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维族舞蹈

维族舞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维族舞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维族舞蹈

维族舞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维吾尔族舞蹈 肢体训练 节奏 气质神韵

维吾尔族舞蹈是中华五千年悠久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维吾尔族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是该民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她散发着浓郁幽远的芬芳,放射出动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舞蹈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如今,维吾尔族舞蹈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并已纳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各艺术类院校纷纷开设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以下简称维族舞蹈)课程,学生们必须接受维族舞蹈的正规训练,并且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学生如何才能跳好维族舞蹈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笔者认为维族舞蹈的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重把握,即肢体动作的训练、节奏的处理,气质神韵的把握。

一、肢体动作训练――“形”的解放

“积跬步”才能致千里,肢体动作训练,在维族舞蹈教学中可谓万里学步的开始。这种训练不仅能增强人体机能、提高动作能力,而且能使人的肢体从自然状态与生理心理的拘束与僵硬中解放出来,根据舞蹈表现力与审美要求需要塑造具艺术表现力的特殊人体。肢体动作训练还能使学生对肢体动作的运用很快地从本能的无意识形态过渡到具有舞蹈表现功能的有意识形态: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性质,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肢体,进而渐渐过渡到得心应手地运用和发挥肢体各部位的表现力。

在维族舞蹈的视觉模式中,最能在动态上鲜明、有力的体现其风格特点的是步伐、“绕腕”和“眼颈”的变化及“微颤”的律动。因此维族舞蹈的肢体动作训练着重要求学生在步伐、绕腕及眼颈的动作和“微颤”的律动上下功夫。维族舞蹈的步伐类动作主要有“垫步”、“三步一踢(点、抬)”、“点颤步”、“踏蹲旁点步”、“其克特曼基本步”等等,每一种步伐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练习。“垫步”注重平稳,强调脚跟与脚掌的结合;“三步一踢(点、抬)”需要把握“三步”的均匀、轻盈和“踢(点、抬)”动作的干净、灵巧;“点颤步”强调“点”和“颤”动律的把握,而“其克特曼基本步”的侧重点则是“跺”与“转”的细微配合。每一种步伐的动作特点及训练要求各有不同,但它们都统一于维族舞蹈的热情、乐观但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味之中。所以在学习维族“步伐”动作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规律、掌握个性,在不断的实践中造就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肢体动作。在训练“绕腕”的过程中,应注意“提腕”―“绕腕”―“挑指”这三个过程。“绕腕”讲究“绕”幅度、速度,“挑指”则注重“挑”的力度。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相配合,以动、静的结合和动作大小的对比,以及移颈、眼神的变化等动作的点缀,表达舞蹈的内容,进行感情交流。通过膝部的连续颤动或动作瞬间的微颤,突出舞蹈动作柔和、优美。并且,还应注意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在心理上产生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美感效应。此外,肢体训练中技巧训练不容忽视。例如“旋转”,它讲究快速,多姿,嘎然静止,犹如隼迎风回旋,骤然伫立。训练时要遵循从单一动作过渡连贯动作,从局部连接到整体配合,进而达到能在连续的旋转中不断变换舞姿的高度。

肢体动作的训练是学习维族舞蹈的基础,它对舞种特色的体现和舞蹈内容的表达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最终使其达到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与风格把握的珠联璧合、内外互补,实现“形”的解放!

二、节奏处理――“意”的渗透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维族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所以,巧妙地处理舞蹈动作的节奏尤为重要。由于维吾尔民族生活在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东、西方的文化得以在此交汇,使得维族舞蹈蕴涵着阿拉伯舞蹈和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同时也受到西域乐舞影响,舞蹈动作异常丰富且独具特色。它丰富的民间音乐与舞蹈中的各种动作相结合,产生很多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节奏型,如齐克特曼、赛乃姆、多朗、萨玛等等。而把握好维族舞蹈独特的节奏至关重要。

维族舞的节奏类型多样,节奏活泼、鲜明、开朗,其特点为

1:主要切分的形式

2:多从后半拍或后小半拍起句

3:基本鼓点有赛乃姆、其克特曼、赛乃克司、萨玛等等

下面以赛乃姆节奏为例说明动作节奏的处理。

赛乃姆多为2/4或4/4节拍,附点和切分节奏的运用十分普遍,基本鼓点是

4/4: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嗒 达 达|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嗒 达|

