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心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消费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心理范文第1篇

[ 关键词 ] 品牌价值 品牌塑造 大学生 消费心理

一、品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品牌竞争,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市场营销的整体过程中,品牌是产品整体概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都不可缺少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品牌已被公认为是企业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价值甚至远远超过企业的有形资产。据英国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的全球最有价值500品牌排行榜显示,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熟悉的“沃尔玛”这个品牌,其品牌价值由2009年的406.16亿美元升至2010年的413.65亿美元,是目前世界上价值最高的品牌。此外,电子行业的“谷歌”、“IBM”,饮料行业的“可口可乐”等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也都价值不菲。这些品牌之所以价值连城,是因为它们在持续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已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稳固持久的良好形象。

在品牌具有如此重大作用的今天,品牌塑造便成为了公司极为重要的环节。品牌与消费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时刻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而品牌具有角色感,即品牌被某种消费群体所喜欢和选择而具有某种特定顾客群的角色特征,因而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客户群的定位及对其心理特点、消费心理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二、当代大学生品牌消费消费心理调查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愈加重视和市场化运作不断的深入,高校消费市场日趋凸显着其巨大的潜力。随着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所蕴含的市场价值逐渐凸显,校园市场的价值研究和营销活动也成为众商家和诸多商业研究机构的热门对象,尤其是名牌商家争抢的重要市场。

为了更好的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品牌消费心理,我们选取了北京市学院路院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针对的品牌主要选取了大学生对其消费市场有重要影响的运动服饰品牌。北京市学院路院校具体包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林业大学。

本调查基于《品牌管理》、《品牌科学化研究》、《消费者品牌敏感:模型与实证》和《中国消费文化调查报告》等书籍的相关方面知识,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更为具体系统的调研框架,如图: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我们将大学生品牌消费心理分为品牌认知、品牌态度和品牌消费动机三个维度,将品牌认知又具体分为品牌知晓度、品牌记忆度和品牌识别度三个维度,将品牌态度又具体分为品牌评价、品牌意向和品牌情感三个维度,将品牌消费动机具体为消费者需求(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将消费者需求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

在调查中,我们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汇总和分析,在分析结果中发现,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其独特的品牌消费特点和消费需求,具体有以下几点:

1.大部分大学生还处于经济没有独立的阶段,可支配的开支相对有限,价格和品质因素对其有较大影响。

2.大学生思维活跃,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追求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基础上,也非常注重产品的个性和设计。

3.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中也不乏较强的冲动性,其消费心理比较容易受到消费环境、同学朋友、广告宣传、代言明星等外部因素影响。

4.大学生智力水平相对较高,在拥有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敏感性,勇于尝试和探索新产品,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对多样化。

三、大学生品牌消费心理对品牌塑造的影响和启示

在市场营销学中,品牌塑造是指给品牌以某种定位、并为此付诸行动的过程或活动。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商家不仅要勾画出品牌的“精髓”,描绘出品牌的理性因素,更要在此基础上掌握品牌的“核心”,描绘出品牌的感性因素,其中目标群体的特点将直接影响着品牌的塑造过程。因此,在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商家品牌塑造时,基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对其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企业市场营销的策略中,品牌塑造是一个过程,针对大学生的上述消费心理特点,可以给商家一些启示和建议,具体如下:

首先,价格和品质因素是当代大学生消费活动中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商家在品牌构建过程中,要重视商品本身的质量、售后服务等品质因素对其致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不能忽视消费者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其次,针对大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特征,在品牌设计上,商家在强调自己的产品质量保证、信誉良好的同时,更应注意品牌符合年轻人心理特点的独特设计,尤其应凸显大学生喜爱和容易接受的青春魅力、个性张扬、新奇有趣等特征,这将大大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诉求。

再次,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还没有十分健全,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引导的心理,商家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要重视广告宣传的方式、形象代言人的选择等能够对消费起到引导作用的因素。让其符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对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消费引导。

最后,对于大学生群体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商家应努力研发和推出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尝试扩大营销方式,利用网络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介不断推新创新,保持企业鲜活的创新能力,提出更多更好的创意。

