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叶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全球化视角;内涵;会计专业;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高速发展,地球村正在逐步形成,村里人思考问题的模式已经不再限于自己所生活的狭小地域,而是着眼于全球,具有全球化视角。技工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更加应该具有全球化视角,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方能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笔者是技工院校的一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多年以来承担高级工班财务管理类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培养全球化视角的会计专业人才,现总结以下一些的做法供借鉴。
一、全球化视角的内涵
何为全球化视角,目前没有权威的确切定义,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会计专业教师主要从会计专业角度进行理解和解读。会计专业高级工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技能人才,而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重在财务管理领域,财务管理主要包含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资产管理决策,其精髓是资金问题。所以,本文所提全球化视角是从经济角度进行思考的。目前,所有经济活动都具有无国界性,全球经济通过贸易、资本、技术、服务等手段相互依存和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其表现形式为:国际化的生产、国际化的产品、国际化的金融投资、国际化的技术开发利用。
二、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全球化视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全球化视角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思考。
1.语言视角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要重视英语的教学,熟练掌握和应用会计专业英语和外贸英语是具有全球化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必备技能。
2.风险视角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风险主要包含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对一个项目的总风险影响很大,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认真估计政治风险,如政府稳定性如何、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势力是什么、政府的工作效率、通货膨胀和经济稳定性、法律的健全性和适用性等;汇率风险主要包含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折算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化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变化,交易风险与结算一项具体的交易(如赊销)有关,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化引起的预期现金流的变化导致经济价值发生变化。
3.资金视角具有全球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眼中的资金,不能仅局限于国内货币,要扩展到国际资本。对其进行预算,可以正确估计以外币计算的现金流、以预期汇率计算外币的现金流、利用最低收益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
4.税务视角各国的税法和对国外投资的规定是不同的,跨国公司的税收问题是很复杂的。因此,国际经营的税收规划专业性很强,同时也很复杂。具有全球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熟练掌握国内外税法和相关投资规定,及时关注其动态和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5.控制视角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控制视角。在企业进行国际经济融合的过程中,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知识,同时会使用常规或非常规的手段确保企业的资产保值和增值,面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拟定好相关的对策,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掌握之中。
6.社会责任视角财务管理人员一般以利润最大化或企业财富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具有全球化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不能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如保护消费者权益、支付合理薪酬、公平雇用和安全的工作环境、支持教育与慈善事业、参与空气和水资源保护,并且知道如何将这些无形的东西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之中,以达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
三、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培养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全球化视角
1.教材选择体现全球化视角一般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师具有教材选择自,要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教材的选用是很关键的环节,选好教材就成功了一半。笔者承担会计专业高级工班财务管理教学,经过海量的筛选和比较,最终选定使用《财务管理基础第13版》(美JamesC.VanHome/JohnM.Wachowica,JR著,刘曙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原名《FundamentalsofFinancialManagementThirteenthEdition》。该教材的主要特征如下:国外原版教材翻译版,教材来源国际化;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国际化;增设新的专栏和内容来引发读者兴趣,并为所阐释的概念提供例证,并且内容很多是来自CanadianTreasurer、FinancialExecutive和Supply&DemandChainExecutive杂志,FinancialWeek报纸,BPp.l.c.,Cameco公司和HermesPensionsManagementLimited等企业提供的最新第一手资料,资料来源国际化;教材配套的PPT为全英文版,具有国际特征。
2.教学手段
全球化选定具有全球化视角的教材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也应从传统教学手段向国际化迈进,主要实践如下。
(1)尽量使用双语或半中半英教学。该教材的教学用PPT为全英文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PT时,在掌握基本财务词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读懂一些财务管理专业词汇,并用到财务管理实践之中,至少毕业生应该能够阅读英文的会计凭证、财务报表,适应外企就业的需求。(2)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和模拟教学。要适应全球化教学,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主导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小组(班级)讨论和模拟等形式,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指导学生使互联网进行学习,如通过培生网pearsoned.co.uk/wachowicz所链接的内容,可以与教材中的各个主题相呼应,阅读英文版的原始资料,当然也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相关内容进行学习。3.教学内容渗透全球化视角在培养会计专业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全球化视角是该门课程教学的最主要实践,贯穿始终,具体实践如下。(1)在教学中,将我国的政策法规、公司治理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该教学方法是培养具全球化视角的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如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准则都强调所有企业公平竞争,都要求会计政策稳健,都实行会计与税收相分离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同时也存在差异。如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非货币易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放现金股利、编制现金流量表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具体知识对比不一一枚举,教师可以引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总之,要让培养出的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知己知彼,具有全球化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
(2)在教学中,将外国知识和国际观点补充进来。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理解国际财经事务的原理,及时掌握国际财经动态。如在货币的时间价值教学中,讨论货币时间价值时,没有考虑货币贬值或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货币价值的影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在货币贬值条件下,货币的时间价值如何计算。同时,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国货币贬值,从全球角度分析有何利弊?对进出口有何影响?对就业有何影响?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人民币入篮SDR,有何好处?再如在股利政策教学章节中,将中国股市的股利分配情况与国外股利分配情况进行比较,将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国外知识与国内知识结合起来,日积月累,学生今后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思维和视角会很开阔。
(3)在教学中,增加最新国外财务管理案例,拓宽学生全球化视野。国外成功和失败的企业财务管理案例,对毕业生将来所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结合形势,充分分析这些案例,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如在全球战略管理教学中,以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为了对付世界不稳定而采用“三道防线、三个目标”作为教学案例(具体内容先让学生用手机在网上搜索,再通过小组学习进行讨论),同时让学生搜索韩国白羊公司,了解其全球化经营策略,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和讨论。综上所述,技工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全球化视角,并将全球化视角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社会培养思维广阔、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旭光.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王晓梅.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3]谢茜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5(10).
