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1课
江畔独步寻花
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2课
雨晴
诵读内容:《雨晴》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雨晴》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3课
宿新市徐公店
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4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5课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6课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7课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8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9课
绝句四首
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二.教学目标:
1.会背《绝句四首》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0课
三衢道中
一、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二.教学目标:
1.会背《三衢道中》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1课
到京师
一、诵读内容:《到京师》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到京师》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到京师》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2课
《增广贤文》九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九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3课
滁州西涧
一、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二.教学目标:
1.会背《滁州西涧》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4课
咸阳值雨
一、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咸阳值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5课
一、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6课
《增广贤文》十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十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怎么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放开声音,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也就是说,阅读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需大声读出来。这是因为儿童内部语言系统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已经熟悉的口头语言,读出声音来自己听到了,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诵读还要做到以下要求:
1.诵读,要读出语感
什么是语感?从字面理解,就是语言的感觉。对于小学生而言,读出语感,就是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节奏也就是停顿,读出轻重。
对于诗文的节奏问题,我们可以在学生读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帮助学生概括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形式定为“二二三”,如:“淡妆浓抹总相宜”,将五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形式定为“二三”,如:“空山不见人”。在诗中重读的是诗的重点词,或者是韵脚。但古诗的节奏和重读不是绝对的,如:如“返景入深林”一句,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读唐代元稹的《》,诗的后两行“不是花中?筑偏?筑爱菊,此花开尽?筑更?筑无花”,诗人直白了内心的想法,说明了自己对情有独钟的理由,朗读时应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而不需加重拖长韵脚。
让学生读出语感,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师的范读,老师朗读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充沛的情感,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语感培养。德国一位作家写过一本书,名字叫《朗读者》,其中有这样一句:“老师朗读的声音是学生永久的记忆”,我认为,任何美妙的录音都代替不了老师的朗读,因为老师的朗读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能把作品中蕴含的东西最直接、最生动地传递给孩子们,以致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永久地保留下来。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您美妙的声音,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提高古诗文语感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2.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陆游的《示儿》)、山水情(李白的《望天门山》)、儿女情(刘禹锡的《竹枝词》)、朋友情(高适得《别董大》)、母子情(孟郊的《游子吟》)等。读出情感,是古诗文教学最大的难点。有的老师会认为,只要古诗的意思明了了,自然就读出感情来了,其实不然。如何让学生读出古诗文所蕴含的情感呢?要想让学生真正读出情感,必须通过诵读引领学生入境,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入境,才使自己情感的倾诉,自己心灵的歌唱。那么学生如何入境呢?我先来讲几个例子。我在教学《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先让学生对比着读,并引导学生说出李白和苏轼笔下的山和水,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要求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于是有学生说,我脑子里《望天门山》的山是高的、陡的、直插云霄的,水是湍急、汹涌、哗哗响的;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山是朦胧的、神秘的、笼罩在雨中的,雨是明艳的、波光粼粼的。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画面,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就自然读出情感来了。再如教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我们来做小结:打鱼人的小船在风浪中起伏不定,时隐时现,像一片树叶,场面惊险,处境艰辛。之后让学生通过这首诗想象:吃鱼的可能是一些什么人?打鱼人会有怎样的艰辛?这时候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自然就会读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王松洲老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他采用了情境再现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两个小儿辩斗的部分,读一读,演一演。老师旁白提示说:“一儿坚持曰、反驳曰、争辩曰、扯着嗓子曰、指着鼻子曰、拉着对方衣服曰。”请过这种情境再现方式的诵读,学生亲自感受到了两小儿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通过以上的例子,大家不难看出,要想引导学生诵读出感情,学生头脑中要有画面,要引领学生入境,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生要感同身受,这样的读才能读出感情,让人感动,才能“酒不醉人人自醉”。
3.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很美,美在综合。古诗文可说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出诗所蕴含的美,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们可以采用绘画的方法,观赏风光录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蕴含的美感,相信学生在画完、看完之后,再读这首诗时,就会带出诗中所蕴含的意境和美感。
4.诵读,要读出好感
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才能对古诗文产生好感。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产生了在课外找诗读的欲望,产生了对古诗文的好感。
四者之间的关系是:读出语感是基础,读出情感是提高,读出美感是升华,读出好感是延续。
诵读的好处:诵读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和积累语言材料,继承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还有利于增强记忆力;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概括为:理解内容、提高素养、丰富积累、增强记忆、利于写作)
多读的目的是为了背诵,有一句话叫做熟读成诵,这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背功”大加赞赏之词。熟读成诵应该有一定数量,前人大致形成了这样的看法:为了培养学深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让他们背诵二百来篇文章。在私塾中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就选了历来有定评的200多篇。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才能广泛涉猎,进一步深造。其实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授的意思,那就是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识字教学;理解方法;朗读训练