该节奏与之相适应的典型动作是滑冲步,节奏的弱起拍(准备拍)“嗒”起脚、颤膝、双手一前一后、节奏的重拍“咚”也是滑冲步的重拍,“咚”时,左脚向斜前方迈出,双手随之摊开,而“赛乃姆”节奏的弱拍“达”既是滑冲步的移动过程和脚的轻点,即右脚跟上向旁边轻点转身。在整个动作过程之中,节奏的重拍与弱拍都要与动作相完美结合,节奏要与呼吸起伏相吻合。

动作的变化还要与节奏的变化相适应。如维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由一连串急速地旋转接一个稳定性的止步舞姿造型(如脱帽式挑旁腰),它包含着一系列均衡动作,在急速平转中带有冲击力,当完成紧张的舞姿亮相时,要求学生绝对要有泰山压顶的稳定力量来控制身体,在这里,节奏较大的制约着动作的变化程度,同样也引导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过程,因此,要使动作变化适应节奏的改变,自然的表现出动作所要表达的情绪、感情。

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节奏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致使各种感情在姿态动作中得以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把节奏化的动作渗透到舞蹈的表意之中,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在掌握了维族舞蹈的基本动态之后,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力求把维族舞蹈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表演尽善尽美。如果说,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那么节奏处理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升动作的意义表达能力。节奏处理与相应的动作程式完美结合,放射出维族舞蹈无穷的魅力,从体现“意”的渗透!

三、把握气质神韵――“情”的升华

给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结构出不同视觉层面意象和心理层面的情感内韵,这样的舞姿,才能焕发诱人的艺术魅力。维族舞蹈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维族精神化。维吾尔人民的精神特征是从丝绸之路和乐舞遗风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乐观的性格和稳重、大方、率真的精神面貌。把握这种气质,最好是能把自己置身于“城郭之国,丝绸古道”的“绿洲”中去生活、去体验。也就是说,我跳着哪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着该民族的情感特征。比如维吾尔民族与“沙漠”抗争,在浩瀚的沙漠中开辟了片片“绿洲”,它的舞蹈也处处展现出一种顽强抗争、坚韧不屈、自信高傲的气质;又如“丝绸古道”上商旅叫卖,贸易繁盛,受这种商业环境的影响,维族舞蹈又具有妩媚,极富肉感的商业舞蹈的风韵。

维族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技巧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49-01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渊源文化的多民族国家,作为人们所喜爱的艺术之一的舞蹈在不同的民族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突出的表现就是民族舞蹈。民族舞蹈就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形成的流传于本民族之间的舞蹈,动作朴实无华,彰显本民族的特点。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苗族、哈尼族等舞蹈汇聚成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蹈是受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影响的,不同的地区的舞蹈风格不同。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

民族舞蹈是在本民族额杂技、戏曲、武术的基础上创新、演变过来的,而且很多民族舞蹈之间有很多动作是相同的。

1、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受女子热巴舞的鼓舞,旋转、翻身技巧性很强,多出现在、四川、云南、青海等地方。热巴舞是由迫于生活的压迫和现实的逼迫的流浪人所发明的,在表演时能够引起周围人的观看,通过它来挣钱。主要的表演形式是铃鼓舞,通过男艺人用牦牛尾和铃铛的不停摇动,女艺人手持长柄手鼓和长鼓槌,一同共舞。在这个舞蹈中,表演技巧集中在鼓上,跟着鼓,身体快速旋转,舞姿变化的很快,十分的豪迈十分的激动人心。

2、蒙古舞蹈。蒙古是能歌善舞的骑在马背上的在马背上飞奔的民族。蒙古舞蹈的突出他色就是节奏十分明朗,动作豪迈。蒙古舞的技巧就是快速的抖肩、柔臂、软手旋转,刚柔相济,技能表现出蒙古族女子的聪慧柔美,也能表现出蒙古族男子的刚劲硬朗,让人引人入胜。蒙古最流行的是盅碗舞,一般是由女子表演的。女子头上顶着瓷碗,双手持双盅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双臂缓缓的伸展与屈收,集旋转、抖肩、碎步等于一体,动作柔美含蓄。

