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草桥结拜

草桥结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桥结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草桥结拜范文第1篇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所有现出来的总体的独特性、个性、艺术特色。艺术风格是艺术家主休与艺术作品客体紧密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与创作主体的思想、感表情、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心理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作品的题材、体裁等因素有关。但归根结底,艺术风格的民族化,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历史传承、习俗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同样以风格的民族化为重要标志之一。例如《音诗》,就充满了雪域高原上藏族的民族风格与民族风情。作为小提琴的艺术语言,中国小提琴的音乐语汇也是民族化的。比如民族化的旋律、节奏、调性、调式等,都与西洋小提琴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小提琴已走出一条十分成功的民族化之路,其中名曲无数,精品纷呈。限于篇幅,这里只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经典范例进行概要分析,以收“奇曲共欣赏”之效。这首小提琴曲创作于1959年,当时,作曲家何占鳌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年仅26岁,他曾在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工作。另一位作曲家陈钢年仅24岁,为该院作曲系五年级学生,曾在队之工团工作过。而首演独奏者俞丽拿,也是该院小提琴专业的学生。三位年轻人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老师的热心指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奋战,终于创作出《梁祝》这一艺术精品。《梁祝》取材于同名民间爱情传说,在题材的民族化上占尽了先机。全曲的音乐语汇,大量借鉴吸收了我国民族戏曲――越剧的唱腔音乐素材。在乐曲结构上,以民族音乐的严谨连贯为特点。全曲采用戏剧性的结构方式,共分三个大段,与三个情节合二而一,“《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并以此借鉴西方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分别构成奏鸣曲的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段《草桥结拜》,为呈示部。表现的是爱情的主题,乐曲风格清新优美,充分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男女主人公相互倾慕、相见恨晚的激情,同时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深爱梁兄却又难以表白的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本段音乐以长亭送别作结。

第二段“英台抗婚”,为展开部。在爱情主题的背景音乐中,表现了“英台抗婚”与“楼台相会”的主题。音乐风格在慷慨悲壮中透出凄苦与无奈。最后以“哭灵投坟”作为第二乐段的,也是全曲的最。歌颂了生死之恋的爱情主题。

第三段“坟前化蝶”,以再现部。再现了第一段呈示部的爱情主题,全段音乐风格浪漫、朦胧、虚幻,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翩翩起舞的美好意境,也寄托着人民的理想与原望。这一“大团圆”的结局,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中国传统戏曲,多以“大团圆”的结局作结,这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完全一致。中正平和、中庸之道,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神髓,“光明的尾巴”,象征着中国人的积极、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也表现出中国人的善良、纯朴、友爱的民族性格。

小提琴的代表作《梁祝》被赞为“洋为中用”的代表,研究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梁祝》是首当其冲,具有极高的学习意义和借鉴艺术价值。对小提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梁祝》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民族化方面,所谓民族化即是艺术工作者运用其本民族特有的艺术思维方式、形式和手段来创做艺术作品,来反映本民族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民族情操,高度的反应了本民族的艺术成熟高度。

人们熟知,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他同其它的外来艺术一样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族化道路,例如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钢琴民族化作品《黄河钢琴协奏曲》、《青年钢琴协奏曲》、《战台风》,民族歌剧《白毛女》、《刘胡兰》、《江姐》、《伤逝》……小提琴也同样走出一条民族化的成功之路,如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先生创作的小提琴曲《第一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等,民族化特色均十分突出。

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又一代表作,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吸引全世界人的眼光,其题材取自于民间爱情故事,极富艺术内涵,同时深受老百姓喜爱。在音乐素材上取自越剧唱腔为曲调素材,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整合,提炼是越剧唱腔与戏曲唱腔的精美融合,民族韵味十足,可谓精美绝伦,韵味深长。

在作曲法上,《梁祝》在作曲技法上采用了主要以体现民族化为基调,用于善于表现矛盾的凑名曲为基础框架,在音乐演奏中将音乐所要陈述的内容符合所要陈述的逻辑和规律,同我国民族艺术情节胡相吻合,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是演奏技法得以充分发挥。

在形式上《梁祝》做到了中西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独奏与协奏的完美结合,达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艺术的高峰,可谓典范。

在艺术色彩上,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艺术色彩十分鲜明,艺术形象十分突出。全曲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物音乐形象贯穿始终,人物性别、性格的不同音乐色彩,均表现的十分鲜明,凸显其音乐形象。