大学生消费心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调查 消费心理分析

引言: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个体或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如学习、生活、文体与娱乐活动),主动承担并愿意支付所需费用的过程。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以货币、信用或其他方式的支出而获得所需消费品(包括商品和劳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与活动。消费行为包括消费前动机的产生、信息的采集、意图的形成:消费中的选择、决策购买;消费后的使用、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它既是一个具体的活动整体,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1 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大学生年龄在18~23岁之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时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根据我们调研数据,归纳整理了武汉地区(部属)七所高校的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1 消费行为决策过程随机性突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发生大都是随机性的,缺乏消费计划性和对费用来源的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从入学到离校,消费从简单形式向多元化结构演变。一年级主要开支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方面开支,占70%以上;二年级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方面开支占比降为50%,而文体用具与娱乐休闲的费用有所增加;三年级娱乐休闲的费用和课外培训开支接近50%:四年级日常生活用品和娱乐休闲的费用接近60%,而用于学习和文体用具的费用却快速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入学初期,消费基本上只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传统型学习,因而内容单一。但是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阅历的增长、社会交往面的增大,用于学习以外的开支逐步增加。大学生随着年级增加,消费信心指数也在增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收入一般,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大学生也开始超前消费。如:购买电脑、手机,以及旅游、娱乐、宴请之类的消费。

1.2 消费行为情绪化与冲动性明显。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和情绪化特征。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重感情易冲动,个人行为容易受到客观环境、流行趋势的影响。消费行为规律性不是非常明显,自发性和情绪化现象突出。如:大学生购买日常用品时,受猎奇心理驱动,约30%的人喜欢尝试使用新品牌,而且容易受品牌促销的影响而更换品牌;在购买行为发生的过程中,目标和心理准备不明确。购买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仅有大致的购买目标,具体要求不甚明确;购物时,对购买商品的性能与相关指标不了解也不理解,只是漫无目标地观看或随便了解一些商品情况,只是对感兴趣的商品或被商品的外观、式样、包装的新奇所吸引,缺乏必要的考虑和比较,随意性较强。而且,女生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然而,调查显示大学生高档消费受产品品牌影响大。如购买手机、数码产品等,考虑品牌效用。被调查的1800人中,买东西时看重品牌的占77.8%,只有1.8%的人表示不会受品牌的影响,另有20.4%的人态度模糊。大学生比较认同品牌效用和赞同社会认可。

1.3 消费行为个体化与从众心理并存。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活动的个性和从众性并存。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不希望自己使用的商品与别人雷同。在大学生问卷调查中,购买日常用品是否一个品牌或同质产品时,80%以上的回答不会购买与同寝室同学一样或趋同的产品。但在群体生活环境中,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购买心理。如:“追求时尚”心理的趋同性。如:看到同寝室同学购买手机、电脑,或请客与娱乐等,自己也会想办法采取类似的消费行为。

1.4 消费行为内省和效用评价少。大学生消费行为既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本身的文化修养有关。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后效评价比较少,消费行为的内省心理活动过程很少。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现象,随着年级的上升,应该思想更成熟,但生活、学习必须的开支占比偏低,而兴趣性与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增长很快。

1.5 消费行为的综合评判少。一般而言,个体消费行为受到经济支付能力下降或后续发展空间减少的限制,消费者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产生内省或接受环境的压力;同时,个体消费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是家庭和相关奖励,80%以上的大学生不会将自己的消赞行为告诉家长或老师,而且对自己的消费行为结果也很少内省。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也不会太关心或评价。大学生会将自己的消费行为跟自己要好的同学交流,但同学之间各人的家庭经济和成长环境不同,很难有统一评价标准,都不会太在意或对消费行为给予过多评价。

2 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人类的行为。是受到个体的内在或外在的因素的刺激,产生个体需要,个体为了满足这个需要,在意志力作用下,使行动与目标行为保持一致,最后实现需要的满足。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现个体消费行为活动过程。

