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第1篇

一.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

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是诗词的核心,能揭示诗歌写作的事件、地点、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诗词大意,帮助我们迅速理解诗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送别”二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江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据题就可知写作事件和全诗感情基调。

中考的诗歌赏析一般选用浅显的诗或词,因而一般不用注释。一旦有注释,里面的信息就相对重要了,一般是交代诗作背景、写作事件,甚至隐含写作主题,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没有注释,考生也应牢记鉴赏诗词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读诗要练习诗人本身、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如果鉴赏苏轼的诗,就要想到他的《水调歌头》,特别要想到诗人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再鉴赏陆游的诗歌就应联想到他是一个一生抱负、壮志难酬但又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由此或许能找到破解诗词大意甚至主旨的钥匙。

二.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有“推敲”佳话。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词中有些词语往往包含者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赏析诗词时一定要留意。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诗中的“凉”就是一个敏感的字,它既写出了秋雨被江风吹进船舱使人产生寒凉之感,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送别友人,内心难免会有几分的悲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写道:“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是什么人呢?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了。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而卓绝千古。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学生答题时就能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现象。

三.找出诗句运用的修辞

古代诗歌在书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用采莲比喻彩虹,张养浩词句“一轮飞镜水磨?照澈乾坤,印透江河”,用飞镜比喻中秋明月。赏析诗歌时,常要求考生就诗词中的某句话进行分析,这时考生可以先考虑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对偶、引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常在诗歌中使用,有时使用其他说法,如对仗、用典、比兴、移情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等便是移情于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等便是对仗。找准修辞,联系作者情感就容易得分。

四.留意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一连叠用了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闷的情怀。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意象。梅:清芳高洁、傲雪凌霜。荷、兰:高洁。菊:隐逸傲然。柳絮:离散、飘泊。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露: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时会再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五.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诗歌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自然,体味一首诗的深远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首先要从景物的描写着手,分析诗中写了那些景咏了什么物,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通过这迷梦的景色,就能感受冷寂的气氛,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学生要扣住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等说法。有些诗词虚实相生,如李商隐的《无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的想象,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第2篇

第一回合 岁月修行

蒋捷是南宋遗民,他的凄凉、悲哀和感慨里,脱不去国破家亡的沉重影子。或许是因为看尽世事兴衰的感悟太深,他一写,就写出了人的岁月沧桑。请根据以下描述填字:“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心情难免会有剧烈转换的落寞与惆怅。青春年少的时候,我在灯红酒绿的歌楼上听到风雨之声。壮年的时候,我在漂泊求索的客船上听到风雨之声。而今,我的双鬓已经斑白,我便在清静的僧庐之下听到风雨之声。回想一生,经历过太多的悲欢离合、变幻无常,万般心绪却无言,只能听着窗外的秋雨一滴滴敲打着石阶,直到天明。”

少年听雨歌楼上,___________昏___________。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___________低、断雁叫___________。

挑战者答题:

@吴小多 红烛;纱幔;压枝;残阳

@李 琳 红烛;罗帐;云;西风

第二回合 输赢修行

人生如同一局残棋,输赢二字永远没有定论。世上总有走不完的路,如果你无法达到最终目标,也没什么大不了,走好能走的每一步,人生的棋便不是死局。请根据提示及图答出原诗作者。

挑战者答题:

@吴小多 苍雪大师

@李 琳 纳兰性德

第三回合 生死修行

这是著名诗人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的词。大概感情浓到极处,已来不及也不愿意用华丽的辞藻修饰装点,只能语淡情真。请说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下一句。

A.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B.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挑战者答题:

@吴小多 A

@李 琳 B

第四回合 孤修行

孤独,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之一。读李白的诗,感受最深的是旷世的孤独,也是愤世的孤独,所以在他的诗中总能看到借酒浇愁的伤感。请根据描述填字。

挑战者答题:

@吴小多 弃;去;不可留;入;心;多烦恼

@李 琳 弃;去;不可有;乱;心;多烦忧

第五回合 感伤修行

下列诗句中,出自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寄黄几复》的是哪一句?

