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福建省高考作文

福建省高考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福建省高考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福建省高考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歌类材料作文;现代诗;意象

高考作文以其在高考语文学科中占据的半壁江山重要地位而倍受大家关注,2013年也不例外。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学科一结束,不少考生心里就发虚,都担心作文会否偏题、离题。笔者有幸参加了2013年6月福建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听闻作文组组长的阅卷后质量分析,结论是:大家并非“忧天”,2013年福建考生作文平均分比去年下降,偏题离题现象较为突出。

本次考题材料是顾城的一首诗歌(原诗题为《忧天》,诗人顾城,考题中均未标注)。诗歌语言特点的概括性与多义性,增加了作文审题立意的难度,以诗歌尤其现代诗作为作文材料形式出现,自2004年来福建高考作文2013年是首次,让不少考生意外,看不懂诗歌内容,也就无法准确立意。

一、考生习作片断

以下是本人在阅卷过程中看到的部分考生的作文(开头、结尾)片断,立意大体有以下几种:

片段1.“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派。……地球失去引力?肯定和我们人类污染环境有关系,呼吁人们,好好保护地球吧……(抓“失去引力”)

片段2.“个人与集体”派:……地球失去引力,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同理,一个人如果离开集体,那么也将困难重重,所以个人是离不开集体的……(抓“无依无附”)

片段3.“找准位置”派:……树根只有向地底扎根才能保证树木长得枝繁叶茂,一个人若不想无依无附也得像树根一样找准自己的位置……(抓“扎进地层”)

片段4.“未雨绸缪”派:……地球失去引力后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我感到惊恐。生活中为避免出现类似的惊恐与忧心,需要我们常怀警惕之心,未雨绸缪……(抓“惊恐”)

二、原因思考

诗歌作者顾城虽是朦胧派诗人,但此诗内容却一点也不朦胧,最后一句甚至把意思都表达出来了,但就是这么一首不难的诗,居然难倒了一大批考生,令人深思。除客观上2013年福建整份试卷稍难、思维强度较高而导致考生写作时间太紧之外,主要还有主观上的原因:相当部分考生审题能力弱,没有完全看懂这首现代诗,而只看到“角度自选”就抓“一鳞”弃“全鱼”地片言立意、局部立意。

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说:“作文要想得高分,首先得读懂材料,包括在材料背后隐藏着的某种信念。”本次阅卷指导组作文组长余岱宗教授在阅卷后质量分析时也特别指出:“根据材料写作,不可能只取局部,而不看整体立意。不是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写,大家千万别被通常的一句套话‘角度自选’所迷惑。”而一些考生并不明白这个道理,随便从诗歌中选取一些词句进而联想和发挥,于是就有了诸如以上的立意。他们或读不懂诗歌,不理解诗歌材料含义;或朦朦胧胧,半懂不懂;或抓现象而弃本质;或抓“一鳞”而弃“全鱼”,不抓整体而抓局部地片面解读、过度解读,甚至错误解读。

考生审题能力弱,读不懂诗歌的现状则反映出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教学的缺失。缺失造成的原因涉及教材本身的编写以及教师的实际教学两个方面。

其一,教材编写上。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现代诗只有包括《沁园春・长沙》等4首新诗在内的一个单元,且被安排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师学生都不重视。

其二,教师的实际教学上。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常运用意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歌(尤其现代诗)意象繁杂,不好学更不好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高考不考,大多数教师就“读诗歌,讲背景,介绍作者”急功近利走走过场地教学,对现代诗形式及诗意不作任何解读,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看、自己抄主旨……如此,学生怎能读懂诗歌的意象、意境并分析诗歌的主旨呢?高一下来,对现代诗解读能力还几乎为零,高二、高三又不再涉及现代诗,当现代诗最后作为作文的材料出现在高考中时,学生不懂借助诗歌意象理解材料进而审题立意也就成为必然了。

三、出路探究

意象,解读现代诗歌的钥匙。

1.思想上重视

从高一开始,教师就要重视现代诗教学,寻求解读诗歌的钥匙――意象。“意”是意念,“象”是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本次考题具象征意义的重要意象是:流星、树根、地层、“自由”。)

