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长的力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鹿班比》是一部十分难得的经典杰作,曾被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高尔斯华绥称为一部“小杰作”。它以小鹿班比的成长为线索,以极富人性化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动物们的扶持与相处,竭力讴歌爱、生命与和谐,展现了纯真童心及处处有爱的寓意。
【精彩片段】
森林深处,一片茂密的灌木丛围成的隐蔽的小屋里,他来到了这个世界。小屋看上去向四处敞开,其实周围树枝像把伞一样给遮得严严实实。
小屋里面地方不大,刚好够他和妈妈安家。
现在,他就站在这儿,四条细腿摇摇晃晃,站立不稳,一双迷蒙的眼睛无助地望着前方,看不见任何东西。他垂着脑袋,全身不停地哆嗦,就这样迷迷糊糊地站着。
“多漂亮的孩子!”一只喜鹊喳喳叫道。
她正好从旁边飞过,听到母鹿因疼痛忍不住发出的,于是就飞了过来,坐到旁边一根树枝上。
“多漂亮的孩子!”喜鹊又叫了一声,仍没有谁和她搭话。她继续自言自语:“真叫人惊讶,他居然一生下来就可以站起来走路!太有意思了!我以前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事。当然喽,也许你已知道,我还年轻嘛,离开鸟巢才不过一年呢。可我真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这么一个孩子,刚一出生立即就能站立,太了不起了。我认为你们鹿类样样都特别了不起,真的。他能跑吗?”
“当然喽,”母鹿轻轻地回答,“但是,现在我得请你原谅,不能跟你多谈,我有许多事情要做。再说,我觉得身体还有点虚弱。”
“我不想打扰你们,”喜鹊说,“其实我也没有很多时间,可这样的事情不是每天都能看得到的。你可知道,我们喜鹊碰到这种事情有多麻烦、多辛苦啊。孩子们钻出蛋壳时,一动也不会动,只能无助地躺在巢里,需要别人不停地照料啊照料。我跟你说吧,你当然不能理解,喂养他们,这活儿是多么辛苦,还有保护他们,又是多么担惊受怕。你想想看,又要给孩子们寻找食物,又要留意他们不出意外,多不容易啊。要是我不在他们身边,他们根本就无法生活。您觉得我说得对不对?我们要等多少时间,他们才会自己活动,又得过多少日子,他们才能长出羽毛、看起来有点像样。”
“很抱歉,”母鹿答道,“我没在认真听你说话。”
喜鹊飞走了。“愚蠢,”她心想,“虽然天生高贵、了不起,可惜太蠢!”
母鹿几乎没有察觉喜鹊的离开。她走上前,亲热地舔舐着刚出生的宝贝。她用舌头给小鹿擦洗、按摩全身,让他被暖暖的所包围。
小家伙还有点晕乎乎的,身体被妈妈轻轻抚摩时,不时会打一个趔趄,他就挺一挺身子,再静静站着。身上穿的红色小外套尽管还有点儿凌乱,可点缀着精美的白色斑点。懵懵懂懂的小脸上,神情分明还在沉睡。
――节选自《小鹿班比》
供稿: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刘翠萍
【主要内容】
《小鹿班比》叙述的是一只小鹿的成长故事,是一部充满爱与温馨、探求生命存在和意义的作品。故事从小鹿班比蹒跚学步讲起,讲述了它与森林里的伙伴们一起历经季节更换、生存磨难,在一点点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心灵和情感也在不断地受到洗礼和冲击,对动物、大自然和屠杀它们的人类进行着艰难的认识和思考。作品既描写了森林里的和谐气氛和动物们相互间温馨的扶持与友爱,也展现了动物们忌妒、占有欲、争斗及面临恶劣的环境和可怕的人类时所表现出的迷茫和无助。
【联系生活】
经典的名著不但能抚慰我们躁动的心,引领我们找到自我,还能陶冶我们的性情,给我们一个美丽的人生。《小鹿班比》就是这样一道瑰丽、经典的精神大餐!这部童话作品把动物描写得非常传神,把森林描写得充满诗意,而隐藏在这之后的却是一部深刻的“自然启示录”,读后让我们更加尊重动物,尊重大自然,珍爱友情和生命。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应该是新教育实验中的佼佼者。本以为这样一位卓越的新教育实验践行者,所在的学校必定是一块新教育实验的沃土,身边的老师即使达不到她的优秀,绝对也应该是紧随其后。但是,当你走近她,走近她所在的学校,走近她身边的教师,你就会发现,其实她是一个孤独的舞者,在聚光灯的照耀下孤单地舞着属于自己的美丽。
走进她的课堂,你确实可以感受到“阴霾的天空下”那片特有的原野。走进旁边的任何一间教室,你会发现里面并无半点新教育实验的痕迹。普通,如同我们的一般;专有,带着浓烈的个人印痕。
到山东莱芜市,终于见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郭坤老师。在一个全市整体推进新教育实验的地方,本以为她就是满山遍野的油菜花中的一朵,只不过稍稍有些娇艳,多一点芬芳而已。没有想到,她竟也是荒凉中独自绽放的一朵,显得那么另类,那么孤单而又执拗地横亘在试验田的一隅。
为什么?处在同一所学校,浸润同一个新教育理念,有的人走得很远,站成了一道风景,成为了榜样;有的人寸步难行,跌跌撞撞在原地徘徊,心甘情愿地固守着一道底线。
机遇、环境、希望等种种外显的东西,简单而有序地摆放在我们的面前。有的人抓住了,并奋勇向前;有的人赶上了,却是那么漫不经心;有的人放弃了,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一切就都那么自然而然地产生:榜样?抑或底线?
有一种现象,一直深深刺痛着我,那就是太多的教师喜欢扮演“搬运工”的角色:他们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教室里,塞到学生的脑袋中;他们喜欢做教书匠,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经验和来时的路,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习惯于被支配,永远遵循着领导的指令和传统的做法,不做半点的更改。
