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政务系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P2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86-01
一、电子政务的概述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利用互联网优化重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向社会提供全方位、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二、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已经建成了以市委、市政府为核心,横联市级各部门,纵联各县市的政务网络体系,以电子政务为先导的信息技术应用逐步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得到推广。以政务办公网、政府门户网站为标志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推进了“电子政府”建设,网上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初步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办公。同时,政府部门进行内部协办后,市内的情况核查均可在网上进行,填堵了管理漏洞,体现了社会公正。各市级结合自身特点,先后建成了一批综合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
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各机关单位的办公业务信息数据的流转,由自动工作流平台和办公事物管理平台两部分组成。
自动工作流平台主要由工作流定义平台、工作流执行服务平台及工作流监控平台三部分组成。工作流定义平台具有图形化定义流程的功能,流程的定义由用户通过简单拖放完成;工作流执行服务平台是自动工作流平台的核心,主要功能是为过程实例化、执行过程模型、为过程模型和活动提供执行导航以及与外部资源交互并完成各项活动;工作流监控平台的作用是监控所有文件的流转状态和办文情况,可按各种监控条件对文件进行组合式检索,也可对正在流转的文件进行催办和回收。
办公事务管理平台提供的功能模块主要有公文管理、事务管理、应急管理等等。公文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各委办局、市领导以及大型企业的文书之间公文的收发文管理;事务管理模块实现的是个人待办事宜提醒、工作日志管理、委托代办设置、文档管理、短消息和全市统一的电子邮件等功能;应急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的是针对突发事件或紧急事件进行的预警、跟踪处理、总结及结果公示功能。
(二)数据库资源平台
数据库资源平台是通过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以及数据交换式两种形式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交互共享的。
数据库资源分为基础数据和专业应用数据两类。前者,如人口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等,这类数据是全市各部门都需经常使用的,对这类资源采用集中式处理的方式建立中心数据库;后者,如医保信息、社保信息、低保及困难户救助信息等,这类数据通常是各部门自身特有的,对这类资源采用分布式处理的方式由各部门自己建立本地数据库。
数据交换平台能够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和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是数据库资源平台的枢纽,提供相关应用接口,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管理和维护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一方面在数据交换设计中,通过采用可以定义适配器的中间件产品,实现数据的灵活定义和转换,能够提供数据的转换、过滤、压缩和加密、例外处理等功能;另一方面在传输设计中,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平台配置消息的传输路径,即消息路由,以实现消息传输的灵活配置。
(三)网上在线服务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包含两个子系统,一个是窗口业务管理子系统,另一个是业务审批子系统。
窗口业务管理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用户登录、接受服务请求以及事务办理状态的查询等。用户可以亲自或者委托窗口人员进行提交服务请求,系统接收到经过确认的服务请求后,按照预定流程,由工作流引擎确定当前工作环节所使用的服务器的位置,通过可信Web Service平台,将所接收请求自动流转到政府相应受理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中。
业务审批子系统是各个部门结合自身需要而定义的业务审批和服务系统,具有个性化,当窗口业务系统将请求传达到相关部门的审批系统之后,其内部的业务系统就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窗口业务系统,即时反馈用户或供用户查询。业务审批子系统将对每一次服务请求的处理进行记录,相关处理情况和操作痕迹将被全部保存,并对外提供查询。
四、结语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我国加入WTO,全社会对政府工作电子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当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国俊主编.电子政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9.
[2]李燕.管理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2009.
[3]罗海滨.电子政务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09,11(7).
[4]杨磊,陈凌云.Java体系结构、工具、框架及整台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0.
