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展发言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工业化发展现状。依托居县城中心的独特的地域优势,地理牢固树立工业强镇思想,大力支持、认真帮扶工业企业量、能扩张,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现已形成以草坪工业园区为主,以各中小型工业企业为辅,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了园区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化工、机械、农产品加工产业等得到重点培育壮大,初步形成了以大地复肥公司、中科纳米公司为龙头,以复合肥、硫酸、精细化工为主导的化工产业链,以健兴魔芋公司、福寿祥公司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2012年底全镇工业企业达719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2家,培育形成大地复肥公司、中科纳米公司、科通电缆公司、健兴魔芋公司、宝通专用车公司5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大户。2012年全镇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3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3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 完成工业技改投入4.5亿元,解决全镇就业上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的6.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4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2.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3亿元。
2、城镇化发展现状。城关镇域总面积为31.87平方公里,规划城区面积28.92平方公里,辖11个社区,占全镇所辖村社的36%,城镇人口为40596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66%。截至2012年底全镇总人口为61360人。近年来,我镇紧抓三镇一体化建设机遇,以县城规划为引领,南展北扩,拉大城市骨架,加快项目建设,相继竣工了太极大厦、中驰大厦等地标性建筑,下菜湾、刘湾、草坪城中村建设也顺利开工,草坪移民安置点二期,桥沟潭新区一期、刘店新区一期保障性住房主题完工,丽都家园、丰景佳苑、瑞莲小区等房地产项目稳步实施,为全镇建成商住房面积近100万㎡,推进农民进城落户1000余户,新增就业岗位920人,全域城镇化率达36%。同时,以“双创”为抓手,城市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县城天然气供给工程管网全面铺设,试验性通气点火成功;双垭垃圾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党家坝至青泥二级路城市化改造全面实施,城区人行道、太极城森林公园及县城周边可视山体绿化推进有力、成效显著,县城承载力和品位得到持续提升。
3、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我镇辖19个行政村,占全镇所辖村社的63%,农业人口为20764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33%。近几年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行现代农业模式,努力培育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成鸿景农业、永治养殖、明文油桐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3个,培育产业大户420个,逐渐形成以烤烟、魔芋、核桃、油桐、狮头柑,生猪养殖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建成双垭、庙河2个魔芋示范点和乱滩狮头柑、鲁家坝油桐两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区,林果示范点6个。2012年全年种植烤烟4453亩、种植魔芋2031亩,栽植核桃2670亩,狮头柑1100亩,油桐2180亩,造林绿化2500亩,年出栏生猪138200头,出栏牛7955头,出栏羊29070只,出栏禽类67.56万只,渔业总产55吨,粮食总产量10101吨,全镇实现农业总收入3.9亿元。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问题。一是工业经济水平发展较低,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产品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对资源消耗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尚未形成,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严重不足,现在工业经济还不能达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中的问题。一是扩规增容难。受镇域经济发展、交通和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全镇30个村(社区),均分布在汉江干支流沿岸和国、省道沿线。山大、沟深、谷狭的立地条件决定我镇城镇发展空间受限,扩规增容不得不采取围河造堤、开山造地,城镇建设成本大。在经商业运作后,县城商品房价格,长期处于高位运行,让许多有进城意愿的农户望而止步。二是稳定就业难。农民变市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力量。农民进城定居落户,必须依靠个人劳动获取生活所需,意味着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岗位,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三是资金投入难。近几年国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并倾斜农村,但县镇两级
财政用于城镇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仍十分有限,用于城镇公共服务配套的建设资金不多,配套基础设施普遍滞后于城镇发展需要。 (三)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派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尚未打破,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流失、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支持明显不足的局面尚未改变,我镇农业受到的自然资源制约日益突显,全镇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特色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程度低等等。不仅如此,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还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全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的“重头戏”。今后一段时期,我镇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打好“三化”融合组合拳,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走出一条“三化”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1、确立“三化”融合的发展的科学目标。
我镇“三化”融合发展,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富民强镇为主题,以建设“工业经济重镇、城乡建设强镇、特色农业大镇”为目标,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项目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三化”融合发展规划,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的目标体系。