A.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B.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挑战者答题:

@吴小多 B

@李 琳 A

第六回合 寂寞修行

根据下面给出的关键字,写出诗句。

知 晓 摇 音

弦 有 少 时

谁 断 何 了

挑战者答题:

@吴小多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李 琳 春花秋月何时了。

第七回合 心灵修行

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壁》描写的是没有一种快乐比得上内心的祥和,没有一种享受比得上内心的安宁。从现实的纷扰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轻松愉悦中去,让简约淡泊取代熙攘纷杂,让宁静安详取代焦虑浮躁。请根据描述接句。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

挑战者答题:

@吴小多 终日昏昏醉梦间;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 琳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得浮生半日闲。

第八回合 红尘修行

初于世间,他因年少轻狂的桀骜,目无万物的狂放,不甘于命运的不断奔波,而一再沉浮。渐入而立后,他才于浮沉中觅得些许功名。于是他浮于水面,豪情壮志满怀,妄图凌驾于众生之上。奔波一世,无论成败与否,他终于尝尽世间百味,如醍醐灌顶般,幡然通透。从此心静如禅,于茫茫世间,只求淡然了却余生。请根据上图答出作者及诗名。

挑战者答题:

@吴小多 陆游的《题临安邸》

@李 琳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雅言说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第3篇

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艺术呢?

一、挖掘美的形象,以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美感

语文课文大都是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文中饱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有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具有极丰富的美的因素,多方面表现了社会美、人生美、意志美。当语文老师真正能够把这些课文当美文来讲,进行美育渗透,那么这课必定生动、活泼、形象,充满感情,给人以启迪,也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的一段:“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教师可通过对重点词义的分析,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营造的情感氛围。讲析这种真挚的父子深情,老师若能全身心投入,就很容易牵动学生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能否在这片土壤上种出参天大树,就看老师能否艺术地施以情感教学,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文学作品中丰满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

二、挖掘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

在语文教材所精选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自然精妙绝伦的描写,并且这些描写不是仅仅像照相机一样把自然的面貌原封不动地克隆下来,而是根据作品、作家的需要,这些对大自然的描写又凝聚了作家崇尚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作品中的大自然的情感,已经是情化的自然,是描绘着人的感彩的自然。这正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

如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的上阕对冬天北国的描绘:雪原辽阔、大江冰封、红日初升的壮丽景观,表现了阔大的胸襟、宏伟的抱负和一统华夏的豪情壮志。这样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典范,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就是要从这些描述中激发学生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关爱环境的良好品德,并从这些对景观的描写中体会作家的写作意图,升华为自己的主观感受。

三、挖掘人格美,培养学生善良友爱的高尚情操

在教材所选取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叙述性文体,总是通过塑造一个个文学艺术典型来表现作家的写作目的。这些文学典型往往凝聚着当时、当地一类或者几类人的生活共性,昭示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或者通过作品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抒发自我的感情等,或者通过叙述某件事的过程揭示人间真理、真情。其中所表示的这些人可以是“大人物”,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如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件小事》中的那个车夫,作品中他无名无姓,却在鲁迅先生心中霎时“大”了起来。之所以大,是因为车夫善良的高尚品格。同时,还可以通过作品来审视作家的人格。通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我们看见了文天祥至死不渝、一心向宋的爱国情操;通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我们发现了李白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清莲本色。

文章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描述这些丰富的人情、人性来塑造高尚的人格的。教师也就理所应当地利用这些来启蒙、引导学生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四、挖掘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

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靠语言来表达,恰当的语言能生动地刻划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鲁迅的《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便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来实现的。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春天来临、满目春光的绝胜美景刻画得如身临其境。有时可通过一定修辞手法表现出来。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塘中的月色不均匀,但是光与影有着和谐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便是用通感的手法,将景的描述变为对声的描写。这篇散文之所以成为传世名篇,与文中多处适当地运用比喻、排比、隐喻等多种修辞方法不无关系。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唐;西域;骆宾王;边塞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81-03

初唐时期,边战频繁,从高祖武德元年到玄宗先天元年(618~712)近百年间,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展开了长期的战争。战争的胜利、国力的高扬,自然让众多诗人对立功绝域充满向往,这就使得一部分诗人怀抱立功壮志来到了边塞,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边塞、感受战争,作品真实而深刻。骆宾王就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其边塞诗反映了骆宾王从军西域的心态变化,也记录了唐蕃之战对西域战局的影响。

