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黄河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的产生和发展,并根据喻义和喻体的关系研究了二者的特征,得出:在英汉语言文学阅读语翻译中,要结合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语境来研究。
英语和汉语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汉语中,成语、习语、谚语以其精炼、优美、生动而富有表现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样,在英语中,也有许多广为流传的较为固定的、富有涵义的语句,俗称习语或谚语,即idiom。汉语的成语与英语的idiom虽然不是完全对应,但是二者都具有形式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都是其语言的精髓,大大提高了其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一、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形成与发展因素分析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同时还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词汇是受外部因素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中成语习语最能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特征对英语idiom和汉语成语的不同影响。
1.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的差异与成语习语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有着显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发展的不同的经济生活。
在地理位置方面,我国的文明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因此许多成语都与黄河或江河有关,比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逆流而上、隔岸观火、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等等。在气候上,我国地域宽广、气候多样,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中原气候差异较大,这种情况在成语中也有很好地体现,如:风云变幻、风和日丽、天寒地冻、阴雨绵绵、风驰电掣、大雪冰封、云清风淡等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汉语成语中很多是与土地和农业相关的,如:斩草除根、披荆斩棘、席地而坐、瓜熟蒂落、瑞雪兆丰年、良莠不齐、风马牛不相及,鸡飞狗跳、水到渠成等等。
英国诗歌岛国,四面环水,也就有了许多与海洋、捕鱼、航海相关的idioms,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英语的idiom中经常会用fish来比喻事物,相对于鱼来说,中国更常见的和吃的是蔬菜,因此汉语有一个俗语叫“捡到框里都是菜”与之相对应。与与航海相关的idiom还有“be in the same boat”(处于同样的境地),“to take the wind of one’s sails”(阻止某人事业的发展),“to get one’s sea legs”(习惯海上生活)等等。
中国东部虽然也临海,但是文明发源于中原地区,离海洋较远,因此汉语中的“海”多让人觉得遥远和神秘,如:大海捞针、沧海桑田、海市蜃楼、天涯海角、海阔天空等。
与我国多样化的气候相比较,英国气候较为单一,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夏温差不大,全年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常年多雨,晴天较少,所以英语中有“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晒草要趁太阳好)表示做事要抓住时机。英国盛产蘑菇,因而英国人长用like mushroom来形容一种事物大量生产或迅速发展。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南方盛产竹子,汉语成语中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快速发展。
2.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与成语习语
英汉民族都有各自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诞生过很多灿若群星的伟大作家,创造出彪炳史册的文学巨著,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典故、神话、寓言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记。这些历史文化素材反映到成语中,给语言染上了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
汉语中有许多描写古代战争的成语,如与秦赵相争的有“价值连城”、“怒发冲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和楚汉争霸有关的“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等。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班超“投笔从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说曹操曹操到”、“身在曹营心在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都浓缩了特定的历史事件,寓意深刻。
英语中也有很多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习语。例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相传古罗马凯撒等将出征时,常烧毁船只,士兵无任何退路,只能勇往直前,背水一战。Hang by a thread/fair(千钧一发、危在旦夕)。这个比喻来自达摩克里斯的剑,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叙拉古国王戴奥尼夏请他的廷臣达摩克里斯赴宴,要他坐在以一根头发丝悬挂的剑下,以示君王处在危难之中。另外还有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这样的成语。
汉语中有好多来自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等是来自神话传说;“愚公移山”、“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塞翁失马”等都是出自寓言故事。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the apple of discord(祸根、争端)。也一些来自伊索寓言,如cry wolf(发假警报),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Hobson’s choice(无选择余地),the touch of Midas(点金术)等等。
二、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特征比较
1.成语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喻义和喻体都相同。虽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但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有一些共识,因此,人们对比喻的认知心理基本相同。在英汉成语中有很多比喻的喻义和喻体都相同。如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new wine in old bottle(旧瓶装新酒),walls has ears(隔墙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英汉语境中是喻义和喻体是对应的。
第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人类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各民族文化又有鲜明的个性。英汉成语中有些喻义相同,但是喻体不同,而这只存在部分对应关系。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杀鸡取卵),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第三,喻义和喻体都不同。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差异、思维特征差异而引起民族语言的差异。英汉成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对应。这种形似而已不似的成语在翻译时根本不能互译,意思相差甚远。如:black sheep就不能译为“黑羊”,而是“害群之马”的意思;to call somebody names不是“叫某人的名字”,而是“谩骂某人”;to pull one’s leg不是“拉后退”,应译成“取笑某人”。
2.成语内部形式与结构的相比