而一旦涉及到了“成长”,需要抛开好多固守的东西重新来过,很多人就会选择逃避、妥协和放弃。离开了内在的坚持和努力,任何外在的鼓励和支持,都会在成长中败下阵来。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在强调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今天,如何把握“国学工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契机,把“悦读经典”与保障学生教育公平、促进学校优质内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农林小学开展了大量有益探索。为此,记者与该校校长赵带显进行了对话,希望他们的经验能带给更多学校有益的借鉴。
理性思考,从整体进行设计
记者:学校基于什么样的思考来推进经典悦读的?
赵带显:一所学校的办学追求与品牌建设,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理念的彰显、理想的追求,必须要基于学校历史文化的积淀,植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对接区域教育理念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农林小学“悦读经典”工程的出台与推进,也是基于这样的理性思考和现实需要。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本质,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培养、人格养成和人文根基的塑造,从而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的危机和问题。江门市启动“国学读书工程”可谓正当其时,中华传统经典是培养儿童人文底蕴和道德品格最有效的教材,也是突破当前家庭教育瓶颈、打开孩子成长空间、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人生最重要的途径。
记者:学校对于开展经典悦读的整体思路是怎样的呢?
赵带显:“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根据学校书香校园建设规划和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需要,我们确立了指导思想: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推动悦读经典活动,营造“书香校园”和全员读书的良好氛围,建立在自由阅读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促进全校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减负提质,以校本建设推进
记者: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孩子的课程比较紧、比较多,学业负担比较重,没有时间悦读。国学经典诵读会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吗?如何避免国学经典悦读加重学生负担?
赵带显:家长对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增加学业负担,有顾虑,是可以理解的。小学生年龄小识字少,如偏面追求死记硬背,花大量时间成册成篇背诵,必然加重小学生负担,造成学生心理和课业双重负担,对培养阅读兴趣适得其反。我校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系统工程,坚持“三个符合”和“三个有利”:就是国学经典读诵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必须符合儿童年龄认知规律,必须符合减负增效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选择易读、易明、易记的阅读内容,避免生僻拗口的古文,让学生快乐阅读,轻松阅读,主动阅读。
记者:贵校如何推进经典悦读活动,在课程上有什么安排?
赵带显:根据“国学读书工程”方案要求,我校主要做到几个落实:一是做到课程的落实,把经典悦读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每天早读、午读以阅读国学经典为主。二是落实教师,学校建立了国学教研组,并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目前,校本课题包括《国学悦读与认字教学研究》、《国学悦读与演讲能力研究》、《经典悦读与学生健康心理研究》、《国学悦读与讲故事的研究》等。三是落实教材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各年级的教材和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甄选适合各年级学生的经典阅读文章。坚持每天午读5分钟,每天10分钟的硬笔书写经典,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四是落实了考核评价制度,既包括日常的考核,又包括每年的检查,每学期举行悦读节,邀请家长参与,展示与激励,提高学生参与读经典、写经典的热情。
创新载体,以激发兴趣切入
记者:贵校如何创新悦读载体,让学生快乐阅读,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的兴趣?