其二是主题深刻,情感浓郁。全曲以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爱情为主题,既纯真可贵,又凝重悲壮,既朴实无华,又天真浪漫。内蕴深厚,情绪复杂,主题深刻,情感浓郁。

草桥结拜范文第2篇

初二  曹书航

从善卷洞出来。穿过石桥,向前走过广场,“英台书院”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下面是一扇拱行石门,还有高高的石门坎,我的心情顿时从喧哗中平静下来,仿佛时空穿梭,我来到了那清幽的古境。

石门内是一块大石碑。上面镌刻着很多字,石碑左右两边各有小门。我穿过右边的小门,眼前豁然开朗。面前是一条小石径,石径左边是一片小鱼潭,右边则是一排古色古香的住宅。我轻轻漫步在小石径上,凝视池中央一座美人石像,那美人衣带飘飘,面向水中,两弯柳叶眉微微上扬,仿佛正聚精会神地观赏着水中的游鱼,人说那叫“英台观鱼”。

潭边的建筑始终吸引着我的目光,那雕梁画栋的门窗,若隐若现的内部陈设,使我不得不为之倾心。快步走入木门,一幅巨大的如连环画般的《梁祝》画墙跃然入目。我走近前去,忍不住用手摩挲,原来都是刻在板上的。第一幅是英台求学,女扮男装,第二幅草桥结拜……最后一幅是羽化成蝶。每一幅都栩栩如生,每一环一佩清晰可辩,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草桥结拜范文第3篇

(一)学习认知目标:

使学生对这首中国名曲熟悉并理解作品中西合璧的音乐特点,题材内容上选用中国著名的梁祝民间传说,曲式结构上采用了西方独奏协奏曲和奏鸣曲式。通过对作品各部分的讲解分析,欣赏影像资料,演唱著名的“爱情主题”旋律,以及配乐诗朗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二)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经典音乐带给我们听觉及心灵上的巨大震撼和情感撞击,从对音乐的感知、感受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进一步在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另外,通过欣赏古典中国名曲,使学生充分感受并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使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从而唤起青年一代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和优秀音乐作品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乐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和陈刚先生早在1958年创作的,当时二人正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乐曲于来年5月在上海首演,当时担任小提琴演员的是我国老一辈演奏家俞丽拿女士。这首乐曲的题材就选用了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民间传说梁祝,乐曲的素材大部分则来自越剧中的曲调,不仅采用了西方交响乐的形式,并且结合了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段,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来构思布局。在结构上则是运用了典型的奏鸣曲式,但是只有一个乐章,每段都有各自的小标题,例如“草桥结拜”、“楼台相会”、“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等等。

在高校开设的艺术公选课程中讲解这首乐曲欣赏,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大学生音乐欣赏的审美特点,使其主观能动性的到发挥,并且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的音乐创造性思维,不仅能够体会音乐的情感内容,而且可以根据音乐进行即兴创造训练,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以音乐教育带动其个人成长和发展,达到“以人为本”的根本教育目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使学生透彻地了解重点段落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中国戏曲音乐的一些表现手法。

(2)熟悉音乐作品中重要的主题形象以及他们的表现途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

(3)从对音乐的感受中进一步升华,加入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和朗诵主题诗篇。

2、难点:

引导学生能够做到感性认知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和理性分析作品的段落结构特点。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声像演示教学: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信息量大、手段新、感官刺激强度大等优点,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加强教学的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创造能力,这些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启发诱导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准确描述,设定良好的音乐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按照音乐主题的发展步骤引导学生去理解音乐内容,层层深入,循循善诱,从而能够整体欣赏乐曲的发展脉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环节,从而很好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环节,在音乐环境中充分地得到情感共鸣和教育。

(三)互动合作教学:

现代的音乐教育所提倡的是“交互式对话”,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往的“灌输式独白”已经被淘汰,填鸭的教学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很有可能摧毁他们的学习兴趣,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与学是两个相互依存和配合的主题,教师在其中不能以指挥者自居,应该将学生放在一个民主、平等的地位上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真正地实现互动合作式教学。

四、多媒体应用:

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尤其对于音乐欣赏的课程,因为音乐首先是听觉的艺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的律动和情感则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多媒体教学平台来演示课件和视听音像,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介综合在一起应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和理解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简介故事内容,以及根据传说改编创作的各种艺术形式。

【课件演示】

展示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包括有作品背景介绍、结构分析、片段音像资料、主题旋律和配乐诗朗诵几个部分。