2.训练内容分层分块

如果仅仅只学习教材上一个单元的现代新诗显然远远不够,教师应拓宽内容,通过指导学生鉴赏一些名篇佳作(如郭沫若的

福建省高考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福建高考 现代文 感悟类作文

一、困境与思索

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板块70分的最高赋分值的诱惑,任何师生都希望在此处能为最后的成绩多争取些胜利的筹码。尽管实际的作文教学常常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但一想到作文在决战高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人都没法甘心放弃。于是,在面对作文这块摆在面前的硬骨头一定要啃的挑战时,我们就有了纷繁的战略与战术:分文体写作训练法;“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四部曲训练法;“凤头、猪肚、豹尾”步步为营设计法;并列式、总分式、正反式、递进式、因果式等文段关系结构法;文采修饰法……众法纷呈,不一而足,也不论它们有的是否有交叉或抵牾,有的是否片面或大而无当,总之是来个大杂烩乱炖,结果是老师搅得晕头转向,学生吃得消化不良。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虽说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如上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给写作内容和形式过多的要求和束缚,结果往往会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无所适从或顾此失彼。鉴于上述作文教学中的教训,笔者一直在反思和摸索:能不能在高三这有限的时间内,找到一种能使学生事半功倍地成功写作的作文模式和作文方法?这种模式和方法既要能使学生对其操作程序易于理解和掌握,又要简约不简单,能幻化无穷,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充分自由的个性创造空间?

二、探索与发现

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的试题分析中,笔者在对自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历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研读、分析中,获得了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启示。

现将2004-2007这四年的福建高考现代文的行文思路以图表的形式梳理如下:

从上述对2004-2007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行文结构及思路的梳理图表中,笔者发现了作者创作这些文章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1、由于这些选文都是作者以一个对象为触点,由此触发广泛的联想和想像,最终的创作目的在于表达对生活、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所以,它们都可冠以“感悟类”文章之名。

2、作者在选文中的创作思路流程都可用图表表示为:

3、这些感悟类文章的感触点可以是物,如《书》《日历》;也可以是景,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还可以是生活瞬间细节/片断,如《泪与笑》等。

4、这些感悟类文章的联想和想像方式有:《书》的连锁式(由触点联想出与之同类或近类的对象)、《日历》的辐射式(分别由触点的多个特点进行联想)、《泪与笑》的对比式、《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因果式等。

三、实践与总结

“读写不分家”、“以读促写”, 是已经过长期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由此,笔者在这一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尝试将上述名家的感悟类文章的创作规律和方法引入到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类作文的写作训练。在第一次做这样的教学探索实践中,笔者在对学生进行了感悟类作文写法指导之后,就07年福建高考作文“季节”一题,开展了一次要求学生进行行文结构和立意构思的训练,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将学生的创作思路提纲展示如下:

相对于07年考生作文(以高考评卷中抽出的优卷为参比对象)的构思和立意水平,笔者认为,上述教学尝试中,学生的感悟类作文的写作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为此,笔者深受鼓舞,在后来的作文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这种感悟类作文的巩固训练,以期能被熟练掌握和运用。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中,笔者发现训练学生写感悟类作文有以下好处:

1、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有逻辑、有条理地写作

自作文由命题式向话题式转变以来,学生写作的自由进一步放开了,写作的范围也更大了。伴随着这些改革之利,学生写作的随意性弱点――行文跳跃零散,段间衔接混乱;材料杂乱堆砌,材料与中心无法统一;杂思纷呈,立意群龙无首――也被充分地暴露出来。而感悟类作文“选定触点――联想、想像――思考感悟、总结提升”的创作思路流程,可以非常清晰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该怎么走,一阶段一阶段该写什么:第一步要选定与话题有关的或能引出话题的触点,对触点进行或记叙或描写或概述;第二步要由前触点引发与话题相关的联想、想像,对这些联想、想像的内容进行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第三步要对一、二步所写的内容进行水到渠成地思考、感悟,顺理成章地加以总结和提升,通过或议论或抒情的方式点明文章的主旨中心或论点。依据这样的写作流程,学生写作的行文思路就有了明确的轨迹可遵循,就不会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了,也就达到了作文基础等级中“结构完整”、“中心明确”的要求。