[4]郑有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C].“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一、领导重视,多方协调。
档案整理工作开始之初,市编办领导非常重视。编办主任、人事局副局长杨进学同志及时组织召开了编办科长会议对档案整理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是要求登记科全体同志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此项工作,争取尽快拿出方案并全面展开;二是要求编办其他科室全力配合,随时抽调其他同志到登记科帮助档案整理工作;三是调拨资金购买了10套档案柜、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把编办唯一一台复印机调整到登记科方便规范档案材料,并专门调整出一间大办公室用作存放档案柜,为档案整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整理档案过程中,先后2次来到整理现场询问工作进展情况,有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并对档案整理工作的目的、需要达到的目标做了重要指示。
二、明确目标,积极筹备。
1、召开会议,布置工作。在2005年6月份,我们认真学习领会省登记局《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精神,及时向各县(市)区转发了《关于开展全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监督检查与指导的通知》和《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并召开了县区工作会议,对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整理的目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学习,把档案整理与六年来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成效结合起来;把档案整理与服务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意识结合起来;把档案整理与年终评先结合起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充分调动了各县(市)区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对市登记局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及方式、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围绕中心工作,制定了登记管理工作进度表。我们将年度工作区分为:学习准备、全面实施、调研学习、重点攻关、总结提高五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重点工作的各项任务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对档案整理工作中将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答,对工作态度、工作标准、工作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2、反复协商,制订方案。事业单位登记档案和其他档案整理不同。一是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统一的标准,虽然省登记局制定了一些标准,但在具体实施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二是要求高,既要求档案材料完整、规范,又要求易查阅、易整理;三是既要求往年提交的材料必须永久保存,又要求每年的事业单位年检、变更后的材料可以续添。所以,制定出既能结合我市实际,又能符合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特点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成为了困扰我们工作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主动到市档案局学习、取经,邀请市档案馆的有关专家到现场根据我市具体情况进行帮助指导,经过反复协商,研究制定出了适合我市事业单位档案整理的具体方案和标准,为下一步整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统一标准,充分准备。为了做到全市统一,也为了方便各县(市)区的准备工作,我们统一订制了档案盒6500个,按照省登记局《暂行办法》要求订制了5种颜色的各种目录、表格10万余份,刻制了各种印章16套大小200余个,下发到各县(市)区,为档案整理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4、增补材料,未雨绸缪。档案材料的完整性是整理档案的基础,年初,我们利用年度检验的有利时机,对全市所有事业单位的《内容规范表》进行了整理打印,并要求事业单位全部补填了《事业单位登记事项备案表》,对各事业单位需补送的档案材料也要求必须补齐,否则不予年检,对我市事业单位档案的完整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以干代训,全面展开。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整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在市登记局经过一段的整理归档并掌握了程序、方法后,如何带领全市1市8县6区全面开展工作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采取了“以干代训”的方法,这是我们档案整理工作中的一大特点,具体方法是:由各县(市)区登记局接到通知后,分批分期派1-3名档案整理工作人员到市登记局,由市登记局一对一的教,教会为止,再由各县(市)区档案整理工作人员单独整理30份档案材料,遇到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审查合格后视为培训合格,回去后按此方法再带未培训人员。这样,在不耽误市登记局整理档案的同时,很快事业单位登记档案工作便在全市全面展开。
三、忘我工作,废寝忘食。
1、严谨细致,加班加点。按照具体的实施方案,一份完整的档案需要进行编号、规范、整理、打号、填写目录、加盖印章、缝纫、填写档案盒共8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全市市直609个事业单位,近4000份档案材料需进行规范、整理、归档,为了档案的整体美观,档案盒上的内容必须一个人全部填写,所有档案整理完毕后也必须一份一份用缝纫机匝好,工作量可想而知。市登记局三名同志在工作中从不叫苦叫累,不放过一个细节,不漏掉一个步骤,加班加点,埋头苦干。科长董长兰同志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处理日常工作的同时,扑下身子和大家一起干,身体不舒服,天天服着中药也不休息,经常和小伙子一样加班到夜晚8点多钟;科员李庆同志,爱人出了车祸,右脚粉碎性骨折,行动不便,在爱人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从未耽误工作,把爱人安排到父母家后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在档案整理的三个月中,我们基本上未休息过一个星期天,这些是我们在档案整理工作中的一大亮点,通过大家的努力,9月底,我市市直各事业单位的档案就已全部整理完毕。
2、监督检查、现场指导。为贯彻落实省登记局《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检验档案管理培训效果,迎接省登记局11月份全面工作检查,我们于8月23日-9月2日,利用10天时间,对全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特别是登记档案整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指导,对这次检查,个县(市)区编办领导都非常重视,档案整理所需的档案柜、缝纫机等全部重新购买到位,并经常过问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我们主要采取听取汇报、个别了解、查阅文件、资料等方法进行,对档案整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示范,手把手地教,并针对各县(市)、区登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迎接省登记局检查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同时,将检查的结果向各县(市)区编办领导进行了反馈和交流。回来后,将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表扬先进,指出不足,为提高我市登记管理工作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职业;旅游需求;城郊旅游;长沙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b002―5006(2006)07―0075―04
1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意义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基础问题,研究比较深入。就旅游市场而言,市场细分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旅游市场需求差异性的认识。旅游学界比较注重市场细分的研究,特别是在旅游规划研究中,市场细分研究已经成为一项必须进行的任务,研究成果也很多。从已有研究成果看,旅游规划工作比较注重依地理因素来进行市场细分,在旅游规划研究报告中表现明显,也可以从一些论文中看出。更多的研究是选定一个特殊的客源市场群体,进行旅游市场开发潜力的探究,从年龄方面着手是一个常见的研究模式,其中老年旅游市场和青少年学生市场是研究的热点,成果特别多。还有从其他特殊视角审视细分市场的,例如:郭鲁芳等(1999)对残疾人旅游市场的研究,李永红(2004)对女性旅游市场的系统研究。在旅游市场研究中,依据职业类型进行分析,也有相应的成果,代表性工作是吴必虎等(1997)就上海市民的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所进行的调查分析中,从年龄阶层和职业类型两个方面对上海市市民的出游力进行了深刻分析;专门针对一些职业类群进行市场研究的成果也有报道,例如杨学燕(2005)对农民职业群体旅游市场开发的研究;仲红梅(2005)对白领阶层旅游市场的消费偏好的研究。