3、维吾尔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丰富多彩,被称为“歌舞之乡”。维吾尔族舞蹈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麦西来甫”,是歌舞的海洋的意思。赛乃姆、纳孜尔库姆、手鼓舞、多郎等是维族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头、肩、腰、肘、膝、脚等部位在威武儿子舞蹈中的动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而且传眼神是维吾尔族舞最重视的一个动作,最能准确表现维吾尔族人民内心的朴实的是看、眺、瞟、望、盯等眼神。另外,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特征还有动脖子、打指头、翻腕子、身体微颤、立腰、昂首挺胸等动作。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性质

民族民间舞蹈的性质就是多元性、多样性、复杂性。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在当今社会多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民族舞蹈之间也逐渐的相互渗透、相互引进。民族舞蹈的种类是十分多样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人专注于民族舞蹈的创造和学习中去,使民族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改进。另外民族民间舞蹈也有它们复杂的一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很多民族有其独特的不外传的舞蹈,仅仅只能本民族的人学习和表演,比如玉树的藏传佛教的法舞《羌姆》,严格的遵循传内不传外的原则。此舞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民族民间舞蹈的技巧

1、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化技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审美风格的完全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独立的额分开的,而民族民间舞蹈的技巧同舞蹈的风格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是风格化的技巧,是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和各民族间的舞蹈有的技巧的统一。从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可以挖掘出很多丰富多彩的道具舞蹈形式,汉族的手绢、扇子,藏族的热巴鼓、背鼓,蒙古族的筷子、盅,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都是民族舞蹈中的道具。民族舞蹈中的旋转、抖肩等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在跳舞的同时还是分注意动作的速度和灵活性。

2、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性的技巧。人们在跳舞时一般都是为了放松和发泄某种情感。民族舞也不例外。感情的投入在舞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感情的衬托,也就变现不出舞蹈的光彩和风格。比如表演者在跳舞时面部表情都会丰富多彩,或喜或悲,特别注意的是用眼神来传达感情,使舞蹈变得更加有艺术表现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3、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化的技巧。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化主要表现在舞蹈的形象、人物的心理、舞台的意境等方面,跳舞的场地也逐渐从广场转向剧场。例如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千手观音》、《天鹅》、《雀之灵》等著名的舞蹈,是舞蹈中艺术技巧的完美体现,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给人的视觉和精神上同时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力。

结语:随着我国不同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不同民族间的舞蹈也不再仅限于本地区,而在其他民族也开始广为流传。掌握了民族舞蹈的技巧,在表演时就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维族舞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格美;风格形成;风格创新舞蹈是一种表现美的艺术形式,而舞蹈中的风格美又是舞蹈美的代名词。舞蹈作品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还关乎其风格和特色,有没有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心理素质以及思想情感等。

1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美

维吾尔族是新疆主要的民族组成部分,它的歌舞艺术广为人知,所以维吾尔族舞蹈基本上是新疆舞蹈的代名词。所以对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美的探究对于新疆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疆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都有着各自的风格特征,它与这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制度、地理环境、文化教养程度以及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民族的心理特点。我们从新疆本土舞蹈演员高超精湛的舞蹈表演艺术中,可以真切明白地感受到来自天山草原人民的豪放与热情,以及对边疆生活的热爱以及可爱率真的新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2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美的形成

维吾尔族组舞蹈风格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和时代背景条件,而且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美的形成是通过其舞蹈有的独一无二的风格来传递的。