讲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进一步讲解协奏曲和奏鸣曲式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认知学习的对象,并讲解写有所讲文字内容的页面。

【2、乐曲分析】

运用画面与情感联想法,分段欣赏乐曲,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讲解。

引子:

春景与鸟语花香

呈示部:

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重点讲解)

副部(同窗共读共玩)

结束部(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展开部:(重点讲解部分)

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投坟

再现部:

坟前化蝶

【课件演示】

播放各段音乐视频,同时引导学生的情感审美,并展示包含各段基本文字内容及相应图片的页面。

【3、主题旋律视唱】

将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和喜爱的“爱情主题”旋律部分用谱例的形式展示在屏幕上,鼓励学生亲自体验音乐的情感。

【课件演示】

“爱情主题”的五线谱(或者简谱)谱例。

【4、互动参与】

在钢琴改编曲的背景音乐下,学生朗诵浪漫诗篇《水墨梁祝》,使情感体验达到。

【课件演示】

展示配有相应情节的水墨画和诗篇文字。

草桥结拜范文第4篇

一、《梁祝》的文学表现形式和音乐表现形式

(一)《梁祝》的文学表现形式

1.民间故事

《梁祝》以故事的形式流传广泛,在不同民族文化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地方言特色民风民俗也为《梁祝》的故事版本增添了一抹色彩。如:《梁祝》在演绎天庭的情景时多次使用了诸如阳世阴间等富有迷信色彩的词语;《梁祝》和双蝶节则将江浙一带的双蝶节与故事很好地结合起来,地方文化的融入为《梁祝》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虽然 《梁祝》 版本众多,但核心内容表现出极强的一致性。故事的主要情节大多为:祝英台女扮男装、《梁祝》从结拜到相爱、最后祝英台坟前化蝶等。这些情节都是大同小异,尽管不同地区的《梁祝》故事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语言都采用简朴直白的方式,偏重于口语化,这极大地增强了它的亲切感,也正因如此,它才能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2.小说及电影

《梁祝》先以故事与传说的形式流传于世,后来,人们把这个美丽的故事写成了小说。有一部分作家青睐于这样的题材,他们写过同名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为人们熟悉的是张恨水、赵清阁、顾志坤三位作家撰写的。张恨水的作品影响力最大,作品在继承传说故事的基础上将祝英台的个性刻画得更加刚烈,充满了浓浓的反封建主义思想,通过细腻的语言更加全面深刻地展示出《梁祝》故事的悲剧色彩,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到了当代,《梁祝》故事更是成为爱情的典范,许多爱情小说中都可以看到《梁祝》的影子,我们可以体会到它一定的影响力。电影方面,《梁祝》已经成为导演炙手可热的素材,几十年来,《梁祝》故事被翻拍过无数次,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更是数不胜数。

(二)《梁祝》的音乐表现形式

《梁祝》音乐文本种类多样,形式各异,流传最广的为戏剧音乐、民间歌曲和小提琴协奏曲三种形式。

1.戏剧

《梁祝》在戏曲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元代的祝英台与明代的同窗记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到了近代,随着戏曲种类的蓬勃发展,《梁祝》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京剧、昆曲、吕剧、川剧中都能找到《梁祝》的影子。当然,最出名的要数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相对于其他剧种来说,越剧对于唱腔板式上音乐的选取较少,在抒情和表演方面有着独到的表现,所选取题材多为民间感人传说故事,因此常常催人泪下。

2.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梁祝》被人们传唱的程度很高,而且这些被传唱的歌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各个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生活条件的《梁祝》版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在这些独特性中可以发现一些着共性:大多数的《梁祝》民歌歌词通俗易懂,节奏丰富多变,再加上衬词衬句的使用更增添其表现力,很好地演绎出《梁祝》爱情故事的悲剧性。表现形式上,以小调为主,小调雅俗共赏的特性对歌曲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内容上,《梁祝》民歌以叙述为主,用曲折的唱腔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传播给听众;在调式上,多种多样,宫调式、商调式都有所涉及,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总体来说,民间歌曲很好地继承了原著的思想,只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将这一故事加以宣传推广。

3.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于1959 年创作完成,这一家喻户晓的题材很快就得到了大众认可,不久就以其悲剧性和民族性走向世界。由于篇幅的原因,作品主要选取了《梁祝》故事中的三个主要情节:《梁祝》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为了更好地表现忠贞的爱情,作品将这三个故事分别放入起始部展开部和最后的部,协奏曲连贯自然,最后对于化蝶的处理更加贴切,迷幻的音乐仿佛将人带到了梁山伯坟前,目送着两只蝴蝶翩翩起舞,相偎相依。