赵带显:提高学生悦读兴趣,首先是教师的坚守,其次是引导。我们坚持悦读课程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阅读训练,每周坚持两节的阅读课。每天坚持10分钟读经典,写规范字活动,一年多坚持下来,学生认字、读诗、书写水平有明显提高。
熏陶和感染,是学生形成悦读兴趣的重要途径。每学期,全校举行的集体阅读经典活动。每学期举行班际的阅读比赛,鼓励和指导各班开展阅读活动。每一个班还举行班内“经典演讲”,人人要参与,个个要登台。
方便学生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学校开放藏书室,每年购买新图书,每周举行换书活动,课室图书角每周换书一次,保证课室图书角新书常有。在学生休闲区、放学等候区建立移动图书柜,让学生随手可以拿书阅读。校园内见到“每天阅读10分钟,快乐10分钟”等宣传标语,宣传橱窗、校刊介绍学生读书心得;每层楼有写经典成果展板,每周举行硬笔书法一帖。开放书架,激励性阅读机制,让学生更自由地阅读,潜而默化影响学生阅读。
此外,学校还把每周三无书面作业日,定为家庭经典悦读日,鼓励孩子与家长共同悦读经典,推动家庭阅读。一至三年级阅读10分钟,四至六年级20分钟,让家长体验阅读,参与孩子阅读,督促孩子阅读,从而支持孩子阅读。
重在熏陶,以文化育人为根本
记者:在悦读中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知易行难。我们学校如何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将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呢?
赵带显:小学阶段是儿童弘毅、修道、立品的道德形成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品德感情可塑性最强的年龄段。古圣先贤早就悟出幼儿养性、少年养志、青年养德的规律。我校以国学经典悦读育人,我们坚信民族文化的精粹,深邃的人文记忆,优雅的文化追求,浸润式悦读,对小学生的精神品质乃至理想情怀、价值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致力让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健康个性,陶冶高雅气质。
功在养成,以良好品性为指向
一、用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
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让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担负一定的教育任务,如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提供一定的认知背景并激发其语言表达欲望,就会使游戏本身进化为一种游戏情境。例如在“点名”游戏中,我多会示范说:“穿红色外套的杨洋在哪里?”、“梳着漂亮小辫子的琳琳在哪里?”在以中速语速示范的表达中,孩子的姓名前被冠以某种特征的修饰和限制,对于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短语、单句与一重的复句――的大班幼儿来说,会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和趣味感:“原来,点名还可以这样点?”这就会激发幼儿尝试进行该种“好玩”的点名游戏的欲望――“我也要试试”。
这一游戏中,第一,是孩子熟知的事物,幼儿有日常幼儿园点名的背景认知;第二,激发了孩子的点名欲望,游戏兴趣由此产生;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孩子要想玩好、玩熟这一游戏,必会要求幼儿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来将自己对同伴的衣着、身体或其他特征的观察“说”出来。这就会促使幼儿日常语言词汇或句子储备的调动与迁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设会由此开启;第四,良好的语言表达以及所获表扬和肯定,也有助幼儿享受语言表达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二、用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内涵
幼儿表达中,常见有幼儿满脸憋得通红、张口结巴,讲不出话来的情形。究其因,幼儿词汇贫乏、表达方式掌握的欠缺等使得幼儿无法正确地以语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表达出来。亦即家L们口中常说的“孩子不知道怎样说”。所以,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丰富幼儿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包括日常所用词汇量的增加、表达方式的掌握等。前者,如代表肯定意思表达的词汇,如嗯、是、就是、一定、需要等;代表否定意思表达的词汇,如不是、不要、不能、不会等;代表所有权的词汇表达,如我的、你的、他的、大家的等;代表疑问意思表达的词汇,如是不是、要不要、好不好、在哪里、怎么样等。后者,如一些常用句式“我想……(做什么)”“我需要……(做什么)”“我不要那样做”“他拿走了我的……(东西)”等。
在游戏中丰富幼儿的如上词汇和句式掌握是较为直接有效的。如教师可指导甲幼儿将乙幼儿的玩具藏起来,并对乙幼儿说“你的××(指玩具名称)不见了”,乙幼儿则会回应说“我的××不见了。你藏在哪里了?”一问一答间,就会促使幼儿使用相关词汇或句子作一定的语言表达。又如教师为幼儿讲述“春天”故事时,以必要的背景知识提供为基础,可询问幼儿“你还发现了春天的什么变化”,来引导孩子去说句子,如“大树变绿了”“小朋友脱去了棉衣”等。多次练习,幼儿就会在不知不觉间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表达能力。
三、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近年来,江宁实验小学一直在践行以“激扬生命,成就梦想”为旨归的激活教育,也一直在追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探索前行。我们认为,优质均衡教育,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应是对每一位师生潜能的唤醒,是对生命灵性与可能性的开发,从而使生命本体得到激扬,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激活”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基因,不仅把“和而不同”这一优质均衡教育评价标准根植于莘莘学子的血脉中,也引领着各个学科、各个年龄段的教师怀揣着梦想成长,激励教师在成就体验中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得学校教师发展呈现出生机蓬勃的态势。