Design of e-government system
关键词 电子政务 绩效 研究
电子政务,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进而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透明、规范、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把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目前已经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一、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估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以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指标体系为基础,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一定期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表现及成效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综合评判。我国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做出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信息化。一方面,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部分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便民服务的应用系统已经开始出现;另一方面,虽然电子政务建设对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电子政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才刚刚起步,实际应用经验不足,由于各级政府、机构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模式、处理事物的方法以及操作准则的不同,当前的电子政务系统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距离成熟完善的高电子政务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综上所述,在当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为使政务工作更高效、更透明、更廉洁、更精简,对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进行合理有效地评估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国内并没有一套统一的电子政务评估体系来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评估,针对现状,本调研组将在对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深入研究中,试图提出一套完整、合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解决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透彻的研究,结合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第二,以综合评价的方法和理论为依据,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现实存在的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第三,以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模式为理论依据,从系统效益、系统成本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来构建评价指标,并且依照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来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被分成了很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了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建立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有的研究则以目前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为依据,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并运用具体的案例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些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从而总结出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弱点和瓶颈问题,具有创新性的地提出了一个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并且还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
四、如何做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
第一,要把绩效评价变成绩效评估的管理,要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绩效评估管理机制、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核心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有一个战略体系,应当首先知道该部门、该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发展的路径是什么,然后电子政务整套的管理体系配合之下是什么样,包括绩效评价的体系,有整个项目体系,有各个方面的监管体系等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道绩效评价整个的战略管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和其他各个管理环节是什么样的关系。其次要有一个支撑体系,这个支撑体系包括斩假、资金、规章制度,还要有绩效管理的网络平台来做。同时要有一个执行体系,从绩效评价的规划、规则、目标的制定、事前的沟通、组织评价、结果、答辩与申诉、调整结果、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挂钩等等,要形成一个链条。
第二,从评估的对象来看,要更加注重对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的评估。
第三,评估的导向,不能仅仅是评估产出,也不能仅仅是排名,而应该是引导大家发展,给各地各个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留出很大的空间,而不是制约他们发展。为此在原有的IT功能产出的评价基础上,还需要关注其他三个维度,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对组织提升如何来实现的,是如何支撑优化和创新的,这种公共部门组织的效率的提升以后,所产生的公共价值是什么,这种公共价值最后反映在用户的角度,是否满意,是否方便,要回答这些问题,把它组合起来引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在评估模式上,应该把外评估和内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比较理想的模式就是由政府主管的部门来组织,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参与,社会其他各个方面也要参与,这样的一种模式是目前实践当中被证明较为有效并且科学合理的一种模式。
五、结束语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评估体系,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普及和发展,使其逐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朱卫未.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79-81.
论文关键词:soa;面向服务;电子政务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国家加快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全国各地政府机关随之加快了信息化、网络化平台的建设。政府在管理企业和公民的相关事务上,也需要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不同地域的机构协同办公才能完成特定审批、核查等相关业务,这样使得办公的分散化和办公的协同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需求之一。如何去合理构建新一代的电子政务系统,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政府、学术界都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作为新一代的分布式应用集成架构,其目标在于让it变得更有弹性,以更快地响应业务单位的需求,实现实时效能,这也正是电子政务所需提高的方向。因此,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协同办公系统项目为载体,介绍了如何利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进行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到目前为止,关于soa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广泛认可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soa有不同的定义。从体系结构的角度可以认为: soa 是一种松散耦合的软件体系结构,在这种体系结构中,由各自独立可复用的服务去构成系统功能。这些服务向外公布有意义明确的接口,软件的开发是通过对这些实现透明的接口的调用来完成。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中的角色包括:
(1)服务使用者。
服务使用者是一个应用程序、一个软件模块或需要一个服务的另一个服务。它发起对注册中心中服务的查询,通过传输绑定服务,并且执行服务功能。服务使用者根据接口契约来执行服务。
(2)服务提供者。
服务提供者是一个可通过网络寻找的实体,它接受和
执行来自使用者的请求。它将自己的服务和接口契约到服务注册中心,以便服务使用者可以发现和访问该服务。
(3)服务注册中心。
服务注册中心是服务发现的支持者。它包含一个可用服务的存储库,并允许感兴趣的服务使用者查找服务提供者接口。
服务请求者、服务提供者以及服务者,通过3种基本操作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服务提供者向服务者服务。包括注册自己的功能和访问接口。
查找:服务请求者通过服务者查找所需的服务,并绑定到这些服务上。
绑定: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者之间可以交互,并使服务请求者能够真正使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
与传统开发方法相比,soa具有标准化、松散耦合、共享服务和粗粒度等特点,其优势具体表现为:
• 易于集成现有系统;
• 具有标准化的架构;
• 提升开发效率;
• 降低开发维护复杂度。
3 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
3.1 电子政务系统分析
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是要通过信息共享实现政府各部门间的协同办公,方便用户获取政务信息。这就要求对政务信息从服务的角度进行整合。基于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往往需要连接几十个政府部门,涉及大量的部门业务信息库、专题信息库和基础信息库。这些信息库运行在不同的软硬件环境下,需要一个跨平台、松耦合、可扩展的技术架构来支撑。而传统电子政务系统主要是从部门内部自身业务需要出发,缺乏统一的标准。且基于传统技术构建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因技术手段制约,共享实现常以点对点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方式为主,这种模式存在方法欠灵活、可扩展性差,而且部署的难度与费用高等问题。