(1)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全镇充分借助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以服务技改扩建、促产提效为重点,加速推进“大集团引领、中心企业补充,三产服务辅助”的工业化发展新格局,着力建设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工业项目,以工业的快速增长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崛起。一要狠抓支柱工业,要依靠支柱工业带动,壮大群体工业,加快培育一批小产品,名品牌、大市场的小微企业。二是要全面开展招商引资,抢抓国家陕南经济循环政策,采取土地入股、集体合作、优惠让利等多种方式,支持实力企业入住城关办公司、建厂房,多渠道培育工业增长后劲。三是要优化外部环境,要协调处理好企业与群众的关系,及时妥善的解决利益冲突,帮助企业集中精力抓生产、搞建设。
(2)在新型城镇化方面:要紧抓县改市战略机遇,以“三镇一体化”大县城建设为核心,以全域城镇化、实现县改市为重点,搞好项目建设,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容量,以城带乡,统筹推进。一要强力推进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实行循环产业,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农民进城、城镇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通过扩容提质,建设好旬阳的“市中心”。二是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划行规市,提升经营竞争力。三要搞好城市功能配套,以建设为基础、监管为重点,积极探索完善建成城区水、电、路维护机制,加大城市功能投入,提高科学管城水平。
(3)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一要做实产业基地,因地制宜,把优势资源做优,把强势品牌做强。稳定烤烟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核桃、狮头柑、油桐等优势品种,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林业,连片治理建设干果基地、水果基地、经济林基地,发展循环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二要做大现代化农业园区,全面构建一循环农业、山林经济、渔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体系,精心打造一批设施装备现代化、科技要素先进、生产经营规范、物流加工完善、市场对接有效、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示范园区,领办农业园区,发展农庄经济,支持园区改善设施条件,扩大园区规模。三要做长产业链条,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连接起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搞好企业与产业基地的对接,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方式,协助创建地域商标,包装有地域的商品品牌,发展更多的农业中介、农业工人等新型组织,新型农民,强大农业主力队伍。
2、确定“三化”融合发展的科学举措
(1)依托产业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坚定“产业兴镇”理念,增强吸引各种要素的能力。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奠定城关的区域中心的地位。二是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大力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和产品高端化,提升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三是要以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方向,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一村(社)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优化工业布局,推进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要素集约水平,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2)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引领,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要树立“全域城关”的理念,结合全县的规划的战略布局,加强总体谋划和规划统筹,使城关的城镇体系与区域发展定位相一致,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与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要加强各种规划的统筹,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文化保护等规划相衔接。二是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要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推动工业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消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根据我镇产业特点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把分散于各村的企业和人员向园区聚集,增强城镇的辐射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注重城乡联动与互补,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城镇化”并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城关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同步解决“三农”问题,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主体,避免鞭赶进城的“被动城镇化”。推进城镇化目的是为人服务,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更不能把城镇化理解为赶农民进城。要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统筹考虑产业、居住、就业等因素,同步实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将政府便民服务、社会管理硬件配套和软件建设延伸到村组,着力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促进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3)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做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在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工厂化
