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感美文

情感美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情感美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情感美文

情感美文范文第1篇

情感的归宿

情感话题是电视节目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关于家,有人说它是无法选择的摇篮,家是世上最美的港湾,家是心灵窒息的牢笼,家是柳岸花明的世界,家是不可分割的血脉相通,家是难以摧毁的永久记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来,家,竟然可以演绎出这么丰厚的话题,难怪,从古至今,涌现了那么多咏家叹家的名篇佳句,难怪今天的电视人独具慧眼,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生机无限的话题,让我们既读懂了别人,也观照了自己。况且“回家”的“家”,已经不仅仅是宗族概念,它可以是故居,也可以是祖籍,是第二故乡,也可以是精神家园、心情驿站,于是这个“家”,被我们的电视人放大了、立体化了,诠释出了一种既是个人心路历程,又是磅礴大气的意蕴。正像一位专家所说:回家,是找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共鸣,把中国人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敏感的那个部位,一下子触动了。也许在全世界的所有人群里,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恋家、最想家、最顾家的民族。家在我们民族的情怀里,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此,这一话题,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特色和文化特色。《回家》的立意是电视人对情感话题的奇妙切入,对每一位观众而言,都可以找到情感的诉求。

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人们的情感故事,电视是有其绝对优势的。其实,纵观我们的电视荧屏,也不难发现这方面的力作,比如说《艺术人生》、比如说《真情》等,他们都以内容本身的真切、感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然而,你不觉得在当今,电视传媒如此发达,而这种激荡心灵的电视节目太少了点吗?我们的荧屏还存在着不和谐的豪华、滥情、矫情、煽情等现象。时代在发展,人们也在改变,但亘古不变的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渴望。身处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面对浮躁的影响,急功近利等负面诱惑,我们更加渴望能让心情沉静下来,哪怕是瞬间。现代人有浮躁的一面,但也很脆弱,渴求感动,渴求诉说,无疑,《回家》弹奏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深处最能涌起共鸣的深情乐章。

当《回家》的创作者们将这一幕幕展示给我们的时候,今天和过去,现实与历史就这样串联起来了,那种情感堆积,那种真情告白,让人们感觉到沧桑中的一种美丽。于是,当我们再说回家,不仅仅是寻根,家是心灵的故乡,是人生内心隐秘的禁地,是情感的落脚点和归宿。我们感觉《回家》的背后,是一种柔弱中的肃穆,是一种人性化的崇高。

感人心者,莫关乎情。这是所有成功的文艺作品所彰显出的规律,当然,它也是情感类电视节目所应极力效法张扬的。每个人都是故乡的女儿,当我们身在“家”中的时候,也许感受不到“家”的山高水长,而一旦离开,特别是长久的远离,那么“家”就变成了“梦中的真,真中的梦”,因此,“回家”成了每一位游子的企盼。记忆的情思,曾经的一切,都变得意满情浓,《回家》是一曲唱不完的情歌,一首吟不尽的小诗,这一切,都发自内心。真,是情感的最坚实的基础,《回家》让我们情感认同之余,也完成了对情感的宣泄,它让我们纯洁心灵,更让我们回归心灵。因此,从上述意义上说,“回家”不仅是个人行为,它具有一种社会意义,它给我们电视节目的创作启示,也是深远悠长的。

文化的思考

作为电视人,我们不能不经常思考电视文化,看到这个冠之为文化纪实节目的《回家》,我们却想提出“文化的电视”这样一个命题。《回家》的创作者们提出这样的创作理念:浇铸情感,传承文化,超越自我,回归心灵。仅就传承文化而言,这其实体现的是电视人的一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曾有人严厉地指出了电视缺少文化,甚至有人还极而言之地告诫人们“远离电视”。也难怪,当我们打开电视,随意选择按钮,一经看到某些庸俗、粗俗、媚俗的镜头时,作为电视人的确感到汗颜。对历史变了味的戏说,谈吐平平的无聊对话,对参与观众的居高临下的随意嘲弄,对格调低下的舶来品的盲目模仿和追逐,受金钱至上影响而呈现出的拜金倾向等,这一切都说明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在价值取向上走进了误区。《回家》的出现,或许为我们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它让我们一颗颗浮躁的心,一下子沉静了下来,其实,这饱含的是一种文化的魅力。

