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文后记

论文后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文后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后记

论文后记范文第1篇

成为一个有水平的室内设计师,是每一个室内设计从业人员的共同追求。“有水平”或“高手”或“高水平”都是一个概括的称谓,分析每一个有水平的室内设计师的作品,设计道路、创作历程,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即:

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

广泛的艺术素养

独到的见解和个性

学术、研究的前瞻性

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说拥有了以上的因素就等于拥有了成功设计的作品,只可以说是所有成功设计作品的必要前提和首要条件。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个道理,每一个设计,一个工程,都受制约于经济、人为干扰、材料、经营、基础条件等多种因素,是一个集体行为,所以,搞纯艺术的画家做不得室内设计,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自由发挥的、完全独特个性的精神空间。

我理解一个好的设计师,尤其是在中国国情下,应该是在不可能改变各种制约因素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运用各种设计手段,达到甲乙方面的共同满意。纵观国内设计行业,尤其是处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室内设计行业必将会随着社会大趋势走向日益完善,社会分工也越细。由于社会的需求,需要设计师们要知道、了解的东西太多,以后也许会随着分工的精细、行业体制的规范,延生出类似国外的设计师协会,如商业设计协会、文体设计协会、酒店设计协会、家装协会……实际上,我国室内设计行业,自从有了室内装饰业后,已经日趋和国际上逐渐接轨,并呈现无比繁荣的现象,装饰公司,设计公司,“事务所”,整个中国就象一个大的建筑市场、装饰市场。

我们常常会感觉累,工作强度大,新材料、新工艺需要了解,新理念、新信息需要消化,新的设计工具、设计手段需要学习,大家都很忙,忙于应付,忙于过程,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想想和再学习。

年轻设计师中,很多人过于追求技巧,而常常忽视设计本质,一旦离开计算机,离开图库,大脑一片空白,徒手根本不能画图,不能设计,中年设计师,又易墨守陈规,难于改变已有的设计、审美观念,难于适应新思想、材料……

透过种种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有的设计师,设计生命常青不衰,有的则昙花一现,有的则永远没有个性……设计行业如同世间万物的因果关系,所有的现状、现象和它内在的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从事设计行业的人,面临着一个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微妙的,量化的,只有达到量化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破,也就是我们的题目“厚积薄发”。

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大家都很清楚,它所涵盖的范围极广,涉及的材料、领域也很多,每件成功作品本身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如何把众多元素组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室内空间,那就需要我们的水平了。实际现状是,我们国家装饰行业,包括室内装饰教育界,都还很初级、很不规范,刚刚解决温饱,步向小康的百姓,没来得及培养和树立自己的审美观,室内设计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室内教育也未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所以,我们目前所能做的就是要清楚自己的状况,正确地认识自己距离设计,尤其是好的设计有多远,学习、积累并不停的思考。

具体到室内设计,仅仅凭借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毕竟是很少、很基础的概念性的东西,然而也恰恰是最根本和最精华的东西。实际上在工作中我们也在不断地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在不断地学习,只是很不系统,往往是缺什么补什么,用到哪里,学到哪里。所以,也要善于利用各自不同环境和方法,达到知识的逐步积累。

装饰材料多样化,设计工程项目的多样性及和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也需要我们了解更多设计本身以外的知识,不仅需要了解和解决项目中的空间、尺度、比例、材料、颜色的关系,更要了解并运用与之相关的照明、电气、空调知识。因为设计都是由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构成,组合得感观好,功能问题解决的好,就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

如果你设计一个饭店,就需要了解许多与餐饮相关的知识。比如,饭店经营的菜式风格,散座、雅座数量,功能要求,餐桌的形式与大小、对照度、空调、排风的要求,包括业主的投资意向,资金使用情况,甚至需要了解后厨、后灶的操作习惯、走菜方式、前台的结算方式……几乎这个饭店所有的一切你都应该有所了解,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合理地以各种数字和设计法则作出最合适的设计。