soa架构模式以服务驱动为核心理念,按需连接系统资源,通过将原有应用中的零散功能整理包装为具有互操作性的标准服务,实现服务的快速组合和重用,保证应用敏捷性与扩展性以及政府业务发展的需要。与传统架构相比,soa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整合,而且能够跨越各种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开放标准,实现不同政务资源和应用的互联互通。通过标准的协议,这些服务可以由内部政务系统或外部政务系统的其他服务调用。因此,soa的技术属性与电子政务的宗旨十分吻合,soa 架构可以为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
3.2 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
要构建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分散于异构电子政务系统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软硬件基础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并根据业务需求在此平台之上构建多个应用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按照功能模块可划分为一系列的服务。通过单点登录、个性化桌面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以及短信平台进行多渠道信息沟通。系统总体结构按四个层次内容进行划分,如图2所示:
3.3 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
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的核心在于围绕服务的一系列步骤:
服务发现:服务发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在一定范围内(通常是企业范围,或若干关键业务流程范围内)可能成为服务的候选者列表。
服务规约:服务规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规范性地描述服务各个方面的属性,其中,既包括输入、输出消息等功能属性,服务安全约束和响应时间等服务质量约束,以及服务在业务方面的诸多属性,如涉及的业务规则、业务事件、时间、人员消耗等。
服务实现: 为了将服务契约落在实地,服务实现阶段通过差距分析,并结合传统方法学完成每个服务的实现。
服务注册:服务开发完毕后首先需要注册到服务总线,这样所有的客户就可以根据需要访问到所需服务。服务注册是指将服务注册到企业服务总线,供用户或应用程序调用。
服务调用:客户端可以web页面发起请求,例如通过url /registdemo?appname= 注册业务系统名访问服务系统。通过url /registdemo?appname=workflow访问bpip工作流系统。
关键词: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安全;防范
电子政务系统软件是我国政府部门构建的一个可以进行实践工作、实际管理的工作软件,它以网络平台作为自身依托,通过网络平台发挥出功能,可以对众多事务进行处理,让各个政府部分的服务水平与工作水平获得提升。但是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应用需要借助网络,目前网络环境较为复杂,有众多隐患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产生威胁,而且电子政务系统软件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也容易让网络病毒拥有可乘之机,因此,政府部门需要重视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在应用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制定防范措施为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安全应用提供保障。
1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应用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1.1信息安全方面
非授权访问是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在信息安全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很多用户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就进入网站,对网站内容进行访问,这些用户的行为存在着一定非法的性质,因为他们避开了系统中所拥有的访问控制机制,这些没有得到授权的用户对网络、网站进行访问是时会进行各类破坏活动,例如非法操作、网络攻击等,给电子政府系统软件的使用造成影响,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泄露与信息丢失的情况,这些信息包括可以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进行使用的账号、密码,一旦有人掌握了这些账号、密码,他们就有了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以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所使用网络进行攻击的条件,造成网络内部攻击。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70%以上关于电子政务系统以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攻击来自内部,这充分说明了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在应用上存在着信息安全问题。
1.2网络安全方面
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应用的前提条件是电子政务网络性能的优越以及规模的扩大,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增加了原有的通讯线路,通讯线路增加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变了网络原有的环境,提高了安全问题出现的几率。电子政务网络自身抵抗网络风险的能力较差,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应用很容易受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威胁。网络在逐渐普及,每个人都有上网的权力,网络环境也因此而变得复杂,这增加了网络安全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以及电子政务网络的威胁。在网络安全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应用面临的安全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网络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网络结构会因此而出现不同的变化,导致网络性能出现问题,给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应用带来众多安全问题;其次,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存在着众多的工作模块,这些工作模块负责不同事务的管理,例如财务、人事,是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不可缺少的,但正是这些工作模块降低了网络稳定性,很容易导致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问题。
1.3数据安全方面
在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与其他软件、其他网络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情况,很多进入到电子政务网络内部,被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使用的数据安全性难以确定,由于电子政务网络的不稳定,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很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漏洞,如果电子政务软件使用的数据中含有黑客攻击或木马病毒,那么对于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会造成严重影响,很多重要信息会因此而流失,部分机密文件也也会因此而泄露。数据安全是电子政务系统软件面临的重大问题,导致这一方面问题出现的因素较多,所造成的影响与后果较为严重,在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进行使用时应该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提升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2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应用的安全防范措施
2.1控制用户访问
政府部门应该对于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信息安全问题加以重视,对各类用户访问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行为加以控制,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访问以及使用设置权限。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对访问规范、使用规范进行编制,外来用户在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访问行为以及操作都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减少外部存在的安全隐患。在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内部应设置防火墙,通过防火墙对一些不良信息、有害信息进行过滤,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内部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减少因信息传输产生的安全问题。如果存在网络入侵问题,应及时警告入侵者并高职管理员,降低这些非法行为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造成的危害,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信息安全。
2.2建设安全网络
有些政府部门过于注重电子政务网络以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安全,他们会选择建设独立系统的网络,这样的结果是网络安全得到了保证,但是无法实现与其他方面的信息共享。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建设安全网络,让电子政务网络以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运行是最为重要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网关的建设,减少其他类型信息的进入,将自身的信息中心与电子政务网络进行合并,电子政务网络可以对信息以及电子政务软件进行统一的管理,相关工作人员也能够因此对网络的整体情况进行掌握,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可以及时的排除,对安全网络进行建设。
2.3保护数据信息
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中的数据信息与政府工作有着直接关联,如果出现问题会对政府工作以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电子政务软件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安全防范,加强对自身数据信息的保护。首先需要对软件内部文件进行加密处理,保证内部信息的完整性;其次,在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内部建设数据库,对部分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再次,对数据传输通道进行管理,减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篡改、假冒等情况,让数据信息的安全得到保障,让数据信息能够在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巧玲.云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5(02):14-15.
