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设计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通过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分数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理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数的认识还知识停留在整数上,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的一次重要突破。因此为了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分数的含义,教学中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一些适合儿童的清净,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认识几分之几。

四、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几,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几分之几的大小比较。

六、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用具。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师:又是一个周末,当当来到爷爷、奶奶家,在这儿遇到了一个与 “数”有关的问题。

师:请看(课件出示上图),这些食品怎样分给爷爷、奶奶公平呢?

生:一人分两盒牛奶,一人分一个苹果。这样二人分得“公平、一样多”。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两位老人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于是,我在课前对自己所教的甲乙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了初步的调查。我发现,总体而言,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用到的分数知识比较少,家庭或社会的其他教育机构也很少对分数进行系统的教学,所以,他们对分数的知识了解不多。学生对分数的概念、读、写方法,以及大小比较等知识的掌握基本上是空白。但是鉴于甲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数学素养好,又善于动手操作,而乙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将思维过程用言语表达的情况,我设计了两套教案,期待着能“对症下药”,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一、量体裁衣,细化教学目标

针对甲班学生数学逻辑强,乐于探索的心理,我从数学知识内部结构发展的需要出发制定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这四个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能根据分数以及它对应的图形,初步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3)感受分数与整数一样也可以进行大小比较和运算,经历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观察、操作、联想等活动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针对乙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观察,富有童趣的特点,我紧扣新课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拟定目标:(1)根据生活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初步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3)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夯实教学内容

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我对甲乙两个班级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甲班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课前谈话,回顾以前学习过的计算方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再请学生列举一个除法算式并解释除法算式的意义)――借助除法的意义,引入分数■,并研究■的含义(把“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动手折纸,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用一张长方形纸逐次折出■,■,■,在此基础上联想出■)――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为例认识分数线,分子与分母,并引导学生指出分母“1”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分母8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整个分数■表示商)――运用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回顾与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乙班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我就选择生活情境“分月饼”引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这个月饼的■)――着力弄清■的含义,为迁移做准备(读写■,寻找生活中的■,提供长方形纸折■,辨析■,)――结合不同图形认识其他几分之一,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如■,■等)――课堂练习――反例巩固,归纳解题的思维方法(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虽然甲乙两班授课的切入点不同,教学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和我授课的目的是一致的:(1)通过突破■这个基础分数,引领出其他几分之一;(2)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把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因为牢牢抓住了这节课的主旨,我的教学就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因地制宜,生成学习资源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预设性的,多少带有教师的主观色彩,而课堂、学生是动态的,所以我们要随时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学习资源。在甲班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我预设着学生能横折、竖折或者斜折,突然,课堂上有个学生冒出来说,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我惊讶之余,把他的作品拿上来让其他学生判断对不对,顿时,课堂炸开了锅,意见不一。连问几个学生,发现他们无非就是不能断定有没有平均分。我灵机一动,拿出剪刀,沿着折痕,把这个长方形一分为二,然后把一半翻转过来,就发现完全重合。“是■,是■!”学生兴奋地大叫。我趁机让学生重新温习了如何得到分数■的,扎实了基础。

乙班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有个学生得到的是圆片,他通过对折三次,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可是一不小心,就涂了其中的2份。于是,我把他的作品贴在了黑板上,问:涂色部分能表示整个圆片的■吗?学生纷纷摇头,我继续追问:不能表示■,还能用其他分数表示吗?请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再告诉我答案。结果就出现了两个分数:■和■。接着我再请学生说一说,分数■是怎么得到的?把圆片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2份,就是■。那么■又怎么得到的呢?我把每两份看成一份,整个圆,就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那么你能比一比■和■的大小吗?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涂色部分的大小,得出■=■。这不能不说是整堂课预设之外的惊喜。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数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三大特性: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工具性、人文性兼备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习了常见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注意把握两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但还是好动、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紧密结合“同学们平时买文具以及平常买零食”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小数的过程,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1.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

2.正确读写小数。

六、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出小数

今天我带着同学们去水果摊上逛一逛,看这都是些什么水果呢?大家一起说出这些水果名字啊?