古诗――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夺目。古诗――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虽时间久远,却一直被传诵。古诗清新深远的意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哲理,对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真正涉及学古诗应该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低年段的古诗教学只停留在诵读上,对于诗歌的意思并不要求。三年级是学古诗的起始阶段。三年级的古诗教学也是比较特殊的。下面,我就谈谈对三年级古诗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识字教学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任务
随文识字教学即是一种教学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明确学文和识字的关系,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古诗课堂的教学效率。三年级古诗教学,很多老师不知不觉就上成了高年段的课,一直沉浸在创设情境、理解诗意、体会情感之中。而忽略了识字写字的教学。三年级的根本任务仍然是识字、写字。
比如,在教学《乞巧》时,可这样指导生字“乞”与“气”的不同点:
师:“乞”与哪个字长得很像,老师把它们请出来,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乞”的下面部分是“乙”,“乙”就像一个人在跪着,你们可以根据这个来猜测一下“乞”的意思。
评析:林一纯老师先从字形相似点出发,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笔画上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根据字形结构想象字义,真正让学生掌握了这个生字。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出示“宵”“霄”的课件。)
师:(一边画出“宵”的象形字,一边解释字义)古时候们是根据太阳来推测时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亮出来了,人们就回到家里休息了。“宵”的意思就是晚上。再给“宵”组词。那雨字头的“霄”,你们能用这样的方式联想一下吗?
评析:“宵”“霄”这两个生字是这首古诗中的难点,学生也经常会写错了。但听了林老师的这节课,我豁然开朗了,林老师的生字教学十分扎实,从生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就顺理成章了。只有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过关了,才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二、三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1.学会看注释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古诗而言,学会看注释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教学生学会看注释。如,《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注释2为“挑”:捉。注释3为“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这句诗就可以通过看注释来理解诗意了。
2.了解诗人以及写诗时的时代背景
学一首诗,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诗的表面上,要让孩子更多地获取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才有可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感。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古诗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所表达的意境要有独特的体会,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品味古诗文。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少小离家求学,孤独无依的感觉,才能更好地体会游子思乡思亲之情。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写景诗大都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美好景色。如,三年级的《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咏柳》《春日》。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如,在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借助运用现代多媒体,适时播放有关西湖的风光片,让学生欣赏西湖的美景,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受、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抒情诗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做客他乡时,对兄弟非常怀念的心情。
三、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孩子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有人说,古诗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那么古诗教学也应该是这样的。很多教师都会觉得古诗教学很难,不好把握,教师讲解得少,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朗读的时候感情出不来;讲得多,又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了。不知道到底要给学生讲多少,要他们理解多深,这个“度”不好控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上要尽可能地少一些理性、冷静的分析,而更多的是需要启发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教师要努力以诗化的形式传达诗意之美。因此,对于新学的一首古诗,一定要让孩子们充分地朗读,读出诗韵,读出它的音乐感。
在三年级的古诗教学上可适当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古诗朗读方法的掌握,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益!
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三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只要适当地让学生了解“押韵”就行,主要应落实在朗读上。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地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例如:《望天门山》可以让学生注音:开(kāi)、回(huí)、出(chū)、来(lái)。在比较中知道在这首诗中,“开、回、来”押韵,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自然而然地就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2.节奏
诗人在诗歌中抒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在三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古诗断句法,在诗句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感。
3.语调
在同一首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中,它们的语调也是有高有低的。所以在三年级开始学古诗,就要让学生明白:古诗的诵读应该有起伏感和层次感。不同风格就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读。比如,写景的,我们就可以读得欢快一点。蕴涵深刻情感的,我们就可以把语调放低一点,读得缓一点。在读每句话时,一般我们都遵循升语调时声音越来越大,句尾拖长且上扬,降语调时,由强到弱,句尾处语调平缓。这样就读起来跌宕起伏,取得相应谐趣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古诗的意境。
4.启发想象,读诗情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因此,不仅要读出诗韵,读明诗意,更要感悟诗情。感悟诗情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想象。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学生学习古诗时,就应该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情感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
当然,朗读还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先读通,再读懂,后感悟。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滋味,才能获得更大的美感享受。
新课改追求课堂效益,课堂效益的提高在于老师巧妙地质疑。古诗词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绝不仅仅是智慧的点拨,更是诗意化的语文熏陶。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们感到最难突破的是如何指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领悟古诗词的表达方式也是教师们教学中比较忽视的地方,那么教师如何找准角度,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教学难点?