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大学生的消费需要,首先是满足基本日常生活与学习必配的需要;然后是满足个人发展与兴趣爱好的需要;最后才是为实现理想目标的最终需要。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幸福感来自心理愉悦情感体验。心理,喻悦的产生来自个体需要获得满足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个体的心理愉悦程度与个体心理注意、目标心理预期强度有关,而与支付费用强度关系不大。个体对消费的满足程度与消费量和强度是正相关,个体幸福感却不是来自个体对消费的满足程度。

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认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方式与目标追求。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相对应的消费心理特点:一是活动范围和个体欲望的产生,消费需求强烈、多样化;二是审美情趣的形成,追求时尚、新颖,强调美观大方:三是个性自我意识的建立与社会情感意识的形成,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

消费心理学研究认为,在现实环境中,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可支配资金来合理使用费用。大学生不是理性的消费者,靠父母的资助维持生活和学习,由于个体社会经验的匮乏和评价标准受个体情感体验约束,消费行为偏好具有求新、求奇、求美、求名的特征。

行为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健康的个体行为的发生受到环境和内在心理需求的双重影响。《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等研究认为,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

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原因:

2.1 家庭。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来自家庭的占75%、劳动所得占10%、奖学金占9%、贷款占4.2%、

其他占0.8%,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消费具有基础性的影响。现在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2.2 社会环境。社会流行对大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社会流行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从众行为心理起决定性作用。另外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使个体在理性上接受它的宣传,继而引发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望。群体为大学生相互交换信息提供了平台,特别是大学生一般以同学、朋友作为直接的有形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规范作用和比较作用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消费动机,刺激了某种需要。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只是一种作为“群体成员感”的心理满足,以及一种对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渴望的情感表达。

2.3 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希望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获得别人赞赏和认同。许多学生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不知道家长的困难,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我们在调研中设计的“没有钱时,首先选择找父母要。因为自己是学生,家庭必须承担我的消费支出。说法对错”问题,回答“对”的占85%。

3 价值导向影响消费行为。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健康的个体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其行为在一定的道德、法律、准则和社会审美水平、生活情趣的约束下,具有稳定的行为倾向和心理定势。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倾向和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和持久性,对其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选择起决定性的影响。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首要内容。

马克思曾在《哲学的贫困》中,生动地描述过从“前商品,到商品,再到商品化”阶段的演进过程,认为“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实价值的评价的时期”。

博德里亚和布尔迪厄的研究是将消费作为划分群体地位和身份的符号。他们研究的结果是:个体“高消费”是必然的结果。尽管如此,他们的研究说明,社会普遍认可的消费形式与内容,是对个体消费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潮,影响着新时期的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特别是,当前大学老师与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关注不够,大家都认为纯属个人行为,不能加予干涉。普遍认为,将大学生消费行为上升为道德或行为规范是不合适的。

调查发现,社会上的一些生活奢靡、追求享受之风亦在侵蚀着大学校园。当前大学生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高消费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实际经济水平;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消费倾斜: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把高消费当作展示家庭优越感和满足自己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侧重其个性特点、开放品格、精神层次和文化内涵。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消费开支中,人际交往、考取各种学历证书、专业证书以及出国留学准备,成为他们消费热点。同时,近年在休闲旅游、购买电脑与手机、恋爱或交友方面的开支是大学生重要消费内容。

4 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导的思考。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需要从管理环节、具体工作与生活实践出发。学校对大学生消费问题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4.1 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康的世界观。教育要解决大学生分辨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从理性的高度分析学生消费的困惑,促进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

高消费心理与攀比心理,特别是社会经济迅速步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大众传媒和广告效用,以及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等对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冲击。从众心理和虚荣心理会导致他们的错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4.2 要树立大学生消费主流导向。学校应该在“教书、管理、服务”等环节,培养和树立勤俭节约、经济实用的理性消费理念。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观,不提倡吝啬型消费观;强调理性消费、理、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杜绝非道德、反道德或违法犯罪的消费行为;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