尽管在市场营销领域中,存在专门针对市场需求的职业分异研究的成果,但在旅游市场研究中,尚未见专门针对旅游需求的职业分异研究成果的报道。从一般意义上讲,不同职业的人群,应该具有旅游需求方面的差异性,事实上旅游市场营销的各类著作都是将其作为一个结论来引述的,尚未见到国内基于比较深入的调查数据所形成的实证研究成果,这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思路是:以长沙市居民作为城市居民的代表,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基础数据,然后利用职业信息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实证方法得出结论。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人口200万以上,属于大城市。长沙居民属于比较喜爱旅游消费的城市居民,从调查统计数据看,长沙市居民在2004年的休闲旅游频度较高,31.5甲。的居民出游1次,25%的居民出游2次,12%的居民出游3次,8.6%的居民出游达到5次以上。长沙市居民2004年的休闲旅游消费水平比较高,45%的居民旅游年消费水平为1000元以上,居民职业属性具有多样性特征。以长沙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城郊旅游需求的职业分异,具有代表性。
基础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具体采用区域控制方法,于2005年12月6日和12月7日在长沙市发放2000份调查问卷(五一广场、田家炳实验中学各300份,火车站、黄兴路步行街、东塘广场、烈士公园、汽车西站、体育场、望月湖区等7个地点各200份),共收回1804份,回收率90.2%,经过复查确认,其中有效问卷1560份,有效率达到80%,问卷调查进展比较顺利,效果比较理想。统计发现:性别构成比较均衡,男性占52.4%,女性占47.6%;从年龄结构看,15―24岁的青年人最多,占53.35%,25―44岁的中年人占39.48%,45―64岁者占4.01%,65岁以上老年人占2.10%,小于14岁的孩子占1.05%。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9.56%,高中及中专学历占27.82%,初中学历占8.82%,小学学历占3.80%。从收入结构看,家庭月收入明显集中在1000―1999元层次,占样本总量的28.40%,2000―2999元的占25.03%,500―999元的占21.49%,3000元以上的占13.94%,有少量家庭收入500元以下家庭,其中大部分是学生。政府职员71份,企业事业职员209份,商务人员146份,服务人员97份,军人24份,专业技术人员149份,工人68份,教师76份,离退休人员36份,其他147份,学生537份,涵盖了我们要分析的所有职业类别。
2 长沙市居民城郊旅游需求的职业分异特色
2.1 城郊旅游目的职业分异表现
总体上,“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是长沙市居民的主要旅游目的,有48.2%的居民把“观光旅游”作为旅游目的,有45.4%的居民把“休闲度假”作为旅游目的。按照职业分群统计数据表明,长沙市居民在城郊旅游目的方面的职业分异不明显,绝大多数职业群体的旅游目的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同一性。具体有两个主类:政府职员、企业事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学生、离退休人员、其他职业从业人员把“观光旅游”放在首位,而商务人员、服务人员、军人、教师把“休闲度假”放在首位。细致来看,军人选择“观光旅游”的比例在各职业类别中是最小的,只有33.3%。离退休人员选择“观光旅游”的比例突出,达到57.1%;选择“探亲访友”的比例也比较突出,达到21.4%;而选择“休闲度假”的比例相对较小,只有11。9%。以“谈恋爱”为旅游目的的职业人群以工人(5.5%)和学生(5.1%)占的比例最大。见表1。
2.2 城郊旅游时间观念职业分异表现
在接受调查的人员当中,32.80%的长沙市居民愿意为近距离的旅游花费2天,27.31%的选择1天,12。21%的选择1天半,总体上表明一种周末出游的时间安排倾向。按照职业分群统计数据,长沙市居民的城郊旅游时间观念,存在一定的职业同一性,均以较大的比例表示愿意为城郊旅游花费2天时间,其中以教师为最,占42.7%的比例,政府职员愿意花费2天时间及大于2天时间的比例最小,为44.3%,而军人愿意花费2天及2天以上时间的比例最大,为83.3%。这中间有一个比较大的差距,军人有25%的愿意为城郊旅游花费3天时间,而教师只有3.6%的愿意花费3天时间,这中间也有一个比较大的差距。各职业群体愿意花费在城郊旅游中的时间与其工作性质所规定的工作时间安排是密切相关的。见表2。
2.3 城郊旅游消费意愿的职业分异表现
总体上,城郊旅游以1―2日游为绝对优势,分别考察意向性消费水平发现,“一日游”旅游者意向 消费水平明显集中在100―199元,有889名被调查者选择了该项;28.94%的・“二日游”旅游者意向消费水平超过了400元,只有9.52%的旅游者意向于199元以下。意向性消费水平的职业分异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就城郊“一日游”方式而言,除离退休人员和军人以外,其他所有职业人群均有50%以上的愿意消费100―199元;意向消费100元以上者,商务人员最突出,达88.4%,企事业职员也高达84.3%,比例最小的是工人(57.8%)和离退休人员(57.6%)。就城郊“二日游”方式而言,旅游消费意愿出现分散化特点,意向消费199元以下者以离退休人员最突出,在200―299元区间最突出的是工人,在300―399元区间最突出的是军人,在400―499元区间最突出的是商务人员,在500元以上最突出的是商务人员。统观较高消费意愿情况,意向消费300元以上的,依次排序为商务人员(78.4%)、政府职员(77.5%)、军人(75.0%)、企事业职员(71.1%)、专业技术人员(64.9%)、服务人员(60。8%)、其他职业人员(60.6甲o)、教师(58.9%)、学生(56.3%)、工人(45.8%)和离退休人员(39.4%)。见表3。
2.4 城郊旅游交通方式偏好职业分异
城郊旅游的交通方式偏好,长沙市居民明显倾向于长途汽车(528票)、火车(476票)、自驾车(259票)。城郊旅游的交通方式偏好的职业分异色彩明显,长途汽车、火车是大众化交通的代表,工人(66.6%)、离退休人员(66.6%)和服务人员(63.3%)为主力;自驾车、自行车、摩托车方式是张扬个性而且时尚的代表,军人(35.5%)、学生(33.9%)、其他职业(29.6%)、商务人员(26.5%)和教师(25。5%)是大头;偏好单位车出游的是倾向于福利旅游的代表,以政府职员(22.5%)、教师(14。7%)、企事业职员(14.7%)和离退休人员(14.3%)为多。见表4。
2.5 城郊旅游住宿需求职业分异表现
总体上考察,城郊旅游的过夜意向不强烈,统计数据表明:城市居民有37.9%不愿意在城郊旅游区过夜,只有17.0%明确表示愿意,还有45.1%则视情况而定,可见不确定是主流。在城郊旅游地过夜的意愿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职业分异,明确表示愿意过夜的,按比例排序为离退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政府职员、商务人员、教师、企事业职员、其他职业人员、工人、学生、军人、服务人员。明确不在城郊旅游地过夜,最突出的是军人和学生。不确定态度最突出的是商务人员、工人、其他职业人员、服务人员、离退休人员、企事业职员、教师。
对城郊旅游地住宿场所的选择率,总体排序是宾馆(36。8%)、招待所(30.1%)、亲友家(17.4%)和农家(14.4%)。对住宿场所选择的职业分异不明显,宾馆和招待所属于商业色彩住宿场所,是城郊旅游住宿的选择主流,比较突出的是政府职员(80.3%)、企事业职员(79.4%)、离退休人员(79.2%)、专业技术人员(78.2%)。农家和亲友家是亲情风情体验型住宿方式,需求比较少,比较突出的是学生(37.5%)、服务人员(32.4%)、教师(29.6%)。主要差异体现在与消费水平重合的某些选择上。
愿意在城郊旅游地过夜的长沙市民,有62.2%要求住宿舒适方便。住宿要求的职业分异不是十分明显,追求舒适方便比较突出的是政府职员、教师、企事业职员、学生、商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他职业人员、军人。追求豪华比较突出的是商务人员、其他职业人员、离退休人员。见表5。
3 基本结论及研究局限
长沙市居民在城郊旅游目的方面的职业分异不明显,绝大多数职业群体的旅游目的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同一性。在城郊旅游时间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职业同一性,均以较大的比例表示愿意为城郊旅游花费2天时间。在意向性消费水平方面,就城郊“一日游”方式而言,商务人员和企事业职员最高,工人和离退休人员最低;就城郊“二日游”方式而言,旅游消费意愿出现分散化特点,意愿消费水平依次排序为商务人员、政府职员、军人、企事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其他职业、教师、学生、工人和离退休人员。交通方式偏好的职业分异色彩明显,工人、离退休人员和服务人员倾向大众化交通,军人、学生、其他职业人员、商务人员和教师倾向于张扬个性而且时尚,政府职员、教师、企事业职员和离退休人员倾向于福利属性。在城郊旅游地过夜的意愿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职业分异,明确表示愿意过夜的,按比例排序为离退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政府职员、商务人员、教师、企事业职员、其他职业人员、工人、学生、军人、服务人员。住宿场所选择和住所环境要求的职业分异不明显。
关键词:与时俱进;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时展的必然要求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308-02
0引言