农业和立体农业,提高城关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信息化建设。要重点培育推广“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深化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信息需求,促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进程。三是要把耕地保护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单位和个人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同时通过旧城、旧村改造盘活城乡建设用地,把依法保护耕地和利用利益机制保护耕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3、建立 “三化”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1)建立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引导机制。打破城乡规划分割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体制。对全镇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规划。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管理,发挥好规划的引导作用。
(2)建立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的约束机制。认真落实镇域产业布局规划和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定期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招商引资项目手册,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增强对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的约束力。
(3)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统筹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根据轻重缓急,分别确定建设责任主体,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生态工程、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
(4)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保障机制。完善城乡社会事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设施,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学生管理;法治化;高等院校
最近这些年,随着国内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高等院校学生的法治化管理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已然成为各大高校管理的研究课题。然而,高校学生将自己学校告上法庭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由此看来,高等院校对本校学生进行管理和限制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校依法行使管理权面临的问题
1.学校管理权使用情况不当,任意性过大
法治化管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人身自由进行严格控制,只要学生的活动和行为与相关的教育法律规范没有冲突,那么该活动和行为就是合法的。但是高校容易受到外部因素限制,且自身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虽然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和限制范围不断扩大,却没有对管理权限进行明确的界定,有些高校为了满足学校的管理需求,私自在法律规定上增加了很多自定的规章制度,更新原本的处罚机制,管理了很多不在管理权限内的活动和行为。甚至有些高校的管理制度主要以处罚为主,到处都是“严禁”“不许”等禁止意味明显的管理用词,对学生的自由性进行了极大的限制,而高校基本上不会站在学生立场看待问题,无故剥夺了学生的行为自由和活动权力。
2.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不重视过程和细节,忽略了程序的规范性、完备性和连续性
对学生的处理结果没有经过相关的管理程序,不让学生参与,甚至处分决定也不通知学生,处理时也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解释,这些管理方式的不得当都为今后的纠纷埋下了隐患,加大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的教育案件都会以高校败诉作为结束。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
1.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在向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是在高等院校转型过程中,实现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和优化。从传统体制过渡到全新体制,一定会经历创新、完善和优化的过程,而新体制的创建基础就是教育部门的宏观调节、社会各界的参与、高校的主观调整、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管理体制的更新。
2.完善立法体系
实现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必须建立在反应高校管理规律、适应学生发展、内容符合学生利益、形式完整统一、规定设置合理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标准执行。法制化管理体系会关系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并且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体系应当包含教育规定、基本法律条令以及本地法规等等内容。
3.严格依法办事
我国目前的高校管理制度,相对于基础法律而言,执法问题的突出性更为明显,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指在执法过程中,行使执法权力的人员不按照相关法律规程办事,由此看来,提高依法管理水平以及加强执法力度是目前高校实施管理的首要任务。
4.树立法治观念
加强高校的法治化管理建设首先要树立法治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化管理效果。法治观念是目前高校应当树立的重要教育理念,尤其要加强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认识,完善其法治观念,强化其守法精神,避免学生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对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人员来讲,必须要有以学生为教育根本的教育意识,加强管理育人、知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教育职能,紧紧围绕学生进行管理工作,推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人格塑造。要关注学生的理想和追求,着重强调对其人身自由的尊重,支持学生的合理选择和情感需求,用一些灵活的管理方式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发展,学校可以行使的本身的管理权力,但决不能以剥夺学生的权利作为管理手段。高校在使用管理权的同时,不应该先考虑怎样处罚学生,而是要考虑处罚方式的合理性,是否使犯错误的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并且应该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的法治化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根本任务,高校管理法治化的研究也是势在必行的,其对实现高校现代化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法制化管理涉及的范面比较广、内容比较多,因此,它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我们已然相信,随着我国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彻底实现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温晓莉.论知识经济社会微观公共权力的法律规则[J].法学,2011(12).
程志清
尊敬的各位花炮界同仁:大家好!