如果说,《回家》仅仅停留在情感记录的层面上,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有看点的,但是这毕竟还太肤浅了,而只有在文化层面上的挖掘,才真正体现出《回家》的深刻。那处处流露出的文化意蕴,实际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从余光中先生的“回家”中,我们感到的是这个“家”已不仅是思乡之情,而是从爱家想家到爱国思归,对“家”的心灵固守,实际上是对我们民族、我们祖国的忠诚,对家的顶礼膜拜,说到底是骨子里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一种追寻和认同。我们是否可以说,对“家”与“国”的深重寄托,这种永不割舍的情愫,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品格,它也是我们几千年文化一脉传承的纽带,用文化来解读家,其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

首先,“回家”中采撷的人物,大都是当今的文化名人,甚至是泰斗,比如巴金,比如余光中、丁聪,还有冯骥才、郁风、黄永玉、席慕蓉等等,这些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风采,就足以让我们满怀倾慕,他们是人杰,是精英,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先锋。回家的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省亲行为,它是一次精神的旅途。透过亲情、友情、爱情、人情这些人之常情的背后,深藏其中的是文化品格及深邃的文化涵养,可以说,记录回家,也是完成了对活生生的文化档案的封存。就拿对“家”的诠释,冯骥才的表述让我们就大有醍醐灌顶之感,他在《乡魂》中这样说:“我更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她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她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似乎愈远愈久,便愈感到它不可抗拒的引力,我想,我那次在故乡,应该多住上几天,为了她,也为了我自己。”由此,文化名人的回家,已经超越了怀旧省亲、寻根祭祖本身,而升华为一种文化行为,况且我们的创作者们也在努力地挖掘、捕捉着“回家”本身的文化意蕴,竭力表现出这一系列名人身上的文化光芒,因此,对他们的情感轨迹,心路历程的探寻本身,也是对他们深邃、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一种展现。

《回家》的另一种文化韵味,也体现在它的形态上。现在的电视节目,要求我们必须讲求形式,或者说包装,“回家”这样的立意,就规定它要有一种书卷气,要以雅见长。为此,它的色调是沉稳凝重而不浮华、张扬,片花也是精致淡雅,不露炒作的痕迹,而浑然天成于节目的一部分。即便是话外音的解说,也是平和、恬淡,力避矫饰、虚张。特别是在纪实表现手段上,没有人为的雕琢、摆拍,而有如清澈的小溪自然而然地流淌,仿佛告诉人们生活就是这样。我们说电视节目力避庸俗,其实也要包括对粗制滥造的摒弃。这些,也可以说是电视文化的一部分吧。

我们从不否定电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大众化、通俗性、普及性等特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懂得电视文化也应具有比较鲜明的兼容性,那就是,这种大众性特征也从不排斥与主流文化或高雅文化的共存。对此,传播学大师施拉姆说:“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惟一的差别是它在教育什么。”我们说,电视的通俗并不等同于从俗和媚俗,电视工作者必须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追求目标,要具有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的电视应在尽量满足一般大众健康趣味的同时,更要考虑到促进民族文化进步和思想进步,在提升大众的精神品格上发挥作用。同志所强调的要处理好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今天对于指导我们建设先进的电视文化仍具有指导意义,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进而言之,如果电视文化能给人以思之久远的美感和启迪,让人获得人格境界的提升和感悟,那么,我们真的该为电视文化和电视人击掌赞叹了。