2、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写作

也许有人会对上述要求有质疑:要求所有学生都依照“选定触点――联想、想像――思考感悟、总结提升”这同一创作思路流程来写作,这不是新“八股”?这不是与新课标中提倡的“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1]等理念相违背?这样单一的训练模式会不会造成学生作文的僵化和雷同?笔者认为这些顾虑都是不必要的,因为,虽然流程是限定的,但写这类感悟类作文,最大的活跃点和开放点是在它的“联想、想像”环节。联想和想像的方式有连锁式、辐射式、对比式、因果式等几种,学生可以依据各自的思想取向和材料占有量来各显神通,各展其才。而且,这几种方法还可以提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打开思路,以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材料和安排文段间的关系,如连锁式可以是层进结构,辐射式可以是并列结构等。这样就既可以让学生对作文话题的思考角度四面开花,又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有可依的章法。

3、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全面调动各种积累,内容充实、丰富地写作

作文取材面狭隘、内容贫瘠陈旧,长期以来成为困扰学生的写作瓶颈。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导致作文低分的上述硬伤,纠结点是学生在对自我生活体验的开发上存在不足和欠缺。而在感悟类作文的写作训练中,学生可以运用前述的多种联想和想像的方式,活跃思维,全面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观察、生活、情感、阅读等积累,使学生较为流畅地实现由积累到写作的迁移,从而使得写作素材有广泛的源头活水。

4、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真诚地、有个性地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由于我们常常会为了所谓的事例的典型、语言的文采,而容易片面地强化学生眼睛向“外”看的训练――看时事热点、看名人名言、看古典诗词,尽管这些积累确实非常必要,但是,如果过于偏重,甚至以此为作文高分的取胜法宝,那么就势必会导致学生只知收集他人的生活素材,而无视个人的生活悲喜;只会人云亦云地对公众舆论亦步亦趋,而没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独立的是非判断;只会拾人牙慧,顶多是一个剪刀加浆糊的“缝补匠”,而不会有自己的创新。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里将充斥着假、大、空,表面上材料丰富,底蕴丰厚,文采华美,但揭开这些技巧上的面纱,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文章中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缺失,学生作为一个“人”的鲜活思想、真挚情感、独特个性的苍白!

而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2]显而易见,上述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传统做法是一种只为应试的短期投机行径,与作文教学的真正终极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作文与其说以素材和文笔取胜,还不如说唯有真情才有真正的成功文章。而感悟类作文,所谓“感悟”,是基于写作者的真切感触、真诚思考和个性领悟,因而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写出真情实感,这样也就可以解决作文中素材大同小异、感情空洞等问题了。由此可见,感悟类作文训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时事,注重阅读积累,也可引导学生由外转内,回归自我,去倾听自我内心对外界点滴的回音,去真诚地关照自我的情感和思想,不断地内省和提升,从而获得真正地成长和成熟,并因此在对自我生命的真诚拥抱中获得生命的自豪。而一个人只有在对自我感到自豪的时候,才会自信、坦诚地展示自我,自由、大胆地表现自我独特的情思和个性;也只有这样,他的作文才会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真诚,从而达到以真情感人的效果,而且也满足了高考作文“感情真挚”、“有个性色彩”的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感悟类作文写作方法的总结和教学实践的摸索,笔者认为让学生训练感悟类作文,可以较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相关理念,更好地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行的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模式。

“纷繁世界,智者不惑。”虽然我们很难达到智者洞察一切本质的境界,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摸索和实践,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化繁为简,让学生获得的教育成效不断趋于最大值。

参考文献:

福建省高考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本阅读 写作能力 语言知识 篇章结构 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写作是四项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现。外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而笔头表达也是应用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一份好的笔头写作需要作者很好的构思,收集信息,组织语言,作者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更要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和策略(王笃勤,2010),因此,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笔者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英语作文离高考作文的要求还有距离,具体表现在:语句不通顺,语言错误多,词汇贫乏,词、句型使用不恰当,语篇连贯性差,篇章构建和审题能力弱;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无话可说,偏离主题现象严重。

