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声甘州柳永

八声甘州柳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声甘州柳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八声甘州柳永范文第1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大学语文八声甘州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原文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代: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二.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笔法之高妙,于此可见,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

三.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四.注释

潇潇:风雨之声。

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苒(rǎn)苒:渐渐。

渺邈:遥远。

淹留:久留。

颙(yóng)望:抬头远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争:怎。

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八声甘州柳永范文第2篇

2、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团扇先辞手,生衣不着身。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此境谁偏

觉,贫闲老瘦人。——白居易《雨后秋凉》

4、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尘起一月忧无禾,瓦鸣三日忧雨多。——陈与义《秋雨》

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8、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王维《栾家濑》

9、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柳永范文第3篇

联想当年那场考试,为什么马蹄画卷能被认可,就是皇帝喜欢吹毛求疵,刻意追求诗意。据说,宋徽宗本人对画意要求很严,也很科学,如孔雀升墩,先落哪只脚都有讲究;但对《瑞鹤图》一画却不甚了了,可见皇帝也并非事事皆知。然而,就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而言,想要曲尽其妙,却也很难。因为那时候没有西画的某些技法可以借鉴,表现某些场景如风霜雨露之类,就会受到限制。雪晴之后的雪景尚可表现,飘雪之际则难以再现;而直接表现风雨则更难了,只能靠意会。表现风雨的,有据传为李椿所作《牧牛图》,但效果颇为勉强。所以就绘画艺术而言,因为受到一定限制,画面比诗句更难于表达理想意境。对于某些绘画题材,只有突破传统技法的界限,才能更加完美地表现出来。然而,表现如此理想意境,必须是既有广博的文学素养,又要技艺娴熟而勇于创新——这样的艺术家要等到20世纪才能出现。

笔者认为,要说傅抱石先生是“画中李太白”,恰如其分。李白的诗,浪漫、洒脱、豪迈,堪比傅抱石画意。且两人都嗜酒如命,李太白无酒不成诗;抱石翁则无酒不能成画。1959年,正是共和国10周年之际,也是国内经济最困难时期,副食品供应尤为缺乏。因肴中无酒,承担绘制人民大会堂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任务的傅抱石先生便没了精神头儿,作画也少了灵感。善解人意的国务院总理知道了傅大师的嗜好,特地从原产地调来茅台酒……傅先生大喜过望,豪气倍增,一幅传世绝品就这样诞生了。

据笔者知,抱石翁常以古诗词意境入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超绝的表现技巧,非一般画家可比;特别是表现苍茫与幽深的气象,表现潇洒与浪漫的画面,更是冠绝古今。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因而更多地接触到西画的表现技巧;进而又潜心学习石涛,故创造出一种独有的表现方式,被界内称为“抱石皴”。傅先生有一方印,钤字“往往酒后”,意为他在酒足饭饱之后方可开始作画;接下来,便是大刀阔斧,酣畅淋漓,不拘一格……笔者每次观赏傅先生的画作,心情都非常激动:傅先生对细节的描绘非常到位,就连极小的画面也能做到大气磅礴,真是细微之处见功力,却又不做作,整个画面浑然一体。例如那幅《西风吹下红雨来》,画面不大而意境阔远,体现出抱石先生不仅深谙西洋油画的透视方法,还能坚持运用中国画“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一角石崖,几株桃花,一叶扁舟,几抹浮云,恰到好处地以丹青点染表达诗意。这种驾驭画面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试想,如果给大师一个更大的画面,坚信他仍能表达得非常完美。

再如表现古诗词画意的另一幅杰作《潇潇暮雨》。在傅抱石的所有作品中,这是值得特别指出的一幅佳作:作品构图颠覆了传统山水的高隐概念,位于半山腰的古寺与画面下角的人物遥相呼应;表现手法更是大胆,画家信笔扫出一派风雨苍茫,古诗词意境尽在其中。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中,描绘风雨的场面以宋词为最;按季节论,有春雨、夏雨、秋雨;按时段论,有朝雨、午雨、暮雨;而其中以暮雨最能体现古人的忧伤心情。傅抱石画作《潇潇暮雨》取意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柳永范文第4篇