一、抓关键词语的解读,问中读出情感
古诗诵读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读”字,所有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都应该通过读来体现。以读为本,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因而确定诗中的关键词语作为本诗的训练点可以引发学生多元化的个性解读,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体会中读出不同的情感,是进行古诗诵读有效的语言载体。
如《凉州词》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反复品读最后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怀?读后请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多少人没有活着回来,多少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我读出了悲凉的情怀。
师:是啊,你的体会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这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请你读出这样悲壮的情怀。
师:读得好,读出了母亲心中的那份凄悲,读出了将士心中的那份无奈。
师:你们从“几人回”还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怀?
生:战争是惨烈的,多少将士就这样战死沙场。
(播放视频体会“悲惨”)
师:看了视频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
师:请你读出你的体会。(生读)
师:你们从“几人回”还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怀?
生: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戍边、前仆后继,为国戍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师:请你读出这样悲壮的情怀。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戍边的战士为了国家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还是怎样的?
生:更是豪迈的。――男生齐读。
通过这样的反复品读,让学生从“几人回”中走进将士们的人生思考之中,走进古代沙场边关戍边的复杂内心,走进将士们血肉之躯中张扬的民族精魂的豪气,叩问出“醉卧沙场”的万丈豪情。
二、抓大致内容的概括,问中读出画面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现在:(1)教师提问多,满堂灌,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的问题没有梯度,问题之间不连贯,课堂散乱,学生也没心听;(3)提的问题模棱两可,模糊不清,让学生没有正确的定位感。
如一位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图片导入,开始了古诗词的教学,在揭题部分,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①老师要送你们一幅画,猜猜这是什么地方?②你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③西湖给小朋友的印象是?④你了解诗人苏轼吗?看似紧凑的提问,却带给了我们一个思考:这样的提问都有必要么?我们要如何凝练教师的提问,让每个问题都具有指向性呢?亦或说怎样提高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呢?就如教学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没有什么必要,完全可以直接告知,免得学生在猜测的时候,脱离教师原有的设计。
提问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西湖的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吗?”我想以这样的问题进行铺设,学生能更容易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更容易达成。
三、从两诗对比的角度,问中读出异同
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教学为例,谈谈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1.问――创作背景有什么不同?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
2.问――诗人诗作有什么不同?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他的诗记录了大量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问――插图人物表情有什么不同?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奄奄一息。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问――“诗眼”有什么不同?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可提问:诗人为何而喜?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四、从教师理答引导,问中读得深入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许多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鉴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教学古诗词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质量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反复诵读,重视对诗词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有些诗文还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小学生在古诗词的诵读中难以准确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体精神,作为诗词的“第一读者”。首先有感于自我的生命,诉之于自我的感情,用诗歌强烈深沉的情感打动学生,使之产生共鸣,受到感动,才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起他们的生命情趣,由感知情感美、人格美向“善”的方面迁移,从而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理性教育,感悟人生真谛。形成自己良好的情感素养。教师在指导诵读时首先要把握诗词的节奏。
古诗词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形式。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注意语调、声调的把握,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投入。每首古诗词的感情基调都是不一样的。或昂扬激越或低沉悲凉:或痛心悲愤或恬淡宁静。一般来说,平声流畅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情感的波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读的环节,让那些文字符号转为可感的声音形象,读出感情。最后主客体感情互为交融,完成情感教育。比如教授李白的七绝《望天门山》,我让学生用缓慢、婉转、低沉的声调反复吟咏: 天门一中断一楚江一开,碧水一东流一至此一回。两岸一青山一相对一出,孤帆一一片一日边一来。此诗读起来气势飞扬,荡气回肠。流畅的节奏仿佛使人在音乐中进入美的情境,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青山、碧水、红日、白帆,感受到了大好河山的雄壮美。在这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仿佛与李白的情感相融合,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细读文本,加强对诗词的理解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2、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这也正是禅宗对王维的影响而王维的恬淡心理在这首诗中的表现。
3、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即可。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对诗词的兴趣
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骆宾王的《鹅》这首古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如: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是难以给学生一个丰满的形象认识的。因此,我根据诗意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着掌,欢快地引颈高歌。湖面上水波微微荡漾,荷叶轻轻摇晃,荷花的香味沁人心脾…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再造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结语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让他们心旷神怡,感受古诗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神秘之美。
参考文献
[1] 方泽生,谈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切入点[J],教育艺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