由此,我们可以说,《回家》这类带有独特文化韵味的电视节目,是一种方向性的导引,厚重的人格魅力、文化魅力,将使它凝聚了更多的吸引,赢得更加广泛的认同和青睐。

审美的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文艺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意境”之说。我国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境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作为纪实电视的《回家》,用画、声、音来写境,是描写的境界,自然的境界,因此它的艺术追求是邻近理想,是营造出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美感的特征之一是直觉性和理性的统一。电视欣赏者进行审美活动,是一个无准备的过程,是在接触审美对象的一瞬间立即使欣赏者整个身心投入到审美境界之中,同时在这一瞬间领悟和把握审美对象的丰富内涵。有这样几组画面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十分强烈:“家梦春秋”中的巴金老人,千难百转重返故里,终于实现了他“老了,我哪也不想去,只想回一趟家”的夙愿。这位一生都远离故乡,一生都牵挂故乡,怀念故乡的人,在家里住了17天,离开故乡的日子到了,在依依惜别的站台上,车窗内,这位世纪老人满头花发,无力的双手频频挥动与亲人告别,厚厚的眼镜片后,泪眼迷离,此时,无情的车轮轻轻启动,送行的人们随车而行,音乐响起了,空气中都弥漫了离别之痛,一幕最具典型环境、典型氛围的视觉冲击,给每一位观赏者的心里留下了一次强烈的震撼。没有人为的铺陈,那种真情的记录,它让我们在品味人世沧桑之余,情感得到了升华。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是匆匆的过客,但人生毕竟还让我们怀有那么多的依恋和美好。其实,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能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所谓美感,就是指审美主体接触了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以后,在感情上产生的强烈反应,在理智上获得的启示,在精神上得到的满足和怡情悦性的效果。

《回家》的创作者们遵循了一条很明确的创作理念,那就是情感纪实,透过这一以“真”为依托的背后,我们也强烈地被他们在“写意”上的艺术追求所折服。作为电视艺术的审美主体――观众,始终活跃着主观能动性,通过感知、想象、体验、理解,以自身生活体验去充实艺术形象,丰富它的内涵。因此,电视艺术调动观众的审美心理活动的能力愈强,留给观众想象和再创作的余地愈大,它的艺术魅力也愈大。

其实,剖析“回家”的艺术美感,它给我们的是全方位的冲撞。当《回家》中“家”的概念延伸、上升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境界,它就已带有了更多美的特征。可以说,这种美所展示出的具体形态,也就包容了优美、壮美、崇高或缺陷,乃至于悲剧。当然,这些在节目中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经常结合在一起。回家本身就是一种庄严的仪式,那种痛苦的思念,流淌的是一种哀婉的凄美。当我们对故国家园顶礼膜拜时,我们心头升腾起的难道不是一种壮美崇高吗?当我们忘情于故乡山水,那处处流溢的不正是优美吗?余光中半个世纪背井离乡,展示的是一幕幕无奈的悲剧;巴金老人最后一次还家,实际也预示了一次永别,“回家”,实际是人生中悲欢离合的浓缩。

再有,《回家》中无论是它别具韵味的栏目头,还是匠心独具的片花,乃至于画面的色调、音乐的衬托,都体现了创作者的严谨和真诚,即便是片尾的歌曲,都体现了一种想象中的美感,“回家,破了洞的睡衣里面,让心有段自由的旅程;回家,卸了妆的面孔背后,是我梦中细细的鼾声。”

情感美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生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70-01

一、 创设阅读情境,感受语言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阅读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阅

这门技能,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朗读。朗读是维系作品和读者感情共鸣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让学生融情于文的体验途径。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一个“读”字。叶圣陶先生在他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到“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例如,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体会诗歌不同意境。散文亦如此。散文语言流畅、优美,通过朗读散文能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所在。

其次,如果在课堂上只局限于课本,那么学生的视野将受到限制,思维受到禁锢。只有把学生从教材这个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不断地添加新元素,学生的潜能才会激发,始终处于积极地思考之中。教师在课堂上设定阅读情境,引导学生由课本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阅读创新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课外开展研究性阅读。布鲁纳提醒我们,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发现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阅读情境创设中,教师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向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现实之美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情,让死板的课文、狭隘的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带来的情,把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情感融合起来,这也是情境创设比较巧妙的一种方法。具体操作上,教师可在课堂上虚拟特定的生活情景,设法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内化为综合的语文素养。用形象来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基本特征,有些作品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学生不易掌握,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便可以举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例如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在虚拟的“真实”中借助再现情节来体验语文中的现实。在《孔雀东南飞》中有几幕精彩的情节,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将这几幕改编成对话式的话剧,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的精彩表演将鲜活可感的人物呈现在同学面前:善良美丽、坚贞、外柔内刚的刘兰芝;对兰芝一往情深却软弱怯懦的焦仲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焦母等等。这是对古代生活的现实演绎。

国外语文非常重视知识的运用。凡是重要的作业,都尽可能设计成各种生活情景,很少安排单项的听、说、读、写作业,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作业设计,大大降低了难度,而且使学生真正在作业中有所得。将语文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地掌握语文的精髓。