论文后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候车亭设计;情感设计;城市公交车站

1城市公交站点候车亭设计现状分析

1.1识别性和归属感缺失。识别性是公交站点候车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公交站点候车亭作为一个交通服务设施,为出行人群提供交通线路示意和换乘信息,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地形特点或周边建筑布局导致了部分公交站点候车亭的标识不够明显,有的甚至设立在绿化树丛中。随着树木生长,站牌被树叶遮挡,给乘车市民观看站牌造成不便。有些站牌摆放位置靠近马路边缘,人们看站牌需要进入非机动车道,当候车人群增多时,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归属感是公交站点候车亭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人们出行需要一个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候车环境。特别是一些旅游城市,大批游客很容易被当地陈旧、简陋的公交车候车亭所影响。特别是当前成本最为低廉的不锈钢金属材质候车亭,虽然其外表光泽易于清理,但是单一的颜色和材质会使人们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冰冷的金属也显得让人毫无归属感。1.2多元化难以凸显。城市公交站点候车亭从原始的站牌指示作用到现代的遮风避雨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其多元化功能还没有得以展示。比如大部分公交站点候车亭并没有为残疾人考虑,一些站台较高,乘坐轮椅的人群很难进入候车;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需要,人们在候车时更渴望得到多方面的讯息,而大部分候车亭仅仅设立了广告牌,缺少信息设施。候车亭周边设施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其功能上的单一性。

2城市公交站点候车亭情感化设计的必要性

人口增长迅速的今天,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交通出行的压力,而公交站点候车亭如果能够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进行设计,承担起城市公共空间中情感交流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人们进入到公共交通中,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富有生命力。公交站点候车亭作为人们出行等车的设施,为人们进入下一个地域提供了便利的通道,而情感化的融入则将公交站点候车亭塑造为一个灵活多变、舒适快捷的平台,使人与空间的关系更加融合,让人们日常的奔波劳累在候车过程中得到了舒缓。所以,改变以往对于公交候车亭单一的设计理念,融入情感化的设计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3城市公交站点候车亭情感化设计的原则

3.1整体性原则。公交站点候车亭在整体设计上应当体现空间的整体和时间的整体两个方面。从空间上看,在城市整个公共交通系统中,处于主干道路段的候车亭设计较完善,功能配置现代化,而次干道或城郊路段的候车亭设计过于简单,大部分情感化功能不能得以体现,甚至只是设立单独站牌,使居民候车极为不便。公交站点候车亭作为城市的“家具”属性,应当从空间的整体统一出发,根据地域人流车流不同设立不同需求的情感化服务设施,避免主次区别过于突出。从时间上看,部分路段候车亭的基础设施,如站牌、遮阳篷、报刊亭等不在同一时期设计,造成了在同一站点上出现了多种时代设计并存的局面,缺乏时间上的统一。整体化的设计应当从空间、时间的相互一致出发,把公交站点候车亭设计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完善的设计。3.2持续性原则。当今城市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改旧城、蜕新城,在不断地除去旧建筑物建造新建筑物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资源上的浪费,为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主义理念,在公交站点候车亭设计中,把公交候车亭赋予能够灵活更新的特质,不但能够使其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符合当下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在日后城市发展中形成节能环保又不失时代特点的新型人文情怀视角下的站点候车亭。

4公交站点候车亭情感化设计的方法

公交站点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是遵照社会人群所具有的情感需要而发展的,人们是价值评判的主体,公交候车亭则是被评定的客体,我们则通过对客体情感价值的研究来对主体产生影响。公交站点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情感需求。笔者通过反复推敲得出了最终的设计方法:将模块化的单元作为整个候车亭的组合元素,把不同功能的设计构件装载于符合实际需要的不同框架模块中,实现预制生产的目的。比如,广告牌模块、站牌模块、遮阳篷模块的不同组合,搭配出了符合站点需要的不同类型。各个模块也根据组合的尺寸要求进行了生产,从而在重组后能够达到不同尺度又符合整体统一要求的现场组合形式。模块化的标准设计使生产的形式更加简化,减少了预期成本,增加了施工的速度和精度,同时在后期维护上也变得简单易行,达到了既符合人文情怀,又减少资源浪费、节能减排的可发展性。当公交候车亭的尺寸统一后,每个模块的造型设计也要进行统一化处理。利用几何学中最简洁的点、线、面形式,配上干净利落的折角设计,富有节奏且不显累赘,构成了不同单元的多样化,整体上显得简洁大方而充满现代科技气息。根据候车亭运行高峰期人、车流量特点,同时结合人群心理需求分析,把候车亭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别,其功能性设施也依次减少。这样就提高了每个候车亭设施的利用率,减少了功能上和资源上的浪费。这种灵活的组合方式不但使模块构件和施工过程得到了简化,还使得施工精度、安放质量得到了最大的优化,同时也在人们乘坐公共交通时情感上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5总结与展望