众所周知,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编辑出版业遇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对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素质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愈来愈高。对编辑人员的学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和竞争日益增强。对知识结构来说,以前学科知识面单一,而现在懂专业、会管理的人员层出不穷;对工作能力来说,以前的编辑人员注重的是对文稿的编辑处理,而现在的编辑不仅要懂选题策划、会文字处理,还要善经营管理、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因此,对不同时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编辑人员而言,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能够适应当今出版业的竞争要求。
1从选题策划角度来说,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
1.1 选题策划应有特色农业科技期刊肩负着科教兴农和目前的“三农”服务的重要任务,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期刊能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科研和生产服务。选题策划与期刊质量密切相关,认真选题向来被编辑人员所重视,因此应做认真的研讨。农业科技期刊的生命力在于稿件的质量和水平,选题策划既要选具备专业特色。有要选具备本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稿件。近年来,随着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选题策划中对农业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2 选题要注意实用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农业科技期刊是为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服务的,是我国现阶段传播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技术,引导农民依靠科学脱贫致富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在选题上应在服务于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实际上下功夫[1]。
1.3 选题应具有及时性当今世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得到迅速的进步。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科研为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科技兴农服务的方向,研究开发出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新成果。特别是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作为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应当树立推广科技成果的责任感,紧迫感,密切关注科研前沿动态,及时把一些科研成果列入选题计划,以便加速成果的推广和农业生产上的利用[1]。
在国内和国际行业间的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农业科技期刊要创造品牌,就必须精心策划、认真实施,从优秀论文产出的源头抓起。再说,每一份刊物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工作任务和报道范围。如何在众多期刊之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则是编辑人员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选题策划问题。选题策划正确、措施得力、方法得当,优秀的稿件就会源源不断。要想把选题策划工作做好,必须明确本刊的报道重点、学科范围、涉及领域以及这学科、范围、领域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那些专家、学者目前在做这些方面的工作等等。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掌握与本刊相关的多方面的信息[2]。编辑人员还要深入到科研第一线,深入到科研工作的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主动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他们关心的话题和热点,了解有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和课题进展情况,及时掌握研究动态。同时编辑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定期开展调研,听取农业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和农牧民对农业科技期刊的意见和建议,选题要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把农业科技期刊直接面向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提高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生产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选题策划工作能落到实处、才能富有成效。
农业科技期刊规范化是同样与其他期刊近年来在我国编辑界一直关注的一件大事,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陆续颁发了一系列标准。至今,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科技论文编写格式规范化、科技期刊编排格式规范化和开本板式规范化的具体要求,大家的认识已逐步一致,并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贯彻执行,成绩是突出的。编辑出版农业科技期刊的目的是及时报道科技信息,加强学术交流,宣传党的“三农”服务政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建设,即使是直接为理论研究服务的纯学术期刊,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规范化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增强刊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目标是推动经济建设[3]。农业科技期刊分农业技术类期刊和农业学术类期刊,也有不同的特点:
2.1 办刊宗旨不同,主要服务对象有别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是在推广科技成果、交流生产经验、普及科技知识、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发挥作用,既为农业科研和教学服务,又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服务,还为生产第一线基层干部和农民大众服务,受到中级和初级科技人员、知识青年、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农业技术类期刊的内容大多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有的以普及为主兼顾提高,有的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有的则是普及与提高并重。
农业学术类期刊肩负着传播和交流农业科研最新成果、最新动态,推动科研工作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农业科技实力,代表最高的专业水平,农业学术类期刊以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为主要服务对象,读者多数是高级和中级农业科技人员及院校师生[3]。
2.2 读者范围不同,文化基础有差异农业技术类期刊的读者面较大,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除一部分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人外,大部分读者是搞农技示范推广的基层技术人员、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和广大劳动者。他们订阅技术类期刊主要是想从中了解新进推广的农业科技知识、农作物优良品种,学习新经验,掌握新技术以及市场供求信息等。
农业学术类期刊的读者,多数是科研人员或院校师生,文化水平较高,科学知识基础也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强,他们阅读期刊主要是为了解相关专业的最新成果,掌握国内外科研动态,增强知识积累,扩展视野,启迪思维,以便进一步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加快研究进度,或者收集最新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他们希望学术期刊报道的内容新、信息多、学术水平高、参考价值大[3]。
2.3 选题重点及文章写作要求不同农业技术类期刊由于要照顾量大面广的读者群,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在组稿和选稿时就不能过分追求“高”和“新”。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有些在内地生产力水平较高地区已经普及的农业技术,在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需要花大力气去推广。技术类期刊的文章写作,要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既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还要注重可读性。少讲高深玄妙的理论,多介绍“短、平、快”实用技术;少罗列试验数据和公式图表,多写点具体操作办法和生动活泼的文字。