关键词:柳永词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李清照等。因其四人词风相近,却又各具风韵,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婉约派“四大旗帜”。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四旗中号“情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柳永词概括为三类:

一是表现男女情爱、离愁别绪。例《雨霖铃》:寒蝉凄切……

这首词为抒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和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作。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满悱恻、凄婉动人。

二是描写都市生活的繁华。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归去凤池夸。

此词展现了杭州富庶繁荣、豪华阔大的都市景象。

三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思乡怀人之情,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词风细腻委婉,题材新颖开阔,善于铺叙和使用俚俗语言,大量制作慢词,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柳永对宋词的题材有新的突破。柳永写了许多描写都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的词,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是他对词的题材的一大开拓。描写歌妓在柳永的情词中占有极重的分量。除秦楼楚馆的放荡和等传统内容外,歌妓们的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对她们在生活中的悲喜感情,理想愿望也有真切的表现:“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开市民文学之先声。

第二,柳永对宋词的形式有新的创造。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制作慢词的作家,是慢词的真正开创者,并使宋词开始由小令阶段进入慢词时期。诚如宋翔凤在《乐府余议》中所说:“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慢曲当起于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使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等相继有作,慢词遂盛。”在创体的同时,柳永在创调方面也成就卓著。柳永之前的宋代词人,多沿用唐、五代的词牌,而柳永的慢词则多用新调;即使词牌与唐、五代相同,柳永在字数的多寡、句子的长短等方面常常花样翻新,即所谓的“同调异体”。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宋代八百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个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故李清照《词论》云:“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时。”

第三,柳永对宋词的表现手法有新的拓展。他融合曲词和辞赋之长,创造性地将赋体的铺叙笔法移植到慢词的创作之中,将铺排式的叙事和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扩展了词叙事、写景和言情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其《雨霖铃》(寒蝉凄切),创造了情景递进的铺叙模式,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第四,柳词语言有俗有雅,雅俗兼得。他既善于将有趣的白话加入词中,既浅且尽,构成一种市民文艺特有的俚俗色彩和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又能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使词音律协婉,语言优雅典丽,警句叠出,表现出文人词应有的典雅的品位。如《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词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为词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柳永对词的多方面开拓,是对词进一步的解放,使宋词面目一新,为宋词成为有宋一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年

[3]刘扬忠、张宝坤《名家解读宋词》[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4]欧阳鹤《柳永词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中华诗词》[A],2005年第5期

八声甘州柳永范文第5篇

关键词:柳永词;阳刚之美;具体显现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21

一、刚柔相济,彰显大家本色

姚鼐认为,天下“至文”应是“统二气(阴阳)之会而弗偏”的。然而,由于种种条件,事实上姚鼐所谓的“至文”很少出现,偏胜总是难免。但任何一个具有成熟风格的作家,绝不会偏执一端,或以阳刚济阴柔,或以阴柔济阳刚,使其风格日臻成熟: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无不如此。柳永作为本宋词坛的巨手,自然也不会例外。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富有创作个性的词人。谈及柳永,人们大多关注他的婉约词作,而且柳永对于婉约词的贡献也向来为人所称道,连被称为“婉约词宗”的秦观,也曾被苏轼讥其“学柳七作词”,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不容质疑,柳词中富于阴柔之美的词作确属婉约词中的极品,然精心研读便不难发现:柳永词中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柳词中的阳刚之美亦别有风味,这种阳刚之美,如掣电流虹,显现着无法阻挡的艺术魅力。

二、柳词中阳刚之美内涵的界定

阳刚之美之于柳词,既有其一般的表现,又有其特殊的内涵。纵观柳词,不难发现,柳永已创作出许多富于阳刚之美的豪放词作,而且柳词在意象和意境方面,与前人相比,已有恢弘之气,富有阳刚之美的内蕴。这是柳词阳刚之美的一般性。而柳词中所展现的本色真诚,则是柳词阳刚之美的特殊性。