我叫***,来自盛鼎烟花。今天非常荣幸能在此,以一名花炮人的身份发言。
众所周知,燃放烟花爆竹做为一项民俗传统,已历经千余年,为千家万户带去无尽的欢乐与畅想。然而在当今这个剧变的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变化,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人们对安全与环保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花炮产业身处的需求市场与产业要素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上来自多方的误解或是不理解,让产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产业承受着空前的转型与升级压力。如何化解产业危机,改善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我认为安全是核心,人才是支撑,文化是翅膀。
如果说用安全、文化、人才这三条主线构建一个"产业发展三角形"的话,那么安全就是三角形的底边,文化与人才是三角形的腰,三条主线的长短和方位将直接影响到三角形的高,这也代表着我们产业可能的发展高度。
安全是底边,是产业的生命,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撇开安全谈发展,撇开安全谈文化,那好比"太监谈","然并卵",所以安全是产业的基础,是核心。在花炮安全管理上,政府与企业除应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外,还应强化"教与罚、学与术"这两种管理手段的运用。古语有云"罚而不教谓之虐,教而不罚谓之纵".罚不是最终目的,是为严格安全法纪,教不为体现温度,而为提高安全意识。教与罚并用才能更好的强化安全管理责任;花炮做为一个传统型的小产业,有其特殊性,安全管理工作更多的仅凭自己的经验积累和教训总结,没有自己的理论,也没有制式的方法,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同时加强学与术两方面的建设异常重要,学与术的区别在于学主知术主行。"学"侧重于对安全生产理论的研究与探索,而"术"则是对理论的转化运用,侧重于工作方法和程序。学与术并举才会更快的提升安全工作成果。
当鞭炮的手工编织遇上工业4.0,当传统的花炮产业遇上互联网+,当硝石与火药遇上当代艺术。我们会觉得未来的竞争,将不局限于产品、规模、价格亦或品质,而是归结于人才之间的竞争。波特曾告诉我们,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思维。传统产业经过技术革新是可以成为新兴产业的,譬如传统的陶瓷在经过技术革新已转变为新材料产业。服装也是传统产业,但一个顶级的服装设计师并不会逊色于一个顶级的软件工程师,花炮产业要实行从低端向高端转型,由传统向高附加值升级,经受安全环保的严格考验,同样要经历知识和技术的革新,也就需要有人才做为支撑。花炮产业人才的培养有二大版块,一是创新型、专家型、技术型等高层次人才,发挥着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作用。就花炮产业而言,高层次人才靠自身去培养难度很大,时间跨度太长。更适用于"嫁出去、娶进来。","空降兵"亦可,那我们急需的是人才的吸收与引进机制,交流与联谊的平台。二是职业技能型的应用人才,这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甚至可以"试水"把学校办到企业去,隶属于工艺美术类的花炮更需要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应用人才的培养即需要教授也需要师傅,学生+学徒模式已然是其它工艺美术类产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拿来便好。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产业;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3-0073-04
面对文化产业速猛发展这一世界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点。我国同样也明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以增强国家软实力。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增速高达31.57%。文化产业发展必然需要大量技能人才、创意人才、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必然责无旁贷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因此,认真分析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对现状作出相对全面合理的分析,理性反思并提出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机理分析
(一)高职教育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高职教育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以及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广泛应用,推动文化产业信息、数字、动漫、软件等新业态、新企业、新模式的成长,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也要走科技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又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更强调人才的创意,以智力型为主,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1]而这些技能型人力资源主要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的;其次,高职教育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拥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高职院校可以将自身文化创意通过中介机构向文化企业转移,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根据地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使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产业发展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可以发挥人力资本和创意资本的优势,为文化企业提供文化创意,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企业开展人力资本培训,推进文化企业的创意更新、技术改造、员工培训等活动,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活力;高职院校还能提供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第三,高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现有劳动者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需要高职教育对劳动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高职教育可以发挥自身文化产业教育资源优势,对没有受过文化产业专业教育、没有掌握文化产业发展技能的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知识与
技能素质做出重要贡献。
(二)文化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促进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办学经费支持。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公共财政收入越多,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就可能越大,如浙江省经济较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就比较发达。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文化产业对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文化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可以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经费支持,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其次,文化产业发展扩大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文化产业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民对教育需求就越强,进而扩大了高职教育的生源市场。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才能、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文化技术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也需要在职人员进行再教育和职后培训,这些都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文化产业发展可以更多地吸纳高职院校毕业生。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企业的增多,无疑将相应扩大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变了就业结构,提高了高职毕业生吸引力,增强了当地文化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促使高职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招生数量,促进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2]
二、浙江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浙江文化产业与高职教育概况
2011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超过1000亿元;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规模以上投资总规模逾1300亿元。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全国第四。[3]随着浙江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浙江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技能缺乏,其中媒介、网络、游戏、娱乐产业中具备专业学识又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浙江高职院校急需开办与文化产业有关的学科专业,承担起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责任。2010年, 浙江省51所高职院校中开办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学生超过3万人,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已成为近年来高职院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二)浙江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总体而言,浙江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在日益增多,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从对接频率或比重上看,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根据对200家文化企业的调查,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企业的次数一般、很少或从未对接过的企业占总数的77%。从对接领域上看,高职院校与文化企业之间合作形式单一,根据对200名从事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调查,只有39%的人员可以提供创意服务、技术服务、工艺服务、设计服务,并没有其他多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对接文化企业。从对接质量上看,高职院校与文化企业间合作效益低下,从200家文化企业的调查看,分别有25%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生“不适合市场需求”或“不适应企业环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不符合;二是专业设置与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不对称;三是师资力量与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相脱节,师资力量不足已成为目前制约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四是培养质量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差距,高职教育培养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具有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人才需求。
