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收账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收账款范文第1篇

一、应收账款总额及周转情况的分析

(一)应收账款是企业正常交易中与顾客发生赊销而产生的未结清账款

影响企业应收账款大小的因素一般有:1.同行业竞争。每一个企业为了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扩大企业的商品销售,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不得不以某一优惠的条件来吸引顾客。而赊销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作为销货者来说,为了招揽顾客,扩大销售量,愿意为购货者提供商业信用。所以企业间的竞争愈激烈,赊销使用得愈广泛,销货单位提供的信用就越多,占用在应收账款方面的资产就越大。2.销售规模。企业应收账款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销售规模。而企业每天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越多,占用在流动资产周转各阶段的资产也就越大,因为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周转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也就毫不例外地会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而增加。3.企业的信用政策。企业的信用政策主要是指企业的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当企业提供信用期限较长、折扣率较低时,企业应收账款方面占用的资产数额就会增加,销售量增多;反之,企业提供的信用期限较短、折扣率较高占用在应收账款的资产数额就会减少,但销量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情况、产品质量、季节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企业应收账款的占用量。

(二)对应收账款周转情况的分析,可通过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来进行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的比率。它可以测定企业某特定期间收回赊销账款的能力和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应收账款周转率二赊销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

在上式中,分子应是赊销收入净额,即商品销售收入扣除现销收人、销售折让与折扣后的余额。因为应收账款是由于赊销而引起的,分母中的平均应收账款是年初应收账款余额和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平均数。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一年内收回的账款次数越多,意味着平均收回账款的时间越短,应收账款收回的越快。否则,企业的营运资金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

由于一般企业对外会计报表中很少将赊销与现销的数字予以分别反映,所以在分析应收账款时,往往需要进一步去搜集有关的资料以计算赊销净额。此外,为了解某一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变化趋势,可编制历年度的比较性应收账款周转率趋势分析表(见下表)。

上表表明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正在持续稳定中提高,由五年前的3次,提高到1999年的5.2次,显示其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已有显著改善,应收账款周转率加快。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是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之一。它表示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力到收回款项并转换为现金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天/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而言,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并无一定的标准,也很难确立一项理想的比较基础,但还是周转一次所需天数越少越好。因为所需天数越少,一年的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才会越多。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究竟多少才算合适,应视企业的政策并参照同行业所定标准而制定。此外,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或平均周转天数还可能由于某些特殊因素存在,如销货条件改变、现销或分期付款销货政策对正常赊销的影响、同业竞争、物价水平变动、信用或收账政策变更、新产品的开拓等等,均将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或平均周转天数的变化。严格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或平均周转天数仅表示全部应收账款中的一项平均值而已,确实无法全面了解应收账款中各客户逾期的情形。

二、应收账款的管理及坏账准备情况分析

为了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企业对应收账款要及时进行清理和计提坏账准备。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账龄在2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应视同坏账。而内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3年以上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才视同坏账。目前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接受,也是最常用的信用期限是30天,信用期限一旦确定,买卖双方都要严格执行。而在我国企业间,虽然双方约定信用期限,但由于企业间相互拖欠现象严重,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实际上能守信用的企业并不多。

(一)可采用账龄分析法进行分析

账龄分析法是依据应收账款拖欠时间的长短来分段估计坏账损失的一种方法。其分析方法可见下表。

通过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对不同的拖欠期限分别确定坏账计提比例。拖欠时间短则计提比例可以低些,拖欠时间长则计提比例相对高些,三年以上的可全部计提。另外,在清理应收账款时,对于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可采用老账优于新账的原则确定还款对象,即先发生,先偿还。通过以上方法可促使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

我国现行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可以按应收账款年末余额的3%o一5%o计提坏账准备。在此方法下各年度末的坏账准备余额和应收账款余额相配比,保持一定的计提比率,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其净额计人资产总额,避免了资产虚增,符合谨慎性原则。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各年的坏账损失费用既不与企业实际发生的坏账相对应,也不与当年发生的赊销收入相对应,其数额难以理解。其次,不能避免因坏账发生的偶然性而导致各年坏账损失的波动性,直接影响了各年经营成果的稳定。