2问题的解决

2.1利用课文阅读,夯实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写作的基础,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必须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正如著名英语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说:“没有语法,难以表达;没有词汇,寸步难行。” 因此,利用课本阅读教材的语言知识,设计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内化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加强词语造句训练。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组词造句是写作基本功。而课本阅读材料中丰富的词汇、词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句型是训练造句的好素材。比如,在学习了there be句型,让学生们模仿造句,要求尽量运用所学词块。有位学生写到:Nowadays there exists a strange but common phenomenon that people would rather spend much time on their phone than talk to their parents. From my point of view,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hatting with our parents. Even a simple "Good morning" can warm their hearts. Just forget the phone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m. Don't be self-centred and share your happiness and sadness with them.这篇学生的作业多处运用了本课中所学的词块,增强了语言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提高了表达的准确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谋篇布局的能力。此外,英语课文中有许多高级词汇、复杂句式或精彩片段。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借鉴课文语言,通过仿写等形式将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2.2利用课文阅读,搭建篇章结构

教师除了训练学生扎实的语言知识,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篇章的逻辑结构,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框架与思维脉络。北师大版的Unit9 Car Culture中有这三个句子:1.In the last ten years, the number of cars on the road in Britain has gone up by 30%. 2.Traffic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 3.Leg power can save you money, keep you fit and help you live longer. And regular exercise cuts the risk of heart disease by 50%.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Sentence1---the present situation, Sentence2---the main cause, Sentence3---the solution.这三个句子跟我们目前的作文模式很像,第一个句子发现现象,第二个句子分析原因,第三个句子提出建议。于是,让学生模仿写作,本人觉得效果还不错,以下是其中的一个例子: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number of trees in the forest has decreased sharply. Developing economy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air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Planting trees can fresh the air, keep you fit and help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2.3建立语料库

学生表达能力的强弱与他们的词汇量大小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笔者要求学生要准备一个小巧精致的笔记本,随时放在手边,不时把老师课堂上讲到的、自己阅读时碰到的、从好的习作中学到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熟读熟记,并灵活运用。同时也可以分类型把一些好的范例收录下来,学习模仿。考前有效地回顾语料库能让语言丰富并鲜活起来。

3总结

写作是一项最复杂的输出技能,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开展写作教学,而应结合其它技能综合进行,不然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没办法得到提高。北师大版的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与之话题相关的阅读文本,而这些阅读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最好的写作范本。教师应依托课文素材,“读写结合”,借鉴文中的话题、篇章结构、对好词好句的积累,并对课文进行总结、拓展和分析,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能够慢慢总结出一些好的写作技巧,切实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福建省高考作文范文第4篇

1.重视阅读,发展想象力

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为了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作者。对作者的经历、风格及所属流派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解作品的主题、特点等,从而展开合理的想象。如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想象非常丰富,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

(2)把握情感基调。弄清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就能在阅读中定下想象的格调。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开头就点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而文章描述的清幽美妙的荷塘月色图中就流露了作者那隐隐却又是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情。

(3)抓住修辞。阅读时可以借助修辞来展开想象,体会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及意境。如《明湖居听书》中白妞说书那段“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我们在阅读这段文字时就可以借助修辞感受音乐的美妙。

(4)重视积累。要培养想象力写好文章,就要有丰富的词汇和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作好读书笔记,不断丰富词汇和积累材料。

2.细心观察,丰富想象力

协作和观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文教学中要培养想象能力,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教会学生观察,并帮助他们养成经常观察的习惯。观察训练,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这里主要谈两个方面:

(1)指导观察大自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调动五官,多看多听。美丽的景色、壮丽的河山都能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2)借助课文插图及直观教具或制作的课件。课文插图和直观教具或课件能通过视觉直接在脑海中产生形象,丰富想象力。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就可以利用文中插图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画面,画面上是渭城附近的客栈,屋旁有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有正在饯行的主客双方及鞍马。授课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口头表述画面的内容,根据诗句写一段文字,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描写自己与亲友送别的一个场面。