三、柳永词阳刚之美的具体显现

1. 柳永词阳刚之美的一般性

(1)创作豪放词,显阳刚之美

柳词给人印象较深的多是他的妓情词,殊不知,柳永不仅为词创制了长调、开拓了题材、丰富了技法,并且以“纵横奇逸之笔,慷慨豪迈之气”创作了风格多样的词作,显示了阳刚之美的内蕴。这类词如《望海潮》(东南形胜)、《鹤冲天》(黄金榜上)、《满江红》(骤雨初歇)、《双声子》(晚天萧索)等,俱堪称俊逸豪放之作,这些词作舒展、大气,涵养天地,极富阳刚之美。郑文焯在《大鹤山人词论》中曾指出:“屯田北宋专家,……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郑文焯的话,告诉我们,柳永确有阳刚之作。其中的《望海潮》大开大合,直起直落,“铺叙展衍,备足无馀,形容盛明,千载如同当日”,将“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这在当时都是无出其右的。词中“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壮景,亦非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敲铁绰板引吭高歌不可。柳永的《望海潮》在景色之壮美、声调之激越、气势之豪雄等方面,较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毫不逊色。而柳永作此词时,苏轼还未出生。《双声子》(晚天萧索)更是尽显阳刚之美: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该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上片写眼前景物,叹世事沧桑:当年夫差统治下的繁华姑苏已成一片荒丘,只有麋鹿的叫声出没其间,面对历史遗迹,自然不胜感慨。下片追忆历史词中纵论古人得失,感情豪迈,格调高远。其中“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的气势,“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的阔大气象,尤显阳刚之美。苏轼的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也受到柳永“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的启迪。在布局谋篇和写景抒情上,也可见二词相似之处。由此可见,苏轼讥其徒“学柳七作词”是不想学习柳永的阴柔之作,对于显示了阳刚之美的词作,他还是欣然接受了。

(2)意象阔大,显阳刚之美

前人论词,皆认为柳永的词作只是他“依红偎翠”的浪荡生活的记录,故其词的意象和意境都有一股凄迷的色调。但如果客观公允地评价柳词,便可发现,柳词中已有许多阔大、高远的意象,词境也注入了一股刚猛之气。

“唐五代的温、韦、冯及宋初宴、欧诸贤,其词所笼罩的是广漠的伤春情绪。主人公多是纤弱的美女、失意的文人,活动的背景是庭院、芳径、浅池、细柳、残花、败絮之类,狭小的环境、细腻的感情、脆弱的性格、敏感的神经、短小的篇幅、幽深的意境,没有线性的事件,只是捕捉θ松的瞬间感受。”柳词虽然也继承了这些特点,但相比之下,无论在意象的选择上,还是意境的生发上,柳词都显示了一股浑厚的气势,极富阳刚之美。

柳词在意象的选择上,虽有纤细、柔弱等特点,但已出现了阔大之景,如:“怒涛”“江枫”“天际”“皓月”“云涛”“烟浪”“骤雨”“千里烟波”“万里楚天”等,这些阔大之景,已有“大美”和“壮美”的气势;词中的主人公也多为男人,即使是女人也是敢于追求、大胆泼辣的女性(《定风波・自春来》);活动的环境也由内而外;情感的表达也不是一味地伤感,而是注入了真诚与执着。

以《雨霖铃》为例。《雨霖铃》透过这位男子的视角,使我们看到的景物不再是残红落花、飞絮败草,而是高树鸣蝉、乍停骤雨、千里烟波、万里楚天,即使是柳树月亮,也不再是花园中的弱柳、闺中之月,而是旷野之柳、异乡之月;其情思也不再是闺房女子的相思惜春,而是游子的浪萍难驻和仕宦之忧。

(3)意境高远,显阳刚之美

柳永词中因为选择了具有阔大、壮美的意象,词境也随之注入一股刚猛之气。柳永写羁愁离情,不是庭院深深的小景,而是登高临远、极目所望的阔大之景。词人将这些阔大之景融入自己的情感,以遒劲的笔力,写出了苍茫雄浑的境界,词境也因为这些阔大之景而更加开阔。