4.3 注重消费健康环境的建设。学校应该借助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环节和党、团组织,培育集体健康消费环境。学校通过集体活动和消费环境建设,要使学生能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举办系列消费知识专题讲座,介绍有关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法规,商品标识鉴别;发挥学校社团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有益的教育活动,如开展消费知识问题研讨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别与鉴赏,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还可以成立各种节约组织。这些都有助于消费教育的落实,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BI导高校消费舆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促进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

4.4 建立学生消费指南咨询服务平台。学校应该在主网页或重要的场所设立消费指南咨询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为新生和不同的人群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生家庭成员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提供帮助。消费指南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形成良性循环和交流的渠道,加强家庭与学校配合,指导家庭合理控制大学生消费总额等。

参考文献

1 闫缨、任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和引导[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1:P57~59

2 李玉翠,关于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P167~171

3 陶余奎、李诚,对当前在校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P157~1 59

4 王庆等,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研究[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期:P24~27

大学生消费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动因

个体自我形象定位决定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青睐

(一)追求时尚化、风格化,讲求品味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富有冒险精神,求新心理强。尤其是面对一些信息技术领域的新产品,大学生往往充当创新采用者、早期采用者的角色。但是大学生的求新心理明显区别于传统的青年文化所追求的“另类”、“新潮”,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时尚化和风格化。

(二)独立自主、崇尚个性,价值观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彰显,审美观、价值观多元,并且敢作敢当,乐于彰显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品味与形象。个体对于个性的追求也就造就了大学生群体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主动进行产品的评价选择,无国界的信息共享足以使大学生寻找到自己心仪的风格时尚,网络上丰富的产品库足以满足大学生寻求差异、凸显个性的需求,而网络消费自身的时尚性特点和技术含量恰恰可以被大学生群体选为身份符号。由此说,个体自我形象定位决定了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青睐,注定了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流行。

群体内部沟通促成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流行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工作、学习,群体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沟通,使得群体内部往往会逐渐形成某种群体文化与规范,消费行为也随之趋同。

大学生群体沟通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模仿性与攀比性。在模仿与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一些能够使群体成员感到优越性、获取理想的身份感和归属感的特殊行为,会很快成为一种“符号行为”。这种“符号行为”是群体成员取得身份认同的一个标签,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群体成员争相效仿,“符号行为”因此成为一种流行。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消费就是这样一种“符号行为”。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作为追求时尚、特立独行的大学生,作为自认为以技术见长的大学生,自然会纷纷主动加入网络消费的浪潮。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习惯加速网络消费的流行

寻求方便、快捷的消费行为方式。作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大学生讲求生活品味、追求享乐的心理突出,加之学业、社交、成长方面压力大、耗时多,就形成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即时、便利。传统的商品选择过程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时间,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网络消费弥补了这个缺陷。如今,网上订餐、电子客票、虚拟机票的推广,更加体现了网络消费的简单快捷,从而深受大学生的喜欢。

对价格相对敏感且关注商品性价比。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资助,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占据了他们消费支出的大部分。所以大学生可任意支配的消费支出有限。因此,大学生普遍存在追求物美价廉、注重商品性价比的消费心理,讲求实用、理性消费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网络销售因可以省去传统销售中诸如场地租金、员工工资、渠道费用等多项费用,所以销售成本相对低廉。所以,网络商品往往折扣较大,价格相对便宜。比如网络销售的服装服饰,折扣可在50%以上。

大学生群体当期的社会心理推动网络虚拟消费

大学生网络消费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网络虚拟消费。调查表明,大学生使用网络用于游戏、聊天、娱乐的比重普遍高于学习和购物,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染上网瘾不能自拔。

在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消费观念的同时,有必要深入探查大学生热衷网络虚拟消费的心理动因。笔者认为,是大学生群体当期的社会心理推动了网络虚拟性消费的流行。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支配、主导一切,个性比较张扬,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常有摩擦。另外,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成长成才迫切度高,社会压力大,而大学生挫折教育不足、心理调试能力较弱。因此,选择网络虚拟空间,或可逃避现实,或可寻找慰藉,还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找到交流的对象,寻到成功的感受,网络虚拟消费自然成为大学生的热衷。