公交站点候车亭作为一种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不但在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统一的布局、简洁的外观、丰富的功能也对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在未来的公交站点候车亭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融入人文情感的设计理念,在提高传统功能性的同时,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注入,不断优化功能性公交站点候车亭建设,从而对提高城市环境活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科技新都市、人文新社会,彰显社会主义新风貌产生深远的意义。

作者:邵楠 马霄航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论文后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后护理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较多。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1]。对这两种疾病药物和局部神经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1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均获较好治疗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三叉神经痛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6~70岁,平均52.2岁。患侧位于右侧21例,左侧14例;病史1.7~23.0年,平均8.1年;Ⅰ、Ⅱ、Ⅲ支痛者8例,Ⅱ、Ⅲ支痛者27例。面肌痉挛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22~61岁,平均45.6岁。患侧在右侧3例,左侧7例;病史1.5~20.0年,平均6.8年。经MRI检查可见神经血管异象,表现为神经变形、移位及压迹,并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疼痛或痉挛[2]。均经过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行微血管减压术。

1.2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侧卧位,头前屈并抬高20°,于患侧枕下乳突后作长约6~8cm直切口,骨窗开颅,直径约3~4cm,长达横窦,外侧至乙状窦边缘。“K”形切开硬脑膜并悬吊之。显微镜下锐性打开桥池侧翼或小脑延髓池侧方的蛛网膜,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以显露手术视野,仔细分辨三叉神经或面神经,从神经根部向远端锐性分离,解剖三叉神经或面神经周围的蛛网膜,探查和寻找三叉神经或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压迫。在动脉与脑干和神经之间放置Teflon棉片,用生物蛋白胶固定,确定无出血后,严密缝合硬脑膜、肌肉和皮肤各层。

1.3结果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85.7%)术后当日止痛,2例(5.7%)疼痛逐渐减轻,3例(8.6%)疼痛无改变。10例面肌痉挛患者中,8例(80.0%)术后痉挛消失,2例(20.0%)减轻。4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9%(40/45)。住院天数8~25d,平均12.6d。随访2.5~3.7年,平均3.1年,无复发病例。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①生命体征观察。该手术部位深且毗邻脑干、小脑及多根颅神经,因此,术后入监护室24h内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及伤口引流状况,警惕颅内继发性出血,同时严密观察呼吸变化,注意有无脑干受压症状[3]。本组术后无再出血及意识障碍病例。②护理。全麻未醒时,予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清醒后取半卧位,利用脑部重力作用压迫止血,以减少出血,防止脑水肿。③饮食护理。术后清醒6h后,先试饮少量水,患者无误咽、恶心、呕吐时,再予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术后2~3d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为普食。④其他。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观察耳、鼻腔有无异常流液现象,一旦发生,及时汇报医生处理。本组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给予半卧位,并及时通知医生,加强抗感染、对症治疗,于术后第5天停止流液。

2.2并发症的护理

2.2.1头痛、眩晕、呕吐:因术中吸除大量脑脊液,加上术后颅内渗血刺激导致脑脊液分泌减少,术后患者有头痛、眩晕、呕吐等低颅压的表现。全麻清醒后,有头痛、眩晕、呕吐症状者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输注,必要时给予氨氛待因或爱茂尔可升高颅压。本组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1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发生低颅压症状,经过对症治疗3~5d症状消失。

