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哲理散文

生活哲理散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哲理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哲理散文

生活哲理散文范文第1篇

一、电视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电视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力量推动的结果,有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有电视人对电视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现代传媒巨大传播力量的推动,更重要的是电视散文本身契合了受众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求。

作家丛维熙说:“电影和电视都需要文学血液的支持,如果影视没有和文学联姻,导演和摄影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难越巍峨艺术殿堂半步。”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把探寻的目光关注到文学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身上。1998年中央电视台《地方文艺》栏目推出了1998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这种新的电视文艺形式正式大规模浮出水面。之后的几年,中央电视家拍摄的百余部作品将电视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电视散文以对“天、地、人”的旷达追求,对“音、诗、画”的优雅寻觅,对“真、善、美”的质朴咏叹,成为整个电视艺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片绿洲。

二、电视散文的文化内涵

电视散文的思想内涵:

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开头的九个字“天地人、音诗画、真善美”内涵非常丰富,意味着电视散文以音、诗、画为表现手段,以天、地、人为表现对象,传达着世间的真、善、美。从这九个字我们可以窥见电视散文的表现内容覆盖世间万物,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再现生活中的无限感动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事,普通人的不平凡经历,患难中显现的真情,人们对信仰和价值的执著追求等丰富的表达构成了电视散文最感人的风景。《金婚》、《朋友》、《朵朵》、《妹妹,永远的遗憾》、《不沉的船》、《光明》系列等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

青岛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散文《妹妹,永远的遗憾》令许多人感动甚至落泪。作品中的小姑娘以幼小的身躯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担负起供养哥哥读书的重任,而所有的付出她不要回报,一瓶廉价的花露水就让她激动得满脸通红,闻了又闻。在电视散文中,这个瘦弱的小女孩赢弱的外表和强大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由衷地从心底升起感动和崇敬。

情是人类共通的东西,电视散文中宣扬的真情,在作品和观众之间构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描绘世间的无限风光

山水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电视特有的声画功能在表现优美的风光上更是占尽了优势,《哈纳斯之春・秋・冬》、《长白山抒怀》、《九寨磨房》、《田湾河风情》、《南国瑶寨》、《读三峡》、《梦幻同里》等,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山水艺术景观。电视对山水风光的表现有它天然的长处,但是对自然风光表现的要义是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怀,让自然的灵性和人的感悟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赋予作品以灵魂和生命。甘肃电视台拍摄的《生灵》,开篇就是广袤无垠的沙漠和沙漠中突兀矗立着的胡杨,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自然界生命的呐喊,通过干枯嶙峋的树枝树干对画面的强烈冲击力,召唤生命的归来。

(3)回顾历史上的悠悠往事

电视散文对历史的关注,或回顾历史人物、或咏叹历史名胜等,充满了历史沧桑感和古朴风味。

以历史为表现内容的电视散文,一是以特定的历史引发今人的思考;二是传承祖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于前者来说,比较典型的作品有《野鸽子》、《徽州往事》、《无名烈士祭》等。《微州往事》其实是徽州乃至整个中国女人屈辱、苦难的历史。端庄美丽的五嫂嫂15岁时就嫁了过来,然而不得不在新婚后的第七天就送走了外出经商的丈夫。在沉重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中,在五嫂嫂熬成五婆婆之后,丈夫的噩耗传来了,一世夫妻只有七天。女人的坚韧和苦难是最动人心魄的,作品激发起观众的是从心底泛起一种酸楚和沉重的哀婉。

对于后者来说,《泰山秋思》、《梦幻同里》、《庐山思绪》、《七弦的》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其中《庐山思绪》着重追寻历史上曾经留下关于庐山名篇的名人的足迹,让观众穿越历史去赴历代诗人的约会,将庐山的文化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历史的苦难,历史的厚重,历史的辉煌,历史的优雅……历史的种种侧面都通过一方屏幕呈现给观众。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中的情怀足以够我们揣摩受用终生。