葡萄 12元 橘子 2.09元 猕猴桃 9元

香蕉 1.45元 西瓜 22元 苹果 5.20元

这是他们各自的价格,哪些价格你会读一读?(指名读)

像12、9、22这些数是什么数?自然数(二位数,接语:也是整数)。

师:像这些数你知道是什么数呢?(指好2.90、1.45、5.20)

像2.90、1.45、5.20这样的数,都是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2)尝试探究,认识小数

1.师:今天森林里有两位小动物请客吃饭,他们请同学们帮忙找一找他们的朋友 (播放课件,让学生识别小数)

2.师:这些小数是怎么读的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小数读法以及写法。

3.师: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4.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小数吧。

5.师:那小数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老师示范,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特别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6.师:哪些同学已知道,这些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示。之后,小结看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方法: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元 角 分

0. 8 5 0元8角5分。

5. 9 8 5元9角8分。

2. 6 0 2元6角0分。

7.师:从大家的踊跃发言中,老师看出你们已经懂得看用小数边表示价格的方法,现在能用小数写出这些商品的价格吗?

(课件显示出第一个同学的记录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8.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

师:在尺子上指其中3分米长的部份。提问:这一段3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作零点几米?

9.师: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

(课件演示将1分米平均分成10份,使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0份)。

现在一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10.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互相交流,再指名回答,说出想法)。

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1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认识了小数的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身高、体重、时间、体温)

参考文献: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练习设计 取舍 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2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取舍,因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那么,教师如何顺学而导,关注学生;如何合理取舍,贴近学生,使数学课堂教学呈现理性,让教与学实现和谐统一呢?下面,我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目标定位的取舍

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的一种预先规定。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还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课堂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只有强化教学目标意识,才能有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该如何来取舍呢?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和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结构体系,明确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分解课时目标,落实环节目标”的要求,即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都要紧紧围绕课时目标服务,并将课时目标逐一分解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应仅仅考虑这个环节是不是新奇、学生是不是感兴趣,而是看这个教学环节能不能为达成课时目标服务。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这样的课会更加简洁、有效,凸显数学课的本质特征。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理解平均分对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几个环节的设计。

第一,在课始的分物品活动中,引导学生回顾平均分的含义;

第二,在认识二分之一的时候,通过一个不平均分的反例,再次突出只有平均分才能直接用分数表示;

第三,通过“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折法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活动,在教师“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一份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的追问下,再次向学生强调“外在形式不重要,平均分才是分数的本质”。

通过这样几个目标明确的环节设计,使学生牢牢记住平均分对于分数的作用,从而为达成“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一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从以上设计来看,教学目标成了整节课环节设计的先导。由于教学设计中多了环节目标,教师的头脑中就多了一份思考,心中也就多了一份从容,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进退有度。因此,这样的数学教学就更多了一份理性、一份平实。

二、教学过程的取舍

课堂教学板块的合理建构,是有效达成课时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可同样一种设计思路,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却不同。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忽略了很多值得挖掘的资源,让人为之扼腕。可是不少特级教师、名家就经常能从一个小小的我们都认为不值一提的细节入手,打开成功教学整节课的大门。因此,在相同的设计理念下,对细节的深度挖掘,在目标落实方面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体会用分数表示的方法,建构用分数表示的模型。很多教师都这样设计数学活动:“把图中的月饼平均分给小朋友吃,每个人分到多少个月饼?用一个数来表示。”情景图分为三组,第一组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吃,第二组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吃,第三组图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或多个小朋友吃。在这个例子中,教师设定的生活情景与活动材料是中秋节分月饼,学生会因为熟悉而提高学习的兴趣。这个数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经历用整数表示到用分数表示,再到认识更多分数的过程。