二、《梁祝》两种表现形式的相似和融合

以《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戏剧文本为例,我们来分析文学与音乐这两种表现形式的相似和融合。

(一)文学形式与音乐形式的相似

1.结构上的相似

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或是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一般而言,都包含开端、发展、戏剧性冲突和结束几个部分。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其音乐结构的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中分别用音乐的方式演绎了草桥结拜、同窗共读、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投坟与双双化蝶翩翩起舞的等故事情节,小提琴协奏曲的几个部分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基本上吻合的,音乐家很奇妙地用音乐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美丽感人的故事。

2.展现方式的相似

不论是音乐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延续性的展现过程。文学作品的展现方式是通过人们对作品文字的阅读来理解感悟其主题,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音乐作品的展现方式则上借助一系列器乐,采用一定的技术技巧,通过表演者对乐谱的完整准确诠释,呈现精彩的音乐情节给听众。这两种展现方式都有一定的时间性,读者和听众需要花一些时间来体会这样的展现过程。通过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人们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而获取审美体验,使得读者的心灵得到升华。通过聆听和欣赏完整的音乐作品,人们也可以体悟到音乐者想要表达的动人情感 。这样的阅读过程和观赏过程也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在这样的展现过程中,文学作品中的字、词、句、段、章节,音乐作品中的音符、乐句、乐段、乐章,都上帮助人们了解作品主题的载体,它们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表现了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热爱之情,真情的渴望之情,英雄的敬仰之情等。

3.表现手法相似

文学作品利用文字来诠释外部世界,而音乐作品则通过声音采取模仿来的方式来反映外部世界。在音乐作品中,我们经常见到:笛子模仿小鸟的叫声、竖琴模仿流水的声音等。在许多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中,还采用一系列象征比喻的手法,常见的有:文学作品中的十字架和庄严教堂,象征着宗教;音乐作品中的弱音象征静谧、铜管音乐象征英雄人物的不朽气概。这两种文艺作品都善于通过细节来进一步深化作品主题,触及观赏者的内心。比如说:文学作品的场景描写可以暗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音乐作品的声音气氛也可暗示某些事物及现象。

(二)文学与音乐的融合

正因由于文学和音乐具有诸多的相似,因而使得他们进一步的融合成为可能。下面,我们以《梁祝》的戏剧文本和其小提琴协奏曲为例来详细阐述这种融合的过程和效果。

1.文学作品中的音乐韵味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在西方,浪漫主义时期诞生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出受到文学的很多影响。在中国,直到标题音乐的主流地位得以确立,音乐和文学的相互影响才逐步深刻化。《梁祝》的文学文本与音乐文本能很好地体现出这种相互影响。一方面,这种相互影响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音乐韵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音乐修养对于文学家创作的影响上。《梁祝》文学文本对音乐文本创作的影响,表现在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和主要戏剧矛盾冲突影响了音乐文本的呈现顺序和表演节奏;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文本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去阅读文学文本的《梁祝》,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为之动容。

戏剧文本的《梁祝》体现出民众思想积淀,它极大满足了中下层民众的需求,上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它以西方理论为基础,多为具有一定音乐修养的人所喜欢。二者在语言使用和情感表达方式上有很多差异,但在内容和主题诠释上则呈现出异曲同工之特色,呈现出相通相融之处。音乐与文学存在着文艺共同性,因此具有相汇相融的特点。《梁祝》文学作品中蕴含中浓浓的音乐韵味。文学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在音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音响动态极好地演绎了戏剧的冲突。而小提琴协奏曲的逻辑与发展,随着音调、音韵、节奏和语气等特殊声响性的表现,传达了文学作品想象与联想的,达到了一种视觉与听觉的和谐。我们在欣赏戏曲时,能感悟到浓浓的音乐韵味。

2.音乐作品中的文学内涵

我们在观赏《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时,一方面可以感受到鲜明的,极具民族韵味的音乐语言;另一方面,其强烈的西洋音乐气息也扑面而来。二者的融合蕴含了丰富的音乐内容,传递出作品真实而感人的情感。浓郁的民族文学风中蕴含强烈的西洋风味,极富艺术感染力。作品在展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西洋音乐演奏手法,同时为了更好地表现其民族性,又从我国丰富的戏曲样式中吸收精华,并采用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和效果,再加上优美的旋律通俗易懂的内容,种种手段极大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曾一度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它广受欢迎,表现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受到国际认可。