综上所述,网络消费与大学生心理特点恰相耦合,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流行是必然。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对于企业把握网络消费这个愈行愈近的商机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荣晓华.消费者行为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扬.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浅析[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段兴利,赵娟.网络消费的特征、原因和管理[J].商业时代,2010(1)

大学生消费心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同阶层的人都逐渐参与其中,但对于旅游市场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旅游群体却分析甚少,关于其旅游消费心理方面的更少。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内容,运用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学等基本原理,对大学生在资源和城市偏好、交通和住宿方面的选择、旅游购物消费、出行动机和对旅游市场的长远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大学生这一巨大的消费群体,为旅游企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拓展、宣传、决策等方面提供借鉴作用。

引言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在这样的一种复杂心理状况下,出去旅游就成为大学生自我解压的一种主要方式。旅游服务人员在对待大学生旅游者时如何去抓住大学生这些特殊的旅游心理,分析探讨大学生旅游心理就十分必要了。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到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校人数2,500万人。大学生是旅游群体中一个巨大的特殊群体,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旅游。在经济上,每月都有一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可以从事一些临时的工作而获得一定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的经济问题。做好大学生旅游就是为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考虑。如何抓住他们的心理,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业服务是扩大当地旅游影响的重要一步。

一、大学生出游动机

据青海高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84%的人对旅游兴趣浓烈,12%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只有4%的人表示反对。可见,旅游已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在青海高校中大学生的旅游意向上,有80%的人表示打算去旅游。低年级学生(82%)与高年级学生(84%)、男(85%)与女(85%)都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有92%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76%来自农村的学生打算去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不打算去旅游的大学生有77%主要是没有多余的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另外,在外地(95%)与青海本地(80%)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外地的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不同,旅游的意向更强烈。在旅游的形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52%;其次是选择个人游,占34%;而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跟旅游团。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大学生外出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休闲散心(占20%),主要是为了欣赏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自然风光等,获得美的享受;二是纯粹的娱乐消遣 (15%),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改变环境,达到调剂生活的目的,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上的松弛和愉快;三是学习、感悟生活和增长见识(30%),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四是探亲访友(35%),这是大学生旅游心理最为特殊的地方,他们有各地的朋友和同学,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就会考虑有没有自己的熟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同学的旅游信息来源就尤为重要,几乎可以左右自己的旅游安排。

二、大学生对旅游服务的需求

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旅游线路上一般会选择比较便宜的线路,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会很高。所以,在讲解和细致的服务上不要太罗嗦,稍微提醒就能够让他们满意,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收放自如,大学生本来就爱动,太约束了他们的旅游行为就会适得其反,适当的时候提醒就行。调查中50%的人认为旅游服务中一定要坦诚相告,所以在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旅游群体时一定要真心相待,不能改变原有的旅游线路。如果正确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会无形中给旅游企业创造了免费的广告,大学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同学,借助网络的宣传,口碑效应很好,如果大学生去了哪个地方感觉不错,他们会告诉自己所有的朋友占75%,在网络上与别人分享的占20%,独自分享的仅仅只有1%左右。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宣传力度是很大的。相反,他们觉得哪个地方不好,肯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宣传,这样的一个超级流动“广告牌”,不是旅游企业的最好选择吗?何况,大学生不会永远是大学生,四年以后,甚至更久,他们也会转变成当地的巨大客户群体。从长远看,能否做好大学生旅游服务,还关系到以后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旅游消费心理

调查表明,在旅途中的花费这一项中,大学生不受年级、性别的影响,具有总体相似的消费结构:游玩一次大部分计划消费在100~500元左右,在住宿上,将近半数的学生(47%)选择40~70(元/每人每天)。总体上说,大学生对消费的总体要求都体现了节约原则(占77%),这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在外出旅游进行购物时,其行为特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商品要有情感内涵。大学生购物主要为了纪念,带一些小礼物回去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所以购买的商品要有地方特色性。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停留在物的层面上,而且要体现在文化和品位上。