汉语成语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语音的双声、叠韵,文字简洁明快,多以四字构成;英语习语的语言特色则利用发音的和谐,文字简练,朗朗上口,以利于记忆。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 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 , 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 to miss the boat (错失良机)、all at sea( 不知所措)。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 nd)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 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历史典故
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赔了夫人又折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其特定内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Trojanhorse (特洛伊木马, 出自希腊神话) , arrow of Cupid (丘比特之箭, 出自罗马神话)。
(三)习俗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 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 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 却是一种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和宗教文化, 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 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 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 God 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 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 damn you, 危险过后常说Thank God或God bless you。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一直被奉为西方文化的经典。英语中许多成语也正是出于此。如finger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 ,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 (真心行善,不求回报)。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英汉习语并成功地进行英汉习语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英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汉习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鉴于此,译者不能只作字面上的直译,必须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语言及文化知识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用另一种对等语言即译语进行各种转换,为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精确信息,按“功能对等”原则让“读者同等反映”。因此, 习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 用奈达的话说, 即是“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 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 另一方面, 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 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方法是: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 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纸老虎(paper tiger);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直译的好处是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是, 如果直译太多或直译不当, 则容易使读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 甚至引起误会或错误联想。如: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猪八戒倒打一耙(To put blame on one's victim.)“黄河”和“猪八戒”等词汇都含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直译,外国读者一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以“功能对等”的方式翻译才能在东西方读者中引起与愿意相符的感受。
(二)直译加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 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 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 Don Juan (唐璜,意为风流浪子) , 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 指多此一举, 纽卡索—— 英国一产煤中心) ,班门弄斧( show of
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 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东施效颦(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estroy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 (三)等值互借法
成语的对等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即比喻意义、比喻形式和感彩。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或感彩上都比较相近,这时候,习语翻译就可以采用等值互借法, 或称同义习语套用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保留源语的形象、风格, 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习惯, 可以让译文读者轻松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如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 great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turn a deaf ear to (充耳不闻)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四)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 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会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家丑) 、 逼上梁山(be forced to do something) 、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 speaking)、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张 玲: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这种方法还适用于那些运用具体、浅显的比喻来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理,且语言生动诙谐的歇后语。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可译为wait and see,“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译为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 hearted man.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预感,发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必须依靠丰富的语言积累。而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教师就必须利用好作业这一环节。
但反思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曾有老师感言:作业其实只是为班级中那极少数学习的认真的学生而布置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是马虎应付的,甚至有些学生干脆照抄照搬,对作业十分厌烦,如何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在作业中享受其中的乐趣,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把握好作业的量,做到“精兵简政”“轻负高效”