(4)传达生活中的隽永哲理

优秀的电视散文从来不会排斥哲理的表达,电视散文在传达哲理方面通常有两种形式。

设置警句表现哲理:如《方井》。整个作品充溢着浓浓的怀旧情绪,而当“自来水进了小镇,方并消失了”后,作者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在过去显得那么重要的东西,而今都成了故物,我们温馨地怀念它们。毕竟,它们曾像蜡烛一样照亮我们漫长的生活,然而谁愿意再让蜡烛来照亮黑夜?”作品对往昔的回忆深情浓烈,但依然充溢着对时代变迁、生活进步的礼赞。这样的作品仿佛通篇只为一句警句而蓄势,从而更加强化了哲理的表达。

营造意境显示哲理:虚化的哲理必须由实物的依托才能生发开去,电视散文将哲理意识融入生动的形象中,使理的阐述直观合情。那些富于暗示性和象征性形象的反复出现,使人在电视营造的意境中联想得更远,也使哲理产生更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电视散文把思想的反映包含在形象中,融化在情感里,借助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对景物的描写、对历史的回顾、对哲理的阐发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和人类鲜活的心灵世界。

电视散文的艺术特征:

电视散文是把散文诗性的语言艺术和电视丰富的声画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视听表达,给人审美愉悦。电视散文是“诗、音、画”的交响,与散文相比,其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1)音、诗、画三位一体的立体感

音、诗、画本来是三门独立的艺术,电视散文把这三种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

首先电视散文的本质是“诗质”,这是由文学带给电视散文的诗意审美性。散文不论是深刻厚重的哲理表达,还是飞扬飘逸的情思描述,如诗的语言都会带给观众不可言传的审美愉悦。而电视散文中的语言更是以字幕形式出现并伴随着有感情的朗诵,更加强化了作品诗意的表达。

其次是画面。散文已经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当电视散文对它进行二度创作时,画面成为其审美价值增值的重要因素。文字所表现的间接性、模糊性被画面的直接性、确定性、形象性取代,增强了抒感、营造意境的效果。

再次是音乐。音乐有助于内涵的表达,有解释、充实画面内容的作用,使电视散文更加完美。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指意的模糊性,电视散文只要选择了适合作品情感、风格和节奏的音乐,就会大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激发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带领观众去领略更加细密的情感。

音、诗、画三种表现手段的结合,使单纯语言文字趋于具体、形象、可感;三者对应的视觉、听觉和内心体验,大大开拓了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

(2)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电视散文以追求美中至美――意境美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它是一种藏于作品的“味中之味”,高于作品的“韵外之致”。电视的先天优势是记录真实的影像,散文表现的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电视散文正是这一虚一实的有机融合。

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一是通过情景交融创造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电视散文中,一草一木,一滴水珠,一块石头,都会在深沉、隽永、真切的情感的感召下,生发出一股浓浓的情思。

二是寓哲理于生动的屏幕形象之中。电视散文将文字所表达的抽象的情感、理念以及哲理意识融入到生动活泼的形象中,使得“理”的阐述更为直观。散文所追求的审美最大化是尽可能为读者营造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电视散文不仅仅是停留在引发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层面上,而是选择与文字相对应或相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画面,使文字和画面之间产生张力,从而达到对文字内涵和意蕴进行扩展和事富,营造意境的目的。这种审美追求与散文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电视散文在融合了散文的优势和电视的表现技巧之后。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表现方法和审美追求。

