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研究性学习

高中研究性学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研究性学习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政治课教师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不仅要转变学生单一、呆板的学习方式,而且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此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理念。

一、开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易产生的误区

1.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来指导研究性学习。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支配下,为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教学质量,不少政治教师只能通过填鸭式、注入式、题海式等方法来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去争取考分的优胜、升学率的优胜。在这种传统观念束缚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的狭小范围内,课题的制定多为教师闭门造车,极具局限性,因此很难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特点,压抑了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扼杀了学生个性,在这种观念下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只是形式而已。

2.用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去对待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长期以来沿袭的传统师生关系,总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千方百计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学生,造成教与学脱节。教师对学生是知识的灌输者,这种教师代替学生主体地位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影响着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3.把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对立起来去搞研究性学习。所谓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以高中政治知识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高中政治必要的延伸和拓展,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的知识体系科学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从静态的角度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比较扎实而又系统的知识,但与此同时,这种单一的学科课程会使学生与实际生活相隔离。

4.用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研究性学习效果。学习评价是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家长、教师应该鼓励支持学生深入实践,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学习。即使有时不一定能获得多大的研究成果,但参与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创新营造的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高中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采取的对策

1.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摆正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已经能用书本理论作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引导、培养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用所学政治理论去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一定思想空间。

2.政治教师要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指导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实施过程要依赖许多信息资源,高中政治教师作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3.要确立恰当的课题。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针对课题难以确定的问题,高中政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政治学科、学习热点、社会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确定恰当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兴趣原则。二是实事求是原则,即要求课题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三是可行性原则,即要求课题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4.要摆正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位置。正确处理政治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关系: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相互依托的关系,教学中必须摆正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位置,使学生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5.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改变传统的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评价方法。要经常深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中去,及时了解情况,帮助指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而正确评价学习效果,不断总结经验。

总之,高中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困难,有时甚至感到茫无头绪,政治教师除了帮助引导外,更要重视心理辅导,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脆弱,特别应防止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在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应是政治课教师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第2篇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

“学会分享与合作” 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训练教师的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教师的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九、磨炼教师的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十、促使教师学习元学习策略。

元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意识和有效控制自己学习活动的实时监控策略。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会注意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策略,长期坚持运用元学习策略,会使其学习能力和效率大为增强;这也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元认知能力。具备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永远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十一、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

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这些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对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十二、激发教师工作生活的热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第3篇

一、明确学习目标是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任何学习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物理研究性学习既要有总目标,又要有具体每一学段的学段目标。这些目标内容还应体现以下特性:

第一,学科性。尽管物理研究性学习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但它的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知识。

第二,综合性。这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物理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第三,实践性。物理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模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和感悟物理,学习物理,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实践的方式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从实践的手段来看,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察、调查访问,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走入网络虚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实践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体现在实践过程之中的。

二、开展探究活动,是物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

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仅仅明确学习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开展探究活动,这是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一项完整的探究活动,大致要经历“确定探究主题——制定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这样三个阶段。

1.引导学生确定探究主题。学生不是因为物理课程的存在而存在。物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而是先要考虑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探究的主题设计要注重来自学生的问题。本人认为物理研究性学习探究主题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生活诱发式。学生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诱发中产生探究的主题。

课堂拓展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

学科联系式。物理课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确立物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时,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软化学科边缘,让学生从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发现物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2.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探究的主题一旦确定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这是物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部分。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下几点:

主体性。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合作性。物理综合性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这种合作表现在“结对子”活动或小组活动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合理而又多样化的组合和搭配。

体验性。体验是物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在理解和感受物理时以自己独特的经验,对物理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在这种体验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造或重组。改造或重组已有知识的过程既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过程。

3. 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当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多少与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成果和心得感受。交流与分享时,可以在某小组发言的基础上,让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发言内容提问或提出建议,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三、构建多元学生评价模式,是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在于结果的正确与否,而着重于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作用。主要看学生有无自己的创见,有没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观察,独自获得的思考材料,符合规范的思考逻辑等。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

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如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社会对学生评价,家长对学生评价等等。

评价内容应具丰富性和灵活性。如对参与研究性学习态度的评价,对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的评价,对学生研究结果的评价等等。

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学生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小组内对个人进行评价;可以口头评价,也可以书面评价;可以对活动和展示的内容评价,可以定性评价,也可以定量评价,当然应以定性评价为主。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 误区 策略

1.前言

研究性学习可谓是一场新理念的教学革命,其重要性及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相当一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由于无法准确的把握及正确的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和内涵,将语文研究性学习当成是一节活动课来教,让学生去做超出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和学习范围以外的一些研究性论文,与语文教学的实际存在严重偏颇。所以,面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应对策略,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研究性学习模式,激发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遨游,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能力及素养。

2.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误区

2.1 理解上存在偏差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片面的认为研究性学习会对文化课成绩带来负面性影响,尤其是高考成绩;其二,错误的认为研究性学习完全是学生主动的探索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实际上,研究性学习不仅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反而还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大幅度提升。研究性学习重点强调的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明确的要求学生自主的在教师所实施的课程中探究问题,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渐形成的,学生是否能够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出来,取决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所以,教师的引导是不容忽视的。

2.2 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划等号

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划等号,导致语文研究性学习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此类观点对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造成忽视。虽然研究性学习在形式上看似与活动课一致,比如均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学习,均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等,但是两者也有着相当显著的差异存在,活动课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培养,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研究性学习则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切实的学会学习,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奠定终身学习的扎实基础。实施语文活动课程的方式有竞赛、写作、文娱游戏以及课外阅读等诸多活动形式。

3.强化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3.1 选题要切合实际

语文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又高于现实生活,可以说生活是高中语文的一大外延,是文学来源的主要源头。语文作品正是通过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对灵感予以捕捉,通过当今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时下热点等素材,有机的择取某一点来对某个观点、某个道理等进行阐述。作为文化传播和文学传播的媒介,高中语文具备着这样的特点。因此,语言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应当在选题方面注意切合实际,要切实的立足于现实社会,要注意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通过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来学习及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进而深入的、全面的了解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学会如何分析及处理问题。

3.2 注意课题的广泛性

众所周知,诗歌、神话以及民间传说等,这些均是我国传统的文学形式,高中学生通常在针对这些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此类状况不单单体现在我国的部分地区,而是普遍的存在于全国各地。通过深究可知,导致此类局面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表面化”、“陌生化”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误解,这便使得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上会下意识的抛开对传统文学的研究,而是选择一些相对较为简单易行的研究课题。所以,应当彻底摒弃此类务实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加强研究课题的广泛性、全面性,各种有意义的课题均应当当作是研究性学习重点,大到知识性的研究课题,小到知识性问题,这些都应当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广泛性、全面化才是高中语文研究新学习的立足点。

3.3 加强研究性学习的针对性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当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生理特点,科学的做出安排。从总体上来划分,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一层次,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分析、思考和观察,并且开展研究调查,探寻蕴含其中的因果关系,提出有效的、科学的解决方法。该层次切勿过分的强调研究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知识含量,以防止学生畏难情绪的产生;第二层次,可以逐渐的提升至涵盖丰富理性因素的综合类语文研究性学习,以融合文理、网上查询、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为特征,这便要求教师注意向学生介绍丰富的文化知识背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以及较高的思维能力、赏析能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是有目共睹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善于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要尽快的走出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充分的发挥出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以此使高中语文教学彰显出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真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分析[J].科学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石开玲.浅析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第5篇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