应收账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管理;负债率;企业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依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等传统的策略外,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于是就产生了应收账款。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提供商业信用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定的应收账款,造成机会成本、坏账损失等费用的增加,形成应收账款风险,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通常情况下,应收账款的风险与应收账款的规模成同比例增长,企业利用商业信用实现的销售额越大,承受的应收账款风险就越高。因此,对应收账款还进行有效风险控制,增强风险意识,制定防范措施,是现代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应收账款风险分析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应收账款所引起的坏账损失、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具体而言,应收账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应收账款不断增加,易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

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不断增加,一方面使流动资金出现短缺;另一方面又迫使企业不得不举债经营。为了维持经营,企业在高负债率经营的情况下,以大量举债为生。此举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致使经济效益下降,而且也使企业迈向了资不抵债的边缘。

1.2现款回收率低,贴现成本高

企业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大量吸纳承兑汇票成为可能。有的企业现款回收率不足10%,承兑汇票占了70%以上,为及时变现应急,不得不承担高额的贴现息。

1.3以物易物相互抵账,成本上升效益下滑

以物易物相互抵账、抹账来清理应收账款实属企业间的无奈之举,多数以物抵债的价格都在高出当前市场价格的40%以上。抵回的实物,企业一方面再以高价抵出,另一方面则根据需要用于生产或以当前市价赔款销售,其结果是企业获取了维持基本生产所需资金,但承担了巨额损失,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1.4贴点换钱应运而生

近一个时期以来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有的月平均余额甚至达到了年销售收入的60%以上,为了求得生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得不借助一些私营企业的“灵活”手段,将应收账款以15%~25%的巨额损失换取所谓的“贴点”换钱。此举虽然暂时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其恶果不容忽视:一是打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二是助长了腐败之风;三是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成因

2.1企业追求片面的竞争,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机制下,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不但要在成本、价格上下功夫,而且必须大量地运用商业信用促销。但是,某些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为了扩销,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采用较宽松的信用政策,只重视账面的高利润,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从而成为应收账款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

2.2企业内部控制不严

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催收、清理不及时,账龄老化,却任其发展,存在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现象。

2.3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某些企业中,为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3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为了减少或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1制订合理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又称应收账款政策,是指企业在采用信用销售方式时,为对应收账款进行规划和控制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信用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信用额度和收账政策四部分。

3.1.1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企业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也是企业对于可接受风险提供的一个基本判别标准。信用标准较严,可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的可能减小,但会不利于扩大销售。反之,如果信用标准较宽,虽然有利于刺激销售增长,但有可能使坏账损失增加,得不偿失。可见,企业应根据所在行业的竞争情况、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权衡,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

3.1.2采用正确的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指导企业赊销商品时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若干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一般来说,企业在确定信用条件时,应当比较提供信用条件的成本与加速收账带来的收益,如果提供信用条件的成本小于加速收款带来的收益,提供现金折扣就是合理的,反之,就是不合理的。

3.1.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

信用额度是企业根据客户的偿付能力给予客户的最大赊销限额,确定恰当的信用额度能有效地防止由于过度赊销超过客户的实际支付能力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在市场情况及客户信用情况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应对其进行必要调整使其始终保持在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

3.1.4制定可行的收账政策

企业对各种不同时期应收账款的催收方式,包括准备为此付出的代价,这就是收账政策。制定收账政策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企业信誉尚可,目前遇到暂时的困难而不能及时支付赊销货款的情况,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其渡过难关,对以便将来能够收回货款并保持业务关系,对有实力支付而近期不愿意支付的客户,应要求对方制定还款计划并提供相关的担保,确保其能逐步还款,如对方不予以配合,为保护企业的利益,尽力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2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信用政策建立以后,企业还要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2.1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

企业在作出是否对客户提供商业信用以及对哪些客户提供、赊销的额度多少等决定之前,首先要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做到知彼知己,防患于未然。企业应广泛收集有关客户信用状况的资料,并据此采用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估客户的信用品质。取得分析结果后应注意或减少与信用差的客户发生赊账行为并对往来多、金额大或风险大的客户加强监督。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确定所能给予的最大赊销,预防坏账损失的发生。