(1)造型。众所周知新疆享有“歌舞之乡”的称号,民间舞蹈多姿多彩,已经深深扎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人们感知舞蹈艺术的美最先是从外在的动作以及造型开始的,优美婀娜的舞姿、娴熟高超的舞蹈技巧以及在舞蹈中所传递的神韵都是通过外部形态来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的。所以说维吾尔族舞蹈的造型是风格美的一种重要体现,直接给予了人们视觉上的冲击。维吾尔族舞蹈的舞姿造型主要是昂首、挺胸、立腰拔背的体态特征,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纤细的感觉,同时加上头、肩、腰、肘、腕、膝部直至脚步动作的灵活运用,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造型。例如,舞蹈《摘葡萄》通过动静结合的舞蹈表现形式,展现了少女在摘取葡萄以及品尝葡萄时的天真烂漫、憨厚灵巧、执着坚毅的性格特征,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让人忘乎所以深陷在舞蹈的美中,也强化了舞蹈在观众心目的地位。

(2)动态与动律。维吾尔族舞蹈不仅造型令人神往,其通过舞蹈演员的动作衔接,使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共鸣,形成了优美的动态和动律。维吾尔族舞蹈给人热情奔放的感觉,随着音乐、舞蹈动作的完美配合,让人感受到非同寻常的动态美。舞蹈中常出现的移颈、打指、翻腕灯动作,形成了热情豪放但又不失矜持的风格特征。轻盈的舞姿和柔软的腰部动作都是从古西域乐舞中继承而来的,微颤是在维吾尔族舞蹈中常见的动律,其特点膝盖部分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之间的自然衔接,时至今日在赛乃姆中依然可见,像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等动作都是动静结合的典范。在维吾尔族舞蹈中,下腰有快慢之分,如著名的维吾尔族舞蹈家迪丽娜尔表演的舞蹈《摘葡萄》中的动脖子下腰,弯下去时十分柔软,起来时却力道十足,加之肩部、手腕以及腿部的配合向我们展现了画面感十足的形象。

(3)节奏。舞蹈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维吾尔族舞蹈十分重视节奏对舞蹈的控制,如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萨巴依舞》等仅凭借单一的道具和拍点就能表演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舞蹈。现今,一些舞蹈流于形式,只靠华丽的演出服装和舞台场景以及喧闹的音乐声来撑场面,一旦拿走这些附加因素,舞蹈作品则变得十分苍白无力。而在维吾尔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当中,不管是跳跃、扭动还是摇摆等,每一个眼神甚至呼吸都是紧扣音乐旋律的,展示了维吾尔族舞蹈有的节奏感。在层出不穷的维吾尔族舞蹈有些作品当中,就是将节奏和文化意识形态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是舞蹈与时俱进,具有浓重的现代感。这种巧妙的融合不仅仅是形式、动作等表层的变化,而是在节奏上产生了深刻的改变,加入了时代的元素,相互碰撞出一种节奏的美感。比如说在维吾尔族舞蹈中手鼓与舞蹈的配合就是一个典范,在舞蹈中讲究鼓点和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手鼓鼓点快,舞蹈速度也加快,手鼓鼓点慢,舞蹈速度也随之放慢,但有时也相反。由于手鼓鼓点的高低起伏加上活灵活现抱有情感的唔到啊表现,生动地展现了舞蹈表演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情绪。在舞蹈中融入手鼓,使气氛更加热烈,艺术的感染力也大大增强了,如果缺少了鼓手的伴奏,舞蹈的张力也会大大减弱,手鼓音乐节奏欢快奔放明朗,在现代感中又保有了其特有的朴实风格,所以说,手鼓是维吾尔族舞蹈中重要的节奏表现乐器,也向我们传达了维吾尔族舞蹈是动作、技巧及音乐巧妙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使人们获得节奏上的享受。

(4)神韵。神韵是一种传神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高层次的美感形式,它是区别于理性的表达,它表现得更为感性,是一种气质,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舞蹈来感受和体验这种神韵。不同的风格会产生不一样的神韵,神韵的体验比较主观,每个观众可以透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体会这种神韵。比如说在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中,舞蹈表演者通过曼妙的舞姿和高超的舞蹈技艺向观众传递一种热情好客的态度,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葡萄园中,观众被舞蹈表演者传达的神韵深深打动[2]。