农业学术类期刊要尽量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国内农业科研最新信息,多组织发表一些内容先进、学术性强、论点鲜明、富于创新的文章。写作上不仅要求文理通顺,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还要求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强调结论的科学性[3]。农业学术类期刊的基本板式、论文撰写格式、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和注释、图表、公式、计量单位、数字符号、缩略语、名词术语等都是规范化[4]。
实施农业科技期刊规范化无疑为信息部门收集信息、存储信息、编制索引工具和读者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但是,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善于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善于累积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做到熟练和精通。同时,要求编辑人员熟悉国家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方面的法规、法令、规范和标准;熟悉科技期刊的标准化编排格式,做到期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就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3从编辑手段角度来说,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及具备以下素质
3.1 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农业科技期刊虽然不像社科类期刊那样政治性强,但也常常碰到一些与政治有关的问题,如论文中的一些观点是否有违背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否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出版的政策法令?是否有涉及保密、版权、专利、民族、宗教、国界等问题[5]。
3.2 要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同所有编辑一样,要保证刊物成为高质量的精品,编辑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要有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农技推广人员和基层干部服务、甘为他人当辅路石、甘做无名英雄的自我牺牲、默默奉献的精神。要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和谐写作的精神[5]。
3.3 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既要不断拓宽、深化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掌握相关学科、新兴学科与本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情况与进展。因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发展自己,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5]。
3.4 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和社会文化知识编辑工作主要是文字处理工作,一个合格的编辑必有一定的文字修养和编辑加工能力,这样才能将稿件加工成文理通顺、层次清楚、文字简练、标点准确、无病句、无错别字的文稿[5]。
3.5 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科技期刊出版的传统工作方式,影响了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题、组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甚至到发行和读者阅读[6]。其一,上网收稿。编辑部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开设电子邮箱或在线投稿。其二,上网审稿。编辑人员可以通过建立专家数据库或从网上获得审稿专家的信息,包括电子邮箱地址,通过收发电子邮件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递稿件,进行网上审稿。其三,网上编排。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编辑人员可以直接参与编辑、排版、绘图、校对等项工作,真正实现科技期刊的编、排、校一体化,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科技期刊的编排质量,实现了编排过程的现代化,实现了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的转变[7]。其四,网上检索。通过因特网,编辑人员可以随时浏览国际上众多的专业学术期刊,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不断开阔眼界、扩大视野;通过因特网,编辑人员可以直接搜索和查阅网上的各种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主要专业性期刊的学术水平,以保证自己编辑出版的刊物的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通过因特网,编辑人员还可以查阅、核准所编发论文的文后参考文献[8]。
总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实现编辑出版过程的现代化。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编辑自身现代化。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掌握过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和市场经济的考验。
4从营造和谐工作氛围角度来说,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
4.1 正确认识编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要求。在编辑活动中,涉及编者、作者、审者、读者等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编者是编辑活动的主题,是和谐工作氛围的主要营造着,在多个因素中起决定作用。同时,编者还依赖于作者、审者和读者。编者需要从作者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优质稿件,并且希望拥有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使刊物充满生机与活力。编者也依赖于审者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编者又依赖于读者,因为读者是科技期刊的社会和经济嫌疑的评判者。作者是编辑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积累、传播的源泉。作者更需要编者、审者的支持与厚爱。因为作者的又蕴含了编者、审者的辛勤劳动[9]。
4.2 正确处理编辑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个编辑群体来说,有不同年龄的人,也有不同学历的人。在这个不同层次的编辑队伍中,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互相信赖、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密切协作,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组织实施和按时完成,发挥一个群体的凝聚力[9]。编辑人员要正确行使对文稿的修改。在修改过程中,遵循必改的一定要改,不必改的一定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的原则。编辑人员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经常听取读者、作者、审者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以赢得读者的信赖、作者的支持、审者的厚爱[10]。
总之,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只有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深化自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网络知识,才能适合与时俱进对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素质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编辑出版行业中创造优秀的作品和优异的工作业绩。
参考文献:
[1]王秀蓉,王茂福,许立峰.农业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C].新时期农业期刊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6月.
[2]郭爱缨.科技期刊质量的全面控制:以《地球物理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5).
[3]刘星昌.农业技术类期刊与学术类期刊规范要求之异同[C].新时期农业期刊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6月.
[4]张铁莉.高校学报编排规范化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4).
[5]傅克文.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及提高素质的途径[C].新时期农业期刊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6月.