3.2.2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和结算方式

企业可借鉴西方对商业信用的理解,制订适合自己的可防范风险的赊销方针。如:①有担保的赊销。企业可在合同中规定,客户要在赊欠期中提供担保,如果赊欠过期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条件销售。赊欠期较长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一般比赊欠期较短的坏账风险要大,因此企业可与客户签定附带条件的销售合同,在赊欠期间货物所有权仍属销售方所有,客户只有在货款全部结清后才能取得所有权。若不能偿还欠款,企业则有权收回商品,弥补部分损失。另为,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即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较强,信用状况较好的客户,可以选择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如分期收款等方式),这样有利于购销双方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扩大销售网,提高竞争力。反之,则应当选择风险较小、约束能力比较强的结算方式(如预收货款等方式)。

3.2.3建立赊销审批制度

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强化管理。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方便,设立一个赊销审批制度,规定在一定额度内的销售由特定权力的人员批准,各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权限内办理审批,超过限额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后方可批准,金额特别巨大的,需报请企业最高领导批准。同时,应落实责任制,各经办人员经办的业务应自己负责,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要求其对自己经办的每笔业务进行事后监督,直至收回资金为止。

3.2.4加强财务监督管理

财务部门应及时进行赊销业务的账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赊销业务产生时,财务按权责发生制及时入账,并据此设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坏账准备”等账户,相关的总账和明细账应由不同的人员分工负责,加强相互控制。企业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一些已经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估计并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定期统计应收账款各客户的赊销金额、账龄及增减变支情况,必要时应向债务人函证,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将赊销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和销售,为评估、调整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可靠依据。企业财务部门对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应定期向赊销客户寄送对账单和催交欠款通知书。负责营销的部门及有关人员应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及有关人员做好此项工作。

3.3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工作责任制度

应收账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减值;会计处理

    一、应收账款概述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应收账款(Receivables)指该账户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以及代垫运杂费和承兑到期而未能收到款的商业承兑汇票。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此时应收账款被归为金融工具。

《企业会计制度》下,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此时应收账款属于流动资产。

可见,两者对应收账款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会计准则具有“指导性”,主要解决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问题;会计制度具有“指令性”,其范围相对会计准则要小,主要解决会计要素的记录与报告问题。它们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是出具一份高质量、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帮助的必要条件。现在在应收账款的定义上的分歧,将会直接导致应收账款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的不同,将会出现不同的信息,引导管理者作出不同的决策。

    二、应收账款减值的确定

虽然,应收账款出现减值迹象,并不意味着应收账款一定发生减值,而应收账款发生减值,也并不代表企业当期必须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在资产负责表日,企业仍然应该对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进行全面检查,判断持有的应收账款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有客观证据证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这么做是出于谨慎性和真实性的考虑,防止资产的虚增、会计信息的失真,其实也是稳健性的体现。

    三、当期应收账款应计提的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对应收账款减值损失的核算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

直接转销法处理起来比较简单。当企业的应收账款实际发生坏账时,确认为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会计处理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应收账款。该笔分录在报表上反映为资产和利润的减少。很明显,此种方法下应收账款只在实际发生坏账的那一刻是准确的,在这个时点之前的应收账款含着大量的呆坏账,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原因就是没有恰当反映资产出现减值迹象所带来的影响。

备抵法及时地对资产的减值作出反映,虽然手续较为复杂,但是克服了直接转销法的弊端,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可借鉴性更强。备抵法要求企业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一般的,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下面就余额百分比法进行举例。

示例1(少提坏账):某公司2010年半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00万元,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80万元,后来发生坏账8万元,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为200万元。若已知该公司按应收账款余额的10%计提坏账准备,求相关会计分录。

解答:借:资产减值损失  10

        贷:坏账准备    10

      借:资产减值损失  8

        贷:坏账准备        8

      借:坏账准备      8

        贷:应收账款        8

      借:应收账款      10

            贷:坏账准备      10

示例2(多提坏账):将最后一个条件“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为200万元”改为“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为50万元”,其余不变。