3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美中的创新

新疆各族人民通过舞蹈来传达他们饱满丰富的思想情感,他们以舞蹈作品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享誉艺术的殿堂,一提到维吾尔族舞蹈人们就下意识地感受到了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舞蹈技艺。新疆维吾尔族舞“木卡姆”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表演内容详实、形式多样、风格独树一帜、流传范围广,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艺术文化智慧的结晶。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但在今天它也没有落后于时代的脚步,而是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融合多种舞蹈表演形式,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智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等等。在保持经典舞蹈动作的基础上,积极的改良创新新疆维吾尔舞蹈,将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国际的视角想融合可创造出新的表演形式,衍生出一种新的气质,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美。在向传统致敬、向民间学习的基础上,展现了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魅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有财富。在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开拓向前、运用新的艺术手法才能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舞蹈艺术风格[3]。

4总结

综上所述,新疆维吾尔族舞蹈不仅在国人心中地位崇高,在海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美是舞蹈美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格美使维吾尔族舞蹈深入人心,通过其特征维吾尔族舞蹈更是历历在目,是人身临其境,深深地被舞蹈的神韵所感染,现如今,维吾尔族舞蹈也要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舞蹈发扬光大。参考文献:

[1] 谢雯雯.浅谈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美[J].大舞台,2011(02):5758.

维族舞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白族;霸王鞭;道具舞

一、白族族源发展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他称较多,两汉时的“昆明”和三国两晋以后的“叟”都与白族有渊源关系。较有依据的是唐宋史籍称“白蛮”,元明称“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以后,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1956年11月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该民族的统一族称。白族无书面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白族民歌大本曲、戏曲和民间歌舞中,多借用汉字记白语。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此外湖南桑植县、四川西昌地区和贵州毕节地区也有分布。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白族人口有1595万多人,云南省白族有1339万多人,占全国的839%。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996万多人,占云南省白族总人口的744%。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的都城。

二、白族舞蹈文化特征

白族的节日很多,除了已为大家所熟知的三月街、火把节、石宝山歌会外,“绕三灵”则是一个别具情趣的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几个县的白族群众,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特别是苍山下、洱海边的村寨,更是男女老少全村出动。二十三日聚集在苍山五台峰下的“神都”(本主圣源寺),在这里拜佛赛歌,通宵达旦。二十四日,像长蛇阵的人流,在欢乐的载歌载舞中,绕到“仙都”(金龟寺),第三天绕到“佛都”(崇圣寺)东面的马久邑本主庙,祈祷歌舞,尽情欢乐后才各自散去。“绕”是逛的意思,“绕三灵”实际是春耕大忙前郊野春游的大狂欢歌舞盛会。“绕三灵”活动中,白族的主要舞蹈霸王鞭、八角鼓、双飞雁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节日里,各村自为一歌舞队。领舞者为两位德高望重又善歌舞的男长者,紧跟着是一群手持折扇在胸前抖动,并唱着白族调的妇女。小伙们舞着八角鼓、双飞雁,姑娘们舞着霸王鞭在后跟随前进。这些舞蹈热情、开朗、豪放、潇洒,情绪高昂时,舞蹈随着音乐节奏变快,动作亦更加奔放热烈。当到朝拜地对歌时,舞者便在一旁微微扭动,轻颤轻摇,显得十分潇洒自得。当然,霸王鞭也有祈求本主、神灵保佑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含义。在其他节日集会活动中,也有单独跳霸王鞭的。

三、白族“霸王鞭”舞蹈的风格特点 “霸王鞭舞”主要流行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洱源县、云龙县、宾川县、剑川县,保山地区的保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邱北县,以及玉溪地区的元江县等白族聚居地区,散居或杂居在其他地、州的白族群众也跳这种舞蹈。白族语称霸王鞭为“搭哇别”“得且嘎”“的度靴”。“搭哇别”直译为“大王鞭”;“得且嘎”意译为“打钱杆”;而“的度靴”则是模仿霸王鞭响声的白语拟声词。该舞所用的道具,民间艺人皆认定其带有某些象征意义,如霸王鞭上的四个长方形孔,象征四季,孔中嵌入的铜钱数目分别表示12个月或24节令。