苏轼虽对柳永有轻视之意,但对他《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句却评价道:“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唐诗最有特色的盛唐诗歌,而盛唐诗歌是以气象取胜的。所谓“唐人高处”,其实就是壮美的气象。而《八声甘州》中高远之景、高远之意境,和“唐人高处”是没有二致的。

不难发现,柳永词的意象和意境不是如《周易・乾卦》中所言的那种“纯阳至刚”的恢弘,但在阴柔的外在形式下,其中仍有一股阳刚之气在蠢蠢欲动,那是更为深沉的潜在力量,这种潜在力量便是内容上的阳刚之美。如《雪梅香》:“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戚氏》:“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时登山”,《曲玉管》:“陇首云飞,江边云断……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等,这些表面富于阴柔之美的词句,气象本身就极富阔大气势,包孕着一种生命的律动,形成了柳词异于前人的高大博远的境界。这种生命律动之美,正是阳刚之美。

2. 永词阳刚之美的特殊性:本色真诚,显阳刚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雅卑俗”几乎成为一个常识,“俗”一直处于被排斥的地位。词这个文学体裁,虽说“俗”是它的“胎记”,但一些文人士大夫仍不敢以俗词示人。只有柳永,毫无顾及地创作了大量的俗词,也因此把自己的仕途给葬送了。“雅”即是古的、正的、中和的,也就是说“雅”的始终不能突破古、正的条条框框,人们不能说自己真心想说的话,不能抒发自己心灵深处的真感情。相反,在“俗”那里,却不存在这样一些正统的条条框框,人们可以发乎情,而止乎情之不能不止,所以,“俗”常常和“真”联系在一起。而柳词的“俗”就是柳永“真”的最好体现。

柳永可以毫不理会外在世界的束缚,按照自己本来的意愿行事,说明他是一个本色真诚的人。“柳永与一般的词人不同,他不是拿词这种形式去表现什么,而是自身就生活在词的世界里,是以生命填词。”柳永以“真人真声”示人。他以意逆志,任性做人,任性填词,明知不可而为之,这种由真诚所致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正是几千年来文化积淀的人类道德精神力量的一种,这种力量喷薄激烈,贯穿柳永的一生,反映在词作中,则显示了柳词阳刚之美的一层特殊的内涵。

柳永现存词213首,情词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情词中有146首是歌咏歌妓的。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独立的人格,宋代时仍是鄙视。士吏不愿娶为妇,认为有辱门庭。可柳永与世俗观念相反,他不愿把当贱民看,认为她们外貌美丽,本质纯洁。《红楼梦》中贾宝玉称那些丫头是水做的骨头,柳永与贾宝玉对待女子的态度是没有二致的。所不同的是,柳永赞美的比贾宝玉赞美的婢女地位更低贱。可见,柳永真是真诚之至。封建官吏可以三妻四妾,闲暇时还可以“偷香窃玉”,对他们来说,“香”和“玉”只是他们玩弄的对象,根本谈不上真诚。只有柳永,毫不掩饰与的亲密关系:“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他将笔端伸向她们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苦闷和哀怨,关心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暗心伤”《少年游》;表现她们大胆泼辣、主动的爱情追求,如《定风波》(自春来);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和她们在长期接触和具有共同文艺旨趣基础上所建立的真正爱恋:“待做真个宅院,方信有始终(《集贤宾》)。”他从心底爱恋着这些歌妓,而表现这种感情最深刻、最具有艺术魅力的便是《忆帝京》:“也拟待,却回征。又争奈,已成千行。万里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对歌妓的真诚、真情、深情,与玩弄歌妓的王孙公子的薄情、负情,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比!柳永完全以真诚、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歌妓,丝毫没有轻视玩弄之意。