三、浙江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之思考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新办学理念
要树立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新理念,使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教育面向文化企业需求,面向文化市场发展需要。要突破条条框框,在国家法律的允许范围内,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模的新路子。[4]一是要提高认识,从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的角度、提高文化创意人力资源优势的目标,充分认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二是要树立理念,高职院校在对接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服务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服务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三是要明确目标,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发展目标是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有素质的人才。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结合企业、中介、事业部门等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的人才需求,尽快设置一批与之相应的、实用的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密切联系,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一是要明确专业需求。浙江高职教育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发展必然根据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的构筑“一核三极七心四带”总体布局要求,以文化产业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为基础,建设符合浙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事业。以“动漫之都、休闲之都、创意之都”知名的杭州,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数字动漫等相关专业;温州要以印刷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旅游等优势文化产业为基础,发展相关高职教育专业;以金华、义乌、东阳为主体的浙中城市群要利用商贸影视文化既有基础,进一步发展影视制作、网络游戏、品牌会展、文化产品流通等相关高职专业;二是要找准专业定位。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由几十个行业组成,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多元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不能太空、太高、太大,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当前用人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能力,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三是要强化专业特色。针对文化产业种类繁多的特点,不同类别有着不同的实际状况,这要求专业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特点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传统专业的现实优势、师资结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专业发展特色。[5]
(三)以提高技能为主线,优化教学课程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针对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要结合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强调学生文化产业实践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编写符合实际的教材。组织具有深厚文化理论造诣的、文化产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能力强的专家队伍编著相关教材,形成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教材体系;教材要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教材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分析的内容;二是把握专业核心课程。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加强调查研究,核心课程的设置要符合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岗位实际用人需求,核心要体现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6];三是设立特色课程或校本课程。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自身的研究基础、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等,建立具有符合自身院校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如台州要根据工业产品设计特色,设立工业设计、文体制造等课程;丽水要根据生态工艺文化特色,设立生态文化旅游、工艺品制造、艺术设计等课程;四是创建实践课程体系。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建立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等不同的课程模块,督促学生加强实践,强化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生产、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使不同培养阶段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完善师资配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专业建设的主力军。[7]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文化素质优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加强专业培训。加强在岗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快全省统一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开展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岗位研究和教学任务研究;建立高职教师定期实践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到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事业参加交流、调研,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创设多种教师交流平台,设置相关专业教研组织机构,强化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二是培养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实践证明,校外兼职教师可以有效解决校内师资不足、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兼职教师来自文化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践,能够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能力,提高文化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快产教研一体化。通过建立校政联盟、校企联盟等方式,加强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文化中介组织、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协会等之间的合作,努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教师通过开发项目、挂职锻炼、担任顾问等多种形式,深入生产经营企业,参与文化企业的生产、研发、改革、运作、管理、营销等各环节,解决教师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
(五)以产学结合为准则,强化技能培训
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鲜明特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要多渠道加强学生实践课程,切实提高实践课的质量。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2011年,中央财政下拨高职专业建设补助20亿元,支持1000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要善于抓住机遇,按照教育部相关标准,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建立高水准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实现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接轨,使学生能够处于真实的职业氛围之中,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基地搞创意研究,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并使成果实现转化和新产品的生产,以增强基地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快推动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提升职业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搭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平台,实现职业教育和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加强构建文化产业中介机构和文化市场信息平台,为校企之间合作交流牵线搭桥,促进学校、企业与中介机构、信息平台的联系,使高职院校和文化企业能够实现对接;三是创新学生培养模式。鼓励职业院校发挥专业特点与行业优势,以项目为纽带,将企业的实际生产操作流程真实的引用到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生产合为一体,实现教学方式项目化。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政策引导,倡导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设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践内容,开展文化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冠名班”教学,以解决实习实训场地缺乏和专业发展经费不足等问题,让文化企业广泛参与高职院校教学,使文化企业成为高职教育主体,拓展高职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惠林,陈晰.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1-72.
