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书五经名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语感怎么得来,就得多读多背。要重视背诵的环节。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文素养,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输入主要是打基础,加工和输出主要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背诵是信息的输入,为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打基础。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生背诵名篇名句之后,其意义也就显现了。在中小学生的信息库中,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储蓄得越多,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徐特立说过:“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学生们背诵了许多名篇名句之后,头脑中便积累起一定数量的典范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头脑中形成定式之后,就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规范尺度,同时也形成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基本能力,这就是语感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理解能力自然也就强了。对于名作佳句,只有通过背诵,烂熟于心,才能付诸笔端,写起来意涌笔尖。古往今来,哪一位大作家不得益于背诵?从汉代两司马到唐宋家到梁启超、鲁迅,都是“读书破万卷”才“下笔如有神”的。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是一种“储蓄式”的积累,虽然一时见少,但终会聚沙成塔。通过背诵,文质兼美的词句藏在脑海中,在运用时方能做到“胸有成竹” “信手拈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聪明的“抄”,“狡猾”的“抄”。
背诵是学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式之一。 对于语文来说,背诵尤为重要,没有背诵语文将不能称其语文。从字词识记到古今中外诗词歌赋美文的掌握,必须有大量的背诵,没有背诵,我们就不能享用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学艺术的精华。好的学生和立志成为作家的中小学生还要大量背诵许多古今中外人类的经典篇章。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小时候背诵的许多诗词歌赋都不理解,但在长大长老的过程中,这些经典便一一向我们敞开,显露她们的深邃和伟大。小时候背诵的经典,将使我们美妙一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读起文章来,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有了内容可写。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语文素养及自身修养内涵。
背诵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中华民族的传统教学经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背诵,汉语言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各个时代的人民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背诵古诗文,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的感受能力;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几岁的私塾开始,就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没有背诵,没有博闻强记就不会有大师产生。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从幼年起不仅背诵了四书五经和大量古诗词,就连《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等古代小说,任人从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的背诵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现在的作家作品不如解放前的作家,现在的中国学者学问不如解放前的学者,除历史的原因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研究背诵得少了。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的。背诵的古诗文多了,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孟子》
2.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A)。
A文章书画稿费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D)。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李清照《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B)。
B.盛夏
5.“爆竹声中亭岁除,春冈送暖入屠苏”,这里德“屠苏”指的是(C)。
C.酒
6.“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7.“豆蔻”是指女子()岁,“弱冠”是指男子(A)岁。
A十三岁、二十岁
8.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A忠耿正直
9.中国传统习俗中,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C)。
C.腊八粥
10.“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B)。
B.二年
11.近日,李先生收到陈先生的一份请帖,上写为了庆祝“弄璋之喜”。陈先生的喜事是(C)。
C妻子生了个男孩
12.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C)。
C.圆规曲尺
13.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B.小篆
14.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刃约相当于(A)。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15.人们为伺称妇女为“巾帼”(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16.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17.唐代诗入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B李贺
18.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D.河砚