生活哲理散文范文第2篇

一、充满温馨的人文情怀

林清玄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的小人物,有流浪汉、街头艺人、小商贩、种树人等,用他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些小人物,从他们身上发掘人间的真善美。例如在《好雪片片》中写了一个衣着污秽、行动不便的街头流浪汉,这样一个生活困顿的老人,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所有买他奖券的人套上一个“祝君中奖”的红色封套;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用不灵便的手,为作者扣扣子。这暗示读者无论处境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浴着光辉的母亲》则写在公共汽车上,一个母亲因担心弱智的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不断疼惜呵护儿子,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作者因此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林清玄正是用他独特而真实的笔触和眼光来写这些普通的小人物,呼唤起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感情,从而引领读者感悟人间最真最淳最美的人情,享受人间醇美真情带来的温暖。

二、佛语禅趣的妙用

林清玄的散文尤其是“菩提系列”的散文有大量的佛语禅趣的妙用。有对佛经的引述、注释,有对佛门典故的介绍、解说,还有对高僧、名师、居士的言行的阐述赞许。这些佛语禅理,用得恰到好处,有的是点明主旨,有的是深化主题,有的是对人的困境的点化——或醍醐灌顶,或发人深思。如在《好雪片片》的结尾处引用居士庞蕴的话“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就是对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境况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一主题的深化。他告诉人们,美好的事物到处都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好的东西就在眼前。又如在《空出我们的杯子》中写道:“如果眼睛向外追寻,脑子里就会充斥纠缠的识见,就无法做自我的反省与开启了。”在《两个汤圆》中谈到人的贪欲时,引用吕洞宾收徒弟的典故。吕洞宾化身卖汤圆的老人,在摊前放着“一文钱吃一个,两文钱吃到饱”牌子。摊前吃汤圆的人络绎不绝,都吃两文钱的。突然,一个年轻人吃了一文钱的。吕洞宾赶忙问原因,年轻人说:“可恨啊,只剩一文钱了!”由此推知贪欲是人的本性,而人却浑然不知。这些佛语禅理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匠心独运。这是作者对生活的认知、理解、感悟,借佛语禅趣对众人的提点、开导。

三、哲理性的思考感悟

林清玄的散文常常从一个现象、一个场景、一个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或是对人生偶遇、生活片断、自然万物经他巧妙点染,迸发出智慧的感悟。例如在《天堂的位置》一文描绘了一幅纯真洁净的儿童心理图画,在孩子们单纯幼稚的心灵中,天堂充满了美好与欢乐,地狱弥漫着苦难与不幸。作者对孩子们的忠告却是:“人间不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候就是住在地狱!”他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引导着孩子们摒弃怨恨,用爱心建造属于自己的天堂。《黄金鼠》一文则是看到街头卖黄金鼠而引发的哲理性的思考。文章感慨道:猫鼠原没有固定的价值,只是由于人的好恶而显出贵贱。当我们买高价的老鼠之际,我们是真爱那只老鼠,还是重视那个价钱?进而引申到“在人世里,我们重视一个人不也如此吗?往往重视的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名利、权位,甚至衣服,只有一个人能看透外在的虚妄,进入内在的照见与品质,才是真正的智者呀!”在《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如果我每天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木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木就会枯萎得更多。”作者由此引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生活哲理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引导;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课改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

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1. 议论性散文写作

1.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

1.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1.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 。 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2. 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2.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 。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2联想丰富 。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2.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2.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2.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 。 第一,写人散文模式。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个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生活哲理散文范文第4篇

弘扬真善美、成长身心灵——论毕淑敏散文的精神特质

姜云霞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摘  要:毕淑敏的散文真实感人,平淡绚烂,朴实中蕴含哲理,真挚的感悟、无穷的韵味以及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她美好的精神品格、独特的人格气质,读毕淑敏的散文,可以感受真善美,成长身心灵。

关键词:毕淑敏;散文;精神特质

毕淑敏自道是一个“对人有兴趣”的人,这源于她集军人、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于一身的特殊身份。11 年的从军经历和 22 年的从医经历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经历,使她看到过太多的死亡和痛苦,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因而对生命就格外珍惜,对人们就怀有仁慈的厚爱。毕淑敏的散文从医学、文学、心理学这三个不同角度去观察人、研究人的特点,最终以文学的形式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毕淑敏的散文,既弘扬了真善美,又有对身心灵的深层审视。