[2]刘明良,涂涓.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及网络安全性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7(08):109-110.
云计算兴起于2007年末,在Google、IBM等巨头公司的大力推动下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总的来说,云计算是一种发展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它利用Internet上的资源,将其整合成“云”,成为一种超级计算模式[2-3]。“云”通常是由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组成,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等。传统的计算模式和云计算就像早先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发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云计算的出现使得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就像煤气水电一样进行流通。随着云计算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它的应用也已经渗入到电子政务领域。
1云计算的概念与特征
1.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从2007年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具体到什么是云计算,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维基百科中将云计算定义为一种基于Internet的计算,与电力资源的服务模式类似,共享资源、软件和信息可以被终端计算机或其他设备按需使用;IT巨头IBM则认为云计算既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又是一种新的基础架构。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云计算把IT资源、数据、应用以服务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而作为一种新的基础架构,云计算把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IT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2];国内云计算研究的先驱中国云计算网则把云计算定义为: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包括软硬件及平台资源等[4]。
虽然定义多种多样,但共同点就是:云计算就是将所有的资源从本地转移到云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网络来访问与使用云端资源。
1.2云计算的特征
纵观国内外云计算的相关研究,虽然它是以超大存储量、低成本等优势吸引众多用户。但云计算还有其他有别于以往计算模式的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图1表示如下:
(1)云服务器端就是提供、管理和维护云服务的一方。它是由众多PC机、服务器等组成,体现了虚拟性、敏捷性、高效率性、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经济性特点;
(2)中间连接端是连接云服务器端与用户终端的网络设备,它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云服务器端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它体现了松散耦合、大规模协同和实时同步性特点;
(3)用户终端则是购买、租用和消费云服务的一方。它泛指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体现了多样性、低成本性、共享性和绿色性特点。
2云计算应用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必要性分析
2.1.1存储必要性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从1997年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核心内容涉及电子政务全面实施、实施的标准化、总体规划与协调、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等,所有都需要电子政务系统的存储量尽可能的大而且能扩展。“云”的出现为其找到了新的解决办法。“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Amazon,IBM,Microsoft等公司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5]。同时,“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2.1.2安全必要性
政府在开展电子政务的活动中,会采集和产生出众多的政务信息、用户私密资料等等,而这些信息一般来讲需要高程度的安全性保障,以防止信息丢失、信息外泄或被非法访问。而云计算服务器端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管理来信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保存数据,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用户放心地与指定人共享数据。同时,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措施来进一步保障服务的高安全可靠性。
2.1.3交互必要性
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政府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投资来实现公共服务的在线交互式提供,而真正使用这些在线服务的用户数量却较少,信息孤岛、信息分散等问题层出不穷。用户一旦连接到云中,“云”里的任何东西包括数据、设备等都是你的。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喜好定制相应的服务、应用及资源,云计算平台均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来部署相应的资源、计算能力、服务及应用。
2.2可行性分析
2.2.1理论可行性
从理论基础上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来支撑构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一方面,云计算理论体系研究发展速度快,理论成果层出不穷。国内外在云计算方面的研究仍是继续升温,为云计算应用于现代社会打好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发展,电子政务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众多。如:王丛霞、方洁的《Web2.0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领域及其问题研究》,周义刚的《基于本体的电子政务领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刘晓英等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新动向》等等,这些都为在云计算环境下研究电子政务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6-8]。