同时,应要求学生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弄清事物有哪些特征,然后展开想象,最后琢磨怎样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写成日记或文章,以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3.体验生活,充实想象力

生活经验愈丰富,学识愈多,想象的翅膀也就愈丰富。在作文教学中,要经常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到工厂、社区、农村、超市等地去感受生活,并要求写见闻心得。一方面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激发他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的感情,另一方面则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此外还可以通过改编演出课文剧本来把握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领略生活是文学艺术源泉的道理,从而充实学生的想象力。

4.强化训练,巩固想象力

(1)用形容词描绘事物。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在运用形容词描写人或事物时必须具有想象力才能准确地表示人或事物的状态,如用“灰蒙蒙、崔嵬、嶙峋、绮丽、瑰奇”等词写一段话描写自然景物,学生组织语句的过程就是展开想象的过程。

(2)改写、续写训练。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如将《皇帝的新装》进行续写、将《桃花源记》进行改写等都很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开创性思维。

(3)看图作文训练。看图作文要求在观察绘画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填入大量想象的细节。

(4)片段作文训练。提供一则材料,要求根据材料展开想象。这样的作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福建省高考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写作素材 积累运用 考场作文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基础等级”内容项要求:材料丰富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可视为“内容充实”;“发展等级”中“丰富”和“有创意”,就分别包含了“材料丰富:与“材料新鲜”两项内容。如果单独审视材料项,它在作文中的运用情况,就决定了作品的不同等级:

写作素材,是用语言负载思想的。材料丰富,语言和思想也会随之斐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作文的差距,是由材料造成的。现在,一方面作文素材方面的报刊、书籍非常丰富,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纷纷反映,作文材料背过了,却用不上;用上的,却用不好。面对优秀作文,学生感慨无限:里面的材料我也知道!――别人文中有,而自己笔下无。

可见。材料是有效提升作文水平的关键,也是制约作文成绩的瓶颈。

在作文素材中。大部分为人物类材料。人物事例是学生作文中出现最多的素材类型,问题也最大。比如大都采用“篇+材料1+材料2+材料3+结尾”的结构模式。并且,对人物事例仅仅叙述,然后生拉硬扯地挂靠题意。整篇文章有拼凑之嫌,干瘪无味。

下面,我按照材料使用的顺序,就人物类材料的分析处理与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掌握材料要善于“抓词”

在诸多作文素材资料中,不乏对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中知名人物的介绍,少则几百字,多则上千字。如何有效掌握这些材料呢?从提取关键词入手!把大篇幅的材料概括成几个关键词,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让关键词统领材料的主体内容,在人物和词语之间建立起联系。一旦想到某个人物,就会自然联想到这几个词语。

换个角度,我们面对一个写作题意时,通过表达题意的词语,去联想与之相关的人物素材。这些关键词就成了选材的“标识”。如此,便可做到任意调用材料。既解决了看过很多材料却用不上,用了又不恰当的问题。

这些关键词分开看,可当作独立的写作话题:合起来则能相互关联,深入思辨,提高文章的思想性。

比如:[海子]――幸福、完美、行走、自杀;[黄舸]――感恩、信念、82个城市、13000公里路程;[马云]――阿里巴巴商务网站、坚持;[科比]小飞侠,大神,蜕变,总冠军,刻苦。

二、分析人物要善于抓特征

善于分析并概括人物的主要特征为一句话,目的也是化繁为简,较之提炼关键词语。句子则使认知更加具体化,话题指向也更明朗。便于进一步挖掘提炼。

比如:[王进忠]――知恩图报,记住别人的好。[杨丽萍]――追求自由的鲜明个性;成功的奥秘(舞蹈天赋,热爱自然,不懈追求,个性与自由,勇于创造等)。

以上是积累阶段,是应试写作不可或缺的准备阶段。

三、运用之法――善于“点”亮

通过是抓“点”。来“点”亮你的文章。

什么是点?点在哪里?