19.“天知神知栽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B)。
B.劝人投案
20.“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B)。
B.风水勘探
21.“生日净未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
A男角
22.“文武二圣”指的是(B)。
B.老子,关羽
23,“小李杜”指(C)。
C李商隐、杜牧
24,司马迁的《史记》共有多少篇(A)。
A130
25.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26.我国古代历法中的24节气中,“立夏”这一节气
大约是现行公历的什么日子(B)。
B.5月5-6号
27.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哪
方面的典型表现(B)。
B.虚实相生
28.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A)。
A注重线的作用
29.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哪里(C)。
C.《乐府诗集》
30.成语“笑容可掬”中“掬”字的意思是(B)。
B.捧起
3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那
句话最相似(B)。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32.中国民间的“冬力力,”是从哪一天开始的(B)。
B.冬至
33.“变脸”是哪一个剧种的绝活(C)。
C川剧
34.龙门石窟位于哪个城市(A)。
A河南洛阳
35.古汉语中,有关“阴”、“阳”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36.“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B)。
13.‘安徽
37.按我国传统风俗,在农历那一天喝“腊八粥”(B)
B十二月初八
38.在古代,人们尊称刘方的老婆为(B)。
B.令正
39.古时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咀姐时你为“家兄”、“家姐”,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当用下面哪种称谓(B)。
B.舍弟、舍妹
40.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A)。
A庐山
41.毛笔中“狼毫”的原料取自(C)。
C.黄鼠狼
42.我国音乐的发展有悠久历史,古代音乐中的“五音”指的是(B)。
B.宮、商、角、徵、羽
43.掘称为“荷月”的月份是(B)。
B六月
44,“蜀犬吠日”的意思黟B)。
B.少见多怪
45.“梨园”用来指代戏曲界,那么“杏林”指代的是(B)。
B医学界
46,古人对“郴”年龄的称呼是(D)。
D花甲
47.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下列哪个节日有关(A)。
A中秋
4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吕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是(C)。
C.杜甫
49.在“精卫填海”的嚶,“精卫”是(B)。
B.一只鸟
一、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经典古诗文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本教科书,它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诵读经典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功底,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能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深认识,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在诵读经典中探寻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价值取向。如《离骚》让人感受到伟大的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感。《岳阳楼记》表达了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再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经典语句都教育学生要关心祖国、民族的命运,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了,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诸多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诵读经典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
孟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激励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经受住磨难的考验。李白的诗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蔑视权贵的精神及追求自由的个性,也激励着学生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也是在与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三、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传承美德,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我国经典诗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经典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些经典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对待父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影响学生的重要人物。
传统经典古诗文强调择友需慎重,“子曰无友不如已,益损三友正如斯,端人正士当结纲,阿谀迎奉应远之,酒肉之交难长友,忤逆为朋人笑痴,汪博痞徒宜戒拒,风雨急难见心机”要远离那些阿谀奉承、酒肉朋友,正直高尚、能够共患难的人才是我们择友的对象。
四、诵读经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传承民族
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而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无数先辈用他们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奋斗和高度智慧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的升华凝聚而成的。它在历史的演进中以各种形式代代相传,因不断积累发展而丰富。而诵读经典正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经典教育的价值取向能够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素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升华。