解答:借:资产减值损失  10

        贷:坏账准备    10

      借:资产减值损失  8

        贷:坏账准备        8

      借:坏账准备      8

        贷:应收账款        8

      借:坏账准备      5

            贷:资产减值损失    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姜海华,敖跃华.新《企业会计准则》环境下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核算[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应收账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收款坏账贴现融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结合买方市场为主的经济环境,企业为将其生产的产品尽快销售出去,不可避免地采取降低信用标准和条件的手段以进行促销。然而,历史遗留下来的“三角债”、“多角债”现象以及差强人意的社会诚信,又使企业面对大量的应收账款因收回困难而陷入“两难”境地,同时,信息使用者又因其缺乏现金作支撑的经营成果失望至极,进而动摇了对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信心。为确保资产的变现,避免高估资产与利润,现行会计制度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规范,减值准备也可以作为管理当局操作利润的工具。究其原因,除信息提供者本身的原因外,也有制度规范上含混不清的地方。本文仅从会计核算角度进行了探讨。

1关于坏账准备的核算

1.1坏帐准备核算方法的比较

所谓坏账是指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因坏账发生的损失叫坏账损失。对坏账损失如何核算、是将其确认在发生坏账期,还是在应收账款产生的当期就予以估计确认,就形成了直接转销法与备抵法两种方法。现行制度统一规定采用备抵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便于信息的相互可比。

备抵法下根据估计坏账的不同角度又分为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销售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个别认定法。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是从坏账产生于应收账款的角度作为确认依据,应收账款余额越大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因其强调期末时点,难免会因期末退货提高或提高信用标准,或采用临时收回之措施使应收款项余额变动,从而使坏账准备的提取数增加其主观意向。销售百分比法是根据以前坏账占赊销的比例作为计划期赊销额的坏账依据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坏账产生于赊销而非现销。账龄分析法则是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的基础上界入应收账款历经的时间函数,按照公认的账龄越长收回货款的可能性越小的理论进行计提。个别认定法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要求对发生的应收账款与债务单位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等结合起来予以考虑具体坏账的多少。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应收账款一般包括提取坏账准备、发生坏账、确认坏账又收回、补提或冲销坏账准备等内容。除销售百分比法外,其余三种方法计提的坏账准备一般与期末应收款项余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分别相当于按总额、类别、个别计提。从计提的坏账准备与依从的应收款项的紧密程度来看,除个别确认法外,其余方法下计提的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均不能对号入座。

1.2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规定所适用的方法

现行会计制度提供了确认坏账的标准,也提出了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几种情况。但确认坏账与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并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在任何一种方法下都会有的判断行为,后者则是计提坏账准备全额多少的问题,也只有在个别认定法下才有实际意义。制度如此规定要么将二者混淆,要么则是对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必须采用个别认定法的暗示。

1.3转让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问题

无论是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融资,还是债务重组,制度中均提出要将其账面价值予以结转。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是其余额与“坏账准备”余额之差额。由于“坏账准备”余额在不同的计提方法下其含义有别、并非均与应收账款对号入座,这就产生了以下问题:是否必须按其账面价值结转,如果必须结转,当然按照溯源原则不是不可以,但明显有违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果不需结转,则制度中规定的疏忽实不为宜。

1.4关于秘密准备的计提及转销

不按制度规定的范围或标准计提的坏账准备称为秘密准备。企业之所以计提秘密准备,是因为通过计提并在以后期转销可以打破会计期间假设,从而调节各期利润。问题是,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只有天知道何为正确。国家不可能犯以前一刀切的错误,会计服务公司在计提比例上难道比企业更心中有数吗?说到底,计提比例应是某一区域中的间距值,决非某一绝对值,制度中规定的比例从何谈起?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计提离谱,就会认为计提秘密准备,也无非是作为会计差错更正,如果不能发现则可能作为正确信息对外披露。从现有的相关法律来看,没有对重大会计差错的惩戒标准,只是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殊不知,这恰恰中了行为失真的圈套,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更喜欢对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限于以前年度利润的调整。有人提出用“棘轮”原则让会计只往前走,但那恐怕也只会顾此失彼,解决不了根本问题。2关于应收账款的融资