当前各种辅导资料铺天盖地、良莠不齐,而有的又大同小异,教师不能一句话布置一堆作业:今晚把这两套题都做完。或一味地让学生大量的重复,机械地抄写。这样不但起不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厌烦。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地筛选,把那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作业挑出来,力求让作业少而精,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作业。
二、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体验作业的快乐
传统的作业模式总是以教师的命令式或强制式居多,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发展和个性差异,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作业。这样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分层次布置作业。
对于基础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式的作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作业的乐趣
合作、探究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这种模式不但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能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所以我们应该把这种模式延伸到作业中。
在一次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知识点特别多,而且有些知识点很难在课堂上由个体完成。于是,我便独出心裁,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以“黄河”为主题的手抄报。作业一布置,各小组成员都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有的负责查找黄河的地理知识;有的负责搜集有关黄河的人文知识;有的负责积累与黄河有关的成语、俗语、和谚语;有的负责整理关于黄河的古诗句;有的专门负责设计版面;还有一些同学专门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走进图书馆或从网络中进一步搜集资料,针对黄河断流状况和水污染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出一则则生动、形象的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几天后,当一张张设计精美、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手抄报展现在我面前时,我在惊讶之余,更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智慧而骄傲。我深深地体会到:唯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获得如此丰硕的成果。
四、让学生在恰当的作业评价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15-02
“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然而,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当今,如能充分合理的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就能如虎添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得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必将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
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诵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有:“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对此一个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使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句号。于是我立刻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句中的感叹号和句号不断闪烁,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使学生发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学生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机会,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分析理解课文,再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得到强化。例如在教《黄河象》一文时,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可以知道: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完整,科学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探讨作者怎样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学习交流继续:“我以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出人们发现并发掘了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后,学生的思路就进入到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利用多媒体反复显示主要过程,通过学习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急着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这些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热―渴―喝―陷”,最后淹死在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
三、运用多媒体,确切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关象棋的谜语
小小一战场,有兵也有将,黄河分两岸,好好打一场。 (打一棋类)
谜底:象棋
象棋的规则
基本下法
帅(将):帅(将)是棋中的首脑,是双方竭力争夺的目标。它只能在九宫之内活动,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走动只能按竖线或横线走动一格。帅与将不能在同一直线上直接对面,否则走方判负。
仕(士):仕(士)是将(帅)的贴身保镖,它也只能在九宫内走动。它的行棋路径只有九宫内的四条斜线。
相(象):相(象)的主要作用是防守,保护自己的帅(将)。它的走法是每次循对角线走两格,俗称“象飞田”。相(象)的活动范围限于河界以内的本方阵地,不能过河,且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个棋子,就不能走,俗称“塞象眼”。
车:车在象棋中威力最大,无论横线、竖线均可行走,只要无子阻拦,步数不受限制。因此,一车可以控制十七个点,故有“一车十子寒”之称。
炮:炮在不吃子的时候,移动与车完全相同。当吃子时,己方和对方的棋子中间必须间隔1个棋子(无论对方或己方棋子),炮是象棋中唯一可以越子的棋种。
马:马走动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横着或直着走一格,然后再斜着走一个对角线,俗称“马走日”。马一次可走的选择点可以达到四周的八个点,故有“八面威风”之说。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别的棋子挡住,马就无法走过去,俗称“蹩马腿”。
兵(卒):兵(卒)在未过河前,只能向前一步步走,过河以后,除不能后退外,允许左右移动,但也只能一次一步,即使这样,兵(卒)的威力也大大增强,故有“过河的卒子顶半个车”之说。
口语歌:
马走日字,象飞田,车走直路,炮翻山。士走斜路护将边,小卒一去不复返。
车走直路马踏斜,象飞田字炮打隔,卒子过河了不得。
胜负判定
当棋局中出现一下情况判负,对方取胜:
将死——另一方走一步棋之后试图吃掉一方的帅(将),但该方的帅(将)却不能躲避;
困毙——轮到一方行棋,但按规定,己方无棋可走;
认输——由于子力悬殊,继续抵抗毫无意义的主动认输;
长打(即长捉、长将、长杀、或一将一要杀)的一方通常判负;
行棋违规、违纪、超时等情况判负。
当棋局中出现以下情况作和:
双方理论上无法取胜的简单局面;
符合“六十回合规定”——从任意一步开始,六十回合内双方均无损失一子;
一方提和,另一方同意和棋;
长跟、长兑、长拦、长献、一捉一闲、或一将一闲,循环三回合后可判和。
有关象棋的俗语
小卒过河顶大车
小卒一去不回头
重炮将——无子垫
马回头——不如驴
一盘象棋下三天——棋逢对手
象棋斗胜——纸上谈兵
豆腐板上下象棋——无路可走
围棋盘里摆象棋——不对路数
马跳窝心,不死也昏
单车难破士象全
单车挂炮,瞎胡闹
猜你喜欢:
1.关于象棋的谜语
2.围棋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