【关键词】
经典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
经典教育就是在儿童记忆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儿童接触中国国学经典,例如三字经、儒家的四书五经精选、唐诗三百首、宋词等等。通过接触中国的经典文化,提高儿童智力和形成优良的世界观。为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经典是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检验存留下来的人类的宝贵财富,本身就代表人类思维的高度。其中凝结了先贤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能够开阔人的眼界,启迪人的心灵。让人更正确的认识自身与世界。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经典教育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的祖先在历史和文明的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经典,它也是我们民族特性的体现。经典原著语言深刻简练,思想厚重磅礴,璀璨而深刻。在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学习经典,熟记于心,在他们今后慢慢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养分会从心灵里慢慢浸润出来,让人的智慧和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快。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浪潮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民族经典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经典不仅是提高儿童素质的必由之路,还能提高民族自豪感,为今后在应对外部压力时更具自信。语文教育不应止于识字,更应该育人识人。从小学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小时候懂得如何做事,长大后懂得如何做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犹如一张洁白的宣纸,等待教师们去挥洒。如果这时候把人类最精华的文明传授给他们。将对他们的一生言行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用经典文化强壮其生命的骨架,让中华智慧成为其生长的养分。
二、经典教育的培养方向
经典教育应从经典文化中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接受的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德、智、美全面发展。我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中,涌现无数品德高尚的人,如繁星般点缀天空。如屈原写离骚,并不惜以死明志;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悔;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论自强。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终成明君。这些都能为儿童健康成长做很好的启迪。并且,在阅读经典时,咀嚼品味先贤的思想,等于是从先贤的角度看时间,感悟作者的思想,站在高度看世界,一目了然。经常从先贤的角度看时间,能够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踏上更高的人生道路。而用经典中的名言警示自己,以书为镜,审视自己,更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一一改正。总之,经典就是让儿童获得智慧的最佳途径。儿童心智发育不全,对这个世界也是懵懵懂懂的。而经常阅读经典,阅读美文,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经典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用美的元素去启发学生的美丽心灵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吸取世界真情温暖的阳光,健康茁壮成长。
三、经典教育教学措施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对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随之经典教育的重要性被人们重新认识。但是传统语文教育只是识字和语言学习的过程,经典教育目前还在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例举集中经典教育教学的措施。
1)经典书籍背诵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背诵书籍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是流传千年之广,必有其可取之处。熟读百遍,其义自现。专心朗诵背记,调动学生心、口、眼并用,这样读者才能深入作者的思想世界。通过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感受到经典名著字句之美,意境之深。熟读背诵是理解和感悟经典的前提,不可因为枯燥就弃之不用。教学时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之法。例如早晨一个人在美丽的校园一角诵读,或者课间以小组形式轮流诵读,或者是晚间伴随音乐或名家朗读诵读。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经典环境陶冶。在儿童成长中时刻营造经典文化环境,对儿童学习经典文化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学校和家庭是营造经典文化环境最适宜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在学校里,课堂上经常组织朗诵比赛,经典知识问答。校园的墙上画上经典故事图,配上经典名句。教室版报上绘着精美的文章,每天学生们都可以摩读。学校可以组织起兴趣小组,并专门规划校园一角,作为经典学习交流的地方。在家里时,家长应鼓励赞扬孩子学习经典文化的行为,主动与孩子交流分享经典文化的内容。把孩子精心手抄的文章贴在墙上。并且在外出散步时,可以随口朗诵经典名句。或在学生读书时,一起学习,或给孩子讲解,或听孩子分享。这样,寓教于乐,不仅学习了经典文化,陶冶情操,更增进了与孩子的感情。
四、经典教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经典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应半途而废。要注意长期系统地开展经典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把经典教育融进整个现代语文教学学科中,只有把两者融在一起,经典教育才能不会偏废,有支撑的长久生存。作为教师,在经典教育中担当重要角色,首先自己要熟悉经典文化,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并且教师要注意多样化教学,更注意让学生能体会到经典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结 语】