现行会计制度,对应收账款的资金融通,从出售、质押借款和贴现三个方面予以介绍,且将出售与融资平行界定,致使许多概念晦涩难懂,会计规定前后矛盾。

2.1出售的概念是否恰当

表面上看,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转让所有权和销售类似,但会计上《收入》准则中并没有包括应收账款的出售。一般而言,出售需确认收入,结转成本、计算损益,而这些在应收账款结转中并不具备,甚至算不上视同销售。另一方面,应收账款本身就属于货币性资金。与其他资产交易时往往作为计量尺度予以计量,因此称其出售进而确认损益有失公允。改为转让更恰当一些。因为称其为转让才与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更加协调。

2.2出售与融资是平行还是包容

应收账款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转出,其目的无非是取得资金以加速资金的周转。从取得资金的目的来看,出售(假设其成立)则是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罢了。二者并非平行的关系而是包容与被包容关系

2.3贴现的内涵

会计上的贴现,以前仅指未到期的商业汇票通过银行融通资金的行为。现行制度将其范围有所扩大,包括了应收账款的贴现。根据贴现后贴现银行是否具有追索权,贴现分为带追索权贴现与不带追索权贴现两种。很显然,贴现也是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带追索权贴现和不带追索权贴现实质和应收账款的转让并无二致。

2.4重构应收账款融资的概念体系

通过应收账款的转移、质押以取得资金行为均为融资。融资包括转让和质押。转让又分为实质转让(风险与报酬转移)与形式转让(风险与报酬没有转移)。会计核算上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权转让的核算,另一类是非所有权转让的核算,前者包括实质转让和不带追索权的贴现,后者包括非实质转让、质押借款以及带追索权的贴现。

2.5实质转让是确认损益还是作为理财费用

按现行制度规定,实质转让要确认损益作为营业外损益,笔者不敢苟同。应收账款的原创,必然是作为营业收入以货币性资金方式予以计量,现因应收账款的收回减少,只能作为原先确认的营业收入的抵减,不能作为营业外支出,否则明显有违配比性原则。从应收账款融通资金的角度出发,其实质无非是一种理财活动。作为理财费用似乎更合理。类似地,企业现金折扣下,会计制度规定按总额法核算,因购货单位折扣期付款而少收的现金作为财务费用确认,与实质转让并无不同。

企业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其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资产质量和资产营运能力。当前,企业存在应收账款数量较大、变现能力较差、周转速度较慢等问题,隐含着大量的坏账损失,影响了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导致企业虚盈实亏。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建立应收款项台账管理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年度清查制度、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严格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等有关措施与规定,能够从制度层面上、责任层面上起到强化管理的作用。与此相配套的会计核算,尤其是会计确认与计量也必须予以规范。笔者认为,深入剖析应收款项的坏账核算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列报资产变现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相应准则的衔接,如债务重组;应收款项转让融资的核算界于保理理念,不仅有利于规范现行财务制度概念混杂,包容关系不够清晰的体系,而且可以整合社会资源、解决企业融资、扩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降低坏账风险、营造社会诚信。“一滴水可以见太阳”,深入应收款项的核算之研究,意义也决非浅显。

参考文献

1赵俊玲.论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和方法[J].财政与金融,2001(12)

2李健.计提坏账准备各种方法之比较[J].上海会计,2002(6)

3陈华.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新探——双重因素分析法[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3)

4缪飞翔,将航程,董延安.保理业务——应收账款管理的新思路[J].商业会计,2003(1)

应收账款范文第5篇

融资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现有的融资工具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如何找到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融资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应收账款的属性、特点对应收账款融资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一些案例对应收账款融资几种方式的利弊进行了实务上的分析,特别是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优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对应收账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试图为我国企业的融资打开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证券化

Abstract

Nowadaysfinancingisgettingmoreandmoreimportantforacompany,atthesametime,thefinancingtoolsinchinacannotmeetthecompanies’needverywell,sohowtogetthemoneyquicklythroughamoreattractiveway?Myanswerismakingfulluseofthereceivablesofthecompanies.Throughanalyzingthecharacteristicofthereceivableaccounts,thewritertriestofindoutthepossibilitiesoffactoring,andthenthewriteranalysi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Accountsreceivablefinancingindetail,especiallytheassetsbackedsecuritization.Finally,thewritergivessomesuggestionsonhowtopromotetheaccountsreceivablefinancing.Bydoingthis,thewritertriestoopenupanewwayoffinancingforourChinesecompanies.