(二)购物时注重“坦诚”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

(三)购物时有冲动性和理智性。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成熟,购物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消费又具有理性,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

(四)购物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样式上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不断的趋于成熟,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四、开发策略

分析探讨大学生旅游过程的心理,就是为了让旅游服务企业如何更好地去把握其心理特征,对旅游企业来说,抓住大学生旅游市场,为自己的长远发展作出更好的选择,让大学生旅游群体成为自己的巨大潜在顾客。

(一)总的思路要灵活多变,不拘于一种线路模式。首先,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在开发的时候,应开拓重点旅游市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其次,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要机动灵活:一是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购、娱乐各个项目分别标明价格,供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甚至零包价旅游;二是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徒步、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等;三是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尤其是女生。旅游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四是要在特色上下功夫,要吸引大学生的旅游线路就要符合其心理特点,能够让其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再次,大学生旅游市场集中,规模较大且对价格较为敏感。旅游企业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利用它的市场特点,降低成本,实行薄利,取得价格优势,才能激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大学生出游顾虑较多,同时对事物的怀疑心较重。旅游企业要培育和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必须以诚信为本,明码标价,有淡旺季之分。

(二)推出多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基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下旅游产品值得关注:

1、修学旅游。许多大学生把闲暇时间作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时机。他们出游常常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旅游企业可设计一些学习目的较强、能增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拓眼界的修学旅游,如革命根据地的考察游、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采风游等。

2、体育旅游。大学生多数酷爱体育运动,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活动,如滑雪、游泳、冲浪、沙滩排球等。像青海这样的高原地方,有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更是这些旅游的重点开发地带,如骑自行车环青海湖、登山探险等,这些体育活动都可成为青海体育旅游的卖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力宣传青海,扩大青海的影响。

3、探险旅游。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喜爱标新立异,且好奇心重,喜欢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旅游企业在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可开展漂流、攀岩、探秘等探险旅游活动。

4、生态旅游。新时代的大学生环保意识很强,许多高校还成立了环保社团。针对大学生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心态,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一定会得到大学生的青睐。

(三)采取多种旅游促销方式。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快。旅游企业在旅游促销中,可利用这一特点,采用一些低成本的促销方式,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

1、与各个大学校园的相关社团合作。目前,我国高校内社团组织十分活跃,许多学校还专门成立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完全可以与旅游协会或其他社团合作,深入大学生内部,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如可与摄影协会合作,开展旅游摄影比赛等,既可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又可节省人力、财力,达到良好的促销效果。定期的在高校内开展一些旅游活动,如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导游大赛、旅游摄影展、自行车比赛,等等。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吸引大学生对企业的关注。但是,现在出现在大学校园里面的企业几乎没有旅游方面的企业。

2、在大学校园集中的地方设立校园联系点,聘用相关的大学生作为业务员。旅游企业可聘用他们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固定的旅游直销人员,利用其信息广、朋友多的优势,长期宣传、销售旅游产品,达到深入扎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目的。

3、跟网络设施挂钩进行促销。大学生大多爱好上网,现已建有的大学生旅游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旅游企业应在大学生较关注的网站,如学校的网站内设立旅游专栏,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比如不同的线路、租车信息、不同季节的旅游信息,等等。

参考文献

[1]李丰生,蔡平.旅游市场营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沈祖祥.旅游心理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市),2001.6.

[3]郑继伟.大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00.3.

[4]洪艳.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南昌高专学报[N].

[5]蒙睿,赵文丽,刘嘉伟.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分析[J].旅游科学.

[6]广州大学心理系01级大学生调查报告.怡心园报,2004.

[7]葡萄酒旅游网.winetour.cn.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分析.

[8]中国教育网.chinaedunet.com/.