2.2.2口唇疱疹:患者可出现口角或三叉神经分布区疱疹伴疼痛,可能是手术致三叉神经抵抗力下降所致。疱疹因疱膜破裂而形成糜烂或继发化脓性感染,严重者引起带状疱疹性脑膜炎,愈后差[4]。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1%甲紫涂抹患处,涂抹药物时动作轻柔,避免水泡破裂。按医嘱口服B族维生素,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药物,一般3~7d疱疹消退,局部残留色素沉着。本组1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生口唇疱疹,经过对症治疗,精心护理,均治愈。

2.2.3面神经麻痹:本组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2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面部麻木感,无面瘫。给予局部按摩、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因面部感觉减退,残留食物易存在于颊部与齿槽间,且咀嚼时颊黏膜和舌易被咬伤而发生溃疡。因此,应及时清除口腔残留食物,嘱患者进食后漱口,且进食时细嚼慢咽,防止咬伤,预防溃疡发生。本组2例面肌痉挛患者角膜反应减退,应用眼罩保护,定时涂抹抗生素眼膏,无角膜溃疡发生。

2.2.4外展神经暂时麻痹:本组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外展神经暂时性麻痹,可能是术中分离三叉神经根周围蛛网膜,牵拉或触碰外展神经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不能外展,视物重影。患者出现复视时易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耐心向患者解释出现复视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心理。遵医嘱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协助患者热敷眼部,嘱其尽量闭眼休息或双眼交替休息,必要时用眼罩将患眼遮挡。本病例于术后第10天恢复正常。

2.2.5耳鸣、听力下降:本组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各有1例术后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可能是手术操作影响面神经、听神经和供血动脉而出现听力损害。护士需做好其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必要时提高说话的音量或在健侧与患者交流,护理人员同情、关心、爱护患者,使患者感到温暖。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访半年听力恢复,但面肌痉挛患者随访1年后患侧听力完全丧失。

3讨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手术开颅部位相同,减压神经相近,因此术后并发症基本相同,护理内容基本一致。小脑桥角解剖结构复杂,汇集着从基底动脉所发出的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桥支及其分支静脉,还有个别从椎动脉直接发出的小脑后下动脉等。而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局部神经和血管多呈异常形态或走行,因此,手术易损伤血管造成神经受压。其术后并发症包括残余痛、口唇疱疹、面神经麻痹、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耳鸣、听力减退、后颅窝血肿、术后脑积水、枕部麻木、共济运动障碍、癫发作等。但多数并发症比较轻微,几乎无手术死亡病例。所以,此类患者的护理问题易被护理人员忽视,从而导致护理质量降低。三叉神经从脑干发出,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此处血管、神经密集,由于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影响脑干,引起心跳、呼吸的改变和继发性损伤昏迷,因此,护理上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细致认真地观察病情,给予系统、完善的术后护理,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121.

[2]赵虎威,高国栋,赵振伟,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2):封三.

论文后记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目的:总结因喉部炎症所致急性喉梗阻的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诊治的82例喉部炎症所致的急性喉梗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分度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仅1例行气管切开术。结论:喉部炎症性急性喉梗阻应尽快作出分度诊断,及时进行分度治疗。重症患者(Ⅲ度、Ⅳ度)要把握时机,行气管切开术,挽救生命。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减少气管切开率。

急性喉梗阻是耳鼻咽喉科急重症之一,如不能及时进行快速、适当的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喉部炎症是引起急性喉梗阻最常见的病因。现对我院2000~2005年82例喉部炎症所致的急性喉梗阻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2例患者中,男54例,女28例,年龄1~79岁。其中小儿急性喉炎47例,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19例,急性会厌炎11例,扁桃体周围脓肿2例,咽后壁脓肿1例,口底蜂窝组织炎1例,会厌脓肿1例;按徐荫祥对喉梗阻的呼吸困难分度法[1]分度:Ⅰ度25例,Ⅱ度43例,Ⅲ度13例,Ⅳ度1例。

1.2治疗方法

Ⅰ度: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同时辅以超声雾化吸入,酌情间断吸氧,小儿酌情使用镇静剂,不需要行气管切开术。