Keywords:accountsreceivablefinancing;receivables;asset-backedcommercialpaper

一、引言

融资是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企业融资可以划分为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两种方式。应收账款融资是一种常用的内部融资方式,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力图从理论、实践两方面,运用会计、管理等分析方法,并结合中集集团的案例,实证分析了应收账款融资的可行性。

2.现状分析

一方面,融资对于现代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融资工具却又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我国企业一般常用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政府基金等方式。但是些融资方式由于存在各种限制地原因,制约着企业的融资。如何为企业融入所需资金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创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点之一。

3.应收账款融资的理论分析

3.1应收账款融资的定义

应收账款融资就是运用企业掌握应收账款的所有权的特性,将应收账款转化成可以为企业迫切需要的现金。用应收账款融资的实质就是合理制定应收账款收付政策,让尽量多的资金为本企业使用。

3.2应收账款的全面认识

(1)定义: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2)属性:首先收账款是一种资产。其次应收账款属于流动资金。其次它是一种外置资产,形成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虚拟资产”。(3)成本: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主要是收账费用和调查费用。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主要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是企业对应收帐款的收款风险而计提的坏账准备。缺口资金的组织成本是由于赊销资金不能在销售时即刻实现,企业从别处筹集资金所带来的筹资成本。税收的利息成本指在确认销售产品时企业必须依法及时交纳相关税费。

总之,其他企业对本企业的应收账款意味着本企业的成本,而本企业对其他企业的“应收账款”意味着其他企业对本企业的商业信用,合理运用应收账款融资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题,也节约了企业在应收账款上花费的成本。

4.应收账款融资在实务中的具体运用及利弊分析

应收账款实质上是企业掌握的一种资产,企业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达到:

4.1交换

交换方式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主要包括采取贴现方式收回债权、债转股、和以非现金资产偿债三种方式。而企业能够用以融资的就是贴现方式收回账款。

4.2抵押

抵押应收账款给其他经济实体以获得一定资金一定时期的使用权,最典型的就是抵押给银行做贴现。这种融资方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信托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是指生产型企业以其销售形成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向银行申请的授信。应收账款信托贷款是指以申请企业作为委托人,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银行作为受益人,三方共同签订信托合同。企业将应收账款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负责监督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应收账款的收益归银行所有,同时银行和该企业签订贷款合同,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

4.3让售

出售应收账款也称作代收,指由出借人(代收人)购买应收账款,通常不能向借款人追索,也就是说如果商品的买方不支付货款,则出借人而不是商品的卖方(借款人)承担损失。

4.3.1让售给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推出的保理业务是银行为贸易双方在赊销方式下产生的应收账款设计的一种连续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账户管理、应收账款催收和信用担保等服务。保理融资分为有追索与无追索两种。

以下是应收账款保理的两个主要模式:

国内应收账款出售运作模式国际应收账款出售运作模式

据统计,全球保理业务在近五年取得了巨大发展,其原因是这种融资方式有很多优点:(1)运用保理可以更好的建立企业的客户体系,完善企业的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2)保理还能提高收款的能力和收款的及时性。(3)保理业务可以加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积极的银企关系。(4)企业的财务报表因此得到优化。这一个优点对上市公司比较有吸引力,他们可以通过保理降低资产负债率,改善财务指标,满足再融资的硬性条件。

4.3.2让售给特别的机构:SPV(SpecialPurposeVehicle)

应收账款证券化属于资产证券化的范畴,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产品。资产证券化全称资产支撑证券化ABS(assetsbackedsecuritization),具体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某种可预测现金收入属性的资产或资产组合(称“基础资产”),出售给特定的发行人,或者将该基础资产信托给特定的受托人(SPV),通过创立一种以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的一种金融工具或权利凭证(也就是资产支持证券),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该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种结构性融资手段。其实质是将证券化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包装成易于出售的证券(repackagetherevenuestreamintotradablesecurities),将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的立即变现。