三、创设问题情境.感受探索之美

情感美文范文第3篇

在初一时,我家的生活境况非常不好。外婆被查出得了肠癌晚期,已经无药可治了,妈妈知道了这个消息后,非常悲伤,立刻把工作给辞了,来到病房陪着外婆,当时的我学习很紧张,一个星期只能去看外婆一两次,每次我去,妈妈总是露出微笑的和外婆聊天,告诉她得的知识普通的肠炎,没有什么可担心的。等到妈妈走出平房后,几滴晶莹的泪水总是会从她的眼中流出,她说:“小时候妈妈和我和妹妹相依为命,好不容易熬了过来,却得了这种病,路过可以的话,我情愿为她收这么多的痛苦和折磨。”我仿佛听见了妈妈心中地写的声音。

哦,我明白了,原来亲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因为妈妈的辞职,使得本来宽裕的家有些拮据,爸爸便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于是,他早出晚归,为了这个家天天辛勤的工作。后来,她被调到了宁波去管理一个厂房,每天只能睡上五六个小时,一个月也只能回家看是一次,这一次的石匠也只不过是短短的一天而已。

情感美文范文第4篇

1.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

随着现阶段课程的发展,初高校生已经不像小学课程那样轻松,学生所面临的中考使得美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受到忽视。学生对美术逐渐形成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美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其重要程度虽然不等同于主要课程,却也是不能或缺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要从根本上改变美术课程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

根据美术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只能挑较为重要的课程来讲。美术教育的任务重,课程时间少,内容多,不能很全面地完成美术教学的所有任务。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高校生的审美情感自然得不到培养。

二、美术教育在高校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全面培养学生情商

在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的共同影响下,学生表现出的情商水平也是不同的,例如,看到同一幅美术作品时,学生对画作的喜爱程度和欣赏水平会呈现差异,在作品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帮助学生对作品产生正确的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对自身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使学生深切体会艺术欣赏的乐趣,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真性情,心理健康程度进一步提升,情商的培养目标也可以达成。

2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蕴含着较为深厚的人文特性,尤其是新课改的推行,使人文精神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美术教育当中,高校的美术课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或是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美术课程,教师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重点培养,学生还应具有材料工具及作业表现手法的自主选择权,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关注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发散,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以持久保持。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校生所处的成长阶段使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更加重要,美术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生情感,修养,品格等方面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觑,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建康成长,美术教育包含着理性和感性的因素,学生在动脑的同时也需要体力运动,因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材料工具,动手制作或是绘制图画。

三、培养审美情感的几项策略

学生的态度及美术课自身的局限使得美术课程长期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原本对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失去了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了解到,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它的存在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人才特性之一。只有对美术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学习,才能充分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美术课程的开展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也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

培养高校生审美情感首先要从加强学生的文化审美做起。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开拓眼界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达到精神层次的陶冶。比如在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中,让同学们赏析西方著名画作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同学们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会受到精神的熏陶。在对这些画作的感受中,学生最初只是感到惊奇,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通过感受画家的生平、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本身的美学内涵。只有学生可以独立欣赏美术作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审美感情的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深入解析作品,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积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影视等方式使艺术表现变得多姿多彩。对于高中生来说,多媒体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学生好奇的天性,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法应用恰当会给美术赏析课堂以“锦上添花”之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教师的审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自始至终对学生情感都具有启发性作用。教师自身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注入能构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对培养艺术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情感美文范文第5篇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新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品析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塘上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三、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散文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花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但是,这种审美感受和体验毕竟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学生不一定都能上升到这一审美层次,有些同学有这种审美体验,但也是瞬间的,怎么样来保持和强化这种审美活动呢?因此,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就从“配乐美读,提升情操”入手。配乐朗诵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调动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我利用乐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要求学生主动起来进行配乐朗诵的表演,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通过审美对象诱发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用艺术美的力量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方面转化,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欣赏抒情散文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入情入境地朗读散文的能力,同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音乐作文,审美创新能力的再迁移训练。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大天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青年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散文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抓住这个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契机,教师进行一些听音乐作想象作文的训练课,利用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让美的因素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发达的个性。如高一册散文《荷塘月色》教学结束后,笔者以经典民乐《二泉映月》为音乐材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听完音乐后,当堂想象作文,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作文比一般的命题作文更适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更易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