Ⅱ度:以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为主,以后视病情激素可逐渐减量,并辅以超声雾化吸入,半坐位吸氧,镇静治疗,同时做好床头行气管切开术的准备工作。

Ⅲ度:在严密观察呼吸变化的情况下,先应用足量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同时辅以超声雾化吸入。坐位吸氧,镇静治疗,立即做好床头行气管切开术的准备工作。

Ⅳ度:即刻行气管切开术。若病情紧急,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待呼吸困难缓解后再行常规气管切开术,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

对咽喉部脓肿者适用上述分度治疗的同时,应及早行脓肿切开引流。

2结果

本组82例急性喉梗阻患者经分度治疗均痊愈出院,疗程3~10d,无死亡病例,仅1例行气管切开术,4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无并发症发生。

3讨论

本组病例中,小儿急性喉炎居首位,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次之,6个月~3岁的婴幼儿发病较多,发生呼吸困难的症状较重,原因在于:小儿喉腔小,黏膜肿胀易致声门裂阻塞;喉黏膜与黏膜下层附着不紧密,罹患炎症时肿胀显著;小儿咳嗽机能较差,气管和喉部分泌物不易排出;小儿神经系统较不稳定,容易发生喉痉挛[1]。急性会厌炎居第三位,成人儿童均可发病,会厌根部因炎症浸润压迫而肿胀,使静脉回流障碍,会厌迅速发生剧烈水肿,遮盖声门,影响呼吸而发生喉梗阻,有导致突然窒息的危险。喉部临近组织的急性炎症如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口底蜂窝组织炎等向下蔓延可发生急性喉梗阻。

本组中Ⅰ、Ⅱ、Ⅲ度呼吸困难的患者占极大比例,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激素对喉部炎症所致急性喉梗阻的治疗多数情况下效果满意。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消肿作用,可减低血管和结缔组织的渗透作用,使血管张力增强,从而减少和防止水肿的发生或加剧[2],及早正确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快速地缓解喉梗阻症状,即使诊断为Ⅲ度呼吸困难者,在做好气管切开前提及严密观察呼吸变化的情况下也可先行此治疗,喉梗阻症状多可缓解,且可有效地减少气管切开率。

气管切开术是解决喉梗阻的急救手术,要把握时机,当行则行。对于喉部炎症性急性喉梗阻Ⅲ度呼吸困难者在做好气管切开前提及严密观察呼吸变化的情况下行药物治疗,若呼吸困难无缓解或加重时,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Ⅳ度呼吸困难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以改善病人缺氧状态,挽救生命;若情况紧急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待呼吸困难缓解后再行常规气管切开术。本组1例患者,男,63岁,因急性会厌炎致急性喉梗阻(Ⅳ度呼吸困难)急诊来我院,立即行环甲膜切开术,待呼吸困难缓解后,转入院行常规气管切开术及药物治疗,10d后拔管治愈出院。

综上所述,喉部炎症性急性喉梗阻患者必须尽快作出分度诊断,及时进行分度治疗,收到满意疗效。重症患者(Ⅲ度、Ⅳ度)要把握时机,行气管切开术,拯救生命;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减少气管切开率。

[参考文献]

论文后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 经济

论文正文:

气候变化中国经济论文

1、数据来源以及处理方法

本文的主要数据源是年鉴资料(1992~2006)、公报资料(1991~2005)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1991~2005)。依据以上数据源,整合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8种影响,即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风雹、低温冻害、病虫害和火灾对农林牧渔业以及其他领域的直接影响。其中的小部分资料为量化非经济指标,参考了1991年以来《中国物价年鉴》的统计价格,先将直接从数据源中获得的量化非经济指标转化为与该时期价格相匹配的量化经济价值指标,然后将量化的经济指标与统计资料中直接获取的经济指标按照以上的分类计算得到各种影响的经济损失,8种影响的直接经济损失总和即为气候变化的经济响应评估值。