一、以死报国、立功塞外而不惧苦寒的精神

三十二余罢,鬓是潘安仁。

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

纵横愁系越,坎熬胗吻亍

出笼穷短翮,委辙涸枯鳞。

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申。

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

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

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

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

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

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

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

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

此诗骆宾王作于高宗咸亨元年春(670),?q?诗人随阿史那忠的军队深入西域,在天山南北对西蕃诸部落进行安抚。时年52的诗人,在仕途上已奔波了大半生,多次受挫,但仍郁郁不得志,只得到一个从九品上阶奉礼郎的闲职,“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r?不能不说是远大理想与冷酷现实的巨大矛盾。这就难免让这位志大才高的诗人对京城求仕产生了厌倦之情,发出了怀才不遇的感叹。久在长安困顿不得志的骆宾王产生了从军立功的想法。在这篇《咏怀古意上裴侍郎》里,骆宾王向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表明了自己从军自效的决心。“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 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这些诗句都传达出骆宾王愿以死报国、立功塞外而不惧苦寒的精神。在诗的最后也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认为自己此次出塞在功劳上要和窦宪比个高低,在决策上也不把陈平放在眼里,并说如果不能冒着霜雪的侵袭从军杀敌,就是虚度年华,辜负了自己多年来干谒求仕、报效朝廷的一腔热血。激昂之情,溢于言表。

二、悲愤的现实生活与出塞行军之苦的交织

骆宾王在陈诗裴行俭后不久,又作《从军行》一诗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格调激昂,意气风发,读来令人顿觉精神抖擞,抒发了骆宾王想在塞外金戈铁马的战场生活中立功报国的慷慨意气,有一种突破压抑生活、重获新生的兴奋之感。临行前,朝中官员前来送别,骆宾王作《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告别送行的同僚。

意气坐相亲,关河别故人。

客似秦川上,歌疑易水滨。

塞荒行辨玉,台远尚名轮。

泄井怀边将,寻源重汉臣。

上苑梅花早,御沟杨柳新。

只应持此曲,别作边城春。

其中,“塞荒行辨玉,台远尚名轮。泄井怀边将,寻源重汉臣”四句说明了行军路线是过玉门关,赴轮台、疏勒,直达西域;最后四句“上苑梅花早,御沟杨柳新。只应持此曲,别作边城春”点明送别时间,是在“梅花早、杨柳新”之时,即春夏之交,这一点明可与李峤诗中的“笛梅含晚吹,营柳带馀春”两句相参照。“梅花”、“杨柳”既是《梅花落》、《折杨柳》等曲名,也点出了时令,最后两句“只应持此曲,别作边城春”,是说离别后远在塞外,只能靠听曲来当作边城的春色了,表达了对京城以及京城好友真挚深沉的怀念。在出玉门关时,?s?骆宾王回顾了自己从长安至边关的行经之处及心境,作《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一诗,诗的开头说:

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

天阶分斗极,地理接楼烦。

汉月明关陇,戎云聚塞垣。

山川殊物候,风壤异凉暄。

戍古秋尘合,沙寒宿雾繁。

这是本诗的第一部分,骆宾王写自己出长安后的行程,“逾三水”、“望五原”、过“关陇”, “汉月明关陇,戎云聚塞垣”是说自关中进入陇地,越过陇山,山川风物已经大不同于关中,时序寒温的变化已经明显能感觉得到,正是晋乐府诗所说的“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t?“戍古秋尘合,沙寒宿雾繁”两句写边地环境的恶劣,尘土弥漫着荒凉的戍楼,茫茫夜雾笼罩着寒冽的沙漠,骆宾王身处荒楼迷雾间想起自己出塞的缘由心中不禁掀起层层波澜。后面紧接着写道:

昔余迷学步,投迹忝词源。

兰渚浮延阁,蓬山款禁园。

缨陪绂冕,载笔偶_[。

汲冢宁详蠹,秦牢讵辨冤。

一朝从篚服,千里骛轻轩。

乡梦随魂断,边声入听喧。

南图终铩翮,北上遽催辕。

吊影惭连茹,浮生倦触藩。

数奇何以托,桃李自无言。

这部分诗中,骆宾王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求学与坎坷的为官经历,一股愤懑之情不觉而生。“汲冢宁详蠹,秦牢讵辨冤。一朝从篚服,千里骛轻轩”,说明自己罢官是因为别人的诽谤冤枉,骆宾王用“汲冢”、“秦牢”来形容自己被冤的程度之深,后两句道出不得已而出塞的苦衷,一朝穿上戎衣只有随战。“乡梦随魂断,边声入听喧”是出玉门关时的乡关之愁,地理距离的拉大也扯远了诗人的心理距离,边关之地勾起的不仅是骆宾王对故乡的思念,还有自己的一腔愤懑之情,“南图终铩翮,北上遽催辕”两句反映了骆宾王一颗受伤的心灵,“南图”与“北上”都受阻,“南图”指壮志难酬,“北上”指生活艰难,大有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三首》)?u?的踌躇味道。最后,骆宾王以李广与桃李自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虽然运气不好,无处辩白,但将和李广一样,始终坚持自己的气节。在这首诗中,骆宾王将自己的一腔冤屈表露无遗,从军出塞也是无奈之举,当然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遥远的异域,希望立功边塞来冲淡自己的愁绪,获得一种精神寄托。

三、塞外金戈铁马的的战场生活与孤独的羁旅愁绪

出玉门关后直到在西域军中的这一段时间,骆宾王共作诗六首,分别是《夕次蒲类津》、《晚度天山天山有怀京邑》、《边庭落日》、《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久戍边城有怀京邑》和《荡子从军赴》,这六首诗集中反映了阿史那忠军在西域的活动,为进一步了解唐蕃之战给西域政治形势带来的影响提供了佐证。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v?将这首《夕次蒲类津》与《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边庭落日》都定于咸亨元年七月,即作于薛仁贵军兵败大非川咸亨元年(670)八月之前。“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两句抒情,当时骆宾王跟随阿史那忠军驻扎在属北庭都护府的蒲类县。东望归路,归路断绝,身在万里之外、荒漠之中,不由得勾起了骆宾王的羁旅愁思;“山路犹南属”以下六句写景,言蒲类海的山川风物,晚风吹过,寒气袭人,一轮新月照亮了边塞的秋天,军营灶火连营,戍楼上也燃起袅袅烽烟,说明骆宾王所在的阿史那忠军在西域处于紧张的防卫中;“龙庭但苦战”以下四句是骆宾王的议论,应该是对西域将士的一种激励,希望将士们齐心合力勇敢作战。“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两句是引用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典故来进一步激励将士。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这首《边庭落日》应该和《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写于同一时期,大致在咸亨元年(670)八月后,同样是一首抒情之作。开头两句说行程,离开京城到了居延泽一带。此时,东线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已经结束,“于是吐谷浑遂为吐蕃所并”。?w?吐蕃兼并吐谷浑的目的已经达到,还占有唐在西域的部分军镇与领土,但吐蕃也知道不能彻底激怒唐朝,所以在其后保持了与唐的联系,再也没有进一步向西域逼近,因此,在安西前线,唐蕃两军处于一种紧张又平静的对峙之中。在这种战争环境下,骆宾王诗中弥漫着强打精神的情绪也就可以理解了。这首诗诗人写自己辞家万里来到西域,本想立功荒外,但遭遇到的现实却是军事上的失败与艰苦的生活,“候月恒持满”四句写军前的紧张气氛,四野昏暗,塞云渐合,出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片苍茫大地,戍楼的烽烟燃起,将士们严正以待。面对着边庭的落日西沉,边塞立功的希望似乎已经不大了,但诗人仍然强打精神,写出了“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的豪言壮语,表达诗人希望报效朝廷,与敌人决一雌雄的雄心。

四、建功塞外理想的破灭与浓烈的思归之情

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

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

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

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

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

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

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

这首《在军中赠先还知已》是骆宾王在西域的送别之作,起首四句写同僚都奉调返京,自己却不得不继续留在边塞。看着同僚们一个个启程回京,战事的不利与苦闷生活已逐渐磨灭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现在最渴望的就是回到京城,希望在那里找到一个精神的归宿。遥望玉门关,乡关路远,思念之情,极其哀切。“献凯多惭霍”四句写诗人一颗憔悴的心灵。岁月催人老,诗人在边塞跟随大军一路奔波,风餐宿露,边塞的风尘在诗人的脸上刻上了深深的印记,本想立功边塞以期荣归京城,但残酷的现实却将骆宾王的梦想击得粉碎,此次出塞,东线大败,两军对峙之下,只有防卫,自然就无功可立。遥想当初出塞立下的宏愿――“勒功思比宪,决策暗欺陈”,现在却无奈地成为“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无功不说,还不得不淹留他乡。这首诗反映了骆宾王边塞立功梦想的破灭,是其心态由意气昂扬到灰心无奈的转变见证,由此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也反映了咸亨元年(670)八月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后给整个西域局势带来的不利影响。