[6]陈力勒.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开放潮2007(8).
[7]李无双.信息网络化与学术期刊编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
[8]张晓娟.论信息时代条件下的编辑手段现代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4).
[关键词]模具产业集群园区;路径依赖;全球价值链;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109-05
近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研究走向深人和细化,但针对台州民营产业集群的研究不多,而如何通过工业园区集群化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也很少涉及。本课题主要注重如何提升台州产业集群园区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为政府在建设和改造工业同区,促进集群创新和具体操作时提供参考,从而有利于提高集群的竞争力,提高台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纵观国际上各类企业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单个中小企业很难与大集团大企业抗衡,但中小企业一旦形成产业集群,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无论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市场营销过程中,不仅能与大企业大集团抗衡,有时还能击败大企业大集团。台州——这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后发地区,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业集群不同于企业集群,它有着同业性、区域性、关联性和互补性等特征。但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台州原有的企业机制灵活、民间资金丰厚、劳动力廉价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正因为如此,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沿海开发,对于台州而言,意义深远。
一、台州模具产业集群价值链分析
(一)台州模具产业集群的现状
台州是我国最大的塑料模具生产基地,其中电视机外壳塑料模具覆盖全国50%的电视机生产厂家。台州的塑料模具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产业规模、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质量管理等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素有“模具之乡”、“塑料制品王国”之美誉。台州模具技术和人才独具优势,模具制造企业近1000家,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上万家。
台州生产的模具90%以上是塑料模具,以注塑、吹塑模具为主。从塑料模具的用途看,主要是汽摩配件塑料模具和日用塑料制品模具,占总量的70%以上。部分模具生产企业开始生产精密家电配件和大型汽车配件模具。从销售地域看,以国内为主,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档模具开始向意大利、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出口。台州塑料模具的产业集聚基本定型,分工协作体系初步形成。在整个产销活动中,已形成从塑料原料采购、模具设计制造、塑料制品生产及交易市场等一系列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塑料原料以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ABS为主,约占全部塑料原料的90%。台州75%的塑料加工企业从本地原料供应商采购新原料,路桥、黄岩已建有专业市场,并有完善的销售服务网络。塑料制品产销顺畅,由台州塑料工业协会承办的中国塑料制品交易会在海内外已有很高的知名度。随着众多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具产业的自主研发水平不断提升,数控化率已提高到70%左右,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新技术应用和研发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台州模具拥有国家级新产品数占总数的45.8%,其中国际水平模具数占总数的37.9%,科研技术的主体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8年,通过对分布在区域内的各个模具设计单位进行调查和摸底,成立了拥有50多家会员企业的模塑工业设计协会。协会在国内率先制定并实施了塑料模具块状产业质量联盟标准,已被全区模具企业广泛采用。2009年,成功举办“黄岩模具”杯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推广工业设计。同时,在模具产业中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程和辅助加工,来推动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通过软件团购、鼓励数控化设备引进和购置、行业技术专家讲解和授课、技术人员沟通和交流,全面推广CAD/CAE/CAM在模具行业中的应用。
(二)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内部价值链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在整个产品生产流程中,模具制造环节介于产品设计与产品制造之间,在整个产品价值链中处于中间环节。作为工艺装备,模具制造是产品生产的前期准备,与产品生产环节密切相关,所以,模具制造应属于生产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供应链相关企业群,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集聚体。产业供应链相关企业的空间聚集,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供货和采购关系,这种供货和采购关系既是产业内企业的协作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下游关系,也是市场的交易行为,因而使产业集群获得比非产业集群更高的生产效率。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内,那些规模较大、且对模具的整个制作流程有能力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企业往往成为核心企业,多个辅助企业围绕着核心企业,构成了模具制作的供应链。这种精细分工的协作关系,构成了模具产业集群内部价值链。
(三)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外部价值链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积极推进,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开始推行全球设计、全球采购、全球制造和全球销售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产品的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中各个环节虽然在形式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一连续的价值链条却被一段段分开的,即被片断化(fragmentation),并分散地分布在世界各地。模具设计与制作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模具企业自身规模实力较小,对产品不拥有知识产权,与跨国大公司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模具企业为争夺客户源而自相竞争,使得模具制造企业在产品价值链处于较低的环节,而其管理成本却处于较高的环节。台州模具产业在当地的特定区域已经集群化,不同规模等级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之间已经形成纵横交错的空间经济网络。台州模具产业集群,作为地方化的传统产业集群,经过2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在我国模具产业中已占据主导地位。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政策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也不断地上升,国内其它模具产区的壮大以及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台州模具产业集群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了不断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台州模具产业只有通过不断转型升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为分析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园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创新不足的路径依赖分析