2、结果分析

2.1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1991~2005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1992~2005年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在214亿~1159亿元之间,经济损失的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干旱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在102亿~603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1991~2005年风雹、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4亿~90亿元、8亿~74亿元,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8亿~245亿元之间,1991~2000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4~2003年台风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经济损失为3亿~58亿元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来气候变暖尤为明显。

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领域之一。1991~2005年干旱、病虫害、风暴和低温冻害对农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呈现上升趋势,洪涝和台风的损失上升不明显。在未来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将增加,未来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亦将增加。农业生产将更加不稳定,产量波动增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将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受气候变化影响,农业遭受的损失会更加严重。

2.2中国经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991~2005年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623亿~2551亿元之间,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2亿~603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1995~2005年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4亿~90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亿~308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8亿~245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3年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3亿~88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

1996~2002年草地病虫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在6亿~3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风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亿~138亿元之间;1991~2005年低温冻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6亿~180亿元之间;1991~2003年森林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17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6~2002年草地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0.06亿~1.25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1991~2005年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相当于当年GDP的1.08%~5.70%,比重呈下降趋势。GDP年际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率呈上升趋势。在GDP增长过程中,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损失显著抑制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削弱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结论和讨论

3.1结论

以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加剧。1991~2005年期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呈明显上升趋势;所占GDP的比重为5.70%~1.31%,呈下降趋势。在此期间,干旱、农作物病虫害、草地病虫害、风暴潮、森林火灾的直接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洪涝灾害和台风上升趋势不明显;森林病虫害和草地火灾呈下降趋势。2000年以来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一直稳定在相当于GDP1.08%~2.05%的水平,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2讨论

据《中国灾情报告》统计,我国每年仅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灾害等7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算成1990年价格):50年代平均每年约480亿元,60年代平均每年约570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约590亿元,80年代平均每年约690亿元,90年代前5年平均每年约1190亿元,经济损失逐年增加。建国近50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经济损失高达25000多亿元,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大约是平均GDP的3%~6%,财政收入的30%左右,是发达国家的数十倍。

我国GDP连续多年保持8%的高速增长,但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逐年上升。1989~1996年,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在3%~6%之间,平均为3.9%。

所不同的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自然灾害不包括地震、赤潮、人为诱导的地质灾害和火灾等。1991~2005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1.31%~5.70%,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2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之后,2003~2005年GDP保持13.96%、16.99%和33.55%高增长率的情况下,2000年以来经济损失一直维持在GDP1.08%~2.05%的水平上,直接经济损失对我国GDP的负面影响并没有随着经济迅速增长而减弱。

我国目前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远不止上述8种,还有:20世纪50年代以来,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3.2mma-1,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层减薄,最大可达4~5m,四川、青海和甘南草原产草量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春季物候期提前2~4d,海南和广西还发现珊瑚白化现象,六大江河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祁连山山地森林面积减少16.5%,林带上升400m,覆盖度减少10%,西南地区、三江平原和青海的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气候变化对虫媒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洪涝灾害后,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等病例增加。这些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缓变性影响尚没有从经济的角度开展研究,若不采取应对和缓减措施,其中一些影响将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致命的毁坏,功能的衰退或丧失造成的潜在价值损失可能也远超过直接经济损失。我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与2000年相比较,2020年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未来50年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未来100年,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加重;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的分布格局将发生变化;

主要造林树种的分布发生变化;河流的径流量下降,平均年降水量偏少,以及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的开花期提前,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仍面临适应能力有限的问题,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危险,缓变性的经济影响随气候变化的加剧继续加重。未来加强研究其经济影响对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气候变化影响至关重要,但是评价难度也远大于直接突变性经济影响,需要各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从我国15年来GDP的增长率与气候变化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来看,我国GDP增长率逐渐下降,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逐渐上升。随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政策性措施的实施,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经济损失增长率应该会有所下降。

但是,目前灾害直接损失没有统计毁坏设施的灾后重建和修复费用,还有一些没有从经济的角度量化到已有的直接影响。因此,对直接经济影响的评估值可能比其真实值要小得多,实际经济损失值增长可能会更快。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评估方法的改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灾害影响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前期的直接经济损失缩微化的程度可能比后期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