扰扰风尘地,遑遑名利途。

盈虚一易舛,心迹两难俱。

弱龄小山志,宁期大丈夫。

九微光贲玉,千仞忽弹珠。

棘寺游三礼,蓬山r八儒。

怀铅惭后进,投笔愿前驱。

北走非通赵,西之似化胡。

锦车朝促候,刁斗夜传呼。

春去荣华尽,年来岁月芜。

边愁伤郢调,乡思绕吴Q。

河气通中国,山途限外区。

相思若可寄,冰泮有衔芦。

这首《久戍边城有怀京邑》是骆宾王在送走同僚之后,独自在西域边塞的忧思之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回顾了自己一生对仕途的追逐,描写了在西域的军旅生活,抒发了在边塞的思乡之情。对自己出塞前的生活作了总结,自己在“风尘地”与“名利途”中惶惶奔波,早年立下远大志向,经干谒求仕,仅获得一个奉礼郎小官,怀才不遇之感愤然难平,最终使他效法班超,投笔从戎,走向边塞,最终只是形影相吊,图荣自诬,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疲于奔命,感情基调灰暗,伤感到极致,表达了诗人久在西域立功无望、回京不得的惆怅哀切之情。

总之,骆宾王的西域边塞诗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蕃之间在西域的争夺。当时,吐蕃也处在强势扩张中,两大强国在西域展开的角逐引发了西域局势的短暂改变,在这种局势之下,唐高宗派出两支队伍兵分两路,东路大军与吐蕃大军在青海展开正面交锋,西路大军负责出使西域,对附蕃诸部落进行安抚与劳问。但东路薛仁贵大军的大非川之败使整个战局出现了变化,东线的大败直接影响了西线安抚队伍的进程,只得和西域的吐蕃大军处于一种对峙之中,骆宾王便在这支劳而无功安抚大军中,立功域外的梦想破灭,诗人也历经了初以死报国、立功塞外、不惧苦寒到孤苦愤懑、心灰意懒、渴望思归的心理路程。

[注释]

?q??v?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第207页。

?r?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42页。

?s?陈郁、杜晓勤:《从阿史那忠墓志考骆宾王从军西域史实》,《文献》,2008年第3期。

?t?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0页。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人丈精神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加强对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净化心灵,培养青少年良好学风和道德品质。

我国学者鱼霞在《情感教育》一书中说:“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主要积淀在古诗文中。优秀的古诗文,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国粹语言,又使学生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古典诗词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包涵着丰富的情感。选入教材的诗歌,大多属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它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审美性,适合培养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

因此,加强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与态度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借助凝练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抒写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可以依托的思想和情感的教育。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传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真挚的情感会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它能以其优美凝练的诗句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一、树立坚定的民族责任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而伟大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孕育了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仁人志士,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民族责任感,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传统。也是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和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的忧国忧民、是屈原身怀才能,却一生遭遇忧患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贞不屈、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蔑视权贵、也是杜甫在年迈贫困处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博怀。吟诵古典诗词,那字里行间挺立着一个个不屈的民族灵魂,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铸造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他们忘我追求的豪情壮志,在朗朗书声中能使学生激情彭湃,增强民族正义感和责任心。

二、培养深沉的爱国情怀

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曾指出:“我们对青少年、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要有中华魂,要有民族根,而中华诗歌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的诗词,这些诗词充分展现了诗人们炽热的爱国情怀。“诗圣’牡甫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很多诗篇都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全貌和为国而忧、为民而愤的爱国思想。《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作者目睹到的一片衰败景象,到为战乱未平、国势危急的忧虑,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肺腑忠言和人格写照。他鞠躬尽瘁的行为,死而后已的决心,聪明睿智的谋略使昭昭爱国之心千古长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诗歌教学同爱国情怀融合起来,将爱国精神通过诗歌传递给学生,感染熏陶培养生的爱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