“点”是人物身份事迹中的“反差交结”处,是事情起因和根源,是能“见大”之一、或“细节”。比如:季羡林的“点”是成就之高与做人调子之低;马云的“点”是身材、相貌条件之差与见识非凡、性格坚毅勇于坚持。

善于抓点,就可以浓墨重彩地去挖掘、探究、评议。如:

[科比]NBA赛场上不乏篮球天才,而科比的成功却另有原因。当年湖人教练在科比与奥尼尔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前者,理由不是科比如何出色,如何技艺纯熟,如何具有潜力,而是科比是继乔丹之后,又一个能够“刻苦训练”的人。

[黄舸]一个重病少年,却把足迹遍及82个城市、行程13000公里,是什么支撑着他完成了一个健全人都不易完成的壮举?是信念!这个信念并非轰轰烈烈,而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愿望:向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说一声“谢谢”。感恩,就是黄舸的信念。生命之躯可以终结。而信念之火可以熊熊燃烧。

怎么来“点亮”?

相对于“介绍说明”,评点则是一种提炼和挖掘,变更视角后的再认识。具体操作:

A.重组词语或事迹:一般人物事迹大多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的。选料入文时,可根据表达需要,按新的角度重组。深入思考,挖掘提炼,选好角度。同一个材料,可以提取不同的角度,总有一些角度是最恰切的。――石墨与金刚石成分相同而结构各异,性质和价值则有天壤之别。

[史铁生]他有充足的理由自怨自艾、自卑自恋,然而,他却在双腿失去自由,用双手奔跑、用心灵去飞翔,并赢得了他人的敬佩和爱戴。也许,他永远失去了行走的快乐,然而却拥有了无数的读者。

B.引入一些其他的词语、材料(人物或事例)。

引人词语:比如针对李嘉诚之子李泽楷13岁到美国加州自励之事,可引入“富二代”的教育与成长等话题。

引入人物:讲述史铁生,可以引人海子――一个是诗人,一个是作家;都用文字寻求世界的完美。各自关照社会与生活的情怀不同,一个弃世,一个坚强生存,一个为人痛惜,一个人为人敬佩。

C.对照:包括人物素材内部的自身对照和引入事例人物的对照。按其性质。可分为同类衬托和异类对比。

比如塞万提斯:

西班牙斗牛士名磨灭与而塞万提斯笔下的主人公却骑驴留名:

西班牙塞万提斯与丹麦安徒生――文学家更受人爱戴:

西方最著名的文学与东方泰戈尔对比

文坛上永远高悬的太阳与日不落大英帝国i一文学不朽

非常倜傥之人(报任安书语)的传奇经历与穷困潦倒的经历对照:

通过这种比照,可以让作品的思想更加深刻,主题--鲜明突出。

D.提高语言表达的力度――浓墨重彩,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

[李四光]在黎明的曙光初绽之际,他以爱国、归国、报效祖国为光荣:他用自己扎实雄厚的地质理论知识为国家寻找石油,为国家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国争了光;给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一片光明。

评析:相对于时下的影视明星而言,李四光算不上新鲜的材料,但是文段利用他名字中的“光”巧做文章,写得妥帖真切,富于感染力。

[李白]当诗仙宽袍弃履,举起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那刻,这一丝浸透了蟾晖的酒香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似是还携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羁。这瞬间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诵读声中变为醉人的永恒。

因为不凡,那些即逝的侧影竟跃过了文明的更替,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

2009年福建省作文“这也是一种……”

四、有关材料运用的教学构想

1.每天一料。

要求学生每天课前介绍一则材料,板书重点内容或词语,可以是某一人物的事迹、言论也可以是关于此人的评价文段。选材要典型新颖。突出时代性与代表性,最好有具体易记的细节。趁热打铁,介绍完后立即构思成短文,第一次是为用而用,可以续写、扩写、仿写、改写……不一而足,目的在于理解它、熟悉它。

2.“供料”作文

作文前,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形式各异的作文素材,让学生从中选用。素材选取要求大多数与本次题意相关,还可以提供一些不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分析鉴别。每次作文素材不重复。任何一个材料,最少用过两次后,才能变成自己的,进而在实战中做到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