资产证券化的逻辑起点在于构造证券化基础资产池,组建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有效隔离机制,使证券化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的其他资产进行有效隔离,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基础在于发起人隔离出来的特定资产。

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进行证券化的一般运作步骤是:

a、以各种应收账款形成资产池。

b、组建特别目的机构SPV。

c、以合约方式将应收账款出售给SPV。

d、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

e、SPV以所受让的应收账款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筹集资金。

f、SPV用取得的证券发行收入向发起人支付价款。

g、服务者将所取得的现金收入交付给SPV。

h、SPV向证券投资者偿还债券。简而言之,证券化就是发起人将应收账款转让给SPV,由SPV发行债券并收取资产的未来现金收入,偿付债券本息。

收账款证券化有其优势:

(1)提高了资产流动性和财务适应性。

(2)有利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

(3)有利于企业改进资本运营。

(4)提高了企业的杠杆率,尤其是提高了权益报酬率和资产报酬率。

(5)实现以较低成本筹集到大量的资金的目标。

(6)发起人能获取资产证券化利润。

(7)发起人可以接触不同类别的投资者,扩大发起人的资金来源渠道。

(8)应收账款证券化可以降低发起人的筹资成本。

(9)剔除不受欢迎的资产。

收账款证券化的局限性:首先企业需要花费较高的财务费用去。其次应收账款属于表外融资,它粉饰了财务报表,同时企业也需要承担表外融资的弊端。

应收账款证券化需纳入企业的融资计划,企业需要对其进行控制:首先是企业要防止风险过度集中。其次是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5.案例分析

5.1公司简介

中集集团以集装箱制造为主导产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干货集装箱制造商,也是中国最大的冷藏集装箱制造商,其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8%,国内市场近48%。

5.2形势分析

中集集团的账面上常常挂有巨额的应收账款,但这些债务的债务人都是世界知名企业,信用等级比较高,所以这些账款收回的风险较小。但是这些账务给中集的资金运转造成了很大影响。此前,中集主要采用商业票据进行国际融资,同时,中集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收购活动,企业需要大量资金,中集希望寻找一种好的办法融入资金。

5.3具体运作

中集与荷兰银行合作,采用以优质应收账款作支持来发行商业票据的ABCP(应收票据证券化)方案。凡中集集团发生的应收账款都可以出售给荷兰银行管理的资产收购公司,先将这些应收账款结合荷兰银行提出的标准,挑选优良的应收账款组合成一个资金池,交给信用评级公司评级。中集集团应收账款资产评级获得穆迪,标准普尔在国际短期资金市场上的最高评级,得到了Al+(标准普尔指标)和Pl(穆迪指标)的分数。凭着优秀的级别,这笔资产得以注人荷兰银行旗下的资产购买公司TAP-CO。在此期间,荷兰银行将发行票据的所得支付给中集集团,付至中集的专用账户。中集集团的债务人则将应付款交给约定的信托人,由该信托人履行收款人职责。

5.4应收账款融资的好处

下表是中集集团的一些重要比率:

名称20022001200019991998

销售额增长率(%)34.19-24.4172.305.7814.46

每股收益增长率(%)-42.9319.1179.4015.404.13

净资产收益率(%)16.2922.6622.1015.1914.81

资产收益率(%)6.019.156.963.895.08

净利润率(%)5.128.035.164.964.54

毛利率(%)13.5023.2017.4615.7717.48

平均市盈率(倍)A股N/A20.9532.1226.2425.81

B股N/A12.167.957.098.18

总资产周转率(倍)1.350.791.121.331.08

存货周转率(倍)7.044.535.433.826.66

资产权益比(%)147.7217.60191.83290.45170.84

资产负债率(%)50.1160.2467.4758.6755.23

收入对利息保障倍(倍)7.955.223.902.403.06

流动比率(倍)1.091.451.151.140.97

速动比率(倍)0.780.930.710.800.69

由上表可看出应收账款证券化给中集带来的好处:(1)企业偿债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观。(2)ABCP的发行及成本较少地受到国际债务和资本市场的影响。(3)获得了低成本资金。(4)提升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5)获得了会计上的好处。(6)国际结算方面:首先,应收账款证券化可以避免货币兑换风险;其次,证券化有利于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对外贸易;最后,将外汇应收款证券化符合我国外汇管理的基本原则。