(一)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或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是指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它包括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至最终消费的整个过程,涉及所有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在不同环节的分配。全球价值链主要从产业的组织层面、空间层面、产品和服务层面等方面研究技术与创新资源的全球化分配与流动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附加值分配。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不同的企业进行着从没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不同环节的增值活动。越来越多的商品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一种跨国、跨企业的生产组织体系,把各个地区不同规模企业、机构和家庭个体,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之中。这使得原本局限于一国(地区)和一个企业内部的完整产业链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分散到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地区)。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对应着不同的技术含量与创新资源,也对应着获得产品附加值的水平。分析某一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可以为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指明方向。
(二)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最早是由阿瑟(Arthur)提出用来描述技术演变过程中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现象的,诺斯(North)把这一概念拿到制度经济学中用来说明制度变迁的过程。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协调效应(Coordination Effect)以及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ffect)等因索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一旦人们做出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诺斯把阿瑟提出的技术变迁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证明了制度变迁同样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结果在痛苦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想脱身而出就变得十分困难,除非依靠政府或其他强大的外力推动。总之,细小的事件和偶然的情况常常会把技术发展或制度变迁引入特定的路径,而不同的路径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因为背后都有对利益和所能付出的成本的考虑。对组织而言,一种制度形成后,会形成某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在的制度有强烈的要求,只有巩固和强化现有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继续获得利益,即使新制度对全局更有效率。对个人而言,一旦人们做出选择以后会不断地投入精力、金钱及各种物资,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变得一文不值,这在经济学上叫“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
(三)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创新不足的状态依存分析
台州模具产业集群主要通过地方结网以及资源共享使得台州模具企业突破自身的规模限制,获得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整个产业集群停滞不前。
1.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创新结构的自我强化机制。台州模具产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以规模较大的企业为核心的灵活经营方式,正是由于依靠这种合作关系,台州模具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之间也得到了进一步合作。但这种合作关系主要是以小企业对大企业的完全依赖为特征,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技术与知识的单向传播,这样会导致小企业缺乏灵活性及创新性,不利于小企业的自我创新发展。
2.传统家族关系网严重制约优秀人才的引进。传统家族企业的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交易性。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内,大部分模具企业的员工主要由本族人、本地人以及外来人三部分构成。同时,企业运营的过程就存在这三股力量之间的不断博弈,最终结果会导致外来人员的边缘化。由于存在这种传统的家族关系,外来优秀人才就很难被引进,引进的人才也很难发挥其才能,这样就严重制约了整个模具产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3.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文化强化了集群企业。随着台州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根植于本地区的产业文化对台州模具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但在台州模具产业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之后,地方产业传统的生产工艺以及管理模式却得到群内很多企业的偏爱。这样会导致集群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管理模式僵化,技术水平停滞不前,造成企业生产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意识淡薄,企业容易陷入原有变革路线的困境。
(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的途径分析
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产品升级、品牌升级、功能升级和工艺流程升级。
1.产品升级。指模具产业集群研发新产品、引进新产品以及改进现有产品,来拥有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速度。新产品、新品牌和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将会带动整个模具产业集群的产品不断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2.品牌升级。指使品牌内涵围绕目标市场的升级而不断同步升级,并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管理手段的创新,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品牌的核心是品质,品质有保障是品牌升级的前提,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科技创新都是提升品牌魅力的源泉。我们要通过市场调研,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加快台州模具的新产品研发,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服务创新要体现人文关怀,争取细节取胜,提升产品的感知价值,为台州模具品牌注入新的活力,打造模具精品名牌。
3.功能升级。是指通过重新组合、改变模具产业集群自身在价值链中的环节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升级方式。模具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是指集群在实现模具产品升级后,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以及优势环节,同时调整价值链的组织方式,特别要专注模具产业价值链中的某几个优势环节,放弃、弱化或转移原有的非优势环节及非核心业务,通过获取模具产业价值链的优势环节,最终获得对模具产业价值链的主导权。
4.工艺流程升级。是指通过提升模具产业价值链条中某个环节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的效益和技能,达到超越其竞争对手的目的。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模具产业集群往往是以较低的运输成本、生产成本和规模经济作为竞争优势。而处于这个阶段的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增进传输体系,引进新的工艺流程组织形式,进一步提升模具产业价值链中某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实现模具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
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构建