戏剧文本的《梁祝》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来源,戏剧文本对小提琴协奏曲的取材的方向、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都是音乐逻辑所要遵循的顺序;这部作品的文学内涵体现多个方面:

其一,上海尹桂芳“尹派”的唱腔特点对旋律音调的影响。作者借鉴了这一学派的唱法,使得作品中波浪式的旋律线条蕴含了柔和、温柔、平和、纯洁、细腻的美感。

其二,情节内容对作品的节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如叙事抒情情节的乐段部分: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亭畔、双双结拜、两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幸福生活、化成彩蝶、翩翩起舞等。这些乐段多采用西方音乐的节奏节拍,律动规整、拍速平稳一致。到了演绎强烈的戏剧冲突(如祝英台的强烈抗婚场面)时,作品则则采用中国的自由散拍,以渲染音乐的张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内心的纠结挣扎。作品中西张弛相结合的节奏形式,极好得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凸显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草桥结拜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西结合;民族化;曲式结构不典型性

四十多年来,《梁祝》一直保持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在国内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可以说它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主要原因,就是乐曲在采用西洋奏鸣曲式的结构下根据我国民族化的审美取向、审美特征与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故事巧妙结合,并在整个协奏曲中将中西音乐的表现形式进行完美的结合,并进一步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一、研究成果综论

伴随着乐曲的传播,《梁祝》不但家喻户晓,现已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最具国际声誉的经典交响乐曲之一。评论家们关于《梁祝》的研究也是多方位的:有关于作者的;有关于创作背景的;有关于作品本身创作技法的;有关于艺术美学方面的;还有关于演奏和传播的等等。如:彭弋的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作品的写作背最、写作手法、歌唱性特征和欣赏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让人们对这个经典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张佩宜则通过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并对其作品内容及曲式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作品民族化创作的运用,并结合音乐要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作品的影响力、深刻意义及其创作的成功之处。在《中国音乐结构》一书中,作者李吉提从分析《梁祝》曲式结构出发,重点阐述中西合璧的音乐结构的特点等等。

《梁祝》在表现内容、音乐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值得我们去探究。现将多年来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同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以整理和总结。本文将从作曲技法入手,着重分析作品中西结合的创作特点。

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特点

1.表现手法的中西结合

(1)题材与体裁的中西结合

题材:《梁祝》它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为提纲,乐曲所选用的题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故事中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两人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示爱的不被理解,长亭惜别、楼台相会、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等,每一个情节都极富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情节等。注重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特质,强调出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不同。

体裁:众所周知,协奏曲是历史悠久的西方音乐体裁形式之一,一般由三个乐章组成。它是通过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套曲。根据独奏与协奏这一特点,使协奏曲更富有象征性、戏剧性和交响性。到了浪漫主义以及后来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协奏曲也成为了标题音乐常用的体裁。《梁祝》采用的是单乐章标题性音乐。协奏曲的这些特点正好能够更好地在多方面地揭示深刻而复杂的戏剧性情节和内容。这样采用民族性很强的题材与历史悠久的西方体裁相结合,融合得是如此自然与贴切,成为中西结合的一个亮点。

(2)故事情节发展与曲式的结合

a.故事情节发展决定曲式结构

故事情节发展:在西方的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故事所表述的重点并不是纯粹无尽的哀伤,而是对命运的一种认识。然而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人常常在悲剧的后面加上无限的希望与寄托。《梁祝》就是在宿命的最后加上了更高升华的体现――化蝶。这样就满足了民族审美习惯的“大团圆”的结尾要求,作曲家从故事中择取“相爱”“抗婚”“化蝶”,三个情感真挚动人的主要情节,这与中国民族审美习惯:戏剧化情节与完整性的需求相适应。做到了内容连贯完整、结构严谨、并有浪漫主义的结尾。使乐曲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尽可能的适应了老百姓的思维习惯。

曲式:《梁祝》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曲式能够更好地在多方面揭示深刻而复杂的戏剧性情节和内容。用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来写《梁祝》是陈钢首先提出来的,他充分运用奏鸣曲式中的原则使《梁祝》符合了音乐上的逻辑。 在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通过西洋奏鸣曲式的三部分,深刻细腻地描绘出故事的中梁祝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的情感历程。

b.奏鸣曲式的不典型性

不典型性---再现部的特点

奏鸣曲式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主体的对比与展开。特定的调性布局和多种调性关系方面。《梁祝》的进行以故事情节为准线,选择奏鸣曲式为结构。这样既能很好地表现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又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但是在乐曲的最后,梁山伯与祝英台化做一对蝴蝶。再现部省略了副部主题的再现,这是因为作曲家根据故事情节考虑到梁祝二人化蝶后就不会再有凡间的生活,就不必再现凡间美好生活的副部。然而奏鸣曲式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再现时的“调性回归”,而这个回归又主要体现在副主题上。这样就造成了奏鸣曲式的结构不典型、不完整,但在内容上却是合理和完整的。