小学语文教学肩负启蒙作用,而经典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智慧与精髓。把经典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素质,还能把中华文明融入血液。所以,小学语文教育开展经典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姚霞辉.经典诵读开路,夯实读写基础【J】.师道,2011(06)
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越来越世俗化。这种世俗化,体现在对文本的解读和课堂的讨论中,也体现在口语交际,乃至习作的表达中。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口语化的倾向。“说=写,写=说”这样的公式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成立的。
语文教育的世俗化,是德国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一种教化的“降格”。之所以出现这种降格,笔者以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普遍下降。比如,现在的大多数小学教师,没有读过四书五经,很少背诵过唐诗、 宋词。二是社会语言的低俗化。学生耳濡目染的大多是浅白的语言,雅致的语言几乎没有了市场。三是儿童语言具有天然口语化的倾向。要走到雅致语言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大量地积蓄雅致语言。客观地说,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为今天的语文浅俗化埋下了祸根。这是文败白胜之后所结下的必然恶果。
二、语文教育的“天香化”追求
小学语文应该是生命语文。而真正的生命语文必然是“天香语文”——远离语言粗糙、追求语品雅致、语味天香的语文。要成全语言的“国色天香”——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有玉兰的冰清玉洁、有桂花的幽香四溢,就需要我们“守根”——适时性阅读,选择性输入经典文言,向学生的语言装置中输入更多的雅字清词丽句;需要我们“纯语”——远离粗糙语言,推动口语文化,有效抵制大众语言、网络语言的后果,让学生浸润于雅致语言的芬芳里;需要我们“诗言”——激赏诗性思维,精心打磨“分享语言”,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郁的诗情,让学生的表达中流淌着诗的韵律;需要我们“养蕴”——在阅读阐释中,进行主题教学,多元性链接优质语言,更多地通过链接成语、名言与匹配经典,来对文本进行策略阐释、比较阐释、改编阐释,生成更高品位的阐释语言于内存语汇。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回归雅致化的正途。
三、语文教育的“雅致化”策略
1.增加文言的比例,充分激活有生命力的文言
现行教材当中,文言所占比例极小。在有些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难觅文言文的踪影。很显然,教材的编者,缺乏雅致化教育的意识。在他们的想象中,文言文不适合儿童学习,文言文离当下儿童的国语生活过于遥远。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像《 鲁王养鸟 》《 刘颇偿瓮值 》《 郑人买履 》《 揠苗助长 》这些小古文,简短有趣,就很适合孩子来读。只要我们教学得法,更多地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教,小学生就一定能喜欢上文言文,也一定能学好文言文。因为,文言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了汉民族母语的雅致性。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更加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链接一些和课文有关的短小古文,或讲解,或背诵,增加雅致语言的储存量。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民国时期的国语课本中精选一些和当下的儿童生活比较近的韵文。那些仍为今天的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言或韵文,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向他们介绍,值得现在的学生去背诵。这也可以起到雅化语言的良好效果。当然,这些文言文在学生朗读或背诵之后,还需要加以激活,真正活在儿童的语言生命里。
2.打造雅言的环境,有效强化有影响力的氛围
目前,儿童的语言环境是一种浅语环境。生活语境是纯口语,即使是在课堂中,雅致语言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小。可见,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从总体上来看,俗语占主体地位。语言环境是第二课程,它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对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携起手来,共同打造雅言的环境。例如,语文教师在与其他教师的交往中,应尽量多地使用雅致的语言,甚至是文言。例如,提到其他教师的父亲,用“令尊”;托对方办事情,说“拜托”;把客人、教师请进接待室,说“恭请”,等等。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口语交际,也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雅言。根据非正式教学的原理,我们在课间或者是在社区里,与学生相遇,有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点拨——在什么情况下,改用什么样的语言显得比较得体、高雅。总之,语文教师在使用雅言方面身体力行,全体教师形成合力,就能为儿童营造最雅致的语言环境。学生身处境中,自然会受到熏陶,慢慢地也就学会了使用雅言。
3.开设微型的课程,专门讲解有运用前景的雅言
提升儿童语言的雅致度,单靠零打碎敲是不够的,要有可靠的保证,还需要我们为此开设专门的微型课程。开设这样的课程,主要是梳理一下那些仍然可用,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这里所说的可用,一是在口语交际中可用,这样的文言依旧是活在当今人们的语言之中的。二是在作文中可用,和现实的生命表达存在着有效的链接。也就是说,那些和我们的内在生活仍有积极回应的文言、韵文,在作文中仍旧适合引用的古代名句名篇。雅言的运用,需要得体、合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开设专门的微型课来加以现场指导。
4.表演古典的戏剧,适当排练有语用价值的作品
我们强化雅致语文的教育,需要考虑所采用的方式。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儿童,他们习惯于感性思维,故事思维。比如将小品、音乐、舞蹈融合起来的表演,会是儿童最喜欢的方式。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将雅致语言的学习和儿童喜欢的方式结合起来。在这个方面,可能有多种选择。但是笔者以为,表演古典的戏剧会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因为戏剧的外壳,与儿童喜欢的表演方式相吻合;古典的语言恰好是我们雅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样看来,引导小学生表演古典的戏剧,是实施雅致语文教育的最好的活动方式。当然,要选择或改编古典的戏剧,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并且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才气,但我们不妨做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