[2]宋丽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48-50.
[3]编纂委员会,浙江文化年鉴2011[M].北京:中华书局,2012:24.
[4]张秋月.解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1-24.
[5]陈亚民.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2-25.
关键词:高校;影视动画教学;改革;发展;问题;策略
目前我国已经针对影视动漫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是由于影视动漫产业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影视动画专业也还处于探索的教学阶段,导致我国的影视动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对高校影视动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影视动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影视动画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仅供参考和借鉴。
一、当前我国影视动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的专业定位偏差。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影视动画的专业性,导致影视动画专业的发展思路还不够明确,现如今影视动画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影视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也不是很准确。很多高校在制定影视动漫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时,并没有结合行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导致影视动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二)师资队伍质量差。高校的经济条件直接影响了影视动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很多高校在影视动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投入的资金较少,在教学设备的购置上投入的资金也不足,导致影视动画教学一致沿用以前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影视动漫的技能培训和知识讲解主要在校内开展和完成,并不利于影视动漫人才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不全面。一个合格的影视动画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高校在对影视动漫专业进行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候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的划分,并安排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但是,由于我国影视动画专业教师匮乏,导致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很难有效开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就难以全面的开展。
(四)理论知识过于缺乏。就目前我国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来看,在影视动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影视动画教学的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导致我国的影视动画教学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我国的影视动画专业起步较晚,教育体系也不够完善,导致影视动画的教学理论知识匮乏。
二、高校影视动画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一)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首先,要实行教学方法改革,在影视动画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中,将企业实战项目作为主线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同时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情景教学方法,并设置相关专业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验证所学知识;其次,要及时改革考核制度。将影视动画专业的考核由笔试变为上机考试,并且增加作品展示、实际操作、答辩等考核形式,抛弃原来纯理论的考核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形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设计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此外,由于影视动画行业的工作具有流程化特点,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别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雄厚的师资队伍。影视动画教学事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雄厚的影视动画师资队伍,只有师资队伍强大了,才能促进影视动画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影视动画师资队伍中教师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影视动画专业课程的有效开展受到影响,因此,学生就难以展开影视动画的全面学习。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如今迫切需要建立这样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为影视动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
(三)强化实践教学。影视动画专业的学习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大量的软件使用,因此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实用性不高的软件学习内容可以适当删减,腾出时间去学习实用性强的三维动画光效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等操作,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符合市场需求。但是这些学习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需要一个慢长的磨练过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大实践能力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提供更学生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四)强化理论教学。任何学习,都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而影视动画的理论知识就是影视动画专业学习的基础。打好基础,学生才能领悟到影视动画学习中的精髓,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开拓自我、升华自我。那么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就要严格把关,进行筛选,如果可以,应当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增加一些与当下行业动向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并将动画运动原理、合成理论、场景与布置以及特效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动画教学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影视动画教学水平将影响到影视动画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形势。在其发展的初期,就目前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将有效的推动影视动画这一产业在未来的日子中顺利前行。并在改革中,专注于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提高影视动画的教学水平,设计出人们喜爱的动画作品,推动我国影视动画的发展进程,让我国的影视动画水平也能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肩而立。
⒖嘉南祝
[1]李倩.高校影视动画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科技展望,2017,0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