台州模具产业经过起步、发展、扩张,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模具产业已经成为台州市五大特色块状经济之一。随着很多跨国制造公司将制造中心纷纷向中国尤其是向长江三角洲的转移,这样为台州模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而台州模具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机制的创新。台州模具产业只有通过产业集群园区的创新,来实现内在机制的创新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才能更好地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要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园区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模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模具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到目前为止,台州模具产业集群主要还是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产业低端发展路线,产业集群园区的整体创新能力也比较弱。要想加快推进台州模具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就要重视培养和提高产业集群园区的整体创新能力,集中抓好产业集群园区创新体系的建设,在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上力求取得突破。企业应该把技术创新放在主体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个模具产业集群园区的创新体系。制度创新方面,我们要构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评价的新机制,打破传统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大力引进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紧缺的各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力营造良好的模具产业集群园区内的创业创新氛围,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能适应企业发展以及模具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企业家队伍。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应用,全面提升模具产业集群园区的知识含量和创新水准。大力整合政策资源,加大支持模具企业创新和发展模具产业集群的力度。支持模具企业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突破制约模具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支持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高等学校的合作,形成互动学习、共同创新的合作机制。积极建设适合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集群园区,努力打造“中国模具城”。
(二)加强技术创新,打造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
对任何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来讲,品牌是企业、产品及地区个性化和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标志。要想打造区域品牌,就必须与提高台州模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模具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在创建区域品牌中的决定作用,积极提升模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台州模具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目前一些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内企业难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得集群内的企业整体创新不是很足,面临着竞争力下降、市场逐步丧失的危险。针对这种情况,一些企业或部门已经开始行动,走上创新之路,通过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加强和提高产业集群和企业个体的竞争优势。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市场机遇的不同,则选择了不同的创新路径。例如,浙江模具厂、浙江黄岩红旗塑料模具厂、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等模具企业进行产品转型升级以及营销创新,实现与外部市场的链接。在产品上,可以采取后向一体化战略,从模具设计制造走向模具与产品加工同步发展;在营销方面,通过阿里巴巴、京东、广交会、中国供应商等一些著名的渠道窗口,来获取外部市场的相关信息。浙江陶氏模具集团走上了技术创新之路,通过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成立省级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台州模具企业通过技术能力的不断创新,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区域品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提升企业的实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大力拓展电子商务,完善信息共享平台
要加强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组织特征,决定了其具有显著的技术、服务、规模效益的外部性特征。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台州已经拥有中国国际模具网、中国塑料模具网(国家行业网站十强)、中话传媒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强影响力的网络机构和服务平台。这些单位近年来通过开展注册会员、市场拓展、广告营销和在线交流等服务内容,建立并完善行业性B2B平台和网上市场,专业度高、覆盖面广的公共信息商务平台基本形成。在公共信息商务平台建设方面,大力拓展电子商务,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以国际模具网、艾玛德传媒作为黄岩当地产业集群的交易平台与资信平台。国际模具网是全球模具行业流量最高的在线市场与社区平台,台州近80%的企业已经加入到该商务平台,成为当地产业集群代表性平台。2009年,成为省级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并于2011年成功获得浙江省模塑行业外贸营销公共服务平台立项支持。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单位的存在,大力推进模具产业的营销体系、宣传推广体系等方面的革新,使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紧紧结合在一起。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台州专业模具企业中拥有公司网站的就有400多家,将近1500家企业成为这些网络注册会员。
(四)台州模具创建“五位一体”产业集群园区创新体系模型
台州模具产业集群的主体构成,除了模具企业外,还有当地政府、模具协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等部门。台州模具产业要想提高整体创新能力,顺利嵌入全球价值链,仅靠个别企业或部门的自发行动是很难实现,这就需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相关部门自觉行动,通力合作,摆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全球价值链和创新网络的链网互动。不同的主体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相同的。台州模具产业要想提高其整体创新能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依靠产业集群内的有关企业和相关部门自觉行动起来,大家通力合作,摆脱目前模具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创新网络的互动。首先,模具企业作为模具产业创新的核心和主力军,而模具协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主要是提供服务,为模具企业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及其优秀的服务平台。模具企业主要通过内部的创新机制,实现管理、技术、营销、产品及企业文化的创新;作为民间组织的模具协会,根据模具行业特点及集群园区内部企业的需要,主要在集体品牌创建和维护、行业自律、政策争取、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公益事业等方面提供服务;当地政府主要在法律法规、环境安全、基础设施以及税收和土地使用等方面提供服务;大学科研机构为模具产业提供需要的新知识,培养综合型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并同企业开展技术的合作以及科技攻关;中介机构主要是向集群园区内企业提供会计、金融、法律、保险、人才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等专业服务。在对外交流和沟通方面,企业、模具协会、当地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可以共同联手,来组织参加相关模具的国际博览会以及高新技术交流会,搭建台州模具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实现台州模具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以及资本的顺利对接。在模具产业集群园区内,这“五位一体”产业集群园区创新体系模型可以构建一个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信息互动平台,有利于信息的以及实现信息的共享,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园区创业创新的效率,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