特级教师林良富在执教此课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长方形纸片折一折二分之一,感受对称与重合,体验平均分,再提供大一点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折一折、分一分,丰富二分之一的意义。由于“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经历――内化――概括――迁移)需要逐步建立起新的经验和更高层次的直观或直觉(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生成经验――直观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四分之一的教学,林良富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最后都能在图上表示出四分之一。

通过不同的图形(如下图),由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迁移,使学生的经验得到自然生长。

我在磨课过程中,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最后形成了这样的过程。如下:

整堂课,教师始终围绕分月饼的素材进行教学:“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个月饼?”“把2个月饼平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个月饼?”“老师用一个圆片代表一个月饼,把它平均分给2个人,现在怎么分?”在学生用纸片动手分后,教师说:“请同学来说一说他自己是怎么分的。”有学生说道:“我把它平均分成2份,这样每个人分到的就同样多。”教师把这句话板书下来,并提问:“那每个人能得到多少呢?”学生纷纷回答:“其中的一份。”“每个人能得到其中的一份。”“那么,每个人都能拿到其中的一份。”……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一次次感悟和理解平均分,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等活动,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在学生学分之一后,四分之一的学习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感。由此看来,致力于教学细节的精心雕琢,能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添上画龙点睛之笔。

三、练习设计的取舍

我们常常疑惑:“好听、好看的课,为什么不一定好用?”我们且抛开考试的利弊不谈,至少一节课后,总应该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收获与发展吧?一堂好课,除了要看学生参与的程度、课堂的气氛外,绝不能忽略学生是否有新知识的获得、真挚情感的体验。同时,从更直观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要看学生有无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而练习就是一种比较直接、简便的检测手段。

一堂课中的练习,应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如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据此目标,怎样设计巩固性练习,才能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有很多种练习的类型可以选择,如下所示。

先看图估计,再填合适的分数。

这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可以用长方形纸折一折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样设计练习,将整节课的知识点都整合在题目中。

又如,师出示12个五角星(如下图),让学生分一分,表示出不同的分数。

不同的分法可以得到1 / 2、1 / 3、1 / 4、1 / 6、1 / 12等不同的分数,使学生体会到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师出示a / 5,让学生说说a可以是哪些数,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与体验中巩固所学的新知。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相关练习,即说明这节课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基本达成。这样的检测简洁、有效,必不可少。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课、评课活动前,不妨预设一份简单有效的练习,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课后随机检测,从更务实的角度来评议该节课的目标达成度,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就更能体现真正为教学服务的宗旨。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课前思考】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而本节课围绕“再”字组织教学,能使学生对分数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片断】

片断一:认识分数的意义(整体“1”的再认识)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吗?

师:这个 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师:那张老师把它换成一个正方形呢,也可以用 来表示吗?

生:可以。

师:哦,你们的意思是可以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

师:这个 又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5个三角形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

师:哦,你们的意思是可以把一组图形平均分成5份。

师: 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1份,其中的一份是 。

师:看来还可以把一些物体也进行平均分。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把一个图形、一组图形、一些物体都进行了平均分。其实我们就是把这些看成整体“1”,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片断二:从“部分”到“整体”,体验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数量

(1)一个图形的 是,那这个图形可能是怎样的呢?请你拼出这个图形。

师:你是由几个正方形拼成的?

生:3个。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 表示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1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图形需要3份就是3个正方形。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虽然形状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

生:都是由3个组成的。

(2)一个图形的 是,那这个图形可能是怎样的呢?请你拼出这个图形。

师:只要怎么样就可以啦?

生1:只要拼出6个正方形就行啦!

生2:因为 表示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2个正方形,那么3份就是6个正方形。

(3)那如果一个图形的 是呢?

师:拼成几个?生:9个。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 表示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3个,那么3份就是9个。

【教学反思】

1、在结合实际中“再”认识

从本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利用学生对分数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出示一个图形,一组图形,一些物体,让学生深刻体验“分数的意义”。由此,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整体“1”。所以,学生在巩固已有分数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情境中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进一步认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再”探究

在“拼一拼”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另外,还让学生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为什么同样的 ,却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学生体验了对分数的再一次认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