温庭筠也写歌妓,但他笔下的歌妓不过是失意文人的化身,并不是要真正表现的对象。而韦庄词根本是以男性为主,以写自己为主。柳永和温、韦相比,明显不同:柳永因与歌妓的爱情断送了自己功名,他把自己整个生命倾注在爱情中,为爱情忍受着上层社会的歧视,为爱情不得不做“白衣卿相”。这种不改初衷的真诚尽显风流!为何柳永的“真诚”被人骂为“浪荡子弟”“薄于操行”呢?不解!其实,封建官吏、士大夫混迹青楼的着实不少:周邦彦与李师师的香情艳事,人所共知;欧阳修、宴殊、苏轼等大词人是否出入妓馆我们且不追究,但其家中蓄妓娱乐却是百口莫辩的事实;徽宗皇帝也曾微服夜行,名妓李师师。因为皇帝和官员是至高无上的,有谁敢说一个不字,干了丑事,而头上却闪耀着圣洁的光环,真是笑死人!

由此可见,有狎妓经历的文人比比皆是,为何人们惟独要苛责于柳永呢?笔者认为这只能归功于他的真诚。这份傲视世人的真诚,如喷薄的火山,气势浩荡,游走于柳永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流淌在每一首词作中――本色真诚,尽显刚之美!

四、柳永词显现阳刚之美的原因

柳永词呈现阳刚之美既有个人和社会的原因,也是词体发展的需要,这三个因素互相交融、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柳词呈现阳刚之美的原因。

1. 个人原因。柳永狂放不羁、真诚率直的个性,是柳词呈现阳刚之美的直接原因。一个作家的个性、人格上的某些东西,必然能从其作品中找到印记。所谓“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柳永出身于仕宦之家,从小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由于受社会的影响,加上落第的打击,柳永渐渐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进而与之相背离,形成了自己狂放不羁、洒脱豪迈的个性。《艺苑雌黄》中记载:

柳三变,字景庄,一名永,字蓍卿,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得志。日与擐子纵游馆酒楼间,无复检约。

所谓“无复检约”,是指柳永强烈要求摆脱传统意识和封建到的观念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享乐,是柳永狂放不羁性格的写照。狂放不羁的个性融入到词作中,便形成了柳词阳刚之美的风格。

2. 社会原因。一定时期的审美思潮影响下的社会审美心理对柳永词前后的反映,是柳词呈现阳刚之美的重要原因。有这样一则故事:

(柳三变词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三变闻之,作宫词号《醉蓬莱》,因内官达后宫,且求其助。仁宗闻而觉之,自是不复歌其词矣。

――陈师道《后山诗话》

这则材料中蕴涵着审美心理演变时的规律。仁宗对柳词由“颇好之”到“不复歌”这一前后态度截然不同的变化,审美评价和去取标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作为一个流行歌曲的欣赏者,仁宗和他的子民同样为通俗的柳词所倾倒,但作为统治者,他又不能纡尊降贵,将九五之尊的封建皇帝等同于微贱的市民的水准。出于维护最高统治者尊严的考虑,仁宗对柳词只能忍痛割爱。仁宗对柳词前后态度变化截然不同,是因为他与市民所持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审美评判标准。

但柳永岂是一个随便任人抛弃的人?不是!柳永一旦受到抛弃,其叛逆、狂放不羁的性格便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社会的原因促进了柳永狂放性格的形成,更是柳词呈现阳刚之美的重要原因。

3. 词体本身发展的需要。词,起源于民间,无论是意象还是意境,都呈F出凄迷的色调,“靡靡之音”充塞了整个词坛,极少例外。经唐、五代、宋初的发展,词体不断积蓄自己的潜力,准备有一天蓄势待发。柳永恰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具备承担这个任务的潜能,加之社会的原因,词到了柳永手里,已有了铿锵之意。虽然并没有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但他毕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收获。他勇敢地承担创意、创调、创法的任务,为词的向上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换言之,如果哪个时代没有柳永这号人物,这种局面也会发生。也就是说,柳词呈现阳刚之美是词体发展的需要,也是词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柳永词这个艺术园囿里,既有动人春思的昌条冶叶,又有拔地倚天的奇峰怪石。柔美的佳作固是本色之调,刚美的妙品也应视为生花妙笔。我们应该肯定柳词世界中展现的阳刚之美。

参考文献:

[1] 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张松如.中国诗歌美学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相关期刊更多

歌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

南国红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

老年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南省委老干部局