2.2.2技术可行性
从技术条件上看,云计算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只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而且,国内外众多专家和IT机构都在对其进行研究,已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方案体系。如IBM的政府云计算解决方案由底层——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软件系统和管理平台(包括一组部署管理软件,虚拟化组合和云计算管理系统)、云计算提供的各种虚拟机的组合形成了各个具体的云计算使用中心[9]。而在国内,例如用友提出了NC5.5一体化集团管控解决方案等。可以说,这些技术及其实现方案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云计算化”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技术平台支持。也就是说,构建电子政务云结构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2.2.3成本可行性
从经济成本上来看,电子政务云结构系统不仅不需要高昂的建设费用支出,而且还能降低相关管理费用。由于云计算对用户端设备要求很低,可将95%的工作转移到浏览器,用户端只需要运行简单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软件即可[10]。所以说,在云计算环境下重新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一方面不需要购买高昂的物理设施,另一方面由于云环境下服务器的日常维护由云服务商来提供,电子政务系统管理部门不必支付维护费用,从成本上来看,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电子政务系统也是可行的。
2.2.4实践可行性
从实践环境来看,目前已有众多IT巨头积极地研究和部署云计算,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如Google正在运营的云计算商用平台——GAE(Google APP Engine)。在这里,开发人员可以利用GAE提供的API免费创建应用服务;Amazon的EC2和ES3服务以及国内一些IT企业的“云战略”[3,9]。可以说,现阶段这些云计算的应用,为云计算应用于电子政务系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电子政务云计算系统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云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4层:资源层、虚拟层、应用管理层和业务表现层。其中最关键的是应用管理层。图2电子政务云计算系统体系结构
3.1资源层
资源层位于系统体系的最底层。包含了物理资源层和资源池层。物理资源层又包含了服务器、存储设备和各种网络设备等,而资源池层则是云端的软件及信息集合。云计算的提出动机就是要整合所有的软硬件资源,支持资源按需提供,按使用量付费。
云计算的主要思想就是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利用云计算将现有的硬件设备集合,有效地增强系统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满足电子政务不断提高的需求。通过整合,还可以大大减少硬件支出成本,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资源池层中软件及信息资源整合则是把相同或相似类型的资源同构化,建立各种不同的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软件资源池等,目的就是将异构资源同构化,使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具有协同的工作基础。
3.2虚拟层
该层包括虚拟服务器、虚拟存储器和虚拟网络。云计算的核心就是虚拟化,可以说是虚拟化为我们带来了“云”,同时也是云计算区别于传统计算模式的重要特点。虚拟化的目的是虚拟化出一个或多个相互隔离的执行环境,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及应用,并且确保在虚拟出的环境中操作系统与应用的运行情况与在真实的物理设备上运行的情况基本相同[5]。
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使得系统中的物理设施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可以有效地平衡电子政务云计算系统的性能,还使得系统动态部署变得更加灵活、便捷。
3.3应用管理层
这是电子政务云计算系统中最关键的一层。该层作为系统的后台管理层,动态管理资源和支持电子政务系统的相关业务,主要负责系统的容量规划、资源的动态部署、动态调度,监控、安全等。
其中,容量规划就是系统总体上规划分布式的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设计相应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定义资源的单元和生命周期;动态部署是系统提供标准化的资源模板,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应用程序、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模块进行快速部署;动态调度则是动态分配系统的虚拟化资源,保证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有效利用;监控是实时监测各种资源的工作动态,非正常状态时能够报警并自动调整资源的分配;安全就是保证系统中数据信息的安全,从而保证电子政务云计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3.4业务表现层
该层是电子政务云计算系统的功能体现层。电子政务中不仅要使该层完成基本的计算、存储业务,还要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包括网上软件服务和网上平台服务等。电子政务系统发展之初,主要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但随着其不断成熟,逐渐朝着一站式电子政务办公服务系统的方向发展。这和云计算的整合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利用云计算提供的虚拟平台共享技术,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统一入口的服务平台,方便地进行注册、查询、访问、咨询,保证操作简单易用,一站式得到全程电子政务服务;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也无需在不同信息系统中反复进出办公,实现一站式办公,提高办公效率。
4云计算给电子政务带来的优势与潜在风险
云计算的诞生被称为是IT界的第四次革命浪潮,云计算的应用已扩展到众多领域,它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也被提上日程。2010年5月21日,中国移动在北京正式了大云1.0系统,并联合天津市政府,试点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及无线城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