大学生消费心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消费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经济活动,对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研究是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反映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其消费具有自身的特点。大学生不但是当前的消费主体之一,也是中国未来的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其消费方式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消费方式。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现状

(一)消费来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70.9%消费来源是父母供给,有6.4%的消费来源于其他亲友的资助,他们属于青年阶段,身体、思想各方面都逐步成熟,已具备一定劳动能力,但大学期间首要任务是学习,没有时间和能力赚取一定的生活费,消费基本属于依赖性消费。

(二)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是反映生活资料消费数量的标志,大学生消费属于依赖性消费,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一是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来源地经济发展对消费水平影响较大,月消费由于家庭所在地不同差距较大。消费最低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消费总额比全部样本的平均水平低52.5元。二是消费水平的性别差异。性别身份是自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伙食消费、衣着消费和交际消费方面差距较明显,这与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紧密联系,但是在学习消费方面差距并不明显,分别为6.42%和7.71%。这与社会对他们提出同样的学习要求有关。三是消费水平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离社会越近,受学校所在城市消费的影响越大,消费支出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其学习消费和通讯等支出增加幅度较大,伙食消费增加幅度不大。

(三)消费结构状况

大学生消费70.5%是基本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较高,学习消费占总消费额的6.7%,比重不大,有待加强,交际、娱乐消费占的22.8%,比例偏高,应适度降低。

(四)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对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有近1/2的学生持赞成态度,1/4的人不赞成,对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有1/2以上的学生持赞成态度,近20%的人不赞成,1/2以上的学生不赞成高消费。

二、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学校园生活更趋多样化,追求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消费支出总额中,文体娱乐或旅游、零食等享乐品,以及上网、通讯等消费支出额相对比例较大,用于购买书报、学习用品等消费支出比例相对小,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

(二)消费行为及消费心里的非理性化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比较发现,只有11.9%一直坚持记账,43.5%从不记账。说明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具有合理的消费习惯。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比较合理的消费观念,但实际的消费行为中却缺乏合理性。

(三)享受和交往消费较高

通过图1对三种消费比较,月均用在学习方面的费用50元以下的占59.5%,与此同时,交往方面的费用50元以下的是30.5%,50—100元的占到了52.3%。在享受方面的消费平均每月低于50元的仅有28.6%,大多数都超过50元,并且有2.6%的超过了300元以上。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影响着他们的消费心理。随着身体的发育,抽象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个性基本形成,有一定的社会能力,能自主地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

其次是市场化的影响。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需要也开始异质化和复杂化。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所以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欲望和需求,体现了的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成熟易受诱惑的消费心理。

第三是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随着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调查来看,现代的大学生近90%的认同即时享乐的观点,这种消费价值观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

第四,是参考群体的诱导。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攀比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价值,具有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也体现了消费行为的多元化。

四、构建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建议

(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教育研究中,应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研究他们消费心理与行为中的问题,把握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使他们做到科学理性消费,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符合社会要求,又有助于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基本没有收入来源,是纯粹的消费者,所以需要对消费合理规划,协调好学习消费、生活消费、享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拥有系统科学的消费结构,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具有价值判断能力,进行有计划、合理的消费,不盲目攀比、跟随,有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质,它反映人在社会的生存能力。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财商,形成自己的理财观,用理智支配消费,懂得运用经济学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原理,注意投资的效益,将投资用于学习和提高技能等方面,以取得效益的最大化。

(四)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理消费习惯

家庭作为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社会地位等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十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提高学习质量,甚至通过金钱刺激来提高学习兴趣。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有计划地控制生活费,引导合理开支。父母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进行合理消费的重要方面。

(五)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校园良好的周边环境,也是形成良好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据调查,许多高校之所以形成不良的奢侈攀比之风,混乱的校园周边环境难辞其咎。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健康的消费环境刻不容缓。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其消费行为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非理性化和炫耀性消费的误区。这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给家庭和学校管理带来重要的影响,针对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因素,从市场化、价值观、消费的参考群体以及社会化的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诠释。并给出一些合理的、正确的建议,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构建合理的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 ]①王宝义,张黎萍著.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J].山东经济,2006(5):28—30

[ ]②孟凡会.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滁州学院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J].经济师,2008(3):99—102

[ ]③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3—18

[ ]④曹宇,贾绍宁,史建伟.大学生过度消费现象分析及改善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0(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