《梁祝》以形式结构的不完整性成就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完整性,包括主、副部主题的对比不够强烈,展开部引入新的主题;再现部省略副部主题,调式不能得到回归等等。这些为了内容而在形式上所做的改变,使《梁祝》的结构相对于奏鸣曲式来说,已不完整、不典型。这本身就将 《梁祝》烙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正如曲式权威钱仁康教授所言,《梁祝》的确已经“不太像”典型的西欧奏鸣曲式。

这种以故事情节来改动西方典型曲式结构的手法,又一次将中西合璧发挥到了极致。

2.配器的中西结合

《梁祝》在配器上也具有着民族特色,用管弦乐队编制夸张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主题,而作为主奏乐队的小提琴成为本曲亮丽的一笔,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用欧美乐器的悠扬完美表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细腻情感。

独奏乐器小提琴在演奏技巧方面有意识的靠拢和借用我国弓弦乐器的演奏技法。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例如,吸收运用了民族戏曲演奏技巧中的加花、扩展变奏、技巧性的变化与对比,带复调因素的织体以及“紧拉慢唱”、带散板特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其民族化特征强烈而又鲜明。正如在副部的第二插部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谱例1:

此曲在配器和演奏法方面,在用西乐寻求中国音乐表达方式和在西乐中寻求中国民族乐器音色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样既发挥了欧美音乐的优势,又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充分的体现了洋为中用的可行性。

3.音乐语言的中西结合

(1)调式的中西结合

所有旋律主要采用了五声调式。在五声调式中,一般不重用“fa”音和“si”音,特别是在旋律的开头,强拍和旋律长音上。作曲家在不破坏五声调式风格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不稳定音级“si”来作装饰音。

用不稳定音级“fa”音来作旋律的开头音:

谱例2:

这样就打破了民族调式旋律进行的表现形式,又一次成功地把中西音乐的调式色彩、旋律进行的方法高度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大放异彩。

(2)节奏的中西结合

从节奏形式上看,中国音乐多节奏自由,富于变化,常在乐曲的开头和结尾处用散板节奏。当乐曲在表现英台面对封建势力的压迫,那种无助、无援及坟前哭灵的场面时,由独奏小提琴采用节奏自由的散板,生动地描绘出祝英台内心的忧伤与凄凉。

在展开部的抗婚一段中,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愤与惊惶。

在哭灵控诉一段中,音乐急转直下,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

然而西方的音乐节奏有固定的模式,强弱拍是有规律且均匀的交替出现,节奏感强,几乎完全不用散板。作曲家在在表现戏剧性场面的时,则采用西方强弱拍的规律,使旋律规整、坚定有力。

这种中西张与驰律动节奏的结合,在突出表现主人公的形象之外,又为中西合璧添加了关键的一笔。

三、结论

通过以上阐述,《梁祝》不愧是中西结合方面的典范,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运用西方奏鸣曲式结构创作。其民族化特征强烈而又鲜明,巧妙的使中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相融合。这也是这部作品易被大众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梁祝》它正是通过民族的音乐语言,表现了民族的生活风貌。它很好地将交响音乐发展手法和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深刻揭示了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和境界,成功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是我国交响音乐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梁祝》,带着特有的东方风韵和中国气派飞进世界音乐殿堂,成为最成功的中西音乐结合的典范,成为“第一次让西方乐团开口说中国话”的“中乐西奏第一曲”。

参考文献:

[1]何占豪. 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从“梁祝”的创作背景及乐曲赏析谈起[J]. 图书馆杂志 , 2005,(03)

[2]王芳. 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解析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J]. 希望月报(上半月) , 2007,(01)

[3]巴鲁德•梅尔, 丁彦华.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全球化视角看中西文化交流[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版) , 2008,(09)

[4]彭弋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美学分析[J]. 黄河之声 , 2008,(13)

[5]石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刍议[J].河西学院学报,2007,(01)

相关期刊更多

水族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草业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福建乡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