一、弘扬真善美

毕淑敏的散文感情真挚,心灵美好,歌颂的都是真善美。《提醒幸福》犹如一针清醒剂,生动而深刻地向人们阐释了幸福的真谛,“幸福并不与婚姻、财富、名望同步,它只是你的一种心理感觉,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反映了一种人生态度,是对知足常乐的另一种诠释,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载难逢的幸福呀,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你就会拥有无穷无尽的幸福。《孝心无价》告诫天下所有的儿女们早趁早为父母们尽孝,正如古语所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须及时,带着体温的一枚硬币、数以亿计的金钱,山珍海味、野果小花,盛世华衣、洁静的旧鞋,在“孝”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紫色人形》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对新婚夫妇,在新婚之夜,被恶人点燃房屋烧成了炭人,为了怕对方痛苦,他们从不,用只有对方才听得懂的语言为对方唱歌,突然有一天,男人在护士为他换床单时忍不住了,然后就再也没有声音了,这时女人开口了,她要求护士把她抱到男人的床上,即使挪动很疼痛,也无在意,因为她要永远和他在一起,两具像木炭一样的躯体紧紧的相拥在一起,多年之后,就在他们躺过的帆布单上,仍然留着他们的身形。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情,爱的最高境界是为对方着想,生的时候长依偎,死的时候也要永相伴。亲情、友情、爱情,当你正在享受时,请你珍惜,并及时传递,这些真实而美好情感的表达,这些向善的告诫,无不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弘扬。

二、成长身心灵

毕淑敏散文关注人的心灵,对人生的感悟常发人之所未发,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在她的散文中,读者总能读到她高涨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喷涌的哲思,她以澎湃的激情和冷静的思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溢着理性光辉的思想领地,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新鲜感,从而使灵魂得到净化。心灵修炼是现代人极为关注的一个命题,成长身心灵方面的书籍及讲座也很受大众欢迎,毕淑淑敏散文中所透射出的淡定,从容,对于现代人浮躁的个性,功利的思想,烦闷的心理是一剂极好的“良药”。《我很重要》是毕淑敏散文的重要篇章,它启示人们认识到——“我”很重要。因为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对于爱人,我们的记忆永远和她们缠绕在一起;相交多年的密友,犹如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还有我们的对于我们的事业, “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以上种种,无不表明,我很重要。许多年来,没有谁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明“我很重要”,因为我们从小受的都是“我不重要”的教育。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我们受到的都是这样的教育。 “我很重要”的认识是一个富含个性化色彩和主观意味的哲理思考。

在这里,毕淑敏是要启发人们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学会重新打量自己的人生。散文《每天都冒一点险》、《像烟灰一样松散》、《保持惊奇》、则具有了更多的主体色彩。 衰老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求稳怕变。所以,你想保持年轻态吗?你希望自己富有活力吗?你期待着清晨能在新生活的憧憬中醒来吗?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每天都冒一点险。"有很多的束缚,不在他人手里,而在自己心中。苦乐全在主观的心,而不在客观的事。突破是一个过程,首先经历心智的拘禁,接下来是行动的惶惑,最后是成功的喜悦。每天都冒一点险,你将体会更多的新奇。(《每天都冒一点险》)在最危急的时刻能保持极大的放松,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长期修炼提升的结果。我们常说,某人胜就胜在心理上,或是说某人败就败在心理上。这其中的差池不是指在理性上,而是在这心灵张弛的韧性上。像烟灰一样松散,一样放松,你才会进入到最佳的状态。(《像烟灰一样松散》)保持惊奇,我常常这样对自己说。它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温泉,会有汩汩的对于世界的热爱,蒸腾而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保持惊奇,是用一种新鲜的眼光看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是对生活的全新理解与感悟,是“苟日新,日日新”的体验。(《保持惊奇》)