一、各美其美,“小学科”建设推动师资优质均衡发展
先生曾提出过一个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段话虽是针对各民族价值观融通与共存而言的,但对促进教师优质均衡发展,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各美其美,期待并呼唤每一个教师迸发出教育的热情,并凭借自身特长,使学校教育向着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我校加快推进语、数、英之外的“小学科”建设,尽最大可能地激活这些原本不受重视的教师,唤醒其生命感、价值感,让他们用各自的禀赋,在工作中赢得成就感和专业的尊严感,实现专业发展上的华丽转身。
以音、体、美、科学学科为例,长期以来,因为很难受到家长的关切与重视,工作绩效也难以与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作一致的可量化的评估,教师的进取意识、工作状态和主动发展愿望就不尽如人意。我们用开发个性化的院团式课程作依托,充分考虑每一位“小学科”教师的特点,用其所长,学校工作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小学科”真正创造了“大作为”。
学校十多位音乐教师,分别领衔组建了“繁星”合唱团、“金蔷薇”民乐团和鼓管乐团。“繁星”合唱团2008年赴奥地利参加世界第五届合唱节,牛刀小试,获得铜奖。其后,又获得新加坡国际合唱节金奖,多次获南京市童声合唱比赛一等奖第一名,2011年获江苏省文明办“童心向党”合唱比赛一等奖并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全国汇演。鼓管乐团2009年赴香港,参加国际步操管乐节,荣获金奖,2011年又获南京市鼓乐巡游大赛金奖。“金蔷薇”民乐团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200多人,2011年暑假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中奥文化交流活动,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与之相辉映的是,体育学科的教师在教育部组织的“阳光伙伴”活动中,两次带领本校学生打入全国总决赛,并分获全国亚军和优胜奖,羽毛球队、足球队、排球队也在区内争金夺银;美术学科的版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加画展,获得奖项,十多位美术老师群策群力研发出的校本教材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科学学科教师辅导的学生参加在日本、土耳其举行的国际机器人大赛获一等奖,模拟飞行2009年获全国赛团体冠军,指导教师之一的张骏老师获江苏省科学学科优质课和教师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
一所学校,当每一学科的老师都在其专业的领域发挥专长,无怨无悔、自觉自愿地奉献辛劳和智慧的时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就形成了。这自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及多元化发展,微笑和自信写在了更多孩子的脸上,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也就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二、科研推进,“卷入”式研修促进师资优质均衡发展
师资优质发展是优质均衡教育的基本保障。“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促进教师优质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在四种“卷入”策略的引领下,我校教师逐步形成了“工作即研究”的习惯,不断超越自我,也不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1.卷入课改。我校各年段、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始终如火如荼地开展:低年级的“提前识字,大量阅读”,数学的“自组织课堂”,英语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等课堂改革都取得了喜人的阶段性成果。如果说课改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那么,“相约星期五”沙龙、磨课研课、主题式教研无疑是老师们分享智慧的加油站。老师们在专心致志的研究中,在教学实践的检验中,渐渐地明晰了教育的真谛:要把培养人的个性及合作、创新意识作为价值追求;要观照儿童的生命世界,向教育本质回归……理念的提升,思维方式的突破,使得教师看待教材、学生的视角发生了变化,课堂更加注重“学”的演绎,教学结构更加注重开放、灵动。2009年以来,我校多名教师在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在省“苏派教学展评”中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评优”项目决赛中获一等奖……