各地白族霸王鞭舞的主要动律特征为:上身以胸椎为轴,双肩交替牵动胸部画圆旋绕,形成绵而韧的感觉,下肢以坐胯屈伸形成富有弹性的上下颤动感。大理、洱源、宾川一带在跳该舞时,舞者身体各部位必须主动与道具(霸王鞭、金钱鼓)所欲敲击的方向相迎、承接。即如杨琼《滇中琐记》说的“拍手承以臂,拍足承以踵,拍头承以颈,拍腰承以股”。70多岁的白族老艺人赵学尧授舞时特别强调:霸王鞭打身上的哪里,哪里必须去接霸王鞭,不然就跳不出味道了。除了“承”以外,“旋”“颤”在该舞中也很明显。霸王鞭舞的“旋”主要表现在胸、肩、臂三部分的配合中出现的不同方向的旋绕及其身体弧度的变化,舞姿的动势。舞蹈时,上身的“承”和“旋”与下肢连续的“颤”的配合,使舞蹈产生舟船在波浪中起伏飘荡,悠然洒脱的风格特点和“仰俯曲伸、辗转反侧”的特殊动律。

四、白族各地区“霸王鞭舞”的风格特点

1大理霸王鞭舞蹈特点

大理市境内的霸王鞭、金钱鼓舞有两百多种不同的套路、跳法。这些套路、跳法多以节拍的数量为套路的名称。民间艺人将节拍称之为“下”,如“打八下”“跳十二下”“二十四下”。各村寨则以本村约定俗成的传统称谓,并循环交替而舞。该市以霸王鞭、金钱鼓同场而舞的情况极为普遍。一般是:男执金钱鼓,女舞霸王鞭。这是一种动律风格、基本动作和套路跳法相同的舞蹈。以“双飞燕”入舞队的主要是喜洲镇各村及邻近村寨,其他乡镇则较为少见。在其他节会中,各村则根据传统习惯在霸王鞭舞队中分别加入耍龙、耍狮、耍虎及巫舞、器械舞,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增添趣味和吸引力。

2洱源霸王鞭舞蹈特点

“洱源霸王鞭舞”当地白语称其为“搭哇别”,直译为“大王鞭”。民间艺人称这种舞的道具是楚汉相争时楚霸王的。很早以前洱源的霸王鞭舞也是与金钱鼓搭配而舞,只是民国以后才与金钱鼓分开。白族语称金钱鼓也叫“紧急鼓”。洱源霸王鞭舞一般不表现什么具体内容,主要体现欢乐热烈的情绪。大多穿插在“田家乐”“闹春王正月”“采茶花”和“本主节”等各种民族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中表演。舞蹈的唱词多数为逗趣取乐的词句。这一带的霸王鞭集体舞有很多传统队形和约定俗成的称谓,如打过街、一条龙、滚地龙、打四门、背花面花……它们既是队形的名称,也是不同的舞蹈套路、跳法的名称。这类霸王鞭集体舞适应性强,灵活性大,可以在广场、道路和农家庭院等各种场所进行表演。跳舞的人数不限,男女老少均可入舞。但必须是偶数,一般不少于4人。表演性的霸王鞭集体舞主要由青年男女承担。这类舞动作规范整齐,节奏复杂多变,多呈稳重―欢乐―激烈的结构样式。

3剑川石龙霸王鞭舞蹈特点

“石龙霸王鞭舞”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乡石钟寺石窟以西的石龙村,故名“石龙霸王鞭舞”。这种舞属综合性的三人舞。表演时由一男性独舞霸王鞭,另一人弹白族龙头三弦伴奏,再一人伴唱“石龙霸王鞭舞曲”,兼打竹板敲击节拍。如多人一起跳时,可围成圆绕以火把为圆心环舞;或者分别到表演场地的四角依次轮换跳,并循环反复下去。舞者持道具的方法与其他白族地区不同,即持霸王鞭的后端。这种方法延伸了舞者的手臂动作,扩大了舞蹈的表演空间,由此产生了以“甩”为主,兼有“承”“旋绕”的舞蹈动作特征。石龙霸王鞭保存着部分宗教色彩名称的程式套路,如“观音扫地”“童子拜佛”等,这类动作套路强调对比,传统形式较强。“霸王鞭曲”的曲调乐句规整,节奏鲜明,并根据舞蹈、唱词的需要糅进了剑川白族“本子曲”的乐句。