毕淑敏是位善于思考的作家,在毕淑敏的散文世界里,总是或浓或淡地蕴含着迷人的智慧和温馨的哲理,韵味悠长。她的哲理不是强加给人的,也不是令人生厌的说教,更不是所谓“卒章显志”的简单化,而是委婉亲切的谈心,让你在春雨的沐浴中不知不觉地认同并信服,使你的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使你的心灵得以熏陶与净化。

 

参考文献:

[1]莫斐雅. 简论毕淑敏散文创作特色[J].长沙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毕淑敏.我敬畏生命的过程——— 毕淑敏演讲与低语[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3]丁航.论毕淑敏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J].枣庄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生活哲理散文范文第5篇

一、散文中铺垫的几种类型

铺垫,指陪衬、衬托,即对于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根据铺垫的对象、内容和被铺垫的对象、内容间的关系,散文中的铺垫和陪衬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 背景式铺垫。即为突出主要事物,写到主要事物前,先对其发生或存在的环境进行交待,以暗示主体事物的某种特性或独特的意蕴。

2. 正衬式铺垫。即为突出主要事物,常用类似的事物来作铺衬。这种写法,常常让读者通过熟悉的或易知的事物,来更好地理解所要真正表现的事物,正衬式铺垫和类比手法非常相似。

3.反衬式铺垫。即为突出主要事物,作者常常用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的事物来作铺垫。反衬式铺垫往往通过对比,突出事物间的差别,来强调主体事物,以更好地表达主旨或抒感。

4.铺陈式铺垫。即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和铺排,从而为下文的抒情或议论作铺垫。在铺陈式铺垫中,描写、铺排其实是个蓄势的过程,蓄势到一定的程度,情感便会爆发,那就是议论或抒情。

二、理解铺垫应注意的事项

1.要分清散文中铺垫和被铺垫的内容或对象,这其实是分清作者描写、表达主次事物的过程。

文章中起铺垫作用的内容和对象是次要事物,被铺垫的内容和对象是主要事物。分清主次,也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清主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辨析。(1)从题目来看,散文的题目如果涉及一个具体的对象,那么,文中所描写的与题目直接相关的对象及内容是主;其余所描写的对象及内容便是次,它们往往只起到铺垫的作用。如臧克家的《炉火》,文中直接写炉火的内容是主,开头写“秋去冬来”的景象则是次,是铺垫。(2)从位置来看,散文中起铺垫、陪衬的内容,常常处于文章的开头或位于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之前,而被铺垫陪衬的主体内容,往往在文章后面。(3)从出现的频率来看,作者反复描写刻画的对象应该是主体;反之,则是铺垫陪衬的内容。如张绪佑的《吟风》,文中反复出现的写风的文字是主体,其余写银杏、海洋、高山等自然景物,且仅仅抛头露面一次的内容则是铺垫、陪衬,都是为写风而服务的。

2. 通过铺垫的对象或内容来更好地认识、理解主体对象或内容。

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配”,散文为突出主体事物,常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事物来作铺垫、陪衬,所以,阅读散文时,不应忽略铺垫、陪衬的对象或内容。如季羡林的《马缨花》,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十三年前“大杂院”的情景,“天井里遮满了树枝”,“浓荫匝地”,“清凉蔽体”,“阴森凄苦”,走廊上陈列着“石棺、石椁、石碑”,仿佛走进了“古墓”,这些描写是大杂院中马缨花的“影”的广阔背景,一方面表明“影”中的马缨花在当时艰难的生活中给作者以慰藉,值得留恋;另一方面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仿佛总是在光天朗日之下”的不同境况提供了环境背景。

3.铺垫能够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散文是理性的,重阐发哲理,抒感。而散文中的哲理和情感都是抽象的,不好理解,所以用次要的对象或内容来铺垫,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把握主体对象,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