2.卷入实验。“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位;带着理念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这是我校引领教师发展的寄语和期望。我们依托个人课题、学科课题、学校课题,促进广大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参与科研、掌握科研、热衷于科研,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在个人课题的选题上,我们倡导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矛盾作为研究课题,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禀赋和特色的小切口作深入研究。学校还以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激活教育:我国传统教育思想观照下的素质教育校本探索”、省教研室第八期立项课题“小学高年级英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南京市“十一五”学科课题“小学生数学阅读与自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等课题作引领,组织、指导一批骨干教师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铺就了他们迈向卓越教师的成长之路。2010年,“激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评选一等奖,2011年,我校又获“南京市优秀教科研基地学校”称号,挂牌成立了“‘激活教育’项目研究中心”。学校的一大批课题研究成果在《江苏教育研究》、《基础教育论坛》、《小学教学》、《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3.卷入校本课程研发。2010年6月,我校课外阅读校本教材《美丽阅读》一套六册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经江苏省教材管理与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被列入2010年度江苏省中小学生秋季教材征订书目。2011年,美术校本课程《锦绣江宁映画屏》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概念主题式综合实践课程《钱与生活》开发完成。多姿多彩的校本课程彰显了教师深度切入课程的努力和成绩:他们对课程文化内涵与特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课程内容选择与建构的认识更加明晰,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及创新性,教学活动更加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特点。
4.卷入征文大赛。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师陶杯”、“教海探航”、“黄浦杯”、“全国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大赛”等高品位的征文大赛。我们定期进行征文写作的辅导,或邀请著作等身的专家学者传经送宝,或让笔耕不辍的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数呈急速增长态势,成绩始终位居南京市前列。老师们在一次次参加征文大赛过程中,逐步构建了思想的高地,把写作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在精神上逐渐从日常生活中突围,专业上不断地走向了开阔和无限。
三、团队合作,“共同体”打造引领师资优质均衡发展
我们认为:注重学校团队的建设是实现优质均衡教育的有效抓手。在学校倡导的“构建活力教师团队,造就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激活教育”理念指引下,一支支各具特色的教师团队应运而生。成员们将个人的、局部的追求融入到团队的整体目标中,形成了明确的目标愿景。在团体中相互切磋,优势互补,激活各自内心成长的动力,实现了共同发展、均衡发展。例如,在班主任团队建设中,针对中老年教师发展机会偏少,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进取心消退的现状,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与青年教师机会均等的发展舞台:为青年教师设立“春华杯”赛课活动的同时,也为中老年教师设立了“秋实杯”赛课活动;在评选“教坛新秀”时,不忘评选“教坛秋实奖”;在为青年教师颁发“杰出英才奖”时,也为中老年教师敬上“老骥伏枥奖”……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激活大讲坛”这一平台,让这些中老年教师交流数十年班主任生涯中的管理心得,让实践经验欠缺的青年班主任来分享她们的智慧故事。
我们十分注重校际间的“策略联盟”。由江宁区教研室牵头,我校和周边4所街道中心校共同组建了“发展共同体”,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两个主题,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和课堂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这几所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还积极利用自身特色,建设了“提前识字,大量读写”、“自组织教学模式”教师培训基地,为区内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专业支持。
四、内部挖潜,平台构建加速师资优质均衡发展
在教育发展追求高位均衡的今天,名校在师资选配上已失去原先的政策倾斜的优势,可靠的路径就是致力于内部挖潜,催生教师专业发展的激情和活力。学校为教师构建多样化的发展平台,让每个想发展、能发展的教师都有合适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动力。
1.对话大师,创设精神相遇的契机。多年来,我们坚持延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来校传经布道,以提升教师的思想力,焕发教师的行动力。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润泽,也许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常常会带来教师内心深处静悄悄的革命。
2.提供平台,丰富学习展示的机会。外出学习与培训,校内承办各种级别的课堂教学竞赛,积极举荐发表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校内的各种专题研讨、主题沙龙……这些都是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教师就是在这一次次的磨砺中收获专业成长的欣喜,增强专业发展的自信,激活专业发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