4云龙霸王鞭舞蹈特点

“云龙霸王鞭舞”是流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白石乡汤顺村一带的男性双人舞。这种舞不用乐器伴奏,而是由舞者自唱自舞,其中一人持约100 cm长的霸王鞭主唱主舞,另一人双手各执一根楸木制的“腰台”(又称“交板”)边舞边敲打节拍,口中不时与主舞者的唱段呼应“着!着!”之声。云龙霸王鞭舞主要在春节期间的乡村广场或古戏台上表演,有时还到当地农户家作庆贺表演。过去,在春节演出这种舞之前,舞者须按老规矩烧香祈祷后方可表演。舞者一人扮成银须老者,另一人扮成丑角,有时两人也穿当地白族服饰或“吹吹腔”戏装表演,在广场或古戏台表演时,唱较为完整的传统唱本,如《五更月》《鸿雁带书》等。到白族农户家作祝贺表演时,先唱舞一段溢美赞颂的贺词后根据被贺人家不同情况即兴编词舞唱。以上两种不同场合的表演均用云龙白语演唱。据当地艺人说,跳这种舞是为祈求一年四季吉祥平安,祷求神仙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并为父老乡亲恭贺新春。

5宾川霸王鞭舞蹈特点

宾川县平川乡罗九村的白族霸王鞭舞又称“田家乐”,其演出时间在农历五至六月的大春栽插季节,表演地点即在村寨至田间的一段路上。栽插伊始,村里的白族群众分别以自愿组合的换工队为单位,各自抬着栽秧旗跳着霸王鞭,载歌载舞地到田间劳动,途中换工队(栽秧队)互相抢夺“栽秧旗”。如果某方的栽秧旗被抢,必须设席招待对方。对方在归还栽秧旗时沿路歌舞而至。届时选择一宽阔的场地,在场中摆一张方桌,周围用十条条凳围成一个圆圈。在笛子吹奏“田家乐”舞曲时,两位舞技高超的白族艺人在条凳和摆着碗筷杂物的桌上舞下腾上,左突右进地对舞。舞者如果不小心碰倒桌上的碗筷杂物,便按传统习俗受罚重跳一遍。平川乡罗九村白族在桌凳上对舞的霸王鞭需有扎实的功夫和娴熟的舞技,这种杂耍与舞蹈相结合的舞种,颇受群众欢迎,服饰与洱源霸王鞭相同。

五、白族“霸王鞭”舞蹈文化的传承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关于中国民间舞蹈(Chinese folk dance)有这样的概括: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的成果。它体现本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性;同时,这些民族又在政治、经济上相互密切交往,文化上相互吸收、融合,互为影响,逐渐形成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并日益发展提高。

霸王鞭舞蹈渗透着白族的历史变迁、宗教活动、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具有古朴幽默、典雅刚健、欢快明朗、清新活泼的诸多特点,反映了白族人民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团结进取的精神。它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今一脉承传的白族民间舞蹈,衔渊源、蕴历史、挽沿革、经衍变、历沧桑,而根基弥壮,不愧为白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 1]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编.白族民间舞蹈 [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 2]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维族舞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维吾尔族舞蹈表情与维吾尔族服饰

民族舞蹈这一概念,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辞海》的释义是:“民族舞蹈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 舞蹈表演是一门艺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在表演的中,为了达到舞美的艺术效果,需要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动作结构及舞蹈结构等各种因素相协调。维吾尔族舞蹈中的不同律动风格,服饰的变化决定了维吾尔族舞蹈中新的种类的产生,因此下面我来浅谈维吾尔族舞蹈家的表情与服饰的关系:

一、维吾尔族舞蹈家的表情

1.维吾尔族舞蹈家面部表情是贯穿整个表演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运用舞蹈手段表现出来的人的各种情感而且社会生活的反映,给人们以艺术享受。舞蹈的人体动作、姿态、节奏等形象不仅为表情服务的,而且刻画和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舞蹈家的舞蹈表情包括舞蹈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及通过人体各部分协调一致的、有节奏的动作、姿态和造型来表现和抒发的表情。在舞蹈表情中,与动作相协调的面部表情极为重要。尤其是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其表情更是起着 重要作用。

