填空、选择题比以前少了很多了;而大的问答分析题比重则不断增加,比如说很多学校专业课考试题就四五个大题,每个都是三四十分;更有甚者,就两三个大题,一个五十分左右。这就要求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大的面上的内容把握,注意一本书中各个知识块的融合衔接及综合运用;有时候甚至也不限于一本书,一门专业课的考察,可能涉及几本书,几门专业课知识的交叉融合。这就意味着死记硬背根本就不行,在看书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思考,触类旁通,既要注意点的学习,更要注意面的把握,注意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关注本专业的前沿问题,了解本专业权威期刊的研究动向。有的同学考研回来,一脸沮丧:我把书本看得很熟,可他们不考书本的东西,考得尽是我都不太了解的知识,有的新名词都没有听说过。的确,现在一些比较好、比较开放的大学,考研试题越来越活,考得不是死知识,而是目前本学科研究争论的一些热点问题或者前沿问题;而教材往往又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问题在教材中常常一笔带过,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就对学生平时的专业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在以教材为本的基础上,一定要适当关注了解本专业的一些权威期刊,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会在上面体现出来。
以上是关于备考公共课和专业课的一些建议,主要在平时采用。考试前一个月左右,可以把平时所学知识认真梳理一遍;还有,就是把近十年来英语、政治考研真题再认真做一遍,琢磨一下。如果可以找到专业课的往届考研题看看更好。毕竟,重点是有限的,不排除重要知识点几年以后换一种方式重新出现的可能。这也算是一个技巧吧。
总之,考研虽然有技巧,但只靠取巧肯定不行。所以要掌握好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根据本人实际情况,适当参考本文的一些建议,下功夫扎扎实实备考,这样才容易考出比较好的成绩来。
参考文献:
\[1\]李月荣,王纲,王文.高校教育之考研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15):186.
考研的优点:
能够暂缓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门路和增加就业砝码;提高学历和自身能力,方便以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进一步深造。考研的缺点:
每年考研的人数都在增加,考研压力也在增大;部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有很大的可能性竞争力不如本科生。本科就业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