5.5成功的条件分析

应收账款证券化这种融资方式实施条件:首要条件是应收账款的质量良好。第二个重要条件是企业内部管理良好。

6.总结

从理论上的研究来看,应收账款融资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融资方面的难题,并且充分利用了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节约了应收账款存在的成本。从实务上看,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对于中国企业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一方面是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如人意,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环境使然,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十分缺乏。从宏观的层面上看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同时应收账款融资下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有利于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选择。

7.对促进应收账款融资发展的建议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为应收账款融资在政策上开辟了道路,但是仍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大力提倡应收账款融资方式,为应收账款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其次是企业要加深对应收账款的学习。再次,国家要尽快完善应收账款融资的环境。最后,金融机构尽快提高自己的执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中小企业筹资的障碍与对策方法创新》总第240期商业研究

[2]胡小平.《中小企业筹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3]张平国.《美国职工持股计划基本善及其评价》中国财经报,

[4]余坚.《资产证券化带来的会计确认问题探讨》.会计研究,1998。

[5]陈信元.《财务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汪利娜.《美国住宅金融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7]王布衣.《应收账款证券化及其会计处理》,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5卷第4期

[8]覃邑龙《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北方经贸

[9]李松柏《表外筹资:方式、诱因及信息披露》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月

[10]苗培宁《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山西科技2004年第1期

[11]包苏星,牛凌云,张淑红《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探讨》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第17卷第6期

[12]姜熙《浅谈阻碍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的几个问题》,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

[13]高然《国际保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中国对外贸易,2003年第2期。

[14]王学龙《我国银行开办国际保理业务的难点与对策》,现代财经,2002-4-23。

[15]于立新《现代国际保理通论》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10月。

[16]《中国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管理办法》,中国银行网站。

[17]苏红亮张畅《论应收账款证券化及其会计问题》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月。

[18]《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对策比较与借鉴》中国经济时报2003-9-1。

[19]邹成勇《试论我国开展abs的法律障碍及对策》。

[20]胡旭阳《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证券市场导报1998年12期。

[21]杨大楷《关于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2期

[22]袁东《中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市场需求分析》

[23]《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与创新》中国二板市场

[24]郭斌《筹资成本与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2003年9月1日

[25]王佩艳耿强汪建《融资模式效率比较与我国融资模式的选择》2003年11月10日

[26]青木昌彦《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7]王跃生.《金融压抑与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企业融资制度》.经济社会体制较,1999。

[28]近江幸治《日本金融担保形态的变迁与日本担保法面临的新问题》

[29]潘晓虹《卖账款,中集妙计融资8000万》。

[30]《公司研究:中集集团市盈率明显偏低》中国证券报2002-5-13

[31]Z.BodieandR.A.Taggart,“FutureInvestmentOpportunitiesandthevalueoftheCallProvisiononaBond”journalofFinance(1978)

[32]EdwardI.AltmanandHeatherJ.suggitt,“DefaultRatesintheSyndicatedBankLoanMarket:ALongitudinalAnalysis”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4(2000)

[33]JohnC.Hull,“Options,FuturesandOtherDerivatives,”4thed.UpperSaddleRiver,N.J:PrenticeHall(1999).

[34]StephenARoss,RandolphWWesterfield,JeffreyFJaffe,”CorporateFinance”ChinaMechinePress

[35]ScottBesley,EugeneF.Brigham:”EssentialsofManagerialFinance”ChinaMechinePress

[36]Black,Fischer,andMyronScholes“ThepricingofOptionandCorporateLiabiliti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1

[37]Barclay,M.J.,andC.W.Smith,1995a,”Thematuritystructureofcorporatedebt”,JournalofFinance50

[38]Korajczyk,RobertA.andAmnonLevy,2001,”CapitalStructureChoice:MacroeconmicConditionsandFinancialConstraints”,NorthwestUniversityWorking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