2.大家都知道在维吾尔族舞蹈中舞蹈表情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在舞蹈表情中面部表情更为重要,但是在舞蹈中有一部分面部表情不是舞者本身表现出来就可以让观众了解到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图。维吾尔族舞蹈表情包括面部、身体、言语表情三方面。人们评价早期舞蹈表演优劣的时,最关注的是孩子们的"表情"。早期的舞蹈表演活动中面部表情占了相当大比重。由于群舞可以用较多的人物形成舞蹈队形的更迭、变化,通过较多舞蹈演员的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绪,或塑造群体的形象,对演员的动作难。对于舞蹈表演来说,眼神、表情做不好,再好的身手和基本功也会使表演的最终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重视舞蹈表演中的眼神、表情的运用,提高表演效果,使舞蹈表演出"神"。

二、维吾尔族舞蹈家的服饰

维吾尔族服饰中的式样、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图案、纹样、颜色都蕴藏着维吾尔族的文化历史信息。不同的民族在舞蹈服饰的式样上也是不尽相同的。维吾尔族的舞蹈服饰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花帽。

1.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舞蹈家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 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花帽的类型很多。舞蹈家按照舞蹈的内容而挑选。如:巴旦姆花帽、塔什干花帽、曼波尔花帽、奇曼花帽、再尔花帽、玛日江朵帕、金片花帽、吐鲁番花帽、伊犁花帽、夏帕克帽、赛里甫西吐玛克等等。

2.舞蹈家的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舞蹈家的女装是艾特来丝、丝绸等。

三、表情与服饰的关系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服饰对于维吾尔族舞蹈家的舞蹈来说,是一种外在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点缀。维吾尔族的服饰,与舞蹈更是存在着一种古老的、独特的联系。维吾尔族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传统佳节,每到诺肉孜节,肉孜节,库尔班节,结婚,宴会的时候,节日带来了欢乐,欢乐当然少不了歌舞,歌舞又离不开华丽的服饰。因此,维吾尔族的节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本民族服饰的集中展览。同时舞蹈也促进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的构成,在翩跃多姿的民族舞蹈中,更充分地展现了华彩的服饰之美。

2.彩纹美饰舞蹈服饰之饰与新疆舞蹈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饰物的作用,其一在于美化舞者,增加美感。这一点,维吾尔族哈拉韩年代的人民早就意识到了。例如:12木卡姆的服饰等。

3.饰物发出声响的大小,也可以增强舞蹈的节奏感。舞蹈艺术的特征之一是它的节奏性。任何舞蹈都是有节奏的运动。以饰物碰击的声音为舞蹈伴奏,是音律与舞美的完美结合,是少数民族高超的美学鉴赏力与表现力的体现。维吾尔族则习惯身佩勺子伴奏,许多少数民族在举行喜庆的歌舞活动时,对参加活动者的服饰,都有其特殊的要求。

4.在歌舞庆典活动中所穿的服装,并不是家常服饰的简单照搬,而是经过了精心思量的艺术加工。无论是用料的选择、色彩的明艳、饰物的精美上,都要比日常服饰更集中、更典型化,因而民族特色也更为浓烈,与具有本民族浓厚文化色彩的舞蹈语汇遥相呼应,使肢体语言和衣着装饰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5.现在的民族舞蹈中,音乐、动作固然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随着民族舞蹈在现今社会中的演变和发展,服饰的作用也逐渐凸现出来。舞蹈服饰是指舞蹈时用的服装和饰件,是服饰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从本质上讲,舞蹈者的人体形态,只要一穿上舞服,就已经具备了最直观的造型意义。围绕着民族舞蹈中的不同律动风格,甚至服饰的变化决定了民族舞蹈中新的种类的产生,如草裙舞、斗笠舞、象帽舞等,这些都是围绕着服饰的变化而在民族舞蹈中加入了新的表演元素。

相关期刊更多

剧影月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